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评传 (六) 一些杂碎

一些杂碎评论曹操,还有些不能不说的事情。首先得说到他的“屯田”。其次是他的“求才三令”。再次是他死前对姬妾的安排。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事情,不记得了。曹操怎么样死去不是我关注的重点,到他人生的最后阶段,打胜仗或者打败仗也已经不再重要,毕竟他在几十年中都经历过了。我绝不怀疑上面列举的三件事情的积极意义,要做的仅仅是给尊曹者泼点冷水而已。“屯田令”自然有他的积极意义,这个命令的出台对曹操原来面临的军粮威胁逐渐的减小,使他不至于象吕布或者袁术因为军粮威胁而灭国,同时由于军粮的来源有了新的渠道,可以减少对自耕农的剥削,客观上也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个命令包括军屯和民屯,军屯是正规军在驻地开辟田地种粮自给,民屯是召集流民开垦种地,在经历过大战后满目疮痍的中原各地,自然有那么多的好土供屯田耕种,自然容易出不错的收成。但屯田令并不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无论是军屯或者是民屯,都是建立在为军队屯粮的基础之上,抽成之重,和自耕农相比要高太多,实际上是特殊的剥削。屯田的生产方式也只是一种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的产物,和常规事态下的经济生产要求是不符合的,军屯或者民屯占着优良土地,自耕农自然就只有去贫瘠的地方。军屯特别是民屯组织的大量存在,是国家安全的隐患,看看诸葛诞在淮南的叛乱,看看司马懿和曹爽争权,民屯都可能被利用起来成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由于平时是隐性的,不容易被发现,因此更危险。“求才令”黑心的内容是唯才是举。我的理解就是,只要你懂得发展经济,那么你是贪官也无关紧要,如果你懂得打仗,那么你强奸民女也没什么不可以,这样的选才标准我不认为值得大书特书。事实上,看曹操的用人,权术的思想并不是从求才令开始的,比如郭嘉很得他信赖,但郭嘉为人不治行检,曾经为陈群所弹劾,他一笑了之,说明他心中郭嘉的用处极大,大到可以不计其余的地步了。前期曹操势力稍弱,一些人不时叛逃,往往曹操气急时发誓要杀掉叛徒,等了捉住后为了稳定民心,为了表现大度,又将这些人安排下来。不是说曹操任人不注重品德,曹操将很多道德君子弄进朝堂,也意在是朝廷多一些堂堂正气,可当时的情形是群雄争霸,曹操对于平定天下力有未逮,需要大量有治理能力或者军事能力的人才,顾不了人人都做谦谦君子,而且他本人在各种场合又表现出不臣之心,因此在道德引领上的效果也就不怎么样。实际上唯才是举给曹操阵营带来了多少好处呢?我们读三国史时应该很清楚,发布“三令”后的曹营并没有增加多少有能力的军政人才,大量人才是当年群雄逐鹿时培养出来的。而这个时期被曹操借故杀掉的人才倒不少,孔融就算是曹操的反对派,不杀则众心难安,杨修呢?居然也被他杀了。看看曹操的军事系统,夏侯敦在东南一线,曹仁在荆州一线,夏侯渊在西线,手底下统帅着张辽,乐进,徐晃,张颌等人。我不是说夏侯敦等人没有能力,但他们的能力显然在后面四位之下,因为后面的四位加上于禁是公认的曹营五虎,这自然不是任人为才,是任人为亲,是对异姓的不信任,如果在军事上一些比曹操的亲族更有能力的人能够早一点掌握更大的权力,也许曹操在和刘备孙权的争夺中会更早的胜利。以曹操的能力,任用一些桀骜不逊但是有能力的人应该是可以控制的,但他在世的时候反而不用,却留给子孙后代一个任人唯才的遗训,结果后来曹丕曹睿在保江山的时候也来个用人唯才,将大好的江山拱手让到了司马家。对比一下诸葛亮的用人标准,诸葛亮给刘禅留下的多是些正直高尚的人,终刘禅一世,这些人没有给刘禅添过什么麻烦。也许诸葛亮是错了,他倒是应该学学曹操的唯才是举,让蜀国有放手一搏的机会。用人唯才和用人唯贤显然是用人路线的两条标准,哪个更好我不敢说,但我敢说曹操发布个“求才令”并没有更多的意义,我们知道就好。至于曹操还有什么优点,我不想再去寻找,因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肯定有很多的优点,曹操如此,刘备如此,其他的人同样如此。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