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汉代历史笔记,胡说八道集2

首先声明,本人学习日浅,愚昧不明,所有说法均为一孔之窥,不足为先学者笑料,欢迎大家批评指教。而且我是在一边读一边写,所以很可能有前后矛盾之处,忘见谅。所有史料,未经注明,全部来自《资治通鉴》。文中若有引用论坛其他人的观点,均是正确的,不属于我的胡说八道的范围,例如本人向castor_v_pollux请教而得到的回答。----------------------------------------------------------------------               第二节、前汉中、后期丞相没落、三公确立到了汉武帝中后期,汉武帝经过几十年的统治,对臣子的控制力大大加强了,丞相在汉武帝面前的权威也自然有所下降。而且因为国家年年对匈奴用兵,财政不支,国家急需钱用。元狩四年壬戌,公元前一一九年,张汤提出算缗之法,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财产及商业额外附加税及逃税惩罚综合法”,大致是说以个人财产总额和商业交易总额每两千钱为一个单位对所有的个人现有财产和经营活动收取财产和商业经营的额外税,其税法极重,因此为防止逃税,规定凡举报者可以得到被举报人一半的财产,这种对告密的奖励方法叫“告缗”。汉武帝正在为国库空虚发愁,一看到这个办法,大喜过望,于是因为“其法大抵出张汤。汤每朝奏事,语国家用,日晏,天子忘食。丞相充位,天下事皆决于汤”。丞相的国家首辅的地位首次因为经济问题的迫切现实而降低了。先插一段题外话,是关于上面提到的算缗法,比较有意思:先说说卜式这个人:“初,河南人卜式,数请输财县官以助边,天子使使问式:“欲官乎?”式曰:“臣少田牧,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问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分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于人!无所欲言也。”使者曰:“苟如此,子何欲而然?”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于边,有财者宜输委,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上由是贤之,欲尊显以风百姓,乃召拜式为中郎,爵左庶长,赐田十顷,布告下天,使明知之。未几,又擢式为齐太傅。”此人是个爱国者,比美国的导弹要好,不愧是河南人民的好儿子,呵呵。不过大多数老百姓考虑的还是怎么更好的过日子,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事:“元狩六年甲子,公元前一一七年,上既下缗钱令而尊卜式,百姓终莫分财佐县官,于是杨可告缗钱纵矣。义纵以为此乱民,部吏捕其为可使者。天子以纵为废格沮事,弃纵市。”再说说这个杨可,此人本来是个穷光蛋,由于大家都不肯把辛苦钱交给汉武帝,所以汉武帝更加加大了对算缗法的执行力度,于是他的机会就来了,他在几年内告遍天下富豪的缗,他告一个,汉武帝抓一个,然后根据算缗法,他就得到这个富豪的一半家产,如此循环他本人很快就成为了当时的天下第一富豪。江湖人称“汉天子第一抓钱手”,据传此人来无踪去无影,神龙见首不见尾,该出手时就出手,只见金手一闪……所有的钱都没了。紧接着,汉武帝为打击丞相的地位和权威,采取了一种在现在看来不讲道理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古代最有名的连坐法。而下面一件事给了汉武帝一个开始实施这个办法的机会:“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一二一年三月,戊寅,平津献侯公孙弘薨。以御史大夫乐安侯李蔡为丞相”。“武帝元狩五年丞相李蔡坐盗孝景园,堧地,葬其中,当下吏,自杀”。据castor_v_pollux先生(小姐?对不起,我不太清楚)解释:“李蔡做丞相,皇帝赐20亩土地给他将来做陵墓用。这个土地是不能随意买卖更改的,但李蔡私自倒卖了3顷,又侵吞景帝陵前的一亩空地混杂其中(葬者,藏也),所以获罪。”汉武帝从这时开始大加发挥,无限制的把这种办法用到丞相身上,以后就不管什么丞相自己犯不犯事了,既然丞相什么事都可以插手管,而且皇帝看着不顺眼……那么无论出了什么大点的事,丞相自然都得负责任,于是出现“以太仆公孙贺为丞相,封葛绎侯。时朝廷多事,督责大臣,自公孙弘后,丞相比坐事死。石庆虽以谨得终,然数被谴。贺引拜为丞相,不受印绶,屯首涕泣不肯起。上乃起去,贺不得已拜,出曰:“我从是殆矣!” ”。竟然到了这种程度!丞相地位开始严重下降了,并且此后这成为汉代的惯例,但凡有事就拿丞相和三公开刀,也不管是不是他的错。经常是哪儿刮刮风、下下雨、地地震什么的,丞相就得准备下台或者干脆自杀了。再提一件和主旨无关的趣事:“上居建章宫,见一男子带剑入中龙华门,疑其异人,命收之。男子捐剑走,逐之弗获。上怒,斩门候。冬,十一月,发三辅骑士大搜上林,闭长安城门索;十一日乃解。丞相公孙贺夫人君孺,卫皇后姊也,贺由是有宠。贺子敬声代父为太仆,骄奢不奉法,擅用北军钱千九百万;发觉,下狱。是时诏捕阳陵大侠硃安世甚急,贺自请逐捕安世以赎敬声罪,上许之。后果得安世。安世笑曰:“丞相祸及宗矣!”遂从狱中上书,告“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上且上甘泉,使巫当驰道埋偶人,祝诅上,有恶言。”春,正月,下贺狱,案验;父子死狱中,家族。”呵呵,丞相被大侠搞倒了!!! “时国家多事,桑弘羊等致利,王温舒之属峻法,而儿宽等推文学,皆为九卿,更进用事。事不关决于丞相,丞相(石)庆醇谨而已。”丞相实际作用还不如九卿了,而且天天提心吊胆怕因为别的事掉脑袋,就跟不敢说话了。同时汉武帝建立内朝议事制度,即所谓尚书和中书,尚书和中书这时候都是些很低级别地位的小官,在大臣中也没有权威,而汉武帝的目的就是要让权力和官位分开,形成有决策参考权的没有官阶,有官阶的没有实权,方便皇帝控制臣下,从而使真正的决策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但是一个意外的事情使得汉武帝自己废掉了自己的政治设计,这就是汉武帝晚年在废掉太子后,一直没有再立新太子。“时鉤弋夫人之子弗陵,年数岁,形体壮大,多知,上奇爱之,心欲立焉;以其年稚,母少,犹与久之。欲以大臣辅之,察群臣,唯奉车都尉、光禄大夫霍光,忠厚可任大事”于是先杀了鉤弋夫人以防外戚趁皇帝年幼专权,然后在死前“诏立弗陵为皇太子,时年八岁。丙寅,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受遗诏辅少主”。“太子即皇帝位。霍光、金日磾(这个人是个外国人,匈奴太子)、上官桀共领尚书事。” 从此彻底地把外朝的权力转移到内朝。三公九卿的地位从此就只是一些提建议的官了,没有参与决策的能力了。而且汉武帝设立的内朝不但没有起过任何作用,而且使得“大将军领尚书事”不但成为事实上的新丞相,而且权力更大,全权统领内外诸事。霍光辅佐汉昭帝,汉昭帝死而无后,于是霍光立昌邑王为帝,昌邑王荒诞无道,霍光废之,新立汉宣帝,告诉丞相,丞相“惊惧,不知所言,汗出洽背,徒唯唯而已。” 霍光死后,汉宣帝继续以大司马或将军领尚书事,使得汉武帝的一时无奈之举成了之后前汉一朝的惯例,丞相之职虽然架空了,却搞出一个更加怪异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一人的官—大将军领尚书事。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到了,三公的名分终于定下来了。哀帝看到了“大将军领尚书事”的弊端,于是终于决定分大将军的权力为三分,同时正式废除丞相一职。哀帝元寿二年“正三公官分职。大司马、卫将军董贤为大司马;丞相孔光为大司徒;御史大夫彭宣为大司空,封长平侯。”这时候才正式把三公的职位定下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三*权*分*立*政*府*新鲜出炉了(开个玩笑)。不巧的是另一个更重要的历史时刻也到来了:这时候离王莽篡位已经没有几年了。哀帝刚刚定下三公的职分,过了一个月就死了。太后因为王莽有贤名,于是“遣使者驰召莽。诏尚书,诸发兵符节、百官奏事、中黄门、期门兵皆属莽”。王莽刚进京立刻用计干掉了大司马(好像一个月都不到),然后凭借他长期获得的好名声,当上了大司马、领尚书事。然后一步步的打击忠臣、掌握大权,终于篡得皇位。当然也有清醒的人,大司空彭宣以王莽专权,乃上书言:“三公鼎足承君;一足不任,则覆乱美实”。不过没人听。于是王莽成功登上皇帝宝座,前汉灭亡。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