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可接《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第二十九/一回——小霸王欲袭曹操 美周郎智瞒袁绍却说孙策自霸江东,兵精粮足。建安四年,袭取庐江,败刘勋,使虞翻驰檄豫章,豫章太守华歆投降。自此声势大振,乃遣张纮往许昌上表献捷。曹操知孙策强盛,叹曰:"狮儿难与争锋也!"遂以曹仁之女许配孙策幼弟孙匡,两家结婚。留张纮在许昌。孙策求为大司马,曹操不许。策恨之,常有袭许都之心。于是吴郡太守许贡,乃暗遣使赴许都上书于曹操。其略曰:"孙策骁勇,与项籍相似。朝廷宜外示荣宠,召在京师;不可使居外镇,以为后患。"使者赍书渡江,被防江将士所获,解赴孙策处。策观书大怒,斩其使,遣人假意请许贡议事。贡至,策出书示之,叱曰:"汝欲送我于死地耶!"命武士绞杀之。贡家属皆逃散。有家客三人,欲为许贡报仇,恨无其便。一日,孙策引军会猎于丹徒之西山,赶起一大鹿,策纵马上山逐之。正赶之间,只见树林之内有三个人持枪带弓面立。策勒马问曰:"汝等何人?"答曰:"乃韩当军士也。在此射鹿。"策方举辔欲行,一人拈枪望策左腿便刺。策大惊,急取佩剑从马上砍去,剑刃忽坠,止存剑靶在手。一人早拈弓搭箭射来,正中孙策面颊。策就拔面上箭,取弓回射放箭之人,应弦面倒。那二人举枪向孙策乱搠,大叫曰:"我等是许贡家客,特来为主人报仇!"策别无器械,只以弓拒之,且拒且走。二人死战不退。策身被数枪,马亦带伤。正危急之时,程普引数人至。孙策大叫:"杀贼!"程普引众齐上,将许贡家客砍为肉泥。看孙策时,血流满面,被伤至重,乃以刀割抱,裹其伤处,救回吴会养病。后人有诗赞许家三客曰:孙郎智勇冠江湄,射猎山中受困危。许客三人能死义,杀身豫让未为奇。却说孙策受伤而回,使人寻请华伦医治。不想华佗已往中原去了,止有徒弟在吴,命其治疗。其徒曰:"箭头有药,毒已入骨。须静养百日,方可无虞。若怒气冲激,其疮难治。"孙策为人最是性急,恨不得即日便愈。将息到二十余日,忽闻张纮有使者自许昌回,策唤问之。使者曰:"曹操甚惧主公;其帐下谋士,亦俱敬服;惟有郭嘉不服。"策曰:"郭嘉曾有何说?"使者不敢言。策怒,固问之。使者只得从实告曰:"郭嘉曾对曹操言主公不足惧也: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策闻言,大怒曰:"匹夫安敢料吾!吾誓取许昌!"遂不待疮愈,便欲商议出兵。张昭谏曰:"医者戒主公百日休动,今何因一时之忿,自轻万金之躯?"正话间,忽报袁绍遣使陈震至。策唤入问之。震具言袁绍欲结东吴为外应,共攻曹操。策暗想:闻袁绍新折了颜良、文丑,此番与我结好,恐非真心。乃佯喜,于堂中设宴款待陈震,席间略议进兵之事,孙策满口应允。宴毕,震自回冀州复命。次日,孙策聚张昭、程普等文武重臣计议。程普曰:“曹操与袁绍北面对峙,若起兵袭其后方,许昌可得矣。”策曰:“吾意欲如此,但恐袁绍有诈。”张昭进曰:“无妨。袁绍少谋,今新败于曹操,必起兵雪恨。曹操重兵屯于北面,我袭其后,进退自如。况两面进兵,有所得,易分尔。”策曰:“子布之言,入我心扉。”黄盖立身曰:“主公如起兵北上,某愿为前部先锋。”策大喜,曰:“有老将军相助,何愁许昌不得。”策又曰:“今欲与公瑾一同北上,但巴丘重地,门户也,闻我军北上,刘表、黄祖恐有蠢动,不可无人守御。不知谁愿前去替回公瑾?”虞翻出曰:“臣愿往。”策曰:“虞仲翔守御巴丘,吾无忧矣。”遂作书一封,交于虞翻,翻领命,当下拜辞,望巴丘而去。诸事议定,众文武各自准备。虞翻到了巴丘,见过周瑜,屏退左右,呈上孙策书信。周瑜阅之,方知此事。乃问曰:“不知仲翔有何高见,望乞赐教。”翻曰:“愚有片言,望公瑾察之。此事虽因陈震来使而起,然吾观袁绍,为人外宽内忌,处事优柔寡断,难成大事。若我军不等与绍议定,独自北上,虽失了接应,然绍在其北,曹操为防腹背受敌,不敢不分兵御之,其势与结兵相同,亦可免受袁绍之累。愿公瑾面告主公,共度之。”周郎叹曰:“仲翔真高见也。”于是周郎遂将巴丘大小事务,一应交于虞翻,自提兵回吴。周郎一行,刚到城外,早有人报知孙策,策亲率文武出城相迎。公瑾远远瞧见,慌忙滚鞍下马施礼。策谓众人曰:“公瑾至,破曹必成。”说话间,周郎已到跟前,二人互诉衷情。瑜曰:“城外风大,吾兄箭疮尚未痊愈,若万金之躯有恙,瑜罪大矣。”策笑曰:“此等小伤早已无碍,现有大事需君费神也。”瑜曰:“自当竭力为之。”片刻,众人齐往孙策堂上议事,策挽瑜臂而行。瑜密以虞翻之言相告,策沉吟不语。坐定,孙策曰:“曹操、袁绍起纷争于河北,此天赐我之良机,乘势而进,正其时也。”张昭曰:“与袁绍结兵之事,可遣一使,约定日期。” 周瑜目示孙策,策知其必有打算,便点头称是。周瑜曰:“听闻刘备现在汝南驻扎,得刘辟、龚都,聚众数万,徐图征进。不如相约共同起兵。”朱治曰:“公瑾此计甚善。主公可作一书,某愿为使,往见刘备,只说讨贼兴汉,使其发兵,则曹军三面受敌,其必危矣。” 策大喜,即写书一封,言共讨曹操之事,交于朱治。议毕,策起身曰:“公瑾远归,吾已于城楼上设宴接风,诸公当同会也。”周郎当即拜谢,张昭。程普等众文武亦谢。饮酒之间,忽见诸将互相耳语,纷纷下楼。策怪问何故,左右曰:"有于神仙者,今从楼下过,诸将欲往拜之耳。"策起身凭栏观之,见一道人,身披鹤氅,手携藜杖,立于当道,百姓俱焚香伏道而拜。策怒曰:"是何妖人?快与我擒来!"左右告曰:"此人姓于,名吉,寓居东方,往来吴会,普施符水,救人万病,无有不验。当世呼为神仙,未可轻渎。"策愈怒,喝令:"速速擒来!违者斩!" 左右不得已,只得下楼,拥于吉至楼上。策叱曰:"狂道怎敢煽惑人心!"于吉曰:"贫道乃琅琊宫道士,顺帝时曾入山采药,得神书于阳曲泉水上,号曰《太平青领道》,凡百余卷,皆治人疾病方术。贫道得之,惟务代天宣化,普救万人,未曾取人毫厘之物,安得煽惑人心?"策曰:"汝毫不取人,衣服饮食,从何而得?汝即黄巾张角之流,今若不诛,必为后患!"叱左右斩之。张昭谏曰:"于道人在江东数十年,并无过犯,不可杀害。"策曰:"此等妖人,君杀之,何异屠猪狗!"众官皆苦谏,唯周郎默默无语。策怒未息,命且囚于狱中。众官俱散。张昭私谓周瑜曰:“今日主公怒责于吉,我等苦谏无用,君与主公,亲如兄弟,何故不发一语?”瑜曰:“主公性烈如火,生平最恨妖道,当时之事,恐无人可劝矣。”昭曰:“以公瑾之意当如何?”瑜曰:“公可与众文武联名再谏,我自有主意。”昭乃去。孙策归府,早有内侍传说此事与策母吴太夫人知道。夫人唤孙策入后堂,谓曰:"吾闻汝将于神仙下于缧绁。此人多曾医人疾病,军民敬仰,不可加害。"策曰:"此乃妖人,能以妖术惑众,不可不除!"夫人再三劝解。策曰:"母亲勿听外人妄言,儿自有区处。"乃出唤狱吏取于吉来问。原来狱吏皆敬信于吉,吉在狱中时,尽去其枷锁;及策唤取,方带枷锁而出。策访知大怒,痛责狱吏,仍将于吉械系下狱。张昭等数十人,连名作状,拜求孙策,乞保于神仙。策曰:"公等皆读书人,何不达理?昔交州刺史张津,听信邪教,鼓瑟焚香,常以红帕裹头,自称可助出军之威,后竟为敌军所杀。此等事甚无益,诸君自未悟耳。吾欲杀于吉,正思禁邪觉迷也。"吕范曰:"某素知于道人能祈风祷雨。方今天旱,何不令其祈雨以赎罪?"策曰:"吾且看此妖人若何。"遂命于狱中取出于吉,开其枷锁,令登坛求雨。吉领命,即沐浴更衣,取绳自缚于烈日之中。百姓观者,填街塞巷。于吉谓众人曰:"吾求三尺甘霖,以救万民,然我终不免一死。"众人曰:"若有灵验,主公必然敬服。"于吉曰:"气数至此,恐不能逃。"少顷,孙策亲至坛中下令:"若午时无雨,即焚死于吉。"先令人堆积干柴伺候。将及午时,狂风骤起。风过处,四下阴云渐合。策曰:"时已近午,空有阴云,而无甘雨,正是妖人!"叱左右将于吉扛上柴堆,四下举火,焰随风起。忽见黑烟一道,冲上空中,一声响□,雷电齐发,大雨如注。顷刻之间,街市成河,溪涧皆满,足有三尺甘雨。于吉仰卧于柴堆之上,大喝一声,云收雨住,复见太阳。于是众官及百姓,共将于吉扶下柴堆,解去绳索,再拜称谢。孙策见官民俱罗拜于水中,不顾衣服,乃勃然大怒,叱曰:"晴雨乃天地之定数,妖人偶乘其便,你等何得如此惑乱!"令左右速斩于吉。众官力谏,策怒曰:"尔等皆欲从于吉造反耶!"众官乃不敢复言。策掣宝剑而下,欲亲斩之。公瑾一把抱住,高叫息怒。策反身曰:“公瑾亦有意从于妖道邪?”瑜曰:“吾兄若斩此人,则曹操于许昌笑也。”策曰:“此话怎讲?”瑜放开孙策,曰:“古云‘世有异事,天有异象’,今欲袭曹,此惊天之事也,忽晴忽雨不足为奇。此人偶乘之,狐假虎威尔。我等应趁此异象,祭酒誓师,以立军威。若斩此人,恐于军心不利,进而于伐曹不利也,曹操焉能不笑?”策若有所思。瑜又曰:“大战在即,吾兄箭伤未愈,切莫以小恶而乱心神!”策掷剑于地,曰:“若非公瑾此言,几误大事!”已有放人之意,瑜见之,当下挥手令于吉速去,吉立于场中,笑曰:“吾本气数已尽,不想有周郎明鉴,幸甚,幸甚。”言罢飘然而去。众连拜之。见众官及百姓如此,策又怒,瑜急曰:“既已赦之,不可反复。”策复回身坐下。公瑾既回,军中事务,皆由其与程普等诸将打理,孙策便常于府中静养。一日,吕范进言愿出使冀州,策含糊其词,命左右速招周瑜进见。片刻,瑜至,吕范以前言相告,瑜曰:“子衡所言极是,然朱君理前去汝南,尚未归来,出兵日期难定,使冀州之事,还需商议。”吕范称是而出。瑜谓策曰:“行事在即,独自攻曹之谋,当告知重臣也。”正议间,张昭自外而入曰:“适才子衡所来何事,主公需急招公瑾?”瑜告知,昭曰:“主公意下如何?”策曰:“实不相瞒,今不欲助袁绍夹攻曹操也。”昭惊问何故。瑜复以虞翻之言相告,昭沉思片刻,曰:“此虽好计,但前陈震来使,主公当日已应允结兵起事,若独自起兵,恐开罪袁绍,今后难脱干系也。”瑜曰:“公无需忧虑,吾自有计。”三人议定,昭曰:“臣与公瑾愿代为告知众将军大臣,主公请安心静养,吾等退矣。”遂与公瑾同出。却说朱治星夜到了汝南,见过刘备,备览书毕,恐此中有诈,乃佯惊曰:“曹丞相乃国之栋梁,汉所倚赖,孙将军何以欲讨之?”治冷笑曰:“衣带诏上‘左将军刘备’,人所共知,公何诈也?”备身后关、张见治出言不敬,面有怒色,治视之不惧。刘备忙曰:“不知君理来意,故相试尔。”治曰:“素知刘豫州心系汉室,故来相约。”备曰:“孙将军欲讨曹操,此国家之幸也。烦情回报孙将军,若有举动,吾即起汝南之兵为应。”治曰:“皇叔高义,曹贼此番休矣。”言罢即告辞而去。朱治回吴,告知刘备之意,策大喜,欲立刻起兵。张昭曰:“医者道静养百日,至今四十余日尔,此事不可急于一时。”众文官亦力谏,策勉强答应。过了十余日,策又言起兵,众文官苦谏无用,不知如何应对。此时武将皆在军中练兵,闻知此事,周郎、程普一众武将速至堂中。策曰:“吾箭疮早已痊愈,此意已决,即刻出兵,诸君不必再劝。”言罢自顾饮茶,不理众人。周瑜知劝无用,心中转念,曰:“主公所言极是,战机稍纵即逝,袭曹时不待我,倘若再拖,曹军渐有准备,许昌难得也。主公可命黄公覆、程德谋同在下,即日选军前进。主公当续发人马,多载资粮,为吾等后应。前军倘不如意,便还就于主公。再亲与操贼决战,不知可否。”策知其深意,颔之。众官亦连声称是。瑜曰:“主公可作书一封,只言使者随后便至,交快马急送袁绍处。”策当下写毕,使者出发。文官中朱治、吕范皆出曰:“某愿为使。”周郎微笑不应。策曰:“公瑾有何妙计?”瑜独唤孙策身旁一侍卫曰:“汝可为使也。”侍卫拜曰:“愿为主公效命,但恐袁绍不重我,有负重托。”众官亦不解。瑜曰:“吾非要汝见袁绍尔。汝带足盘缠,北去途中,自行择地隐匿数月,事定之后方可返吴。切记不可令袁绍知晓行踪。”张昭恍然大悟,曰:“先有书至,令绍知我使者将到,使者却不知所踪,此时我军独力北进,可令袁绍无话,难寻主公差池邪!”瑜曰:“然也。”策笑曰:“公瑾妙计,神鬼难敌。”众皆赞叹不已。次日,那侍卫准备停当,周郎令其依计行事。又过了两日,孙策留孙权、张昭守吴,起兵八万,封程普为大都督,周瑜为副都督,黄盖为前部先锋,自为后应,向许昌进发。正是:两面夹攻却失算,独力进袭须趁时。未知胜负若何,且听下文分解。
阅读全文

参赛联13(修改版)上联:言西和诸戎,南抚彝越,隆中对里有计策 下联:有顶戴葛巾,周披布袍,群英会后斩蔡张 横批:一时瑜亮 上下联含“诸葛”、下联含“周”,可各与横批连为人名。上联取自隆中对里一段话,是诸葛亮的谋略;下联由演义中群英会一章“‘干葛巾布袍,驾一只小舟,径到周瑜寨中,命传报:‘故人蒋干相访。’”化来,是周瑜的计策,所以横批为:一时瑜亮。————————————————————————————参赛联14上联:罗列刘关张一生坎坷 下联:贯穿魏蜀吴三国兴亡 横批:中原逐鹿 首字连读‘罗贯中’
阅读全文

看到了前面关于赤壁是战好还是降好的问题,在下是这样看的。当时情况来说,似乎降即是促成天下统一,战便为导致天下三分,以现代顺应历史潮流的眼光来看,似乎统一强于分裂。其实不然。当时情况和现在不同,三国时期之前的秦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是在中原黄河流域一带,江南、岭南一带的经济文化生产力等各个方面,相比中原,是相当落后的,以农耕技术为例,当时江南一带十分落后,不少地方尚未懂得牛耕。而正是东汉末年的战乱,让中原大量有实力的士人集团或富商大贾,纷纷南下,流寓襄樊、江东一带,他们由北方避难到江南同时,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文化,为当时的江南带来全新的活力。当地由于北方先进生产技术的注入,农业手工业等生产技术得到了或逐渐或迅速的提高,人口亦渐渐增加,不再是原来那种地广人稀比较落后的境况了。这时,如果赤壁之战前孙氏真的归顺曹操,势必有很多士人集团会返回家乡,即使留下来一些,他们也不会是国家的中心,曹操收服孙权之后,肯定也是回他的老家去,接下来的国家建设,仍然会像秦汉时期一样,以黄河流域为核心,这样的话,长江流域就会失去一个绝佳的发展机遇,经济生产的发展,仍然会继续大幅的滞后于中原。而相反,孙权打赢赤壁之战后,形成了天下三分之势,北方先进力量,便安心留了下来。而且随着孙权后来称吴王乃至称帝,吴国,直接以江南、襄樊、岭南为国土,长江流域及以南成为了一个国家的核心地带,发展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江南岭南一带,才真正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发展契机。放到顺应历史潮流的高度来看,主战,真正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发展,为长江流域在随后的时间里,紧跟、追赶甚至超越黄河流域,为中国著名两大河——黄河、长江流域的同步发展,进而全面提高中国的经济生产文化综合实力,打开了历史的机遇之门。所以在下支持周郎鲁肃之主战。——————————————————再来看看张昭。首先,张昭赤壁大战前主降并非是他的动摇,而是他一贯的理念。“(张昭)自策及权,才略足辅,是以尽诚匡弼,以成其业,上籓汉室,下保民物;鼎峙之计,本非其志也”。张昭应该是一位单纯的治世之能臣,乱世就无法完全发挥的人物,他想着的就是服从朝廷,治理国家,爱护百姓等等,并非周瑜鲁肃那样有“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之类想法的乱世英雄。其次,赤壁之时,曹操以汉朝的名义前来讨伐的,且兵势浩大,以常理看来确实难以战胜。而且更关键的是,孙策死时,周瑜不在身边,孙策曾经有向张昭临终遗言——吴历曰: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此言相似于刘备托孤,张昭其人,根本不可能“自取之”,所以曹操举兵而来,难以战胜,张昭以孙策遗言中的“缓步西归”,提出投降曹操,归顺汉室,在情在理,并非动摇。谢谢观赏:)
阅读全文

如果以张辽为例,按我的说法,马岱如果败了,逃,反身射箭;同时张辽亦射箭,那就看谁快,看谁准了。皆不中,辽胜岱败;皆中,辽胜岱败;中岱,辽胜岱败;中辽,平,岱处下风。四种情况,张辽三胜一平,显然张辽强过马岱,因为从书中我们看到,张辽有单挑追击中射箭的能力,其他人我们没有看到有单挑追击中射箭的能力。所以如果有这样的战例,我就会这样判别另外,你说马岱要想玩败走回身射中对方的把戏,一定需要一个前提,对方不从后方施射、而且还要拼命追击。其实这也很简单,也许你我对一场单挑何时开始无异议,但对一场单挑何时结束有分歧。如果不追,则单挑结束,胜负已判;一旦追了,就得有个结果才算结束,或彻底逃掉,或被救,或被擒,或被斩,或反身复战,或被射,或射箭等等,要有个结果才算单挑结束,过程中只要是原来的两个人单独做的努力应该计入个人单挑能力。不错,魏延如果不追,此战马岱明显败了;但正是魏延追了,表示魏延认为没有结束,追上去要求一个明显的胜负(斩敌将),既然没有结束,那当然就要看最后的结果了,而最后的结果是马岱射箭后,中延,然后延急回马走,反而被马岱赶到关前,这时张飞出现,岱延之战才算结束!所以马岱的弓箭在这场单挑中起到了作用。按君所谓的“需要对手的‘密切配合’”理论,一切利用对手失误取得的胜利都不能算了咯,因为如果没有一方的失误‘配合’,另一方就占不了先机啊,或者获胜方不能保证对方回回都失误啊或者可以说,经常失误表示武力低;那同样追击时完全没有想到对手的弓箭实力,至少应该也是失误吧君以排球为例,蛮直观的,不过我觉得既然是比喻武将单挑,当然应该直接举两人对战的球类为例,比如网球球。a、b两人开打,胜负情况很明显,如果a回球出界,就输了,如马岱先败,如果魏延不追,就败了;b发现球出界了,但为了回一个漂亮的扣杀博得喝彩,仍然不顾对方已败而奋力一击,毕竟出界的球,离球员位置可能远些,一击之下,拉伤了,退出余下比赛,如魏延中箭反被追;如果是a故意打出界,引诱b回球时拉伤,就是佯败;如果b实力足够,照样击回球,那就是b的完胜。呵呵,一塌糊涂的例子,反正就是这个意思。任何一场单挑,都必需双方的配合,否则你再厉害,对手或者不和你打或者一拥而上,那怎么办呀。就好比吕布,一开始他连场单挑,连败、伤、斩数人,可后来别人(除了张飞)要么不上、要么都一起上,以吕布的武勇,想斩人也没那么容易了最后回答君一个问题:马岱要想射魏延,他能确保每次都能射中魏延么?每次都是这样一个结果?如果马岱和魏延再单挑,马岱仍然不敌,但有余力逃,这时如果魏延不追,over,延胜岱败;如果魏延追,就还是中箭这个结果,平手,岱下风。
阅读全文

顶马岱,寄托过瘾的神往看过《鹿鼎记》的朋友,一定会对韦小宝这个人物更有印象,并有自己的理解,我也是啦。不过,当我看到康熙的一段内心活动时,深以为然。就是康熙的代入感。他身为皇帝没法出去闯荡,所以让各方面都不如他的韦小宝去替他办事,而且都可以办得漂漂亮亮;然后康熙想象他如果本人自己去的话,也一定有这个能力,完成这些事情,而且能完成的更好。在听韦小宝的讲述中,弥补自己没法亲自出去闯荡江湖的遗憾,从而达到一种类比的成就感。在下并非评论《鹿鼎记》,而是看着康熙的代入,不由得想起马超马岱来,看看马岱呀,自从马岱归了刘备之后,便成为了一员重要战将,随后的中三国时代,更是成为了诸葛亮帐下一员主要战将,在随后的平南系列战役和北伐出祁山中频频亮相,斩将擒酋,立下赫赫战功;反观马超,加盟刘家以来,完全没有了之前一十七岁挺枪亮相、杀得曹操割须舍袍、恶战许褚、酣战张飞的威风,仅凭过往战绩博了个五虎大将的封号,更本就没什么亮点,很早就病故了,真是可惜可叹啊。要是用那种代入法来想的话,呵呵,马超的实力可是远远的强于马岱,马岱能做到的,马超绝对轻松搞定,绝对完成的更好,绝对能够实现更多的马岱所达不到的境界。蜀汉的大大小小的战例,又有多少会改变,真是想想都过瘾。而且我觉得这和那些单纯的想象,诸如:孙策不死,是否会挥军直捣许昌,中原会如何啦;郭嘉不死,北军能否识破东吴之计,赤壁会如何啦;周瑜不死,吴军能否过荆伐蜀,荆州会如何啦;庞统不死,诸葛继续镇守荆州,蜀汉会如何啦又要不同,因为这些是纯粹的设想,没有参照,什么样的假设都可以。而在实际的蜀军中,在诸葛亮的帐下,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武艺精湛身怀绝技的、作战勇敢的、立功无数的马岱啊,而且他是马超的堂弟,是和马超一起投入刘备麾下的武将,他完全可以可以寄托我的神往……喜欢马岱,顶马岱,并将继续顶马岱。
阅读全文

三国演义十大临危不惧·胆色过人演义之中,有很多人物临危不惧、胆色过人的描写,其中有的是凭借自身超凡的武力,有的是凭借谋略计策达到目的,有的是单凭胆色令对手退却,读来十分精彩。特选十例,与诸君赏^_^10 人物:曹操李典曰:“主公且在城外,容某等先入城去。”操喝曰:“我不自往,谁肯向前!”遂当先领兵直入。演义中的曹操一向先身士卒,作战时往往冲在前面,书中“将戟于操盔上一击”、“火烧乌巢”、“割须弃袍”等事迹无一不说明了这一点。此刻关乎战斗成败,一句“我不自往,谁肯向前”为曹操增加不少印象分。临危度:7;胆色度:79 人物:太史慈麾下一小将太史慈踊跃曰:“此时不捉孙策,更待何时!”遂不候刘繇将令,竟自披挂上马,绰枪出营,大叫曰:“有胆气者,都跟我来!”诸将不动。惟有一小将曰:“太史慈真猛将也!吾可助之!”拍马同行。众将皆笑。孙策其人,看来确实如郭嘉所料“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不顾属下劝说,执意要参拜汉光武庙。太史慈欲袭擒孙策,诸将都正常的认为此乃孙策的诱敌之计,太史慈武力自信,此刻颇有胆大艺更高之感。但此时这一小将应声而出,显然更有胆色。临危度:7;胆色度:88 人物:赵云云喝曰:“休闭寨门!汝岂不知吾昔在当阳长坂时,单枪匹马,觑曹兵八十三万如草芥!今有军有将,又何惧哉!”遂拨弓弩手于寨外壕中埋伏;将营内旗枪,尽皆倒偃,金鼓不鸣。云匹马单枪,立于营门之外。赵云这一次退敌,和空城计颇有几分相似,不过赵云是真有埋伏,加之昔日当阳长坂英雄的威名,此空营计比之空城计却要逊色几分。不过也足以当“子龙一身都是胆也”的评价了。临危度:8;胆色度:77人物:周鲂言讫,又欲自刎。曹休大惊,慌忙抱住曰:“吾戏言耳,足下何故如此!”鲂乃用剑割发掷于地曰:“吾以忠心待公,公以吾为戏,吾割父母所遗之发,以表此心!”曹休乃深信之,设宴相待。东吴擅长的是防守反击,除了被灭国的那一仗大势所趋外,几乎打赢了所守防守战,但攻击性显得比较薄弱,主动出击的仅有此战获胜,靠的也是周鲂用计。周鲂凭借逼真的表现,令曹休深信不疑,立下大功。正因为稀少,所以更要表上一表。 临危度:8;胆色度:86 人物:袁绍忽见赵云冲到面前。弓箭手急待射时,云连刺数人,众军皆走。后面瓒军团团围裹上来。田丰慌对绍曰:“主公且于空墙中躲避!”绍以兜鍪扑地,大呼曰:“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众军士齐心死战,赵云冲突不入,绍兵大队掩至,颜良亦引军来到此时的袁绍,到颇有几分英雄的风度,一言激起众军士的士气,连赵云都冲突不入,何等的胆色。可惜后来的袁绍,兵马越来越多,势力越来越大,胆色却越来越少了,最终败给了曹操,令人唏嘘不已。临危度:8;胆色度:95 人物:诸葛亮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诸葛亮、司马懿的斗智,精彩就精彩在他们互相都深深的了解对方,所以此时孔明反其道而行之,才令司马一时琢磨不透,错过良机。临危度:9;胆色度:94 人物:张飞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奔走。张飞孤身一人,立在桥头,他想干什么?曾经听到一句张飞当时的话,“有某家在此,料也无妨”,原来他想的真的是凭自己的胯下马,掌中矛,为兄长刘备退去曹操的追兵啊!临危度:9;胆色度:93 人物:刘协帝战栗不能言。陈留王勒马向前,叱曰:“来者何人?”卓曰:“西凉刺史董卓也。”陈留王曰:“汝来保驾耶,汝来劫驾耶?”卓应曰:“特来保驾。”陈留王曰:“既来保驾,天子在此,何不下马?”卓大惊,慌忙下马,拜于道左。陈留王以言抚慰董卓,自初至终,并无失语。陈留王小小年纪,令董卓见识了王者的威严,对比一旁的帝战栗不能言,陈留王毫无失语,更显难得。可惜后来刘协被曹操掌控时,全无少年时的风采。莫非又应了那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乎?临危度:9;胆色度:102 人物:阚泽便教左右推出斩之。左右将阚泽簇下。泽面不改容,仰天大笑。操教牵回,叱曰:“吾已识破奸计,汝何故哂笑?”泽曰:“吾不笑你。吾笑黄公覆不识人耳。”阚泽献诈降书,这是影响到苦肉计成败,进而影响到火攻成败的使命。面对曹操习惯性的估计和试探,临危不惧,反而利用对手多疑这一点,用大笑让曹操自作聪明了一把,再施展自己的急智,最终令对手改容下席而谢。周郎成就赤壁之胜,阚泽此行,其功非小。临危度:10;胆色度:101 人物:吕布之女次夜二更时分,吕布将女以绵缠身,用甲包裹,负于背上,提戟上马。放开城门,布当先出城,张辽、高顺跟着。将次到玄德寨前,一声鼓响,关、张二人拦住去路,大叫:休走!”布无心恋战,只顾夺路而行。玄德自引一军杀来,两军混战。吕布虽勇,终是缚一女在身上,只恐有伤,不敢冲突重围。后面徐晃、许褚皆杀来,众军皆大叫曰:“不要走了吕布!”布见军来太急,只得仍退入城。此女已到及笄之年,吕布将其以绵缠身,用甲包裹,负于背上,便要闯阵。再看拦阵之人——关羽、张飞;追杀之人——徐晃、许褚,吕布仍然全身而退,其人可称演义中的战神。试想,如果对手是“曹营名将五十余员”这样的级别,温侯当真就冲出去也。“虎父无犬女”,吕布闯阵,该女负在其父背上,亲历呐喊声声,马蹄阵阵,金鸣鼓响,刀光剑影,其胆色可称惊天,令后人感慨不已。临危度:10;胆色度:10
阅读全文

A分支第十二集——接幸运ybb3704却说曹操等人正在闲聊,忽报“京师有变”,众人连忙细问。原来曹操、孙坚、刘备三兄弟落脚冀州,时间虽然不长,京城之中,却又发生许多变故。此事当从头道来……却说那皇甫嵩因为讨黄巾军有功,回京之后,官拜大将军之位。可是同为讨贼主力,并在黄巾主力被击溃后,负责逐一清荡黄巾党余部的董卓,却因不善言词,未得献帝欢心,只是得了些赏赐,而没有升官,仍令回西凉练兵。董卓心中不忿,又无可奈何,一连数日,留在京都磨蹭,不愿西行。这一日,皇甫嵩帐下谋士贾诩,来见董卓。原来往日嵩行军打仗,多用贾诩之谋,不料那皇甫嵩为求封官进爵,独揽讨贼之能,只字未提贾诩功劳,诩心中不满,欲寻机出头,其连日观董卓言行,早已料着几分,特来试探。董卓亦知贾诩乃智谋之士,连忙请入,道:“先生此来,不知何事?”贾诩见四下无人,轻道:“特为将军之富贵而来。”董卓听罢,面色一变,旋即恢复,原来贾诩道破其心事,又恐是皇甫嵩使他来试探,乃佯言道:“董某能有今日,以足矣。”贾诩冷笑道:“将军滞留京都,不去西凉,贾某原以为将军是胸有抱负,今有富贵在前,特来相告,不想得此言语,实在失望,贾某告辞了。”言罢转身欲走,董卓一把拉住,急道:“不知来意,故相试耳。既如此,在下愿听肺腑之言。”贾诩道:“黄巾虽平,天下未定也,皇甫嵩不足以当大将军之任,愿助将军取而代之。”董卓大喜,道:“还请先生赐教。”贾诩道:“将军可请心腹共商此事。”董卓略一沉吟,道:“某有三员心腹爱将——李典、乐进、于禁,今日一早,与谋士李儒结伴,出城打猎去了,皆不在府中,该当如何?”贾诩笑道:“不妨事,不在此一二日耳。望将军留话与部属,明日同来此处便是。今日天色已晚,在下告辞了。”董卓允之,亲自送贾诩出门。不知他们商量出甚事情来,还请续之……
阅读全文

三国演义十大及时提示演义中的决策者,在眼前局势变化的时候,往往由于当局者迷等原因,无法作出决定,这时,旁人的及时提醒就非常的重要了;又或者是决策者对情况不是十分熟悉,这时也需要旁人的及时提示。演义中有不少这样的提示,特选取十例,与诸君赏。10——昱谓荀彧曰:“某孤陋寡闻,不足当公之荐。公之乡人姓郭,名嘉,字奉孝,乃当今贤士,何不罗而致之?”彧猛省曰:“吾几忘却!”遂启操徵聘郭嘉到兖州,共论天下之事。按一般的说法,郭嘉此时在袁绍处当一个不大不小的文员,可能日子过的默默无闻,令同乡荀彧也一时没想起他来。此时程昱的及时提醒,引出曹营四大谋士中最大胆、最锋利的一位,令人神往。重要性:6;及时性69——诗笑曰:“将军差矣。昔萧何、曹参与高祖同举大事,最为亲近,而韩信乃楚之亡将也;然信位为王,居萧、曹之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汉中王虽有五虎将之封,而与将军有兄弟之义,视同一体。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也。岂与诸人等哉?将军受汉中王厚恩,当与同休戚、共祸福,不宜计较官号之高下。愿将军熟思之。”云长大悟,乃再拜曰:“某之不明,非足下见教,几误大事。”即拜受印绶。关羽其人,看来确实比较目中无人,当年长沙一战,也算与黄忠惺惺相惜,一转眼又看不起人家了。真要急起来,恐怕一大批赤壁之后加盟刘备势力的原荆州、益州文官武将都会人心惶惶。诗此言虽有高帽之嫌,但与稳定局势人心来说,也算良言。重要性:6;及时性78——充语昭曰:“今主公掌握大柄,四方人心必然未安;且当暗访,然后徐图大事。”昭曰:“吾正欲如此。汝可为我东行。只推慰劳出征军士为名,以探消息。” 贾充领命,径到淮南,入见镇东大将军诸葛诞。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正欲培植亲信、剪除异己之时,贾充适时进言,引出诸葛诞之乱。与司马昭而言,可谓及时。重要性:7;及时性77——赵累曰:“上庸救兵不至,乃刘封、孟达按兵不动之故。何不弃此孤城,奔入西川,再整兵来,以图恢复?”公曰:“吾亦欲如此。”是个最后的退路,提醒的也算及时,所谓“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奈何关羽刚愎自用,来了个“虽有埋伏,吾何惧哉!”,失去了最后的一线生机,令人扼腕。重要性:8;及时性76——肃曰:“臣亦以此责孔明,孔明反笑主公不能容物。破曹之策,孔明不肯轻言,主公何不求之?”权回嗔作喜曰:“原来孔明有良谋,故以言词激我。我一时浅见,几误大事。”演义中的孔明,显然对激将法颇有研究,这回都激到盟友的一号人物头上了。这下像鲁肃这样比较沉稳,遇事思虑再三的谋士,反而能比较清晰的看出其激将的用意,及时的灭火令孙刘同盟之事,初见眉目矣。重要性:8;及时性85——望间,忽见徐庶拍马而回。玄德曰:“元直复回,莫非无去意乎?”遂欣然拍马向前迎问曰:“先生此回,必有主意。”庶勒马谓玄德曰:“某因心绪如麻,忘却一语: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想起刘备初闻:‘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语后,逢贤士必滚鞍下马;遇高人就来一句:莫非‘伏龙、凤雏’,倒也可爱。如今虽失徐庶,却因此得到了伏龙的确切信息,可谓得远大与失也。徐庶走马而回,提出此言,及时。重要性:7;及时性94——话说曹操举剑欲杀张辽,玄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面前。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一点也不相信曹操说的话“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我看他只是找个台阶罢了。若非刘备、关羽千钧一发的提醒,名将张辽休矣。曹操能从刘关二人的话里判断出张辽是个人才,也算了不起了。重要性:8;及时性93——丰曰:“今曹操东征刘玄德,许昌空虚,若以义兵乘虚而入,上可以保天子,下可以救万民。此不易得之机会也,惟明公裁之。”绍曰:“吾亦知此最好,奈我心中恍惚,恐有不利。”丰曰:“何恍惚之有?”绍曰:“五子中惟此子生得最异,倘有疏虞,吾命休矣。”遂决意不肯发兵田丰把战机分析的很好,换了别人,如张绣这样对谋士言听计从的,一准发兵了。可惜袁绍终是难成大事,幼子患病,竟成就了曹营谋士郭嘉的战前预言,天意乎重要性:9;及时性102——满宠谏曰:“不可。山水骤至,岂能长存?不旬日即当自退。关公虽未攻城,已遣别将在郏下。其所以不敢轻进者,虑吾军袭其后也。今若弃城而去,黄河以南,非国家之有矣。”愿将军固守此城,以为保障。”仁拱手称谢曰:“非伯宁之教,几误大事。”乃骑白马上城,聚众将发誓曰:“吾受魏王命,保守此城;但有言弃城而去者斩!”关公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满宠却冷静的看出局势并非那么糟糕以及关羽的顾虑,令主将坚定了作战的信念。若非此言,荆州之争结局改写矣。关公向宛洛,刘备出秦川,可按当初设想实践隆中对之谋略,结果未可知也。重要性:10;及时性101——阚泽出班奏曰:“现有擎天之柱,如何不用耶?”权急问何人。泽曰:“昔日东吴大事,全任周郎;后鲁子敬代之;子敬亡后,决于吕子明;今子明虽丧,现有陆伯言在荆州。此人名虽儒生,实有雄才,大略,以臣论之,不在周郎之下;前破关公,其谋皆出于伯言。主上若能用之,破蜀必矣。如或有失,臣愿与同罪。”权曰:“非德润之言,孤几误大事。”及时的进言!一言点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江东四大都督之四——陆逊,先败刘备、再退曹丕,从此东吴北拒曹操,西和孔明,孙权称帝,军政井然有序,皆此擎天之柱、国家栋梁之功也。重要性:10;及时性10
阅读全文

三国演义十大火攻火攻,是冷兵器时代重要的作战手段。纵观三国演义全书的描写,那些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将领、谋士们,在大大小小无数战斗中,将火攻运用的淋漓尽致,真实的再现了古代战争的情形。特选取演义中十大火攻战例,与诸君赏。10火烧长社点火者:皇甫嵩、朱儁;被烧者:张梁、张宝本战例可谓三国演义全书的第一把火,揭开了全书丰富多彩火攻描写的序幕。9火烧博望坡点火者:诸葛亮;被烧者:夏侯敦本战例博望是诸葛亮初出茅庐后,为刘备立下的第一桩战功,也确立了诸葛亮善于使用火攻的形象,开始了演义对其政治军事能力的精彩描写。8火烧淮河点火者:徐盛;被烧者:曹丕曹丕能力,远逊其父,此次造龙舟伐吴,先为南岸立于假城疑楼之上,执旌旗、穿青衣的芦苇束缚之人所惊;又被淮河中顺风而下,预灌鱼油的芦苇燃起的火焰所逼,绝住龙舟,最终大败而回。显示了东吴将领水上作战的优势,这也是东吴一直以来的依靠啊。7火烧藤甲兵点火者:诸葛亮;被烧者:兀突骨此战为七擒孟获的最后一战,此战令孟获真正明白了诸葛亮的不可战胜,并最终心服。不过此战有过于残忍之嫌,孔明自己亦垂泪而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隐隐点出了了后文孔明以祈禳之法延寿的不可为。6火烧瓦口峪点火者:张飞;被烧者:张郃诸葛亮加盟刘备势力之后,张飞一改前三国鲁莽形象,从还稍显稚嫩的长坂扬尘断桥,到后来的义释严颜,智斗张郃等等,渐渐成长为一名智勇双全的武将,为刘备的取蜀、取汉中立下功劳无数。此战更是识破张郃诈败伏兵之计,并以火攻破之,令人击节。细看张飞的变化,莫非来自孔明的耳濡目染,呵呵。5火烧上方谷点火者:诸葛亮;被烧者:司马懿虽然司马懿与诸葛亮的祁山斗智,最终以诸葛亮的病死而告终,但文中每次局部的战役、战斗,均是孔明占优,此战也是如此。当时司马懿惊得手足无措,哭曰:“我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矣!”。可惜一场大雨让诸葛亮妙计成空,正应了那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4火烧濮阳点火者:陈宫、吕布;被烧者:曹操此战若非曹操急智、吕布粗心(前面骑黄马者是他);或曰吕布得到回答之后,顺手一戟……可惜陈宫有谋,吕布不能尽用;加上陈宫本人在战略上的局限,山东之争,最后的赢家还是曹操啊。3火烧连营点火者:陆逊;被烧者:刘备2火烧乌巢点火者:曹操;被烧者:淳于琼1火烧赤壁点火者:周瑜;被烧者:曹操前三名正是三国演义全书最著名的三大战役,都是开创局面,影响深远的大战,三次火攻,真实的再现了冷兵器时代战争的情形,同时也把三位点火者的指挥谋略才华,描写的淋漓尽致,可谓精彩!
阅读全文

关于吕布夏侯诸将一战,再答好,继续讨论煮酒君言:我们不妨做一个最最基本的逻辑语法分析。“斗到黄昏时分,大雨如注,各自引军分散。”这一句里,省略了主语。为了准确理解这一句的意思,我们必须找出这一句的主语来。怎么找呢?只能往前找,在前一句中寻找与这一句中的谓语动词具有逻辑关系的名次或代词。前一句是:“夏侯敦引军来救援,截住吕布大战。”因此,由於这一句中出现了两个人物,因此“各自引军”的这个谓语动词“引”,其逻辑主语只能是夏侯敦和吕布。答:真的是这样吗?“斗到黄昏时分,大雨如注,各自引军分散。”这一句里,省略了主语。我们往前找,前一句是:“夏侯敦引军来救援,截住吕布大战。”但是,这仍然是有所省略的,这里省略了宾语。所以,我们还得往前找!前一句是“曹操正慌走间,正南上一彪军到”,所以有了“夏侯敦引军来救援(曹操)”。那曹操是孤身一人吗?显然不是。因为前面有“众将随后也到,寻路归寨。”“此时人困马乏,大家面面相觑,各欲逃生”等描写。所以,当夏侯敦截住吕布大战时,众将既然在旁边,一定不会袖手。当然,这里的众将助战是我的推测。如果我们彻底放弃猜测,完全机械地按照原文理解,那也行——原文是“吕布骤马提戟赶来”,并没有用“引军”或“率部”这样表示带有军马的措辞,因此我们也无法判定吕布是带着士兵在追。煮酒君也说过:分析原则是“重原文措辞、轻推测想象”,却没有说“禁止推测想象”。在不得不进行推测的时候——比如原文措辞语意含混有歧义的时候,只能进行推测。那么我以为,正是由於原文使用了“各自引军分散”这么个省略主语的措辞,令我们无法从字面上直接判断出到底吕布是不是一个人及吕布的对手到底有多少,所以才要使用推测和想象。如果原文明确使用了“引军追来”之类的措辞,而哪位非说是吕布一个人,这种推测才是在下所反对的。总之,如煮酒君所言,原文写明的东西,我们就要机械地去理解;原文写得含混有歧义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对於我们的战局判定又很重要,那么我们只好使用推测和想象。这也是煮酒君的“重原文措辞、轻推测想象”原则的核心思想。那我为什么断定吕布此时一定是孤身一人呢?原文不是说“当头吕布亲自引军来到”“布军数十骑追至”了吗?首先,如煮酒君所言:任何分析和推测类的文字,最最忌讳的就是“绝对”、“一定”这样的措辞,因为无论如何,我们都是在对一个未知的事物进行猜测,既然是猜测,那么理论上必然存在猜错的可能。因此,“绝对”这样的措辞是难以服众的。但我们又不能因为有可能猜错而停止推测。在许多时候我们必须在两种可能的情况之中选择一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择了其一,并不代表另一情况绝对没有合理性,而是说,我们在仔细比较这两种可能性之后,认为一种情况的合理性要大於另一种。我推测吕布是孤身一人,也是这种情况。严格来说,就是我在“吕布孤身一人追曹”与“吕布引军追曹”这两个情况之中,倾向于前者。不错。前文的确有“当头吕布亲自引军来到”“布军数十骑追至”的措辞,但文中后来有文字明确描写这数十骑被典韦一人一戟杀死,吓跑,随后整段文字中再无一字提及吕布所部军马!另外,煮酒君曾言:如果文中仅出现“某某死战”之类的文字,不能轻易判定其为单挑,而必须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如果上下文中明确提到“两将如何如何”,或者有“某某纵马舞刀直取某某”这种极具限定性和针对性的文字,那么就可以非常有把握地判定此战为单挑了。如果没有这些文字,却反而有“某某引军如何如何”,那么只能判定为混战。那么我们来看。这里虽然没有“纵马舞刀直取”这样的字句,但是,这里明确有“背后喊声起处,吕布骤马提戟赶来,大叫:‘操贼休走!’”这样的描写,“骤马提戟” 这样已经可以判定为极具限定性和针对性的文字了。相反,吕布的对手却明确有“夏侯敦引军来救援”这样的字句,那至少是夏侯敦率部合战吕布一人。当然,我必须承认,后面的众将助战的推测虽然存在许多合理因素,但在原文中却完全没有明显的支持证据,而完全属於凭空推测,以这种凭空推测来认定曹营无数将合战吕布一人,是有点难以服众的。不过,毕竟这个凭空推测在原文中却也找不出明显不利于它的证据,而且《三国演义》的半现实、半理想主义的特色,让我更愿意相信这个推测,相信吕布的战神发威,一战令曹营诸将真正心服。本文我自己打的也脸红,但请见谅!
阅读全文

从演义描写看三国人物智力排名(6)——周瑜、诸葛亮、鲁肃周瑜和诸葛亮的斗智是精彩的。当然诸葛亮的略胜一筹也是明显的。战略上应该说周瑜是有不足的,概括的说就是过于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对全局的把握不足,包括他的争南郡失败,争荆州处处受制于孔明等等,但是可以感觉到这是他一心继承孙策遗志导致的,而且对手是孔明的缘故;他在其他时候的见地,包括力阻质子,赤壁前的分析等等。战术上周瑜也是出色的,他和黄盖的的诈降计、苦肉计,他对蒋干、曹操的反间计,荀攸用诈降计后他的反计,败曹仁的诈死计等等,对手是大名鼎鼎的曹操、荀攸,实在是有本事的。和诸葛亮的斗智下面再说。另外从周郎的用计来看,他的临机应该水平是顶级的。诸葛亮已经成了智谋的化身,不过演义中他的计策谋略毕竟还是凡人水准。战略上他也敏锐的提出了天下局势,在荆州问题上初期看得也比较透彻,但是对关羽战况的跟进不深,对后来荆州局势的估计不足,对刘备伐吴时形势的判断也小有失误,另外,其北伐时战略上的无能为力也是明显的。看来他的战略水准,要低于荀彧、郭嘉,当和其他高手在伯仲之间吧。战术上孔明可以说是演义中贾诩之后的第一高手。和曹操、周瑜、司马懿三大高手斗智稳占上风。尤其是在我注重的范围内,他和周瑜之间,两人有多次智力上的短兵相接。经过仔细阅读,我发现,周瑜对孔明的计策,往往可以明显的见破,这一点强于司马懿,老家伙主要靠的是估计。而孔明对于周瑜的计策,不但能见破,还能反计,显然诸葛亮的智力强于周郎,但是差距是不大的,不然周瑜也没法见破了。周瑜用计令刘备亲来江东那次,更是令孔明切切实实感到了恐慌(可令孔明失惊者,演义中唯周郎、司马二人也)和无计可施“孔明大惊曰:‘似此如之奈何?’”,不过此计破于关羽在后保驾,非计不利,乃武力不如也。试想如东吴有如典、许者,刘备纵有关羽保驾亦难逃此劫也。鲁肃比起以上两人,相差远也。此公在大的战略方向上把握还可以,如占长江,和刘备势力联合,借荆州以抗曹操等,但具体到荆州的战略争夺及战术比拼上,他就逊色多了,在诸葛亮与周瑜斗智的时候,鲁肃完全不能看出个中的奥秘,周瑜对曹操的用计,每次都要诸葛亮点拨才明白;诸葛亮对东吴的用计,也都是周瑜见破后告知鲁肃的。可知其战术、应变远不如两人。
阅读全文

从演义描写看三国人物智力排名(3)——标准确定了不同依据的权重,下面就该确定比较的标准了。标准一,质量所谓质量,就是进言计策的质量。这个关系到人物智力水平档次的划分。哪怕只有一条高质量的计策,也可以令献策之人成为水准较高之人;而如果是计策不少,却是平平无奇,自然无法令献计之人成为智力高人。当然,这个是要具体计策具体分析的,下文在比较个人时将详细谈。标准二,数量所谓数量,就是进言计策的数量。这个即关系到人物智力水平档次的划分,又关系到档次确定后具体数值的定夺。不过,考虑到三国人物分工不同,有文官、有武将、有谋士、有都督,这导致他们提出计策的机会本就大大不同,所以,数量指的不是计策与智力成正比,但是,毕竟智力高的人更容易成为谋士,也就会有更多的机会提出计策。提出计策的数量和人物的智力,这里面显然有一定的数学性。总的来说,计策多的人就应该比计策少的人智力高,但是这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计策总数同样较多时,数量上的差距将忽略。大家都提出过较多计策,你比我多个几条十几条,这时就要比质量;二,计策总数差距较大、一方明显较少时,数量上的差距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智力差距。大家都提出计策,你比我多上很多条,这时显然计策多的智力要高些;三,计策总数同样极少时,数量上的差距本就不大智力差距也不会很大。大家都只是提出过那么几条的计策,你比我多个一条两条的,这时显然智力差距不大。总之,数量的比较要视不同的情况而定。标准三,同时本条及以下的各条标准,就涉及到具体数值的比较了。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在同样的形势下,聪明人往往能同时看到问题的所在,同时想到解决的方法。这时怎么比较呢。一般的,问题发生时,同一阵营中,几乎同时提出几乎同样见解的,视作在这个问题上智力水平相近;明显一方受另一方提示才想到的,则有一定的差距;都看出了问题的所在,有人想不出解决办法,而另有人想出了解决方案的,则差距也是明显的。标准四,估计敌我之间,一方提出计策,对手只是凭借估计、猜测、预感等等方法,对可能的计策做了预防,而不是对计策有清晰认识的。这样的双方之间,在此问题上就体现了智力的差距。标准五,见破敌我之间,一方提出的计策,被另一方识破了,不是估计,是实实在在的识破的。可也只是到了识破的阶段,然后作一些谨慎的布置来对付,而不能提出计策来反胜之的。这样的双方之间,也存在着智力的差距。标准六,反计敌我之间,一方提出的计策,不但另一方识破,更被将计就计的。这样的双方之间,体现了智力上的差距。标准七,斗智双方斗智,一方偶尔中计,说明不了差距;一方反复中计,就体现了智力的差距;两人互有胜负,则根据演义中上风下风的描写,体现了稍微的差别。标准八,团队双方斗智,一方明显形成了智囊的团队优势,则即使另一方反复中计,其中的差距,未必有很大,这个也可以具体分析。标准九,模糊这个标准就比较主观一点了,是我根据演义的描写归纳的。即如果某人仅仅长于战略,其战术得分当至少可有80%,即满分30中的24分;如果某人仅仅长于战术,其战略得分一般可得60%,即满分60中的36分。以上就是在下归纳的智评九大标准,接下来就以这些标准,来排一排演义中人物的智力。
阅读全文

再与诸君同看三英战吕布先看此段描述: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煮酒正熟君认为三人形成一个包围圈,将吕布围在中间,强调是按字面理解所得。并解释道:“这三个围住吕布”,也就是说:三人形成一个包围圈,将吕布围在了中心,下文的“转灯儿般厮杀”也指的是三人在围住吕布以后,不断运动、试图在运动中寻找有利攻击战机的局面。在下以为:当时刘关张并没有把吕布团团围住,而是四人占据正方形四个顶点,整个正方形在“转灯儿般”运动。下面我从常理推断、字面描写、词义句法三个方面说一下:首先说说常理推断。这个其实很简单的,从原文看吕布和三人也是交手了几合,如果是团团围住的话,很难想象吕布和前方的某人兵刃相交时,后面的某人会没有机会。而且最后的描述是吕布向刘备虚刺一戟,那至少此时和此前片刻,刘备是位于吕布的正面或正侧面的,那要是刘关张三人真是形成了包围圈的话,难道此时在吕布背后或背侧方的关关羽、张飞会毫无动作吗?再来看看字面描写。煮酒君从“这三个围住吕布”一句,认定是团团围住。不过在下以为,是三面包围的话,同样可以用此句来描写,并不矛盾。最后说说词义句法。其实此段的描写,文眼在于“转灯儿般厮杀”一句。和演义中很多短句一样,该句省略了主语,引起了煮酒君与在下的分歧。看来煮酒君的理解是“(三人)转灯儿般厮杀”,即三人在围住吕布以后,不断运动、试图在运动中寻找有利攻击战机的局面。;显然在下的理解是“(四人)转灯儿般厮杀”, 即四人占据正方形四个顶点,整个正方形在“转灯儿般”运动,四人在运动中相互搏杀。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仔细看原句,哦,清清楚楚的 “厮杀”一词,已经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了一切——厮:在此为相互之意也;厮杀:则为相杀,互相搏斗之意。那事实就很清楚了,如果主语是煮酒君所认为“三人”的话,难道是刘备、关羽、张飞在相杀不成,显然这是无法解释的。如果主语是在下所认为的“四人”,那就是说刘关张和吕布在相杀、相斗,就可以了。我们发现,前文描述关羽助战之时,同样有一句——“三匹马丁字儿厮杀”,这一句就非常清楚,是吕布、关羽、张飞的三匹马正如丁字儿一般厮杀。此句显然是和后面一句互相对应的。所以我们可以仿照前句补齐后句——(四匹马)转灯儿般厮杀。既然是四匹马在转灯,那显然就是那走马灯在比喻,可以知道即四匹马近似占据正方形四个顶点,整个正方形如走马灯一般转动。综上,结论:当时刘关张呈三面合围之势,四人近似占据正方形四个顶点,整个正方形在“转灯儿般”不断运动,但总的来说刘关张仍位于吕布的正面,三人不断寻找机会,吕布奋威迎战,史称“三英战吕布”。[upload=http://x.bbs.sina.com.cn/forum/show_fpic.php?apid=forum&uid=1431570221&fpid=3292754&postfix=0&ptp=0][/upload]
阅读全文

本文依据纯毛本。引用煮酒君原文并商榷之夏侯渊在骧山有这样一个战例:原来张飞去救龚都,龚都已被夏侯渊所杀;飞奋力杀退夏侯渊,迤逦赶去,却被乐进引军围住【前文有“又报张飞去救龚都,也被围住了。”】。云长路逢败军,寻踪而去 (毛本)。由“迤逦”二字,我们可以得知,张飞和夏侯渊之战,决非只有两个人,而是各率所部进行的交锋。(迤逦有零零落落、联绵不断之意) 【迤逦的意思有很多,但主要是曲折连绵之意,可以形容夏侯渊以曲折路线撤离,张飞追的路线必也曲折,单凭此二字言绝非两个人,说服力不足。演义中有很多例子“却说玄德跃马过溪,似醉如痴,想:“此阔涧一跃而过,岂非天意!”迤逦望南漳策马而行,日将沉西。”“许褚骑无鞍马来战张飞。张辽、徐晃二将,纵马也来夹攻。两边军马混战做一团。操先拨马走脱,诸将各自脱身。张飞从后赶来。操迤逦奔逃,追兵渐远,回顾众将多已带伤。”等等】后文的“云长路逢败军”,更说明了张飞是带着兵马去的,同样证明了张飞、夏侯渊双方都有军马从这个分析中,我认为无法判定这是一场严格单挑【退一步说,追时有兵同行和单挑时有兵助阵也是两个概念】。如果硬要判定此战为单挑,那么第13回【12回】中夏侯敦引军与吕布所部的交战也是单挑了?夏侯敦在严格单挑中战平吕布?这显然是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曹操正慌走间,正南上一彪军到,乃夏侯敦引军来救援,截住吕布大战。斗到黄昏时分,大雨如注,各自引军分散。 (两本相同)【此处前文有“看看天色傍晚,背后喊声起处,吕布骤马提戟赶来,大叫:“操贼休走!”此处亦有“夏侯敦引军来救援”,可见是夏侯敦率军士合战吕布,清清楚楚】记得煮酒君有时会用——如果是怎么怎么样,那老罗完全可以这么这么写的方法。学用一下。如果张飞、夏侯渊不是单挑,老罗完全可以明写,如采用“引军”、“从骑”、“众军士齐上”、“一彪军”等等笔法,但这里都没有,反而有“飞奋力杀退夏侯渊”一句,明明白白,单挑,张飞爆发,飞胜渊退,夏侯渊虽败尤荣也。庞德-魏延之战。此战魏延身处险境,【非也,此段先有“魏延诈败”,后有“撞至面前”,显然是擒贼擒王的计策,相反文中有“操方麾军回战马超,自立马于高阜处”,有孤身一人之嫌,倒是非常的险】在擒曹希望破灭之后【破灭在败于庞德之后,而不是之前】,首要想法自然是如何尽快撤离险境【以杀曹的重要性看,首要想法应该是击退庞德,再杀曹操】,因此无心恋战【非也】;反观庞德,救主立功心切,自然全力施为并处於暴走状态。因此这一战的结果,庞德武力有很大通涨成份,我们不能认定庞德真的具有数合之内完胜魏延的能力。但其能在对手无心恋战的情况下迅速抢得绝对上风,攻击武力还是非常高的,尤其是瞬间武力爆发非常可怖【同意】!此战属“灰色战例”。此处总的来看,应该是魏延小爆发,庞德大爆发,但由于爆发程度难以判断,此战只能单论庞、魏,不能拿来和其他战例类比套用。关平击败丁奉的战例:饱食上马,开门出城。正遇吴将丁奉截往。被关平奋力冲杀,奉败走,廖化乘势杀出重围。 (毛本)从原文来看,似乎一方只有关平和廖化两人,而另一方则是丁奉以及背后不远处的大批军马【想当然也,此战两人出城,丁奉来截,倒是有以一敌二之勇,看下文,这个大批军马,却是应在较远处】;交锋双方是关平与丁奉,结果是关平要奋力冲杀才能击败丁奉,感觉比较吃力,但战斗持续时间较短。如果理解成关平率部与丁奉率部交战,也未尝不可。结果相同,关平所部以较短时间比较吃力地击败丁奉所部【君亦言演义半现实半理想,看原文,不可能理解出“率部”】。又由於此时关羽关平所部一共只有五六百伤残败兵,而丁奉所部及其他江东人马是以逸待劳且人数众多的军马【连城中残兵和江东人马也比上啦】,可知,此战能有如此结果,主要是关平个人武力明显高出丁奉的因素,而不是关平所部军力高出丁奉所部军力。再考虑到关平此时已冲杀恶战一整天,在疲惫饥饿【呵呵,“饱食上马”视而不见】的情况下仍然能杀退丁奉,因此应判定:关平武力比丁奉高出许多!两人相差一个档次、甚至一个半档次。【此战廖化突围,关平护送,能否突围关乎生死存亡,文中又有关平奋力字样,其为爆发状态,明明白白。关平、丁奉,不可能相差太大,两人最多相差一个档次,甚至只是同一档次中略分高下而已】再来分析黄忠-冷苞之战。有人以冷苞30合逼平魏延为据,来说明冷苞武力较强。我认为这个论证过程存在一个弱化因素。不错,魏延的确在30合之内没占到冷苞什么便宜,但是魏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才开始的这场单挑呢?魏延是在率部夜间急行军2个时辰之后才与冷苞发生单挑的,有理由认为魏延在2个时辰的行军中,攻击力有所下降。吕布就是在行军50里之后马上与张飞交锋而被百合逼平的。可见,长途行军之后,武将的攻击能力似有下降。另外,魏延稍后发生的莫名其妙的马失前蹄,似乎也印证了我的推测:魏延此战的确有点疲劳作战的意思。还有一个细节也证明了魏延的疲劳作战,就是在冷苞冲出之前,魏延与其所部正在休整 ---- 如果不是行军疲惫,何须休整?因此,我认为冷苞此战的表现有些水份;也许在正常情况下,冷苞未必能30合逼平魏延。但此战基本还是有效战例【同意】。接下来是黄忠挟箭射邓贤和突然杀出之威,令冷苞在卒不及防的情况下一时招架不住而退走。这一战,冷苞处於明显吃亏状态,而黄忠的表现则有些水份。此战亦属“灰色战例”【同意】。再往下,冷苞稳定下来,凝神接战黄忠。这一战两人的处境较为对等,黄忠经过1个多时辰的行军,而冷苞也经过近一个时辰的交战(30合加混战),因此属於非常严格意义上的单挑。结果却是黄忠无法取胜冷苞【非也,只能说“不到十余合”不能取胜而已,吕布胜武安国,也是到了十余合的事了】。此战其实对黄忠武力判定价值不大,反倒对冷苞的武力判定具有较大价值。不过我们可以想象一哈,如果换做庞德,他会比黄忠作得更差么?我以为不会。从庞德暴走状态下迅速战退魏延的情形看,庞德也完全可以在冷苞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迅速将其战退。而且由於公认魏延武力高于冷苞,因此在这一轮攻击能力的比较中,庞德占优【只能是持平,占优未必,因为庞胜魏爆发多少难以确认,即俗话是120%呢,还是150%呢,还是200%呢,用公认魏延武力高于冷苞,不能得出庞德占优】!黄忠还有一场对潘璋的单挑,也是数合之内不分胜负,但黄忠奋力恶战,也是处於暴走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潘璋料敌不过而败走【首先此处潘璋手持冷艳锯而来,按一般的说法,武力是有所提升的;其次,料敌不过而败走,和被直接击退,是有区别的,前者的感觉是差距更大】。同样是暴走状态,黄忠逼退的是潘璋,而庞德逼退的是武力更高的魏延【应该说同样是暴走状态,黄忠令武力提升的潘璋料敌不过;庞德战退了魏延】,因此还是庞德占优【还是持平】!再来分析黄忠对李严之战。此战为有效战例。黄忠在战后曾有“李严可擒”之语,似乎可以凭此推测出黄忠在单挑中占据上风。可惜李严再无其他交锋战绩,按照一般理解,李严并非以武力著称的人物【呵呵,凭孔明一句“吾已见李严武艺,不可力取”好歹给李严加点武力分数】,而黄忠对这样一个对手却居然40-50合迟迟无法取胜【确实是污点战例】。这显然比庞德30合无法取胜关平的战绩更加不利。因此,在黄忠-李严之战与庞德-关平之战的比较中,依然是黄忠处於劣势,而且这个比较劣势再一次指向黄忠的攻击能力【黄忠-李严之战与庞德-关平之战,应该同时指向黄忠、庞德两人的攻击能力】。庞德还有两场值得一提的战例,一场是在三场短暂交锋之后与许褚50余合战平。由於此战之前曹操已起收服之意,并叮嘱众将“皆与缓斗,使其力乏”。因此不应视作有效战例。但此战例依然表现出庞德的防守能力【同意】。另一场是追斩陈武。由於陈武最后被斩的直接原因是被树枝挂住肢体,似乎非战之罪,此战应判无效。但从上下文看,追陈武者,唯庞德也,文中并无文字表明庞德是率军追击。而陈武在逃跑之中,大白天的居然慌乱到判断不出前方有树枝的地步,可见是相当狼狈的,比孙坚遭华雄追杀更显狼狈。从这个细节来看,显然陈武对庞德的武力是深为忌惮的,最后的回身再战,也是因为被追得走投无路才如此的。我以为,此战应判为灰色战例【此战判胜不判斩】。本文纯属对战例的不同看法,似无立论,但立论又一目了然:)
阅读全文

三国超一流、准超一流武将十大污点战例1本文欢迎讨论补充2考虑到一般情况下,回合数较少的话,难以体现彼此实力,故严格单挑一般采用三十合以上的战例(这里跟煮酒君说一声,我不把黄忠、夏侯渊之战算作黄忠的污点战例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此战回合数不到我心目中的标准数三十合)3我心目中的武将分级:超一流、准超一流、一流、准一流、二流、三流。通常情况下,我把二流和三流武将,合称为一般武将。十 赵云(超一流)第七回: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人们往往把赵云大战河北名将文丑这一战看作他的初出茅庐第一战,还带有赞叹的味道,我却不这么认为。文丑其人,虽然开始表现也算不错,但是遇见了关羽,战三合即怯,可见他的河北名将之称,于勇名上有点名不副实。赵云与之大战五六十合还不能取胜,所以我将此战排在第十。九 马超(超一流)第五十八回:超纵马赶来,山坡边转过一将,大叫:“勿伤吾主!曹洪在此!”轮刀纵马,拦住马超。操得命走脱。洪与马超战到四五十合,渐渐刀法散乱,气力不加。马超面对切齿仇人曹操,激动过头,一下子没打中,这时曹洪出现,挥刀救主。曹洪虽勇,但武艺上和马超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可是面对死战的曹洪,马超一下就被缠了四五十合,虽然曹洪已到危急关头,但这仍然是说不过去的。即使以曹洪为救主而爆发来解释,可是对于马超来说,杀父仇人,近在咫尺,马超应该奋威而战,迅速击退曹洪,继续追曹操才对,可是他没有,所以我将此战列为马超的污点战例。八 张辽(准超一流)第六十八回:先锋张辽与凌统交锋,斗五十合,不分胜败。孙权恐凌统有失,令吕蒙接应回营。凌统在三国凌统有两场注目战例,五十合张辽,暗下风;五十合乐进,平手。他的武勇主要体现为在乱军中的死战,从全书及结合其他武将来看,凌统应该属于准一流中的强手,以张辽准超一流的实力,五十合中没有明显击败凌统,足以令张辽威名受损。七 太史慈(超一流)第十五回:程普大怒,挺枪直取太史慈。两马相交,战到三十合,刘繇急鸣金收军。太史慈曰:“我正要捉拿贼将,何故收军?”程普在单挑中阵斩、击退过数名一般武将,可称江东虎将,但考虑到单挑对手的因素,他和太史慈之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更何况此战之前,太史慈曾藐视程普,说:“你非我之敌手,只教孙策出马来!”结果却是太史慈三十合内没有拿下程普,之前所言有夸口之嫌,所以我将此战列为太史慈的污点战例。六 张辽(准超一流)第二十六回:张辽、徐晃飞马齐出,大叫:“文丑休走!”文丑回头见二将赶上,遂按住铁枪,拈弓搭箭,正射张辽。徐晃大叫:“贼将休放箭!”张辽低头急躲,一箭射中头盔,将簪缨射去。辽奋力再赶,坐下战马,又被文丑一箭射中面颊。那马跪倒前蹄,张辽落地。文丑在被追击中,反身回射,在徐晃大声示警的情况下,张辽仍然被箭中盔缨;后张辽战马又中文丑箭,导致致落马;徐晃又被文丑身后军马吓跑。张辽、徐晃欲双战文丑,已落人话柄,还弄的这么狼狈,尤其对武艺、箭术上佳的张辽来说,应该是个污点战例。五 黄忠(超一流)第六十五回:黄忠出马,与李严战四五十合,不分胜败。李严全书单挑仅此一战,总体来说,他并不以武力著称。那么身为五虎上将之一的超一流武将黄忠,四五十合内没有明显击败李严,就实在是说不过去了,所以我将此战列为黄忠的污点战例。四 庞德(准超一流)第七十四回:平大怒,纵马舞刀,来取庞德。德横刀来迎。战三十合,不分胜负,两家各歇。毛本中的关平,与徐晃一战只有三四合,战退丁奉属于奋力爆发,其他战例对手都是些二、三流武将,所以我给关平的定位是准一流武将。徐晃凭借与许褚一战及其他战例,定位是一流武将;丁奉没什么响亮的单挑,还算有一些战例,为二流武将。这样他们与关平的战例均比较符合实力对比。但是,堂堂的准超一流武将庞德,三十合战平相差两个档次的关平,显然是说不过去的。而且与太史慈、程普一战类似,战前,庞德极度藐视关平,言:“吾奉魏王旨,来取汝父之首!汝乃疥癞小儿,吾不杀汝!快唤汝父来!”结果三十合内庞德可以说连上风也没占到,所以我认为此战为庞德的污点战例。三 许褚(超一流)第七十二回:褚舞刀来迎,却因酒醉,敌不住张飞;战不数合,被飞一矛刺中肩膀,翻身落马这是典型的醉酒误事,许褚当时身负护接粮草的重任,却来了这么一出;值得一提的是,此战的胜利方是前三国给人留下一直醉酒误事印象的张飞,而且吕布袭徐州的时候,同样遇上酒犹未醒,不能力战的张飞,结果却是“吕布素知飞勇,亦不敢相逼”。可见不管从什么方面讲,许褚此战都不怎么光彩。此战也就成了许褚的污点战例。二 关羽(超一流)第十四回:(关羽)出马与纪灵大战。一连三十合,不分胜负。将此战列为污点战例的理由非常简单,因为后面的一个战例,“张飞更不打话,直取纪灵。斗无十合,张飞大喝一声,刺纪灵于马下,败军奔走”;而且此战显然是关羽占上风,纪灵在败像已露的情况下,大叫少歇,关羽竟然同意,并于一旁候之,大战单挑之时,发生这样的情况,令人感到奇怪。一 太史慈(超一流)第十五回:太史慈早出。王朗拍马舞刀,与慈战不数合,朗将周昕,杀出助战;孙策阵中黄盖,飞马接住周听交锋。两下鼓声大震,互相鏖战。这里的王朗,就是后面被孔明骂死的那个,从全书看乃文官也,竟然与太史慈堂堂虎将战了不数合,而且从后文看还能互相鏖战,真是厉害。此战实在令太史慈汗颜。考虑到书中另一个文武单挑“马岱使宝刀一口,与钟繇交战。不一合,繇大败奔走”中,马岱一合即大败对手,太史慈此战,更是说不过去了,所以我将此战排在第一。
阅读全文

到底该谁来镇守荆州看来看去,还是应该诸葛亮本人来守荆州。刘备入川,带的是庞统、黄忠、魏延,都是新人,可见由于有内应,刘备本以为拿下成都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所以带了几个新人,给他们立功的机会。应该说这样的配备是可行的。没想到张松被斩,庞统战死,刘备停在涪关,情况比较危急,所以上到刘备本人,下到到黄忠等诸将,都想着请军师来商议。所以关平携书信至荆州。孔明入川,以关平送信为由,留下关羽;带走了张飞、赵云。这样的配备引起了后人的话题无数,而且焦点在于关羽、赵云二人。其实当时情况,刘备黄忠等略有惊惶失措的感觉,但并没有那么严重,这一点从后面的张飞、孔明势如破竹就和刘备实现会师可以看出,虽然取雒城用了诸葛亮的计谋,但是,设伏是黄魏,诱敌是孔明本人,逼退是赵云,擒将是张飞等等,出的都是盖世大将,就算不用计谋,只要引出张任,也应该拿的下来,况刘备本人在战术上也略有心得。随后的收马超、取成都应该还都是刘备人德方面的功劳。所以,当刘备求救书信前来时,诸葛亮“你须晓事”,让关羽张飞领兵前去相助刘备;荆州重地,留下赵云同守,还有一众如马良、伊籍、向朗、糜竺、糜芳、廖化、关平、周仓等,两边分着用就是。关张进蜀,同样与刘备会师,联合黄魏一同取川;诸葛亮留守,可亲自他的“北拒曹操,东和孙权”方针,赵云在侧,武亦无忧。荆州形势变矣。事实上,如果想得天下,两路出兵还是必须的,既然隆中已有“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的总方针,就不应该留下隐患(孔明见云长说个“死”字,心中不悦;欲待不与,其言已出)。刘备携关张黄魏取蜀,再战汉中,孔明与赵云留在荆州,其势盛也!
阅读全文

第二十九/二回——太史慈恶战许褚 孙伯符面嘱周郎却说袁绍先见了孙策书信,但久候使者不至,又闻孙策已发兵,犹豫之间,田丰进曰:“今孙策进伐曹操,操必前往迎敌,许昌空虚,若以兵乘虚而入,上可以保天子,下可以救万民。此不易得之机会也,惟明公裁之。”绍曰:“吾亦知此最好,本就相约与孙策夹攻许昌,奈何孙策使者迟迟未到也。”丰曰:“既然本有约定,彼已起事,我速出兵可也。” 绍方欲出兵南下。沮授谏曰:“不可,此周郎之计也,意在独占许昌。我若起兵相应,曹操不能抵挡,孙策骁勇,必先至许昌,我军为人作嫁也。” 绍曰:“吾当如何?”授曰:“按兵不动,静观两虎相争,操胜则助操,策胜则助策,可左右逢源也。” 丰曰:“今不南征,坐失机会矣。”绍曰:“左右逢源,更得吾心。吾意已决,勿用再言。”遂屯兵不发。田丰长叹而出。孙策大军北进,不日已到寿春。扬州刺史刘馥,飞报曹操,一面引军拒敌,布阵于野。吴军前部先锋黄盖,引军一万,浩浩荡荡,漫山遍野而来。刘馥出马。盖使宝刀一口,与馥交战。不一合,馥大败回城。盖追之不及。程普、周瑜引大军到,围住寿春。刘馥固守城池,坚壁不出。程普自到城下看时,城上箭如雨发,逼退程普。普回寨,问众将曰:“如何取得寿春?” 蒋钦曰:“可差军士筑起土山攻之。” 韩当曰:“可竖云梯,造虹桥,下观城中而攻之。” 周瑜曰:“此法皆费日月而成,若敌救军一至,不可图矣。今我军初到,士气方锐,正可乘此锐气,奋力攻击。来日平明进兵,午未时便当破城。”普从之。次日五更饭毕,三军大进。城上矢石齐下。周泰手执长刀,冒矢石而上。刘馥令弓弩手齐射,周泰拨开箭林,一刀打翻数名弓手。程普亲自擂鼓。士卒皆一拥而上,馥从北门弃城而走,余众多降,程普、周瑜得了城池,赏劳三军,方才辰时。刘馥退守谯郡,飞报曹操。操知失了寿春,忙与与众谋士商议。荀彧曰:“前闻许贡家客行刺孙策,不想逃过此劫。” 操曰:“今战事已起,恐袁绍、马腾、刘备皆蠢蠢欲动也,诸君有何良策?”程昱曰:“马腾屯军西凉,路途遥远,未必轻动,可速以书慰劳,令其犹豫,再请增派人马于长安,此路当无忧也。刘备现在汝南,分布掎角之势,其必兴兵,可共敌之。袁绍在北,若乘虚来袭,唯此事难办也。”郭嘉曰:“不然,袁绍、孙策,各怀鬼胎,今策先来,绍恐其成事,必按兵不动,坐观成败也。只需命一上将军,于北面布防,当可无虞。”操曰:“此言甚善。”乃命徐晃调拨人马,以防袁绍,自起军十万,命许褚为先锋,前往谯郡迎敌。却说程普令韩当守寿春,率军向谯进发,不料谯郡城郭坚固,壕堑险深,急切攻打不下,已攻了三日。刘馥死命坚守,正在城上督战,忽报曹操亲率大军来援,先锋许褚,须臾将至。馥举目远眺,已隐约可见旗帜,守军士气大振,奋力战退吴军攻城士卒。许褚舞刀纵马,率先锋五千精兵,自后强冲吴阵。吴军不能抵挡,刘馥见之,令士兵出城接应。程普恐腹背受敌,急令全军后退,许褚也不恋战,率部径自入城。程普谓周瑜曰:“不料曹军先锋如此之快,其大军在后,该当如何?”瑜曰:“袁绍老贼,欲观成败也。明日我继续攻城,若难克,可全军休整,报于主公,待主公与刘备军至,曹军虽多,亦不惧也。”普曰:“公瑾高见。”次日天晓,程普坐镇帐中,周瑜率一干武将来城下搦战。许褚提刀纵马,引三千精兵飞过吊桥。周瑜见一壮汉出马,知是许褚,令武将一字摆开,举剑指问曰:“来将莫非许褚否?”褚曰:“既知我名,安敢犯我境!”周郎曰:“特来取汝首级!” 许褚大怒,纵马直取周瑜。瑜身侧一将挺枪骤马早出,乃太史慈也。许褚挥刀来迎。两将战有五十余合,不分胜负。周郎恐太史慈有失,欲鸣金收兵,却见慈引马而走,知其另有打算,乃观之。太史慈往东而走,许褚赶来,慈暗扣弓箭,反身忽射,褚急闪不及,箭中左臂。却见许褚并不停马,左臂带箭,右手挥刀,几步赶上,直砍太史慈。慈大惊,左手弃弓,急取背后短戟挡刀,右手挥枪横打褚左臂。褚拨马疾走,两边各自鸣金。周郎曰:“许褚英勇,此城一时难克,不如休整,以待主公。”程普从之。不日,曹操亲率大军到达,待要冲进城内,程昱曰:“城中已有许褚将军,当无虞也,丞相可亲率大军于城南下塞,与谯郡守望相护,此乃犄角之势也。”操曰:“正合吾意。”遂屯兵于城南。周瑜见之,曰:“此犄角之势也,不可轻动。”次日,孙策引军马至。二日后,刘备领五万军至,与吴军汇合。操暗暗吃惊,谓众将曰:“大敌当前,公等有何良策?”张辽进曰:“敌军皆屯于野,四面受敌,若我军分为五队,今夜四面攻之,第五队可乘势直取敌主军,孙策可擒也。”程昱曰:“此断臂斩首之计也,然分为四队即可。可令军士射箭书入城,着许褚将军与我军齐攻敌之四面,再有一军直取孙策。”操然此计。命李典速与城中联络。又将左右分出四队。一队夏侯敦,二队张辽,三队曹仁,四队于禁,由一、三、四队与许褚进攻,张辽率二队伺机而进。再令曹洪为先锋。是夜,四队齐发,于各处埋伏布置。却说刘备率军于吴军汇合,当夜来见孙策,曰:“孙将军讨伐曹贼,此大义也,请受玄德一拜。”孙策慌忙扶起,曰:“孙某岂敢,皇叔心系汉室,此番你我共兵,曹贼必亡。”有细作探之曹营动静,来报孙策。周瑜闻之大惊,曰:“此断臂斩首之计也。”众人皆惊,关羽冷笑曰:“吾与三弟、子龙在此,有何惧哉。”周郎笑曰:“正是,有劳将军与我军共破曹军。”玄德曰:“还请周郎调用。”当下众人坐定,周瑜知许褚英勇,乃谓关羽曰:“请将军率一支人马,伏于谯郡南门外,若城中有兵杀出,还望截之。”羽曰:“为何要听汝调遣?我若取城如何?”玄德曰:“不可无礼,周郎少年英雄,智计百出,依计行事,必可破曹。”瑜曰:“曹军狡诈,出战者必为许褚,城中亦会有备,将军若不截之,城一时难下,主营却危矣。”羽乃应之。瑜又唤过黄盖、太史慈、周泰曰:“你三人各带三千兵马,伏于我营塞东、南、西三面,若曹军来,可袭其后。”三将领命而去。又唤子龙曰:“请将军带一支人马,若有敌军冲我主阵,将军可速攻曹营,务必生擒曹操。”赵云赞叹应之。孙策一旁听了,见周瑜将擒曹之事交于赵云,心下不悦,乃暗自主张。周郎谓玄德曰:“此险着也,中军守备乃重中之重,还请皇叔与三将军同我主公共守营塞。”张飞见让其守卫,刚要言语,为玄德所阻,飞见兄如此,便不敢动。玄德谓瑜曰:“公瑾调度有法,文武筹略,真万人之英也。”当下众将各自准备。半夜,操令曹洪引兵前进,伪作劫寨之势。孙策刘备两寨人马,齐声呐喊。曹洪回军便走。凌操引军赶来,喊声不绝。洪勒马反身,大呼曰:“诸军何不死战?”众军回身奋力向前。曹洪飞马当先,力战凌操。正战间,一声炮响,夏侯敦、曹仁、于禁三军冲出,于东、南、西强攻孙刘营塞。张飞、蒋钦、陈武接住厮杀,且战且退。忽听谯郡城中鼓声大作,许褚引军自南门杀出,关羽见之,暗道:“果应周郎之语。”乃大喝一声,点火为号,率军冲出。黄盖、太史慈、周泰见火起,引兵而出,杀得曹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渠。曹操闻报,知道中计,恐孙刘军来袭主营,急唤夏侯渊、李典、乐进整军守备。张辽见城郊喊声震天,只道孙策中计,率部直冲策之主营,孙策、程普、周郎、刘备齐出,辽见势不妙,直取孙策,一旁程普早出,迎战张辽。孙策暗忖周郎计已成,不可让赵云夺了头功,乘周郎转身,单骑直奔曹营,欲擒曹操。正行间,远远望见李典、乐进双战赵云,操于不远处督战。策暗喜,举枪直取曹操。曹操忽见一骑杀来,急视之,来人大喊:“吾乃孙策,曹操纳命来!”。操大惊。左右将校见策赶来,各自逃命,只乘下曹操。策厉声大叫曰:“曹贼休走!”操惊得马鞭坠地。眼看已到面前,身旁转过一将,大叫:“勿伤吾主!夏侯渊在此!”轮刀纵马,拦住孙策。操得命走脱。策见操走,大怒,奋威击退夏侯渊,复追曹操。渊在后看得仔细,挽弓搭箭,正中孙策后心,策大叫一声,落下马来,赵云见了,撇下二将,急奔来救。曹操忙令夏侯渊、李典、乐进率部出击,高喊孙策已死。赵云纵马侧身,一把拉起孙策,伏于鞍前,突围而出。此时天已渐明,城郊孙刘军正占优势,忽听曹军大喊“孙策已死”,不知真假,阵脚渐乱。周郎回头不见了孙策,大叫不好,率军直奔曹营,迎面看见赵云,鞍前还伏一人,正在突围,慌忙接应,视之,真是孙策。周郎大惊,谓赵云曰:“多谢子龙相救。”当下传令退兵。正遇刘备,瑜曰:“吾主受伤,我军不能再战,皇叔请自便。”言罢亲自带了孙策,飞马向南。吴军惊闻变故,皆向南而走,曹军其后掩杀,吴军死伤无数。刘备见大势已去,汇合诸将,自回汝南去了。吴军退至寿春,韩当方开北门欲迎,曹军追兵已至,一齐拥入城中,吴军不能抵挡,皆从南门弃城而走。曹军复得了寿春。诸将正要再追,曹操曰:“不可再追。袁绍在北,常有图许都之心,今知吾追赶蜀兵,必乘虚来袭。吾若深入东吴,急难退矣。”遂令张辽守寿春,操率大军而回。及周郎回吴,孙策奄奄一息,医者已无能无力。随召张昭等诸人,及弟孙权,至卧榻前,嘱付曰:"天下方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大可有为。公瑾、子布等幸善相吾弟。"乃取印绶与孙权曰:"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权大哭,拜受印绶。策告母曰:"儿天年已尽,不能奉慈母。今将印绶付弟,望母朝夕训之。父兄旧人,慎勿轻怠。"母哭曰:"恐汝弟年幼,不能任大事,当复如何?"策曰:"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又唤诸弟嘱曰:"吾死之后,汝等并辅仲谋。宗族中敢有生异心者,众共诛之;骨肉为逆,不得入祖坟安葬。"诸弟泣受命。又唤妻乔夫人谓曰:"吾与汝不幸中途相分,汝须孝养尊姑。"大乔只是啼哭。策竭力握住周郎双手,曰:“公瑾,吾坏汝计策,方有此败,悔之不及。忘汝念我平日相知之雅,尽心辅佐吾弟。” 周郎曰:“敢不效犬马之力,继之以死!”再看孙策,已瞑目而逝。年止二十六岁。后人有诗赞曰:独战东南地,人称小霸王。运筹如虎踞,决策似鹰扬。威镇三江靖,名闻四海香。临终遗大事,专意属周郎。孙策既死,孙权哭倒于床前。周郎暗抹眼泪,与张昭共曰:"此非将军哭时也。宜一面治丧事,一面理军国大事。"权乃收泪。张昭令孙静理会丧事,请孙权出堂,受众文武谒贺。周郎、张昭,率先下拜。众官亦拜。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昔汉使刘琬入吴,见孙家诸昆仲,因语人曰:"吾遍观孙氏兄弟,虽各才气秀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仲谋形貌奇伟,骨格非常,乃大贵之表,又亨高寿,众皆不及也。"且说当时孙权承孙策遗命,掌江东之事。孙权谓周瑜曰:"今承父兄之业,将何策以守之?"瑜曰:"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权曰:"先兄遗言:内事托子布,外事全赖公瑾。"瑜曰:"子布贤达之士,足当大任。瑜不才,恐负倚托之重,愿荐一人以辅将军。"权问何人。瑜曰:"姓鲁,名肃,字子敬,临淮东川人也。此人胸怀韬略,腹隐机谋。早年丧父,事母至孝。其家极富,尝散财以济贫乏。瑜为居巢长之时,将数百人过临淮,因乏粮,闻鲁肃家有两□米,各三千斛,因往求助。肃即指一□相赠,其慷慨如此。平生好击剑骑射,寓居曲阿。祖母亡,还葬东城。其友刘子扬欲约彼往巢湖投郑宝,肃尚踌躇未往。今主公可速召之。"权大喜,即命周瑜往聘。瑜奉命亲往,见肃叙礼毕,具道孙权相慕之意。肃曰:"近刘子扬约某往巢湖,某将就之。"瑜曰:"昔马援对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吾孙将军亲贤礼士,纳奇录异,世所罕有。足下不须他计,只同我往投东吴为是。"肃从其言,遂同周瑜来见孙权。权甚敬之,与之谈论,终日不倦。一日,众官皆散,权留鲁肃共饮,至晚同榻抵足而卧。夜半,权问肃曰:"方今汉室倾危,四方纷扰;孤承父兄余业,思为桓、文之事,君将何以教我?"肃曰:"昔汉高祖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可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权闻言大喜,披衣起谢。次日厚赠鲁肃,并将衣服帏帐等物赐肃之母。肃又荐一人见孙权:此人博学多才,事母至孝;覆姓诸葛,名瑾,字子瑜,琅琊南阳人也。权拜之为上宾。瑾劝权勿通袁绍,且顺曹操,然后乘便图之。权依言,乃遣陈震回,以书绝袁绍。却说曹操闻孙策已死,欲起兵下江南。侍御史张纮谏曰:"乘人之丧而伐之,既非义举;若其不克,弃好成仇:不如因而善遇之。"操然其说,乃即奏封孙权为将军,兼领会稽太守;即令张纮为会稽都尉,赍印往江东。孙权大喜,又得张纮回吴,即命与张昭同理政事。张纮又荐一人于孙权:此人姓顾,名雍,字元叹,乃中郎蔡邕之徒;其为人少言语,不饮酒,严厉正大。权以为丞,行太守事。自是孙权威震江东,深得民心。此时袁绍听闻孙策已亡,孙权继立。曹操封之为将军,结为外应,大怒,遂起冀、青、幽、并等处人马七十余万,复来攻取许昌。正是:江南兵革方休息,冀北干戈又复兴。未知胜负若何,且听下文分解。下可接《三国演义》第三十回!
阅读全文

十大影响三国天下形势之谋略10——马谡曰:"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此言一出,定下蜀国平南方略,对蜀国的国家建设带来很大的益处,为孔明北伐扫除了后顾之忧。9——钟会曰:"蜀若闻我兵大进,必求救于东吴也。故先布声势,作伐吴之状,吴必不敢妄动。一年之内,蜀已破,船已成,而伐吴,岂不顺乎?"声东击西用在国与国征战的大方向上,天下一统,势不可挡。8——曹丕曰:"不然。朕不助吴,亦不助蜀。待看吴、蜀交兵,若灭一国,止存一国,那时除之,有何难哉?朕意已决,卿勿复言。"机械套用卞庄射虎之计,错过了讨伐吴或蜀的最佳时机,使天下继续维持三分的状况。7——方欲备船出走,满宠谏曰:"不可。山水骤至,岂能长存?不旬日即当自退。关公虽未攻城,已遣别将在郏下。其所以不敢轻进者,虑吾军袭其后也。今若弃城而去,黄河以南,非国家之有矣。"若非此言,荆州之争结局改写矣。关公向宛洛,先主出秦川,可按当初设想实践隆中对之谋略,结果未可知也。6——孔明曰:"可差使命就送官诰与云长,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敌军胆寒,自然瓦解矣。"掀开了荆州风云的序幕。5——庞统笑曰:"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汤、武之道也。若事定之后,报之以义,封为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被他人取耳。主公幸熟思焉。"劝服了犹豫的刘备,比较当初刘备同样犹豫取荆州时孔明的表现,可显庞统其人,更为果敢锋利。4——(荀彧)书略曰:承尊命,使决进退之疑。愚以袁绍悉众聚于官渡,欲与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绍军虽众,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济!今军实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惟明公裁察焉。及时的书信,使曹操下定决心,死战官渡并最终获胜,开创了属于曹操的河北大场面。3——朱治曰:"君何不告袁公路,借兵往江东,假名救吴景,实图大业,而乃久困于人之下乎?"孙策从此言,一举平定江东,奠定了江东与中原争雄的基础,包括后来的吴国,均始于此矣。2——鲁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士民殷富。吾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刘备新败,肃请奉命往江夏吊丧,因说刘备使抚刘表众将,同心一意,共破曹操;备若喜而从命,则大事可定矣。"曹操南征,江东荆州志士英雄所见略同,其中鲁肃此言眼光独到,计在人先,引发三分之势,选为代表。1——谋士贾诩曰:"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揭开三国时代的真正原因,当之无愧的NO.1。当时黄巾基本已平,董卓业已被诛;献帝虽小亦颇有胆识,朝中文武齐备,王允、吕布、马日磾、种拂、鲁馗、周奂、崔烈、王颀、朱儁等等各事其职,山东、西凉诸侯忠于汉室者也不在少数;几位将来的乱世枭雄也再无起兵的理由;这时李傕、郭汜、张济、樊稠上表求赦虽然遭拒,但也并无反心,而是欲各自四散逃生。若非听取此言,李傕、郭汜起兵,天下再次大乱,吕布曹操袁绍等人得到机会再次兴兵,曹操更是得到天子,号令天下,东汉几乎迎来了一个中兴的契机。真可谓一言乱邦,得罪天下也!谢谢观赏:)
阅读全文

说说三国演义里人物的写法呵呵,好大一个题目,其实我要说的问题很小的,也是我自己的一点看法。《三国演义》里面人物众多,手边一份资料显示:有名有姓人物一共有1208人,估计还是不完全统计。但其中的主要人物还是可以一数的,像刘备、曹操、孙权、五虎大将、周郎孙郎、曹操诸子等等等等,总的来说,主要人物可以分为两类:主角、配角。每一类还可再分。主角再分为:长篇主角、阶段主角。配角亦可再分为:长篇配角、阶段配角。在下将演义分为四大部分:一,开篇至金光处铜雀现,为前三国;二,玄德荆州活跃至曹操身亡,为中三国;三,曹丕继王位至孔明陨命,为后三国;四,魏延被斩至结尾,为末三国。一般来说,书中角色,不按存在,而按活跃来判断。活跃于其中两个部分及两个以上的,可为长篇人物;只在其中一个部分活跃的,可为阶段人物。如下(各举五人):长篇人物部分:主一号:曹操,风云际会阿瞒出。混战中获胜的大师,曹操死了,三国的战事也由多势力的混战变成了单对单的比拼;主二号:诸葛亮,智谋化身传千古。俗话说“前三国演曹操,后三国演孔明”,单对单比拼的大师,新野对曹操、荆州对周郎、汉中对曹操、南中对蛮王、祁山对仲达,上演了多少精彩,为后人津津乐道;主三号:关羽,常胜将军终有败。虽然关羽乃刘备二弟,但笔墨绝对在刘之上;主四号:刘备,汉室宗亲一梦乎。线索型人物,本身精彩也不少;主五号:贾诩,兴邦乱邦但凭言。左右逢源的超级谋士,到哪里都吃得开,凡用其计者,俱成。神鬼莫测。配一号:赵云,救主谏主事无补。有智勇双全之才,却通篇不温不火,长坂坡七进七出,一闪而过也;配二号:孙权,有士分忧孤无惧。七十多岁才死,在当时也算古来稀了,见证了三国的变迁;配三号:荀攸,无人谋划某来图。跟随曹操左右,计不少,笔墨不多;配四号:丁奉,临老爆发寿星勇。一生中规中举,老来资历惊人,三国中真正的寿星;配五号:夏侯敦,拔矢啖睛将军酷。跟随曹操起兵,一生战斗无数,但多为衬托他人尔。阶段人物部分:主一号:吕布,人中龙凤谱故事。恋貂禅,中美人计;斗曹操,转战山东,颇多戏份,难怪昔年央视拍三国时,本欲让张光北演赵云,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吕布,宁演阶段主角,不演长篇配角啊;主二号:周瑜,赤壁之星耀江东。虽然他前三国就已出场,但他真正灿烂的生命就是在赤壁战胜了曹操;主三号:郭嘉,奸雄一败哀痛惜。前三国曹操身边举足轻重的谋士,真正做到了有鬼神之机;主四号:姜维,丞相遗志空踌躇。孔明死后,他就是蜀国军事上的顶梁柱;主五号:陈宫,满腹才华空余恨。胸中有不逊于几大著名智囊的计策,若吕布能言听计从,真“未必被擒也”;配一号:袁绍,河北义士难救主。不管早期如何叱咤河北,其存在的意义就是衬托曹操;配二号:孟获,蛮王口服心亦服。在蜀国最困难最不可能打胜仗的时候衬托了孔明一把;配三号:庞统,凤雏凤落难进蜀。唯有可惜二字;配四号:鲁肃,战与和平两相宜。战略眼光不错,进取能力不足,在周郎和吕蒙之间维持了荆州的总体和平。配五号:王允,奉身以死免杀戮。也有英明也有胡涂的东汉老臣代表。谢谢观赏:)
阅读全文

三国演义里,有精彩的武将单挑、冲阵描写,尤其一些一流、超一流武将,为我等津津乐道。而书中与之对应还有一些所谓的文官,似乎就没有类似武力这样的概念了。不过书中也有很多例子,似乎文官亦有一战的能力,如:西凉州前部先锋马岱,引军一万五千,浩浩荡荡,漫山遍野而来,钟繇出马答话,岱使宝刀一口,与繇交战。不一合,繇大败奔走,岱提刀赶来;孙策大怒,正待交战,太史慈早出,王朗拍马舞刀,与慈战不数合,朗将周听,杀出助战,孙策阵中黄盖,飞马接住周听交锋。以上二场单挑中钟繇、王朗,均为概念中的文官,而马岱为一流武将,太史慈更是可位列超一流,虽然钟繇只挡了一合,王朗亦数合尔,但说明敌人当前,此二人均有一战的勇气并实战之。还有,演义中描写徐庶有文:此人幼好学击剑,中平末年,尝为人报仇杀人,披发涂面而走,为吏所获,问其姓名不答,吏乃缚于车上,击鼓行于市,今市人识之,虽有识者不敢言,而同伴窃解救之。这里徐庶及其同伴,显然演出了一起快意恩仇,为友拼命,手刃仇人,劫狱(法场)的惊心动魄的武林故事。联想到裴注三国志中对鲁肃亦有这样一段:州追骑至,肃等徐行,勒兵持满,谓之曰:“卿等丈夫,当解大数。今日天下兵乱,有功弗赏,不追无罚,何为相偪乎?”又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贯。先植盾,再引弓,然后洞贯,一气呵成,可见鲁肃在力量和箭法上亦有过人之处。虽然例子不多,但已经隐约透出给了我们一个信息,即,在当时来说,很多文官也是有武力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下揣度原因可能是这样:在古代,尤其是国家需要用人之际,一些有想法有抱负的青年,不论他们想从事文职或武职来实现自己的抱负,练武都是必需的。欲从事武职之人自不必说;而欲从事文职之人,光凭他们智力上的才华,实现理想恐怕要艰难一些,所以他们除了苦读之外,也要练习武力,然后在人前展示了武力,略有威望或功绩之后,再通过一系列的事情,渐渐显露出他们的智力,做到以才学动天下,从此不再需要武力,而成为了文官、谋士等等谢谢观赏:)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