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口问题和大家探讨

关于人口,我认为三国时期可以说是个乱帐,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63),魏国统计人口443万2881,同期《通典?食货七》估计蜀国同期人口94万,《晋书?地理志》则估计吴国稍前人口240万,总共加起来是777万。可是仅仅过了17年,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统计人口居然上升到1616万3863,翻了一倍,人口年增长率约4.4%,实在是匪夷所思。参考东汉人口纪录,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人口2100万7820,质帝本初元年(公元146年)人口4756万6772,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人口5648万6856,人口年增长率约0.92-1.57%,大约90年人口可以翻一番。我查遍了可以找到的所有中国历史人口数据,基本上社会稳定的情况下,人口翻番需要的时间不少于50、6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不超过1.7%.唐代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 3714万人(《资治通鉴?卷208》),到唐玄宗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人口 4141万9712人(《新唐書?地理志》),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 5291万9309人(《通典?食货七》),人口自然增长率0.52-0.85%。唐代人口自然增长率之所以低,是因为人口已经达到传统农业支持的上限附近,中国历代人口接近6千万,就会产生农业无法支撑的现象,导致剧烈的社会动荡。直到清朝南美的土豆、番薯、玉米等高产而又不择田地的作物引入,才突破这个限制。北宋仁宗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 2229万2861人(《续资治通鉴长篇》),北宋徽宗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4673万4784人(《宋史?地理志》),人口自然增长率1.59%。即使是新中国建国后,从4亿6千万人到8亿,也用了30多年,人口年增长率约3.3%,这已经是非常吓人的人口增长率了。其间只有3年自然灾害其间饿死过人,其他的时候老百姓虽然穷,饭还是大家都有一口吃的,再怎么比,也不会比晋朝的条件差。所以我认为三国时期的人口数被严重低估了,这里面晋朝的数据按道理讲,天下已经统一,应该没有太严重的干扰因素,即便晋朝这17年人口年增长按2%算,公元263年的时候三国总人口也应该有1150万人,这应该是下限了。这里面魏国的数据已经精确到了人,说明至少也是根据国家户籍登记的,就算魏国户籍少登记了25%的人口,有554万人,那蜀吴两国最少也应该有596万人,即使再不济算他魏国户籍少登记了50%的人口,有664万人(我个人认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那蜀吴两国最少也应该有486万人,绝对不会是240万+94万=334万这么点。再联系一下汉末动荡的情况,我们知道黄巾之乱以及后来的军阀混战,基本上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虽有动荡,远远不及北方,而且南方稳定的很早,孙坚、刘璋很早就建立了稳定的政权,并且一直没有遭受大的战火蹂躏。同期还有大量的北方难民涌入南方,所以南方人口削减程度肯定是要小于北方的。那么看看北方的冀州,曹操平定冀州后查看户籍后对崔琰说:“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曹操并不是一个穷兵黩武的人,何况这话还是对冀州名士崔琰所言,更不可能是说冀州总共只有30万壮年,应该是说家里有两个以上壮劳力的户口有30万,那么按照《后汉书》的户数和人口统计,一户平均有6口人,冀州不能抽兵丁的家庭我们就当还有20万户,那么这顶到天的50万户最多也就是顶到天有300万人。而冀州在战乱之前,顺帝年间总人口达593万1973人,顶到天算剩下的人最多一半而已。曹操既然感慨冀州是大州,自然他自己管下的兖州等地远远不如,包括袁绍的幽州等也肯定是差远了。那么问题来了,南方再怎么折腾,好像也没有冀州乱吧?冀州是黄巾活动最猖獗的地区之一,有天下黄巾往太行聚集,又经过公孙-袁之战,曹操平定袁绍先后也用了几年的时间,可以说绝对要比南方孙坚、刘璋统治区死人要多。而刘璋的益州,不算汉中,顺帝年间人口达697万3626,比冀州还多了整整100万!就算只剩下30%,也有200多万人,怎么会数十年未有大的战乱,反而人口下降到94万?岂不怪哉?所以我认为三国灭亡时,蜀国人口接近200万(这样兵民比例接近1比20),吴国人口也应当有250-300万左右。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