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个性觉醒之女性维度

        《魏略》中记载了一段很有意思的历史史料:    太祖始有丁夫人,又刘夫人生子修及清河长公主。刘早终,丁养子修。子修亡于穰,丁常言:“将我儿杀之,都不复念!”遂哭泣无节。太祖忿之,遣归家,欲其意折。    后太祖就见之,夫人方织,外人传云“公至”,夫人踞机如故。太祖到,抚其背曰:“顾我共载归乎!”夫人不顾,又不应。太祖却行,立于户外,复云:“得无尚可邪!”遂不应,太祖曰:“真诀矣。”遂与绝,欲其家嫁之,其家不敢。    后太祖病困,自虑不起,叹曰:“我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负也。假令死而有灵,子修若问‘我母所在’,我将何辞以答!”        里面讲到的子修是曹昂,为刘夫人所生,丁夫人领养。曹昂死于与张绣部队的作战,可能因为与张绣作战的失利被曹操视为耻辱而不愿提及,并且曹操与张绣妻子私通是导致失利的一个原因,丁夫人由此将曹昂之死归咎于曹操,而对曹操不满。    在这个事情上曹操先是依照传统大男子主义的做法,“遣归家,欲其意折。”但丁夫人偏偏是个刚性之人,根本就不会“意折”。曹操只能亲自去请她。    曹操那时地位已经相当高,并且在当时的乱世,曹操是掌握实权的军阀。曹操能够低声下气去求丁夫人,已经是非常难以想象,但更难以想象的是,丁夫人对曹操的低声下气依然不屑一顾。须知,丁夫人这样做,不仅是放弃荣华富贵,更有可能招来杀身之获的,但她毅然决然这样做了。    作为类似君王地位的曹操和丁夫人之所以出现这样常人难以理解的行为,不应当仅仅看作他们特殊个性的结果,这也与那个时代的精神状况息息相关。    三国时代,随着汉代礼法体系的解体,个性开始觉醒,个性的觉醒不仅体现在竹林七贤所代表的有文化的士人中,也体现在读书并不多的普通人中,而且个性之被重视的程度不仅空前,在传统历史的框架内,可以说也是绝后的。丁夫人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她重视属于自己个性的东西,而蔑视权贵,甚至将其看得比生命都重要。而曹操对丁夫人的行为并不恼怒,而表示了充分的理解,说明那个时代对个性的重视已经是一种风气,成为一种被普遍认可的精神氛围。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