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样,孙权将死无葬身之地。

这篇文章关于航海部分,完全只考虑理论上的理想状态下会如何如何,如果实际操作,情况会完全不同,会碰到很多实际问题。薛综曾经劝谏孙权:“海行无常,风波难免,倏忽之间,人船异势,虽有尧、舜之德,智无所施,贲、育之勇,力不得设”。这篇文章开头就提到“孙权第一次遣使辽东是在229年,当时派的是校尉张刚、管笃两人。其后,又派将军周贺、校尉裴潜再次访问辽东,这次明确记载走的是海路。”但是,怎么不说周贺的下场?他在航行途中碰到风浪,于是就到成山靠岸,被魏国的汝南太守田豫带兵杀了(《资治通鉴》:“贺等还至成山,遇风,豫勒兵击贺等,斩之。”)。即使航海很顺利,能够平安到达辽河口又如何?公孙渊既然得罪孙权,必然会严加防范孙权从海路进攻,即使他没防备,想襄平城这样的大城必然派重兵把守,孙权要攻下襄平城决非一日之功。孙权只带了航海路上的粮食,登陆后就没有粮食了,如果不能马上得到襄平城,岂不是要活活饿死?即使攻下襄平又如何?公孙渊的军队擅长陆战,东吴的军队擅长水战,到了辽东,在陆地上以水军攻打骑兵,那是自己找死啊。即使能打赢又如何?公孙渊打了败仗可以逃,可以纠集兵力再打,孙权却是只要败了一仗就死定了。而且,公孙渊未必和孙权正面打,他只要用个什么“坚壁清野”之计,孙权就死定了。公孙渊的骑兵很多,机动性好,正面打不过你,可以打游击,也可以逃跑。恐怕还没打赢公孙渊,魏国的援兵就到了。想要被俘的东吴将士的里应外合也是不现实的,那些士兵都被分散隔离,严加看管,一旦孙权去打辽东,公孙渊必然把这些俘虏都杀掉。这些俘虏力量分散,而且无人组织,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即使得到辽东又如何?“然其方土寒埆,谷稼不殖,民习鞍马,转徙无常,卒闻大军之至,自度不敌,鸟惊兽骇,长驱奔窜,一人匹马,不可得见,虽获空地,守之无益”。辽东地广人希,得到这么大一块空地之后,魏国必来攻打,公孙渊的骑兵也会利用其机动性到处骚扰,因此每个地方都要派一定数量的兵力把守,要守住辽东,五万人恐怕不够。而且,得到辽东就能巩固其统治吗?刘备得到益州不久,还没来得及巩固对益州的统治,曹操也攻下汉中,结果,刘备的军队担心曹操攻打益州,都非常害怕,“一日数十惊”。孙权如果得到辽东,情况肯定比刘备刚得到益州时还糟糕。魏国肯定会来攻打辽东,文中说“从军事战略的角度看,如果能取得预期的胜利,便可以达到联合西蜀,从西、南、北三个方向要击曹魏的目的。”,实际上,东吴擅长水战,魏国擅长陆战,魏国巴不得东吴和他们打陆战呢。而且,东吴万里远征,过去是顺风、顺流,但是,回去就是逆风、逆流了。如果战败,怎么逃回去?而且,东吴人也不能适应辽东的气候。而且,东吴内部也不稳定,如果孙权带兵去辽东,即使最后逃回东吴,恐怕会突然发现,东吴已经是别人的了。魏强吴弱,东吴又分出这么多兵力打辽东,魏国不趁机攻打东吴才怪呢。至于文中所说“如果运气再好一些,观念再解放一些,胆子再大一些,东渡扶桑、朝鲜,将黄海和东海变成自己的内湖,从而建立海上帝国,将不再是梦想。 ”那更不可能,唐朝那么强盛,水陆并进,而且在有内应的情况下攻打朝鲜半岛,最后也不过短期占领而已。东吴弱小,内部不稳定,外有强魏,能占领朝鲜半岛吗?至于扶桑,更不用考虑了。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