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不知道为什么不能跟帖,只好贴上来了。首先我承认我是非常亲蜀的,而且非常敬佩诸葛亮和姜维,所以我的观点肯定是带有个人喜好的,我虽然极力避免,但是我也很清楚是不可能完全不带感情色彩的,所以我只是尽力中立的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说说刘备托孤,先生先举了孙策和张昭的事,可是我以为即使孙策达到或者超过了刘备的举动,并且是首创,但是张昭的所为实在有愧于孙策,更谈不上和诸葛亮相比。这点只要看看赤壁之战前他的表现就可以了,作为孙策以国相托的人,居然只想着保全自己,正如鲁肃所说作为臣子投降时没有坏处的,而且对于征服者来说还是有功之臣,可是作为君主来说就不是这样,最好的结果就是保住小命而已,还得要老老实实,向刘禅那样忍辱偷生不让新的主子感到威胁。别人可以这么说,作为君臣身份已定的托孤大臣居然也这样,实在是我认为可耻。而且他后来又和孙权闹矛盾,虽然是他对的,可是后来孙权后来当着天下人的面想尽办法向他表示道歉,甚至把他的其他门封起来,自己跑去大门堵着说对不起(这段史书记载得非常有趣,还可以让人看到一点君臣之间的纯真气),而他老人家就是不给面子,自己的自尊当然要保持,可是别人的面子也不能一个劲的扫到地啊。而且说实在的孙权对他是当长辈而不是臣子来看待的,他也应该以长辈的爱护而不是臣子的倔强来对待孙权。所以我认为这是他们的首创,但是张昭实在是没什么值得褒扬的。先生认为刘备的举动是为了限制诸葛亮,我到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如果这是一把保护自己江山的剑,那也是一把另外一刃更加锋利的双刃剑。刘备托孤所说的话,天下人皆知,如果不是对一个忠心耿耿的人说的,那么一旦他大权独揽后,对年轻的君主施展一些阴谋诡计,先把君主的名声搞臭,同时大力发展自己的心腹,那么到时候不是更可以依托孤石刘备说的这些话来假装光明正大的夺取政权吗?大家可以想想,当初曹睿也托孤与司马懿,司马懿也是和诸葛亮一样的托孤大臣啊,大家可以看看史书,曹睿托孤时是怎样让小太子抱着司马懿的脖子,曹睿又对小太子说了什么,实在是令人落泪,可是司马懿又是怎么回报的?霍光废君在前,王莽篡权在先,可供诸葛亮参考的经验和教训都比较典型,以曹丕尚能为之事,我不相信凭诸葛亮的聪明如果这样想了会做不到,至少也可以自己先学霍光,再让儿子们学王莽或曹丕吧?你说刘备让诸葛亮和李严同时辅佐刘禅是牵制诸葛亮,我倒认为提出李严只是为了稳定蜀地集团的心。否则只要再提一个蜀地的人同时担任托孤大臣不是更稳定?汉武帝托孤和曹睿托孤都是任命了三个人,他们虽然不知道现代的分*立制度,但是也都明白三条腿才是一个稳定的结构。何况正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刘备?而且刘备让刘禅等儿子认诸葛为相父,就更明白了,刘备恰恰怕的是李严压过了诸葛亮!否则完全不应该有这种行为,或则要压诸葛,也得对刘禅暗示一下以兄礼对待李严吧?刘备托孤之事,是当着在白帝城的所有大臣作的,这时候他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被大家传告给别人,所以刘备是摆明了要让诸葛亮掌大权的。这决不是现代人厚黑学可以乱套的,况且,刘备也厚黑学的老鼻祖了,在天下混了这么久,在这方面我认为不会差到这种程度,而且刘备还就是以知人善任而逐渐站稳脚的。从后来的情况看,刘禅虽然不是很聪明的人,也是知道他爸的意思的,所以才会有诸葛亮一人大权独揽的局面。大家不会说刘备死之前忘了交代刘禅要防着诸葛亮吧?有人可能对我的说法表示不解,为什么要压着李严?其实很简单,蜀地的士大夫根本对刘氏政权没什么忠心可言。为什么?因为蜀地士大夫很多都是无奈之下才跟了刘备的,当初张鲁准备打刘璋的时候,所有的蜀地人士都是准备投靠曹操的,所以派出了张松去向曹操献表,不想曹操虚心待士一辈子,这时候却对张松狂妄了一把,张松一怒之下才投靠了刘备。诸葛亮为什么不敢对法正胡作非为有所表示?不仅诸葛亮,就是刘备也不敢啊,难道诸葛知道,大家知道,只有刘备不知道这事?呵,说白了,大家看看当时的蜀中官员,有几个是从开始投向刘备的?只有法正、孟达、彭漾三个人,其中只有法正是有才能、有势力可以在中央辅佐刘备的,孟达缺真正的才能和地方势力,彭漾缺的是态度和地方势力。只有法正在刘备和诸葛亮面前不失其礼、才华出众、地方势力强大。这时候得罪了他,难道大家要刘备去依靠那些本来是被形势所迫不得不归顺的人吗?看看这时候刘备手下的其他蜀中人士,刘巴就不用说了,对刘备、张飞一贯的态度和后来混事而已的情况就说明一切了,他本来就是曹操的丞相府的官员。吴懿还好,刘备娶了他女儿,算是稳定了他的心,可以放心使用,也不用担心他怠工。其他人哪个不是当初想至刘备于死地,最后刘璋投降才不得不臣服的?估摸着刘璋不投降,他们也不会归顺刘备。一听说曹操打下了汉中,一个个就开始不安,导致蜀中一日数惊,惊的是谁恐怕刘备心里最清楚。如果曹操真的趁势下蜀,估计这些刚被迫投降的人不会很尽力。关羽为什么死我也认为是因为这些人心里不服,刘备担心曹操那天又想起来了蜀中,而荆州人士对刘备还是比较尽心的,于是派关羽从荆州出兵牵制曹操。只是关羽贪功,把战事久拖不退,最后坏了大事(对不起,最后一句不是我自己得出的观点,不过忘了是那位前辈指点我的了,在这里说一声实在对不起 :(  )。先生有评论了一下《出师表》,的确,诸葛亮的语气象是长辈教训小辈,可是这不是太平盛世啊,你想想如果你是一个一心想完成最好的知己和君主的重托的人,这么多的国家军队大事都让你不敢怠慢,生恐辜负了知己的托付,一天到晚心力交瘁,可是又看到小皇帝的才能实在不足一独当大任,你又怎么能不自己仔细交待清楚,生怕年轻的皇帝有什么不懂得或者不明白的地方,还担心年轻的皇帝一时不明做错了什么,要知道在封建时代皇帝做错的能有小事吗?你如果真是一片忠心,又怎么会不尽心吐言,无微不至,而言无不尽呢?如果你真的深恐有负重托,又怎么会对事情说放就放得下,而不是深怕有什么事情处理得不当,自己不去仔细看个明白还能放心呢?唉,诸葛之情、之为、之言哪个不是惊惊战战、竭尽心力、忠可感天之举,哪里会因为考虑别人的说法而为了虚妄的好名声却辜负先主的一片重托。如果真是有什么企图或者顾忌,倒是可以象司马懿一样托个病,然后再为自己做一堆打算!每读出师表,未尝泪流满面,自踌自己若是刘禅一样的能力,又有光复天下的大志,只会嫌丞相交代得不够,哪里还会觉得丞相啰嗦,说了一大堆不该说的话呢?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