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冤英杰录---文丑(续篇)

对于文丑,因为在和关羽交手时,“心怯”了一次。所以,大凡反对他的人,便要狠狠的揪住这条“尾巴”,把他拉出来“痛打”一番,让他“拖着尾巴做人”。断不能让它“夹住”,更不能“割掉”。甚至,还要给这条“尾巴”来个特写什么的,让大家好好“欣赏”一下,加深印象。一是告诫文丑,三国超流虎将,岂容“心怯”之徒扬名立万。即使武功超流,“心怯”一次,功夫便算不得超流。二来,督促后人,三国超流虎将,不仅功夫惊人,而且,个个都是“视死如归”、“气吞山河”的英雄豪杰。关羽的确英雄,不愧三国超流虎将。但“武圣”二字,并非“温酒斩华雄”,并非“斩颜良,诛文丑”,不是关羽超人的技艺,而是他的“忠肝义胆”、他的“气吞山河”。所以,三十合战不下纪灵,一百合战不下黄忠、庞德,也磨灭不去“武圣”的光环。看“斩颜良,诛文丑”,其实看的就是关羽那份“气吞山河”的豪气。而至于在这中间的武艺,则要显得的次要的多。所以,罗先生对这两次战斗的描写,场外对关羽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而直接战斗,则显得的“惜墨如金”了。倘若说“斩颜良”,颜良是冤。颜良冤在“措手不及”。那文丑呢?如果凭“心怯”二字,硬是要把他从超流中抹去。是不是有悖罗先生的初衷呢?反过来说,如果罗先生在写演义的时候,是先“斩文丑”而后“诛颜良”,让颜良也“心怯”一回。那么是不是也要把颜良从超流中抹去呢?再者,罗先生真的是也认为文丑仅仅是个一流的话,为什么不干脆让文丑与关羽大战个几十回合,然后让关羽一刀斩于马下,岂不更美?而非要写个与文丑身手完全不符的“战不三合”呢?所以说,颜良的死和文丑的死,同样都是为关羽那份豪气来作铺垫的。颜良的死,是关羽“斩华雄”之后的一个升华,,而文丑的死,则是它的高潮。文丑的“心怯”不是“怯”在关羽的武功,而是“怯”在关羽的气概。这份气概,只有建立在超流的对手上,才能散发出“武圣”那份耀眼的光辉。而否认了文丑的超流地位,关羽的高大形象,就不能在“斩颜良”后,得到进一步升华。也就是说,关羽功夫不是“天下第一”,甚至“第二”也排不上,但只要有这份过人的气概,就能比“天下第一”做的更好。这大概就是“武圣”的精髓之一吧。而把“诛文丑”,看做是一场单纯的武斗,看作是描写关羽武功的高强,则显得有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嫌了。因为描写一个超流武将的功夫,并非一定要“斩颜良,诛文丑”才能形容。其实说到这个功夫“天下第一”之人,三国自然非吕布莫属。这个天下第一人,缘何做不得“武圣”呢?他差得不是功夫,而是他的“认贼作父”、“反复无常”,更不用说,是个在白门楼,向刘备“摇尾乞怜”的怕死之徒。这样一个贪生怕死之徒,好在功夫第一,如果碰到一个和他相当的关羽,估计下场和文丑差不了多少。不过,因为“三英”战他,没看到“心怯”二字;“六猛”攻他,未见“胆寒”一词。所以,便“正大光明”的做上了“第一”。试想,正是因为他战不过“三英”、“六猛”,有了性命之忧,所以才夺路而逃,好在他骑的是赤兔,没被关羽他们赶上,再“脑后一刀”。既然,吕布与文丑都是贪生怕死之流,吕布打不过,逃跑了。自然也是“心怯”了。这里的“怯”就是和文丑一样怕死的“怯”。至于文丑的“心怯”,是有原因的,这个,我在上篇里已经说过。这里不想再多说。不过,我们评价超流,看重的更是个人的武艺修为,而不是评价英雄。倘若以英雄的标尺去看待超流的话,那么文丑不能算,吕布同样不能。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