我看诸葛亮

每看到三顾茅庐我总叹息!这是"只因先主叮咛后,星落秋风五丈原",又有"出事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觉.孔明自是多情,刘备也是诚心.这君臣二人满怀壮志,欲匡扶汉室,中兴大统.烧博望,烧新野,战长坂,联东吴,破曹操于赤壁,取刘璋于成都.千辛万苦终于形成孔明于隆中对设想的三分天下.原本按"南抚蛮邦,西和诸戎,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帅益州之众以出秦川","成如是,汉室可兴."在以后执行中,内修政理执行得不错.,孔明使蜀中安定发展确是实情.在外交上"外结孙权是关键",正是东吴"可为援,而不可图",从赤壁之战到进位汉中王可以说这一条执行得还算不错,因此才有可能有"夏侯授首"的战绩.可以后就不是孔明能控制的了,关羽失荆州,孙刘反目,火烧联营.外结孙权被完全违背了!结果使中兴之策被全盘打乱,造成军事上的北伐困难,荆州一丢使"向宛洛"成为不可能,在一望无垠的三江平原可以猛攻守军,为什么曹操为避关羽几乎迁都?就是因为从宛城到许昌无险可守.可以想象,如果把孔明与司马义的对战地点从长安转到襄阳,司马义无法依险据守,他还能守得住吗?历史是无法改变的,正是世事难料,人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在夷陵之战后,恢复汉室的希望也渺茫了.诸葛亮在平定了南方之后,与夙敌魏国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西汉旧都展开激战,轰轰烈烈的北伐!孔明统帅失去精锐的蜀军,与魏之名将仲达对战.其实蜀汉的北伐很有点失常,在当时魏蜀俩国实力对比下,只有魏伐蜀,没有蜀伐魏,而事实恰恰相反,这与先帝遗愿有关系,也说明诸葛亮的气魄和才干!可单靠气魄是打不了胜仗的,诸葛亮又何尝不知道敌强于我.正如他自己上刘禅的表中所说"突将无前,......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矣,当何以图敌?......欲以一州之地与贼久峙,此臣之未解六也......"可见孔明是怀着一种矛盾的心情在北伐.其实就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在内政,外交,军事上都是事必躬亲,其实他是累死的!!!不管是因为要报先帝的三顾之恩,还是为当时时事所迫,蜀汉丞相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那秋风吹过的五丈原,在汉中定军山,都留着丞相的遗言"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余财,以负陛下也."                                                          诚然,诸葛亮有有他的弱点,比如在用兵过于谨慎,比如在用人上不能知人善任,甚至说他打压人才.但我们不能以此就否定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的才能和贡献.我们不要以成败论英雄.综观诸葛亮的一生,他真正做到淡泊以明智,宁静以致远.他的情操和人格魅力令人景仰!蜀汉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三十二日,大星陨于渭水河畔,孔明寿五十四岁!诸葛亮和其他伟人一样,把自己的功过是非留给了后人评说,他带走的不过是一张瑶琴!也许真如司马徽所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转帖出处:本人于中华三国在线原创,现在此发表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