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说说羊祜的德

  羊祜,字叔子,魏(晋)国人,少年从军,积累军功至荆州刺史,武不及关张,谋不如伯言,被称为名将,是否有些言过其实?至少我以前这么认为过。    羊祜为政宽柔,治兵严谨,在荆州十年,政通人和,甚得军民之心,成为魏(晋)对东吴江陵方面的主将,其所练之水军精武剽悍,成为杜预伐吴的主力。    要说到具体的战功,羊祜乏善可陈,并在晋吴西陵一战中完败于陆抗(陆逊之子,东吴名将)之手,可谓颜面丢尽(不管是兵力方面还是作战时的大环境都对他极为有利,不胜是有点可惜。但考虑到他的对手是陆抗,也就可以理解了,毕竟战场是在东吴嘛),但司马炎并没有解除他的兵权,反而更加器重,原因除了这时的晋根基未稳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在荆州有着他人无法比及的影响力,同时这也是他被后人称为名将的一个主要原因。    羊祜为何能尽得荆州之心(包括他的对手陆抗及东吴将士)?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羊祜推行以德治民,以德领军,以德化敌。    对民,他的德体现在为政宽和,注意减轻民众的各种负担,差役,以使百姓能更好地休养生息。他积极推行屯田,使军队从他初到时的军无百日粮发展到几年后的粮草可支十年,要知道,荆州兵的数目可不在少数,保守估计也在十万左右,这笔开销为百姓省下了多少赋税啊!体恤百姓疾苦,妥善处理各种案件,使得荆州之民皆愿为之死,所以只要他在荆州,虽不能攻吴败陆抗,反之对手要进晋地败之,也几无可能(饶是东吴有陆抗亦不能做到,羊祜的军事材能虽不及陆抗,但相去亦不远,否则也不会与之相持十年)。僵持之局晋是不怕的,反正拖到最后,拖也能把东吴拖死。这也是司马炎不换羊祜的原因。    对兵,他身先士卒,每屯田劳作,必轻衣往之,士皆努力,无避者。所食与军同,所寝与卒类,并没有丝毫一方大吏的架子。且屡屡着便装与士兵谈心,借以了解兵士疾苦。其与吴对持,见短期内(时陆抗在任)无吞并对手之可能,以德待之,释放降卒,流民还东吴。军队进入吴境,割了庄稼,宁要留下价值相等的绢作为补偿。在边地打猎,碰到被吴人射伤的猎物,必使人送之(陆抗叹道:羊将军有纪律,不可犯也。)。以至到最后竟与陆抗这个对手成了知心之交(心知肚明,不便明说罢了,当然陆抗也是个好人物,才会有这千古佳话)。一次闻陆抗病,仍遣人送药与之,陆抗不疑,便待服之,众将皆言不可,陆抗一笑,说出了一句令后人荡气回肠的话:“岂有鸩人之羊叔子哉?”竟服之,当然病随之也好了,为谢赠药之情,陆抗命人携酒数坛至羊祜处,羊祜亦不疑,开坛饮之。(好个羊祜,好个陆抗,得为对手,一生不白活)    羊祜渐老,其子劝其置家业,羊祜不从,对其子道:“吾为朝廷大员,岂可因私废公?”最后司马炎看不下去了,命人筑一大宅子送给他,羊祜坚拒不受,连心高气傲的司马炎也不得不为之叹服。一时传为美谈。陆抗知道后,赞其道:“叔子之德,比之颜回,孔明亦不多让。”羊祜为官,多有荐人,然而每次上表之后,必焚表,司马炎在其病重时曾问之由,答道:拜官公朝,谢恩私六,臣所不取也。亡,司马炎大哭回宫,赠太傅,巨平候。    知羊祜死,荆州士民,皆自行罢市十日,(古之名将,似无有此殊荣者)东吴守边士卒,亦闻耗为之泪下(时陆抗已被削去兵权,不知可有何反应?),其德所感,竟至于此襄阳人在羊祜常游之岘山建庙立碑,四时祭之,往来人见之,无不流涕,故名为“堕泪碑”。    司马修曾云:叔子以其仁德令人思之尤深。可谓一语切中要害。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