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后勤——谈三国时的战争

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在机械化时代的现代战争,后勤对一个军队的成败都非常重要。当年拿破仑几十万大军进军莫斯科,亚历山大实施坚壁清野,法军后勤跟不上,缺衣少粮,最后不得不撤出俄罗斯,十几万亡灵铺就了拿破仑的撤退之路。二战中,希特勒兵败莫斯科,与其说是被英勇的苏联红军所击溃,我看倒不如说是被疲弱的后勤补给所打败。根据“巴巴罗莎”计划,希特勒是想速战速决的,希望有三个月内逼斯大林投降,所以德军出发时带的都是夏装,装甲部队所带的油料也只够到莫斯科的。但事实上,由于红军的英勇抵抗,德军的推进速度并不如计划的那么快,到莫斯科城下时,已是俄罗斯严寒的冬季了。莫斯科一战后,苏德之战从此后转入相持战阶段。由以上可以看出,后勤在战争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后勤一旦跟不上,就会严重削弱士兵的战斗力。美军进攻伊拉克,单前期的后勤准备就花了近三个月时间,因为有了强大的后勤保障,才能不费吹灰之力,一举击溃萨达姆。从历史上军队的发展阶段来看,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冷兵器时代、热兵器时代、机械化时代和太空战时代。冷兵器时代对后勤的依赖主要来自与粮草与兵器。试想,当时的战争主要是靠人来决战的,如果粮草供应不上,士兵可不能空着肚子上阵厮杀呀,马匹没有草料,也不能战斗,那么骑兵的快速机动也就无法发挥。所以每次军队出征时,军队的统帅都会派重兵保护自已的后期补给线,例如诸葛亮出祁山时多是派赵云为后军,袁绍派张合、高览等人守后方,皆是如此。三国时代的战争,是典型的冷兵器时代之战,在三国的诸次战役中有没有与后勤有关的战例呢,细读三国,就可以发现,此类战争比比皆是。官渡之战,袁绍挟冀、幽、青三州之众,与曹操一战。当时,冀、青二州是袁绍兵不血刃一举袭下,二州地处水土肥沃的黄河平原,农业发展远胜于其他地方,粮草充足,而邺城又是三国时有名的工艺之都,先进的生产力决定了袁绍出兵时有足够的后勤保障;再观曹操,当时新收豫州、徐州和司隶等地,而司隶地方因董卓为乱,生产力遭严重破坏,豫州与徐州也因吕布之乱,土地荒芜,连曹操自己都哀叹“白骨露于野”,所以战争开始曹操的粮草兵秣不可能有袁绍那样充足。从八月至十月,仅两个月时间,“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此时的曹军后勤已完全跟不上战争的发展,而袁绍在后勤上呢,“绍遣车运谷”,如果此时袁绍能乘势破敌,曹操必败。然而袁绍不能用许攸之计,终为曹操所识,乌巢一战,粮草尽失,袁军所有后勤保障完全丧失,此时曹操精锐一出,兵败官渡,从此失去与曹争天下的能力。再看看诸葛亮六出祁山。当时刘备与刘璋争夺,历时近一年,虽然大多数地方并未经历战乱,但当时西川的粮仓汉中与成都一带,战乱频繁,所以刘备占据西川后,当地的生产力水平不可能有多高,而刘备统一西川后,也没有实施大的休养生息政策,征孙权,蜀国的兵员粮草损失惨重,国家几近崩溃,这时如果能够采取移民屯田,休养生息,也许蜀国还能维持一断时间。但刘备死后,诸葛亮一心要继承先主遗志,北伐中原,恢复汉室,虽然他自己也知道“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但为忠于刘备遗志,强行北伐,每次都是无功而返。第一次北伐,马谡失守街亭,蜀军粮道被断,无奈撤兵;第二次北伐,“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第四次北伐,诸葛亮以木牛流马运粮,最后还是“粮尽退军。”最后一次,“亮每患粮不断,使已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然而此时醒悟已晚,“相持百馀日,……亮疾病,卒于军。”其实诸葛亮的历次北伐,我个人认为主要不是在于其指挥上的重大失误,与其后勤跟不上有莫大的关系。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蜀汉当时所面临的国内经济形势,那我们再看看当时魏国呢,魏国占据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曹河中下游地区,这些地方,是当时农耕最发达,农业生产力最先进的地区。曹操自从平定吕布、袁绍等人后,北方战乱基本平息,民众可以安心从事生产,此外,曹操、曹丕等历代君主实行“屯田制”,士兵战则为兵,退则为民,军粮基本可以自给,有了强大的生产力和雄厚的国力作后盾,再加上司马懿实行的“龟缩”战术,任凭你诸葛亮喊破喉咙,我就坚守不出,待你粮尽之时,再出兵掩杀,试想诸葛亮焉能不败?所以,我看诸葛亮之败,就在于急功近利,如果蜀汉致力于国内经济发展,确保充盈的后勤,那么也不会败得如此之惨。虽然后来姜维也多次出兵北伐,但此时蜀汉国力衰落得更厉害,不可能完全保障后勤补给。总之,后期保障对冷兵器时代显得犹为重要,战场离本方的后勤补给基地越远的一方,势必将主要兵力集中在后勤补给上,而防守一方可以将主要兵力集中在前线,所以此时的战争,对进攻方往往是不利的,主动权完全操纵在后勤上,进攻方如果能妥善解决好其后勤补给问题,那么离胜利也就成功了一半。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