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华雄时颜良、文丑为什么没来?

十八路诸侯讨董时,华雄出来挑战。袁术的俞涉、韩馥的潘凤出战被斩后,诸侯这边就再没人吭气了。其实诸侯队里并非没有高手,袁绍有颜良、文丑,曹操有二夏侯、二曹、李典、乐进,韩馥虽然损失了潘凤,应该还有优秀青年张郃,袁术损失了俞涉,应该还有纪灵。孙坚损失了祖茂,还有程普、黄盖、韩当,公孙瓒手下?……考,当时赵云在哪?最让人读着发笑的是袁绍当时直叹气,说他的大将颜良、文丑没来,若来了就如何如何。袁绍作为十八路诸侯的首脑,讨伐国贼这么大的事情,居然不带主力部队参战,感觉是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都很成问题。那么颜良、文丑为什么没来呢?从文学角度看我们当然知道,战华雄是给关羽出来扬名露脸的机会,战吕布是给三英小团体露脸的机会。颜良、文丑明摆着的高手,不出来战华雄、斗吕布说不过去,所以只好安排他们不来。退一步我们不提文学,没有关羽的因素,从战略的指导思想上讲,颜良、文丑不来也是有理由的。袁绍虽然出身比较高贵,但当时势力不如公孙瓒,甚至还没有老实人韩馥过得滋润。趁大家都来讨董的机会,把公敌董卓的绝对优势尽可能的削弱,甚至消灭,再趁机在群雄乱战中消耗各路诸侯的力量,而自己则暗暗壮大力量,袁绍这样考虑也是对头的。曹操也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宁愿热情的为关羽斟酒,也死死按着手下的几员猛将不让他们出头。后来华雄死了,吕布败了,这时候大家都长出了一口气。袁绍找孙坚对质玉玺的时候,颜良、文丑也在身边了,曹操也敢于率本部人马独自痛打董卓这个落水狗了。唯一不同的是,袁绍有一点群众基础,愿意就近谋发展,曹操固定资产不多,光脚不怕穿鞋的,打到哪算哪,收入多少都是赚的。如果我们从武评的角度看,那完全又是不同的光景。我们说三分打仗七分后勤,华雄把后勤短路的江东猛虎孙坚打得狼狈不堪,这同时也反映出华雄卓而不凡的武力,这一点曹操心里应该相当清楚。他也许知道诸侯方面出阵后授首的俞涉、潘凤,实力都不是白给的,武力不在乐进、李典之下(会这样吗?汗~),因此感到华雄几乎不可战胜,所以严格限制夏侯惇等出战。曹操跟袁绍知根知底,他也会相信袁绍说过的话,即颜良、文丑来了,有战胜华雄的机会。想当初,丁原敢跟董卓叫板,是因为有吕布。吕布归董后,袁绍仍然敢在宴席上对董卓拔剑,也许就是依恃有颜良、文丑。想到这一层,关羽出阵一战竟斩了华雄,可想而知给曹操带来的震撼是不可估量的,他可能从此确信关羽强于他手下的所有将军。所以后来曹操不惜讲条件,也要把关羽收过来。再后来在战场上遇到颜良,他发现袁绍当初真的没说谎,颜良果然是那么牛,手下数二数三的徐晃只能在他面前走二十个照面。曹操在慌乱之余,发现幸好手里还有一张底牌,这时他确信,能够跟颜良比划比划、甚至有可能获胜的人,非那个能斩华雄的关羽莫属了。哈哈,中午有空胡侃一番,诸位见笑了,谢谢观看。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