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赵云文化”的发展历程----一千八百年的神话

对于古代英雄,我们总是寸有某种寄托----负载着理想中的自己的影子,任他们在自己不可企及的领域中纵横驰骋,随意所至。这种心理动向和文化现象就是极其普遍的神化---赵云也不例外。一,何谓对赵云的神化?神化因人、因阶级而异。一种是封建性神化,典型对象是关羽。很大程度上老关成了封建统治者的守护神,同样也受到人民的顶礼膜拜。(这一点暂且不论)另外一种是人民性神化,比如赵云。他不是统治阶级的杰出代表,在后世民间传说中他代表的几乎都是人民的利益。于是人民为维护自己利益的英雄赋予了神话色彩----流传的各种民间传说,对其政治、军事斗争事迹的渲染,当然他的武力也在不断被提升。他的战斗人生已被具体化,豪侠化。二,神化的过程和原因:神化不单纯是人民的一种心理需求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背景和文化发展规律。五代以前,赵云的神化色彩还不们明显。北宋以后,评话、市井文化迅速发展,口耳相颂的英雄形象成为人民街头巷尾的谈资。在当时少数民族威胁国家的时代背景下,人民产生了一种需要保护的崇拜英雄的心理倾向,借他们杀敌如入无人之境表现对异族、对强敌的反抗心态,以逞心中之快。魏晋至五代,在民间《云别传》的影响要大于《赵云传》。裴注的记载中赵云的政治目的,是保护人民利益的(虽然在骨子里他还是维护封建统治),再加上民间对其艺术发挥较少,于是在当时的社会心理状态下,神话英雄赵子龙的形象就渐渐丰满起来了。三,神化的表现:元明杂剧中,戏剧艺术家已经让赵云在长坂坡纵横驰骋,犹如天神;他的胆大心细,已具有扭转大局的力量,并穿插于各重大场景之中;他的形象也已经定位为“剑眉朗目,面如傅粉”,“白袍银甲,白马银枪”的英俊小生造型。民国至八十年代的评话《三国》中,赵云的民间神化形象已达到了顶峰。他成为了真正的“常胜将军”,单挑时不仅具有行云流水的潇洒,更有以巧胜力的神奇----一个典型的不败传说,战无不胜,无往不克。他的人格魅力也已日趋完善,武艺与气质、外型达成了最佳组合。由此一个三国最完美战将在神话衍生中形成了。网络时代的神化倾向人群,是崇尚当代文化的新生一族。他们头脑中的神话英雄形象已成为“个性的赵云”----或深情温婉,或细腻覃思,或平易近人----这一切无不围绕着他出神入化却奇幻飘渺的英雄事迹。古代英雄成了现代意识的载体----这种意识就是新文化最崇尚的个性。由于受历史观念及传统文化所限,新文化群意识中崇拜的“个性化赵云”,尽管人性更加丰富,细腻,由遥不可及的神逐渐转为有血有肉的人,依然不能脱离神化内容---即新文化的传统来源。因此我们崇尚的赵云,其实是“旧文化根源”加“新个性与人性”。在最新文化颠覆性的冲击下,某些人企图打碎这种神化,使之“回归正位”。殊不知真正使赵云反归历史本真,摒弃一千多年来民众心理的艺术创造,本质上是脱离了传统文化的土壤。这些“颠覆”深化的人,自己接受的不也是这种“神化文化”的基础么?其实站在自己意思领域内反也好,拥也好,都是想让个性高于传统----但最终竟不知自己无法脱离传统。这是中国神话的无奈,也是中国文化的无奈。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