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看孔明北伐---2

2,存亡之秋与兴国之路那么他为什么会已北伐来作为解决办法呢?我认为他有可能是看到了东西方交流的干道“丝绸之路”的巨大利益。拥有了它,可以从经济,军事,政治上对曹魏形成威胁。自张骞出塞以来,汉王朝开辟的这条东西方贸易之路经常因为政治对立,民族矛盾和战争而中断,“东汉末年,中原战乱频仍,秩序混乱。作为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敦煌,甚至二十多年没有太守,当地豪强大姓雄张,兼并土地,使小民无立锥之地,前来贸易的西域商胡也备受欺诈。”但是“文明的发展,势力的扩张,商业民族的活跃,和草原游牧民族与农耕定居民族的依存关系,使得东西方的精神与物质的文化交往从未断绝。”当一个叫仓慈(字孝仁)的人出任敦煌太守以后,“有力地抑制了豪强的兼并和勒索,为西域商人前往内地买卖提供种种方便,也使得敦煌成为汉族与西域各族民众交往贸易的一个国际都会。”仓慈是227—233年在任的,也就是说,他上任那年和孔明上《出师表》伐魏是同一年。这难道真仅仅是个历史的巧合吗?孔明的伐魏路线一直为人诟病,说他不采取魏延的建议走子午谷出奇兵,跑去攻取雍凉是绕道行远,丧失战机。其实不然,占据了东西方交流的要道,蜀锦可以代替中原的丝绸独占东西方贸易,获得的不仅是优良的战马,还可以通过贸易获得丰厚的税收资源,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财政问题。与南方丝绸之路比起来,只要越过祁山,前面的道路就不是那么艰险,没有大河的阻隔,就是羌汉杂居地,和西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马匹等运输能力也很容易获得。同时还断绝了中原和西方交流的机会,在经济上延缓中原复苏和强大的步伐。在军事上来说侵蚀雍凉可以得到优秀的兵源和小麦产地解决困扰蜀军的军粮问题。同时,从董卓和马超的经验来看,心理上这条进军路线对关中乃至中原的民心影响和政治局势的震撼波及效果也不是汉中可以比拟的,天险不仅对敌人是天险,对蜀军自己来说也是同样的。所以北伐的魅力是不言而喻的。最后说一点,当邓艾进占成都,收缴蜀国国库的时候,成都大量的蜀锦不仅是中原的兵将,甚至司马也对此感慨了一句。这说明蜀国的经济资源在长时间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就是由于蜀国的闭塞。反过来说,我们有理由考虑到孔明北伐的目的不仅仅简单的是穷兵黩武,而是基于“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一深深的危机感。蜀国需要和外界交流的空间,不然迟早也会面临危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北伐求生机。在这个角度来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也适用于孔明,他的悲剧不仅在于丢失街亭,贻误了千古良机,让仓慈有时间和条件去经营好敦煌,更在于和羌族有着密切关系的马超在北伐前就去世了,这也许是他把对凉州出身的姜维寄予厚望的一个原因吧。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