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谜二 诸葛亮为何不截杀司马懿

三国之谜二 诸葛亮为何不截杀司马懿演义第九十一回 <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候上表>中, 诸葛亮在评定南部蛮夷后, 根据司马氏在曹魏所处境况, 曾经有过以下看法:"…孺子曹睿即位, 余皆不足虑,司马懿深有谋略…". 马谡建议诸葛亮根据曹魏内部的争端,在洛阳,邺郡散布流言,道司马懿欲反. 使司马懿死于曹睿之手, 以求曹魏自断膀臂. 实际上, 马谡的计策是十分奏效的, 他的告示确实引起了曹睿的恐慌, 这导致后来的司马懿被误认为兵谏, 被削职还乡, 改由曹休总督雍,凉军马. 从司马懿被贬,到后来的克日擒孟达官复原职, 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之中,或是司马懿还乡的路上, 若诸葛亮密遣一军,于沿路截杀司马懿,想必三国的历史可能要重写. 但是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实施呢?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一般认为是诸葛亮为了维护自己的一世英明, 不想用这种方法消灭自己的对手.他不希望后世流传自己智不如人于是暗算司马懿的骂名. 某认为, 这个说法较有道理, 可能当时确实有这样的因素. 但是这不应该是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 某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 蜀中人才的凋谢. 曹魏盘据的广大中原地区, 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而快捷.蜀中崇山峻岭, 文化交流也受到影响. 所以比起曹魏壮大的人才储备而言, 蜀中的智囊人物屈指可数, 而且后继乏人. 马谡缺乏实战经验, 而魏延又不敢重用. 剩下姜维,费玮杨仪,郭攸之,董允几位,抵挡曹魏可能还足够分配, 若同时抵挡东吴来犯, 则根本不够. 当时虽然诸葛亮并不知道邓艾钟会是何许人, 但是司马懿一死, 曹魏必将涌现新一批智将. 若看战斗经历, 诸葛亮对司马懿仍保持胜多败少的战绩, 照此下去, 出岐山定中原可能有望, 但如果曹魏新人不断涌现,诸葛亮的智力虽然可以胜出, 但年龄却无法抗衡. 他担心蜀中在数十年后将无人才可用. 这样的危局才使得诸葛亮急于在有生之年杀出岐山, 问鼎中原. 但是杀掉司马懿, 却加速了曹魏的人才流动,所以, 弊端大于利处. 二, 曹魏的内部权力纷争. 作为曹魏政权的重要支柱, 以司马懿为首的司马氏, 是不可获缺的潜在夺权势力. 兵权虽然暂时旁落, 但曹休,曹真之流毕竟不是曹魏定国之本, 司马氏还将得到重用. 若杀掉司马懿, 则反而使曹魏失去了一个不安定因素, 从而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这就丧失了将来借曹魏内部动荡, 趁乱偷袭的大好时机. 综上所述, 诸葛亮没有在司马懿回乡的路上诛杀此公. 但是有一点他估计错了, 司马氏的势力, 不可能永远是曹魏政权的支柱, 这个势力最终将取代曹魏, 而形成一个崭新, 稳定而且强大的国家机器, 这股势力最终必将摧毁吴蜀.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