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的教育问题

以武力、智力、统率力对三国人物进行点评的贴子多如牛毛。虽然各排名之间小有差异,那只是少数几个人的排名顺序的争论而矣。今天,我来给三国人物排个名。排名的依据是大家很少注意到的,但是又非常重要,影响整个三国发展的子女教育问题。主要依据来源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无奈演义中关于这方面的描述实在是有限的紧。因此,这个排名就有了太多的推论成分,可信度的疑问也就大了,置信区间也小,但也为后来者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闲话少说,言规正传。在给出排名之前,让我们看看各位三国人士在子女教育方面的表现:先看一看曹操。关于曹操对子女教育方面的描述,主要集中在曹阿瞒兵退斜谷那一块。书中说到曹彰时,有这样的话:操尝戒之曰:汝不读书而好弓马,此匹夫之勇,何足贵乎。彰曰:大丈夫当学卫青、霍去病,立功少漠,尝驱数十万众。纵横天下,岂可做博士耶!操大笑之。操尝问诸子之志,彰曰:愿为将。再说到杨修之死时,有这样一段话:操尝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令二人出邺城门而后进,暗又令门吏阻之,丕不得入。曹植得杨修指点,弑门吏而入。操以植为能。修为植准备下各类时事政治的答案,以备操的考核。因此,每试,植胜丕。从这一段中我们隐约可见曹操教子的基本准则:一、注重志向的培养。但并不强求一律,诸子有自已的选择空间,但又不是放纵不管。父子关系融洽,和谐。最后诸子也先后成材:曹丕是全面发展型。曹植文才出重,曹昂、曹彰皆武将。曹冲本当最有才华,只可惜早死。二一点:注重能力的培养。这从对曹丕、曹植二人考察可以看出来。三点,对品德情操方面的教育偏少,反正演义里找不到蛛丝马迹。这从后来曹丕弑曹熊、逼曹植中表现无疑,这与曹操本身就是一个实用主义者有关。自已信奉的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教天下人负我的信念。其儿子自然不会是什么好货色(从品格上讲)。总的来看,曹操诸子按现代人的观念来看,个个是有出息有本事的,虽然德育方面差一些。(以我党的观点看,不合格。德智体全面发展)再来看刘备。刘备对子女的培养方面用惨不忍睹来说,一点也不为过。这其中原因,我自今不明白,难道真如有的网友所言,阿斗乃赵云与糜夫人的私生子?要说刘备没尽到教育之责,恐怕说不过去。刘备死之前的一段话,大家肯定都记得,我再把它抄一遍:今联年六十有余,死复何恨,但以卿兄弟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为服人,卿父德薄,不足效也。卿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勿怠勿忘。卿兄弟更求闻达。至嘱、至嘱!。这一段话,我们可看到,刘备对儿子的培养更注重品德的修为,与曹操正相反。也应了他那句但凡行事,乃于操反,事乃可成!也许是因为自已的江山靠哭出来的,所以得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的结论。[整个一三国版的雷老虎(我要以德服人!!)。],对于本领方面的培养,无从可考!但是刘备的德育教育却一点作用也没有,刘封看着关羽被追弑,无动于衷。刘禅信黄皓,花天酒地。为什么会这样呢,想毕是教育方法不当,流于说教。这正如时下的德育教育一样。总的来说,刘备对子女的培养基本上是失败的,这也告诫我们,德育教育一定要注重方法,如果说教过多,适得其反。培养的好,可再出个刘备,搞不好,只能出刘禅之辈了!另一个演义方面稍有提及子女教育的三国人物是袁绍。刘备被曹操攻击时,曾求救于袁绍。田丰去见袁绍。绍曰:我将死也。丰曰:主公何出此言。绍曰:吾生五子,惟最幼者极快吾意,今患疥疮,命已垂危,吾有何心更论他事乎。吾子中惟此子生得最异,倘有疏虞,吾命休矣。从这一段可见,从一个父亲的角度而言,袁绍是合格的,但令人起疑的是,他是否能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儿子,上面这段话有二个字,不能不令人生疑,一是个极字,一是个最字,可以肯定,袁绍的父爱对子女来说不是平均分配的,存在着好恶之分。这对子女的心理成长无疑是有影响的。受宠者骄,失宠者恨,兄弟不睦,只是迟早。后来袁尚、袁谭、袁熙互相攻伐,难道与此毫无关联?还有几对父子,演义里没有提及教育问题,但从儿子的表现,应该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一是诸葛亮、诸葛瞻、诸葛尚祖孙三代人,毫无疑问,诸葛亮对子女的德育培养是毫无问题的。只可惜能力培养方面差了些,主因可能是将一身所学全交给了姜维的缘故。二是司马一父子,司马懿几乎是把自已完全复制了两遍,两个儿子皆得真传。由司马来一统三国,完全是司马懿教子有方之故。由以上原因,排出三国人物教子有方奖:金奖:司马懿银奖:曹操铜奖:诸葛亮铁奖:袁绍泥巴奖:刘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