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徐州大屠杀

刚才我在仁篇中已经谈到了,乱世中的仁者和在太平盛世中的仁者有许多不同点,乱世争霸,不同于清平治世,有时需要用血腥残酷的手段征服压制对手,使对手悲观宿命地认为:除了屈服臣从之外已经别无选择。这是利用心理震慑力来打挎对手意志的一种手段。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发生在曹操为父报仇而实行的大屠杀当属此举。既然是一种手段,那么就必然要达到某种目的,那么曹操要达到什么目的?他在徐州所作的惨酷屠杀,从另一方面可以看作在政治上的制造恐怖气氛。由于徐州很少接受战争的恐怖洗礼,对陶谦的向心力较高,用这种惊吓人心的恐怖屠杀,的确最容摧毁徐州军的士气和抵抗意志。他就是希望利用在徐州业已形成的这种震摄力去为今后的战争服务,使敢于抗拒自己的对手能够尽快降服,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最终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迎来最后的统一。而这则是曹操的志向。我刚才在仁篇里已作了论述,在三国乱世,人命如草芥,危险虽时存在于你的周围,你若对每一个人或每一部分人都爱、都仁,根本不可能。我们讨论的话题是“是否是有德之主”,是做为一方之主,这个人是否有德。对于象曹操这样的一方之主,若对所有人一概仁慈,无异于是对自己的残忍,最终会枉送自己的性命,而曹操在夹缝中求生存,有时不得已杀一些人以利于自己的统一大业,目的只有一个——为天下安危,保留有用之身,施展自己的理想报负,早日还天下清平,待清平之时真正实行德治天下。再者,所谓“主”,就是一方之主,那么他的有德,无德,自然只对自己辖下的百姓负责,对于敌对区域的行为,理论上属于讨论的边缘地带。我们都知道,战争是残酷的,局面的发展有时是失控的,士兵们的素质也好坏不一,其怨恨和愤怒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与日俱增,而当曹操终于攻下徐州时,这种愤怒的能量便充分释放出来,演变为屠杀,故此这两者应该区别对待。再者,曹操也是为了尽孝才发兵徐州,而孝也是德的重要方面。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自秦代后,"不孝"被定为十恶大罪之一,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义传》,能青史留名;"孝"是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传统,所以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汉王朝就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官员也把“孝"作为一个标准;难道能让曹操这个举孝廉出身的人背上这千古骂名吗?从这个方面看,曹操为人臣子,极尽孝道,是个大大的有德之主。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