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仲达,文治武功

孔明,不用我多说了,万世景仰,为历代帝王将相,平头百姓所颂,就连他那个不成器的儿子(诸葛瞻,可能过了点,个人之见),也能为人所赞许(不能战而战,丧师破国,夷九族之罪啊.)仲达,论文韬武略不亚于孔明,但因所主非人(曹孟德,但这能怪他吗?),自演义问世以来,受世人误解已近千年,连他那一样文武全才的儿子,也被人编进了一句俗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实为之不平,今天借打赌败北之机,为之正名.标准有:1,武艺,2,文才,3内政,4用人(作战),5指挥作战.5,政治眼光.1,武艺,其实这项完全可以不评,因他俩都是儒帅,武艺自不会很高,临阵突击乃一偏将事耳.但显然是仲达占优,因演义中不至一次提到仲达挥剑引兵催将攻击之事.反之孔明几无.2,文才,孔明曾作<南阳赋>,但显然他并不长于此道.(虽然他读的书不比哪些所谓的大儒少),按他自已和司马德操的话来说,那些是白面书生们作的事.他的志向不至于此.也没留传下什么脍炙人口的诗句,可见文才不高.司马曾任汉仓曹篆,魏王主薄,在其早期不得志时(为孟德所掸,不予之兵权),能依此牢牢占据曹魏阵营一席之地,为其日后大展鸿图垫定基础,虽然一样没有什么名句,比之孔明,恐怕还是要强一点的,就一点.3,内政,三国孔明第一,这点我想没人有意见.就是仲达也没意见."得陇而望蜀"便是仲达认识到孔明之明于治国而提出的.相较而言,仲达逊之不少.4,用人,这点上仲达胜孔明多矣.马谡,孔明所用,失街亭,郝昭,仲达所举,以三千兵拒孔明二十万大军一月,诸君可见高下乎?文长,蜀之首将,久不得重孔明重用,临死尚设计斩之,反观张合,魏之名将,一生服过谁来,能为仲达一席话而"拜倒于地,愿效死力".优劣可见.5,作战,孔明平南中,司马破辽东,对手皆为庸人,不足论.但以一出祁山为例,供诸位参考.魏明帝太和元年(227年),魏新城(湖北房县)太守孟达,欲联蜀反魏.当时,屯军于宛城(河南南阳)的司马得到消息.决意平叛,按规定要上表远在京师的魏主,宛距洛阳800里,往返需十日,宛至新城1200里,十五日,若等洛阳来旨进兵,至新城时已是一月之后,时孟达已反,不能制也.时仲达之兵与孟达为4:1.粮草不足一月所用,孟达军可支一年(按孔明意,定是从大路缓缓进兵,令沿道接应粮草,后到新城,围城,不能下,撤,后施展反追之术,诱杀孟达,呵呵)司马不然,他一反过去处事谨慎的习惯,决定以快制胜,一使人与孟达信,假作劝慰,使其不疑,二遣人快马向魏主报告,三昼夜兼程,八部并进,八天后,魏军出现在新城城下,一鼓作气,全力攻城,一日而下.每次看到这,我都在想,孙武,吴起用兵怕亦不能过此吧?再来看孔明,一出祁山,魏延上帐献策:"夏候懋膏粱子弟,丑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进,如此行之,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懋闻吾骤至,必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咸阳以西,一战可定."说老实话,献此计时魏延已算定对手夏候懋之为人,并非无胜算之战,况魏延乃自行要往,可见此人之心.孔明不从,延又言:"吾从大路出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旷日持久,何时可得中原?"孔明怎么说:"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哈哈哈,看到这,我真的笑死.何忧不胜?可知关中兵非南中军("倾天下之兵,不敌关中."虽有数量方面的计量,但亦可见关中兵的战斗力),仲达非孟获,魏将非蛮将.魏国非南中?说句老实话,此时若是姜维在,我看可取长安,定凉州,然后再依法进兵,还不定有点希望.可惜的是,我们的孔明居然想从大路缓缓依法进兵破魏,三个字,不可能,就是孙武也不能,何况他的对手不久后就是上例所举之仲达.他错过了这个村,以后想也没这个店了.(虽有奇袭陈仓之战,但此时关中已定,皆无用矣.)看看孙武怎么说的吧:"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这条,仲达远胜孔明,前者可为名将,后者,我不愿评论,大家说吧?5,政治眼光,怎么说呢?我感觉还是孔明强一点,也许是他那个隆中对吧?也许是为了平衡?以上五者,诸葛只在与政治挂上钩时才能略占上风(注意,司马的政治决不差,不然不会有诛曹爽之事),论乃军事,用人,根本就和仲达没法比.但他实在是太幸运了,他投了个好主子,号称以仁义制人(既为仁义,何还制人?)的率德.而他又得重用,一生不反,全其忠名.仲达则运气太差,(不是一般的差,实在太差)首先,其次,最后,都差,嘿嘿嘿.所以才会控制曹芳(他不控制别人控制,如曹爽之流,不过因为他姓司马罢了)最后结论,打仗,孔明的不行(大大的不行).政治(家),仲达不如孔明,小小的不如.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