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的荆州情节

长期以来,关于荆州的话题多半围绕关羽而展开。这次让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荆州问题---孙吴的荆州情节---家仇与国策。◆家仇毫无疑问,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孙坚是死在对刘表的战役中的。诸侯征伐董卓的时候,孙坚作为先锋功劳极大。当时他的官职是长沙太守,在回家途中被刘表击败,后来兴兵报仇不成反而送了性命。即使孙策以黄祖换尸体的那份凄惨是演义里的描写,但历史上孙家上下对其后寄人篱下的痛苦滋味一定是没齿难忘的,荆州从此对孙家有了与别人不一样的意义。孙权继位以后还多次进攻江夏,打了不少胜仗,但是都马上退兵了。但是后来孙吴对荆州的态度产生了变化,荆州情节由于一个人的出现从家仇升华成为国策。◆国策正史《三国志 鲁肃传》里记载,鲁肃被推荐给孙权时二人有一番对话: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权曰:“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一般认为历史上真正提出“三分天下”战略的是鲁肃,其根据就是这段对话。但是在日本有个说法认为鲁肃的最初的真意不是“三分”而是“二分”,我开始没有找到其根据。不过,重新审视这段话以后,发现这个“二分”说还是有道理的。鲁肃的第一步当然是“鼎足江东”,已经实现。第二步“进伐刘表”显然是指荆州了,是大家都已熟知的。只是后面马上跟了一句“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以图天下”。看来鲁肃心目中第三步是要全据长江流域,毫无疑问,这包括了上游的四川。这点似乎向来不为人所注意。这大概就是日本“二分”论的来由吧。第四部才是逐鹿中原。当时孙权虽然以自己实力不够为由说“此言非所及也”,但是作为一代豪雄,这个建议一定在他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影响。在赤壁之战以后,他的野心一定膨胀得很快,敦促刘备进军西川应该不是演义里周瑜的假道之计那么简单。只是他遇到了枭雄刘备,死皮赖脸不说,还有些凶恶,孙权还被吓住了,把妹妹嫁给他。都说荆州(其实主要矛盾是在南郡公安)是借,刘备就是不还,这样不说,关羽还屡屡欺负东吴,不把孙权放在眼里。于禁兵败,俘虏没有吃的,关羽竟然强抢东吴粮食,我认为这实际上是东吴袭击荆州的导火索。孙权的荆州情节被极大的强化了。也为此不得不付出向曹丕称臣的屈辱代价,还没有得到曹魏实际的帮助,换了谁都会铭心刻骨的。大家都知道后来晋灭吴的路线,长江天险在国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长江北岸地势平坦,吴在人口和军队的数量上都比不上曹魏,打过去要守住也很困难,要进图中原占据荆州作为据点的必要性是好无疑问的。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