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赵云主骑一职是从历史沿革角度阐述的,下面再从当时环境来论证赵云主骑是职权而非官职。赵云归刘备前后是怎样一个环境呢?《三国志•先主传》记:(先主)往奔中郎将公孙瓚,瓚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袁绍攻公孙瓚,先主与田楷东屯齐。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谦遣使告急於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时先主自有兵千馀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在这段记载中,我们得到这样几个有关赵云“主骑”的相关信息:1.        赵云归刘备时,刘备不过是中郎将下的别部司马,赵云为“主骑”不太可能是“主骑郎”这一级别。2.        刘备由青州去徐州救陶谦时,已有兵千馀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抓了几千饥民充军。在这支刘备私人武装中,其成分实是杂牌军,唯一比较亮眼的是幽州乌丸杂胡骑,这算是刘备一支小小小王牌。那么这支有战斗力(俗善骑射)却比较难服(蛮夷猾夏,其性悍骜)的外族军队谁来管理呢?赵云!因为赵云为先主主骑。以上引用出自《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3.        刘备在青州时已有乌丸杂胡骑,说明此支部队在刘备活动于幽州时已然形成,作为公孙瓒部属的赵云归于刘备与此时间相先后,因此赵云统辖骑兵比较适宜逐步脱离公孙瓒切入刘备政权,如果贸然将赵云任命为自己的司马,则必然引发公孙瓒的猜疑。由此可见,赵云归刘备后,刘备将骑兵交给赵云管辖调教。“主骑”就是这层所指。由于赵云是公孙瓒的旧部,刘备亦为公孙之爪牙,因此赵云被授予兵种管辖权而没有赋予其统兵征伐权,这也是赵云早期没有独当一面的原因之一吧。这时谁是刘备的驾前猛虎与蛟龙呢?关张,此二人为“别部司马,分统(刘备)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最后,MQ认为,赵云早期是刘备帐下骑兵主将,乃听命于阵前,随军征战,冲锋陷阵的猛士,不是一方统帅,当然,更不是什么保镖了,呵呵……。
阅读全文

近日读帖,不看不打紧,一看吓一跳,因为看见有人高呼“刘禅是名君”,我的思维一下子乱了。历史上著名的昏君(至少是庸主)到了今人的眼里成了名君,真是感叹世事多变。是否为昏君,其实不外乎几点,是否国泰民安、社稷存亡、勤勉执事等,如果以上都不合格则是不折不扣的昏君,再杀些御史言官或边关大将什么的,如果杀得多了,或者杀了无辜,则比昏君更进一步,堪为暴君,但暴君未必就“昏”,只是“混”。说回来,刘禅是否为名君,一眼就能看出,无须多说。我只附加一条,就是,刘禅比较好色。当然,好色未必荒淫,但离荒淫也不太远,因为皇帝的好色与老百姓的好色不同,老百姓在街上见到美女,也就心存妄想而已,而皇帝多半会采取行动。诸葛亮死后,刘禅曾想选天下美女来充实后宫,董允曾阻止,说“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可董允死后,刘禅到底增加了多少呢?史书没直接写,但少不了。后汉制度,除皇后外,还有十四等级,有昭仪、婕妤、(女经)娥、(人容)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无涓等。人数往往达数千人,加上伺候这些后妃的人就更不少。而且昭仪爵位同丞相及诸侯王、婕妤同上卿,美人以上也食禄二千石,乖乖,不少啊!(东汉初时,百废待兴,后宫制度减少为五级,有皇后、贵人、美人、宫人、采女五级,可孝章帝以后,采女就达数千人)那么刘禅呢?根据点滴史料看,他是一个都不能少,二主后妃传中记载,蜀汉亡国时,刘禅有位昭仪自杀殉国,可见昭仪这一级别的女人是有了,以突破了东汉初的规模。再则,蜀汉末代太子刘璇,他母亲王贵人本来只是张皇后的侍人(奴婢)。可刘禅把她肚子搞大了,成了刘禅的头一胎,于是王氏进封为贵人。可想见,当年张皇后得知这等事,该是有多大一场闹腾啊,因为他是张飞的女儿,呵呵……。综合来看,刘禅好近美色乃是真实不虚,后宫规模也不小,故而他对歌舞升平的表演是“情有独钟”,以致见魏国歌舞而不思蜀也。
阅读全文

《出师表》是三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一篇给皇帝的上书。该文朴实无华,文笔洗练,感情真挚,为历代所推崇,《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评价说:“孔明之辞后主,志尽而文畅”,苏轼也有类似的评论,这些是从文学的角度出发,从感情上理解,清人赵翼甚至这样说“读此文不哭者,非人也”。我在此不做文学评论,从历史角度进行解读,关于此文有三大悬念:一、        作者为何全文提及“先帝”多达13处?二、        作者思路连贯,表达流畅,却在结尾处写自己“不知所言”,仅仅只是自谦吗?三、        全文表明诸葛亮虽临危出征,却表现出一种乐观积极的情绪,但为何又“临表涕泣”呢?此三大疑问,我推敲相关历史文献,稍有所感,拿出来与大家商榷。第一个问题,作者为何不停地提到“先帝”。“先帝”指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史称“先主”。刘备生平众所周知,无须赘笔,他“三顾茅庐”、“如鱼得水”的故事为后人津津乐道。这三顾茅庐就是指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如鱼得水是他对诸葛亮才干的盛评,这些在《出师表》中均有提及,诸葛亮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才干是肯定的,二者关系是不一般的。诸葛亮在给后主刘禅的表中不断提先帝刘备,并非以先朝旧制或祖宗之法乃压小皇帝,其实诸葛亮有难言之隐,也就是说,诸葛亮不得不反复提刘备!刘备死前曾当着另两个儿子刘永、刘理以及赵云、马谡等人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①后对儿子们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②,这一切其实为诸葛亮留有巨大的政治上升空间。而刘备死后,诸葛亮确实大权在握,若他象曹操、司马懿那样,完全可以实现政权更迭,但诸葛亮拥有完美的封建士大夫的品格和政治操守,他没有这样做。对于刘禅的人品与才干,诸葛亮是清楚的,把蜀汉交给小皇帝,他是万万放心不下的,也是他在远离成都冒死北伐前必须告诫以及处理好的,但他又不能真拿相父资格对皇帝刘禅严加训斥,这有违他的一贯政治形象和作风,他既不能以下犯上来教训皇帝,又不能含糊其词,甩下若大国家而轻率大众远征。因此,诸葛亮不得不借先帝言事,处处用刘备的口来指导刘禅处理朝廷内外事务。比如文臣中的费祎、郭攸之、董允等人,诸葛亮说“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也”,武将向宠则介绍说“先帝曰‘能’。”在自己苦撑风雨飘摇的蜀汉政权与保持封建伦理与防止内乱上,诸葛亮可谓用心良苦,让人同情解释了第一个问题,那么第二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出师表》最后为什么加“不知所言”。前面谈到了,诸葛亮在维系政局和君臣关系之间保持平衡,是在政治和伦理的钢丝绳上跳舞,难度很大。若是以相父自居提兵在外,会被人诟病为拥兵自重,图谋不轨,更何况曹魏、孙吴都有细作兴风作浪;如果哼哼哈哈,敷衍了事,显然辜负了刘备托孤之情,未免儿戏。所以,左右为难的诸葛亮在结尾处说自己“不知所言”。第三,“临表涕零”是为那般?中国自有皇帝(中央集权制)以来,但凡臣子中权盛一时者,少有善终,难逃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下场。吕不韦在皇帝之前,就不说了,李斯、赵高、韩信、英布、萧何、霍光以及东汉一大批掌权的外戚、宦官等,都是先例。诸葛亮很清楚这些前朝故事,对于今天的处境当然也有担心。因为刘禅敦厚有余而才干不足,极容易被小人蛊惑而亏待忠臣良将③,诸葛亮出师前途未卜,他曾写遗书给后主交代后事,从一定程度上看,诸葛亮是抱着杀身成仁的态度上前线的。身提重师不可不伐国贼,心牵钝物又万万不能少宽,生怕自己外出,祸起萧墙,内心是何等矛盾!金圣叹批才子古文也说:“此表所忧,不在外贼,而在内蛊也。”④面对外寇,诸葛亮倒是积极乐观,“侍卫之臣不懈於内,忠志之士忘身於外”,绝没有“妄自菲薄”,但对于无能的皇帝和不可知的大后方,身在前线的蜀汉总管家怎能安心离开?看着辞别皇帝和国都毅然北伐的一纸上书,一把辛酸泪浸透了“不知所言”的表中。注:本文所引用文字,除特别说明外,均出自《出师表》①《三国志·蜀书五》②同上③后来董允就遭到过这“待遇”,大将军姜维更是避祸沓中,详见史书④浙江文艺出版社的二十五史随笔系列,陈华胜著《大江东去》一段。
阅读全文

刘表,汉室宗亲,兖州山阳高平人,与同乡张隐等人号称“八顾”。在党锢之祸前名噪一时,以清议座谈闻名。在天下一统时,这样的人或许可以抨击时政,经济民生,做个御使言官什么的,拼死一谏也可博个后世清名。但乱世使他沦为匆匆看客,尤其在雄才大略的铁血政客曹操看来,更是不值一提的守户之徒。后来曹操观孙权队伍曾说了句“千古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兒子若豚犬耳!虽言说琦、琮,但字间也不失对刘表的轻视。曹操对刘表轻视早在官渡之战前就已形成,天下英雄之有他和刘备嘛,其余的都不足虑。刘表初统荆州时尚偶露狰狞,但当其坐拥江汉,带甲十万时却畏首畏尾,止步不前。河北风云骤起之时,天下最强大的两个诸侯袁、曹交兵河朔。当时大大小小的诸侯都敛兵驻足以观成败。曹操与袁绍为战略决战做政治攻势,纷纷向诸侯们抛出橄榄枝。曹操惟恐杀了刘备而绝名士之心而终养一虎;袁绍则积极活动联络刘表、张绣等从南边牵制曹操。这时政治领袖的素质高低立判!张绣本打算倒向袁绍,而贾诩劝其从向曹操,张绣同意了,事后证明了贾诩之言正确而卖了个政治好价钱。同时汝南王俊也基本以同样言语劝说刘表,说“曹公,天下之雄也,(以下省略若干追捧魏武之言)。今乃释近而就远,如有一朝之急,遥望漠北之救,不亦难乎!”可刘表不听,倒向袁绍。如果选择了袁绍就索性积极配合一点倒也罢了,可官渡之役他却袖手旁观,关门守户,这等于既得罪了曹操又与结盟的袁绍无实质性帮助,这样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实在差劲得紧。袁绍败亡,其子相残,曹操乘机攻伐。区区一个小县长的刘备(注:刘备当时的家当是“一两员将,七八条枪和大腿内侧些许赘肉”)都有气吞天下的雄心,劝其偷袭许昌,可刘表依然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连郭嘉都能算得到此人作为,言其不过是个“坐谈客”(《后汉书》卷74),献策说“表必不能任备,劝公行”。于是曹操乐呵呵的说“我攻吕布,表不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绍,此自守之贼也”。刘表在《三国志》中名列大诸侯列传,与董卓二袁同列,比吕布、公孙瓒等排名靠前,紧接着曹操家族传,可见乃一等一的诸侯。的确,刘表的荆州辖区“南接五岭,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北可伐宛洛中原,西可略定巴蜀(注:刘表可能比西川的刘璋还强那么几分钱),对下游的东吴也可构成地理优势。这地方刘备削尖了脑袋也想挤进来,最后把哥仨的命(注:2.5条命,张飞还没出三峡)都搭了进去;从27岁开始,诸葛亮更是哭着喊着展开发黄的地图大谈他的铅式进攻直到54岁升天;还有蒋琬下载了个沔水造舟北伐的“隆中对补丁程序”。总之,这样一个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要地,刘表却无所作为,实在不能立足于乱世。在这种“保江汉间,观天下变”消极的单纯防御政策指导下,眼瞅着主动出击的时机一一溜走,等到曹操坐大,矛头便直指他了!刘表既然不能主外,那么总有精力主内吧。可他偏偏连家务事也搞不好,琦、琮俩小豚犬还挺闹心。于是家庭悲剧便埋下了祸根。刘表当年单骑赴任,靠了当地望族蔡氏才平稳坐江山。蔡氏等拥戴少子琮,而长子琦也与刘备等交好,于是两派早已剑拔弩张,只等刘表咽气就操家伙了!老于世故的旅行家刘备其实垂涎荆州已久,他是想自己当荆州之主,拥护琦只是一张政治牌而已,刘琦能有几斤几两他还不知道?但他老成持重,缓缓图之(注:吸取了荆州缓图失败的教训后,刘备在益州时便学乖了,一副猴急猴急的样子),年轻的诸葛亮就不然,成天上窜下跳,煽阴风点鬼火,鼓动刘备伺机夺取荆州;孙权也不甘寂寞,借报父仇频频对荆州加兵威胁,最闹腾的一次就是把江夏(今武汉市)给拿下了,杀了太守黄祖,东汉高举孝旗,似乎不采取点过激的行为不足以显示其孝心,于是把江夏来了个屠城。这倒好,“三光”后的空城没法呆,撤走了。总而言之,由于刘表的碌碌无为,错失争霸天下的良机而成为鱼肉;加上自家篱笆扎不牢,上下不齐心,致使多方势力渗透进来。刘表一吹灯拔蜡,荆州便立即四分五裂,不消等曹操动手,自家就呼啦啦大厦已倾。(注:本文除特别注明外,其余引言均出自《三国志》威力加强版,MQ在此特别感谢陈寿老师和裴松之老师)
阅读全文

诸葛亮一出祁山,仰攻陇西,本来是场难度比较大的战役,可是由于保密工作做得好,加上“戎阵整齐,号令明肃”,陇上天水(今甘肃谷东)等三郡一时被蜀汉军威所震,望风归降。可这不战而定的三郡恰巧成了羁绊诸葛亮进一步扩大北伐战果的“鸡肋”。魏明帝在战前会议上指出:“诸葛亮贪图三郡,知进而不知退”,料定孔明必败。诸葛亮大军迅速攻占祁山、西县(今甘肃天水西南50公里),形成以众击寡的局部优势。这时,只要切断关陇通道(西汉时川中盐铁运往关中的道路之一),可以把目前优势保持一个月,如此曹魏陇右将不复所有(曹魏陇西太守游楚对蜀帅说: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因此,断陇右的关键在于咽喉要地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诸葛亮把部队分为三部:赵云、邓芝以偏师作疑兵吸引“东兵”(曹魏西方统帅曹真大部)以争取收复三郡的时间。以参军马谡督率诸军为主力扼守街亭,保证曹魏东西不能接通,同时确保蜀军联系(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表明,西县距离街亭西北约50公里,西县北为陇上行,街亭失守则西县蜀军统帅部无退路回汉中)诸葛亮自提少数部队组成统帅部,并招纳羌、胡继续攻击陇右,由战败后诸葛亮自西县急急南撤为据。按诸葛亮部署:赵云部是大张旗鼓北伐,大造声势行“声东击西”之“声东”战术,将曹魏西方军力尽数牵制于郿城(今陕西眉县东)。曹魏全国部署是设立雍凉都督,由镇西将军曹真充任。东吴方向为曹仁(后曹休)。马谡的主力只是扼守街亭为根本,坚持一月以上便可算头等大功。他的对手是魏明帝前锋张郃五万兵马。蜀汉凭借弓弩兵与步骑兵混编阵型以及元戎等威力强大的速射军械,如果当道扎营防守应不是太大问题,诸葛亮本来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本着历练年轻干部的心态将马谡推到了指挥第一线。诸葛亮本人凭借南征的成功经验,把夺取曹魏陇上以及招纳羌、胡为重点,争取民心为根本,所以如南征一样,亲自挂帅干这活计,脱离魏蜀真正交锋的战场。这也就是我前面说的陇上三郡成为北伐“鸡肋”的原因(我是马后炮,呵呵)。诸葛亮攻袭三郡还是有成效的,部分郡县确实纳降了,魏将姜维也来诸葛亮帐下归顺。正当时间一点点的过去时,街亭出事了!马谡有违诸葛亮的军令,结果大家都知道,不废话了。一伐失败后,诸葛亮非常痛心,三郡得而复失。关键是蜀军素质不高,一遇突变迅速瓦解,丧失战斗力,马谡后来居然还临阵脱逃。所以诸葛亮针对暴露的问题进行了整顿。1、 严肃军纪,追究责任。考微劳,甄壮烈,自贬三级,并把自己的过失公布于天下。2、 从提高军队质量出发进行改革。要求官僚“勤攻吾之阙”3、 励兵讲武,提高蜀军战术技术和遵纪水平。4、 从此以后的历次战役,诸葛亮都亲临第一线,临机处置,以减少和避免失误。通过上面的改革,蜀军面貌焕然一新,对曹魏的作战从此占据了优势。中国军事科学院编撰的《中国古代军事史》评价说:“(诸葛亮及其蜀军)掌握战场主动权,边打边提高,善于从失利中发现问题,总结教训,后三次越打越好。特别是进出秦岭的行动组织得好,使魏军往往无隙可乘,又善于进行山地战,尤其善于山地设伏歼敌,行军作战达到较高的水平,获得敌国人的称赞。”随诸葛亮北伐的将领如姜维、王平、廖化、董厥等在日后的战役中都发挥了较高的水平,成了蕞尔小国蜀汉与中原大国曹魏周旋的唯一资本。
阅读全文

为了统一华夏,蜀汉有两种策略。一种是不等曹魏坐大立即北伐;一种是先一心一意搞建设,在适当的时候再出兵北伐。这两种似乎可以理解为积极北伐和消极北伐,请朋友们注意,不要在这里误解积极和消极的意思。总之,为了统一必须北伐,历史不可能出现偌大的曹魏向蕞尔小国蜀汉投降的局面,因此考量诸葛亮的北伐不在该不该北伐这一总战略的层面上,而应从技术层面来探讨得失,即何时北伐。第一种先不说了,那是白字黑字的历史,大家翻书即可。关键是假设的第二种,即消极北伐,先建设,后统一。MQ要从某些经济学层面来做技术性分析。看消极北伐战略是否有可行之理论。曹魏人口约是蜀汉的5倍(此数据相当保守,曹魏,包括蜀汉都有大量兵户、地主庇荫户不计纳税户口,详情可见MQ《曹魏军队数量论》);曹魏土地面积是蜀汉的9倍(州郡这一行政单位比);人才受教育程度也比蜀汉好(此比例不可考,但从荆州北上归曹与从刘南逃的人才分裂可窥一二,在下不日《走向三国》系列将有详细描述,请稍等)这是冷兵器时代综合国力的三大考察层面。其中前两个可算硬件,后一个是软件。从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来推论,其计算一般有三种,下放到三国时期,则应这样计算:(1)生产法:是从产品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再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即: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蜀汉粮食、布匹、盐铁、战马总产出为100,由于诸葛亮等人善于治国,所以中间投入较少,为10%,计10:100总收入-10的中间投入=90的收成。曹魏土地比蕞尔小国蜀汉大9倍,则总产出是900,中间投入比蜀汉浪费大,就算多3倍支出为30%吧,计为270。900总收入-270的中间投入=630的收成(2)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即: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蜀汉就按劳动力成本低,报酬单位为2,共10个农民耕作一个单位面积;土地肥沃度、耕牛衰老度、纺织机械损耗折旧为10%即10;税收为重税,按30%计算即30;盈余很高,按30%计算即30。蜀财政总收入:(2报酬×10农民=20劳动支出)+10的折旧+30税收+30盈余=90假设曹魏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都相对蜀汉而言,不擅长治国,各方面指标都按比蜀汉多三倍的方式消耗。曹魏就按劳动力成本比蜀汉多三倍,报酬单位为6,共30个农民耕作一个单位面积;]土地肥沃度、耕牛衰老度、纺织机械损耗折旧为30%即270;税收为10%即90(比蜀汉政府财政增加少三倍);盈余也低,为10%即90。魏财政总收入(6报酬×30=180劳动支出)+270的折旧+90的税收+90的赢余=630的总收成。国内生产总值(GDP)最后一种计算方法是“支出法”。但无论三种方法怎么计算,无论是从生产、收入(分配)和支出的哪一个角度核算,理论上结果都应该是一致的。所以就不再罗嗦了。另外注明一下,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料来源不同,计算结果会出现某些差异,这种差异在经济学上称之为统计误差,而一定限度内的统计误差是允许的。通过以上计算,我们不难看出:就算诸葛亮等蜀汉各级官吏比曹魏有更多更好的办法解决经济发展问题,有高出3倍的治国才能,但总差距在适量缩小的过程中依然巨大。因此,仅在四川一州之地关起门来搞建设很难统一九州之中原。除去高祖刘邦、萧何、张良、韩信等人杰四年内突袭出川的情况外,没有其它例子了。刘邦不等项羽坐大,在四年内解决无谋的霸王而有天下,诸葛亮综合能力虽才兼将相,算个人杰,可单一方面能力能和上面几位精英分开来逐一比较吗?恐怕不能,所以说诸葛亮等人关起门来搞建设统一中国似乎不现实,积极北伐是实现统一的唯一途径,或许有成功之可能。《后出师表》也有说明,就不罗嗦了。 当然,这是假设命题,也许曹魏提前发生司马懿、东方懿、端木懿、慕容懿等等的政变而引发内乱的可能,可偏安的政权也不一定能保持安定团结,所以这都是相对的。
阅读全文

第二章        宫廷之乱镇*压黄巾起义的两大势力是中央政府军和地方武装,在镇压成功后,腐朽的朝廷趁着农民斗争暂时陷入低潮时转为内耗。东汉的政治疾瘤就是幼主登基造成的外戚与宦官争权,这次戚阉之争也不例外,它直接导致了朝廷一发不可收拾的大乱。由于为了对付黄巾军,汉灵帝任命外戚何进为大将军,掌管中央军,而此前何进不过是河南尹而已,他登上东汉权力顶峰全托妹妹受宠于灵帝。灵帝一方面将中军的左右羽林军、虎贲军和五营军交给何进,另一方面又成立禁军中的精锐部队“西园军”,将其指挥权交给十常侍之一的蹇硕手上。戚阉之间的矛盾集中在了立嗣问题上。灵帝有两个太子候选人,一个是何皇后的儿子刘辩(少帝);一个是王贵人的儿子刘协(献帝)。灵帝想立刘协却担心后党势力干政,重病时密嘱蹇硕立皇子协。在灵帝驾崩后,戚宦争斗白热化。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何进策反西园八校尉中的中军校尉袁绍,导致西园军内部瓦解,何进立了少帝并诛杀西园军上军校尉元帅蹇硕,随后统领其兵。在戚宦初次交锋中,何进一方面利用西园军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分化了总领蹇硕与下属袁绍、曹操、淳于琼等矛盾,另一方面分化了宦官集团内部如郭胜、赵忠等人,最为重要的是,何进能利用党人与宦官夺权,形成官僚士大夫与宦官集团的交锋,从而一举粉碎了朝廷中军分权的格局。再次交锋中,何进暴露其无谋本性,本当兵权在握之际一鼓作气解决宦官集团时,却为后党所阻扰,错误决定诏调外军进都逼宫。为了达到逼宫以除阉宦的目的,何进采纳袁绍建议,召凉州军阀董卓;并州军阀丁原;司州军王匡;兖州军桥瑁等进都。可就在四方猛将还未到达洛阳时,朝廷发生重大变故。宦官先发制人,诛杀了何进,而已效忠了何进的西园军袁绍等又起兵诛杀了宦官,一时京城大乱,左右东汉政治格局的外戚与宦官同时消亡,朝廷立即出现权力真空。趁虚而入的董卓把持了朝政,他拉拢同来逼宫的并州军阀丁原部下吕布,成功分化了并州军并吞并了并州兵,加强了自己的实力。为了树立新朝威仪,并彻底解决外戚余权,董卓废何后子少帝而立献帝,后又毒杀何太后。由于董卓在许多行为上的不检点以及诸多倒行逆施的行为,引发了全国性的反抗斗争,中央里的西园军八校尉中袁绍、曹操等人转入地方发展武装倒董;地方上也纷纷响应。受何进诏逼宫的王匡、桥瑁等也兴兵发难,其中桥瑁还假冒朝廷三公书信传到各个州郡相约起事,从而导致了倒董统一战线的形成。回头来看,在董卓把持新朝朝政后本当出现大乱到大治的气象,可事与愿违,他的所作所为直接导致了国家分裂的局面,究其原因有三:一、        自身实力不足。董卓起于凉州,凉州兵也确实骁勇善战,但是一州之兵并不能轻易左右天下局势。另外,凉州还有马腾、韩遂等人割据,董卓有后顾之忧。有鉴于此,为了扩充实力,董卓又通过卑劣手段吞并了并州军,使其他州军胆寒,纷纷独立自保。二、        没有处理好与朝廷官僚士大夫阶层的关系董卓本身是一个边陲将领,巧取政权后却没有获得朝廷官僚士大夫集团的支持。他的废立事件得到了中央官僚内心的反对,而董卓既不能与镇*压黄巾军的皇甫嵩等重臣老臣真诚合作,也不能团结以西园军少壮派势力为代表的袁绍、曹操等人,从而把本该作为支援的力量打入了反对自己的一面,迫使他们纷纷成了倒董势力中的中坚力量。三、        劣迹斑斑的军阀作风董卓本身做出了许多有违纲常的事情,他本人也确实十分暴戾,统辖下的凉州军相对中原人士而言又比较野蛮,因此不能得到官僚士大夫的支持。尽管董卓为了自己政治上的需要提拔了一些党人,但并不能缓和军人与政客之间、朝廷旧势力与凉州新势力之间的矛盾。在黄巾军与朝廷,外戚与宦官之间的矛盾消失或减弱后,官僚士大夫要求获得更多的权力,而军人干政妄为,使官僚内部矛盾开始上升为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董卓一系列的错误政治行为触犯了多头既得利益者的权力,遏制了新生势力的抬头,终于促使关东倒董统一战线的形成,引发了随后的军阀割据。
阅读全文

论坛前辈碧血汗青先生《权倾朝野的诸葛亮》一文MQ仔细看过,有几个问题在观点上不能一致,所以直率并坦诚的提出来。先生《权倾朝野的诸葛亮》是文章的标题,按文法解释可分两层含义。一、评说诸葛亮整个人,用权倾朝野来加定语,连贯起来就是“权倾朝野的诸葛亮”,侧重在于点评诸葛亮的政治品格;二、点评诸葛亮“权倾朝野”这个行为,连贯起来理解就是“诸葛亮的权倾朝野”,侧重点在于诸葛亮的专权并带来连动效应。呵呵……MQ这倒不是玩文字游戏。两层意思,通观先生全文,似乎侧重点在第一条上,不过也兼论了第二条。MQ认可诸葛亮是“权倾朝野”的,这也是史书记载的,所以不存根本性分歧,那么聚焦点就在第一点上:权臣诸葛亮的为人。先生客观的说了“诸葛亮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对蜀汉皇朝的忠诚令人感叹,然而作为一个周旋于政治、军事舞台上的政客和权臣,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个特定的舞台上游戏规则的制约,因此他绝不是一个没有缺陷和没有污点的人,一个历史的人是不可能完美的,诸葛亮的人格和道德魅力以及政治、军事能力,在长期以来的盲目推崇中被放大乃至发展到最后的完美,大量一直存在的、可以说明问题的资料被视而不见,或者被斥为不可信的资料,这是不客观的。”先生指明了诸葛亮人格的上限是“他绝不是一个没有缺陷和没有污点的人,一个历史的人是不可能完美的”。这话放之四海皆准,是颠扑不破的真理!MQ无才,根本就不可能去挑战这个真理,自然也同意这句宏观评论,因此分歧再度缩小。MQ和先生分歧的焦点在于诸葛亮人格的下限。这点先生的提法相对模糊,MQ斗胆总结为“(诸葛亮)是一个懂得时刻要牢牢把持权利和实力,关键时刻对任何人都绝不手软的政治家,包括对其第二个主子刘禅以及朝野上下的大臣、百姓在内,莫不如此。”后看先生行文让读者产生了诸葛亮阴险政客的形象,当然,MQ只是妄猜尊意,如果不是还请勿怪,以下就请原谅MQ自说自话吧。我认为裴引《三国志*蜀书五》里袁子的话很能概括我的观点,呵呵……这是句不要脸的话,其实是MQ非常同意袁子的评,诸葛亮“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也就是说,推崇诸葛亮的人并不是否认诸葛亮不专权,这是公认的。袁子的评语简单翻译就是说“诸葛亮总理一国政务,虽然专权但不失封建君臣大礼(专权并不专横);代行皇帝的命令全国人却不怀疑他想篡位;国家法令严峻但是百姓却心悦臣服”古代的专权者,有何人能有诸葛亮的盛评?霍光,西汉武帝托孤重臣,最后做到大将军大司马职位,也就是说霍光统我西汉天朝军事、征伐之大权。他重病时,宣帝亲临问候并痛哭。霍光病死后,宣帝及皇太后亲自为其吊丧,谥曰宣成侯。注意,霍光居然也用了“宣”字,受宠可知。可霍光治国有方而治家不严。武、昭、宣三帝时,霍家子弟权重势大,骄侈无度。霍光妻霍显为使其女为皇后,使人毒杀许皇后,后霍显与霍皇后(霍光幼女霍成君)密谋毒杀太子刘奭。公元前66年7月,霍氏因权势被削夺,心怀怨恨,密议谋反,欲废宣帝立霍禹。结果阴谋败露,霍家被杀无数,被连坐诛杀者几十家,富贵极臻的霍氏家族覆灭了。而诸葛亮也专权,但治家甚严。千古流芳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出自诸葛亮家书(与诸葛瞻《诫子书》,选自《论语别裁》)。史书未闻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妻黄氏有谋夺后宫、大权的记载,而都是默默无闻,这难道不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家训使然?诸葛瞻,诸葛亮死时才八岁,长到十七岁时成了驸马,领骑都尉(中级武官,正常领兵一曲,500人,有史记载最多二曲千余人),过了几年才加至乃父旧职,军师将军。若诸葛亮专权而无礼,九年之久,天恩还怎能照到这孤儿寡母头上?而霍家之灭与霍光之死不过相隔5年。最后诸葛瞻、诸葛尚(诸葛亮的长孙)都为国捐躯,诸葛瞻还被敌国砍下头颅。诸葛亮病死敌庭,马革裹尸;诸葛瞻宁死不降,身首异处;诸葛尚冒死踏阵,死于乱军之中,这等忠烈可感苍天,若说这等人家有篡权之心,其心何在!是我们把诸葛亮推理成阴险小人,还是我们现代人心理就是阴暗?——说——!(以上这段话语绝不是针对碧血先生,因为先生说“他对蜀汉皇朝的忠诚令人感叹”,MQ只是针对目前网络林林总总非议诸葛的评论中最不能接受的一条的批判!)关于先生所说刘备托孤、李严事情,MQ多有叙述,因此不再赘笔,求大同而存小异。关于《出师表》一文,斗胆向碧血先生推荐一篇旧文,MQ上次(几个月前了)贴过,是图片格式,若不弃,以后整理出来与先生共享,可从另一角度来理解吧,金圣叹曾说:“(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说自出师必连三臣裨补者,此表所忧不在外贼,而在内蛊也,哀哉”另外,斗胆指出先生文章一处笔误,先生引用《吕乂传》中“又亮卒之后,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在解释“又亮卒之后,士伍亡命”时理解为“而在诸葛亮死后,军队中大量士兵和下级军官更是纷纷逃亡”。这不准确。详细可查《中国古代经济史·魏晋南北朝篇》,MQ以前也整理过,先提个大概。所谓“士伍”就是士家、兵家,即累世为朝廷服兵役,世代兵户,不许改业,这是三国为了与当地大地主、豪强争夺人口采取的手段,即所谓“编民入户”,他们是为战争做准备,平时兵屯劳作,战时出征。士家家属被圈定在某地生活,不得逃役,通婚也在士家内。中国古代徭役制度中有“丁、中、老、小”制度。其中兵役的起征年纪,《晋书·卷92》和《世说新语·语言篇》引赵至传都说:“年十四,诣洛阳,游太学,……后乃亡到山阳,求(嵇)康不得而还。……年十六,游鄴,复与康相遇,随康还山阳,改名浚,字允元。”《世说新语》引嵇绍注:赵至年十五,阳病……年十六,遂亡命。赵至本为一个“士伍”家庭出身,他为摆脱“士家”身份和逃脱“士籍”,装疯卖傻。这两次记录恰恰发生于15岁,赵至正式逃亡时间是16岁,这个时间概念基本证明了曹魏士家征发入伍的年龄界限,而孙吴的年龄为15到18岁,见《吴书·孙亮传》太平二年四月记载。还是回到诸葛亮,MQ是非常推崇他的,我们不妨宏观来看他,缺点人人都有,但要看是否构成诸葛小人说。我以为,诸葛亮专权是为皇帝、为社稷专权,不是为了他的子孙后代谋发展的专权。他位极人臣,君之相父,专权也是顺理成章的,广收田产,安居成都,把持朝政都是有条件的,不必在寒冬腊月去北方和强大的敌人周旋,这就是一颗公心。儒家经典《礼记·大学》所说“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诸葛亮基本做到了,所以他在中国人心中享有崇高地位的原因,尤其是古代文人的推崇倍至。乾隆皇帝说:千古之下,独此完人,虽有些过,也为了统治的需要而发感慨,但其核心情感因素还是能代表中国人的情结。我们中国人进入20世纪,尤其是推翻了帝制,走向共和后,民智开启,所以反对封建造神,尤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造反运动,一大批神被热血青年推翻,踩上无数脚,抽尸三百鞭。可热血过后,我们还是要思考,要冷静,于是,被妖魔化后的神又归为人。如今,互联网又来了,又诞生了一大批热血青年……。MQ永远认定:诸葛亮是个人,是个有着高尚封建道德品质,充满东方智慧的中华先贤。鲁迅先生说“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个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只苍蝇。”
阅读全文

MQ与《拨开迷雾看诸葛》一文作者们(以下简称“《拨》作者”)商榷《拨》文说:“陈寿单辟一卷给诸葛亮,这在整部《三国志》中,除去帝王,再无第二人有此殊遇。”在这里,《拨》作者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那就是史书分传并不完全是臧否历史人物,主要还是根据其属性分类。纵观《三国志》,本身仅有本纪,无世家等分类,余者皆归于列传。但陈寿还是以史家常识进行了分类,比如诸葛亮属丞相,所以单辟一卷,该文写手可能没留心《三国志*吴书》,在那里,陆逊也单独辟了一卷叫《陆逊传》。其实诸葛亮与陆逊都是一国宰相,若存于一国,可列世家,如《史记》的留侯世家、萧相国世家等。但陈寿著书时正处于西晋,晋承魏祚,陈寿不可能高抬蜀、吴二国之首辅而列入世家,因此干脆通通并入列传,这是曲笔求存的道理,而且还有步循古制,如《史记》中,掌齐国千秋的管仲与晏子不属秦汉脉息,所以只能是列传,而汉之陈平、周勃等却赫然位于世家,这就是成王败寇的待遇问题。但是,聪明的陈寿还是做了巧妙安排,他把诸葛亮和陆逊单列一传,其实有世家的含义在里面,只是不冠名而已。  《拨》文作者以《魏略》和《九州春秋》来怀疑《三国志》本传上记载的“三顾茅庐”的真伪,其实很没有必要,前面作者们已经说《晋书》在百名之外,而《三国志》在前五名(这些评价不知是否言之凿凿,MQ寡闻,倒还没听说过这种明确的提法),可现在却抬出更不入流的《魏略》等来否定《三国志》,这就有些矛盾了。要知道《魏略》的立场,他曾颇有用心的污蔑刘禅的身份问题,被裴松之斥责了,详情可见MQ拙文《历史的狡黠——魏略》。三顾茅庐是三国志本传记载的,况且在诸葛亮《(前)出师表》里已经有提“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在这正式上朝廷表中不可能用这种笨拙到极点的手法给自己贴金吧,否则岂不是让天下人耻笑?这种连谎话都不会说的人,也就没必要也不可能“苟全性命于乱世”了。所以《三国志》记载三顾茅庐是正确的,没必要疑神疑鬼,当然作者最后也承认对三顾茅庐“姑且信之”,但前面又说了这么多置疑的文字,所以MQ也“姑且驳之”。《拨》文作者认为《隆中对》有两个很大的缺陷。一是“联吴”和“据荆”的矛盾;二是怎样取得荆州的问题。第一条作者没说,只提到了第二条,那么我也只说第二条吧。作者说“就第二个问题来看,诸葛亮这篇《隆中对》如果是献给刘表的还情有可原。刘备当时只有小小一个新野,他怎样才能拿到荆州?诸葛亮再聪明,也不是邪教妖人,他不会知道刘表什么时候死,不会知道曹操什么时候南下,更不会知道刘琮那么简单就投降。”“隆中对”在后世何已有如此高的评价?就在于其前瞻性和宏观战略的指导性,照《拨》文作者怀疑一切的理解,那隆中对不过变成个后知后觉的建议才算出自诸葛亮的手中?其实作者是先对诸葛亮的才能提出置疑,然后由这个结论反过来寻找证据。再说,隆中对只字没提诸葛亮知道刘表什么时候死,曹操什么时候南下,只是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不知《拨》文作者哪来这些疑问??最后作者说“因此,有人估计,《隆中对》的基本策略,其实刘备早就明白,他不过看看这个小年青思路是不是和自己一样,既然大致相同,也就不管细节了,先聘出山再说。”这段臆断的文字我就不商榷了,比照刘备在前期转战北方一事无成(中间曾一度雄霸徐州)到碰见诸葛亮之前的发展轨迹就可有答案,我相信,每个看者心里应该都有结论。《拨》文作者说“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其实在正史中,根本一笔都没有记载。诸葛亮出山以后的第一份功劳,其实是过江东,说孙权,联合抗曹。MQ认为这是对的!在游戏杂志上刊登这篇文章可能是针对那些《三国演义》思维的玩家的正史普及知识用,很对。在这里,MQ想多说一下诸葛亮游说东吴抗曹的功劳。众所周知,孙权是一位能忍的英主。陈寿评其为“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这种把勾践拿出来类比的评价是非常高的,要知道勾践可是能尝夫差大便的主啊。而孙权周旋于曹氏父子和刘备之间,最终登上帝位确实是能忍人所不能忍。赤壁之战前,孙权只不过是持观望态度而已,要是曹操胜,孙权可能会忍到比如举国称藩的地步,一如其后来的所作所为,但他最终被诸葛亮拉进了战局,进行了光耀千秋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赤壁之战,并从此将刘备的事业引向光明,这就是诸葛亮的功劳,远比火烧某地、某县强得多。《拨》文作者说“其实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不象演义中说的那么重要,所谓“如鱼得水”,只是刘备笼络臣下的一句门面话而已。”我认为作者有些武断。刘备每次出征,必留诸葛亮镇后,这就是信任和重任!地位问题无须推敲,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请问:刘备转战一生,难道会把大门交给心目中无足轻重的人?一个不那么重要的人?前面说过,刘备曾雄霸徐州,当时可算一个大军阀了,当他出征与袁术交锋时后院起火,徐州被吕布端了窝,从此一败涂地,栖身刘表处时只能屯聚小小的新野,而军队不过千余人而已。这就是后院的重要,一个人一生出过这种亏一次就够了,所以刘备必然会把最信任的人和最有治国才能的人留在后方,这人就是诸葛亮。另外,不要小瞧“调其赋税,足食足兵”这寥寥数语,高祖功人功狗之说不是最好的注解吗?《拨》文作者们认为诸葛亮搞掉李严是个污点,这我就很奇怪了。作者们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曹操的FANS,因此曹操是伟大的,可诸葛亮搞点政治手段就怎么成了需要大书特书的事情呢?在封建社会,这些政治斗争是必然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我们需要把诸葛亮拉回人间,但没必要翻过来把他踢进地狱,中国人喜欢“造神”,但自从上世纪60年代中叶后,更喜欢“造反”。这不好,我认为,诸葛亮在巩固自己的地位时确实动用了政治手腕,否则不会登上权力颠峰,如果我们把他当个伟大的政治家来看,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如果我们把他当成“神”来看,这就是污点。因为说句过激的老生常谈的话。政治就是乌烟瘴气!但是,诸葛亮的政治斗争还是相当平和的,他没有杀政敌李严,而且让李严保留几百名奴仆过日子,甚至还提拔李严的儿子为官,这和血腥的曹操有本质的区别,而诸葛亮死后,李严也忧郁而死,因为他认为诸葛亮死后,他将永无出仕的那天了。也正是因为这,诸葛亮才能在中国普通老百姓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话说回来,为了批倒批臭诸葛亮,难道就要把李严打扮成鲜花和单纯的天使吗?《拨》文作者说李严是刘备任命的第一军事首脑,这不正确!作者理由是“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这就是片面理解了“内外军事”的意思。我们知道,丞相后是总领百官的,也就相当于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汉官制用三公分丞相权,掌天下兵权的是大将军,而掌征伐的是大司马,位在三公上。而中都护一职是卫戍皇城的军事长官而不是什么大司马、大将军,所以根本不可能去掌全国兵权,所以这个统内外军事是制永安宫的内外军事,不可能包括成都、汉中的全部军事,否则就不是中都护了。李严被任命为中都护时,刘备还没死,他召诸葛亮、李严前来受遗命,任命由李严来负责永安宫内外的警戒,防止一旦自己驾崩后发生变故,这才是正章。以后留镇永安更是说明了这一点。至于说到李严被罢黜的事情,MQ有多文表叙,这里就不再废话了。《拨》文作者认为诸葛亮的用人,并非或者起码并非全部的唯才唯贤,而是以集团利益为其基础的。这我承认一部分,我认为诸葛亮用人的根本是“任人唯忠”!如果这个人够忠诚,那么即便才智一般,也会受到诸葛亮的提拔,比如出师表中提到的人物,诸葛亮评价是“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还有胡济“有忠荩之效”等等。所以蜀汉的皇权非常稳定,没有出现曹操、司马懿之类的人以及东吴大臣间的大规模仇杀,皇帝宫闱也没有倾扎。这对于缺乏领袖才能和魅力的刘禅来说是非常幸运的。我认为《拨》文作者最离谱的是否定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他们说:政治上,蜀法严苛,据说刚一出台,“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后人解释说,是治乱要用重典。可是诸葛亮治理蜀汉十二年,这些政策没有丝毫改变的迹象;经济上,搞到只靠向东吴出口蜀锦来维持,他自己也说“益州疲弊”;政治上,一味高压,人才雕零,学术萎缩,连本史书也没有留下——害得身为蜀人的陈寿,苦于得不到足够的史料,竟然写作《蜀书》,是《三国志》中最薄的一卷。最后得出结论是“一味秉持旧法,毫不应时改变,诸葛亮能算大政治家吗?”我来一一讨论。政治上,《拨》文作者们说诸葛亮上台后“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其实出自郭冲五事第一事,说诸葛亮刻剥百姓,导致益州各利益集团包括平头百姓都怨恨他。其实裴松之已经对这提法表示了反对,他说“云(诸葛)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未闻善政以刻剥为称。”这很清楚,所以不需要MQ画蛇添足。更何况陈寿已经在本传中说了诸葛亮治下益州“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而且表明了诸葛亮“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拨》文作者们高论诸葛亮不算大政治家的理由在哪儿?或许认识水平高于基本算是当时当事人的陈寿也未可知。经济上,诸葛亮自己讲“益州疲弊”其实来自《出师表》中,那时的“益州疲弊”是关羽、刘备相继兵败后的结局,是黄元造反的结局,是南中豪族联络南蛮独立的结局,是诸葛亮接手时烂摊子的写照,不是诸葛亮统治益州十几年后的写照,作者用混淆时间的概念来诋毁诸葛亮治下益州的经济状况是不对的。再说,公认诸葛亮时期的蜀汉经济是三国中最有条理的一国,东吴的当千大钱的通货膨胀不说了,最大国的曹魏的经济恶化到取消货币的状态了,这能和诸葛亮的蜀汉相提并论吗?另外,说诸葛亮只搞向东吴出口蜀锦来维持更似是而非了,显然,《拨》文作者的结论来自《太平御览》中的记载。可原文是诸葛亮说“军资所出,唯赖此锦”,没说国家赋税来源只搞蜀锦而已呀。作者们可能还没看过都江堰旁诸葛亮立的石碑,上面是明令禁止破坏水利设施的,保护都江堰的目的是什么?另外,诸葛亮当政时期有饥荒吗?有农民起义吗?对比魏、吴可知了。政治上,说诸葛亮“一味高压,人才雕零,学术萎缩”更奇怪了,诸葛亮高压了谁?焚了什么书?兴了几次文字狱?坑了多少儒?灭了多少音乐?搞掉多少学问?拿不出证据就请不要以“宏观”之语以偏盖全。人才凋零是相对的,你说诸葛亮事必亲躬导致军事人才的凋零倒有商榷的余地(呵呵……蜀汉的外交人才倒是层出不穷),说到学术萎缩的帽子扣到诸葛亮的头上就完全不对了。蜀汉的大学问家,陈寿的老师谯周可是诸葛亮一手提拔的,本来那位老先生一直呆在家里的,是诸葛亮提拔了他,而且任命他为劝学从事,劝学的结果是诞生了陈寿。当然,蜀汉的学术比曹魏、东吴相比要差一大截,这是客观条件造成的,跟诸葛亮没多少关系,更别说是给诸葛亮扣上扼杀学术的帽子了。要说扼杀学术,曹操、司马懿、司马昭杀建安学士、正始名士、竹林贤士挫倒是值得大加批判! 所以我说,《拨》文作者们说诸葛亮缺乏军事指挥才能倒有几分道理,如果全盘否定其人格魅力、政治才能则是MQ要严正驳斥的!至于讨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我有许多帖子都有提到,由于有些是早期写的,难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还是可以从中看出我的观点,因此在这里就不罗嗦了。最后我想说,《拨》文作者可以就某个历史人物发表不同见解,但前提必须是客观!不能以自己的喜好随意臧否。当然我是喜欢诸葛亮的,这一点我从不否认,所以难免会有所护短,但我还是尽量在用历史说话,尽量做到客观,但我从不去恣意鞭挞任何历史人物,除去那些真正的民族败类。
阅读全文

很多人困惑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关羽北伐,关羽出兵北伐是谁的决定,目的是什么?MQ先绕舌说个楔子。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冬10月,由于宛城百姓不堪忍受沉重的运役(三国时期各种徭役的一种)而起义。这次因繁重的运役而起的造反是起因于汉中战役。曹操、刘备的汉中战役是整个三国时期几个重大的带有战略决战性质的大规模战役之一。此次大战参与人数非常多,据诸葛亮事后回忆,曹魏兵马前后出动达数十万,他在《正议》中曾提到过此事。在宛城起义的时候,侯音、卫开等人曾联络荆州的关羽,可关羽并未及时出兵,起义军坚守城池达两个多月,最终在219年春因叛徒的出卖而惨遭血腥镇压。关羽为什么没有及时出兵支援侯音,为什么非要等到来年开春以后才徐徐进兵?MQ认为:关羽北伐的军事行动是蜀汉最高决策者刘备的意思。北伐的目的是缓解蜀汉集团在汉中战场所受的军事压力。从时间上看,曹刘汉中决战的正式发生时间是在218年的7月,当时曹操调集“诸军”亲自来救力不从心的汉中守将张郃,而前任夏侯渊已经阵亡。9月,曹操率大军驻扎到了关中重镇——长安,这一大堆人拥挤到了关中一带,吃喝拉撒全集中到一起来了,给曹魏境内各郡县带来了无比繁重的徭役(包括兵役、运役等),10月侯音等领导无法忍受的宛城百姓起义了。蜀汉方面也是发倾国之兵来争衡汉中,此前由于吴兰、雷铜等军的覆没,刘备不得已亲自督师阳平关,而且还亲冒箭石指挥攻城。但初战不利,随后便一个劲儿的催促坐镇总后方的诸葛亮赶快发援兵。从前线传来的军事压力让注重均衡的诸葛亮在补给上感到压力,他为此还专门就是否征调益州大军确保汉中的问题召开会议,根据杨洪的解释,最后达成了共识——不惜一切代价夺取汉中。汉中战役的胜负还是个未知数,作为荆州集团军总大将的关羽自然不能太过冒失,刘备和诸葛亮甚至有可能动用荆州的军马,所以关羽不能轻举妄动。果然,到了219年的3月,曹操出斜谷逼近阳平关,先前采取攻势的刘备改为守势。正在这紧要关头,关羽的荆州军适时出动了!效果非常明显,5月,曹操把驻扎在汉中各处的军马统统撤进关中,放弃了汉中的军事存在,而自己驻扎长安,呼应关中与襄樊的两个战场,此时已经变成了两个防御战场了,他赶忙把徐晃从汉中战场调往襄樊战场,同时把淮南防线的张辽也调往襄樊战场。当于禁七军覆灭后,曹操自己也从长安(今陕西境内)南下到了洛阳(今河南境内),临近了襄樊(襄阳、樊城为今湖北省北部,与河南省接壤)战场。与此同时,在曹操被关羽牵扯到了东线战场后,刘备抓住时机,立即变守势为攻势,发动了沔水上游的上庸、新城战役,曹魏守将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投降了刘封、孟达,从此刘备一举稳固了益州全镜,在7月份做起来汉中王,达到了事业前所未有的高峰。将散落在各史书间的事件整合后,我们不难发现,关羽的北伐其实就是为了呼应汉中的益州军事集团,牵扯曹操吞并汉中的企图,确保整个未来的蜀汉政权门户。关羽北伐的时间选择也很好,他把荆州战场的决战时间安排在了汉水汛期,扬荆州兵水战之长而避其骑兵步战之短,这就是他能克于禁七军的原因。而宛城起义军不能坚守到来年雨水季节带来的长江、汉水汛期,在那年春天全部牺牲,成了屠夫曹操的刀下鬼。至此,刘备、诸葛亮的大战略被全盘激活,保持了对曹魏的战略优势,从而达到了事业的顶峰!
阅读全文

伟大的三国论坛新盟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论坛版主中央和新盟中央卓越的创始人、领导人,三国论坛著名独裁运动的活动家邪恶董卓因故挽留无效,于公元2003年3月10日15:13分辞去,网龄享年三岁。公元2000年1月,邪恶董卓投身三国论坛的革命事业中,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坛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初来论坛时,和已故革命家张济等成立了黑暗同盟会,逐渐走出了一条反对反对党一党独裁的武装斗争路线,奏响了新盟革命运动的前奏曲。在第一次辩论赛失败后,当黑暗同盟的革命斗争陷入低潮时,邪恶董卓毅然决然改组同盟,成立新兵联盟,从此完成了一位在野革命志士向一位论坛统一运动的职业革命家的重大转变。从论坛二年起,邪恶董卓领导新盟进行了五次反围剿斗争,成功粉碎了反对党把新盟独裁运动扼杀在摇篮里的企图,新盟也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正当革命武装斗争进入相持阶段时,邪恶董卓又作出提拔新秀,培养接班人的工作,把新盟年轻干部虎贲将军推上领导岗位,自己甘为人梯。然而,革命斗争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当论坛进入第二个年头时,虎贲将军因病医治无效盍然长世,邪恶董卓再次挺身而出,担任临时、非常盟主。论坛三年,邪恶董卓再次力排众议,推举飞将军吕布担任新的领导,可惜好景不长,飞将军吕布也再次与世长辞。新盟革命从此陷入低潮。但论坛的工作却是百花齐放,迎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在飞将军吕布担任盟主以及版主前后,邪恶董卓作为元勋,努力配合广大干部群众工作,开创了论坛新的风貌。他注重调查研究,借鉴坛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发了龙虎榜制度,并且引入了薪俸制度,把三国论坛建设成了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游戏论坛而屹立在新浪论坛之林。邪恶董卓为了新盟和论坛的发展,呕心沥血,终因积劳成疾,倒在了工作岗位上。邪恶董卓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新盟和论坛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紧密团结在以张一剑同志为核心的论坛中央周围,高举建设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游戏论坛理论的伟大旗帜,与时俱进。全坛人民聚精会神造砖,一心一意灌水,把我们的事业推向新的胜利!邪恶董卓永垂不朽!
阅读全文

巴西先生的立论文章条理清晰,既然是辩论篇,MQ就开始反驳,得罪了。MQ先整理先生的几个质疑点和观点。质疑方面:1、显然,曹操得青州兵30万的事件构成了对先生观点的威胁,因此把这作为重点怀疑对象(这一证据,MQ并未在立论中提到)。相应的,先生得出结论是10万左右。2、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统计冀州时自鸣得意的声称可得甲兵30万的事情再次构成立论的威胁,因此也作为怀疑对象(此一论据是MQ立论时引用过孙盛说的)。3、淮南三叛时,先生质疑司马昭平叛与叛军军队数量(此一证据是MQ在立论篇时引用的重要证据)。以上质疑都很正常,既然是辩论,则需要对不利于自己观点的证据加以驳倒,很正常,那么,我就来维护我立论的观点。一、关于青州兵的答疑。30万青州兵这一论据,我这次立论篇没有引用,但先生既然点了它,我也就辩个两句。《后汉书*卷9》载:东汉初平二年十一月,青州泰山郡内便涌入黄巾军三十万众。太守应邵接连和义军开战,最终令义军损失老弱一万几千人。后来黄巾军转入渤海,在东光被公孙赞击败。次年四月,这批义军转入兖州,被曹操所败。问题在这儿:时间相隔半年,这批义军数量有无增加?《三国志》固然有美化曹操的地方,说青州黄巾军百万入兖州可能夸大曹操战功,但也不能被巴西先生简单的做减法一一扣除,因为这半年来到底有没有新加入到起义队伍中的人,从逻辑与常理上推论,这肯定是有的。现在就按先生只是单纯减法来算,落到曹操手上的黄巾军怎么也应该有二十万左右呀?总30多万人。应邵灭了1万多,加上公孙赞连杀带抓的共10万人,两者相加,总共也就损失11万多。30-1-10=19(单位:万)所以尽管可以质疑“受降卒三十几万众,男女百余万口。”(魏书一)的数据,但曹操基本上也应进帐18万以上。曹操破敌未明确记载,若按《魏书》所说太祖仅凭几千人巧胜黄巾军而已。这样一来,曹操自己的兵马加上受降义军,总共合20万左右,这是最保守的数字了(注1)。【注1】MQ之所以说是保守数字,因为被公孙赞击败的黄巾军在半年内肯定在扩展,加上青州一带有很好的太平道基础,黄巾军一直没有停止抵抗,直到建安12年冬,青州的黄巾军还袭击了济南。我只是按最单纯的减法得结果,因此说曹操整编的青州兵18万是最保守的数字。若按《三国志》记载,则是白纸黑字的30多万,按我辩解的数字算,曹操最起码已经有20万,不止先生所说10万。这仅仅只是曹操起步的时候。二、关于冀州甲兵30万的问题冀州甲兵30万,到底征了没征?MQ先简单说说三国兵役制度。中国古代徭役制度中有“丁、中、老、小”制度。魏书载王《令》:曹操在建安23年(218年)4月,为了抚慰因疫疠、战争而“凋伤”的百姓作了规定。“女年七十已上无夫子,若年十二已下无父母兄弟,……廪食终身。幼者至十二止,贫穷不能自赡者,随口给贷。老耄须待养者,年九十已上,复不事,家一人。”从这段文字可以推断,12岁为“小”的上界,13岁可能是半役者即“中”的年龄起点,70可能为老免年龄的起点。至于其中兵役的起征年纪,《晋书·卷92》和《世说新语·语言篇》引赵至传都说:“年十四,诣洛阳,游太学,……后乃亡到山阳,求(嵇)康不得而还。……年十六,游鄴,复与康相遇,随康还山阳,改名浚,字允元。”《世说新语》引嵇绍注:赵至年十五,阳病……年十六,遂亡命。赵至本为一个“士伍”(注2)家庭出身,他为摆脱“士家”身份和逃脱“士籍”,装疯卖傻。这两次记录恰恰发生于15岁,赵至正式逃亡时间是16岁,这个时间概念基本证明了曹魏士家征发入伍的年龄界限,而孙吴的年龄为15到18岁,见《吴书·孙亮传》太平二年四月记载,MQ不多抄了,以免伤害大家眼睛。【注2】士伍就是士家、兵家,即累世为朝廷服兵役,世代兵户,不许改业,这是三国为了与当地大地主、豪强争夺人口采取的手段,即所谓“编民入户”,他们是为战争做准备,平时兵屯劳作,战时出征。士家家属被圈定在某地生活,不得逃役,通婚也在士家内。例如公元223年,曹仁数万军马打濡须孙吴几千人马时,曹仁想出奇兵袭取中洲,中州就是当时吴国守军将校老小所在地。以上资料表明,士家作为三国兵役制度之一,在曹操平定冀州后一定推行了。征冀州那30万士兵是有法律依据的,朝廷征发士兵的法律没有更改,所以曹操实际得兵确实可有30万,说到崔琰奉劝曹操不要在新定的冀州打征兵的主意,曹操采纳了吗?没有,陈寿在这里只是表明曹操收起得意的神态并答谢他的提醒而已。至于说到是否把冀州的30万足额征足,倒是可以商榷,但如果说完全不征或少征,显然是把阿瞒想象成善男信女了,因为接下来的几场战役需要不断补充兵员。原来冀州以袁绍为首的旧官僚和大地主被曹操直接或间接的杀了,无论是袁绍、沮授、田丰、审配、逢纪还是许攸(注3)为主的贪官等等,他们的部曲、土地、奴仆都没了主人。也就是说,冀州旧地主势力的部曲、田地等都归曹操所有,因此曹操征调兵马的空间很大。【注3】冀州旧地主、官僚生活上都十分铺张浪费,官员私侵自耕农土地的事情常有发生。荀彧曾说:“绍兵虽多而法不整”、“许攸贪而不治,……(审配、逢纪)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后来果然发生了“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的事情。还有就是郭嘉著名的十胜十败论也谈到了袁绍军事集团的弊端,就不一一引证了。 曹操谈冀州30万兵马的时间在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九月,随后立即打响了并州战役,幽州战役以及灭高斡的壶关之战等,其间还有若干小战役如:205年的杜畿灭卫固定河东之战、206年乐进李典破管承长广之战、于禁平昌豨东海之战等。这些都是需要大量兵马的。北方的安定一直拖到207年,那一年曹操还对北方游牧民族乌桓发动了白狼山之战。大破蛮族,收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这些都表明,曹操必须征调足够兵马才能在群雄逐鹿的北方脱颖而出。退一步,就算曹操没有将冀州的30万人马全部抽调,但至少他从中抽调过了。而白狼山战役得的20多万人却不也是实实在在的吗?前后相加,怎么也不止巴西马忠先生所立二十几万的数目呀。总之,假如冀州仅得半数,加上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平定中国北方之后所得,包括自己的青州兵在内,已绝不下50万了(冀、幽、并三州已定,胜兵之多可详细见孙盛语,在我立论一篇中有转)。20家底(含青州兵)+20胡兵+15万冀州兵=55万。这还不包括幽州、并州所得以及夺吕布、袁术、刘备的淮南、徐州等地兵马。这是曹操最强盛的时候。当历史走到208年秋时,赤壁之战爆发了!曹操南征参战人数现在最保守的估计也有二十几万。南征之战初期,曹操又兵不血刃的拿下刘表的荆州(注4),总兵力少说也有30多万了,这还不包括后方各地驻军。【注4】刘表在荆州那些年“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馀万。”还是回到冀州30万,到底征没征?诸位读者不要嫌我罗嗦,因为这是MQ立论时的两大证据之一。呵呵……。前面我说了,曹操在冀州有可得大军30万,这巴西马忠先生也认可的,关键分歧在于曹操是否征调全了这30万,前面是从战争需要推理的结论,到这段,我再列举个事实。《魏书*辛毗传》曾说:“帝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资河南。”这事发生在曹丕登基之初,就是曹操刚死不久,这段史料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冀州早就开始推行了士家制度,当曹操薨不久后,文帝丕已经可从冀州抽调士家10万户了(最终他和辛毗讨价还价,迁了半数,即5万户)。10万的概念是户数,不是口数,若以口数计算则不下此数一倍,当初冀州得30万兵又何足道哉?曹操可能没有立即征兵,但编民入户的工作早就抓起来了,只要需要,随时可上战场。(未完,待续)  
阅读全文

《通典》记录三国时期总人口为七百多万,但有学者已经提出疑问,认为三国时期实际总人口约一千多万,相对东汉灵帝时的五千多万有明显减少,但人口下降趋势到献帝年间已逐渐减缓。详细见中科院哲学社会学研究所编撰的《魏晋南北朝经济史》。上次我和一位网友曾就这人口差距问题多次对答,各执一词,今天不想就人口真实数量来谈,仅试论原因。以益州为例,《晋书》载刘备的章武年,益州人口为九十万余;刘禅投降之日,人口依然为九十几万;往前推,庞统说刘备取西川时也说“益州户口百万”,而那时的益州在刘璋手中,前后数字这表明,刘备、诸葛亮及其后继者治理下的益州人口稳定,而吴国也基本相同。这就说明,自东汉黄巾军起义到董卓乱政期间开始的人口严重暴减的趋势在汉献帝末年基本遏制,自西晋太康年间短暂的快速的回升直至五胡乱华的民族仇杀黑暗时期的到来,这是一个波浪式的起伏阶段。而《通典》记载的三国人口如果总数字是正确的话,深层原因来自严重土地兼并。土地兼并致使自耕农锐减,成为当地豪强地主的依附,而国家财政税收也往往水堵于此。三国时期,豪族地主势力强盛,手下依附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部曲),而朝廷的赋税却往往不能有效并足额征收到豪强地主头上,导致财政紧张。如曹魏大地主李典“宗族部曲三千馀家,万三千馀口居鄴。”益州大豪族孟达“以延康元年率部曲四千馀家归魏。”还有周瑜、鲁肃、魏延、马腾等等,仅列书青史的尚且举不胜举,而民间无仕官之土豪乡绅又何其多哉?!三国豪强地主之多,可见一般。故此担负朝廷土地调税的自耕农自然有所亏损,而豪强地主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经济上,都是朝廷的潜在威胁,如果和朝廷一个心,则封官加爵,如果不是,则成朝廷肘腋之患,于是当李典归曹操时,曹操十分看重他,一生显贵,而孟达降曹丕,更是同车马而行。豪族往往也能左右战局,官渡之战时,李典便资助曹操;鲁肃、周瑜也曾资助孙策,都获得荣耀地位。非但经济上如此,军事上也一样,他们这些大地主拥有私人武装,益州李严手中之兵可敌蜀汉十分之三,曹仁守南郡时也有宗族部曲的功劳,地主们还私设阶级和军衔,如牛金,便是曹仁的部曲将;大名鼎鼎的郝昭曾为部曲督,淮南三叛时的诸葛诞手下也是个个对抗朝廷而宁死不降。因此,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曹操和诸葛亮,都把遏制大地主作为巩固政权的重要工作来抓,前文说的李典,死时食邑三百家,这和当初手下三千家真是天壤之别,同样,诸葛亮在治理蜀中时,也把打击豪强地主作为本固邦宁的手段。都说诸葛亮权倾朝野,不错,但权力也有限度。朝廷不能控制的地方,诸葛亮自然也不能干涉,因此才有诸葛亮北伐时“调发诸郡,多不相救”的尴尬情况。因此,当吕乂募取兵五千人资助诸葛亮时,被提拔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诸葛亮死后,蜀中地主兼并土地现象开始严重,农民脱籍很多,吕乂为蜀郡太守后,打压望族,追查出来的脱籍人口居然达一万多人,可见当时人口流失的严重性,所以陈寿称赞吕乂“临郡垂称”。也由此可见今人争辩三国总人口时的矛盾尖锐原因了,因为不可查的黑户实在很多,呵呵……。
阅读全文

邪恶董卓完成了平生最有魄力的一次行为——在飞行时间仅两小时内,他一共签了230份保险合同,光首付人民币就达2万元。看着一大堆的合同,邪恶苦笑起来“咳....有保障了。”可一想到受益人是那位被殴打的老婆,邪恶心中不免又有一丝沮丧。这时,就看旁边的两个中东人把帽子摘了,胡子也拔了,起身说(中文,还是地道的北京话):“各位同事,祝贺大家完成了今年的保险销售任务,感谢大家!这次泰国旅游这是公司对大家一年幸勤工作的肯定和奖励,祝大家玩得开心!玩得happy,merry,cheerful,joy。同时也谢谢这为姓刘的客户”说完,两人紧紧地和邪恶董卓抱在一起,哽咽地说:“谢谢!真是太感谢了。”邪恶一听这话,火冒三丈:“妈的!托儿啊!你们。”说完操起羽绒服就准备拼命。就在这时,两个乘警过来把他反绑起来,说:“同志!您一次性购买了这么多保险,我们怀疑您对本次飞行要采取不友好行为,以期谋取巨额赔偿!”邪恶痛苦地说:“没有啊~~~甭瞎说,这两人是恐怖分子,他们化妆准备劫持飞机。你们应该抓他。”乘警微微一笑:“这两位是保险公司的部门经理,是他们举报说你有不轨行为,当然,在事情还没有调查清楚的情况下,我们不能把您当做危险分子来处理,但为了广大乘客的安全需要,我们决定将您隔离!”“你们搞错了.....我是良民......我是斑竹,斑竹知道吗?三国论坛斑竹....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人才能做斑竹.....”可没人听邪恶董卓的辩解,他在保险公司的人们欢呼声中被带进了飞机隔离舱。
阅读全文

邪恶董卓来到机场,非常兴奋,刚才出门的不愉快被一骨脑儿地抛到九霄云外。“排队去泰国的人真多啊~~~。”好心情让邪恶董卓连平常最讨厌的排队都变得贼有情调。坐上了飞机,邪恶开始兴奋,脸上泛起了红光,眼珠子开始不老实起来,四处瞎转悠,当然,停留时间最长的是还是北航U-912航班空姐身上。突然,邪恶发现他的旁边一左一右坐了两个头戴白帽子,长着大胡子的人,仔细一看,“天啊,两个中东人把我夹在了中间。”其实看到中东人倒也没什么,可邪恶竟然隐约听到他们在说“nine one one...USA...base。”邪恶手心开始冒汗,坐在座位上一个劲儿往下滑。“先生,没事儿吧。”空姐过来笑眯眯地问。“没...没事儿....好,很好......。”邪恶努力保持镇静地说。在空姐就要转身走的当口,邪恶连忙喊住“哦,对不起,小姐,我想加买100份保险,您这儿有什么险种?咱全买。”话音刚落,周围乘客全涌上来,纷纷递上名片。“你好!我是友邦”“我是太平洋保险”“我是中国人寿。”.......邪恶感动得热泪盈眶:泣不成声:“还是同胞好啊。”
阅读全文

其实我昨天就写了反驳意见,可不知道哪句触动了敏感神经,被删除了,也罢,我再重新仔细说明该帖的问题。《蜀中缘何无大将》(以下简称《蜀》)中提到的几个人物,其实就是《三国志*蜀书十》,陈寿编三国志时,非常注重人物类别的分类,这也是中国史家历来的规矩,因此裴松之曾批评陈寿把贾诩与荀氏叔侄合传时说:“陈氏此评,盖亦同乎世识,魏氏如(贾)诩之俦,其比幸多,诩不编程、郭之篇,而与二荀并列;失其类矣。”由此可见,古代史学家非常注重合编人物的属性(包括操守、职能、功绩等等),陈书不做《佞幸列传》、《酷吏传》等,但还是按人物属性进行了分类的。《蜀》文中列举的几个人,基本都是罪臣,如果按正规史书的分类可算《罪臣列传》这很明显,陈寿总评时也说:“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彭羕、廖立以才拔进,李严以幹局达,魏延以勇略任,杨仪以当官显,刘琰旧仕,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这说明这几个人的被罚是“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可《蜀》文作者为了拱倒诸葛亮,于是把这几人都说成不世之栋梁,被罚皆为诸葛亮之私。这就有失偏颇了,而且超越了公平、公正的对待历史的范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刘封之死涉及封建核心——立嗣,诸葛亮建议刘备杀他,并最终被刘备杀掉是封建政治家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以现代人的人-权观点来看,肯定是很不人道的,但在一千八百年前,很正常啊,况且刘封只是假子,而且也确实是个软耳根子,也做了对不起蜀汉国家利益的事,还是难逃其咎的。况且以唐太宗之英明尚有玄武门之变,魏文帝之文才飞扬亦杀手足。如果按作者观点看,岂不是猪狗不如?所以刘封之死本身并不奇怪,如果以此来苛求封建纲常下的诸葛亮,未免过了,就好比一个孙子对八十岁的爷爷说,我会上网,你不会,所以你不配做我爷爷!  彭羕被诛杀并不是出自诸葛亮,而是刘备杀的,最多只能算诸葛亮没有求情而已,而彭羕犯上,辱骂刘备、拉拢马超叛乱,这是要株连九族的,如果是曹操、司马懿,肯定下场很惨,可刘备只是杀其一人而已,以算很宽大了,这人就不值得拉出来炒做了,详情可见在下《彭羕之死》。 廖立被贬是因为破坏了团结,诽谤了刘备、关羽,而《蜀》文作者却说:“直言评点了几位当朝人物。意见对不对,可以讨论,但这些话到了诸葛亮那里,却都成了罪名。”,其实作者也知道,所以说廖立批评当朝人物“意见对不对,可以讨论”,但却首先说这人不该被罢免,我不妨这样假设:我们公司有个软件工程师,水平还是不错的,但在工作中不满部门经理的计划安排,并对董事长、技术总监等董事会成员进行诋毁,更为甚者,还和其他工程师私下发泄,请问这位工程师是对公司有帮助还是有破坏,是因才而留他还是因公司整体利益而开除他?请《蜀》文作者自己评判吧。李严,前后扯谎,江州私筑大城,本身就值商榷,详情可看在下《失足之臣——李严》另外,《蜀》文作者说“诸葛亮与李严,表面上惺惺相惜,实则都想斗倒对方,终是诸葛亮技高一筹。”有臆断的成分。至于刘琰,根本没什么大才,只不过是姓刘,和刘备同宗姓得以发迹。况且他“不豫国政,但领兵千馀,随丞相亮讽议而已。车服饮食,号为侈靡。”这和诸葛亮等倡导的廉洁自律本身就有冲突,此人还不如廖化,不提也罢。魏延,《蜀》文作者说“罗贯中说诸葛亮一早就看出他头上长有“反骨”,天生就不是个好东西。此不足信。但诸葛亮确实是想除掉魏延的”。“但魏延没想到,诸葛亮等人早已谋划好了,撤不撤军都要置他于死地。” 这是明显的臆断历史,有点无中生有的味道,可能MQ话有点重,但如果咱们为了批倒批臭某人而捏造罪名,MQ私以为有点文*革遗风,很不足取,愿《蜀》文作者戒之。至于杨仪,《蜀》文作者说“不料诸葛亮根本没看起他。”这话不对,因为诸葛亮每次北伐,亲临战场,处出敌国万众之中,随时都有生命,因此预先留遗书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诸葛亮选才是最重要的根据是“忠”!这是中国历代之本,忠孝为中国人立身之原,而杨仪有明显性格弱点,几乎和魏延如出一辙,而且杀魏延三族之手段残忍,比刘备、诸葛亮在世时简直就是天壤之别,诸葛亮从不灭罪臣之子女,更别说三族、九族。李严被打倒甚至可以不杀,这和司马懿对曹爽、曹操对孔融之差别何止丝毫?!而从杨仪对待他人的态度来看,我只能说幸好权力没有交给杨仪。况且杨仪被罢免是在诸葛亮死后,而《蜀》文作者把他拖出来批评是诸葛亮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局面,似乎牵强。最后,《蜀》文作者说:“上述几人无疑都是蜀汉的栋梁之才。”其实本身就有点偏颇,人才是综合素质,尤其是国家行政人才,他必须是全才(一定程度上),而不是偏才,甚至是有才无德的人。而上述几人皆有十德,况且,彭羕、廖立、杨仪是文官,根本做不得先锋,能力也未必好于蒋琬、费祎、董允等(《华阳国志》说其和诸葛亮被当时川人称为四英相)。而刘琰无才。结束此帖时,MQ引用《三国志》一句话“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荷国之重,亦见谥。”可惜,今人却不想他们见谥了,大概是死去的那些古代中国人不与时俱进了吧。
阅读全文

众所周知,邓艾伐蜀时,走阴平700里小道,当时在阴平桥头未遇抵抗,侥幸得过,后来发现营垒,是诸葛亮时所留,后主刘禅时废弃的。事情是这样。《三国志*魏书三十》载:其嫁娶有似於羌,此盖乃昔所谓西戎在于街、冀、豲道者也。今虽都统於郡国,然故自有王侯在其虚落间。又故武都地阴平街左右,亦有万馀落。藏学大家任乃强先生解释说:“……原所举地区名称,稍有混乱,现略加辨正,落实到现今地图上。如"街、冀、獂道",系代表天水郡(渭水上游)、武都郡(嘉陵江上游)、阴平郡(白龙江与白水江流域)三个地区。街字当读如"邽"。周秦间的邽冀之戎,原是渭水上游山间的两个羌支部落。邽戎在西,秦汉为上邽县。冀戎在东,秦汉为冀县。邽戎保存羌俗较多,族类分布地面亦最广。秦汉人把武都山区左右羌类都称为邽戎。其所在邑落多存邽之名,汉代概作街字。汉武都下辨县,一称"武街",本武都邽邑之意。故道水,也称街水。今武都县,古也称街,后魏置武阶郡,唐叫阶州。均街音的异字。此文所"街",指武都郡。最后一句"故武都郡地阴平街",系指阴平故城,在白水入白龙江处(阴平桥头)。魏时其地属蜀汉,故只附带提到。”阴平桥头在今甘肃文县南门外的白龙江上,属玉垒乡。她位于文县东南部,白水江下游,海拨高程700米。玉垒乡因境内有玉垒关而得名,旧称为“秦蜀咽喉”。三国时魏将郭淮所筑的郭淮城遗址在关头坝;魏将邓艾伐蜀时所过的阴平桥头遗址在白龙江、白水江会合处(原玉垒关桥址),今俱淹没于库底。所以诸葛亮在建兴七年春打败郭淮后克定武都、阴平遂二郡时。把府营迁到南山下原上,筑汉、乐二城。(《三国志》蜀书三、五)其实是诸葛亮拣的便宜,但汉、乐二城却是诸葛亮开始经营的,不是魏延。诸葛亮完善的防御体系抵御了司马懿、曹真的两路夹击,也源于此,自然郭淮的阴平桥头也是常抓不懈。可后来后主荒废军备,而姜维又抽走大军在沓中,致使阴平等地空虚,而姜维亡羊补牢的上书后主加强阴平桥头防备,后主又被黄皓蛊惑未采纳,才让邓艾的臭棋变妙手,一战成名。诸葛亮于姜维的差距也体现在这一点上,或许姜维执政的外部环境不如诸葛亮吧。
阅读全文

近日风闻网络有关三国讨论时出现的一种新认识,有人认为周瑜、诸葛亮是民族分裂分子,他们在赤壁之战中抵抗了曹操,导致了中国统一推迟了七十年,初看之下似乎有理,但细细琢磨却发现有重大偷梁换柱的嫌疑。前日读中国人大清史研究所的几位专家探讨康雍乾盛世时,也涉及到民族统一与分裂的认识问题,那就是蒙元的准格尔。学术权威们(可能有个别“学问高深”的网友开始嗤之以鼻了)说:准格尔是蒙元残留势力,一直未臣服于清廷,他们与中原政权的对抗不算分裂。专家们还列举了许多理由,由于和本文主题有差别,暂时就不一一列举了。回到三国,我不同意周瑜、诸葛亮的抵抗是分裂活动!何为分裂?分裂是相对于统一而言的,如果没有大一统的局面,自然也就无从说分裂,只能定义为割据。北魏与西蜀、东吴就是三个割据政权。原因是:1、天下一统的象征——汉天子及其政权还在。在这个大一统的旗帜下,政治格局决定了当时中原的统一性质,因此就谈不上分裂局面,甚至上纲到所谓民族分裂。2、割据多方是尊重中华大一统的象征者,天与天子。刘备挂的是汉左将军衔、孙权是汉破虏将军,而曹操更是汉丞相。三方并没有任何一方绕开天子而独立。同时,曹操出征是奉诏,而刘备进位汉中王时也上表天子,这都是从法律上承认统一局面,依然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当然至于天子是否真心则是另外一回事。当曹丕篡汉时,承认是承汉祚御宇天下。一开始孙权向曹丕称臣,其后又称帝,但仍明确提出“皇帝位虚,郊祀无主,权畏天命,不敢不从”,他从儒家天授君权上巧立名目,割据称帝。刘备的称帝旗号更鲜明——续汉统,国号汉。三方都以正统自居,指责对方为篡逆的贼子,而且互不承认对方政权的合法性,特别要说一说的是蜀吴同盟这一特例。孙权称帝时,蜀汉很多大臣反对,认为应该绝交,因为他们的脑子里认为天子只有刘阿斗,其余都是逆臣贼子在妄夺神器,但诸葛亮从大局着眼,还是派使臣去恭贺,但使臣和孙权对话说的明白,双方互为援手,一旦消灭了曹魏,也是两家战争的开始,因为天只有一个儿子,龙只有一个种,孙权也笑着认可。显然,三家不是分裂而是割据。3、三方努力曹操毕生致力于天下统一,而刘备死后的诸葛亮及其继任者也一样,这大家都非常熟悉。其实孙权也是,对于这位边缘汉臣,我多说一句,孙权称帝后,也把统一天下作为目标。他把曹丕斥为“孽臣”,显然在尊重汉朝的前提下,以天下独尊的姿态在发言,而曹丕“遂夺神器,丕子叡继世作慝,淫名乱制”更是指出他的政权诞生背景,而且他还开宗明义的说“权生於东南,遭值期运,承乾秉戎,志在平世,奉辞行罚,举足为民”。因此说,三方努力的方向是朝着统一的目标迈进,尽管有的流于形式,有的“胡说八道”,但号召天下的理论基础仍然是——大一统!这是中华民族的共识。(以上引文来自《三国志*吴书二》)因此,三国史是割据史而非分裂史,强扣分裂乃至民族分裂的帽子显然是偷换概念。我看周瑜、刘备、诸葛亮和曹操的赤壁之战,则是地地道道的“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此句转大名鼎鼎的余桂远教授之语)。
阅读全文

公元二零零零年夏七月八日,三国论坛成立,名三国世纪论坛,帝逆转乾坤诏告天下(出处见逆转乾坤之贴 周瑜之幸- <3275字节> 三国论坛 2000-07-08,因其为论坛第一砖,故确立为正式坛建日)国号:建武。(谥法:建,立朝律也;武,干戈军旅之事,言论坛之草创岁月)帝:逆转乾坤谥号:武昭帝(谥法:武,征伐也,昭,日明、光大也。)公元二零零一年夏八月九日,夜,论坛更名为“世纪三国论坛”(出处见mqolp两日之间帖——三国魏军足球队的阵容之我见- <1656字节> 世纪三国论坛 2001-08-10三国吴军足球队的阵容之我见- <1714字节> 三国世纪论坛 2001-08-09)国号:更始。(谥法:更,换、改也,言论坛之修正。始,根本,本源也,更始也证帝位之更替)帝:邪恶董卓谥号:光武帝(谥法:光,中兴也,武,征伐也)公元二零零一年秋十一月一日,论坛更名为“三国论坛”(出处见mqolp两日之间帖——千古奇冤话张郃- <1714字节> 三国论坛 2001-11-23梦回三国——生日怀古- <167字节> 世纪三国论坛 2001-10-27因诸位坛友文章不见传于年表,仅mqolp之文有接近,故以十一月首日为年号更迭日)国号:仲文。(谥法:仲,金文作“中”。本义:第二,言论坛之二改国名。文,继之武后,言论坛自武创日后以文修坛,转为热点论坛)帝:邪恶董卓谥号:光武帝(谥法:同上)
阅读全文

天蓝,蓝得仿佛没有天,只是一块轻纱笼罩大地。河黄,黄得仿佛没有河,只是一条泥路横亘山谷。“我操!”河北兵上下议论纷纷。“曹兵那帮孙子还打不打,小土堆上踅摸什么呢?害俺们白站在太阳底下”,然后又回头望主帅颜良:“还是俺们河北大将颜将军有气势,瞧!那头盔,那战袍,那架势,真他妈漂亮!”颜良听见了议论,得意地在阵中来回遛马,寻思着怎么一鼓作气攻上白马坡,但有个前提,自己的动作一定要帅!不!要很帅。“谁叫我是个完美主义者呢。”突然!对面山坡上,曹兵阵脚大开,一团红霞喷薄而出!细看,原来是曹营大将关羽跃马冲下山坡!真快!眼看就要撞上前队的河北兵。关羽大叫:“让开!都闪到一旁!”河北兵也害怕被马撞上,都纷纷让开阵脚,有人又议论:“我说,这是谁呀,就一个人跑下来?呵!您瞅瞅,那红脸将军真有气势,瞧,那头盔,那战袍,那架势,真他妈漂亮!”议论的声音传到了颜良的耳朵里,别得倒无所谓,但“真他妈漂亮”这句却着实扎了他一下,“有我漂亮?拜托!我叫颜良呀,颜——脸蛋的意思,良——漂亮的意思,哦,母亲!吾爱汝,你咋这会取名字哩。”颜良想到这,怒火,也许更多的是妒火上升,不禁气冲斗牛。“都给我闪开!”河北兵纷纷闪开条道,颜良提刀催马上前。颜良手捻胡须,以自信而刚毅的面部表情看着关羽,他想在第一照面让关羽自惭形秽。“来的那红脸汉子,姓氏名谁!河北大将颜良刀下不斩无名小卒!”可这时,已然冲到颜良马前的关羽一句也听不进去,他情急之下,把刀横过来,用双手使出吃奶的劲,勒住缰绳“吁——!”赤兔马终于停了下来。关羽长出一口气,定了定神,不禁骂道:“该死的!原本只想试试这马的脚力,哪知道这畜生一骑上去就跑,拉都拉不住,得他妈真快!回头跟丞相说一声,要求另换一匹,噫?我这是站在哪儿,嗯?这人好奇怪,怎么躺在地上一动不动,许是死了吧?”是的,他死了,河北名将颜良死了。在关羽横刀勒缰绳时,一心摆造型的颜良撞上了青龙郾月刀。天蓝,蓝得仿佛没有天,只剩无头颅的大地。河黄,黄得仿佛没有河,只剩被劈开的山谷。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