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诸葛胡乱谈——张俨默记有感

司马宣王与诸葛亮的高下在此公的笔下已谈得很清楚了,没的说,诸葛肯定是高于司马的!但是,我们得看他从哪个角度说!千年以来,诸葛亮的道德力量为士这一阶层树立了一个不朽的典范。我曾撰文大谈他的奸险,在那个时代,做为权力斗争的必然手段实则不得不尔!有人攻击《出师表》大奸大恶,不错,如果说他为了操控全权,的确是在钳上压下!但我对他目的从无怀疑,历史上的权臣们哪个如诸葛一般呕心沥血?大概只有周公如此吧!而且诸葛兼才多面古今罕有,孔子于思诸葛以行,为士所顶礼膜拜实属正常。如果诸葛亮心怀不轨,他一定会想方设法地培植家族势力,他的近亲远戚们就会布满朝庭,文武百官也必然都换作不忠皇室之徒!一个小小的借口就足可以大肆剪除皇室根苗,他也必然在死前为儿孙们打好根基,真要这样的话,诸葛亮决不会那么拼命地工作。诸葛亮没有那么做,他死的坦坦荡荡,在他死后多年,他的儿孙为皇室战死沙场!在忠诚这个角度上讲,司马跟他没有任何可比性。但以张氏所言来评判司马智略不及,则实为偏颇。在政治手腕上讲,司马决不逊于诸葛!司马于魏武之时,虽然进入顾问班子,但位卑权轻,由于他曾拒绝魏武的征辟,曹操对他一直不够信任,他可以发言,却无权投票,他早期境遇比起诸葛亮差得太远了。但司马的坚忍为他迎来了政治上的转机,曹操死了!司马迅速升迁,成为曹魏核心圈的核心人物。曹丕对他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和信任,他可以在任何问题上施加重大影响了!此时他的作用几乎不逊于当年的荀文若多少。作为重要宰臣,他几度受命统掌留后的一切大权,若他并不具备高超的行政水平,曹丕岂能重用如是?要知道,此时的曹魏人才还是很可观的,司马无疑是其中的顶尖级人物。从军事水平上讲,残汉三国之际,能与司马比肩者更是寥若晨星!他的战略眼光与战术水平都是出类拔粹的。在早期几次重大的战略转折时期,他的观点都充分展示了出色的才华。在具体战役的指挥上,他一年灭辽东,彻底解决了这个多年的老问题,比诸南擒孟获毫无逊色,诸葛采纳马谡的以战求和与司马的铁血手段实是各尽其妙!孟获于蜀有着重大的象征意义,南荒险隘久战难平,威而后赦的为上策;而辽东连结匈奴,不彻底解决实为后顾之忧,公孙一脉的灭亡既使曹魏的安全空间进一步拓展同时又对北方的游牧民族起到了某种杀鸡儆猴的效果。在荆州,他十二天解决了孟达,相对诸葛的犹豫和变相出卖,实是略高一筹!要知道,孟达造反成功,蜀中宠以大爵,遣兵万人为其形势,进可威逼宛城襄阳、利于北伐大计,退可略得兵民于魏有损,最不济也看场大一点的热闹,但得分的是司马。诸葛数出祁山屡凌大国,但其用兵太正自耗时机,终无大获,不过其行兵用武,古之名将无以加焉,诸葛是治军为胜,用奇不足。反观司马,充分利用了曹魏的幅员与资源优势,虽示敌以弱,但在战略重地不动如山,正与孙武暗和。诸葛软弱逞刚强但时势有不得不逞,问题是过了头。而司马的确有点玩寇自重的嫌疑,自从明帝对他有过怀疑把他踢出权力核心以来,他埋藏多年的不满正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太极宗师孙禄堂语)。但如抛开司马的自家算盘,此时申命朝庭大举入川也绝非良机,不免为后世所笑,最多搞搞姿态耀武就够了。试想,蜀中良相宿将俱在,朝无失德,东吴政无乱相,加上两国的同盟关系,实是无衅可乘。而且虽灭一弱国也当举大众,只有在战略均势发生变化局势渐显之际,才真正是大举之机,以司马之智,岂能如是?所以蜀有良相吴无内危非其时也!这并不是说司马就怕了诸葛,就是换做蒋费之流也照样得等下去。如果此时的吴国混乱到孙皓那个地步,诸葛亮最多也撑不了十年!蜀汉毕竟太小了,如果魏无东忧,大举图蜀,也就是多费时间物力而已。晚年的司马凭借自身的才华与功绩又一次杀回政坛的核心,他又一次成为顾命大臣,但是,他跟诸葛亮没法比,甚至还不及李严!他很快就被曹爽晾在了一边,而正是此时,他久埋心底的火焰暴发了!如果曹爽才如曹真足能制衡或是先捏造罪名杀了司马,也许他就终为曹魏名臣了,如果这时再审视他的一生,我们就得换副眼镜了。但不管如何,司马的努力使兴盛期的司马氏取代了走向没落的曹氏,这一家族的崛起结束了一个时代,缔造了短暂的统一,严格说来这是中华民族的第三次统一,对中国大一统观念的形成自有他的贡献。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