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代形势变化论孙坚、孙策之成败

    曹氏五虎将之张辽 兄在《足以改变三国历史的死——孙策 》一文中说:    孙坚是关东讨董诸侯里最为坚决的,从长沙破宛城,斩华雄,一路杀进洛阳。但是孙坚的战略眼光很差劲,先是倾长沙之兵夺取宛城一点后路也没留,然后又为了进洛阳轻易放弃宛城(宛城被袁术夺取)丧失了称霸天下的自主权。而孙策不同,孙策的兵是以玉玺从袁术那借的,可谓兵少将寡,孙策起兵时各处打得如火如荼,可谓不逢时,但是孙策仅用几年的时间就拿下了江东根据地,而曹操从陈留起兵到占据北方用了数十年时间,其间根据地兖州易手数次,曹操自己也有几次险些丧命,刘备在中原混了也是数十年,连一块地盘都没弄到,相比之下孙策的乱世务边是很成功的。        孙坚时的天下形势与孙策时代有很大差异。当东汉末年,因董卓把持朝政,引起山东各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起兵是为了勤王以匡正朝纲,而不是为了占地盘。《三国志》云:“灵帝崩,卓擅朝政,横恣京城。诸州郡并兴义兵,欲以讨卓。坚亦举兵。”    当然我们不否认诸侯中不少人有借此渔利的念头,特别是到后来更是如此,所以真正拼全力与董卓作战者少。从当时的天下形势将,局面还未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维持汉天子和朝廷的权威,对天下百姓来说是最好的选择。此时的孙坚是拼全力与董卓作战的,也因此,孙坚享有了巨大的声望。孙坚的目标不在于占地盘,所以上文中以“先是倾长沙之兵夺取宛城一点后路也没留,然后又为了进洛阳轻易放弃宛城(宛城被袁术夺取)丧失了称霸天下的自主权”来批评孙坚没有战略眼光是不恰当的。    当然我们后来的人可以分析说当时的形势是必然要分崩离析的,但处在历史中的孙坚即使面对巨大的困难与阻力,依然选择一种希望不大、但最有利于天下的道路,我们不应当指责。    不过对为何诸侯中只有孙坚全力作战,我们还是可以分析的。与其他诸侯相比,孙坚名声低、势力小,而且他出身也非世家大族,是在讨伐区星叛乱中立功被封侯的。“时长沙贼区星自称将军,众万余人攻围城邑,乃以坚为长沙太守。到郡亲率将士,施设方略,旬月之间,克破星等。汉朝录前后功,封坚为乌程侯。”    孙坚与曹操等相似,是在讨伐起义中以军功获封,属于新崛起的武力割据集团。他们不同于那些出身于世家大族的诸侯,世家大族往往关心自己的区域性利益,行动偏于保守。新兴的武力割据集团由于是汉朝庭把他们从较低的地位提拔起来,所以对汉朝更多一些忠义,而且也更重视以军功博取名声,而不是追求具体的土地利益。        然后再说孙策,孙策起兵时各处打得如火如荼,这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不逢时,但对一个方将崛起的割据势力来说,是最好的时机。对于孙策来说,这一时机更在于:原来处于其上的直接领导袁术由于欲望膨胀,倒行逆施,逐渐失去人心,使孙策一方面可以借助袁术原来的兵力发展,另一方面,又有理由摆脱袁术建立独立的势力。    再从大的形势处说,曹操控制汉献帝和朝廷,但在官渡之战前,势力都弱于北方的袁绍,这种局面使曹操非常需要远方的诸侯至少在名义上支持他所控制的朝廷,同时,曹操此时对远方有独立倾向的势力只能笼络而不可能讨伐,这就为新势力的形成创造了最好的条件。    最后从江东地区的形势说,三国时期以前,江东地区对于中央朝廷来讲都是属于边缘地区,控制力较弱,小的割据势力比较多。东汉后期以来,江东逐渐得到较大规模的开发,水陆交通网络的建立和经济的发展,使江东地区具有了形成一个可与中原抗衡的独立势力的基础。经济发展加上相对的权力真空,恰好为孙策的崛起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在此意义上,孙策在短时间内建立了后来孙吴国家的基础,固然离不开他本身的统御作战才能,但也必须看到,客观的局势和条件起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