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老电影

想起老电影在我少年时,看过不少坝坝电影,加上后来不断在电视中温习,所以对诸如《地道战》之类的老电影记忆甚深。如果你对那些黑白色的电影有印象,你是否也会认为那里面的反派人物多是些白痴?那是五六时年代的审美观,它极力的塑造主人公的高大形象,同时不遗余力的丑化反派人物,现在再看这些电影的时候,我们是带着一种对历史的尊敬的,但一般都不甚喜欢。我喜欢看陈道明演的《长征》中的蒋介*石,尽管那里面的老蒋依然有点笨拙,但隐隐然有些能干的味道了。没有强有力的对手,怎么能显出通天的手段?其实我是想写《三国志》问题,只是我老是觉得有老电影的影子,所以把他们扯到了一起。很多人(包括我)喜欢赵云,可《三国志》关于赵云的记载就那么三五百字,一个看似无能的人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于是我们不得已求助于《云别传》甚至其他的笔记,毕竟是历史,总得找到些依据。可我们没有《羽别传》、《飞别传》《延别传》,于是在争执蜀国的将军和魏国的将军谁更优秀的时候,就只能凭借猜测,可猜测是不能够服人的。于是我想起了老电影,我觉得《三国志》就是一部老电影,他既然认定了正派,就会想方设法去塑造反派的丑陋形象,同时极力保持正派形象的高大。请原谅我盆地人的狭隘思维,我认为在三志当中,最正派的形象无疑是魏国,因为魏国的直接继承者晋朝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第二正派的形象是东吴,蜀国只能排第三,因为蜀国没有史官,很多史料来源不正规,不得不依赖于其他二国。当然,在每一个正派的眼里,敌对的其他二国都是反派,该打击的一定要打击,而自己的英雄则是必须保护的,除非没有可保护的办法。正好我身边有本《三国志》,但我不想去抄书,凭着记忆我就能找到很多的例子来表明书上的记载有问题。围绕着曹孙刘三家的军事斗争一直都在进行,让我们注意这样几个细节:一个是曹刘汉中战役前后的记载,一个是曹刘襄樊之战前的记载,再一个是曹孙在荆州北部和皖北记载。蜀国方面没有更多的记录,加起来无非三个,一个是张飞打败了张颌,第二个是黄忠斩了夏侯渊,然后曹操被迫退出汉中,第三个是关羽围了襄樊。可按照曹操方的记载,我们会发觉原来关于汉中之战和襄樊之役,战斗是反复发生的。按照魏志的记载,从209年周瑜围江陵起到219年关羽拜亡为止,关羽曾经反复的遭到魏军的攻击,很多将领都给关羽上过课,打得关羽一点脾气都没有(请大家参看魏志中徐晃 乐进 文骋 李通等人的相关记载),好象关羽是豆腐渣一般。蜀志当中没有相关的记载,无疑坐实了这种说法,所以很多人认为关羽名过其实。在汉中方面,曹魏不仅几员老将表现出色,还涌现了一批年轻人才,曹真曹休都曾斩将夺旗,让成都方面损兵折将(请参看诸夏侯曹传),他们唯一的一次不小心就是失去了夏侯渊那个总大将。可历史给我们开了很大一个玩笑,不断胜利的魏军没有守住汉中,总在失败的蜀军却不但逼得曹操大军支援汉中,更把曹操从汉中赶走了,在荆州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总是胜利的魏军不断的失去战场的主动权,而被他们欺负着的关羽控制的地盘却越来越宽,最后竟然控制到了襄樊二城的脚下,魏军居然也忍了。和蜀国在记载方面的苍白比起来,曹魏和孙吴之间的嘴仗要多一些,魏国的将军在不断的打败吴军,吴国的将军也在不断的对魏军取得胜利(请参看魏志文骋等或者吴志朱然等传)。但透过二者的矛盾仍然可以看出一些窍门。比如魏国记载的张辽800破十万,明明记载了张辽有7000人,怎么变800了呢?如果说张辽冲锋的时候确实只带了800勇士,难道孙权把他的十万军队都带在了身边?张辽攻击的时候孙权还立足未稳,后续的军队到没到都还是疑问,俗话说:人马过了万,无边又无沿,能排开10万人的大战场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想想官渡吧)。何况我认为东吴根本就不可能有组织十万大军,十万兵力几乎应该是当时东吴的总兵力(还没占领荆州,山越也还没平定),如果东吴起了倾国大军,历史难道会一句都不说?东吴也不是省油的灯,在他们的赤壁记载中,总兵力也变成了“左右督各帅万人”。这一万加一万可不是我们平时说的三万,于是我们又回到了老电影上。怎么突出自己方面将领的能力呢?先狠狠的把敌方的兵力放大,再狠狠的把己方的兵力缩小,还要夸大战斗中对敌人的伤害指数,能力自然就凸显出来了。但记录这些的人没有注意到,当他们把对手描写成了白痴的时候,这种胜利就掺合了水分,注水的猪肉自然是不好吃的。但我没办法改变历史,我生长在四川,心理上是比较认同蜀汉的人物的,但没有足够的史料,让我拿什么去夸奖他们,何况,他们也是一群失败者,失败者是没有权力的。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