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年8月28日下午5时30分,荆州国受降仪式在襄阳郊外秘密进行,曹国先前一再对外宣称的与荆州国高级将领举行的秘密谈判终于浮出水面。消息传来,新野郡上下一片哗然。新野守将刘备连夜召开紧急动员会。会上,刘备在分析完当前严峻的斗争形势后认为:三十六计走为上!同时命令总参谋长诸葛亮中将负责具体撤退行动。9月1日上午10时,新野大溃退。由于后勤补给等诸多因素,刘备带领全县百姓每日后撤10余里,全军上下无不惶恐。与此同时,曹操亲笔撰写《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三评刘备挟持人质仓皇逃窜》,文章揭露恐怖头目刘备以百姓为人体盾牌屯扎江北,而他自己却临阵脱逃逃过长江,每日流窜五十里。同时,曹操呼吁已经投诚的江南荆州军严阵以待,不给刘备以喘息之机,若有供给恐怖份子钱粮者,与恐怖份子同!9月10日,曹操进驻樊城。9月11日,“911许昌恐怖袭击纪念大会”在樊城进行,曹操命令曹国军队全面推进,发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大陆!”的口号。并欣然写下著名诗篇《望长江》,曹国中央社头版转载,并组织曹国境内各市县群众学习。9月20日,曹国新闻发言人曹植向新闻界宣布,曹国军队已经占领了荆州国首都襄阳,曹国第7步兵师和第2水师已经渡过长江,其先头部队已经抵达及第二大港口城市江陵,全面接管了荆州防务。然而在9月24日,记者们仍然在襄阳城内听到了战斗声。据不良媒体社报道,9月24日,襄阳城东门发生激烈战斗,荆州国上校旅长魏延叛乱,企图阻止荆州国的投降并迎接逃亡的恐怖基地组织头目刘备。双方展开激烈的巷战,荆州国第1弓箭市向襄阳市郊区投下大约5000只弓箭,造成逃亡至此的新野百姓大量伤亡,迫使刘备东撤。在激战一天一夜后,魏延带领残部南逃,至此,基本可以确定,曹国已经完全控制了荆州国首都的局势。(不良媒体3月25日9:45分 电)
阅读全文

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许多年以来,尤其在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非常推崇这句话,认为是刘备说的真心话,堪为古代君臣相处的典范。现代,又有不少人认为这不过是刘备临死前耍的最后一招,说的是违心话,目的是稳住诸葛亮,让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果诸葛亮真答应了,刘备甚至会当场把诸葛亮杀了以绝后患。其实上述两点,MQ都认为有点走极端。首先,完全接受刘备说的是真心话这一观点,未免有点古代文人的“迂腐”,因为对待家天下的社会,认为还有“尧舜让贤”之风未免有点太理想化了。天下姓刘,怎能轻易他姓?说刘备是真心让出天下,显然是理想化了刘备。但如果咬定说刘备讲的是假话,则又有些现代人急功近利的思想在里面。毕竟,1800年前的中国人的思想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用现在的观点来推敲古人总是有些不太到位或者过分“到位”的地方。用庄子的诡辩思想,MQ可说“子非备,焉知备之所想?”说到“过分到位”,我甚至可以抛出一个大家前所未闻的“爆炸性的新历史观点”,那就是——刘禅不是刘备亲生骨肉!我还可以罗列诸多“证据”如:刘备没长胡子,雄性器官可能不完整;刘备喜欢和男性睡觉是同性恋,而诸葛亮是其男宠,天下交给男宠,有何不可?还有就是刘备刚死刘禅就改元建兴,导致同年天下有二君,不合古制,说明刘禅不是刘备亲儿子,所以没感情等等。其实这都是MQ为了达到抛出“新观点”让自己在网络世界混个脸熟的放屁之言。说正经的,MQ认为刘备托孤是真心加不情愿的无奈之举。托孤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远的有汉武帝托孤给霍光,近的有孙策托孤张昭。这都有些含重要政治信息在里面的临终会晤,所以霍光可以废帝,张昭可以不卖孙权面子。因此刘备的托孤还真没什么好往坏处想的。但话说回来,刘备肯定不会百分之一百的真心交出权力,但之所以有这番话出口,有非常明显的大背景。霍光受九岁之孤是天朝盛世,匈奴被武帝打得没满地儿找牙,暂时没什么外患。张昭受孤是孙策解决了江东,而曹操忙着和最大的敌人袁绍过招,没工夫望着东南,因此让孙策坐大,这时的托孤也没什么太大的外患。可到了刘备这儿就不同了。刘备死前连吃败仗,先是丢失了荆州大片国土和钱粮,军队的损失更别说了,除去马良、廖化等人外,还真没几个活口跑回来,轮到刘备吃败仗后,马良也干脆躺下算了,所以这接连不断的失败让刘备的自信心(对他死后的蜀汉政权命运的自信心)严重不足。刘禅以及他的几个小弟弟们的本事,身为家长的刘备是很清楚的,刘禅的盖棺定论就是无能(做为一国领袖的素质方面的无能),能否守住这弱小的新生江山是个极大的未知数。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益州疲弊、危急存亡之秋”。这还真是句大实话。曹魏想拔掉蜀汉的心思是早就有的,只是曹操死了,曹丕在守丧之期,而且曹丕还在寻思打蜀汉还是东吴的问题。而蜀汉的前盟友孙权自从荆州交恶后,两国间还一直没有恢复相互信任,而且陆逊还陈兵巫山口,说不清楚是防备蜀汉反扑呢还是嘀咕着要瞅个机会进攻益州来爆个冷门儿什么的,反正东吴除了温和的鸽派人物鲁肃外,基本都是鹰派,从上到下各个都是吃肉不吐骨头的主。外患方面是毫无治国经验的十几岁的刘禅所不能应付的。至于内忧,甭提了,临死前的刘备可说是欲哭无泪啊。刘备得益州,那是连蒙带抢得来的,那些地方豪族是打心眼儿里腻味他,刘巴、彭漾便是代表。还有地方上,他还没断气儿,诸葛亮二月从成都往永安赶去受孤,黄元三月就造反,那时躺在床上垂死的刘备可算从头凉到了脚。还有南中呢?那些地方豪族迟早要勾结南蛮造反,这是任何一个益州政治家都能料到的结局,刘备为他没能处理好国家内政便出兵荆州付出了代价。所以,在种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刘备撒手西归之前必然要选择一个能臣来稳定大局。知心的人一个个死掉了,“懂事”一点儿的只有诸葛亮(懂事是指蜀汉诞生的意义和发展方向),积极进取,胸怀天下的那帮旧臣都走了。关羽成了无头鬼;张飞也被自己人整没了;法正身体不好,前两年就吹灯拔蜡了;庞统变成了刺猬……总之都是不得好死吧。所以只有托给诸葛亮,而这村夫也确实有那么点才,所以刘备不得不说出那番感人肺腑的真心话。这是必然选择!再往深出探究,刘备也确实有自己的小九九(武汉方言,小算盘)。那就是——刘禅是斗不过以诸葛亮为首的那批南征北战的家伙,刘备如果死撑着,把话说得太硬太满,阿斗的政治命运可能比汉献帝混得还惨。与其日后被一点点的折磨、胁迫着强行交出政权,还不如先把丑话说在前头。就算有朝一日诸葛亮真成了曹操,他刘家还是有体面的退出的,而且这样退出可以保证刘禅的政治命运和个人命运,不至于闹到鸡飞蛋打的地步,这和他亲戚汉献帝有本质的区别(此时刘备还不清楚汉献帝的死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刘备知道汉献帝的命运不会好到哪里。)所以刘备必须和诸葛亮展开终极对话,这是一对一的谈判,刘备率先亮出底牌(不亮不行,否则咽气了就甭玩了),迫使诸葛亮必须按理出牌!也就是说,诸葛亮在永安宫里必须向他刘备亮摊底牌了!刘备的底牌是“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就是说,刘备的孩子都是你诸葛亮的孩子了,刘备还正式的用诏书向未到场的刘禅中交代“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诸葛亮地位问题),而且他说了,你可以替代这帮孩子们成为益州之主,诸葛亮,说吧,你这么着?诸葛亮终于跪倒在地,表示鞠躬尽瘁之心,继之以死。退一万步说,我们不难想象,就算诸葛亮先前有篡位的想法,他此时也会被逼到绝境上了,被要求在将要临死的先君和知己面前剖析自己,放弃不忠不义的想法。刘备用恩义和感人肺腑的诚挚确保了自己儿子的“有限将来”,刘备是胜利者,这场胜利是通过对诸葛亮个人人品的了解、古代的仁义道德和法律取得的。这就是我说刘备托孤是真心加不情愿的无奈之举,是枭雄一生最后一次的赌博。他赢了。
阅读全文

208年9月21日,曹操任命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为曹国第2水师司令,同时将荆州国水师进行整编,9月24日,曹国第一水师混编军宣布成立,总指挥为蔡瑁上将,副总指挥张允上将。同时,由这只目前天下最精锐的水师组成的水师军战队开始南下,抢占乌林,切断刘备东移路线。军队番号——“曹国水师第一军”。9月28日,曹操派遣第3骑兵骑兵团五千人追击南逃的刘备,这五千铁骑必须不分昼夜,追击前方150公里处缓慢前进的刘备军,此次行动代号为“斩首行动”,目标就是恐怖分子头目刘备及其高级指挥官。9月22日,刘备派遣关羽的共和国卫队1万人南下,寻找荆州国残余势力——刘琦的混编军,并责令其在长江口的江夏一代组织先期防御,确保新野中央政府及中央军能驻扎该地。9月30日,刘备得知江夏战事没有进展,再派刘封上尉带领一支警卫连保护总参谋长诸葛亮向东南方向的江夏前去了解情况,并手令诸葛亮“在适当时候,由你安排水军接应中央。”稍后,刘备做如下部署:1、赵云少将为共和国特别卫队长,保护家小及中央机关绝密文件;2、命大将张飞殿后,且战且退,誓死保卫中央及百姓的撤退。3、简雍、糜竺、糜芳随同刘备先行。10月2日下午,刘备宣布部队休整,露宿当阳县长坂坡。208年10月2日晚19:50分,小山西北传来喊杀声,曹国第3骑兵团与殿后的张飞军交火!刘备带领左右共2000亲兵仓皇逃窜!但由于准备不充分,顷刻间被曹军大将文聘冲散,就在“斩首行动”要见成效时,张飞救兵赶到,刘备通过心理战迫使文聘向东北角撤退。得到喘息之机的刘备迅速在当阳重要军事设施——长坂桥组织防御工事,由张飞大将具体负责。不良媒体报道:10月3日早8:00,曹国外交部发言人曹植向外界宣布:曹军第一阶段的“震惊与威慑”行动取得了“辉煌战绩”。曹军兵不血刃拿下整个南荆州。第二阶段的“斩首行动”已经展开,据前方刚刚传来的消息,刘备已经被曹军第3骑兵团围困,后续第7步兵师也已到达指定位置对长坂坡一带形成合围。刘备的“时间不多了。”正当曹国上下一片欢腾之时,10月3日15:40分传来最新消息,刘军少将赵云收拢残部与曹国大军进行游击战,7次突袭行动造成大量曹军伤亡。战报如下(截止10月3日晚):【曹军】将领:阵亡将军53人士兵:死504人,伤676人辎重:损失军旗2面,重武器“槊”3条,高精尖武器“青虹剑”1把【刘军】将领:第二夫人糜夫人阵亡;第一夫人甘夫人、国舅糜芳、副参谋长简雍重伤;接班人刘禅严重脑震荡并留下残疾。少将赵云因功进升中将。士兵:死、伤、被俘士兵共3884人,仅刘备、张飞等带领的十余人生还。辎重:全部落入曹军手中(不良媒体3月26日 电)
阅读全文

何为三国大英雄?就历史而言,大英雄就是那些仁德、忠孝、有辉煌业绩,不朽功勋,品行在后世有受到推崇的人,然后MQ按照25分制对其 操行、政绩、战功、文化几个方面进行评分。然后帝王诸侯级别人物追加20分,因为他们在乱世中斗争,难免不会做出一些不择手段的事情,但不如此何以成就王霸之业?政治斗争本来如此。总分120分。以正史为准,及格分是15分,好则上加,差则下减。所谓——操行:就是前面说的仁德、廉洁等等。家天下时代,以君王言为仁德为操行之首,廉洁忠贞为官吏操行之首。起评分为25分。有滥杀无辜百姓以及杀了罪臣家小以及三族等(仅杀罪臣本人不扣分,另外,不追究是否该杀,忠臣重臣除外)等便减一分,有几起减几起,最低为0分。政绩:帝王将相为政期间对老百姓做的实事,有成绩,比如国家或官吏为政的地区为百姓兴修水利,维护前人利民的法律、公共设施,令百姓丰衣足食、政治稳定、社会治安良好等等;起评分为15分,有一件加5分。战功:有辉煌战果或奇谋良策扭转战局的,其中以歼敌万人以上以及成功抵抗住了对手进攻的为及格15分。歼敌超过一万、拔城池一座加一分,守土一城加一分;反之亦然,丢城一座损兵一万则减。最高为25分,最低零分;文化:有兵书、诗集、论文、朝议、图表、音乐、绘画、建筑、发明等流传于后世者并公认为创新的,起评分为10分,有一件加一分,诗集、书集则是有一部加5分。首先列出几位主要军政人物,其余日后慢慢统计补充。曹操、曹丕、曹叡、夏侯惇、曹仁、荀彧、贾诩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姜维孙权、孙策、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司马懿、司马昭、邓艾、董卓、袁绍、刘表姓名——操行——政绩——战功——文化——————总计曹操——0————25———25———25—————75+20= 95刘备——20——— 15———7——— 12—————54+20= 75孙权——17——— 15———5——— 10—————47+20= 67司马懿—11——— 20———25———10—————66+20= 86诸葛亮—25——— 25———15———25———————— 90周瑜——25——— 15———25———11———————— 77董卓——0———  0——— 19———10—————29+20= 47这是MQ评分的草案,查书可能会有偏差,具体不一一列举,诸位可补充,我希望能把《三国志》中列传人物能全部评出来,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有何补充,欢迎指教。
阅读全文

三、淮南三叛时军队数量问题。巴西马忠先生质疑此证据的论据是相对抽象的,因为先生没有拿出其它数据表明三叛时军队数量,而是用对比手法,即以二叛毌丘俭5、6万人对比三叛诸葛诞的10万得出反对意见,也很好啊!真心佩服巴西先生的能力。不过,在解释对比数差这一点的质疑上,MQ要从毌丘俭与诸葛诞的家族谈起。其实不能简单的看待这两个史料提供的表面数据,深层次看:跟随两人反叛的“义军”数量的差距实际是两人门阀高低以及叛军组成部分的差距。门阀制度的形成与完善,这是魏晋历史主要特征之一。所谓门阀是世袭士族地主的通称,史书记载的名称非常杂,有按门第命名的“高门”、“旧门”;有以其身份命名的“膏腴”、“华裔”、;……还有就是以家学为特征命名的“儒宗”、“士流”等等。而庶族地主则被称为“细族”、“寒门”,在乡里有权势和宗族势力的为“豪强”、“豪右”等等。由于地主特权阶级的产生,他们开始累世积攒家业,发展自身,并且拥有私人武装。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曾说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与罗马帝国最后阶段的情况很相似。他说:“大地主们也蔑视政府,他们逃税,并用种种合法与非法手段扩大自己的地产。无依无靠的农民为了躲避蛮族入侵者以及政府税吏,寻求当地大地主的庇护,成为实际上的农奴。大的家族把庄园改变为要塞,实际上在各自所在地接管了政府的统治。他们的庄园基本上自给自足,所以贸易相应地衰落,城市相应地缩小。”而M.洛伊纽约写的,普特南出版社1968年版的《中国早期帝国中的日常生活》也描述了魏晋时期豪强地主的生活,其中有描写是:富人们家住的高楼,房屋梁掾交错,雕刻精美……富人们还有许多娱乐……,演奏不再限于民间节日这样的特殊场合。富人家这时还拥有配备铃鼓的五人乐队和家庭歌唱队。……为了维护庄园的秩序,保证他们的财产不受侵犯,富人们还训练农奴,武装起来抵抗来自外面世界的威胁。这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历史,他们是根据中华本土以及流失海外的历史资料翻译后编写出来的,再经过翻译国人读起来似乎有点不习惯,不过这只是称谓上的习惯问题,不妨碍问题实质,呵呵……。那么我们再以国人眼光看历史,把三国时期魏国境内的门阀大族一个个数,如袁氏、杨氏、孔氏、荀氏等大世家真是举不胜举,他们的生活情景何尝不是老外所写呢?而诸葛氏则也是当时大族之一。说来有趣,真正代表当时正宗诸葛世家的不是“大名垂宇宙”的诸葛亮(包括诸葛瑾、恪)那一支,而正是淮南三叛的诸葛诞。诸葛诞是西汉名臣诸葛丰的后人,而诸葛丰是以通达经学,刚直不阿闻名,从诸葛丰开始,以“布衣”而起,历代官宦之家,为山东琅邪望族。而毌丘俭的家底则远不能与诸葛诞相提并论,其值得夸耀的祖上仅上溯其父毌丘兴,起于曹操时的安定太守,治理西羌之地,曹丕篡汉后定为武威太守,后拜了高阳乡侯。毌丘俭是世袭父爵。在魏晋重视门阀的年代,祖上名望的差距导致了个人号召力的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可见二人战败后的遭遇。兵败后,毌丘俭“左右人兵稍弃俭去”最后只剩毌丘俭、小弟秀及孙子重三人藏在水边草丛中,最后还是被一个都尉的部民射杀。而诸葛诞则大大不同,为其而死的那300人是一个个过堂,砍一个问一个“降不降?”,结果杀光了,无一人降,而且都说:为诸葛公死,无憾!时人称诸葛诞为田横。这既表明两位“叛乱者”对待士卒部曲方面的好坏,也反映了两位声望上的优劣。既然号召力以及门阀高低决定了二者差异,自然响应他们叛乱的人数有不同,这是原因之一。其次还有,毌丘、诸葛两人当时的名望也有很大差距。诸葛诞在京都时与正始名流(注5)夏侯玄、何晏等相交甚厚,号称“四聪、八达”之一,声名天下闻。【注5】正始名士足可另开一篇,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都享有重名,曰正始文学或正始玄学,下启竹林七贤以及南北朝清谈、儒、道、释三教调和等,MQ曾做专文《正始悲歌》。而何晏等是一代学门宗师(抛开“成王败寇”的政治因素不谈),当时名声非常之大,详细可从夏侯玄之死窥得一二。而毌丘俭一直在北方幽州一带打仗,不能象正始名流那样名动天下,所以同为镇东将军,诸葛诞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这是毌丘俭叛乱前不能比的。贾充曾对司马昭说过:“诞在扬州,有威名,民望所归。”这是两人个人魅力的差距,是其二。接下来,就比两人准备工作上的差距。毌丘俭是河东人,做过幽州刺史,曾作为副将跟随司马懿平定辽东,还攻打过朝鲜。一直活跃在北方。当他反叛后,要挟的将士家属都在魏国境内郡县,并未跟到淮南。而他从豫州调到扬州,到安排起事的时间不过1年多,他在淮南的基础不算牢固。《魏书*卷13》记载,叛乱后,王肃以吕蒙袭关羽的战法献计司马师说:“今淮南将士父母妻子皆在内州,但急往御卫,使不得前,必有关羽土崩之势矣。”果然,战事一开,淮南将士因为家属都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只有淮南新附的农民为之所用,这就是人数差距所在。而诸葛诞在淮南叛乱的硬件环境要比毌丘俭高出许多。他进封高平侯,督扬州,在淮南“倾帑藏振施以结众心,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这就是诸葛诞私自招收部曲,而且数量不少。他还上表请求保留10万兵马守寿春,又要求临淮河筑城来防备寇患,想拥兵自重。而且在毌丘俭叛乱前,诸葛诞便早已“久在淮南。”,种种叛乱工作要好于毌丘俭,所以他叛乱时,得4、5万不在话下。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数量差距是:诸葛诞征调了曹魏的屯田兵,而毌丘俭仅调动了本军和下辖别县的驻军。屯田推动了曹魏水利建设,反过来,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也拉动了屯田规模与产出。曹魏最著名的几大水利工程基本集中在江淮地区,曹操时刘馥在合肥一带兴建芍陂、茹陂、七门、吴塘诸堨等,正始四年(243年)又在淮水开凿淮阳、百尺二渠,于是有大量水稻种植于中国北方,恢复了遭破坏的农业生产,充实了曹魏军粮。之所以将江淮作为军屯重点,是因为其水稻田产量常三倍于其它屯田(《魏书*卷28》),所以朝廷在淮南驻扎有大量屯田兵,他们的任务就是生产军粮,“且佃且守”(注6)。因此史书说诸葛诞“敛淮南及淮北郡县屯田口十馀万官兵”是完全有可能的。【注6】《晋书·食货志》载正始四年淮南屯田,恰巧也是开凿淮阳渠等的时间,前面说过水利设施的完善和屯田规模的增加是互为因果关系,由此可见淮南当时兵屯之胜。另,淮南屯田编制为营,一营六十人,由于是魏吴交界处,所以基本全是兵屯田,一边耕作,一边防御边患。至于史书记载的扬州新附胜兵者四五万人(注7)也不用怀疑,前面提到诸葛诞久在淮南,深得民望,他的治所就在扬州。这四五万是诸葛诞“附”来的,而毌丘俭的四五万叛军是“迫胁”来的,这也和二人门阀高低与个人名望有关,前文已说。【注7】后东吴派文钦等率兵三万来策应诸葛诞的反叛。因为这不涉及曹魏兵马数,所以不罗列进去,但有这3万加诸葛诞的15万“叛军”,足以引起曹魏朝廷的警惕和担心,司马昭调动26万政府军,并且劫持太后和皇帝前往也就是逻辑上的必然,这只是侧引,所以以注解的方式带过。综上所述,诸葛诞与毌丘俭的叛乱数字相差其实关键是屯田兵的数字差距,毌丘俭胁持的淮南兵五六万与诸葛诞新附的扬州兵四五万,在人数上没有大的差距,但诸葛诞凭借自己的名声与祖上的名望,调动了屯田兵10万多,这就是差距的核心。而士家也好、屯田兵也罢,都是曹魏的兵力(注8),所以单纯分析作战兵马时,不能忽略潜在的、庞大的的屯田兵与兵户数,这就是我上面说冀州30万随时可上战场的原因。【注8】曹魏屯田制分两种,一种为兵屯田,当时称之为“屯兵”、“田卒”或“佃兵”;另一种为民屯田,称为“屯田部民”、“屯田客”兵屯田对象就是军队,随时要参战,而民屯田除缴纳收获物和地租外,也有一定的兵役和徭役负担。例如公元210~211年,曹魏蕲春典农谢奇屯田于皖,曾率其屯田民组成的“部伍”同吕蒙作战(吴书·卷9)等等,不一一列举了。(未完待续)   
阅读全文

煮酒正熟,姓李名应,绰号扑天雕,右北平郡人士。煮酒少聪颖,闻达于乡里,三岁背唐诗、六岁读名著、九岁举孝廉、十三岁登科,然十六岁了了,及二十岁时,其父不堪其才智平庸,遂远度凶海恶洋,发配自美利坚国。煮酒年少好斗勇,喜用弹弓射杀珍禽,每有斩获便喜形于色,至今乐于此道,轨于人言,必曰:殴打麻雀。煮酒浪迹西夷美利坚国,虽劳苦,然终不忘身出华夏,行王化于蛮邦。初,浪迹于文学城,贴若干三国、水浒之帖,被二三网络牛二所困,不得脱,论坛三年夏七月,公元二零零二年八月二十八日登坛,秋八月发《三国演义》武将战力排行榜之系列檄文,一时为论坛诸侯所侧目。新盟太常绯衣青锋知煮酒有异才,欲收之于新盟与其并做鹰犬,然煮酒不为所动,独好方术《三国演义经》,遂绝新盟,绯衣由是怀恨,自此新盟未添新丁。反对党见此遭际,亦自惭形秽未敢相邀,笑新盟之不明,作五十步笑百步状,煮酒欲投不良媒体,mqolp因其新附,不许。煮酒善研习方术经文,通晓《三清化三国演义经》、《道说岳经》、《道说唐经》诸书,兼通谶纬,学无常师,名有小才,常做法则于武力月旦评,然终不甚灵验,为诸侯所弃,常怀危惧于内,遂为墙头草。帝mqolp怜其飘零,乃收留之,每日供馒头三笼屉,使其苟活于论坛城隍庙内,终日以相面测字为生,或打麻雀以果腹,然腹泻不止,终绝荤食。论坛三年十月孔明杯,论张任是否该杀,煮酒浪迹于间,巧言术数天命,偶有小成,拔最佳辩手而归,一时门庭若市,然一朝处州人之上,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不修所学,帝mqolp常以书训诫之,故有所收敛。煮酒做经书史评传凡一百三十有七,皆为论坛众生所喜闻乐见,虽有争议,不失为一家之真言,然未登龙虎榜状元楼,与飞将军吕布之不存同为公案,新盟之乱,皆如是焉。评曰:煮酒正熟处洋夷之地犹存国学,真丈夫也。然每有争论,为墙头之草,或三四正,或七八偏,为少时恶习难改。然其论经说道,皆匠心独具,不失世家本色。
阅读全文

狂妄的兔子,辽东人士,乃广寒宫之苗裔,哺乳类啮齿科,喜贴图,好游戏。身长五尺三寸,耳长三尺五寸,红眼圆睁,及弱冠便生两撇细髯,喜穿白毛衣,时人异之。反对党成立之初,万事皆不全,然党愧张一剑甚喜养谄幸之徒,狂妄的兔子以耳长见殊,一剑宠之。初,一剑披肝沥胆,常驻论坛自昼及夜,自兔子进宫后便自此不早朝,时人莫不叹息一剑再现前朝唐玄宗之故事。(《张一剑起居录》载:中主一剑喜网游《英雄无敌四》,狂妄的兔子投中主之所好,夜以继日对战,自此论坛鲜见中主。)兔子与不良媒体定远侯还我漂漂拳KAO相交甚欢,二人常互贴图相娱,论坛之三更过后之水,皆由此二人。兔子与新盟便签儿有旧交,二人饮酒必三樽。某日二人对饮——饮一樽,兔子唤便签儿为相公,便签儿应曰:“二嫂好”。二樽,兔子曰:“醉不醉,看我嘴。我如果醉了,就会瞎说话,你看,我胡言乱语了吗?我醉了吗?”。三旬后,兔子对便签儿说“我的ID密码告诉你了吗?说我醉?笑话,我的密码是110 119,不会告诉你的,你也破不了。”便签儿曰:“然也,吾一直欲黑汝,然力不能及,汝这白眼狼真绝!”言讫,躺倒于桌下研究黑客绝招以期攻破兔子密码,兔子恍惚间忽闻“狼”字,奋然起身,持啤酒瓶之瓶颈以敲桌面,瓶碎,兔子操起半截玻璃瓶曰:“狼在哪儿?老子跟他拼了”言毕出门,竟不归。此次饮宴,便签儿付帐,深以为恨,破兔子三窟而不逮,自此,便签儿更换马甲,名唤“狂妄的死兔子”。狡兔之狡,皆如是焉。兔子于两党辩论赛时出没,做结论发言。但常常言不达意,张一剑以其为宠物,故屡违众议而拔之,新盟邪恶董卓窃以为善,谓一剑拜佞幸为大将,焉能不败乎?初战果如董卓之言,故得意而忘形。然董卓竟忘俗语“兔子急了也会咬人”。论坛三年辩论赛,兔子以“曹操为女性”之要点阐明反对党之观点,竟条理清晰,言简意赅,给新盟以最后一击,新盟终败。评曰:狂妄的兔子精明干炼,故为反对党之爪牙,然沉醉于网游,终不以造砖为要务,空怀经天纬地之才,深以为憾。
阅读全文

郭嘉与诸葛亮,真正放到大历史中去,其实郭嘉与诸葛亮没有可比性。郭嘉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在他所属的时代,智谋(确切的是争王霸天下的智谋术)确实出类拔萃,比诸葛亮高。但如果说到历史的穿透力,则远不如诸葛亮了。什么叫历史穿透力呢?就是一个历史人物,如果其有跨越时空的感召力,能流给后世许多启迪,这类人物就会更有学术或鉴赏价值,这是读史鉴人或知古今的意义。孙权派卫温与诸葛直去夷州(台湾)抓壮丁,结果出去一万多人,抓回来只有几千人而已,被好杀的孙权砍了头,这俩家伙冤得很,但历史却永远记录了这两人!因为他们千辛万苦远行台湾确立了大陆对台关系史的上限,只要涉及台湾问题,必定会说到这二人,这就是该历史人物的穿透力和功绩。放回话题,郭嘉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某一方面确实超过诸葛亮,但诸葛亮的后世影响力却是郭嘉难以企及的。诸葛亮对工作、责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堪为现在的公务员的标准)诸葛亮诫子家书曰“非淡薄无以明志,非远宁静无以致远”(上海地铁名人名言中录有此句,某轿车广告语还挪用它来说明轿车速度快而噪音小,呵呵……)诸葛亮身后留给子孙“内无余帛,外无赢才”(也适用于现在的公务员,非常非常适用!)我喜欢诸葛亮恰巧就是因为这些,反倒不是射杀张郃、王双,或是井井有条的古四川。至于堆砌史料来争论孰优孰劣的细节,不是我这帖子想说的话。
阅读全文

姓名——体能——攻击——防御——辅助技能吕布——95———98———100——100关羽——95———100——-87——-95张飞——97——--95——--94——-88体能制单挑双方能坚持的回合数,例如吕布的体能是95,则说明吕布在95个回合之内技术不会变形,力量不会减弱,超过此数则开始逐步下降。而一者攻击超过对方防御力时,则有杀死对手的可能,例如关羽攻击是100,张飞防守是94,关羽有杀张飞的可能,但张飞也可以杀关羽,因为关羽防守是87。但关羽是很难杀吕布的!所以高手之间,差距很细微,长斗下去都有分出胜负的可能。当回合数超过武将体能承载力后,该武将的攻击与防守都将下降一个点。例如关羽和张飞斗。关羽体能差张飞2个点,当斗到95回合时,关羽的攻击与防守就要下降,如下图:95回合时(标准值)姓名——体能——攻击——防御——辅助技能关羽——95———100——-87——-95张飞——97——--95——--94——-8896回合时姓名——体能——攻击——防御——辅助技能关羽——95——--99——--86——-95(关羽的指数开始下降)张飞——97——--95——--94——-88(张飞体力有保证,能保持)97回合时姓名——体能——攻击——防御——辅助技能关羽——95——--98——--85——-95(关羽的指数继续下降)张飞——97——--95——--94——-88(张飞体力有保证,仍维持)这时,关羽能有杀张飞的可能性,但反观张飞,张飞的攻击已经明显高出关羽的防守,所以张飞的赢面较大,此时关羽要么使用拖刀计(辅助技能),要么出现“某某恐关羽有失,鸣金收兵”,不过场面上看仍是半斤八两,这些数值的作用越往后才越体现作用,但休息后再战,则重新计算。我这套理论是结合演义自己瞎琢磨,是上次被煮酒挤兑后出来的,若要说科学根据,对不起,没有,这只是结合小说情节安排的,我自认为还是有一定的依据,希望各位切磋。
阅读全文

晋国.泰始元年,公元二六五年,由于文王司马昭新丧,按旧制,武帝司马炎守孝三年,晋吴无战事。泰始四年,公元二六八年九月,黄河发大水,祸及黄河两岸青、徐、兗、豫四州百姓,房屋民舍多有毁损,百姓流离失所。冬十月,晋吴荆州大战。在淮南一带的晋国大司马石苞为了抗洪,兴修水坝,由于石苞久处淮南,深得民心,遭到淮北的监军王琛的嫉恨,密表司马炎说石苞与吴国交好,司马炎很担心这事,因为以前的淮南三叛让司马家劳民伤财了好多年。这时恰巧吴国出东关,派大将施绩攻江夏,万彧攻襄阳。晋国义阳王司马望帅中央军步骑二万增援二处,结果荆州刺史胡烈大破吴兵。同时司马望还顺带收了石苞的军权。为什么淮南的石苞和淮北的王琛水火不容呢?一来石苞声望压倒了王琛,二来在这次大洪水中,石苞只是修淮南堤坝,“遏水以自固”,导流到淮北,让王琛的地盘独受水患。因此借发大水的天灾,王琛除了政治对手。晋吴交州大战。吴国交州刺史刘俊、大都督脩则、将军顾容前后三路夹攻交趾,晋国交趾太守杨稷都皆拒破之,吴国丢失郁林、九真二郡。随后,晋国反攻。晋将毛炅、董元发动合浦、古城战役,大破吴兵,杀了吴国交州的军政首要刘俊、脩则,除合浦少量军事存在外,吴国在交州的军事力量退出。十一月,晋吴合肥之战。吴国老将丁奉、诸葛靓出芍陂,攻合肥,晋国安东将军王骏抵抗,吴国退却。泰始五年,公元二六九年二月,由于邓艾总督雍凉时,私招鲜卑族几万人,当邓艾死后,这批人频繁造反。司马炎把雍、凉、梁州合并,设立秦州(这一代本就是秦国发祥地),改派荆州刺史胡烈为秦州刺史。同月,淮河春汛再发、洪水祸及青、徐、兗三州。淮南民众再次大伤。十月,晋吴交州再战吴主孙皓为了收复交州,派监军虞汜、威南将军薛珝、苍梧太守陶璜从荆州北道南下,监军李勖、督军徐存从建安(今杭州湾附近)出海,走海路运兵,合荆州南下兵于合浦,准备再次夹击交趾。泰始六年,公元二七零年,晋吴扬州之战春正月,吴大将军丁奉攻涡口,但被晋国扬州刺史牵弘击败。夏四月,走海路的吴军船队迷了路,监军李勖大怒,杀了向导,撤军。六月,晋国、鲜卑的秦州万斛堆战役秦州刺史胡烈本来是身经百战的大将,在胡人当中是很有威望的。他准备发动对鲜卑部落首领秃发树机能的万斛堆战役,他调动雍凉雄兵对抗,可增援的雍凉兵统帅刘旂害怕鲜卑兵,停止不前,胡烈孤军奋战,兵败被杀。司马炎大吃一惊,杀了刘旂,贬废了王亮(原雍凉军政长官),急派尚书石鉴行安西将军职,都督秦州诸军,再次讨伐树机能,同时再派秦州刺史杜预共击之。杜预却因为鲜卑势力强大,不肯进兵。石鉴单独进兵征讨树机能,还是战败。随后朝廷改派王骏为镇西大将军,都督雍、凉等州诸军事,镇守关中。晋国西边领导换了一拨又一拨,可问题终未解决,西陲军民不得安宁。泰始七年,公元二七一年春正月,匈奴右贤王刘猛叛乱,脱离晋国,出塞外草原。晋吴豫州南部之战。改为豫州刺史的石鉴因为去年惨败,所以采取龟缩战略,但这小子却虚报战绩,被彻底免职。二月,晋吴寿春之战。吴主孙皓大举进兵牛渚西,这次居然拖家带口,带上了皇太后、皇后及后宫数千人出征。结果天寒大雪,军心大散。吴军撤军。驻守的司马望的中央军也再次撤回京师。夏四月,晋吴交州九真战役。吴交州刺史陶璜袭击九真郡,大获全胜。夏,晋国鲜卑金城、青山大战北地胡人进攻金城,晋国凉州刺史牵弘进讨。但境内住民反叛,与鲜卑首领树机能共击晋军。青山包围战,牵弘的晋军全军覆没。秋,晋吴交州大战吴大都督薛珝与陶璜共十万大军,决心收复国土,交趾大战中,吴国再次大获全胜,收复全交州!除王素外,晋国交州军政长官全部身首异处。十一月,晋国、匈奴并州之战回到草原的匈奴首领刘猛进犯并州,晋国并州刺史刘钦等击破之。不久,刘猛被杀。泰始八年,公元二七二年春正月,晋国、匈奴并州之战在继续刘猛终于战败被杀。夏,白马胡人、晋国益州汶山之战;晋国平益州乱军。晋国益州刺史皇甫晏讨讨伐。观阪夜战,牙门将军张弘害怕胡人强大,加上四川地形险要不敢攻。因夜作乱,杀了皇甫晏,一时军中大乱。张弘反诬告皇甫晏反叛,因此才“传首京师”。司马炎得知事情真相,派王濬为益州刺史,镇*压了叛军,夷张弘三族。白马胡人劫掠益州而回。王濬在益州恩威并重,益州胡人逐步归于王化。冬十月晋吴因吴人步阐叛乱而爆发江陵大战。晋军羊祜兵五万至江陵来救步阐,本来出兵平叛的东吴陆抗改为战略防守。两人连年征战。泰始十年,公元二七四年吴比三年大疫,民大损咸宁元年,公元二七五年到第二年,公元二七六年。冬十二月。大疫,仅洛阳死者便达一万多人,连皇帝司马炎也感染了,而且很严重,当要痊愈时,群臣准备上寿。司马炎感“百姓之艰难”,一一拒绝。咸宁三年,公元二七七年晋、鲜卑再战平虏护军文鸯督凉、秦、雍州诸军再次讨伐树机能,终于大胜,诸胡有二十万口投降。同年夏秋之际,黄河再发大水。受灾损失空前巨大!兗、豫、徐、青、荆、益、梁七州不能幸免。冬十二月,晋吴江夏之战吴国趁晋国大灾,浑水摸鱼,吴将孙慎偷袭江夏、汝南二郡。抄略晋国百姓,拔千馀家而去。咸宁四年,公元二七八年晋国、鲜卑武威之战夏六月,鲜卑树机能余党若罗拔能不甘心失败,卷土重来,在武威击败晋军,杀凉州刺史杨欣。晋国西陲再乱。秋七月司隶、冀、兗、豫、荆、扬州等因抗洪不利再次发大水。同时,大面积爆发蝗灾,粮食大损。十月,晋吴皖城之战吴国重金收买晋地皖城军民,策动其叛乱。扬州刺史应绰平定之,斩首五千级,焚其积谷百八十馀万斛,践稻田四千馀顷,毁船六百馀艘。十一月,晋吴西陵之战。晋军杜预用精锐部队攻袭吴国名将、西陵都督张政,大败之。咸宁五年,公元二七九年春正月,晋国、鲜卑凉州大战。鲜卑树机能再次进攻晋国,这一次大胜,攻陷了整个凉州。司马炎起用马隆对抗鲜卑族。战争持续整整一年,战事一度吃紧,马隆带军深入,转战千里,朝廷听不到马隆军的声音。后鲜卑大人猝跋韩且万能等帅一万多人来降。十二月,马隆与树机能大战,斩杀了树机能,复夺回凉州。同年冬十一月,大举伐吴,派镇军将军王亻由出涂中,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濬、巴东监军唐彬下巴、蜀,东西共二十几万。再命贾充持节、假黄钺、大都督,以冠军将军杨济为副。总督各路人马。太康元年,公元二八零年天下统一。
阅读全文

东吴夺荆州的利害再权衡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年底,关羽兵败汉水,第二年年初,身首异处,一代名将就这样陨落了,而对于蜀汉诸葛亮而言,不单单是损失了一位能征贯战的大将,也不是少了一块地盘和钱粮问题,关键是让他前半生劳费心机的建国良策《隆中对》成了一纸空文。一个联盟集团宣布彻底决裂!随后的两三年内,吴蜀两国兵戈不息,最终陪上了一国国君和无数将士的命。三国鼎立的格局倾斜了。作为这次荆州事变的最大受害国——蜀汉,他到底损失有多大呢?首先,主将关羽的殒命是蜀汉损失了一大栋梁,随后带来了荆州后备人才的匮乏。因为荆州是可以和曹氏的邺相提并论的全国文化中心,而一大批先期入川的荆州人士也成了丧家之人,或多或少受到益州派系的抵制。其次,荆州三郡土地的全部沦丧是拱手让出了富饶的江汉平原以及长江、湘江以及洞庭湖大水系,而这一带是水稻、淡水鱼的高产区,后世号称“湖广丰,天下足”。再者,国家军队损失极其惨重!关羽在汉水下游大捷后,光捕获于禁的七军人马就达三万,很明显,关羽是准备将这些战俘妥善处理,待襄阳、樊城城破之后充实到荆州军中去的,所以将他们全部运回江陵。一时间造成荆州的“粮食乏绝”(《资治通鉴*汉纪*六八卷》)。可见当时蜀汉荆州集团军的兵力的充实强盛!可荆州事变后,则全部报销,几乎没有人能退进三峡而入川。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隆中对》争霸理论的客观条件丧失导致理论结构的不合理。在诸葛亮的构思中,荆州是西南政权统一全国的两大出口之一。此出口的关闭标志着蜀汉只能从北面多山地形出发,出秦川来争夺关中、陇西,技术难度大大增加。加上前面的损失,几乎不存在统一全国的可能性!接下来能做的只是以个人主观努力来平衡逆差了。以上所论,三鼎已去其一。其二的孙吴政权呢?表面看,孙权是既得利益者,但从长远来看,他们也是一个受害者。首先,原本平衡的鼎足格局被打破,弱小的两国间增加了不信任感!两国互相敌视,即便在刘备退守永安后,也曾多次恐吓孙吴!(《三国志*吴书*十三卷》)最为严重的是!两个本该是唇齿之国的弱小国家爆发了一场规模很大的战争——夷陵之战。此战还是东吴获胜,对于蜀国而言,是弱者沦为最弱,对于吴国而言是弱之又弱,因为东吴并未在这次战役中获得什么利益,唯一是确保了蜀汉不会再轻易杀出峡口了。但诸葛亮本来也不打算再和东吴为敌,因此甫一上台便频繁派人出使东吴,而在此前,身在永安而濒临死亡的刘备也开始修正了他的国策,即与东吴修好。(《三国志*蜀书二》“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其次,孙权拿下荆州的实际目的不积极,也不明确,或前后矛盾。因此导致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性失误!一、目的不明确拿下荆州的目的是什么?孙权的表现是很不一致的!从史书表面看,很简单,是“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三国志*魏书*帝本纪一》)并随后“上书称臣,称说天命”。(裴引《魏略》)在曹丕称帝后更是举国称藩,并多次遣使奉献,后来还归还战俘于禁,连出兵抵抗刘备也是上书自效,一派臣子作风。但说孙权仅是为了讨好曹操父子安身立命,坐守江东,恐怕不是孙权的本意,因为曹丕早知道孙权是周旋于诸侯间求平衡而已,因为曹丕让孙权派儿子到洛阳来伴驾(实际就是人质),孙权拒绝了。而当刘备大兵压境时,孙权又向刘备请和,一面要归还孙夫人,一面谢罪。但又和曹魏勾勾搭搭。结果是两边都得罪了,弄得自己不得不分兵御敌。公元二二二年二月,刘备伐吴!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侍中马良调五谿蛮夷;刘备自率诸将,军于夷道猇亭。同年九月,曹丕伐吴!曹魏征东大将军曹休、前将军张辽、镇东将军臧霸出洞口,大将军曹仁出濡须,上军大将军曹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左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围南郡。半年之内,魏、蜀同时加兵吞吴。孙权已尝恶果!荆州变成了四战之地,从此再无安宁。而当初荆州是关羽、东吴共同管理,是联盟关系,尽管有不和谐音,但枪口是一致对外的,而现在,荆州却双面受敌,由此可见得罪了朋友的下场。二、目的不积极荆州在孔明的眼里是统一中原的基地荆州在孙权的眼里是关闭境内的门户正是因为这种战略眼光和经营定位的不同,荆州的意义也就不同了。假如荆州还是在蜀汉集团手上,而双方能象后期同心协力的话,孙权则可以依靠关羽建立战略缓冲,而专心兵力于淮南,但由于孙权先后和蜀、魏交恶,则两边用武的局面不可避免,从而实际增加了负担。关于战略问题的讨论,孙权曾征求过吕蒙的意见。孙权问策:“今欲先取徐州,然后取关羽,如何?”吕蒙答:“今曹操远在河北,未暇东顾,徐州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取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易为守也。”权善之。(《资治通鉴*魏纪》)这段文字非常重要,因为这标志着东吴建国策略的修正!从这里开始,东吴将立国大计定位为“守”,但他们片面认为“全据长江”后便“形势益张,易为守也。”从这段文字看,孙权本想趁刘、曹交兵之际与曹操争霸天下,而吕蒙则建议先经营长江,然后徐徐图之,但我窃以为,吕蒙是饮鸩止渴!夺盟友之地又杀盟友之臣是吕蒙之不义;不计全蜀报仇而置国家于炉上烤是吕蒙之不智,以为据守长江便能单独统一天下是吕蒙之不明。所以尽管得小利而终失天下是必然结果。在这点上,鲁肃不愧是有相当高度的战略大家,他曾多次“劝孙权以曹操尚存,宜且抚辑关羽,与之同仇,不可失也。”所以,从保持鼎足形势的立场上看,吕蒙夺取荆州是得不偿失。三、前后矛盾孙权如果只是想据守长江,那么他杀关羽这一行为则有些偏激,下手也太狠!孙权与关羽之间的仇恨来源已久,四年前,他曾派官员接手江夏等三郡防务,但被关羽统统轰走;后来向关羽提亲,可关羽不同意,居然说堂堂吴主的儿子是狗崽子!孙权巴望收回荆州,而关羽又放言灭了曹操就灭你!最后,关羽大捷后,为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竟然“擅取(孙)权湘关米”(《资治通鉴*魏纪》),因此孙权决定向关羽背后下手,这一行为本身已经超出了仅得荆州固守长江的初衷,心态似乎有点失衡。从他的军队布置上看,分明是想置关羽于死地。其实当关羽听说南郡被破后,向南撤退时,当时曹操便可背后追杀,但曹仁听从赵俨之计,留关羽和孙权死拼而坐收渔利。关羽丧命是刘备急于报仇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从多种典籍可知,不多说了。综上所言,我认为孙权、吕蒙夺荆州,至少是杀关羽是弊大于利。不过,总督荆州一职确实是烫手的山芋,鲁肃处理得不错,他认为合则两利,一直通过谈判来解决蜀吴意见分歧和边境争端。而建安二十二年鲁肃病故真是天妒英才。当孙权以从事中郎严畯代鲁肃督镇陆口时,严畯上表固辞,而且“发言恳恻,至于流涕”。孙权才改派虎威将军吕蒙兼汉昌太守来代之。严畯为什么上表痛哭而固辞?天晓得!
阅读全文

三国号称“小春秋”,中期儒家学说(孔孟为先,董仲舒为中,朱程为后,纯属MQ个人意见)陷入经学泥潭而无突破,加上玄学兴起,而中央权力的弱化,人性得以发挥。那时的文士以及武士对于主子的效忠非后世“君要臣死则臣不得不死”的状态,颇有古风而出现楚材晋用的情况。所以一些三国名士常常身事几主,如贾诩、陈宫、张辽、法正,莫不如是。或曰:轻于去就。但如果是为名利而反复于桀纣者,另当别论,如吕布之流。思想上的大解放,带来人性的解放,因此君臣之间的融洽秩序为后世文人所羡慕,如曹丕常与人同车和刘备常和人同榻。而敌对双方的诚信也直追春秋。司马宴请诸葛使臣并坦言对手如此劳累恐命不长久,更有陆抗与羊祜推侨、札之好,或遗酒,或赠药,皆不疑。人性的解放带来了个性的丰富,而一些出格的言谈举止又能为人所接受,这真有春秋遗风啊。简雍,刘备的同乡,“少与先主有旧”,按北京话说,就是发小。他这个人非常滑稽,性格又有点高傲,加上不拘小节,假如是在司马昭高压统治时期,他或许可为竹林第八贤。简雍没形象,不严肃到了什么地步呢?就算是刘备在坐,他仍然席地而坐,伸开两腿坐着,形状如簸箕一般,但还歪着。这还是刘备、诸葛亮在坐时的状况,若是诸葛亮以下官员开会,对不起,他独霸一个榻位,躺着和人说话。正所谓站无站相是坐无坐像,这也就是三国时期,若在宋后,定当问罪!刘备入川后,有一年天旱,粮食有缺,于是刘备下禁酒令,私酿者将判刑。这上面的法令下去,下面执行的人就扩大了执法范围,当时有人从老百姓家中搜出酿酒用的器具,有人说这应该和做酒的人同样有罪,该同罚。简雍要阻止这种行为,但他的做法却出格的很,没一点正经,却让人笑破肚皮,收到奇效。有一天他和刘备出去游玩,看见有一男一女正在赶路,简雍便对刘备说:“这对男女将于光天化日之下当道行淫事,为什么不以有伤风化之罪抓起来?”。刘备莫名其妙,问:“你咋知道呢?”简雍答道:“他(她)们都带着行淫事的工具呢!和欲酿私酒者同。”刘备哈哈大笑,原谅了有器具而未酿酒者。诸葛亮,无论从何典籍来看他,都是一个繁忙而不苟言笑的人,是泰山崩于面前还能有一本正经的定力。可此公却在繁忙之余也常没事儿偷着乐。蜀汉大臣谯周,出身乡下,长相非常难看,估计还有口吃,或是学问太大,大到迂腐的地步,举止十分滑稽可笑。他的学生陈寿写《三国志》时避尊者讳,只说他“体貌素朴,性推诚不饰,无造次辩论之才(MQ窃以为陈寿也很幽默)。”可《蜀记》却如实写出了谯周的好玩,好玩到什么地步呢?谯周来拜见诸葛亮,那长相,那谈吐,把诸葛亮左右的人都给乐趴下了,而谯周却熟视无睹,谈完就走了,负责刑律的人觉得这些发笑的人有失体统,要惩罚!可一贯法家治国的诸葛亮居然说:“我都忍不住想笑,何况左右乎!”估计那位参本的主说了句“倒!”孟达投降曹魏,他“进见闲雅,才辩过人”,深得曹丕喜爱。有次出巡,同坐小车,曹丕拉着孟达的手,抚摩着孟达的背,一切看似君臣一体,鱼水情真。可曹丕突然顽皮起来,蹦出一句:“爱卿,你该不会是刘备的刺客吧。”然后哈哈大笑,同车而出。估计此时的孟达及曹丕近卫随从都要说“晕!”东吴大将军诸葛瑾,面长似驴,孙权大会群臣时,逗乐子,派人牵一头驴子来到大堂,装模做样地仔细端详该驴子的长相,然后题笔写到“诸葛子瑜”。这在后世不是有违君臣体统吗?可这在三国。还有很多,比如曹操给人马前挂骷髅、曹丕学驴叫给人送葬等等,都是通达之真性情。三国的魅力,也就不单单只有战争与谋略了。
阅读全文

首先,文中指出阎行和马超都是号称健将,时间发生在两军交战时,所以可以排除行刺的可能。同时文中还提到,阎行是小将,而且得知马超也有健名,不难判断当时阎行是年少气盛,和马超要一争长短的行为,所以是阎行主动与马超挑战。三、如果是行刺,则根本不会使用长矛,所以不存在行刺的可能,是两军对垒可以肯定,那么是不是偷袭呢?或许是或许不是,因为这不是重要历史事件,因此没有详细介绍。但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断,这是一场单挑或将对将的格斗搏杀。1、阎行和马超都是擅长格斗的,前文已经说过,当时两人都是小将,而且古代非常重视武士的名节,司马昭曾想行刺姜维,大臣劝其这行为非上国大邦的做法,因此司马昭没有派出,非将士的文臣尚且如此,何况两个地道的武将,从这一事例可以推断古代武士交手的骑士风度。2、假如第一条不能说服你,那么我承认是背后偷袭,但阎行的长矛是如何断的?他偷袭马超时拿根木棍?显然是两人搏杀时打断的,因此可以推翻偷袭的可能。3、如果还是无法证明二人是单挑,那么我再次承认是背后偷袭,可当长矛断后,阎行和马超继续在扭斗,阎行拿断矛来击打马超,这一过程本身已经不在是偷袭了,或者说从偷袭已经演变成对杀了。那么结论还是单挑。呵呵.....不知您以为如何?
阅读全文

裴注《三国志》曾引用《世语》说:刘表曾请刘备宴会,蒯越、蔡瑁欲因会取备,备觉之,伪如厕,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备急曰:“的卢:今日厄矣,可努力!”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过。《三国演义》也按照这段引用史料进行了艺术创造。我之所以佩服罗贯中正是于此。刘备赴宴带的是赵云,也只有赵云才能处理这种复杂的局面,当时的情况是——(我分为六段,以便后面讨论)①在外席的赵云和荆州武将饮酒,忽然看见人马在动,于是急忙跑到内厅找人,但不见刘备,②于是回到馆驿问,听人说:“蔡瑁引军望西赶去了。”赵云判断出蔡瑁往西去肯定和刘备的失踪有关,于是急忙绰枪上马,引着原带来的三百军奔出西门,③正撞见着蔡瑁,急问:“吾主何在?” 蔡瑁说:“刘使君逃席而去,不知何往。”赵云于是赶到檀溪边,可不见踪影,④于是有兜回来喝问蔡瑁,但他问得很巧妙,他说:“汝请吾主赴宴,何故引着军马追来?” 瑁曰:“九郡四十二州县官僚俱在此,吾为上将,岂可不防护?”赵云见得不到真话,于是直接问:“汝逼吾主何去了?”蔡瑁才说:“闻使君匹马出西门,到此却又不见。” ⑤赵云惊疑不定,二次来到溪边观察,只见隔岸一带有水迹。赵云暗想:“难道连马跳过了溪去?”然后命令三百军士四下寻找,但不见踪迹。赵云再次回马找蔡瑁问明白,但已蔡瑁已经入城去了。⑥赵云找守门军士继续追问,确认刘备是往西逃了,赵云本想再入城,可又怕遭埋伏,考虑到刘备可能已经回了新野,于是也急忙领兵回新野。可没见刘备,他觉也没睡,连夜又出来寻找,一路打听到水镜先生庄上才碰到,由此可见,赵云确实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军。我不直接说赵云如何谨慎,有头脑,我只假如这局面让关羽、张飞来处理,会是怎样一个结果,来推断三人的差距。细节①在外厅陪荆州武将饮酒方面,关羽可能压根就不会去喝,而甘心站在刘备的身边,为什么?关二爷当然是担心哥哥出事,所以半步不离,这是交情也是责任,正如赤壁之战时陪刘备赴周瑜的宴一样,凭自己的尊严和能力保护大哥,当然,关二爷也没兴趣和荆州那帮武将喝酒,因为在他的眼里,那帮家伙全是土鸡瓦狗,他骄傲的性格不屑搭理他们,所以关羽是不会出去喝的。如果关羽不去,则蔡瑁也无下手的可能,他不会来硬的,一来是关羽的威名和气势能压死他(连江东那么大的周瑜尚且被震住,何况蔡瑁),二来少主人刘琦、刘琮以及荆州各地官员都在席上,蔡瑁也要掂量“投鼠忌器”的问题,毕竟杀刘备的事是阴谋而非刘表和荆州百官的集体意见。当然,如果刘备让关羽出去,关羽也是会喝的,可他连眼皮都不抬那劲会冷场,也就无文聘等武将使障眼法的可能,所以这点,关羽强过赵云。如果是张飞,则麻烦大了。三爷爱酒是出了名的,局面极有可能是——刘备曰:“三弟和众将军一同饮酒去吧。”张飞曰:“好,那哥哥好生坐着。”接下来地球人都知道,三爷大醉,刘备被杀。细节②关羽如果进内发现刘备不在,可能和赵云一样回馆驿找,而张飞可能是踢翻桌子,也不管公子刘琦等是否在座,哇哇大叫:“尔等把俺哥哥如何了!”拔剑在手,一把抓过文聘的衣领喝问:“汝说!否则你家爷爷拔掉你的头!”接下来的局面将很混乱,成为严重的新野与荆州的外交冲突,刘备方面有理也将变成无理。细节③关羽出西门找刘备时碰到蔡瑁,可能是把刀架在蔡瑁的脖子上,冷眼问:“汝若想要项上人头,快快说出我家哥哥的下落。”即便蔡瑁说了下落,关羽也会把蔡瑁押起来一同到溪边查找,表面上还说:“汝既为上将,某与汝一同防护城池,若何?”然后押着蔡瑁满世界找刘备,如同单刀赴会时芽鲁肃为人质送他上船一样。三爷张飞若是此处,碰见蔡瑁则二话不说。大喝:“直娘贼,拿命来!”一枪把蔡瑁给结果了,然后和荆州武将们群殴,至死方休。以下④⑤⑥等不一一细说,因为二爷、三爷都不是有耐性的,少不得一场恶战,刘备和刘表完全翻脸,荆州也呆不下去了,可能真要投苍梧太守去了,搞不好还得逃到越南。以上比较,MQ觉得非常有趣,由此也深深佩服罗贯中描写人物的连贯性、合理性,《三国演义》确实是一本文学好书(跟帖者说:你这不废话吗!)
阅读全文

曹操是抑制豪强的,他从收编农民起义军开始,倚靠的就是社会下层势力,进入到一定阶段后,开始吸纳士族阶层,但当他羽翼丰满后,先后杀掉了士族大家,如荀、孔、董、伏、杨家族等。对于“非我族类”的刘备等,更是处处设防,最终逼走!(或许是刘备自己也想走,但一个巴掌拍不想)同时,他大力扶植宗室,对曹仁、洪、休,夏侯氏等大加封赏,驻守各地要道,如曹仁守荆州;曹洪守潼关、夏侯渊守汉中;曹丕驻守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等。可惜,夏侯渊、曹操、夏侯墩先后死去,宗族大腕级人物去世,曹丕上台,他是依靠氏族大家扶植登上九五之尊的,当时的三公为首的贾诩、华歆、王朗、陈群等人鼎力拱倒汉室,所以曹丕对氏族大家非常感谢,而当时却很难再听到宗族的声音。而且曹丕因为兄弟夺位等负面因素的影响,对宗族产生不信任态度,打压他们,毒死曹彰(著名的围棋史话之一),压迫曹植、曹熊等,并一度想杀曹洪!等到明帝继位,更是变本加厉,哄抬豪族,不顾狼顾鹰视的祖训,将司马家族提升,当曹家最后一个实力派人物曹真死后,曹氏已经很难圈守地盘,而权臣又不个个都象诸葛亮、岳飞似的极忠(我个人反对愚忠的提法)人物,所以曹家的没落也就注定了。
阅读全文

三国中的蜀汉最为弱小,有人认为诸葛亮、姜维如果不连年对魏用兵,而是凭四相之才一门心思搞建设,综合国力或许能在未知的某段时期内赶超曹魏和孙吴,然后出兵北伐,统一华夏会有更大把握。这是一个历史假设,MQ的答案是“否”,而且我认为时间越长,蜀汉越是没有机会,甚至可以这样说:自从关羽、刘备先后丧师失地后,蜀汉已经注定灭亡,诸葛亮与姜维所做的一切只是让蜀汉这一西南边陲小政权苟延而已。愿望与现实的差距会回答一切。让我们先来看看事实。秦朝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以郡县为国家行政区域的基本单位,由中央派官员治理,取代了周朝分封制,从此中国有了中央集权、追求国家统一的历史传统。而郡县制也一直保留到现在,当然下面还有乡镇、行政村等等,但中央管理基本单位还是县。郡县的形成让政权中心对人口管理、经济建设、财政税收的对象明确化。三国时期,全国郡县总共83个,曹魏有54个、东吴有18个、蜀汉只有11个。曹魏是蜀汉和东吴国家行政、经济资源加起来的总和还要翻一翻。单比魏蜀两国是5:1左右。人口方面:魏有四百四十余万人;蜀有九十四万人;吴有二百三十万。同样也是总和翻一番左右。单比魏蜀两国也是5:1左右的巨大差距。如果说蜀汉的目标是统一全国,那么,在某个时间内,势必也将与东吴为敌,也就是说,蜀汉的对手是魏、吴两国,假如再将魏吴合并,国土面积是5.7:1,人口是7:1,当然,吴蜀可能会有联盟抗魏的等等可能,不过是敌是友无法预测、也不可能简单处理,很有可能出现有时为敌,有时成友的局面,如同双方前期的历史表现一样。所以,我们暂且把不确定的吴国因素放到一旁,但比魏蜀来论证题目,即“蜀汉以建设、提高综合国力的手段,最终武力统一华夏”的论断不成立!我用一个简单的数学题来证明。以蜀汉单位为10,曹魏综合国力既然相当于蜀汉的五倍,则定为50。以五年为一个单位(呵呵,按中国的五年发展计划界定)。蜀汉凭诸葛亮无人出其右的治国才干搞建设,十年年均发展为8%(相当于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水平)曹魏的发展,我们低开,按3%计算(现在欧盟的发展水平3.4%,美国则不谈,目前不太紧气)蜀汉:10+10×0.08=10.08;曹魏:50+50×0.03=51.50。你们发现了吗?一年下来,尽管蜀汉拼命努力,可实际增长反倒落后于曹魏相对慢速的发展。这不?曹魏实际增长总量是1.5,而蜀汉实际只有0.08,差距越来越大。其实原因很简单,曹魏的基数大,将近蜀汉的五倍,所以说,如果时间越长,蜀汉越落后,因此,持“蜀汉以建设、提高综合国力的手段,最终武力统一华夏”的观点在纯经济上不成立!诸葛亮是聪明人,他应该得出了相似结论,所以在《后出师表》中说:“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并进一步解释说:“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这里,我暂不考证《后出师表》真伪以及政治、外交等其它事情,也许历史或许会出现什么“曹魏内乱导致政权分崩”、“东吴同心协力,共同抗曹”等等假设因素,如果散开来说,永无止境!因为从命题到论证全在假设中。
阅读全文

读史书有感三国论坛所论史者,多读过两本书,《二十四史》之《三国志》与《资治通鉴》之《汉、魏、晋纪》,能通读这两大著作实属不易。不过历史需要串读串讲,断章取义不可取,我也常常只读部分而不求甚解。近日在图书馆,读到几篇文章,回头又复查史书,有几点感想,不吐不快。我将读书馆中几本有关三国历史的书一并借出,查读一番,发现了许多宝贵资料,我不知道其他人是否写过,反正我自认是没有,如有雷同,就算MQ是只井底之蛙吧。前段时间写过一篇《三国时期,魏灭蜀之战》一帖,现补充几个资料,算作补遗。我文中指出“此次曹魏参战人马近二十万人。具体分布为:征西将军邓艾率大军三万;雍州刺史诸葛绪督军三万;镇西将军锺会统十余万众为主将。三路大军由廷尉卫瓘行镇西军司事,持节督战。”“曹魏大军十八万”,至于蜀汉负责军事指挥的姜维部队人马多少,我没有说,因为在《三国志》中没有体现,但《资治通鉴》与《晋书》中都有提司马昭在伐蜀前的军事规划中曾对大臣说“大概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这样好了,我们可以得出益州攻防战的军事对比,这是准确和详细的。曹魏大军十八万。邓艾三万;诸葛绪三万;钟会统十一万左右;卫瓘持节督战,统军一万左右。蜀汉军队,姜维军队五万,诸葛瞻二万左右,成都及其它驻军共计二至三万。双方军事总投入为1:2,蜀汉实际参战人数只有姜维部与后期的诸葛瞻部,而支撑全局的姜维部更是1:3的弱势。这样的兵力周旋,但战斗结果几乎可以保全国家,令钟会、诸葛绪的十五万大军败退,姜维的主观努力与实际能力不可谓不强!败就败在后防的阴平小道。这个罪责非黄皓与后主莫属,当然姜维粗心,明知道后主暗弱天下皆知(《晋书》中司马昭就明确指出“以刘禅之暗,其亡可知也。”)却不进行自身努力,放弃阴平郡,留出了七百里羊肠小道,可惜!那么,邓艾有军三万,但入阴平小道的军队又有多少呢?查《华阳国志》看到蜀郡太守王崇与后主刘禅在亡国之后的总结说道“邓艾以疲兵二万出江油。……”。如此连串读下来,历史脉络逐渐清晰。后又读到陈寅恪老先生在民国年间北大历史系一次报告会时曾说:“吴国以江南当地地主、豪族为班底,蜀汉上层组织结构则是移民为主体,蜀汉缺乏强有力的世族大家,吴蜀两国阶级结构不同,所以蜀汉反抗也就无力许多,《晋书.武帝纪》记载说蜀人服化,无携贰之心,吴人趑雎,屡作妖寇。”这种从社会组织或阶级状况来阐述的观点对我很有裨益,一如当初读黄仁宇先生的历史书。所以,我按陈老的思路查书,从疆域面积着手,在《地理志》中查三足鼎立的疆域得下列资料。西汉分天下为十一州,加交址、朔方二刺史,合十三部,全郡国合一百一十有一。后来光武中兴时,由于战乱刚定,“郡国萧条,并省者八”,国力大损,经过发展,到了东汉末,郡县数目达“百有八焉”,即一百零八郡。桓灵二帝又增加了六郡,总数达一百一十四郡。那么魏蜀吴各占比例呢?三方鼎立前,中原混战,生灵萧条,关中长安、洛阳、徐州等均遭军阀屠杀,所以人口锐减,许多郡县白骨遍野,名存实亡。于是重新洗牌后的国土郡县只剩八十三郡。魏得汉郡者五十四焉,吴得汉郡者十有八焉,而蜀汉只有十一郡。汉国刘备登基后置九郡,分别是巴东、巴西、梓潼、江阳、汶山、汉嘉、硃提、宕渠、涪陵。与吴国交恶后,汉国两面受敌,中原扩展只是画饼,于是诸葛亮理政后把眼光投向西南方,借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以及开垦劝农后,“后主增二郡,云南、兴古”。由于是移民国家,而且又是新占之地,因此这种增长相对魏吴的社会基础有先天不足,征粮已属不易,更谈不上指望他们反抗外侮了。所以邓艾兵临成都城下时,后主逃亡云南的提案未获批准。我读《千秋兴亡——魏晋》(这是系列丛书,对不起,分册完成,作者很多,忘了)说到诸葛亮,将其定位为悲剧英雄,认为二十七岁的青年便能宏论天下,而且一度看到胜利的曙光,后来诸葛亮掌权后,实现隆中对的客观条件已经不存在。一、荆州北伐主力已经没有,又不能指望占有荆州的吴国同心同德;二、北伐军的侧翼上庸孟达、刘封部队经过内乱,也瓦解了,所以在封建时代,以积弱之国征伐上国是不可能成功的,诸葛亮所做的主观努力只是意志力与智力的较量,但诸葛亮的策略有很明显的改变,那就是以攻代守。他指挥军队后期常在凉州(今甘肃)一代盘桓,意图很明显,争夺雍凉人口与资源,以敌国之资以战敌国。作者补充史料说“羌、凉人士尚武善射”,而且是中国大陆盛产马匹的地方。同时诸葛亮重用甘肃一代的将军,如姜维的培养,所以诸葛亮的计划是长远的,尤其是最后一次的前线屯兵,可惜人们还未看到他的进一步或许是修正隆中主义的想法实现,他就“出师未捷身先死”,所以诸葛亮是一个悲剧人物。我补充一点,诸葛亮的军事思想在晋国时期就开始得到重视,晋武帝曾着重研究弩兵建制,“二卫始制前驱、由基、强弩为三部司马”,司马炎以大将陈勰特有才用,明解军令,所以委任使典兵事。“及蜀破后,令勰受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标帜之制,勰悉暗练之,遂以勰为殿中典兵中郎将,迁将军。久之,武帝每出入,勰持白兽幡在乘舆左右,卤簿陈列齐肃,甚为武帝所任。”另及,武帝曾亲召诸葛亮的孙子诸葛京随京才用。这篇文章多补史料,所以比较乱,写到哪里算哪里了。最后补一点,我一直认为邓艾偷袭阴平之战实不可取,羊祜就曾说“蜀之为国,非不险也,高山寻云霓,深谷肆无景,束马悬车,然后得济,皆言一夫荷戟,千人莫当。及进兵之日,曾无籓篱之限,斩将搴旗,伏尸数万,乘胜席卷,径至成都,汉中诸城,皆鸟栖而不敢出。非皆无战心,诚力不足相抗。至刘禅降服,诸营堡者索然俱散。”至于所言军无战心,又可反过去再读陈寅恪老先生所言,MQ言尽于此。
阅读全文

《三国志》成书于西晋,而西晋受禅于魏,所以以魏为宗正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只有魏书有本纪,而其余两国的帝王只是列传性质。这是众所周知的,也不是什么新见解,但我想说的是,《三国志》如何对待西晋奠基人司马懿的!陈寿是晋臣,司马懿是晋宣帝,所以陈寿对待司马懿无不歌颂之,对于司马懿(包括司马家)的短处无不“多回护”。作为司马懿的最大对手——诸葛亮,陈寿写的时候就很为难。这也是陈寿在写《蜀书五——诸葛亮传》的时候反复强调写作目的。特地在结尾处加了臣子对皇帝的进言。如下:臣寿等言:臣前在著作郎,侍中领中书监济北侯臣荀勖、中书令关内侯臣和峤奏,使臣定故蜀丞相诸葛亮故事。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然犹存录其言,耻善有遗,诚是大晋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之有伦也。......分析这段奏言不难发现——诸葛亮的地位定位问题是核心。也是非技术难点,因为政治问题左右了客观历史事实,也就是所谓成王败寇。所以陈寿强调是荀勖(晋权臣,大士族)等联合上奏,而且重申是武帝司马炎让我陈寿来写的,所以他歌颂当朝“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之有伦也”。其实司马炎本人对他爷爷的对手诸葛亮是很推崇的,这也似乎是司马家的家风,如司马懿说孔明“天下奇才”。司马炎不但采纳大臣文立的建议,将诸葛亮、蒋琬、费祎等子孙迁往京都,提拔诸葛亮的孙子诸葛京做官,而且还派专人学习诸葛亮兵法(详见《晋书.武帝纪》和《第六十一卷文立传》),这也是蜀书诸葛亮传中的描写大体还未有偏差的缘故,但是对于司马懿的败绩,MQ认为陈寿确实是回护了!也从客观上削弱了诸葛亮的将略才能。魏曹芳正始五年春二月,魏大将军曹爽率众征蜀。由于曹爽是迫害过司马懿的,因此如实记载当时的惨状,什么兵士哭于野呀,疲弱不堪呀等等,而出兵前,大臣又是如何反对等等。而司马懿伐蜀呢?仅说下雨,而诸葛亮不与之战,所以退兵,其实这两次失败如出一辙,可写法大不相同,这就是陈寿的回护,但不得不这样写,否则是要获罪的。还有建兴九年的伐魏,也就是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陈寿仅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可中间司马懿惨败的过程,陈寿只字不提,倒是《汉晋春秋》记载了,“亮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这仗败的很惨,可陈寿不能写出来,或许他真是不知道。五伐中原,诸葛亮已经将战线推到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怎么推的?要知道五丈原离重镇长安仅130公里,的士费也就二百三十块钱而已(上海出租车价格,也就相当上海到无锡的距离),五丈原位于西安市西秦岭北麓的岐山县境内。原高133.3米,面积现约12平方公里。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过程如何,完全没有记录,但我们从史书中还是可以窥得一二,司马孚曾对明帝曰:“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晋书.宗室传》)这些陈寿皆或一笔带过,或闭口不谈,替大晋爷爷宣帝司马懿留足了面子。
阅读全文

初,操在兗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及兗州乱,翕、晖皆叛。初,操在兗州举魏种孝廉,兗州叛。建安二年春正月,曹公之自舞阴还也,南阳、章陵诸县复叛为绣。建安五年,汝南降贼刘辟等叛应绍,略许下。东海贼昌豨及郡县多叛操(东海昌豨反,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建安五年九月,日有食之。曹操出兵与袁绍战。操众少粮尽,士卒疲乏,百姓困于征赋,多叛归绍者,操患之。秋,七月,阳安郡百姓困穷,邻城并叛。建安十年春正月,曹公讨袁谭。时川渠水冻,公使民椎冰以通船,民惮役而亡。令不得降。建安十年,故安赵犊、霍奴等杀幽州刺史、涿郡太守叛。建安十一年。时荒乱之馀,胡、狄雄张,吏民亡叛入其部落,兵家拥众,各为寇害。八月,海贼管承叛乱至淳于,乐进、李典击破之,承走入海岛。建安十一年,昌豨复叛,操遣于禁讨斩之。建安十四年,庐江人陈兰、梅成据灊、六叛,操遣荡寇将军张辽讨斩之。建安十六年,太原商曜等以大陵叛,遣夏侯渊、徐晃围破之。十二月,遂、超之叛也,弘农、冯翊县邑多应之,独河东民因议郎张既故,怀之。无异心。建安十七年,操之西征也,河间民田银、苏伯反,扇动幽、冀。魏公操追马超至安定,闻田银、苏伯反,引军还。秋七月,鄜贼梁兴寇略冯翊,诸县恐惧,皆寄治郡下,议者以为当移就险阻。建安十八年,氐王千万叛应超,屯兴国。建安二十年夏四月,氐王窦茂众万馀人叛,恃险不服。建安二十三年夏四月,代郡、上谷乌丸无臣氐等叛。冬,十月,陆浑长张固被书调丁夫,当给汉中。百姓恶惮远役,并怀扰扰。民孙狼等因兴兵杀县主簿,作为叛乱。时南阳吏民苦繇役,冬十月,宛守将侯音与吏民共反。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酒泉黄华、张掖张进等各执太守以叛。以上文字有三点需要说明:1、由于中国古代史书作者大多数是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立场上的,对于农民起义怀有敌意,所以史书中的农民起义均采用“贼”、“叛”、“反”、“作乱”等词汇。2、最后一条的农民起义爆发于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曹操去世的那一年,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曹丕当政仅数月时间,还来不及做政策上的大调整,因此导致这场起义的根源要算在曹操身上。再以后的历次反压迫、反剥削的农民起义我们都统计在曹丕及继任者头上,暂不计较是否是曹操政策的延续。3、少数民族当时臣服于汉,而汉贵族的对他们的剥削也很严重,既是阶级矛盾,也是民族矛盾。因此导致少数民族的反叛也应考量曹操的民族政策是否得当。例如:《资治通鉴》记载:代郡太守裴潜曾于百姓虽宽,于诸胡为峻。继者以潜为治过严而事加宽惠。既宽,其后又将摄之以法,怨叛乃所由生。
阅读全文

渔阳三挝        怨泗水、骂袁绍、笑皇后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云过渔阳鼓一挝,听我埋怨泗水洼咚咚咚咚、咚咚咚——泗水流、泗水流,我家住徐州。清清河水煮小米,闻——香漂宇宙。咚咚咚咚、咚咚咚——上游恶、上游恶,百姓杀无赦。腥腥血水难煮米,观——臭尸塞河。咚咚咚咚、咚咚咚——难下饭、难下饭,白米被血染。咽饭忽觉有异物,吐——壹根白骨。(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馀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遇太祖至,坑杀男女数万口於泗水,水为不流。)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风动渔阳鼓二挝,听我来把袁绍骂咚咚咚咚、咚咚咚——黄河长、黄河长,河北匹夫亡四世三公蠢如猪,幸——八万已降咚咚咚咚、咚咚咚——袁本初、袁本初,志大才能疏。冀青幽并拜你赐,看——八万白骨。咚咚咚咚、咚咚咚——儿命丧,儿命丧,哭死老爹娘儿身是娘心头肉,天——悲断肝肠(杀士卒千馀人,皆取其鼻,以示绍军,皆怀惧,后降者,凡斩首七万馀级。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雨打渔阳鼓三挝,听我笑那妇人家咚咚咚咚、咚咚咚——皇城高、皇城高,皇后无德操。女子无才便是德,笑——后失妇道。咚咚咚咚、咚咚咚——伏无福、伏无福,何必诉汝父。胸有点墨会写信,讥——祸起家书咚咚咚咚、咚咚咚——管闲事,管闲事,何恨董妃死。丞相后宫杀妇孺,问——关你屁事?(初,董承女为贵人,操诛承,求贵人杀之。帝以贵人有妊,累为请,不能得。伏皇后由是怀惧,乃与父完书,言曹操残逼之状。及事泄,曹操震怒。十一月,尚书令华歆勒兵入宫,收后。后闭户,藏壁中。歆坏户发壁,就牵后出。时帝在外殿,引虑于坐,后被发,徒跣,行泣,过诀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遂将后下暴室,以幽死;所生二皇子,皆鸩杀之,兄弟及宗族死者百馀人。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