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志偶见之一

  在《三国演义》中,“义”被抬到一个很高的地位,刘备表现出来对百姓的所谓“仁”也显得淡而虚。但是在《三国志》里面,站在“社稷”这个观念上为百姓考虑的人似乎还不少。一直认为在三国时代中原的绝对强大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原因,在其背后有一种文化和精神力量在支撑。以荀彧为代表的清流派儒学者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似乎很大。陈寿评价杜畿是“宽猛克济,惠以康民”,称得上是“魏代之名守”之一。在他身上似乎也能看出点这样的痕迹。裴松之曾经引用了他一段故事:    魏略曰:初畿在郡,被书录寡妇。是时他郡或有已自相配嫁,    依书皆录夺,啼哭道路。畿但取寡者,故所送少;及赵俨代畿    而所送多。文帝问畿:“前君所送何少,今何多也?”畿对曰:    “臣前所录皆亡者妻,今俨送生人妇也。”帝及左右顾而失色。  曹丕比起他爹来说,基本上没有超越。但是在唯独在贪欲和捣乱方面曹丕实在是个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家伙。对天下寡妇也要“中央集权”,要么收入后宫,要么指定嫁人,把女性完全当成一种工具。而地方官吏为了讨好皇帝为自己捞稻草,也无视民情,粗暴对待民众的婚姻,强行把已经自由婚嫁的寡妇送进京。在那种情况下,杜畿坚持只送寡妇的做法在许多同僚眼里估计就是哗众取宠,搞小动作的行为。曹丕在把杜畿招入朝中以后,发现杜畿的后任所送寡妇的人数变化从而发问,说明他是很关心和重视这件事的。但杜畿的回答几乎是不近情面的,充满了讽刺,曹丕应该感觉到了这话背后对自己的不满,所以“顾而失色”。  曹丕的政策也许因为社会的在经过多年动_荡和战乱以后,朝廷要奖励生育,恢复人口,有需要解决寡妇多而嫁不足这个社_会_问_题的一面。但他借此满足私欲,祸及民间。杜畿的讥讽尖刻地指出了问题了关键:寡妇多而嫁不足都是皇帝以及其政策的过错。我想他比其他自顾前程的同僚更多的考虑了民生才会这样做,很难说是“天下皆浊我独清”的伪君子行径。如果说荀彧的死是其清_流_思_想的体现的话。他向曹操推荐的杜畿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这种思想。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