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十大假设之五——假设孙权跨海击辽东

孙权第一次遣使辽东是在229年,当时派的是校尉张刚、管笃两人。其后,又派将军周贺、校尉裴潜再次访问辽东,这次明确记载走的是海路。232年十月,公孙渊派校尉宿舒、郎中令孙综拜会孙权,向孙权称臣,并献上貂皮、马匹等礼物。孙权很高兴,他不但加封公孙渊为“燕王”,而且还命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率兵一万余人,准备了很多的金银珠宝,飘洋过海向公孙渊送大礼。不料这公孙渊竟反复无常,张弥、许晏到了辽东后,竟全被公孙渊砍了头,首级送给曹魏,公孙渊还接受了曹叡的官职封号,那一万多名士兵也全被他收编为奴了。孙权人财两空,在天下人面前丢尽了脸面,他“气涌如山”,切齿怒道:“我不亲自把公孙渊鼠子的脑袋砍下来扔到海里,就没脸重新面对天下,即便失败,也在所不惜!”要我看,实际上公孙渊对孙权所做的一切,孙权也对刘备做过,这不能不说是个报应。但是孙权却并没有象刘备那样发动一场得不偿失的夷陵之战,这是他高明的地方。孙权的脾气本来出奇的坏,可现实逼得他不得不一忍再忍,他忍过曹操、忍过曹丕、曹叡,忍过刘备、关羽,忍过自己的大臣,如今连小小的公孙渊都来欺负他,但是他还仍然还是忍下了这口气,在薜综等人的苦苦劝谏下,最终放弃了远征辽东的念头。那么,孙权若真的远征辽东,结局会如何发展呢?从政治的角度上看,一则讨伐背信弃义、助纣为虐的公孙渊,可以兴大义于天下;二则是作一种姿态,向全天下人昭示:无论任何时候遭遇何种情况,我孙权绝不会抛弃我的子民。三则可为冤死的东吴大臣和将士报仇雪耻,从而激昂吴人的义愤,振奋人心。从军事战略的角度看,如果能取得预期的胜利,便可以达到联合西蜀,从西、南、北三个方向要击曹魏的目的。从经济的角度看,可以得到公孙渊经营多年积留下来的大量马匹、人口、物资,以利补充军资。特别是马匹,它将使长期苦于骑兵短缺的吴军将士如虎添翼。既然是有那么多的好处,那么,剩下的只有一个问题:这项万里远征的冒险计划,究竟有多大的可行性?当你伫立在八月的黄浦江边,向涛涛长江水中投下一个飘流瓶后,你是否会想到,一段时间后,你远在大连的朋友就有可能在海边拾到它?你可能会认为这不太现实,然而,如果对相关的水文情况稍加分析,就能确认这一事实,进而得出东吴实际上完全具备远征辽东的条件之结论。根据中国近海相关的水文资料显示:从南京、上海一直到杭州、宁波一带,也就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建邺、吴郡、会稽地区,由于地处长江和钱塘江的出海口,每年八月的涨水旺季,在两条大江的河口,由西向东冲刷形成一道宽阔的海流,地理学上称之为东海沿岸流,我们投放的飘流瓶一开始就是沿着这股水流顺流东下,汇合从南面来的台湾暖流,一直向东北方向推进到东海深处、西北距济州岛不足50公里的海域。在这个地方,飘流瓶正好遇从东南方涌来的黄海暖流。它换乘这股洋流,先向西北方向前进,再折向正北方,到达渤海海域。紧接着,又换乘首尾相缀的另一股海流——辽东沿岸流,沿辽东半岛海岸,经过旅顺大连,运气好的话可以直抵辽河口。哈哈,至此,我们的飘流瓶便顺利地完成了他的旅行。这是八月的路线,如果是其他季节,出港时就没有东海沿岸流的护送了,但是其他洋流依然是按照千百年不变的规律在运行。回程呢,大自然也早就给咱们安排好了。飘流瓶从营口出发,搭乘黄海沿岸流和冬季东海沿岸流,顺着海岸线,回归故里。好了,海流的问题解决了,我们来看看风力的情况。风力的情况对远征辽东更是非常有利,我们假设东吴的远征舰队八月出港,当时海面上盛行东南季风,东南季风由太平洋菲律宾群岛以东洋面发源,向西北方向劲吹,势力直抵辽东半岛。将舰队从吴地一路迅速地吹向辽东。再假使舰队冬季返回吴地,冬季海面上盛行西北、东北季风,西北、东北季风由蒙古发源,经辽东半岛势力直抵华南,履盖东吴全境,可以将舰队快速地送回东吴。气候上的不利因素,在夏季主要是要受台风的威协,台风一般发源于太平洋加罗林群岛,推进方向为由东南到西北,与东吴舰队的行进方向一致,但因其摧毁力强大,一旦遭遇便难以全身而退。除此以外,另外在冬季,高空盛行由西向东的西风急流,作用于淮河下游一直到钱塘江河口的广大吴地,但因其主要在高空流动,故对舰队的归程影响不大。再有,无论冬夏,时而出现的高空气旋对航运也造成一定干扰。这些受青藏高原冷暖高气压控制生成的气旋,由西南向东北,履盖中国东部广大地域,但因其风速、风力有限,对主方向季风影响微不足道,故此可以忽略不计。气候条件基本具备了,那么当时的条件能否造出适于远征的海船呢?能。早在东汉年间,就造出了专为出海航行而设计的伏波船,船底尖深,利于在颠簸的海浪中行进,后来晋师灭吴,王睿在益州造大舰,长120步,能载2000多名士兵,上造木城,建望楼,名为楼橹,在船上骑马而行,可谓战舰中的巨无霸。而东吴的造船技术则更为发达。《太平御览》引《吴志》:吕蒙袭关羽至寻阳,昼伏精兵于舮艑中……”玄应《一切经音义》:“吴船曰艑,晋船曰舶,长二十丈,载六七百人者是也。” 假设孙权兴兵五分北伐公孙渊,保守计算,每条船载士兵五百人(史书记录可载六七百人),五万名士兵,分乘战船一百艘便可,加上侦察、补给、备用船只,总数应在150艘以内。根据记载,吴国灭亡时有大小舟船约五千余艘,拿出这一百多艘战船实在不是很难的一件事。经测算,舰队从会稽即今杭州出发,到辽东距襄平最近的辽河口,航行距离约为700海里,假设舰队的航速按普通帆船的平均航速5节来计算,需要140个小时可以到达,即不间断航行六天六夜。那么给养如何保证?对吴船的载货量,史料多有记载。《荆州土地记》:“湘州七郡,大艑之所出,皆受万斛。”如此算来,一艘这样的艑可载米一万余斛。经咨询查阅,东汉时十斗为一斛,相当于现在的19.8升,一万斛即合现在二十万公升,合200立方米。我们知道,粮米的比重大于水,水的比重等于一, 保守计算,吴船的载重量至少应大于等于200立方米的水,而一立方米的水重一吨,所以吴船的载重量至少应为200吨。假设五万大军北伐辽东,每人每天的的食物和淡水配给为3千克,五万人六天共需给养900吨,只需四艘这样的“艑”即能全部装载。从中途补给的可能性上来看,舰队可以在济州岛、庙岛群岛和大连上岸获得淡水补给。食物补给部分可以通过沿途航行的捕鱼作业进行,因为从会稽到辽河口这漫长的航线上,渔场广布,渔业资源丰富。计有大小黄鱼、带鱼、比目鱼、鳕鱼、黄姑鱼、鲈鱼、鲱鱼、鲅鱼、鲐鱼、鲳鱼、乌贼、鱿鱼、沙丁鱼、鲸、海豚、玳瑁、海龟、各种虾类、贝类、藻类等等等等,航行中合理进行捕鱼作业,可以保证部分食物的需要。从航海经验上看,东吴也具备了相当成熟的航海技术。笔者为此专门查阅了三国论坛网友诸葛动专辑中的精品《对东吴孙权航海力的考证》,以下做部分摘抄:“……据史籍载,东吴大规模的海上军团行动一共有三次……230年,孙权派将军纪温,诸葛直率楼船军一万远航夷洲(今台湾)、檀洲,虏数千人还吴……242年,又派将军聂友率楼船军三万攻击珠崖。而当时东吴的航海范围,更是到达了相当远的范围。据《吴时外国传》、《扶南异物志》中记载,孙权的航海范围从番禺出发,经马六甲、柬埔寨,已经到达了印度南部甚至是红海沿岸。再从此地“船张七帆,时风一月余日,乃入大秦国也(古罗马帝国)。”由此可见,当时东吴孙权的航海能力,已经达到了相当先进的地步。”因此,往返江南和辽东,绝不是什么太难的事。另外,吴使数次往来于辽东与吴地之间,对这一带的水文海情早已熟记于心,可谓轻车熟路,若以为前驱,以老马之识途,必将趋利避险。从海底地貌来看,只需规避虎皮礁、苏岩礁和鸭礁几个比较大的暗礁,其他均在人力视线所及之内,顺利抵达应该不成问题。好了,一切准备停当,孙权命太子监国,张昭、顾雍、全综辅政,孙权命精兵五万于会稽集结待命,誓师后全体登船出发,从海路直扑辽东。孙权或是御驾亲征,或是命一亲信上将统率远征军。大军出发后,如无意外,当如上文所述,一路顺风顺水,轻车熟路,直抵目的地。吴军舰队在距离襄平最近的海域也就是今天的盘锦地区,沿辽河口直抵襄平城下,向公孙渊发动突然袭击。登陆地点距襄平城不足十公里,辽东所有重要的战略目标就都暴露在眼前,那公孙渊空有步骑数万,却措手不及,根本就没有任何反应的余地,哪里还来得及动员和集结部队、做什么战争准备?只能在一片大乱中挨打。吴军急行军不到一个小时即可到达(半个时辰)。吴国将士辗转万里,故乡遥渺,好比过河的小卒,想回头也难,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背水一战,破釜沉舟,奋勇向前冲!兵法云:置之死地而后生,吴兵到了这步田地,已成死士,必死战以求生。孙权亲统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敌巢,而公孙渊则根本无法有效地组织抵抗,吴军在数月前被俘的东吴将士的里应外合之下,内外夹击,一举大破辽东军马,公孙渊等只能束手就擒。辽东既定,吴船来往转运于辽东和吴地之间,如果运气再好一些,观念再解放一些,胆子再大一些,东渡扶桑、朝鲜,将黄海和东海变成自己的内湖,从而建立海上帝国,将不再是梦想。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