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褚徐晃之战及其他

许褚徐晃之战及其他许褚徐晃之战,不过寥寥数语,对整个武评系统却有着重要的标尺意义,所以忍不住来分析一哈。我的观点:许褚占据明显上风。看看整段原文——徐晃当先,大叫:“曹操欲劫驾何住!”操出马视之,见徐晃威风凛凛,暗暗称奇;便令许褚出马与徐晃交锋。刀斧相交,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败。操即鸣金收军,召谋士议曰:“杨奉、韩暹诚不足道;徐晃乃真良将也。吾不忍以力并之,当以计招之。”行军从事满宠曰:“主公勿虑。某向与徐晃有一面之交,今晚扮作小卒,偷入其营,以言说之,管教他倾心来降。”操欣然遣之。单看这一段中纯粹的单挑描写——刀斧相交,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败——很显然,是一场没有分出胜负的单挑。那么,这场单挑有没有出现一方占据上风这样的现象呢?显然在简单的单挑文字里没有这样的描写,和其他很多单挑一样,要到后文里去找关于上风下风的暗示。例如:平大怒,纵马舞刀,来取庞德。德横刀来迎。战三十合,不分胜负,两家各歇。斗一百余合,不分胜负。韩玄恐黄忠有失,鸣金收军。孙权恐凌统有失,令吕蒙接应回营。魏军恐庞德有失,急令鸣金收军。两个酣战一百余合,未见胜负。玄德恐有疏失,急鸣金收军入城。两马相交,战到三十合,刘繇急鸣金收军。太史慈曰:“我正要捉拿贼将,何故收军?”孔明在阵中教鸣金收军。黄忠回阵,问曰:“正待要擒李严,军师何故收兵?”两将交马,战到二十余合,曹营内忽然鸣金收兵。渊慌拨马而回,被忠乘势杀了一阵。渊回阵问押阵官:“为何鸣金?”可以看出,如果一场单挑是正常结束的,即一方鸣金收兵而使单挑结束的,演义往往会在后面对上风下风作一个暗示。假如没有这个暗示的,我们可以认为是完全的平手,如果有这个暗示,我们就说两人分出了高下。一般来说,如果是单挑劣势方收军的话,会加上一个“恐……有失”,这时优势方就算心里不情愿,也没有办法;而劣势方回到阵中,对鸣金是不会有任何异议的。但是,如果反过来,在场上并未处于下风的时候,如果一方鸣金,该方武将心里就有点别扭啦,他们往往会质疑鸣金行为,当然,鸣金的人都会对鸣金行为有所解释,质疑者也都能接受。一般的,如果既无鸣金前的暗示,又无收军后的解释的,就做为完全平手来看。那么再来看看这里,一般来说,此战有三个可能:许褚上风、完全平手、许褚下风。为什么我说是:许褚占据明显上风呢。慢慢来看。曹操鸣金收军前,并无任何暗示,因此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排除“许褚下风”这一可能。那么,这里也没有许褚质疑的描写呀,莫非是平手?慢,仔细看了下文之后,我们才发现,为什么许褚没有质疑呢,是因为曹操已经立刻先行作出了解释,许褚自然不会质疑了咯。由于“操即鸣金收军,召谋士议曰”,也就是说曹操收军之后,立刻就在一次临时战时会议上作出了解释,许褚听了以后,自然不会再去问什么“何故鸣金”了。也许有人会说:曹操这里是“召谋士议”啊,许褚可未必在场呢?呵呵,这个非常好解释,演义后面有这样一段——操既定大事,乃设宴后堂,聚众谋士共议曰:“刘备屯兵徐州,自领州事;近吕布以兵败投之,备使居于小沛:若二人同心引兵来犯,乃心腹之患也。公等有何妙计可图之?”许褚曰:“愿借精兵五万,斩刘备、吕布之头,献于丞相。”荀彧曰:“将军勇则勇矣,不知用谋。今许都新定,未可造次用兵。彧有一计,名曰二虎竞食之计。今刘备虽领徐州,未得诏命。明公可奏请诏命实授备为徐州牧,因密与一书,教杀吕布。事成则备无猛士为辅,亦渐可图;事不成,则吕布必杀备矣:此乃二虎竞食之计也。”操从其言这里,曹操也是“聚众谋士共议”,许褚不但参加了,还提出了他的建议。可见,所谓曹操的“召谋士议”,许褚不但在场,其他武将应该也是在场的。也许又有人会说:即使许褚在场,听了解释不在质疑,按我前面的说法,也只能说明“许褚在场上并未处于下风”,而不能就说他占据了上风啊。嗯,这个我完全同意,到目前为止,许褚确实只是,在场上并未处于下风。不过,我们仔细分析曹操的原话,就可以得出许褚上风这个进一步的结论了。在曹操看来,收军的理由就是“吾不忍以力并之,当以计招之”,反过来说的话,如果当时不收军的话,就要“以力并而得之”了。徐晃是曹操心目中的良将,如果他真是以力并而得之的,他就会有一种战败的屈辱,这将大大的影响曹操对徐晃的招揽;即使招得徐晃,也会影响今后对徐晃的使用;甚至在以后,给曹操对其他良将的招揽,带来负面影响。于是曹操果断的鸣金收军,以免出现以上的情况。也就是说,许褚在这场单挑中,已经做出了可以力并而得徐晃的表现,可见许褚在场面上的单挑,是明显的。结论:许褚占据明显上风^_^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