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巧生:不良电视台,不良电视台,各位观众晚上好,您现在看到的是不良电视台为您现场直播的在祁山举行的第五届世界杯足球赛复赛第八场比赛,也是半决赛。对阵双方是身穿兰色球衣的蜀汉队对身穿红色球衣的曹魏队。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现在您看到的是曹魏队出场阵容名单。电视画面上带星号的就是首发球员★1号守门员,蒋济★2号司马昭★3号司马师,他是2号司马昭的哥哥,本次世界杯有好几支球队都出现了兄弟同场效力的情况。★4号贾逵★5号辛毗6号吴质★7号郭淮8号曹爽★9号张郃,这是目前世界上身价最高的前锋,现效力许昌俱乐部,上赛季在河北俱乐部踢球,整个赛季一共打进27个球,荣膺最佳射手称号,在官渡世界杯前转会到许昌俱乐部时也创了最高转会记录。★10号曹真,他是场上队长11号司马懿,这是一位新秀,今天坐在替补席上,从先前热身赛表现来看,他一直出任曹真的替补,表现还是相当中规中距,而且在上届世界杯上首次亮相便攻入一球,淘汰了不可一世的关羽领衔的荆州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12号邓艾13号钟会14号诸葛绪15号卫灌★16号王双17号曹魏队二号门将满宠★18号陈泰19号王基★        20号郝昭主教练:曹睿现在屏幕上显示的是蜀汉队出场名单★        守门员1号诸葛詹★        2号董允3号秦宓★ 4号郭攸之★        5号李严6号王平7号郤正★        8号蒋琬9号费祎★        10号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诸葛亮,从场上观众的欢呼声就可以看出他在球迷心目中的地位,当今国际足坛,他的技术是无人能出其右,不过赛前有媒体报道说他身体状况不大好,不知道是真是假,不过从目前状况来说,还是不错的。★        11号赵云,本次世界杯将是这位老将最后一届,赛前他在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就很有信心的说将打好本次世界杯,等到结束后将挂靴退役,这位老将参加了所有世界杯比赛,经验相当丰富,从官渡、赤壁、合肥,对不起,合肥蜀汉队小组没有出线。汉中世界杯,可谓四世老臣。12号张翼★        13号邓芝★        14号杨仪★        15号马谡★        16号魏延,魏延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前锋之一17号姜维,这是一位新人,本赛季刚刚转会到汉中俱乐部,原效力于天水俱乐部青年队18号廖化,他也参加了前几届世界杯,荆州世界杯上,人们对他精彩扑救那一幕印象很深。19号谯周20黄皓主教练:刘禅好!随着主裁判一身哨响,比赛开始了,我们请转播顾问,大家非常熟悉的獐鹿同志给观众介绍一下今天比赛的双方阵型安排。獐鹿:曹魏队排出的是442的阵型,曹真打前腰,张郃突前,他们两个打配合,应该说还是有一定威胁的。两个中后卫司马昭、司马师,他们主要防止蜀汉队的中路渗透。有时候郭淮也拉回来协助防守,20号郝昭主要是盯防诸葛亮,从目前来看还是成功的。憨巧生:对,前两次世界杯上,蜀汉队的中前场短传渗透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汉中世界杯上,法正和黄忠的一个二过一配合,由黄忠代球入禁区,晃过三名后卫打入的一球堪为经典。獐鹿:蜀汉今天排出的是5311的防反阵型,诸葛亮出任前腰,老将赵云突前,不过从开场几分钟看。蜀汉的实力感觉不如上届。憨巧生:诸葛亮飞身铲球,把曹魏20号铲倒在地,我们看到郝昭躺在地上,表情很痛苦。獐鹿:这个犯规裁判应该掏牌儿。憨巧生:我们看曹魏队换人了,郝昭受伤下场,由8号曹爽换上。比赛进行到30分钟,场上比分0:0,从场上局面看,应该差不多,蜀汉控球时间是52%,曹魏是48%,射门曹魏7次,射正1次,蜀汉只有4次,但有3次射正,看来效率还是很高,犯规上,蜀汉有9次,而曹魏只有2次,可见蜀汉拼得很凶,不知道全场90分钟能不能有足够体力保持这种节奏。獐鹿:我看有点玄。憨巧生:射门!球进了,上半场32分钟40秒,曹魏9号张.........
阅读全文

2002年6月6日:晨,天狗吃日(《天文纪》曰:少倾,天空落下狗屎若干,砸伤路人若干。) ,岭南见约三十秒,朝野震荡(《斑竹春秋》曰:时,邪恶董卓震恐,欲藏于橱内,拉门一看,见飞将军占先,又欲躲于床下,见张一剑伏于地,无余地,遂走,忽有人于锅盖内呼之,董卓观之,乃逆转乾坤,二人遂入锅盖,无恙。)2002年6月6日:三国论坛各党派招兵买马,:“坛立杯”论文,论点征稿结止日2002年6月初:世界杯开幕影响本坛活动不小,斑主未为高策,人丁稀少(《不良史》记载:Mqolp每日必至,坛民皆投之,时,天下第一俊杰庞氏归于不良媒体,洗心革面,从新不良)。2002年6月1日:三国灵堂之勾魂使者再现,“有一定要离开”等被勾魂。(《搜鬼记》记载,由此,每夜,龙虎榜外皆有哭号声,时人惧之。) 2002年5月31日:“坛立杯”论文,论点征稿2002年5月31日:欢乐英雄与人大打出手,回坛搬兵(《英雄记》曰:ZJ战不利,自杀而亡,临终呼:“收起你们的马甲”)2002年5月30日:“幻想三国在线”在本坛招演员(无下文)2002年5月29日:第四届“大学士征文”结束,赐爵(《搜鬼记》曰:胜者皆获寿酒“鹤顶红”一杯,于是每届大学士优胜者皆不同人。《先贤传》证明道:前后获奖者有:连过五人、便签儿等,然获奖后皆没)2002年5月28日:长发小姐之生日——爱我长廊同心会(非黑社会)成立2002年5月22日:三国与三联的争夺战,达成初步共识(《英雄记》曰:三国赔三联美女马甲三名,三联赔三国美女ID三个,由于读法拗口,故坛民皆呼三陪。)MQ归国,便签儿归来,四方之士不时而来。2002年5月21日:新浪减税,好评如云,个人专集及加精均已OK2002年5月19日:反对党大将“便签儿”与太师混战后不知所踪,(《搜鬼记》、《先贤传》皆有录获奖鹤顶红之事,故不复言)新盟及反对党均有大量人手寻找,或日已阵亡。2002年5月中旬:大量新人涌入,又涌出(《英雄记》曰:ZJ战不利,自杀而亡,临终呼:“收起你们的马甲”)
阅读全文

(接前)“报!主公,大事不好!”一流星探马飞跑进帐。“曹操起兵二十万已到长安。”刘备大惊失色。回到益阳行营内,关羽显得心事重重。关苑迎上来,一边帮父亲脱掉绿袍,一边关切的问:“父亲,大伯父可好?”“嗯。”“三叔父来了吗?”“嗯。”关苑没有往下问,将茶递到关羽跟前。“哦,苑儿,麻烦请你马良叔叔、王甫叔叔,周仓叔叔,对了,还有你大哥到账内来。”不一会儿,大帐内站满了荆州的精英,关苑转过屏风,退到内帐。“曹操偷袭汉中,左将军决定撤军回援,鲁肃邀请我们去谈判,左将军是不能去了,另派他人恐不显贵重,我是荆州统帅,与左将军又有兄弟之谊,我去比较合适。” 关羽洪亮的声音仍依稀可闻。“……”“对!季常说的不错,鲁肃有长者之风,一贯主张孙刘联合,所以不太可能翻脸,只恐此次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讨论了很久。最后关羽一拍桌案“就这么定了,周仓随我带十名精壮士卒前往;关平带一百艘战船于江面候命,明日但见武昌方向有红旗展动,速来接应;王甫、赵累将军作好撤军准备;马良参军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府册整理好,接我命令后与东吴官员交割,带钱粮、器械回荆州。”“是!”散帐后,关羽退到内帐,突然发现关苑正偷偷地抹眼泪。“出什么事了?”“没事儿”“呵呵……”关羽走上前抚摩着女儿的头,怜爱的说:“是不是担心父亲呀?”“我…”关苑扑到父亲怀里哽咽起来。皎洁的月亮将光辉揉碎,镶嵌在长江的波涛里,好象编织了一个闪耀幽蓝星辉的梦。在这梦里,人们充满幻想。陆口东吴大营内,鲁肃想将和平梦想变成现实,可吕蒙却摇头反对。“都督,我军已经是整装待发,而荆州兵、益州兵远来,兵疲将怠,兵法云:“以逸待劳,事半功倍。”我军给予其突然袭击,必胜无疑!”东吴武将们纷纷点头赞同。鲁肃一言不发。“都督,末将有言”,话音未落,站起一位白衣小将。鲁肃一见此人,十分高兴。“小周郎有何高见?”众人回头一看,原来是陆逊陆伯言。“都督,关羽熟读《春秋》,深明大义,不比刘备那个老滑头!明日可对他晓之以理,切不可妄动刀兵!破坏都督构建的“连横抗曹”之大计。否则,不知长安曹操的二十万兵马几时便会到达武昌。”鲁肃点头,“伯言,请继续说”“刘备老于军阵,关羽英勇善战,就算一时能够得手,可益州还有孔明、张飞等生力军,假如长江之役不能一战而定,恐反为困兽所伤,对于关羽这支猛虎,还要安抚为上,”说到这儿,陆逊顿了一下,偷眼看了看吕蒙,由于没有必胜的把握,吕蒙点头而不语,其余众将也都渐渐沉默下来。“同时,按吕蒙将军之计,末将愿意率领一支船队,于关羽回程途中拦截,示以兵威,小将再见机行事,必能兵不血刃而得荆州。”“好!陆郎啊陆郎,小小年纪便有此见识,他年成就必在我等之上。”鲁肃拍着陆逊的肩点头赞许。吕蒙也不由得暗暗佩服。“此人八面玲珑,东吴以后三十年之伟业,必在他下。”出帐后,陆逊独自走在江边,得意的红不是今晚的夜色,而忧郁的蓝却象眼前的浪一样,潮起潮落,蔓延在心。抬头望月,眼前却又见夕阳。“她真象晚霞中飞舞的红蜻蜓。”午后的蜻蜓在高高低低的芦苇丛中飞来飞去,显得分外忙碌,此刻的关兴也象它们一般。一个多时辰过去了,还不见周仓回音,关兴焦急的在船头来回跺步,一会儿抬眼望对岸,一会低头看日晷。“哥,坐下来歇会儿吧,你晃得我眼晕。”甜甜的声音从船舱内传出,关兴回头一看,是小妹关苑,苦笑一声:“我哪坐得住哟。”好容易回舱坐下,关兴又抽出宝剑,用布来回擦洗。关平一眼不发的闭目养神,关兴看着大哥那冷静样,心里不觉暗暗佩服,于是学着静默下来,可头上的汗却出卖了他。关苑笑了笑,起身来到船头,关切的注视对岸。“快看!对岸红旗摇动了!”关苑兴奋的声音打破了沉默。还没等关兴反应过来,关平腾的一下跳起来!跑到船头,大声命令道:“全军启动,速速开拔至南岸汉阳门!”荆州的快船乘风破浪,驶向南岸。(未完待续)
阅读全文

诸葛亮平南的历史意义西南蛮夷,自古便是华夏王权的边患。位于益州以南的巴郡下,有南郡蛮;泸水(汉书地理志曰:泸惟水出牂牁(“牁”同下柯)郡句町县)、滇池有西南蛮。他们世代不习王化(原始社会,文明不同于中原,很落后),但却英勇善战!西汉年间,羌人曾入侵汉川(以后的蜀汉地域),汉兵不能胜,但西南蛮兵参战,全歼入寇的羌兵,一时间,羌人丧胆,称他们为“神兵”。“羌人畏忌,传语种辈,勿复南行。”可见西南少数民族之勇。春秋,秦昭襄王时,传说曾有一白虎,经常率领一大群老虎侵扰秦、蜀、巴、汉的边界,伤害一千多人。后来巴郡阆中的夷人除掉了这一祸患,秦昭王嘉赏他,但是,由于他们是野蛮人,所以没有封官,昭王也没想到要扩大西南的疆土,所以只是便结盟友好,当时的政策是:夷人的田不纳税,并有盟约:“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这便是最早、西南少数民族与中原交往,双方相安无事。楚顷襄王时,曾兵发夜郎(西南少少数民族的一个国家),既灭夜郎,改其名为牂柯。但由于牂柯地区多雨水,又潮湿,习俗好巫鬼禁忌(比楚国其他地方还要蛮荒),既不养畜,又不种蚕桑,十分贫困,楚王也就没有多大兴趣开展西部了,而此时吴越的崛起倒成了楚国的劲敌。到了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开始向西南蛮夷征兵,在韩信暗渡陈仓,智下三秦(西楚霸王麾下,秦国降将章邯等)时立下大功。后来大汉王朝强盛,边疆不断扩充,对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域开始征税,在七姓(西南蛮夷的七大部落)之外,征收“賨钱”。其后,西南一直不服中央管辖,屡次叛乱。汉武帝元鼎六年时,中华帝国空前强盛,于是便扫荡六合,平南夷,建立牂柯郡,天子赐夜郎侯为王,并封竹人为滇王,终于将西南边陲纳入中华版图!汉顺帝永和元年,武陵太守上书,想以蛮夷率服,增加其租赋。皇帝不顾尚书令虞诩的规劝,同意了。结果那年冬天引发西南举族大反叛。两万人围充城,八千人寇夷道(三国时,刘备兵败之所)。后虽然平叛,但西南始终不太平,一直反反复复,到了东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4年),巴郡(江州,现重庆市)黄巾军响应而起,西南蛮夷乘机反叛,寇掠城邑,杀死州官。随着汉王朝的衰弱,也就再无力征讨了,而后的益州牧刘焉父子又管理宽松,因此直到诸葛亮时,西南成了益州统治者的心病。刘备病死白帝城后,西南蛮夷乘机再次叛乱,只是国孝年间,刘禅、诸葛亮没有动兵征讨,但如果要北伐,复兴汉室,必然要先解决西南,三年孝满,诸葛亮于建兴三年春亲自南征。,此战打出了汉族丧失了百年的威风,速战速决,半年内七擒蛮王孟获,他采用功心为上的策略,在示以兵威的同时,施以仁德,终于感动了孟获,南中乃平,诸葛亮极富创造性的确定了治理南中的方案,确立了夷人治夷(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公元三世纪版??)的政策,即允许南蛮保有军队,中央不留兵;保持南蛮现行的社会制度,中央不派遣官吏;保留蛮夷的司法独立即终审权(非常类似江总书记的对台湾政策的八点建议)。当然,作为一千八百年前的古代封建的政治家,他的这些考虑并不是从人权方面入手,而是站在维护蜀汉(汉民族)统治利益方面考虑,(不留兵是考虑节省开支;不留官员是因为不留兵,既然是没有留官,留兵,自然也就不再干涉其内政)。但其所作所为,客观上还是有非常大的表率意义及进步性,所以从此以后的蜀汉年间,“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至今,云贵地区的少数民族仍然非常敬重诸葛亮,称其为父。
阅读全文

张郃,魏国五员上将之一,有非凡的军事才能,蜀汉的两个开国元勋刘备、诸葛亮都惧怕他,《三国志》多次记载:“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刘)备惮(张)郃易(夏侯)渊”“自诸葛亮皆惮之”。可见西蜀害怕张郃不逊东吴害怕张辽。尤其是诸葛亮一伐中原,西蜀当时可谓一帆风顺,所向无敌。但是张郃出现后,情况就两样了,先锋马谡被张郃打败,魏军处处占据了有利地形,让孔明的军队在斜谷不能长驱直入,而不撤退则有可能全军覆没,所以一伐是其真正意义上的北伐失败。历史记载张郃确实是“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而当时被朝廷寄以厚望的曹真,却带了十万军队和赵云的几千疑兵在箕谷耗着。张郃怎么死的?没有疑问,在诸葛亮三伐中原时于木门道设伏兵射杀的。但我们通常理解为,当时司马懿料定诸葛亮粮尽撤退时有猫腻,故而不让将军们追杀,可张郃勇而好斗,紧赶慢赶要去杀敌,最后,英明的司马懿架不住武将们的士气,同意了,结果张郃果然中计,死了。《三国志》载: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好好一个名将,却亲口吞下了有勇无谋的苦果,可惜,最可气的就是《三国演义》,还让诸葛亮在张郃临死前说:“我今儿打猎,欲得一马(司马)误中一獐(张郃)”好家伙,张郃真是找死!而且是替司马懿冤死。但是,历史却不是这样,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可见,当时指挥失误的是司马懿,张郃还根据兵法进行劝谏,可司马懿楞没搭理,还死催人家出兵,张郃服从了军令,结果中了孔明的计,好端端的国家栋梁糟蹋在司马懿的手上了,可惜陈寿在写《三国志》时为了照顾司马家的面子,把皇帝他爷爷的丑事弯一笔,模糊处理,结果只能冤死一代名将——张郃。顺便说一句,很多人又说这是司马懿为了消灭曹家的势力,故意让张郃等送死,我认为这种理解历史的方式太厚黑,有中国人劣根性的嫌疑,是典型的莫须有来推断历史,值得商榷。
阅读全文

天刚微明。“报!大事不好!陛下,长明宫兵变了。”“好!这是好事,慌个什么。”刘禅得意的哈哈大笑。这个可怜的黄门小侍郎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表述这件事,愣可可的跪在地上看着后主。刘禅更加快活了,站起身,在榻上边跳边嚷:“大汉就是大汉,龙就是龙,快乐终究还会回来!”“慢着,你把话说完。”幔帐内,昭仪凭着女人特有的神经感觉出,似乎发生了一件对大汉不利的事情。“昨晚,大将军姜维和钟会把寇魏的将军们全部关在长明殿,但后来不知怎的,贼魏乱兵杀进宫门!大将军…他…他…”“他怎么了|”昭仪紧张的问。“大将军被...被乱兵杀...杀了。”“轰!”刘禅瘫倒在龙床上,庞大的身躯倒下了,在昭仪的眼里,大汉的社稷也轰然倒下了。现在倒是皇帝愣可可的瘫坐着。内侍们一看情形,都悄然退出。安乐宫内死一般的沉寂。高高的房梁上,悬挂的宫灯被风吹得乱晃,昨晚的红烛已经燃尽,地上仅残存它几滴血泪,四周空荡荡,悄无声息。晨曦透过窗纱投放到宫内,孤伶伶的人影被拉得老长老长,窗外的梧桐树还没有发芽,乱糟糟的树叉被投影到房间内,它们在风中摇晃的身影象一群妖魔在舞蹈。今年成都的冬天特别冷,特别长,虽然过了十五,但迟迟望不到春天的影子,似乎春天永远不想再回来。昭仪从身后紧紧抱住刘禅,想用身体来温暖皇帝,但此时的刘禅已经无知无觉。大汉太子刘璇躺在地上也不再会有知觉,因为胸口那一剑是致命的。临死前他终于觉悟,五弟的死和自己的死区别在哪里,而他宠幸的妃子们在一群乱兵的身体下,生不如死。比皇族的死还要干脆的是关家,满门抄斩后的三百多颗头颅让汉寿亭侯府成了人间地狱,建安二十四年的秋水淹没了庞德的荣耀,这四十年轮转的风水变成了关羽后人殷红的血。(未完待续)
阅读全文

汉晋春秋曰:魏以蜀宫人赐诸将之无妻者,李昭仪曰:“我不能二三屈辱。”乃自杀。——《三国志》裴注本这是我的蓝本,虽短短几十字,但让我十分感动。初,建安五年,时霸从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采,为张飞所得。飞知其良家女,遂以为妻,产息女,为刘禅皇后。故渊之初亡,飞妻请而葬之。及霸入蜀,禅与相见,释之曰:“卿父自遇害於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指其兒子以示之曰:“此夏侯氏之甥也。”——张皇后生世会既构邓艾,艾槛车徵,因将维等诣成都,自称益州牧以叛。汉欲授维兵五万人,使为前驱。魏将士愤怒,杀会及维,维妻子皆伏诛。姜维率会左右战,手杀五六人,众既格斩维,争赴杀会。会时年四十,将士死者数百人。——长明殿兵变汉晋春秋曰:后主将从谯周之策,北地王谌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后主不纳,遂送玺缓。是日,谌哭於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左右无不为涕泣者。——五王子之死锺会自涪至成都作乱。会既死,蜀中军众钞略,死丧狼籍,数日乃安集。——成都骚乱钟会内有异志,因邓艾承制专事,密白艾有反状,於是诏书槛车徵艾。司马文王惧艾或不从命,敕会并进军成都,监军卫瓘在会前行。——骚乱始末蜀记曰: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关氏灭门
阅读全文

被神话的主要人物有:1、赵云由平庸武将摇身一变成了常胜将军,有失败的例子吗?有吗?告诉我,有吗?居然连箕谷战败被描写成不伤一兵一卒,一只箭就射退追兵。2、关羽关羽能力还是有的,只是罗贯中夸大了他的战功,至于后世的超常规美评倒不见《三国演义》,罗贯中只不过是推波助澜而已。3、诸葛亮状诸葛多智而近妖——《三国演义》没有具体描写他的最强项——政治才能,却围绕军事大作文章,留下“虚”的口实。4、贾诩人格魅力极其差劲,智谋极其高超的人物,可惜罗贯中却正面描写,使大家很尊敬此人,裴松之就曾说:“列传之体,以事类相从。张子房青云之士,诚非陈平之伦。然汉之谋臣,良、平而已。若不共列,则馀无所附,故前史合之,盖其宜也。魏氏如诩之俦,其比幸多,诩不编程、郭之篇,而与二荀并列;失其类矣。且攸、诩之为人,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其照虽均,质则异焉。今荀、贾之评,共同一称,尤失区别之宜也”被贬损的人物1、周瑜——雅亮之人成了心胸狭隘者2、鲁肃——除忠厚惟忠厚由于尊刘贬曹的关系,所以罗贯中对蜀汉集团的人物自然是作了些艺术夸张,对于曹魏集团,尤其是曹操,基本写法为贬,当然,历史上曹操确实留了很多不光彩的地方授人以口实,对于孙权集团、司马懿集团的人,基本采取不偏不依的方法,但是于刘备集团的人同场亮相时,自然要符合艺术规律,自降一级。当然,我本人还是欣赏《三国演义》的人物,因为这很丰满,有独特的个性,史书传记毕竟较多溢美之词。另外,我在玩游戏时,特别钟爱赵云、关羽、张辽等文武兼备的武将,至于诸葛亮等,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
阅读全文

首先,长安是重镇!长安在北方是不可或缺之战略要地,在下去由上海至西安(长安),然后由西安下郑州、武昌、长沙。仔细看过地形,其实长安在古时候(或工业革命前)是雨量充沛,水草丰美,时至今日,当地人仍然自豪的说“八水绕长安”。即原长安有八条古河径流。另外,所谓“八百里秦川”指得就是关中长安,由于四面高原,而长安恰巧是有平原八百里,所以被时人称为“帝王之资”。假使蜀军攻克了长安,那么将此作为基地,大可以在潼关一线组织防务,视时东进,同时招呼东吴由扬州、江陵同时向淮河、中原北伐,大业必成,实际上三国后期,当吴、蜀都受到魏国强力打压时,诸葛亮和孙权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讨论过此形式。另外,长安作为西汉的国都,其政治意义非比寻常,如果诸葛亮等能拿下长安,也就标志着“还帝于旧都”,自是“出师已捷身未死”,这不是几代蜀人的宏伟目标吗?
阅读全文

官渡与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两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和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并称为三大战役),同时,官渡与赤壁也是东汉王朝的坟墓。一般主流意识认为黄巾军大起义敲响了东汉王朝的丧钟,这也是在下读中学或小学时接受的教育观点,但现在反过来思考却有诸多的不认可。黄巾军确实来势迅猛,可以说摧枯拉朽,但也很快就被中央军及各地军阀镇压,如果此时君臣同心,照样也可以做到“从大乱到大治”,遗憾的是,由于皇帝的昏庸及中央权臣的孺弱,致使王室面对的是遍地豺狼!详见小可《董卓之乱实有皇甫嵩纵容之过!!!》我认为,真正使王权旁落的是官渡与赤壁之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略是为后世所称道的,这也说明皇帝在当时还是有旗号作用的,假使曹操能象后来蜀国丞相诸葛亮那样精忠报国,汉室怎会马上灭亡?毛批本《三国演义》中有一句评语非常中的,在赤壁,曹操夜宴长江,横槊赋诗,表达自己愿意象周公一样时,毛宗岗评论说:“假使此时曹操身亡,后人怎知奸雄心思?”“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尊王攘夷”相类似,对于王室而言,如遇忠臣,则中兴,如逢“奸”臣,则灭亡!好象哈姆雷特中的自白一样。官渡之战时,曹操和袁绍争夺北方,结果司空打败了大将军。曹操的胜利使得皇帝对于他而言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曹操在政治上为所欲为时,没有人再敢对他指手画脚,尽管这些指责的诸侯也都是各怀鬼胎的狼!因此,建安十三年春,也就是彻底消灭袁氏家族后的两个月,曹操废除了三公,设立了丞相,自己大包大揽一切(丞相在东汉从来没有设立过,他是以三公分化丞相的权力)这。一政治信号表明,政治上的统一将紧随军事上的统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旗号也失去了政治外交的意义,因为北方再也没有象样的诸侯值得曹操需要用王室的名义来调令了,所以说官渡之战宣告了汉王室在北方已经走进了坟墓。但是,南方有两股势力却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致使一心要作皇帝的曹操寝食难安,一为汉室宗亲,荆州牧刘表、豫州牧、左将军刘备;二为世袭三世的汉讨虏将军孙权。(未完待续)
阅读全文

诸葛亮、诸葛谨、诸葛诞兄弟三人(亮、谨是亲兄弟、诞是从弟)分别效忠蜀、吴、魏,时人评曰:“蜀得一龙,吴得一虎、魏得一狗(注:狗为功狗之狗)”评诞为狗并非贬低诞,功狗是有出典的。当年,汉高祖刘邦定天下,按照功劳评定文武大臣的爵位,他把萧何评为第一,这时大伙儿都不服气,猛将樊哙出班说:“我们为陛下征讨四方,摧城拔寨,获战功无数,萧何只是呆在后方运兵运粮,他的功劳为什么比我们大,我第一个不服”刘邦笑道:“你们好比朕的猎狗,捕捉猎物,多负辛劳,立下战功。可是萧何是供应你们资源的猎人,你们是功狗,而萧何是功人。”一句话,说得群臣无言。虽然刘邦说话刻薄,但道理是对的,同时也强调了战争时后勤补给的重要性。后汉三国时,刘备、法正与曹操、夏侯渊争夺汉中时,史书记载:“诸葛亮于成都,足食足兵”,《三国志》评诸葛亮为萧何类的人物是非常高的赞誉。可是末期,诸葛亮却亲率大军出征,而再也没有诸葛亮似的人物来给蜀军以补给,叹息——大业注定难成。
阅读全文

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攻濡须,孙权与之相拒月馀。曹公望权军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兒子若豚犬耳!”这就是“生子当如孙仲谋”的由来。很多人说孙权是英雄,大多也用这句话来引证,其实小可以为不然。“三国英雄惟曹刘”是狭义上的正理。曹刘都是从镇压黄巾军大起义中成长起来的大军阀,刘备更是白手起家,虽然此二人都有人性上的缺点,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是两位创立基业的三国巨人,而孙权却不能与上述二人比肩。孙权是世袭爵位,若非年轻的孙策不是被暗杀,他怎能成为江东之主?孙策临死前自己也曾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为什么孙策将宝位授予孙权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呢?一方面是孙权确实有看门守户的才能,二来就是自己的儿子太小,后孙盛曾评曰:“壮哉!策为首事之君,有吴开国之主;将相在列,皆其旧也,而嗣子弱劣……”顺带说一句,孙策的孙子孙奉为孙权的孙子孙皓所杀。理由就是孙皓疑心孙奉谋朝篡位。孙权终其一生,治下的江东势力范围和孙策在时差不多,只是多了交州和荆州部分,交州的得来是兵不血刃:“建安十五年,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刺史。骘到,士燮率兄弟奉承节度。”,没有体现出开疆拓土的豪气,至于夺取荆州,简直就是背信弃义,不宣而战的代名词。曹操为什么会对孙权有上面的评价呢?我看原因有二。一、江东水战自古就是强项,旱鸭子曹操看了江东水师当然是羡慕不已。所以他没有举袁家众兄弟而是说同在南方的刘景升兒子若豚犬耳二、孙权没有虎步龙骧之志但能固守家园,作为一国守业之君是胜任的,所以曹操由衷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其实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勉励曹丕或曹植的。开国立业是不会由孙权这样的人物来完成的,一如高祖刘邦可以创立基业,而文帝、景帝则不需要有其祖父之将才,只要能保家卫国,休养生息就够了。所以,作为魏国的武帝曹操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象孙权,至于统一天下,还是自己亲历亲为。至于刘备的儿子就更不值一提,连小小益州那一亩三分地都管不好,如果不是曹操死的早,他一定会说刘玄德兒子若豚犬耳。
阅读全文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中记载: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瓚,瓚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这里“主骑”一词很难理解,MQ查过许多关于中国古代官制的书,没发现有主骑一职,看网上评说不一,莫衷一是。比较集中的意见是:主骑,卫队长或骑兵卫队长也。即赵云是先主刘备的“保镖”。但MQ检索其它史书,虽未有主骑,但也有相关的类似职务,由此可窥赵云早期身份一二。《史记•李广传》载:及孝景初立,(李)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在“索隐小颜云”一条中解释有:“为骑郎将谓主骑郎也。”由此可见,汉代有主骑郎(骑郎将)一职,《汉书》记李广挂主骑郎一职跟随周亚夫平息吴、楚叛*乱。那么往前推,秦朝有没有相似的职务呢?答案:有《史记•靳歙传》载:(靳歙)击秦军亳南、开封东北,斩骑千人将一人,又战蓝田北,斩车司马二人,骑长一人,首二十八级,捕虏五十七人。在《史记》此条的《集解》中张晏道:车司马即车长,骑长即骑之长,即骑兵长官。由秦再往前推……似乎没必要了,因为战国时,华族才有骑兵,乃赵武灵王改革所建。由此可见,秦汉以来,在部队中,各兵种均有专人指挥,骑兵中长官,秦封为骑长,汉封为骑郎将。汉末三国,承接汉制,骑兵主将亦与汉同,那么赵云就是骑兵指挥!而非现在大家所认为的“保镖”、“卫队长”之类。但骑郎将是否等同于骑长,我现在认同但还不能肯定这正确。《三国志》中记述赵云的“主骑”是否就是“主骑郎”或“骑长”呢?恐怕不一定!再看原文“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瓚,瓚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MQ试着翻译一下。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原本为公孙瓒部下,公孙瓒派刘备协助田楷抗拒袁绍,于是赵云从这时开始追随刘备,为刘备主骑。其余文字应无大的出入,关键在“主骑”一词怎么翻译。我想有两种。1.        主骑做名词解释,即为官职理解,同前文所说主骑郎、骑长等。2.        主骑做“主谓宾”句解释,即(赵云)主管骑兵。MQ更认同第2种解释。如同《旧唐史》记载安史之乱时,玄宗逃难,命田良丘、王思礼、李承光三人掌管军政,其中“以军政委良丘,使王思礼主骑,李承光主步。”结果三人争权,政令无所统一,军心大乱,没有斗志。在这里,田良丘、王思礼出任的职务都没有表述,但三人分管的工作却明记下来,这样,“主骑”就是掌管骑兵。《五代•梁书》载:邓季筠,宋州下邑人也。少入黄巢军,隶于太祖麾下。及太祖镇汴,首署为牙将,主骑军。这里,邓季筠是以牙将军衔管理骑兵。主骑还是翻译成管理骑兵。由此可见,《三国志》记载赵云“为先主主骑”是指赵云管理先主刘备的骑兵,主骑是其担任的职责而非官名,这也是MQ在各类官制书籍中一直查不到“主骑”一条的原因。不管怎样说:赵云是骑兵主将而非“保镖”之类。
阅读全文

三国时期的颍川,是豫州大郡,由于地处“四战之地”,因此“天下有变”时“常为兵冲”。正因为如此,颍川人杰地灵,诞生了许多杰出人物,如荀彧、荀攸、陈群、钟繇、戏志才、枣祗、杜袭、郭图、司马德操等人,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位很有特色的人物,他的优点与缺点一样突出,为当世一些名士所不喜,但为权贵所赏识,那就是郭嘉。郭嘉是一位积极入世者,这种入世与晏婴、诸葛亮不同,他的入世带有浓烈的、强烈自我的功利目的。晏婴以“节俭力行重於齐”,哪怕做到了姜齐相国,也是“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司马迁极为推崇晏子,甚至说愿意为他执鞭牵马。诸葛亮也是以清廉俭朴著称于世,为蜀汉丞相,死后的墓穴仅容一棺而已,没有任何陪葬器物。郭嘉则不然,其处事置业,与上二人大相径庭。他“不治行检”,就是说郭嘉的行为不检点,这是陈群在曹操面前检举的,史载为“廷诉”。既然是廷诉,当然是指为官的操守问题,可能是郭嘉侵占民宅或者欺男霸女等等,总之,有些事情做得不好,假如只是吃喝嫖赌的个人行为,那犯不着被陈群廷诉。那时陈群为酂令(酂,豫州沛国下辖县。也可能为萧、长平令),正在管理当地百姓,他来控告郭嘉,肯定是郭嘉影响(祸害)了一方百姓的生活。(按魏书曰:自刘备叛后,东南多变。太祖以陈群为酂令,诸县皆用名士以镇抚之,其后吏民稍定。)但郭嘉依然我行我素,曹操反倒很喜欢。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看看郭奕,也可以看出郭嘉的为人。王昶在《戒子书》中把郭奕拉出来做了个反面教材,要其子不要效法他,他说“颍川郭伯益(郭奕字伯益),好尚通达,敏而有知。其为人弘旷不足,轻贵有馀;得其人重之如山,不得其人忽之如草。吾以所知亲之昵之,不原兒子为之。北海徐伟长,不治名高,不求苟得,澹然自守,惟道是务。其有所是非,则讬古人以见其意,当时无所褒贬。吾敬之重之,原兒子师之。”一正一反两个例子。诸位细细体味就知道郭奕作为了,也可以推知郭嘉一二。在出仕之前,郭嘉“自弱冠匿名迹,密交结英隽”,他为什么要“匿名迹”?史书为什么用“密交”这个词?无外乎三点,要么是郭嘉出身有隐情,要么是结交目的不可告人,要么就是结交手段不正大光明。所以“不与俗接,故时人多莫知,惟识达者奇之。”在三国时期,这种行事风格很奇怪,那时很多名士良才都 “少有美名”、“少有重名”、“少有名声”,于是闻达乡里,惟恐世人不知,错过了被举孝廉、茂才的机会。可郭嘉正是反其道而行之,20岁开始隐姓埋名,秘密结交英才。而《郭嘉传》中,也确实没有他祖上如何如何的记载,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郭嘉出身并不高贵,至少不是名门世家。按郭嘉出身颍川阳翟看,在汉章帝时出了个廷尉郭躬,断案“法平”,其族后人也是“至公者一人,廷尉七人,侯者三人,刺史、二千石、侍中、中郎将者二十余人,侍御史、正、监、平者甚众”(《后汉书•郭陈列传》)。假如郭嘉是这一枝蔓,当然可为豪族,不可能不记,可史书不传,说明郭嘉不是这族人。也许是出身并不高贵,要在上流社会中混下去,因此郭嘉干脆就隐瞒了出身。那么他和哪些“英隽”“密交结”呢?MQ按正史中相关事件和言谈推断,这些“英隽”里面应该包括荀彧、辛评、郭图等人,且他们都是同乡,都在袁绍那里效过命,其中荀彧还是郭嘉成为曹操谋士的推荐人,而郭嘉与辛评、郭图更是无话不谈。为什么说郭嘉是和这些人,尤其是和辛评、郭图“密交结”呢?因为郭嘉可能参与了袁绍集团的党派之争,我们从《三国志•魏书六》中发现了蛛丝马迹。史载:“审配、逢纪与辛评、郭图争权,配、纪与尚比,评、图与谭比。”在袁绍集团里面有两大势力争权,一个是少公子尚党,一个是大公子谭党,辛评、郭图是大公子谭党,郭嘉因与老乡辛评、郭图交往甚厚,因此也就在这党争中发挥智谋作用,史书中所说“密交结”大约就与这有些关系。为什么说郭嘉和辛评、郭图关系很好呢?证据来自《郭嘉传》中郭嘉脱离袁氏集团前的记载。“(郭嘉)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在这里,郭嘉明言袁绍1.不会用人;2.办事头绪很多,要点很少3.好谋无断。最终结论:难成大事!这些话说得不但重,而且非常难听,按袁绍外宽内忌的性格,杀他十遍都不止!可郭嘉却敢在这二人面前明说,如果不是好朋友,能这么讲吗?郭嘉主动投靠袁绍,但经过观察,觉得跟下去没有前途,于是脱离袁绍,后来司徒府征辟了他,那年他二十七岁,这事发生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那时的司徒是赵温(按《后汉书•孝献帝九》)或淳于嘉(按《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四》)也就在这一年,曹操迎天子入许,郭嘉就到了曹操身边。刚巧,曹操身边的谋士戏志才死了,曹操需要人才,求教荀彧,荀彧了解郭嘉的才干,就推荐了他,自此郭嘉就进入曹操的决策核心,担任军祭酒,参与了大大小小的军事活动。陈寿把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的谋略与荀攸并论,但现在有一些朋友把郭嘉拔出来捧为三国第一谋士。是这样吗?郭嘉主要事件是:一、袁绍曹操十胜十败说二、收纳刘备三、孙策亡命说四、随曹操东征西讨。一、曹操袁绍十胜十败说袁曹决战前,曹氏集团内部思想很不统一,大约可分为两派,即乐观派与悲观派。乐观派的代表是荀彧,贾诩,悲观派的代表人物是孔融。因郭嘉在离开袁绍时明言袁绍难成大事,当然属于乐观派,荀彧与郭嘉都对即将到来的河北决战提出过分析意见,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荀彧与郭嘉的不同。首先,从时间上讲,郭嘉的十胜十败论略早于荀彧,大抵在郭嘉进入曹操决策集团时,也就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九月前后。郭嘉正是凭此论述博得了曹操的赏识。而荀彧的四胜四败说是在曹操宛城之败时,即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正月,二者时间上相差不远。再从内容上说,郭嘉的十胜十败归纳起来就是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荀彧的四胜四败说也谈到了度胜、谋胜、武胜、德胜。二者惊人的雷同。四胜四败言简意赅,就事论事,而郭嘉那份专美曹操的成分相对较多,更象在四胜四败论的基础上扩展开来论述的。例如郭嘉所说“明胜”,荀彧没有提,“明胜”说“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但是荀彧在答孔融时提过,且更具体他指出田丰、许攸、颜良、文丑等袁氏栋梁的缺陷。又如郭嘉“义胜”说“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荀彧没提,但他说曹操“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这不就是“义胜”吗?荀彧的四胜四败是陈寿正传,郭嘉的来自裴松之引的《傅子》,陈寿为什么没有收录?是没看到与《傅子》记载相关的资料还是看到后觉得二者根本就是雷同一致,所以不录?我们无从知晓。从抛出理论的事件进程上看,荀彧的历史更加丰满,他抛出四胜论时有前因后果。先是袁绍下书轻慢,曹操很愤怒,而锺繇等以为曹操是因为失利於张绣的缘故,因而让荀彧进去问,然后才引出此番论点。郭嘉那份是《傅子》引言,交代相对含糊。最后,也是最核心的区别在于官渡之战的表现是否能支撑各自所言。整个官渡之战,曹操主要依靠了三个人,一个荀彧、一个荀攸、一个许攸。许攸就不谈了,只说说二荀与郭嘉。战略问题上,曹操依靠的是荀彧。战前,荀彧为曹操规划了战略部署,提出先击败吕布,平定东线;调派锺繇镇守长安,持节稳定西线,腾出手来与袁绍决战;战中,曹军军粮即将用尽,曹操想退兵,一些人甚至要投降袁绍,又是荀彧制止退缩的想法,鼓励寻机决胜;战后,曹操要回师对付刘表,又是荀彧提出不给袁绍以喘息之机,一举平定河北。战术问题上,曹操依靠的是荀攸。白马之战,“(荀)攸画策斩颜良”,延津之战杀文丑,惟独荀攸能懂曹操之计;战中,又是荀攸献策一烧韩猛,二烧淳于琼。至于郭嘉呢?他也“从破袁绍”的,可在官渡之战中,郭嘉鲜有表现,更有意思的是《三国志•魏书十》记载:许攸提供情报,要曹操去乌巢烧粮,“众皆疑。唯(荀)攸与贾诩劝太祖”。在这里,郭嘉也疑惑不决了。综上所述。《傅子》载郭嘉的十胜十败的主干部分与荀彧所见基本雷同,如果有一说有假的话,那么《傅子》所言乃是加工附会,如果二者都是真的话,那么荀彧所说更加合理真实,有实践意义,陈寿只录其一是正确的!另按,贾诩也有明胜,勇胜,用人胜,决机胜四胜论,是在官渡之战最危急的时候。二、收纳刘备我个人一直认为,当初曹操收留刘备是养虎遗患。这是马后炮,我想曹操在赤壁汉中之败后也一定深恨当初不杀此人,如今逼迫他至如此。对于收留刘备这一对曹魏未来产生深远负面影响的决定,陈寿正书仅言程昱要曹操趁早处理掉刘备,曹操不同意,决定收留。但《魏书》与《傅子》出来搅局了,《魏书》说是郭嘉鼓动曹操同意的;《傅子》说是郭嘉反对,曹操不采纳,收留了刘备。我个人认为,应该采纳《傅子》说,即郭嘉在是否收留刘备的问题上是持反对意见。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收留刘备对曹操而言就是失误,放跑刘备是更大的失误,而《魏书》颇多修美曹操的地方,因此可能拉出郭嘉为曹操“挡箭”。陈寿明言是曹操自己决定的,在《武帝纪》与《程昱传》中都是如此,当采用此说。至于《傅子》,可为参考。三、孙策亡命说孙策趁袁曹对峙时要偷袭许都,曹氏内部恐惧,这时郭嘉语出惊人,说匹夫就解决了孙策,这一点充分说明了郭嘉判断力非凡。郭嘉认为孙策行为轻佻,“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犯了众怒,最终会命丧小人物之手。后来果然如此。这里就要说说江东年轻统帅孙策为什么会死在小人物手上,这能说明郭嘉的准确推断有现实基础,而不是能掐会算,由此而神化他,这一点裴松之也谈到过。孙策用6年时间初定江东,对旧有势力冲击很大,且其杀戮过重,当时江东士人很多都不服。我举这么个例子:吴郡高岱为人仗义疏财,被称为“世之英伟”。因他熟读《左传》,孙策请他论《左传》,高岱出发前,有人告诉他孙策为人“恶胜己者”,劝他论道时藏拙。到谈论时,孙策提问,高岱推说不知道,一来二去,孙策竟然火了,认为是高岱瞧不起他,不顾挤满数里的求情者把他杀了。史载“孙策东渡江,(士人)皆走交州以避其难”(《蜀书八》)正是因为孙策轻佻好杀,且杀了许多有名望的人,所以郭嘉能准确判断出孙策虽猛,却不足以危害曹操的后方,恰巧这时孙策果然死于许贡的门客之手,时间上倒是纯属巧合。四、曹操东征西讨自从担任曹操军祭酒后,郭嘉就一直伴随着曹操东征西讨,曹操表中说“(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因此郭嘉的活动与曹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也掀起了他人生的华彩乐章。我们来逐个分析相关战例。郭嘉第一战役来自破吕布。《郭嘉传》曰: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这三战是指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冬十月的彭城之战、下邳外围二次大战。吕布三战败北后固守孤城,曹军也一时难破,由于士兵疲劳,想打退堂鼓,是荀攸与郭嘉鼓励曹操继续围逼并献策放水灌城而最终灭掉吕布,我们看到此战中,荀攸与郭嘉并列大功。第二战役来自消灭袁氏残余的战争。由于郭嘉曾经历过袁氏内部党争,所以他能准确判断出袁氏兄弟两集团在外敌面前“急则盟缓则攻”的情况,建议曹操暂缓攻击,让其内乱,然后坐收渔利,这一招十分高明,让曹操能相对轻松的解决了河北余害。这是郭嘉棋高一招的地方。曹军追杀袁尚时,人们都担心刘表刘备偷袭后方,又是郭嘉准确分析刘表的性格与刘备的微妙关系,坚定了曹操“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决心。按《傅子》所言,郭嘉在曹操平定青、冀、幽、并后还推荐了一些人才给曹操。郭嘉死于建安12年(公元207年),他一生比较短暂,留给他表演的时间不多,但就是在这短暂的时间内,郭嘉嬴得曹操无限宠信并获得巨大成功。郭嘉生前身后食邑千户,这是在曹操刚取得河北最终胜利的时候,当时曹操惨淡经营,“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就是郭嘉死的那一年,曹操大封群臣,文官中荀攸功劳排第二,也不过七百户,而郭嘉已追得千户。那时曹氏除刚自杀的张绣外“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三国志•魏书八》)郭嘉病重期间,曹操不断派人探病,往往是回报的人还没回,新派出的已在路上。郭嘉之死对曹操打击很大,乃至赤壁之败后,曹操都叹郭嘉不在,这是为什么?郭嘉赢得曹操的宠信,有三点原因。1.有真才实学这是最根本的一条,郭嘉的智术确实非凡,虽比不过荀彧但与曹操军师荀攸相仿佛。前面已经谈了很多,弗赘。2.能迎合曹操的心思,说曹操爱听的话。初见曹操,谈论天下大事后,曹操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出来后,高兴的说“真吾主也”,可见曹操对郭嘉的第一印象非常好,面试很成功。郭嘉说了什么让曹操对一个27岁的年轻人评价如此之高?按《傅子》说就是十胜十败论。在此论中,郭嘉将袁绍贬得几无是处,把曹操捧得很高,同样的道理,荀彧也说过,历史记载很有意思,荀彧说完这话,曹操是“悦”。郭嘉说完这话,曹操是笑着说:“我有什么德行可以承担你这样的评论啊!”注意,这非常有趣,在这里,曹操听完自己的十大优势后似乎有点不好意思,谦虚起来,而这谦虚是笑着说的,足见当时心情之好,气氛之轻松,也足见郭嘉的话说得巧妙动听!3.郭嘉年轻曹操是把郭嘉作为托付后事的对象,郭嘉小曹操15岁,在谋士团中很年轻,38岁而亡的郭嘉让53岁曹操格外痛心。郭嘉也因此而享尽哀荣。接下来,我再横向评论郭嘉,他,在曹营当中到底是什么地位。个别朋友把郭嘉捧为曹操帐下第一谋士,甚至说是三国第一谋士,显然是不全面的,或者说是感情压倒理智的评论。曹操帐下第一谋士应是荀攸或者是贾诩。时人都是把程昱与郭嘉并称,而程昱在前,至于荀彧,更是天上的皓月,其格局不是什么谋士所能比拟的。所以郭嘉的地位应在上述人等之后。或许有朋友会说,曹操曾说过许多赞美郭嘉的话,且曹操识人用人冠殊三国,那他评论郭嘉的话,听来就是第一谋臣。比如:“唯(郭)奉孝为能知孤意。”“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曹操)策未决,(郭)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动无遗策”、“其人见时事兵事,过绝於人”,“追思(郭)嘉勋,实不可忘”。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话都是在郭嘉死后的评论,基本都来自表(骈文)或是和二荀谈论的伤感追忆,其实这些言论类似今天的悼词,所谓死者为大,好话说尽也无不可,当然,也含有曹操惋惜痛心之真情,这不可抹杀。对郭嘉生前真正有分量的评论是“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郭嘉)也”,我想,这也不能作为郭嘉所谓“第一”的支撑点,就算把对郭嘉死后的盛评都算上,也是无法与二荀令相提并论。因为曹操从不吝惜对他所看重的人的赞扬,这其实也是帝王“御人之术”的一部分。我们看看曹操对二荀的评论吧,有些话比论郭嘉的有过之而无不及。说荀彧:“吾之子房(西汉张良,如果他说自己是中国历史上谋士地位第二,不知谁敢自称第一)也”,“发言授策,无施不效,(荀)彧之功业,臣(曹操)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天下之定,(荀)彧之功也”、“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谋殊功异,臣(曹操)所不及也”,“忠正密谋,抚宁内外,(荀)文若是也。(荀)公达其次也”对荀攸:“荀令君(荀彧)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荀攸)之去恶,不去不止”“二荀令(彧、攸)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荀)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甯武不能过也。” “荀公达,人之师表也”,“荀公达真贤人也,所谓‘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孔子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达即其人也。”“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馀年,无毫毛可非者。”……不一而足。按,曹操对郭嘉之死,史载“哀甚”,就是哀痛的很,但对荀攸的死,则是“言则流涕”,就是说提到荀攸就哭。我不想评论感情上谁轻谁重,只是想摊开来,让大家全面的看待郭嘉。我认为,郭嘉是曹操营中第一流的谋士,善于识人,判断力准确,而且能迎合上意,史载其“达於事情”,正是如此,曹操才说:“唯奉孝为能知孤意”,而荀彧尽管德才无双,却不能与曹操默契,死于猜忌。在“达于上意”上倒是不及郭嘉。 郭嘉虽清治德业为人诟病,但仍不愧为“才策谋略,世之奇士”(陈寿评)
阅读全文

一、        赵云到底如何定位MQ认为:赵云,蜀汉一代虎臣,威震一方。1.从当时人的评价可知。杨戏赞赵云为“统时选士,猛将之列”,陈寿亦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杨戏、赵云都曾是蜀汉的官员,其中杨戏与赵云基本同时代,亲见赵云后半生的行为,因此他的评赞是我们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可堪原始权威。MQ按:《杨戏传》介绍杨戏在景耀四年卒,而生年不详,我们通过其他人物来推断,可以得知其基本与赵云同时。《三国志杨戏传》说杨戏“少与巴西程祁公弘、巴郡杨汰季儒、蜀郡张表伯达并知名”。而张表《益部耆旧传》说是张肃之子,《华阳国志》说是张松的儿子,张肃与张松是兄弟,所以不管怎么说,张表肯定与赵云同时代。而程祁是程畿的儿子,程畿又是刘璋时期任命的江阳太守,(赵云入川兵取江阳),所以也是与赵云同时代的人物,自然,杨戏与他们年少时俱闻名,自然也与赵云同时代。杨戏对赵云的评价,也是当时人的共识,我们对赵云的评价如果脱离的“忠勇”而言其平庸的话,那就是一个原则性的错误。关于“统时选士”,那是指赵云统兵征战,选拔良才。赵云曾任中护军,有选拔军官的职责,而赵云能完成的很好,所以作为一大功劳来称赞。2.从战争中的经历可知。a.生擒夏侯兰在博望坡一战中,赵云率部生擒敌将夏侯兰,大获全胜,可见其部众依伏之法,训练有素。b.当阳救斗此一战是赵云功绩的第一次彰显。至于细节,我们无从得知,《三国演义》中七进七出属于艺术夸张,但事实如何,我们要从一些其他资料中来研判。首先赵云保护甘夫人与阿斗幸免于难是没错的,而此战是艰辛困难的。正因为如此,在后来大将军姜维等朝议时才说赵云“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当时具体情况如何呢?从《三国志先主传》载“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及於当阳之长坂……大获其人众辎重。”看,刘备军是仓促应战,一触即溃,刘备当时“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可见战斗一开始,赵云是跟随刘备败退的,而且刘备的步兵都或死或降,只有包括刘备在内的几十名骑兵逃脱,这时,赵云见刘备妻子落入曹军围中,因此返身入围救人,理由1:见《赵云传》“云身抱弱子,保护甘夫人,皆得免难。”在这里,赵云是怀抱阿斗,护住甘夫人且战且走;理由2:《云别传》曰: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 顷之,云至。可见,在与刘备一同败退途中,赵云又返回过战斗一线,杀进曹军集结地,因此有人以为赵云投降曹军。从这两处记载可见事情的先后次序。再见《三国志二主妃子传》记载当时的情况是“困偪”,全“赖赵云保护,得免於难”假如只是单纯的逃跑,何来“保护”一词?由上可见,赵云当阳救主是经过英勇战斗的,而不是简单的护着跑,也正因为如此,姜维等才称之为“当阳之役”c. 入川之战赵云在诸葛亮的领导下参与了白帝、江州之战,后来在江州分兵平定江阳、犍为。一路是否遭遇大战,不见史书,但从当时江阳、犍为二太守为人处事可以窥出一二。江阳太守程畿,刚烈勇猛,MQ推程畿为人,不可能主动开城投降赵云,必为赵云所破乃降。程畿是效忠于刘璋的。巴西太守庞羲因为天下大乱,私自招兵,被人在刘璋诬陷说造反,庞羲害怕,于是想拥兵自保,派使向时为汉昌长的程畿要兵,这个使者是程畿的儿子程郁,被程畿拒绝,程畿说了非常耐人寻味的话:“我受州恩,当为州牧尽节,汝为郡吏,当为太守效力,不得以吾故有异志也。”,就是说:“我受刘璋的恩,当为刘璋尽节,你是庞羲的属官,当为太守庞羲效力,不能因为我的缘故而背叛庞羲”,事后程郁回到庞羲处,庞羲以杀死程郁来要挟程畿,而程畿为大义而无所动!事后因此受赏,为江阳太守。程畿跟随刘备伐吴,至死不退,史载“程畿曰:吾在军,未曾为敌走”后“身执戟战,敌船有覆者。众大至,共击之,乃死。”就是这么一个报刘璋之恩赤胆忠心,勇猛刚烈的汉子,赵云征服了他和他的郡,难能可贵。只是历史缺失,难见其详。由此可见,赵云取江阳,决非坦途,收程畿类张飞收严颜也未可知。至于犍为太守何宗历史失传,只知道他“精究安术,与杜琼同师而名问过之”二、《云别传》的可信度MQ以为《云别传》可信度很高,《云别传》作者不可考,但他的身份极有可能是一位史官,身份可能与陈寿同,理由1:因为《云别传》曾载有《后主诏》,说明作者能接触到皇帝诏书这类国家级文献资料,因此成为信史有一定前提。2:《云别传》多次提到“先主”这一称号,表明作者既奉曹魏为正统而去刘备“昭烈”帝号,又照顾刘备身份而称其为主,因此《云别传》作者似与陈寿有一样的经历;3.《云别传》为刘宋时裴松之所摘录,因此作者年代必在晋朝期间,相去三国不远。
阅读全文

马超反叛朝廷风险很高,由于父亲兄弟被曹操扣为人质,他因此背负人伦恶名。但马超造*反,其父未必一定会死,他父亲的命运其实还是攥在他自己的手上。我举三个类似的例子。例1:汉之下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项羽广武山对峙,项羽在阵前放了个大锅,烧开了水,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放在上面,要求刘邦撤退,否则就煮了他父亲,刘邦说:“我和你曾相约为兄弟,我父就是你父,你煮了他,请分我一杯羹。”项羽大怒,准备动手了,这时项伯劝说:“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祇益祸耳。”(《史记•高祖本纪》)后来楚汉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项羽归还了刘邦的父母妻子,刘邦通过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了这次人质危机。例2: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春正月,山东牧守起兵讨伐董卓,公推袁绍为盟主。这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他有个叔父叫袁隗,当时在董卓把持的朝廷中位列太傅。袁绍刚反时,董卓并没有立即杀掉袁隗,而是组织力量对山东牧守联军进行了抵御,可是后来董卓红了眼,又是焚都,又是迁民,还刨了汉朝的祖陵,挟天子迁都长安,在丧心病狂的状态下,三月,董卓杀了在京师的袁隗及其宗族。面对这一家庭人伦惨祸,袁绍却“畏其(董卓)强,莫敢先进。”《资治通鉴•汉纪》例3: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8月中旬蒋介石一面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一面以受降为名,调集大批军队进占共产党军队控制的长治(汉时并州上党郡)等地区,晋冀鲁豫军区针对这一情况,提出“打好上党战役,支援重庆谈判”的口号。因为当时部队都为毛主席的安全担心。邓小平说:“上党战役打得越好,歼灭敌人越彻底,毛主席就越安全,在谈判桌上就越有力量。”最后,共产党军队获得巨大胜利,这一胜利打击了蒋介石的内战气焰,加强了中共在重庆谈判中的地位,对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上三个例子说明,当有人质在对方手上时,如果被威胁方能放手一搏,取得胜利,会让威胁方对人质投鼠忌器,然后通过谈判来解决人质危机。如同上党战役的完胜一样,邓小平说得好:“上党战役打得越好,歼灭敌人越彻底,毛主席就越安全。”也正是如此,才有“打好上党战役,支援重庆谈判”的动员口号。试想,如果马超能在潼关战役中歼灭或打退曹操之军,我想留京的马腾家族定不会死,新败的曹操敢杀马腾来刺激马超采取进一步的动作吗?我们再看刘太公的例子,作为威胁方的项羽,他为什么没有杀刘太公,原因也在项伯的劝说上,项伯说出了被威胁者能保全人质的两个条件。1.天下事未可知;2.为天下者不顾家。所谓天下事未可知就是指斗争双方局势胶着,谁都没有吃掉对方的把握;2.就怕玩命!如果被威胁方有着铁血性格,他不顾一切的向前冲,你就是杀再多的人质也不足以动摇他打败你的决心,你多杀一个只是多增加一份仇恨,多了一条未来秋后算账的罪行而已。有了这两个基本条件,加上后来能巧妙的外交斡旋,经谈判争取,马腾一家绝不会死。反过来,我们再看董卓杀袁隗的例子,袁绍是否具备这两条,可惜,他不具备,所以人质被杀。一月,山东牧守联军起兵,声势浩大,令董卓忧心。二月董卓开始西迁,可是山东各路人马谈不上“为天下者不顾家”,只是“(终)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三国志•武帝纪》)另外,在杀袁隗前的荥阳汴水战斗中,联军中的曹操部被徐荣击败,结果“士卒死伤甚多”,连曹操都“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这一完败也壮了董卓举起屠刀的胆色,所以他不但敢杀袁隗,还敢虐杀俘虏。综上所述,马超起兵反*叛朝廷,不一定就会置在朝为质的父亲于死地,然而……(未完待续)
阅读全文

过客兄《坐看牛马大战》一文总体来说比较客观,但有一些问题我昨晚就想发出来,只是碍于过客兄一文结论与在下的观点相吻合,因此就按下来了。今见过客兄似乎比较坦荡,“欢迎各位多发帖指正讨论。”因此我就还是回一个,若有冒犯,望谅。兄说“赵云一生除了救阿斗的功绩外,确实没有什么震古烁今的战功,也没有治国安民的政绩,正如最后封谥顺平侯所含寓意。”我想请教了:关羽有何“治国安民的政绩”;张飞战功如何“震古烁今”?过客兄的标准似乎苛刻。顺平按谥法是“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这评价很高啊,不知过客兄如何通过他印证“确实没有什么震古烁今的战功,也没有治国安民的政绩。”另外,蜀汉只有法正、诸葛亮、蒋琬、费祎、陈祗、夏侯霸、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赵云得谥,“时论以为荣”。这不是很能说明问题吗?赵云的功劳得大。过客兄说“赵云一生军职主要都是担当中央军的领导职务”似乎不严谨,一者刘备起家伊始,无所谓中央与地方之分,等到占据了荆南四郡仅算刚刚起步而已,那时关羽、张飞、赵云都是外放为太守,正如刘邦大风歌云“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没有见所谓中央军职务;二者,就算早先的“主骑”,这个职务我以前有过帖子说明,怎么也和中央军职务挂不上钩;三者,拉上赵云的留营司马,那也不过短短二、三年而已,且刘备不久便去了四川。过客兄以赵云任所谓中央军职务为起点说其“不具备指挥大型战役和镇抚一方的能力。”前面所谓中央军的问题已经谈了,这里不赘,单说“指挥大型战役”的界定。不知赵云统兵入川在过客兄看来算不算大型战役,如果不算,那张飞、黄忠、魏延等等均无指挥大型战役的经历蜀汉有的只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姜维而已。指挥大型战役必须是统帅级的人物,赵云是猛将,所以不能将这一标准来衡量赵云,进而得出其能力上的出入。过客兄认为赵云只担任过一次桂阳太守,其后没有再任这一职务,所以镇抚一方的能力,在“周围人的看来就是不行” 我不知道赵云在桂阳当太守表现如何,只知道诸葛亮在督收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赋税时没有什么障碍,没有任何起义等等。这收租子的活,诸葛亮需要各太守配合,不可能他亲自下到每个县、每个郡去跑。因为《零陵先贤传》说当时诸葛亮住临烝。临烝是汉末所置的一个县,“此县居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之中,调其赋税,最为要地也。” (卢弼《三国志集解》卷35《诸葛亮传》)另外,赵云后来还“督江州”,那可是李严哭着喊着不肯挪窝的地儿。不知道这算不算镇抚一方。赵云后来还在赤崖屯田,设有军需府库。过客兄认为“赵云不能在入川战斗中建立显赫战功也是可以理解的了。当然,扫平外围收江阳,也许是赵云能力的最恰当展示吧。”这句话似乎有点矛盾,我窃以为过客兄是说“扫平外围收江阳”不算什么显赫战功,或勉强可提一提,因此才有“赵云不能在入川战斗中建立显赫战功也是可以理解的了”。但事情不如过客兄所言那么轻描淡写。1.        赵云曾“从平江南”,应有战功(补一条)2.        诸葛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定白帝、江州,到此赵云是参与了的。随后赵云独立自江州分定江阳、犍为(《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卷六)与诸葛亮会于成都。以上第2点所列功绩和过程不应为过客兄一句“扫平外围收江阳”而笼而统之。最后,我赞成过客兄所说“过高的拔高赵云某些能力或神话某些能力,恐怕是对赵云最大的不尊重吧。”之结论,赞一句!!
阅读全文

赵云主骑一事,我以前有过论证,指得是主理(统率)骑兵的意思,后来司马光在做《资治通鉴》时,采用的就是这主谓宾结构。牙门将军一事与老子骑牛兄无异,这是一杂号将军。说到赵云的留营司马,显然我俩分歧有了,牛兄说这是无稽之谈,理由是司马职乃“残汉率以名儒硕彦为之”,即必须是有名望的名士才能担当。刘备以左将军身份任命某某司马是完全可能的,是否一定要用名儒硕彦倒没成规。牛兄说谢援是营司马可能是笔误,当时营司马是庞羲,他是刘焉的世交亲家。说到谢援(应为射援,其始祖名字不好,叫谢服,出征打仗时,天子觉得谢服这名字不爽,没打先服了,于是该谢为射),他年少时有些名气,是皇甫嵩的女婿。话说回来,司马一职不一定要“名儒硕彦”,而且根据需要随时任命。比如刘表手下的梁鹄,自降曹操后被任命为司马,写写文书什么的;在有东里衮,就是侯音在宛城起义时劫持的那位,他为于禁司马讨关羽,于禁当时是左将军;卞秉(曹操的妻弟)为别部司马,卞太后想提拔弟弟,吹枕边风,曹操还说“以小舅子身份做这官,够不错了。”我举这几例不是否认司马一职可以藏污纳垢,什么人都可以进,只是说司马是根据需要随时可任,还可加各种名号,什么别部司马、军司马、留营司马、丞相司马等等五花八门,还有针对边疆少数民族的乌丸司马、西戎司马,针对宗教而派生出个督义司马等等。且司马并非严格到大将军五部无司马的旧例,比如。东郡太守臧洪被袁绍围困,他求救吕布,一次就遣俩司马出城。因此,赵云任留营司马完全有可能,当然同为司马,地位各有差。我前帖中对蜀汉官职描述时引用了品这一概念,这是我不严谨,我本想描述赵云地位,所以将品和俸禄——秩一起用了。这里更正。但牛兄言四征是杂号小将,是左将军刘备可以随便任命就不对了。马超之所以排在劝进表的第一位,因为他是东汉的四征将军!是朝廷任命的,马超的爹马腾在初平三年拥军进京受封,得征西将军,马超统腾众袭爵(当然曹魏史书不承认,言其自封,各表一词而已),因此排第一,关张只能往后。至于黄忠的征西将军,那倒是刘备封的,算个杂号,但一个是中央朝廷的,一个是诸侯王的,地位有差,不可同而视之。且刘备授官职本身也不严谨,有点乱,历史上对蜀汉的官制颇有诟病,一是立朝时间太短,二是乱,不成体系。但四征四镇四安四平无论是杂还是正,其名位是很高的,单就曹魏而言是常设正职将军,四征四镇在二品。最后,佩服牛兄一把,您对官制研究颇深
阅读全文

MQ不下结论,只是用史料来说明一下双方历史上交手记录的战绩比,或有缺失,但也能看出个梗概。献帝兴平元年,公元一九四年曹操再次攻打徐州陶谦,击破刘备于郯东。建安五年,公元二零零年官渡之战开始。曹操东征东南徐州,讨伐背叛自己的刘备。一战而破刘备,擒关羽,为随后到来的河北袁曹决战扫平道路。官渡延津一战,曹操击败文丑刘备五六千骑兵,斩杀文丑。七月,汝南黄巾骚扰曹操后方,袁绍派刘备带领兵马去支援,为曹仁所败。刘备返回袁绍处。刘备想离开袁绍,游说袁绍后得以带出自己的本部兵马去联络刘表,再到汝南与黄巾军联系,曹操派蔡阳出战,战败,蔡阳被杀。建安七年,公元二零二年刘备设伏大败夏侯惇、于禁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赤壁之战开始刘琮降曹,刘备携民撤出樊城,在当阳被曹军追上,刘备战败而走。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其中刘备在华容道放火。赤壁之战后,乐进留屯襄阳,刘备在收复南四郡后任命关羽、苏非前来争夺江北襄阳。被乐进击退,而刘备派驻在混水沿线的临沮、旌阳的杜普、梁大,皆被乐进逐出。后关羽北伐,在此线未遇抵抗,看来后期此处已被坐镇荆州的关羽荡平。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张郃进军宕渠,与张飞相拒五十馀日,张飞袭击张郃,张郃弃马步行逃走,蜀军大获全胜。建安二十三年,公元二一八年三月,下辨之战,曹洪准备攻击吴兰,张飞采用围魏救赵之计,说要断曹军后路,计被曹休识破,吴兰战败被杀,张飞、马超撤走。刘备派陈式截断马鸣阁道,被徐晃击破。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黄忠大败夏侯渊,斩渊及益州刺史赵颙。三月,赵云在汉水大寨开门箭射曹操,魏兵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曹操与刘备反复争夺汉中数月,魏军伤亡惨重。夏,五月,曹操撤回长安,刘备遂有汉中。刘备遣孟达攻房陵,胜,杀房陵太守蒯祺。又遣刘封与达会攻上庸,上庸太守申耽投降。八月,关羽水淹七军,擒魏主将于禁,杀副将庞德,俘虏三万魏军。十月,关羽分割包围樊城、襄阳。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皆降关羽。后吕蒙抄关羽后路,关羽的包围线为徐晃所破。以上统计,在曹刘交锋中,刘备方面胜多负少,在总成绩上优于曹操!在大的战役上,除刘备徐州战败外,赤壁、汉中皆为刘备完胜,以刘备为核心的蜀汉军事集团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仍能与强大的曹操军事集团周旋到底,并逐步将曹操势力范围清除出界,建立政权。由此可见,刘备等蜀汉军事力量在前期一点也不逊于曹魏,甚至在战场上能屡败曹军,实是三分天下不为过!很多网友妄言曹魏统帅将领等各个强大无比,刘蜀主将各个是“面瓜”实在欠妥。《三国志》的写作立场受政治高压影响不得不讳言曹氏之败,但我们不能随意抹杀能分立一鼎的孙吴、蜀汉力量。如果喜欢曹魏而恣意践踏其对手,反倒是不尊重曹魏的表现,假如孙、刘一帮真是废物一堆,那曹的胜利又有什么可骄傲的呢?尊重对手就是尊重自己!
阅读全文

老酒谈武力从来都是论坛一宗,但MQ依然“飞刀纵马,直扑”老酒,呵呵……,气势很足吧,嘿嘿……言归正传。老酒认为出现武力爆发的状态有几个基本条件,MQ总结大意为:1.己军占上风;2.该武将连胜两场,且不费力;3.武力爆发状态持续时间很有限,兴奋劲儿一过就状态下滑。老酒结论是:由于扈三娘单挑林冲时不具备上述仨条件,所以状态不算太好。老酒指出的仨条件合情合理,很有逻辑,但有些事情却不是常理所能设想到的。MQ指出一些特例来:楚汉之战,项羽被围垓下,亲率八百壮士杀出,逃至九江郡东城县界内时仅剩二十八骑。而汉军有数千人。力量显然是不对称的。这时楚军不再逃了,汉军包围上来有几层之多!项羽将楚军28骑分为四队,从四个方向踏阵,然后返回山头,此一战楚军杀进杀出仅损两人,而数量众多的汉军却不能阻止,且被杀数百人,(《史记》载:(楚军)驰下,汉军皆披靡)丧将军一人,都尉一人。我想,此时楚军——被四面楚歌扰了军心,遭遇十面埋伏,大势已去(条件一,不占上风);从半夜突围跑到天明,且走错了路,踏入沼泽,人马难行(条件二,既不胜,且兵疲,状态极差)。可项羽并28骑士依然气势如虹,势如破竹,为何?士气与决心暴涨,武力超常发挥。扈三娘与林冲过招前,远没有项羽及28骑狼狈,其状态要好楚军许多,而楚军依然能踏阵而入,斩将而还,状态出奇的好,这就是士气与决心。而扈三娘此时不排除有此心态,因此其“飞刀纵马直扑林冲”表明其气血直往上冲,很生猛咧。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