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云别传>>与马忠先生商榷

首先必须声明一下,先生的这篇文字“关于对赵云一生的叙述及其评价”(http://newbbs8.sina.com.cn/newfbin/hotview.cgi?forumid=122&amp;postid=262368) ,某虽已拜读,但某资质浅陋,未能看明先生的中心立论究竟为何。下文所提及的先生该文的中心立论,不过是在先生与其他文友的辩论中约略看到的。如果有理解方面的偏差,还望先生谅解。按照某个人的理解,马忠先生的中心立论基本上可以由几个方面组成:1 “赵云并非名将、猛将” ;2 “赵云之功绩和地位不高,明显不如黄忠和孔明去世前之魏延” ;3 “赵云并非如许多人称颂的那样具有相当的政治眼光和才能”( 说白了就是:赵云在政治方面也不过尔尔。)先生用以支持此中心立论的主要手段是:否定&amp;lt;&amp;lt;云别传&amp;gt;&amp;gt;的客观可信性(以下简称“对云别传之否定”)。可惜,先生一边竭尽全力地去否定云别传的可信性,一边却又不知不觉地在肯定和使用云别传的素材来支持自己的中心立论。某试举例分析。先生之原文:“《云别传》说有人怀疑赵云投敌了,为什么会有人这样想呢?从初平三年到建安十三年,当了十七年的主骑,不会没想法吧?要是赵云受到刘备重用,还会不会有人怀疑他或者说敢于怀疑他呢?可见赵云的地位是不高的。”酒某分析:先生的中心立论包括“赵云地位不高” 这样一个部分,而为了论证这个立论,先生使用了否定云别传这一手段。但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先生却在云别传中发现了对於自己“赵云地位不高” 这个中心立论有利的一个证据 -- “当了十七年的主骑还没有升官,因而在逃难时被人误认为要投敌” -- 於是先生将否定云别传这一任务放在了一边,却在此处肯定云别传这一记录的有效可信性,继而以这一素材为自己的中心立论之一做了强化支持。先生分析、质疑、甚至否定了云别传中的许多记录,却何以唯独认为“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 这段记录是可信的呢?如果你认为他不可信,那为何要据此来点出“赵云地位不高” 这一中心立论呢?先生如此一来,不由得让人产生这样一种怀疑:先生对於史料的使用是以“它是否对我的立论有利” 这样一个标准来使用的。不是么?云别传里有那么多不利于我中心立论的记录,我当然要否定它的客观可信性!不过嘛,没想到啊,云别传里居然也有对我立论有利的记录,嘿嘿,那我可不能客气,这一条我得把它肯定下来并加以使用!嗯,就是这样!因此,在吾等看来,先生之于云别传之取舍,似乎是一种“顺我者留,逆我者否” 的实用主义态度。请问这是一种客观公正的治学态度吗?再引一段先生的原文:“赵范是被武力逼降的,不是主动归附的,又被夺取了太守,心里不安是很正常的。他想和赵云拉拢关系,赵云又屡次拒绝(用嫂子是有点卑鄙)。又公开对别人说赵范“心未可测” ,赵范不跑才怪呢!”这一段其实有个隐含的结论先生没有写;虽然没有明写,但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先生的潜台词是:赵云忒一根儿筋,缺乏笼络降臣、稳定局面的政治才能和个人气度。说白了就是:赵云在政治方面也不过尔尔。可惜,先生在这里再一次犯了上边那个错误。你屡屡使用云别传的素材来支持你的中心立论,这就等於说你是肯定云别传是具有相当可信度的,对吗?但云别传的可信度恰恰是先生全文长篇累牍、不遗余力地要否定的东西。请问先生:你到底是要否定云别传呢还是要肯定云别传呢?我想先生绝对不会回答“对我有用的我就肯定,对我不利的我就要否” 吧? (开个小玩笑,先生莫怪,呵呵)总之,一部&amp;lt;&amp;lt;云别传&amp;gt;&amp;gt;在先生手里,要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说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先生这种下意识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顺我者留逆我者否” 的实用主义做法,令先生的治史可信度大打折扣。先生可能会说:我所否定和质疑的那些部分,都是明显有不合理因素的部分,至於我没发现有不合理因素的部分,我当然可以加以使用。因此我并不存在什么“顺我者留逆我者否” 的实用主义治史问题。某以为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先生当明白“瓜田李下” 的意思吧?该避嫌处就要避嫌。你频频使用你一心一意要否定或质疑的云别传中的记述来支持你的中心立论,这怎能让人不怀疑你是在有选择性地使用史料呢?何况,先生凭什么就认定云别传中这一部分是不可信的而那一部分就是可信的呢?具体来说就是,先生何以认定“人言云已北去者” 和“赵云拒婚” 这两段记述就是可信的呢?太过流于主观随意了吧?一篇严肃、严谨、合理、高水准的学术文字绝对不应存在太多主观随意的东西。如果先生说:我并没有说那两段可信呀。好,如果先生不认为那两段可信,那么就请你将这两部分从你的文章里拿掉,因为有它们存在,先生的文字的严密性和客观性都会受到严重的质疑。如果先生将这两部分拿掉,那么你还需要另找史料来证明“赵云地位不高” 和“赵云政治才能平平” 。更何况,对於先生判定的那些“不可信”之处,原三联多位文友及现在新浪三国论坛中几位文友都有相当有力的驳论,这个不是拙文探讨的重点,恕不赘言。---------------------------------------------------想提醒先生一哈,捧读先生雄文的朋友们,大多数于文史研习浸淫上都不如先生功利深厚,对於先生所引据的那些史料,很多人都是不置可否的。他们会把你堆砌的这一大坨“屎料” (开个玩笑)先放在一边,而首先关注你在引证方面以及推导方面有无自相矛盾、有悖于常理逻辑之处。如果你的逻辑部分比较合理、严密,他们对於接受你的总体观点就做好了一种积极的良性的心理准备,继而他们会联想到你的一大堆史料引证,这一大坨才会最终起到他们应该起到的作用 --彻底说服读者。但是,如果你的逻辑部分存在明显漏洞缺陷,读者们自然会这么想:这位作者在对云别传的使用上如此实用主义,他的治学态度肯定有问题!他肯定是先自己确定一个观点,然后再去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去找史料来支持自己这个观点。既然他是这么一个治史态度,那么他所引用的其他那些我不熟悉的“屎料” 也很有可能是他有目的选择的结果,因此也就没有多少可信度,而纯粹是作者拿来吓唬我们这些对历史没有多少研究的人的,因此我也就不必费神去深究那些“屎料” 究竟有多少可信度了,因此他的中心立论也就根本无法说服我。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