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差聊关羽

〖拂檐乱雨〗一字之差聊关羽的形象【蜀记】里有这么一段记载:“初,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及在夏口,飘飖江渚,羽怒曰:“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备曰:“是时亦为国家惜之耳;若天道辅正,安知此不为福邪!”臣松之以为备后与董承等结谋,但事泄不克谐耳,若为国家惜曹公,其如此言何!羽若果有此劝而备不肯从者,将以曹公腹心亲戚,实繁有徒,事不宿构,非造次所行;曹虽可杀,身必不免,故以计而止,何惜之有乎!既往之事,故讬为雅言耳。”这段话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里是这么描述的:云长问曰:“二嫂嫂如何不见?”玄德诉说当阳之事。云长叹曰:“曩日猎于许田时,若从吾意,可无今日之患。”玄德曰:“我于此时亦投鼠忌器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两段我们可以看出,显然【三国演义】是把【蜀记】里的相关记载给尽情演绎了一番,并且裴松之的评语被很巧妙的演绎成短小精干的一句话:“投鼠忌器耳”。再次领略到罗贯中的文笔和构思之余,突然注意到这两段叙述里的一个细小差别。这个差别是描写关羽态度的,虽然只有一个字之差,仔细想想,却是演义作者文思缜密的一个体现。作为现代人读起小说来,仍不禁为之叹服。这个差别妙就妙在它把关羽的感情色彩刻画的栩栩如生,不但和小说前文衔接得很好也为为后文的发展埋下了一个伏笔。这个一字之差就是指谈到许田打围时,有关关羽反应的描写不尽相同。【蜀记】说关羽是“怒曰”,而【三国演义】却改成了“叹曰”。这二者究竟有什么不同呢?我觉得二者之间的不同就在于小说为了塑造人文形象而强调了人物性格属性的一贯性。也就是说罗贯中就是为了照顾关羽的“义”这一大主题,在演义里把“怒”故意改成了“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后面马上要上演华容道这一大戏。大家可以很清晰的记得关羽的事迹,包括许田打围当时关羽勃然动怒的情节都是对关羽的武勇和刘关张结义的正面描写,全面突出关羽正气昭然这一主题思想。如果“在夏口,飘飖江渚”时,关羽对刘备“怒曰”一通,关羽在读者心目里会是什么样一个形象?另外【三国演义】里张飞的戏分就要因为重合而大减吧。特别是紧跟着后面就是上演华容道,这个时候把关羽写得对曹操恨之入骨,到时候捉放曹不就不自然了么?还有把“怒”改成“叹”也为后来刘备的表演埋下了伏笔。你看后来诸葛要关羽立军令状去华容道截拦曹操时,刘备慌忙说:“吾弟义气深重,若曹操果然投华容道去时,只恐端的放了”。经常看见有人争论这段,辩驳放曹是否是诸葛和刘备的本意。我趋向于二者都要放曹这个看法。从前后文看,刘备并不是不通情理之人,他还能忍人所不能忍,并且给自己找到很冠冕的台阶下,毕竟枭雄之名不是白来的。他没有起心非要致曹操于死地不可,不然他自己跟着去压阵就行了,火烧博望时他还自己和赵云带兵出阵呢。但是这个时候“孔明遂与玄德往樊口,看周瑜用兵”去了,好家伙,把自己的兄弟和将士推去卖命,他跑去看周瑜和曹操狮子咬老虎。可见他担心的也不是云长会不会放曹操,他给孔明说那番话只是因为不解孔明立的军令状到底有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罢了。反观史书经常面对政 治压力,有时候也有歪曲历史的地方。所以最初我有些怀疑【蜀记】里这段描述的可信度,但是马上很快否定了这一想法。因为正史再虚假,多少比千百年后的小说的可信度高些,而且或多或少能够反映出人性真实的复杂的史书似乎更为合理。人在不同情况下有可能说出某些气话,甚至做出一些不太冷静的事,这在现代人当中也不少见。在【三国志 关羽传】里说到关羽在曹营当差要回奔刘备时,他的确是有理有节的“尽封其(曹操)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曹操也没有为难他,除非历史上的关羽真是个两面三刀的小人,不然他不会不记得曹操的恩情。事实上我们从关羽杀了袁绍大将(爱将:演义)颜良后,放弃了在曹操手下建功立业继续发展的大好机会而“亡归刘备”这一行动来看,关羽也不大可能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要知道曹操对他可是赏赐甚丰的呀。【蜀记】里那段描述在他心绪不好的时候完全有可能脱口而出,他毕竟只是一员将领,缺乏刘备那种含蓄的政治素养。想想当时诸葛新归刘备阵营,刘备视其为“水”,关张已经就不太舒服了。而曹操大军紧逼之时,刘备“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不但不用“水”的谏言,还带着大队百姓缓缓而行,犯了兵家大忌,一干人等都被撵的鸡飞狗跳。性命攸关之际,关羽那种动辄“大怒”的性格看着着急啊,特别是他本人被曹操“禽”住过,要再被抓住,你想想会有多难看,所以就他嘴里冒出几句牢骚话到也不难想象。换句话说,刘备到象个橡皮糖,随你怎么嚼,就是消化不了,不愧为一代枭雄。为了华容道一段,罗贯中一个字都要改,可见其塑造人物用心良苦,抛开文笔功夫不谈,他的构思也很有独到之处。进一步说,关羽早期向曹操求美女不得反被劫夺这一类的事迹在演义里不见踪影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不然的话,就成了给赵云的光辉形象作铺垫,又要挨后人不少骂了。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