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反方 ---- 刘备不该伐吴

一直出差在外地,几乎没有时间上网。看到反方势弱,有点着急。可惜没时间长篇大论(核对史料太费时间),只能胡乱写两句。由於双方在辩论中都牵扯到该伐吴还是该伐魏的问题,因此先扯两句闲话。我以为,决定伐吴还是伐魏的依据,只有一个:哪一个符合蜀汉利益,就应该决定哪一个;而且蜀汉的利益还有个长短之分,因此这个决定必须要兼顾两者。无论从长远还是从近期来看,伐吴都不符合蜀汉利益。(可惜无暇论证了,只好把个干巴巴的论点放在这里了)即使在某一特定时期伐吴之于蜀汉的利益要大於伐魏,也还有一个时机是否合适的问题。我认为只有一种情况蜀汉的伐吴从理性角度上才能成立,那就是:江东内部出现严重分裂问题、或者江东严重自然灾害致使其国力极度衰退这样一种情况。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蜀汉不出兵伐吴,曹魏只要拿出80%的力量来猛攻也可以吞灭东吴。既然如此,那么蜀汉只能出兵,并在出兵同时灵活运用政治攻势,以期能比曹魏以更少的损失获取更大的利益。可惜,刘备伐吴时东吴根本不是这种情况。正方认为刘备应该伐吴,且其准备充足、伐吴时机选择适当,那么我想请问:1 东吴有否出现内部分裂?2 东吴国力有否出现严重衰退的问题?3 即使伐吴出现最好的结果 ---- 蜀汉夺回荆州 (蜀汉一举灭掉东吴既不可能也不符合蜀汉利益,因此显然不是最好结果),正方辩友有否分析过在这种情况下三方割据势力的变数?对於前两个问题我想无须赘言。对於第三个问题我简单分析一下。孔明的隆中对得到了被当世及后世战略家们的一致肯定,说明其战略价值之杰出。但是这个隆中对的核心内容其实是三个:1 联合东吴;2 等待曹魏有变 (天下指曹魏);3 荆州、汉中两翼出兵。应该说,这三个核心内容中,前两个是最为关键的,第三个是相对次要的。如果没有前两个条件的成立,即使完全拥有第三个条件(全据荆襄九郡),也无法实现预期战略目标;但如果失去了第三个条件却拥有第一个条件并等到了第二个条件(需要相当好的运气),那么隆中对的战略构想还是有很大机率能够实现的。如果刘备从东吴手中一举夺回荆州,即使双方媾和,这种表面上的互不侵犯状态也根本经不起任何一点点风浪。只要蜀汉与曹魏战事稍一吃紧,东吴必然会寻机谋取荆州。因此,刘备夺回荆州的结果只有一个:彻底丧失孔明隆中对两个先决条件之一!另外,夺回荆州后还有一个能否守住的问题。荆州之于蜀汉/东吴,与汉中之于曹魏/蜀汉相类,前者对於争议地区颇有鞭长莫及之感,而争议地区却非常靠近后者的军政中心地带,为后者必争之地。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双方反复长期的争夺,最终终究会归于后者。曹操最终忍痛放弃汉中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再从道义角度谈谈刘备伐吴的问题。刘备用以建立其个人威信和影响力的最重要最有效手段,主要就是一个“复汉”的政治口号。(兄弟义气那个是演义里的东东) 现在草皮刚刚称帝并“害死”了献弟,刘备如果不大举伐魏,还可以用军力不够作为借口来继续赢得天下人对其的尊仰和幻想。但其置公然篡汉之国贼不伐,却大举伐吴,说明其明明具备足够军力却依然不伐篡汉之曹魏,这种行为等於直接向天下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 ---- 刘备并不在乎什么恢复汉室铲除国贼,他在乎的不过是其集团利益。这与其长期以来的政治口号和政治形像大相迳庭,严重损害了其政治影响力。即使从这个角度来看,其伐吴之举也完全不符合蜀汉的整体利益。克队兄反复举出刘晔的评论,目的显然是,既然当世战略人物都认为刘备伐吴是自然的、正常的、可以预见的,因此刘备伐吴自然具有绝对的合理性。煮酒以为这里似乎存在一个逻辑问题:被认为自然的、正常的、可以预见的决定,未必就是合理的、完全基於理性计算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此不赘言。总之,克兄以刘晔之评语作为正方的支持论据,我以为说服力非常有限;事实上它只说明了一个问题:刘备此举是自然的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可惜我们的辩题并没有问这个问题。我们的辩题的焦点是:伐吴是否符合刘备/蜀汉的最大利益。最后,希望辽MM、悟空以及水王等反方兔子们再接再励,坚守阵地;也希望中立派若出兄反戈一击,将贵臀彻底挪到俺们反方来。再预祝本届孔明杯大赛圆满结束!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