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评传(五)

第四,亢龙(*)刘备在汉中自封汉中王以对抗曹操早前逼汉献帝封的魏王,不过表面上还是讲“群臣见逼,迫臣以义”,其实他本人和他手下群臣有哪个把汉献帝真正放在眼里(对汉献帝忠心的要看许昌那群人,为了保汉献帝不断的流血流汗,荀鱼为了阻止曹操称魏王居然闹到郁闷而死)。刘备大封群臣,诸葛亮统百官事,军事上以关羽为首,张飞马超黄忠魏延紧跟其后,正式建立了蜀汉的政权。(在此前一点,刘备命令刘封,孟达从白帝城翻越大巴山北上,攻占了申耽兄弟驻守的上庸一带,其实是因为曹操败退,申耽兄弟不战而降。)刘备派费诗给关羽送委任状的时候命令关羽向襄樊方向做试探的进攻,争取拿下襄阳,这时候他还没想到要真的和曹操真的决战,隆重对的第四步“抑天下有变,则亲帅大军出关中,命一上将向宛洛”的时机显然没有到来。然而刘备和他的智囊团没有想到,蜀汉政权表面的风光下,正涌动着无穷的危机。关羽进攻襄樊的战役非常的顺利(实际上也有麻烦,他包围了樊城的曹仁,襄阳的吕常,但都没能将城攻破),曹操荆州方面的守将曹仁顶不住了,向曹操求援(当曹操第一拨援军于禁,庞德赶到襄樊附近的时候,正是襄樊每年的暴雨季节,很快于禁庞德就变成了水鬼),而曹操震又撼于许昌南阳以南大面积被关羽策反,打算迁都河北以避锋芒(仅这一点,我们就得认可关羽的军事军事才能),多亏曹操的谋士们还有点理智,迁都河北就是放弃河南,那曹操的天下霸业就会转眼成空,襄樊成了必争之地。曹操一方面从全国各地调集精锐部队去支援襄樊(这中间包括曹操手中最厉害的将领徐晃,张辽,曹操本人),另一方面派使者去东吴向孙权陈说厉害,(这就回到了赤壁之前诸葛亮游说东吴的情况,需要两个大国的连手对付,关羽又长脸了),孙权想荆州已经很久了(赤壁之战前后是因为需要刘备帮助对抗曹操,同时刘备力量弱小,对东吴没什么威胁;后来趁机夺取二郡,是看到刘备无力东顾,而和刘备划江而治则是怕激怒刘备,没把握对抗;现在刘备越来越强大了,全取荆州看来已经只存在于梦想当中,可机会突然来了,有曹操的连手,关羽又没分身之术),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从八月份关羽威震华夏到十一月份关羽败亡,形势的变幻真是鬼神莫测。刘备和他的谋士们低估了孙权争夺荆州的决心(其实他们该考虑下他们夺取汉中的决心),也没有考虑到曹操和孙权联合的可能(这个确实难以预料,曹操和孙权间有太多的仇怨),然而最不可能的情况出现了,关羽除非学刚刚被他俘虏的于禁,否则只有死,(远在四川的刘备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近在上庸的刘封孟达又不敢轻兵犯险,何况上庸初定,人心惶惶)。于是巨星陨落了。刘备和关羽的关系尽人皆知的,那是他最早的兄弟,也是他的左膀右臂,而荆州被全部占领也不再是一个局部的输赢,而是战略上的进退,于是孙刘之间的一场大战是免不了了。但是,要发动对东吴的战争并不是很容易的。一方面,四川东部到湖北之间有无数的崇山俊岭,而东吴和荆州在地理上更方便,另一方面;蜀汉突然面对了魏吴两家的压力,力量显得不够了;而且这时蜀汉的另一员战将,也是刘备的心腹张飞又突然遇刺,是蜀汉少了一个能够做战的将领(马超和黄忠这时先后病死,魏延则不能离开汉中的防线);另一位有名望能力的将军赵云又明确表明不支持打荆州,于是战争并没有很快爆发。从219年底讨论到了222年初,其间曹操早已经死去,曹丕也把当了几十年傀儡的汉献帝赶下了皇帝的宝座,刘备也宣布了即位汉统(当然这是他很早就想做的,不过在汉献帝没下台之前是不能够做的),222年春天,刘备在权衡利弊之下,还是开始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次征战,那年他61岁,至于刘备是怎么想的,我们可以大概的猜测一下:一,吴国比魏国弱小,打败吴国比打败魏国的难度要小得多。二,虽然讲要讨伐曹丕的篡国之罪,可汉朝发展到这个时候,向心力也没多少了,能有多大的响应还说不清楚。第三,关羽是刘备起家时候的伙伴(现在要捎带上一个张飞),为刘备闯荡天下起到了任何人不可替代的作用,关羽之仇也不可不报(否则刘备爱护臣下的形象也会被毁)。第四,东吴诸将,刘备了解他们的能力,在吕蒙死后没什么特别能干的(陆逊的能力要过一段时间才会显现出来)。于是刘备出发了。夷陵之战的力量对比:刘备方:部队四万多人(包括马良从贵州借来的蛮兵);将领多是没经过大仗的(或者还没有名望);深入吴境,战线遥远;魏国在汉中一线给了蜀国巨大的压力。统帅刘备,纵横华夏几十年的英雄,有丰富的带兵经验。孙权方:部队五万多人(比刘备多);将领多是久经沙场之辈;荆州可以就近补给;孙权对曹魏称臣,换取了北方边境的暂时安宁。主帅陆逊,吴国的后起之秀,资历虽然不够,但在一些局部有非常出色的表现。战争于是开打,我们现在看来,刘备是输得一点都不冤。力量对比差那么多,又是进攻方,不输才怪。公元223年,刘备因为在夷陵被陆逊打败,退守白帝城,这位英雄的老人再也经不住这样的折腾,离开了人世,虚岁六十三岁(其实虎死不倒威,刘备驻军白帝城,孙权也感到恐惧,他派人和刘备修好,当然具体到什么程度就不知道了)。临死之前给后人留下了“白帝城托孤”的美名,关于“托孤”事件后世争论太多,但褒奖的声音总是不断,只因为刘备说了一句:“嗣子可辅则辅,不可辅,君可自取之”,这句话是古今独一,加上诸葛亮后来“鞠躬尽瘁”,于是成为了传奇故事。不过比较刘备诸葛亮的年龄(差20岁),刘备虽然说他和诸葛亮是鱼与水的关系,不过在儿子不争气的情况下有将诸葛亮当成儿子的想法也不为过(诸葛亮在很多理念上和刘备相同,刘备肯定希望他继承自己去做很多事情。曹操说生子当为孙仲谋,其实他的儿子比孙权差不了多少,倒是刘备,如果他的儿子能象诸葛亮那么优秀,估计他睡着了也会笑醒的)。然而,这个当年在自家门口大桑树下指桑骂槐说将来要坐大桑树坐伞盖的车的淘气孩子,几十年拼搏还是实现了他的愿望,我们还要苛责他什么呢?秦风总评:从能听懂说话时听三国故事到十来岁听三国评书到十三四岁看三国演义再到后来看所有能找到的与三国有关的东西,可以说对三国的情怀已经深入自己骨髓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在形成自己的一套思路。对于刘备,陈寿的评价还是比较公允的,就是有霸王之姿,但是由于性格上有弱点(主要是心好,心好就难以对政敌下狠手(后来夺荆州,四川时候已经是他在生活中间磨砺出了或则悟出了很多心得,加上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人的怂恿,而且他放走了好些个有能力的手下给他的政敌),同时,心太好了,他就弄不懂那么多的机谋,所以在和曹操的对抗当中老是处于下风),他一生奋斗得非常的辛苦。但刘备依然尽可能的做到了最好,他一生颠沛流离,但是没有在任何困难的战局中死去或者被俘虏,也没有在任何困难的形势下灰心丧气,比起被陈寿评价为勾贱转世的孙权来,他要坚韧得多了,甚至可以说,古今中外,找不到几个比他还要坚韧的人。三国中论知人善任,几个人都有所得失,说不上哪个比哪个更高明,但刘备对下属之好是公认的,几乎没有杀过大臣,也没逼死过大臣(有两个例外,一个是刘封,另是个是庞统死的时候说庞统坏话那个*),更没有将那个大臣全家杀光光,而曹操,孙权在这方面都是劣迹斑斑,所以刘备被后人称为仁主是当之无愧的。关于刘备的能力,个人认为刘邦是最好的参照,刘邦说他什么不如谁说了一大圈,但这完全不影响他打败被认为是军事奇才的项羽,开创一个辉煌的王朝,刘备比刘邦可能还要好一点,在军事上,在政治上,在外交上,他遇到的都比刘邦时候要复杂,但处理得也不是太坏,只是他遇到的对手(特别是曹操)却不是项羽能比得上的,而又不象刘邦那样早期就有很优秀的萧何跟着,在战略方向上走了很多的弯路(比如陈群曾向他建议迎接汉献帝,但陈群给不出具体的方案,而刘备又感到力量不足,最后汉献帝落如了曹操之手)。怎么说呢,关于三国的话题太多了,一方面是自己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抛砖引玉,看能不能给大家在分析三国的时候多点谈资。OVER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