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负仅在一线间——说说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在官渡决战,曹操获胜,这场决战的胜利使曹操得以统一北方,统一北方后,曹魏政权(或其继承者)统一全国已成定局,可以说,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最关键的决战。当时袁绍消灭了公孙瓒,而曹操消灭了吕布,在北方形成两强对峙的局面。实力较强的袁绍采取攻势,挑选十万精兵进攻曹操,曹操被迫应战,双方在官渡相持,由于袁绍手下的许攸投奔曹操,带领曹操的军队烧了袁绍的军粮,袁绍军队全线溃败。曹操的统治地区是四战之地,而且被战火严重破坏,官渡之战时不但兵少,军粮也不足。而袁绍的统治地区遭到的破坏相对较轻,经过数年的经营,兵多粮广,实力明显强于曹操。当袁绍决定进攻曹操时,,曹军很恐慌,“许下诸将闻绍将攻许,皆惧”。袁绍的手下都认为己方必胜,只有沮授和田丰还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沮授劝谏袁绍,提出先巩固自己的统治,增强实力,同时派骑兵骚扰曹操,这样虽然要多化几年时间,但是,可以必胜,甚至可以不战而胜。田丰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可惜刚刚战胜公孙瓒、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袁绍没有采纳这样的万全之策,而是立刻进攻曹操,企图一战就消灭曹操。这样,双方的胜负就决定于这一场战役。对袁绍来说,此时决战虽非万全,但袁绍优势明显,赢面远远大于曹操。曹操不但实力处于劣势,还四面受敌,袁绍自己带兵从北面进攻曹操,同时派刘备到汝南一带和汝南黄巾刘辟等人从南边夹攻曹操,扰乱曹操的后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郡县多应之”,于是,曹操统治区“自许以南,吏民不安”。而孙策也“阴欲袭许,迎汉帝”,准备偷袭曹操,幸亏“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他的偷袭行动才停止。刘表虽然两不相帮,但刘表的地盘与曹操接壤,如果曹军不利,刘表也必然趁火打劫。沮授认识到己方“我虽克伯珪,众实疲敝,而主骄将忲”,对袁绍放弃万全之策,而象赌徒一样决胜负于一战的做法不满,却又无可奈何,于是散尽家财,仰天长叹:“势存则威无不加,势亡则不保一身,哀哉!”战争初期,袁绍不听沮授的劝谏,执意派颜良攻打白马,结果,袁军名将颜良、文丑先后阵亡。接着,曹操出兵和袁绍战斗,未能获胜,只好回营坚守不出。袁军上筑土山、下挖地道,轮番进攻曹军,曹军虽然抵挡住了袁军的进攻,但疲惫不堪,百姓也难以负担曹操的赋税,士兵、百姓纷纷投降袁绍,很多官员也暗地里和袁绍私通。而曹军的军粮又快用完了,一旦军粮用尽,曹军就要不战而败了。曹军上下人心惶惶,连曹操自己都感到撑不住了,想退回许昌,荀彧劝曹操咬牙坚持下来,说:“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今谷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者,以为先退则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他把曹操的处境说得很清楚:撑得住要撑,撑不住也不得不撑,于是曹操继续咬牙坚守官渡。袁绍的部将韩猛运粮到官渡,曹操派徐晃带兵打退韩猛,烧了袁军的粮食。于是袁绍又派淳于琼带兵一万多人去押运粮食,沮授劝袁绍慎重行事,派蒋奇策应淳于琼,但袁绍未听从。这时候曹操的机会来了——袁绍的谋士许攸的家人犯法被抓,许攸一怒之下投奔曹操。许攸对袁军的情况了如指掌,知道袁军的弱点所在,建议曹操去故市、乌巢焚烧袁军的辎重,这无疑给陷入绝境的曹操带来了胜利的希望,这也许是曹操唯一的机会,于是曹操毫不犹豫地亲自带精兵五千冒充袁军前往乌巢,袁军“主骄将忲”的弱点暴露无遗,一路上竟然没有人怀疑这支部队是敌人的军队。曹军到达后,淳于琼看曹军人数较少,就出营迎战,无奈战斗力太差(一方面是因为本身的素质不如曹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沮授说的“众实疲敝”),一万多人打不过五千人,只好回营坚守。袁绍得到曹操偷袭乌巢的消息后,显然对乌巢军粮的重要性估计不足,而且低估了曹军的战斗力,他对袁谭说:“就操破琼,吾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实际上,他不认为曹操一定能攻下乌巢,而同时又相信自己的军队能攻下曹营,于是派高览、张郃等人攻曹营。张郃明白此时的轻重缓急,他对袁绍说:“曹公精兵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事去矣,请先往救之。”袁绍不听,只是派一些骑兵救援乌巢,而派重兵攻打曹营。结果,曹操攻下乌巢,焚烧了袁军的军粮,而袁军未能攻下曹营。曹军又割下一千多名袁军士兵的鼻子恐吓袁军,失去军粮的袁军陷入恐慌、全军溃败,袁绍带着八百骑兵逃过河,其他的袁军士兵都投降了曹操,而曹操没有足够的军粮给这些俘虏,于是把这些降军全部坑杀。这场战斗中,袁绍的精兵被杀了七万多人,元气大伤,再也没有实力和曹操争夺天下了。袁绍虽然有很多缺点,但官渡之战时双方都有机会战胜对方,总的来说,袁军的优势很大,后勤方面的优势特别突出,赢面比曹军大得多,如果袁军战胜曹军,也应该是很正常的事。实际上,双方都有很多弱点,谁抓住了对方的弱点谁就能获胜,我们不能因为曹军有了许攸的指点、抓住了袁军的弱点就认为袁军不堪一击。在这里,我举个例子说明曹军的弱点,曹操围攻邺城时,袁尚派李孚进城通报消息,要经过曹军的营地,李孚自称都督,竟然穿过整个曹营而没被怀疑。曹军最终获胜实在是有一定偶然性的。当时曹军的军粮即将耗尽,如果许攸的亲戚再晚几天才犯法,只怕那时曹军已经因为粮尽而溃败了(如果没粮食,无论怎么精锐的部队都会崩溃),许攸即使投奔曹操也没用了。如果没有对袁军情况了如指掌的许攸的指引,曹军不可能对袁军的弱点那么清楚,自然也无法那样明确地针对袁军的弱点行动。如果许攸的亲戚没有犯法或晚几天再犯法,也许曹操在粮尽之前会迫于无奈赌一把,冒险去偷袭乌巢(曹操一定早就想偷袭乌巢了,但由于对袁军的具体情况不够了解,始终不敢冒险,直到对袁军情况了如指掌的许攸到来,曹操对乌巢袁军有了彻底的了解,才敢去偷袭乌巢。)但是,如果没有许攸的指点,曹操对袁军的具体情况、对袁军的弱点又能知道多少呢?偷袭行动的成败就很难说了,如果偷袭失败,曹军必败无疑。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胜利者的胜利往往被人说成是必然的,而失败者往往被贬低得一钱不值,实际上,失败者也会有其优点,而胜利者的胜利也许只是运气好而已,官渡之战就是如此。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