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酒兄、虎兄提到的理论说几句

虎兄写文章论鲁智深与呼延灼的马战武艺,文中引用酒兄的话:“如果大集合里的发生几率与小集合里的发生几率数值一样的话,前者比后者的可信度高。”    我的看法是,这句话从统计学概论的角度讲是不错的,但若用来解释武将单挑中的“孤篇”战例,未必非常妥帖。    在文学艺术中,也存在孤篇现象,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都差不多算孤篇,但二人分别藉此孤篇,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确立了较高的地位。后人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此言不虚。    所以,看某人水平,并不在于他的战例多少,而是看此战的起点高度和展现的水平。我看如果战绩平平的孤篇,可能符合酒兄提到的那个论断。张辽和高顺,张郃与高览,两个“张高”组合,都是姓高的早逝,姓张的活得长。其实两高和分别两张之间的水平差别是不大的,但两高分别只经历了很平常的一场单挑,因为死得早,所以人们普遍感觉两张要稍高于两高。    但经历过高水平孤篇单挑的人却会给人以相反的感觉。三国中吕布单挑极少,三英战吕布,成就了三英,也成就了吕布。如果演义中只给吕布安排打这一架,我想大家也会认为吕布是第一。与此相反的是,张飞有一次个人百余合战平了吕布,但他前前后后又打了很多架,其中包括与自己水平相当的打平了,和比自己稍弱的也打平了,人们反而得出结论,张飞水平不及吕布。    颜良只有三个单挑,两场秒斩,一场对一流武将完胜,基点非常之高,大家应该对他的绝对武力没什么怀疑。后来他被关羽杀了,大家会为他找原因开脱,至多说到他的缺点,就是“感觉有点麻木”等不疼不痒的理由。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