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将虎中虎,猛士强中强——乱谈张辽

张辽其人其事,自然不须老牛赘述,然而近日坛中香火着实不旺,不抬出几个有份量的三国人物来怕是难招诸君白眼,不放几句厥辞只恐俺这丹炉难烧八方烈焰。所以老牛今日只好拿张辽来祭炉了。合肥一役,名垂千古!张辽从此在中国战争史上留下了一道耀眼的寒光,每读至斯,莫不令人掩卷心惊。张辽虽为百代名将,但如果不是投到了一个“超世之杰”的麾下,他恐怕只能做为当时名将们建功立业的陪衬或胜利果实罢了。同样在徐州,关羽跟了刘备虽只别部司马(一丢徐州被曹操升做中郎将)就混得一个“万人敌”,而张辽却还没被人当回事,那时吕家军中最著名的战将还是高顺——令很多人深感惋惜的一员好将。但吕布对张辽还是不错的,年纪轻轻就做了鲁相,但重而不用。当时吕的部下比张辽不差多少的军官好象有好几个,但最终活下来并脱颖而出的只有张辽。张辽的起点不错,他做过吏,还被刺史“征辟”过,在汉代,这是人事档案中重要的关节和跻身社会的资本。以后的张辽多次跳槽,并且得到了一个“骑都尉”的头衔,但他这一时期的军事生涯实在糟糕,除了稀里糊涂地被新主子改编就是四处流窜,好不容易在徐州有了一块安身之地,他所追随的领袖又被杀了。他做出了一个对他本人非常正确的决定——再次率部接受改编,从此,一颗将星冉冉升起。有什么样的老板就有什么样的员工,这一说法在张辽身上体现得非常典型。在进入曹营之后,他的沉雄勇毅得到了全面的发挥,用两句老话形容很合适——龙归大海,虎啸深山。在张辽降曹之后所参加的一系列战斗中,他都迸发出不可思议的能量,他的胆识与果决都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对战场的敏感与指挥艺术相得益彰,做为一员战将,他几乎是无以伦比的。消遥津,至今还为张辽而骄傲。张辽的成功绝非偶然,虽然也有那么一点运气——东吴的统帅是孙权。合肥是曹操集团东线要地,南控巢湖,北倚徐沛,正所谓“淮右襟喉、江南唇齿”。无论是曹操剑指江东还是孙权北窥中国,这里都可以充当战略前沿与军事基地。当时的曹操对东线虽然层层布防,但重视的程度还不够,这一广大地区还缺少一个完整的指挥系统。但曹操用将之能远高于孙刘,他在合肥虽然只布署了七千士兵,却一口气留下三员重要将领。虽然他们并不和睦,但他们遇事必须坐下来商量,谁也没有办法对另外两人颐指气使,即使张辽身为假节主帅也只能如此。为了缓合他们的矛盾,曹操派去了一个权力很大的护军,这个看上去莫名其妙的组合却获得了难以想象的成功。此前,张辽等人在这一地区参加过针对孙权的军事行动,但却没有取得让孙权看重的成绩。特别是曹操没有采纳蒋济的建议而下令徙民,其结果使这一地区民逃一空,使合肥的前沿皖城处于孤立的境地。孙权在赤壁之后对荆州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并且趁刘备取川、关羽鞭长莫及的时机夺取了荆东三郡,并且在谈判桌上获取了刘备的认可。此时的关羽由于战略的收缩防线已不那么有机可乘,孙权的目光又投向了徐州。无论是周瑜、鲁肃还是吕蒙、甘宁,都看出全据荆州的重要性,但吕蒙早就看出了长江防务的关键并提出了夹濡立坞的主张,其防范指针就是合肥,所以能够夺取此地对东吴的安全有极大的好处——那样就是孙权反过来让曹操反侧难安了。但如孙权把目标锁定徐州则为不智,后来吕蒙好象也陈述过“虽七八万众不可守”之类的观点,但夺合肥而守之是非常正确的。孙权错误的是自己非要过一把元帅瘾,这一次他不仅没有有效的将各部队集结到位,而且轻率地亲自担纲主攻,其结果是自损帅威,如果此时他在后总督,张辽不过破一偏裨,吴军的攻城之战将给他带来相当大的危机。特别是孙权围而不果之下,竟然让大部队先期撤离,自己则在少量部队的拥卫下“潇洒走一回”,更是犯了用兵的大忌,其败也必然!合肥的城防前得刘馥的苦心经营,后得张辽的审势用奇,从此,这里就成为中国战争史上的一座丰碑!同样因为它,遍观三分战将,第一非辽莫数。然而张辽也同样有着重大的缺限,那就是人际关系问题,除了短暂共事的关羽,他的朋友好象很少。做为一个集虎将与猛将于一身的高级指挥员,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重大遗憾。这一点,作为领袖的曹操看得很清楚,虽然张辽如此出众,他还是将他置于夏侯敦的领导之下。这固然与曹魏历来倚重亲族有关,但这一安排也凸显出曹操用将的巧妙。曹操手下名将众多,难免“素不相能”之患,用亲族压得住台盘,而且曹操很幸运,他那几个兄弟个个拿得出手。在那个时代,张辽是一位杰出的将军,这一点我以为当无疑义。但张辽有他自己的局限,对大规模战争的思考还停留在纯军事层面上,这一点从一段史料中可以得到侧面的反映:“傅子曰:太祖将征柳城,辽谏曰:‘夫许,天子之会也。今天子在许,公远北征,若刘表遣刘备袭许,据之以号令四方,公之势去矣。’太祖策表必不能任备,遂行也。”但这折射出张辽还是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从技术上讲完全正确,但真如他所言则事后得大费手脚。有一句老话,叫“臭味相投”,张辽的性格与他的朋友关羽异曲而同工,如果他处在关羽的位置上,我看他也很难善终。张辽同样缺少政治家的风度或者说政客的机诈,如果给他东线的全权,恐怕肯在他手下长期忍气吞声的高干不多。加上他没有关羽或诸曹夏侯的特权地位,这个地区很可能出现高级军政要员们互相攻讦的混乱。事实上,“五子”中唯一可以调和文武的只有张合,他虽与张辽互有长短,但他比张辽更适合战区司令的位置。然而曹魏还是在东线把张辽做为真正的屏障,但都派出了最高军政领导——前有夏侯敦、后有曹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搭配,虽然张辽有点委曲。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