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真相

传说中的曹操所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是否真实存在呢?正史中从未记载过这句话,先是在《三国志》的注解中见到,“太祖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从这段看,曹操并未说过类似的话,而且杀人是在遭到抢劫时,这种杀人,这种杀人属于自卫,不能说是负谁不负谁。另一注解《世语》中说: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为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由此看出,既便杀人也只是个误会。但仍然没有提到宁我负人、人勿负我的话。只有在《武帝纪》引孙盛杂记中写道:太祖夜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然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注意凄然二字,表露的是一种无奈和悲哀,凄怆伤怀,按曹操当时的心情理解,可以解释为:我是身负重任的人(回去举义兵抗击残暴的董卓),不能倒在这个地方。我辜负了、欠了别人的债还可以还,但别人(尤其是象吕伯奢这样的普通百姓)辜负了我的却不一定还得了。所以我要保住有用之身,完成大事,以后有机会再报答他们。这个咱们应该跟据上下文意思理解。综上所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之语,只见于一处,而其他两处并未提及,又系野史,可知这话的可靠性要打折扣,从当时实际情况而论,曹操逃命之旅,安能轻易杀人惹事?当时他如果担心他人要害自己,可以逃走,何必杀人?这样不就因犯罪可能被追捕而又耽误行程了吗?曹操是聪明人,一般不会做出这样的事。以上三条史料相互内容矛盾,差别较大,陈寿并未采用,且裴松之亦未做任何说明评论,仅备遗闻,我觉得不宜视为真实材料,做过多纠缠。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