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看蜀国及姜维最后一战第1部分

所有史料均来自资治通鉴,不过我和三国之对比了一下基本吻合。首先来看晋军此次攻蜀的军粮可以支持多久,我们可以以诸葛和姜维进攻魏国因为军粮不济而退的情况来进行分析,以下情况均为纯粹因为军粮不济的问题而退兵。一共有三次:第一次:“太和元年丁未,公元二二七年十二月,亮引兵出散关,围陈仓,陈仓已有备,亮不能克。昼夜相攻拒二十馀日,帝召张郃于方城,使击亮。郃知亮深入无谷,屈指计曰:“比臣到,亮已走矣。”郃晨夜进道,未至,亮粮尽,引去。”因为是冬天,野无可资,此次军粮只可供1个月。第二次:“太和五年辛亥,公元二三一年二月,亮帅诸军入寇,围祁山,以木牛运。三月亮分兵留攻祁山,自逆懿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懿遇于上邽之东。六月,亮以粮尽退军。”此次因为一方面改进了运输工具,另一方面三月正是麦子成熟的季节,诸葛得到补充,从二月初算到六月底,最多支持了5个月。第三次:“嘉平五年癸酉,公元二五三年四月,汉姜维将数万人出石营,围狄道。五月,姜维粮尽,退还。”此次从四月初算到五月底,顶多支持了2个月。另有一例可以支持粮草供应困难的说法:“青龙二年甲寅,公元二三四年二月,亮悉大众十万由斜谷入寇,四月,诸葛亮至郿,军于渭水之南。亮以前者数出,皆以运粮不继,使己志不伸,乃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诸葛这次又是二月出兵,三月麦熟时应该是在当地得到了一些补充。从上面第二个例子看,因为诸葛至少也得有10天的粮草准备退兵只用吧?所以退兵时肯定是有余粮的,所以不打算退兵的话,省着点用,诸葛应该可以挺到6月底。四月开始屯田,最快7月可能稻熟,和这里分析的情况吻合。从上面四个例子可以看出,蜀军如果没有在当地获得补充的话,只能支持1个半月多的粮草,就只有退兵了。三月份在当地收获一次麦子后,则可以支持到7月初。诸葛和姜维的前线军队人数很多史料都有一致的说法:5万人左右。这里我就不再应用史料说明了。可见通过秦岭运粮,凭蜀军的运力,正常的情况是所运之粮够5万人2个月作战所需。下面再来看看资治通鉴所记蜀国灭亡一战整个过程的记载,并仔细分析:“以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征西将军邓艾以为蜀未有衅,屡陈异议;昭使主簿师纂为艾司马以谕之,艾乃奉命。”这可能是邓艾嫉妒钟会吧,不过也有可能他是认为讨蜀之事时机不成熟。“姜维表汉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左右车骑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及阴平之桥头,以防未然。”黄皓信巫鬼,谓敌终不自致,启汉主寝其事,群臣莫知。”这说明将姜维确实认识到了阳安关口及阴平桥头的重要性。“景元四年癸未,公元二六三年五月,诏诸军大举伐汉,遣征西将军邓艾督三万馀人自狄道趣甘松、沓中,以连缀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督三万馀人自祁山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九月,钟会统十馀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趣汉中。”晋国总共出动兵力在17万以上。“汉人闻魏兵且至,乃遣廖化将兵诣沓中,为姜维继援,张翼、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为诸围外助。敕诸围皆不得战,退保汉、乐二城,城中各有兵五千人。翼、厥北至阴平,闻诸葛绪将向建威,留住月馀待之。钟会率诸军平行至汉中。九月,钟会使前将军李辅统万人围王含于乐城,护军荀恺围蒋斌于汉城。”注意这段,蜀军主动让出了秦岭一线,并且明确下令前线兵力收缩至汉、乐二城,一律不准出战。且蜀军主力不在此处。钟会各军从斜谷、骆谷、子午谷并行直到进入汉中未遇抵抗。前面已提到姜维上书汉主,派兵分护阳安关口及阴平之桥头,以防未然,然而主要入汉中的大道均未置一兵一卒,何也?为引钟会大军入汉中也,这点以及为什么汉军不守秦岭而守汉、乐二城,还有姜维这时候在干什么,下面一段再详细论及。隼舞空兄说阳平关一失,汉中就丢了,非也,这里说得很清楚:“张翼、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为诸围外助”。是诸围外助,这里绝对不是抵挡敌人的第一线,抵挡敌人的第一线在汉、乐二城,阳平关的任务仅仅是协助汉、乐二城的守备。正因为阳平关不是抵挡敌人的第一线,所以张、董二人听说姜维战况不佳就没有去阳平关,而是在阴平县月馀待之。然而张翼、董厥等其实是犯了个严重错误,诸葛绪等有姜维亲自率主力抵挡,就算战况不佳,也还不至于惨败,他们应当按原定计划到阳安关口守备,如此万无一失,就不会有下面的事了:“初,汉武兴督蒋舒在事无称,汉朝令人代之,使助将军傅佥守关口,舒由是恨。舒诡谓佥曰:“……。”遂率其众出。佥谓其战也,不设备。舒率其众迎降胡烈,烈乘虚袭城,佥格斗而死,佥,肜之子也。钟会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大得库藏积谷。维闻钟会诸军已入汉中,引兵还。欣等追蹑于强川口,大战,维败走。闻诸葛绪已塞道屯桥头,乃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绪后;绪闻之,却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馀里,闻绪军却,寻还,从桥头还,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维至阴平,合集士众,欲赴关城;未到,闻其已破,退趣白水,遇廖化、张翼、董厥等,合兵守剑阁以拒会。”在这一段里,叙述有点顺序颠倒,因为资治通鉴要先介绍阳安关口丢失的情况,所以把姜维和诸葛绪对战的事放在后面了,从整个叙述看顺序是这样的,姜维这时候率主力在祁山和邓艾军对峙,听说钟会诸军已经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入汉中,就引兵回汉中。晋军追击至强川口打败了姜维,姜维继续退却,却发现诸葛绪已塞道屯桥头,于是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绪后;诸葛绪怕被姜维操了后路,就后退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馀里,闻绪军却,就再次回头走老路,从道屯桥头回到汉中,诸葛绪急忙堵截姜维,差一日不及。维至阴平县,合集士众赶赴阳安关口,然后这时候半路上却得到消息说阳安关口已经丢了,于是快速退到白水,遇廖化、张翼、董厥等,合兵守剑阁以拒钟会。真是莫名其妙,在一个不重要的地方被罢官的人,居然放到前线去当副指挥?这里没有说明白,为什么姜维五月就知道晋军进攻的消息,却放着斜谷、骆谷、子午谷不守,却把全部主力放在祁山,而且后方空虚,连重要的退路都不守,差点被诸葛绪断了后路?这就要说到姜维的全局战略了,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也九次北伐,而且有过一次惨败,就是接郭淮箭反射死郭淮的那一次。姜维经过反思,认识到主动出击的缺点:秦岭艰险军粮不济、劳师远征事倍功半、敌人以逸待则劳事半功倍。因此大胆设计了这样一个战略:那就是放弃自诸葛亮以来实行的据守秦岭、挡敌于国门之外的防守方式,而是化秦岭艰险军粮不济的缺点为优点、以汉中两侧天然的屏障为保证、代之以坚壁清野、以守为攻、以守歼敌的战略。具体地说就是:在敌人主动进攻的情况下,完全放弃秦岭的防守,将敌人放进汉中盆地这一大型的天然天牢地形,首先坚壁清野让敌人无所抄掠,再在敌军两侧背后及正面各设置一据点,以精兵强将把守,造成在敌人顺利进入汉中后,却咽喉有阳平关口卡住,两侧背后又有汉、乐二城虎视眈眈的势态。敌军想前进,不能越阳平关口而进,想后退不敢无视背后汉、乐二城而退,从而被迫转入粮食的消耗战。而前面已经论述过,从秦岭运粮最多只能支撑5万大军1个多月的粮草,现在晋军有四个通道可以运粮(其实原来蜀军也不止一个通道运粮,而且蜀军在秦岭的运输能力绝对在晋军之上),就算晋军的运输量能有原来蜀军的4倍,钟会的17万多军队满打满算也最多只能够支持2个月而已,钟会实战中得到了蜀军在阳平关口的粮草,因此可以算他能再多支持1个月,那也不过顶到天支持3个月罢了。实际下面可以看到钟会的粮草到10月就已经开始紧张了,当然还没有到非得撤军的程度,但是如果再过一个月……?。等到钟会的粮草不支,就不得不顶着后方和两侧的压力强行撤退,等钟会军开始撤退,姜维从阳平关口正面猛烈强攻以牵制晋军撤退,两侧背后汉、乐二城一起出兵骚扰晋军撤退,钟会就面临想撤不敢快、向打不敢留的尴尬局面。他必须留下至少2、3万兵力控制汉、乐二城、又要至少3、4万军队抵挡阳平关口5万人的的强烈反击,如果蜀中再增派各5000人的军队2支,兵分两路攻击晋军两侧,钟会就欲战无粮、欲退又快不起来。我还真是非常怀疑钟会就算能强行退入秦岭,也会损失很大。然后在秦岭崎岖又不熟悉的山路中,到底能把剩下的军队带出去多少也是个问题。等到他的残兵败将既无粮草、也无士气的退入关中,姜维的5万得胜之师也尾随而至了,此时姜维的1个月的粮草在关中能取得的成果可就不能和以前同日而语了!然而,蜀国不但遭到一次打击,丢了一颗重要的防守反击的棋子—阳平关,而且使姜维在百忙之中犯了一个致命错误!这个致命错误就是:居然没有派廖化或张翼中的一个去守阴平桥头!在之前姜维上书汉主已经说得很明白啊:“并遣左右车骑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及阴平之桥头”啊!。现在在阳安关口已失的情况下居然还不快点派人去守阴平桥头!要知道阳安关口丢掉了不过是汉中防守的压力加大,但也还不见得晋军就能够顺利通过汉中,事实上晋军确实一直到最后也没有能够通过汉中,而一旦阴平桥头有失,晋军不用经过汉中就可以直捣蜀中了。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