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兄弟俩[p]  [br]前面说过议郎是一个轻闲工作,能荣获这一殊荣,就相当于有了一份自由工作,可以在家做个阳光宅男,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还有一人得到曹操亲自颁发的这一殊荣。[p]  张范,字公仪,河南郡修武县(今河南获嘉)人,出生年月无法考证,死亡年份很确切,赤壁之战后的第四年,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p]  张范家的家庭条件很不错,爷爷张歆,曾经是三公之一的“司徒”,父亲张延,也做过三公之一的“太尉”,两世三公的条件,着实令人羡慕,太傅袁隗,也就是那个袁绍兄弟的叔叔,就曾有过将女儿嫁给张范的打算,张范却是很不客气的拒绝了。[p]  这与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张范喜欢过宁静的生活,名利方面看得很淡,政府的屡次征召,都以各种理由推辞掉,就是不想出来为五斗米折腰。[p]  他的弟弟张承就灵活多了,国家一征召,便出来做了议郎,还升任为伊阙都尉。[p]  董卓作乱的时候,张承就想聚集身边的亲信大众联合天下诸侯一起讨伐。[p]  他们还有个弟弟张昭(不是江东那位)当时也做着议郎,正好从长安回来,将所看到的情况,跟张承详细分析说明:[p]  “现在去对付董卓,寡不敌众,而且只是依靠一些大臣的谋略,打仗也只是寄望田野耕种的百姓,士人的心思没有笼络,兵士没有长期训练,很难取得成功。董卓一人抵挡天下又无道义可言,必定不能长久,我们不如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也待着,等到时机成熟再出来活动,志愿也可以就此实现。”[p]  这句话很有特点,揭示了千百年来士人们的同一心态,管他天下大乱,自找一个安静地带自成一家,以待安定时日,将这一身才能卖于帝王家,因而若是想指望着这批人出来重整大好河山,无异于痴人说梦,诚如众人讨伐董卓一般的动机不纯,所谓“扶持汉室”、所谓“拯救天下生灵涂炭”,全都是包装过后的扯谈,其核心总逃不过两个字:[p]  “利益”。[p]  张承听明白了张昭的话,解下印绶,辞掉官职,日赶夜赶,从抄小路回家,约着张范带着家中族人一起向着扬州进发,以那里做为隐身之地。[br]扬州当时还属于袁术的管辖范围,有这样的人才居住在自己的境内,不管怎样,总是要笼络一下下的,因而袁术派了人,带了礼物,前去招聘这哥俩,为自己的小集团工作。[p]  张范兄弟本来就是来避难的,袁术又不是他们所喜欢的老板类型,因而也就以生病为理由refuse 掉,袁术本来也就是走走过场,既然人家不答应,也就不勉强,随这哥俩自由活动。[p]  袁术偶而也会找张承去谈话,问的问题大多是如何称王称霸的事,问的也是很弱智,如他就曾问过这样的问题:[p]  “当年周王朝衰弱,才有了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秦朝失政,才有了汉室的取代。现在我以所拥有的土地、人口,效仿他们的行为,怎么样?”[p]  这颇有那个问道于孟子的梁惠王的意味,本身没多大的实力,只知道称霸,却从未顾及到自身发展、修行。[p]  张承的回复较为直接:[p]  “想要称霸不在与于强大而在于本身德行。如果能用德行来匡扶天下,即使以一个人的力量,也能兴霸王的功业。但是如果超越自身本分,逆时而动,必为百姓抛弃,怎么也兴盛不起来。”[p]  这话袁术很不爱听,于是话题转到曹操将要征伐冀州的问题上。[p]  袁术先发的问:[p]  “现在曹操带着几千老弱残兵,对敌十万多的精壮兵马,真有些不自量力,你以为如何?”[p]  张承的回答,还是很不留情面:[p]  “汉朝虽然衰弱了,天命却从来没有改变过,现在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臣服,即使是百万之众也是可以对付得了的。”[p]  听完话,袁术的脸色变得极其难看,从未见过这样抬杠的人,属下们从来都是顺着自己说,哪有这样激烈的反驳意见,一时间真是难以接受,张承看出了袁术的难受,也很知趣,自觉地回了扬州。[p]   [p] [p]下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88)[p]上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86)
阅读全文

[p]  奇谋妙计巧得胜[p]  [br]经过多日的实地观察,对林历山的地形,有了了然于胸的感觉,贺齐着手部署下一步计划。[p]  他秘密招募军队里身手特别敏捷、又特强壮的人员,组织起一支人数不多的敢死队,乘着夜幕的掩护,绕到山的背后,少有人迹的地方,用事先准备好的铁斧砍树凿洞,向上开辟出一条道路,慢慢地向高处攀登。[p]  当这支队伍,爬上山后,悬下布带,将下面一百来号人的突击小部队全部拉上去,集结在山上。[p]  这么辛苦,爬上了山,当然不是去野餐,也不是为了看风景,目的很明确,做拉拉队。[p]  所有人集中在一起的时刻,也就是大家各奔东西的时刻。[p]  按照贺齐的指示,一百多人的突击小分队立时分散,如玩捉迷藏般,向着山上的各个隐蔽角落蹿,一时间,本是人头挤挤的地方,变得十分冷清而落寞。[p]  突然间,不知是何时,不知是在何地,想起一声激烈的号角,又是不知是何时,不知是在何地,隆隆的鼓声敲起。[p]  正在睡梦中的变民,为这突如其来的战鼓声、号角声而慌乱,全都以为贺齐军队上了山,岗哨与守险隘的部队,纷纷奔回自家的大本营。[p]  山下的贺齐没有等多久,一切就如他所规划好的那样,正一步一步有规律的进行着,当战鼓声、号角声响起,手高高举起,又用力挥下。[p]  只听得齐声的呐喊,身后军队飞速前行,勇往直前,攀登上山,向着对手的营帐,发起猛烈的进攻。[p]  变民们哪见过这样的阵势,三下五下折腾下来,如那午后菜园子里烈日暴晒下的青菜,全都蔫了。[p]  这一次交战,打得一点悬念都没有,变民们以伤亡七千多人的代价,换回一个失败的结局,并给予歙县变民的投降起了带头作用。[p]  接到贺齐的胜利战报后,孙权将这扩大的地盘,分割为六个县,始新县(浙江省淳安县)、新定县(淳安县西南)、休阳县(安徽省休宁县)、黎阳县(安徽省黄山市)、黟县、歙县,全都统属于新设的新都郡(郡政府设始新)来管辖,第一任的太守人选,当仁不让的落在贺齐头上,他还得到一个附加赠送的“偏将军”的军衔。[p]  [br]传说故事尽夸张[p]  [br]据东晋时代后人称之为“神仙”的葛洪所写的一本道儒相杂的《抱朴子》奇书的爆料,贺齐讨伐山越,还有另外一个版本的传说故事,且将它当成课外消遣来读,颇有乐趣。[p]  我将以古代白话文的形式,给予大家展现:[p]  话说当年东吴名将贺齐尊奉吴主孙权之命,讨伐南方山贼。[p]  那南蛮之地,不毛之地,瘴疫之乡,人多不习王化,其中善奇人异士偏多,每每令人坠入其道,轻者断肢缺腿,重者往往有性命之虞。[p]  贼人之中,有善禁者,每当两军交战,念起咒语,官军兵士腰中所配刀剑,犹如为无形之力所禁锢,凝结刀鞘之中而不能拔,弓弩射矢之类,全不受所控,纷纷自行倒向,贼人乘势反攻,官军因此而败。[p]  贺齐将军长情有思,乃对众人曰:[p]  “吾人听闻但凡世间金属之物有其刃者皆可禁,蚁虫之类有其毒者皆可禁,若是无刃之金,无毒之虫,则不可禁也。彼方必是能禁吾方兵器者也,必是不能禁吾方无刃之兵器也。”[p]  遂是,贺齐将军命人多做劲木白棓(经过加工后的棍棒,个人觉得是将树皮剥了后制作而成),精选肢体有力之壮卒五千人,尽握劲木白棓,是为先登之士,与贼交战。[p]  山上贼人自恃其阵中有善禁者,不为防备,关隘空虚,官军因而得以上。[p]  于是,官军以其白棓突击贼人,彼方善禁者重施故技,欲挽救危局,却不复得行,白棓无可禁止,官军因此大胜,斩杀贼人数以万计。[p] [p] [p]下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85) [p]上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83) [p]  
阅读全文

[p]  最是无情火[p]   [p]  江上陆上,一片火海![p]  若是真海尚有一线还生希望,火海只能是将所有希望变为绝望。[p]  火焰的猛烈势头,直冲云霄,整个天际都被烧得通红,何况是那些地上的人。[p]  曹军兵士大多数的归路,或是被火烧死,或是入水溺死,或是被自己人挤死,或是被马匹践踏死。[p]  所有归路,汇聚最终的一条路:[p]  黄泉路。[p]  长江边上,一时喊号惨叫声不绝,曹军死伤人数不计其数。[p]  绝望还不是尽头。[p]  战鼓齐鸣中,阵阵喊杀声里,随后而来的孙刘联军,高歌猛进,针对曹军,展开一场合法的大屠杀,这无法愈合的伤口又被上撒上了一把盐。[p]  曹军再也经不起折腾,瞬时间崩溃,四处奔散。[p]  孙刘联军没有了任何顾忌,如宰杀羔羊般,到处追击着溃不成军的曹军,江边又成了一座屠宰场,曹军便是最好的宰杀对象。[p]  又是一片“惊天动地”、撕心裂肺的哀嚎声。[p]  每每读史到此,我脑中所想到,并不是那些歌咏战争胜利者的豪迈诗句,心中所存,也不是那难以抑制的壮怀激烈情怀,更多的只是在滑铁卢打败了拿破仑的威灵顿将军曾经说过的那句话儿:[p]  “胜利,是除了失败之外的最大悲剧!”[p]  到底是谁赢了,谁败了?[p]  这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p] [p] [p]下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67) [p]上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65)
阅读全文

[p]  东风破[p]   [p]  黄盖的这打头的十艘轻便战舰,装载着许多的物品,比如芦草、干柴、枯枝等等,填满整个船舱,上面浇灌着鱼膏,外面用红色的帐幕紧紧地包裹住,船上插上军旗,船尾上系着轻快的小艇。[p]  大家可以看出来,这些东西,有个总称,名字叫做易燃物品,若是放到现在,根本不允许带上公共交通工具,也没有人想带这碍眼的家伙事,除非是几个别不利于安定团结的破坏分子,真想整出些事来。[p]  黄盖想整事,整大事,所以,他就带了。[p]  船到江心,篷帆升起,其余舰艇随后跟进。[p]  目标:[p]  乌林曹营。[p]  昂立于船头,黄盖凛凛然如从天而降的天神,意气风发,满怀激情,一脸亢奋的表情,奋斗多年,终迎来这人生转机,虽美好青春已过,犹为不晚,大好男儿,建功立业、扬名立万,正在此时![p]  黄盖举起火炬,会意之下,舰船上诸多兵士一起呼喊:[p]  “投降!投降!”[p]  东南风正急,船行飞速。[p]  五里、四里、三里、二里……[p]  曹营近在眼前。[p]  黄盖一手挥下,火焰燃起。[p]  那十艘轻便战舰,迅速燃起,满载着火神的问候,在风婆的协助下及水伯的推波助澜,如流星,似快箭,更似急红了眼的公牛,毫不分说,一头撞进曹操舰队群,肆意横行。[p]  投降声中,曹军防备大为松懈,官兵上下团结一致,纷纷涌出营帐,挤做一团,伸长脖子,驻足观望,犹如指点江山般,神色怡然地议论着这“归降”队伍。[p]  然后,他们看到了火。[p]  猛烈嚣张、最是无情而又足以吞灭一切的火。[p]  然后,他们中的许多人什么都看不到了。[p]  从一艘到另一艘,火势快速漫延,通红通红,整条大江都在燃烧,天空不知在何时变得如此鲜艳,如在滴血。[p]  江上已是火的世界,火的天堂,却是人间的屠场,人间的地狱。[p]  火在发威,江在沸腾。[p]  没有人阻止这一切,没有人能阻止这一切,连这场战争为何而打斗没明白过来的兵士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的发生,眼睁睁地看着它的结束,并直至连同自己的生命一起带走。[p]  一边是火,一边是水。[p]  曹军没有更多的选择,要么葬身火海,要么被水吞没。[p]  唯一的栖身地,只有那还未延及的陆地。[p]  这唯一,也不能持续多久,很快的,火将它的触角,伸及到这一片还未亲吻过的大地。[p]  在劫难逃![p]  岸上曹军遭殃的时刻到来。[p] [p] [p]下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66)[p]上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64)
阅读全文

[p]  县长专业户[p]  [br]   黄盖是个老革命,打孙坚起兵时,他就加入了创建江东新社会的队伍,虽然资格老,年龄老,地位却不高,混了这么多年,还是在县长的位置上徘徊着,军阶也只是一个稍稍拿得出手的“都尉”,但他这一路走来,倍尝艰辛。[p]  一部平民的个人奋斗史,就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打造完成。[p]  黄盖家族曾经有一个显赫的祖先,南阳太守黄守亮,也曾辉煌过一段时间,慢慢地也就走了下坡路,家道中落,子孙分离,各奔东西,到他祖父这一代,把家迁到了零陵这地方,也就从此扎下了根。[p]  很不幸,黄盖没有享受到过多的家庭温暖,年龄还幼小时,就成了孤儿,因而他们的童年,与同年龄段的孩子,有着别样的不同。[p]  当别的孩子,尽情玩耍时,那却是默默地做着为填饱肚子而奔忙的事,虽然身处逆境,他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虽然历经艰险,他却从来没有舍掉过满怀的壮志,因为他始终坚信,自己将会与众不同。[p]  人们常常会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利用砍柴贴补家用的闲余时间,仍然不忘勤奋读书,努力专研,研习兵事。[p]  不久之后,黄盖举为郡吏,以“察孝廉”的方式,征召于公府。[p]  孙坚起兵后,黄盖炒了自己的鱿鱼,好好地公务员工作不做,而是参加了孙坚革命队伍,从此开始了一段戎事倥偬的军旅生涯。[p]  先是南破山贼,北击董卓,荣任为别部司马一职,孙坚死后,跟着孙策及孙权继续干,表现十分卖力,往往都是冲锋在前,一声“弟兄们,跟我上”,拿着兵器就一往无前,见谁(专指敌人)砍谁,天杀星下凡,也就这摸样。[p]  如果从这些表现里,你便认为黄盖只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那大错特错,他的心眼可多着呢,一不小心便要着了他的道,对此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石城县(古秋浦县)的那些官吏们,只可惜他们中的有几位仁兄已经开不了口说话了。[p]  当时的情况,“山越”(东越人的后裔)很难降服,不时地在背地里搞些小动作,有些地方官吏的为非作歹,常常将小动作激化为大动作,不少的县市因而为其买单,被山越骚扰得苦不堪言,尤其是石城县的官吏在这方面是出名的行家。[p]  但他们的好日子,就快要走到了尽头,因为新任石城县县长黄盖的到来。[br] [br]黄盖做的第一件事,设置两个人为掾,分管县里的各个部门。[p]  他又召集人员对大家说:[p]  “我本就没有多大的才能,只是以武事著称,这文治方面就差得远,现在山还没平定,我要专心于军中的事务,县里面的管理就全权交给两掾来帮忙处理,他们会看着你们,指导你们的工作。”[p]  接下来,就是对两掾说的:[p]  “你们两个,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尽心尽责,按规章制度办事,不要做阳奉阴违的事,不要有欺诈隐瞒事情存在,希望大家能够相互合作,你们要做个带头作用。”[p]  如果违反了呢,黄盖也说得很明白,我不会鞭打你们的。[p]  没有过久,两掾便明白了,这不会鞭打的后果,其实比起鞭打受责还要严重的多。[p]  一开始,官吏们惧怕黄盖的声威,还不敢咋的,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时间一长,大家都熟悉了,也觉得黄盖的性格差不多摸透了,文书也不看,犯了事的也不追究,处事待人一团和气,完全不是传说中的那副摸样,也就惰性发作,狐狸尾巴渐渐露出,并且翘得很高。[p]  这种状况,黄盖早有警觉,用手头没有证据,隐忍了下来,表面上还那副不理事的老样子,暗地里却是派人将两掾的违法犯纪行为调查的如那小葱拌的豆腐,一清二楚。[p]  等时机成熟,黄盖摆了一桌酒席,邀请县里的各级干部,全都过来畅饮。[p]  喝着喝着,气氛就不对了,当着众人的面,黄盖将两掾的犯罪证据,全都抖落了出来。[p]  两个掾吏还到乖巧,见是躲不过去,就完全承认了,期望着凭借着多月的同事交情,黄盖能够给他们俩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p]  黄盖还是先前说过的那句话:[p]  “我早就说过,我不会鞭打你们的,我又怎么会欺骗你们,做出尔反尔的事?”[p]  两个掾吏这下很放心,不打最多也就是骂上几句,又不痛,脸皮厚,精神上也不会受到打击,还是蛮划算的。[p]  其实,一点也不划算,正当他们准备听完训话,筹划着晚上去哪腐败的时候,黄盖发威了。[p]  果然,没有鞭打,也没有讥骂,只有杀戮。[p]  终结就在这一刻。[p]  这一招“敲山震虎”很有效,县中的各级干部全都给吓到了,再也不敢做出格的动作,石城安定了。[p]  这之后,黄盖还做过春谷县县长,寻阳县县令等九个县的第一把手,所到的地方,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基本上都能轻轻松松搞定,也没有什么重大事件的发生,后来就迁了丹杨县的都尉,将那里的山越治理的服服帖帖的。[p] [p] [p]下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63)[p]上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61)
阅读全文

[p]    礼物收不收[p]    建安十三年九月,曹操大军的先头部队抵达新野(河南省新野县)。[p]    这一路走来极其顺畅,除了路面有些硌脚、费鞋、风景有些独特外,基本来说,还尚未遇到过有组织、有规模、有计划的反抗与阻挠,小股部队的骚扰也未见得,想找个对手来比划比划,连个地都没处去寻。[p]    好在襄阳就在前面,军士们个个憋足了劲,要有一场恶仗打了,等待这么多天,终于迎来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好男儿,扬名立万的时候到了。[p]    如果纯粹是抱着这种思想而来的军士们,要失望了,在强大的军事压力前,刘琮决定做一回和平使者,向未来的新主子表表态。[p]    就在众人磨拳擦掌,为拿下襄阳做着充分准备时,他们收到了一份由刘琮经特快(快马)而专递过来的特殊礼物:符节。[p]    送这个东东,到底是什么意思?[p]    很多人都不知道刘琮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纷纷猜测这礼物背后所隐藏的阴谋,可猜来猜去总是不得要领,就好似那女孩子的心思,怎么也猜不明白,因为在正确答案没有公布前,谁也不知道是对还是错。[p]    大多人倾向于这是一条缓兵之计,故意麻痹大家,好便于对方有时间招集人马;[p]    也有人觉得这里必定有诈,为的是吸引大军深进,好打埋伏;[p]    少数人认为,没什么多大意思,人家只是物归主罢了,毕竟朝廷的东西,从哪里来回那里去;[p]    也有个别偏激的,十分肯定、确定以及一定地口气说,这是一种开战的信号,与朝廷决裂的标志,退还国家的东西,就表示与朝廷从此再无瓜葛,想打就打,WHO怕WHO。[p]    说来说去,有一点可以确定,刘琮的礼物,送得动机不纯。[p]    事实证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p]    这少数人,往往可能就是一个人。[p]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娄圭。[p]    娄圭,字子伯,曹操的旧交,常常凭着这点倚老卖老,平时很难找到他的身影,知名度不高,就连混个脸熟的程度还没达到,但按“每个人都与众不同”的原理来说,每个人都有他的闪光点,只是亮度不同,或是时间不同。[p]    娄圭,一个不大不小的人物,终于开始闪光,不是很耀眼,但也总算照亮了一部分人。[p]    他力排众议,不顾众人的怀疑眼光,大声说道:[p]    “从前天下大乱,各地军阀凭势力割据称王称霸,朝廷颁发的皇家符节,将他们的身份提高,成为一种国家默认许可的象征,更是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刘琮选择这时候,将符节送来给我们,是一种诚心诚意投降的表示。”[p]    曹操的特点之一,大家也知道,能够虚心接受属下意见,确切地说,能够接受对自己有益的意见。[p]    在分析了目前的形势、衡量了一番得失后,曹操觉得娄圭所说的话,还是蛮有道理的,很是具有实际的操作性,于是,决定收下这份送上门来的特殊大礼。[p]    大军继续前行,向着襄阳进发。[p]    他们不是去打仗,而是接收。[p] [p] [p]下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61) [p]上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59)
阅读全文

[p]    猜想[p]    上面所讲到的刘表托孤,只是我的一点猜测,真正的托孤到底是什么样子,现在已经不可考证,很多史学家,还认为根本没有“托孤”这一说,不是因为没有史料为证,而是史料太多,多有自相矛盾的地方。[p]    历史就是这样,它给予你很多的条件,任你去猜测,虽然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却被它牢牢把握住,你永远无法得知。[p]    我不认为,我所说的这一猜想,是最正确的一种,也不定是最合理的一种,猜想永远只是猜想,在没有正确答案之前。[p]    我只能对自己如何做出的这一猜想,给大家一个答复。[p]    有关刘表托孤(或是托国)的说法,大致有以下三种,全出自裴松之《三国志注》,引用于不同的三本书。[p]    表病笃,讬国於备,顾谓曰:“我兒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p]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魏书》[p]    表病,上备领荆州刺史。[p]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英雄记》[p]    或劝备劫将琮及荆州吏士径南到江陵,备答曰:“刘荆州临亡讬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p]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汉魏春秋》[p]    按《魏书》所记,刘表是在口头上答应要把荆州让给刘备来管理;《英雄记》的说法则是,刘表上书中央政府,推荐了刘备来做荆州刺史;据《汉魏春秋》的记载,又变成了刘备自己说的,刘表曾经有这么一个“托我以孤遗”意思,没有了托国之说。[p]    三种说法,综合起来,便是两种说法:“托孤”与“托国”。[p]    首先要明白,这“托孤”与“托国”不是一个概念,“托孤”的意思,就是将自己的后代交给一人来辅助,这名义上的君主还是自己家的;“托国”是将整个地方给托管一个人,这地方也就换了主人,其中也许包含了托孤,也许没有托孤。总的说来,“托国”的范围大些,影响大些,变化也大些。[p]    不论托国还是托孤,前提是总是有这么一件事存在着,若这件事本来就没发生过,又有什么可辩的,所以我首先要却定这件事是否存在着。[p]    认为这件事,没有发生过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p]    第一种:史书误记。[p]    三种史书,三种说法,不禁让人怀疑这史书的可靠性,史学家们所记的事,并不是自身的亲身经历,往往不是得自于第一手材料,即便是亲眼所见,也有个“为君者讳”的说法,对于这道听途说的事,不免会有些捕风捉影,以讹传讹下,记错了也有可能,因而也就有了三个版本的说法。[p]    驳:即使“捕风捉影”,总有这“风”、“影”存在,事情的总体核心应在,三者虽说有异,但说的是一件事,刘表在死前见过刘备,并讲了一些重要的话,这一基本事实是不能否认的。[p]    第二种:史书瞎记。[p]    出于某种原因,为了彰显某个君主“仁义”形象,或是在当时的崇高地位及人们对他的器重,而编出了许多的符合当时情形的故事来,只是为了给这位“封建正统”脸上多贴点金,多造些声势,减少负面影响。[p]    如裴松之所说,刘表夫妻一向喜欢的是刘琮,早就想着撇开刘琦,把荆州老大的这个位置给刘琮来做,怎么也轮不到刘备这个外人来,插一扛子,况且刘表对于刘备并不是很信任。[p]    驳:蜀国人想突出自家君主形象,多记上一笔两笔的还情有可原,可这却偏偏出自于他国的史官的记载,这就有商量的余地,他国人可没有为不友好的邻国君主事迹锦上添花的光荣传统,摸黑倒是时常发生。[p]    第三种:三国志无[p]    陈寿世称“良吏”,著史严谨,凡有不确切之处,有疑异的史料,都不采用,对这一事件,却无一记载,这不是很奇怪吗?[p]    驳:陈寿做《三国志》丢弃了很多的史料,太过简略,使得很多事件失传,这才有了后来裴松之作注,也不能一口咬定他所舍弃的,都是些糟粕,在这些丢弃品里,有不少珍贵的资料,司马迁的《资治通鉴》里,就不乏这些丢弃品。[p]    第四种:善意谎言。[p]    刘备这样说,当然是有目的的,刘表刚死,曹操又打了过来,荆州的局势很不稳定,当地的士族中有一部份人既不喜欢曹操,又不喜欢继任者刘琮,只得寄希望于刘备,为了拉拢这一部分人为己所用,也是为了给自己争取更多的民心,以人为本的刘备,便说出这样的话来,安定人心,也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p]    驳:刘备不是喜欢说大话的人,在这情形下,说出这样的话来,也是大有可能,但别忽略了一点,他说这话时,很多当事人都还在,只要稍微一对质,要想被戳穿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当谎言被揭示,他又将如何去面对?[p]    第五种:见不着面[p]    当时政局掌握在蔡氏集团手中,以刘琦的身份尚且见不着刘表,何况是刘备一个外客?[p]    驳:两者的性质不同,一个毕竟是合法继承人的有力竞争者,手中又有重镇重兵,名义上、实力上来江,都有颠覆政权的可能性;另一位终究是外人,无权无势,杀伤力远没那么大,应付起来也容易些。[p]    综合以上各种论述,我来做一个小小的推论。[p]    条件一:[p]    史书有记载,明确指出事件的存在性。[p]    条件二:[p]    刘备有说过,没人出来反驳。[p]    条件三:[p]    时机上允许,形势上允许,环境上也允许。[p]    由条件一、条件二、条件三推出结论:[p]    事实存在。[p] [p] [p]下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55) [p]上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53)
阅读全文

[p]    劝降[p]    改变了很多人命运的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终于到来。[p]    王粲无须再等待,迎接他的将是人生里的又一次转变。[p]    据一本《文士传》的记载,王粲也曾是劝降大军中的一员,他与刘琮的对话,颇有些战国时期舌辩之士的风采。[p]    王粲捣鼓着嘴说:[p]    “我有一计,想将给将军(刘琮)你听,可以?”[p]    刘琮说:[p]    “可以,我听着呢?”[p]    王粲继续说:[p]    “现在这时节,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强弱难分,人人都怀揣着不同的心思。好多人想当帝王,好多人想做公侯。纵观从古至今的成败得失,能够预先见机行事的人,才能享受到恒久的幸福。您自个认为,比得上曹操吗?”[p]    刘琮回答不上来。 [p]    王粲替他回答了:[p]    “从我听来的传闻,曹操是人中俊杰。雄略冠时,智谋出世,官渡破袁绍,江外驱孙权,陇右逐刘备,白登灭乌丸,其它一些剿灭蛮夷、平定天下光辉事迹多了去,从现在的事也能看出来的他的本事。”[p]    比都不用比,连个零头都及不上,那又什么方法解决呢?[p]    王粲给他做好了打算:[p]    “你还是听我的话,卷甲倒戈,承应天命,投降了曹,保全了宗族,长享幸福,后代也有了着落,这才是万全之策。我王粲颠沛流离世间,来到荆州,受到你父亲的重顾,哪有不把心里话掏出来讲的?”[p]    刘琮话听进去了,也就投降了。[p]    对话听起来,极有小说特点,个人说辞过于着色,因而显得不真实而不可信。[p]    王粲对刘琮的劝说,应该是有的,代表的是当时大部分士大夫为利益而发的心声,话却不应该是这么说的,也是不符合事实的,尤其是“江外驱孙权,陇右逐刘备,白登灭乌丸”那几句,完全是在扯谈。[p]    孙权此前还真没有过与曹操的交兵记录,刘备也没有踏足过陇右,灭乌丸是不用经过白登的,不相关的事,全都扯在来了一起说,这位编故事的老兄,是应该补补历史课了。[p]    善言[p]    不管怎么说,事实是:[p]    曹操来了,王粲升了。[p]    职务是丞相掾,赐爵关内侯。[p]    江陵休整的这段时间,曹操在汉水边上大摆酒席,犒劳荆州的有功人士及各位将领,王粲做为新晋官员也正适逢其会。[p]    也许是为报答知遇之恩,或许是表达愉快的心情,王粲奉酒向曹操说了一段祝贺词:[p]    “袁绍占据河北,依仗地广人众,有志吞并天下,可这人,虽好贤人而不能任用,因此奇人异士都离开了他、舍弃了他。刘表拥有荆州,坐观时局变化,还自以为周文王。避乱荆州的士人,大多是天下的俊杰人物,刘表却不知道任用,因而即使地盘快被吞并了也没有人出来辅佐。曹公平定冀州,善待兵卒,尽收当地豪杰为己所用,因而才得以纵横天下无人敌;此次,平定江、汉,又是将其中的贤俊人物提拔上来给予高位,使得士人归心,望风而治,文武并用,英雄出力,这是三王的事业。”[p]    不可否认,这是一段拍到了心窝子上的马屁词。[p]    又不可否认,这是一段有根据、有事实的心里话。[p]    还不可否认,这是一段看透了世事的独特见解。[p]    这一段话,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曹操为何成功、袁绍、刘表为何失败的深沉原因,即在对待人才的任用问题。[p]    人才的任用,归结到底也就是一个利益的分配问题。[p]    所谓的人才,首先也就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其后才是“才”,只有在利益上满足了他们,才能尽其才,说白了,只要你给足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他们才能为你卖命。[p]    这个东西,可以是权力、可以是地位、可以是金钱,可以是美女,也可以是名声,它有个总称,人们往往称它为“欲望”。[p]    这一定律,未必适用于每个人,但在大多数人身上还是有效用的。[p] [p] [p]下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 (132) [p]上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30)
阅读全文

[p]    特点[p]    大家之所以惊讶,因为王粲太有特点。[p]    特点一:[p]    年龄小,也就只有十来岁,发育还没完全,就小屁孩一个,很多小孩这时候还不知自己在做什么呢,我那时还在进修小学课程,成绩也就在及格偏上偏下,字也没识全几个,与人家一比,就是没得比。[p]    特点二:[p]    这个特点,伴随了他一生,纠缠了他一生,每每在关键时刻摆他一刀,打娘胎里就带来,想改也没有做这技术活的师父,注意,我说的不是,记性,而是长相。[p]    “长相”能用上特点这一词,那说明这人不是很丑,就是有明显特征,两个极端化。[p]    王粲属于前者,确实长得有点对不起观众之嫌,宾客所看到的形象之这样的:[p]    身材短小瘦弱,容貌也就只有“歪瓜裂枣”一词比较般配,实在难以挑出好来,就想是违背良心夸上几句,自己也会觉得恶心。[p]    所以大家不明白,所以大家才会惊讶,在这个注重身份、注重脸蛋的年代,还有这样招摇的人物,竟然还被引为贵宾,实在不像话,太不像话了。[p]    蔡邕大致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对自己的这一反常行为做出了唯一合理的解释:[p]    “这是王公的孙子,有着特殊的才能,我是比不上的。我家的书籍文章,都应该全都打包给他。”[p]    这位王公,就是王畅,刘表的“八俊”兄弟,汉朝的司空大人,天下的名士。[p]    不服也不行,家世在那摆着呢,虽然长得有特点了些,还算是有名望的自家人(士大夫门庭),也就凑合着看吧,看着看着就习惯了。[p]    有家世,有名声,就给你官位。[p]    这是东汉王朝士大夫阶层扩大集团规模的不二法则。[p]    十七岁那年的王粲,被司徒大人提拔为黄门侍郎的职务,他的心思却完全不在这上,并不是自以清高,不喜欢权力,而是更爱生命,若为人身故,万事皆可抛,哪怕是一个混乱王朝的微不足道的官职。[p]    长安城的不安稳,凡是长了个心眼的人,总是能看得到的,君子不处于危墙之下,读过儒家书的士人,总是懂得的,天地是广阔的,人身是自由的,变通中求生存的人,总是能明白的。[p]    王粲拒绝了官位的诱惑,打点起行装,一路狂奔,来到了理想的中的士大夫乐园——荆州。[p]    一个新兴的工作,正在等待着他:[p]    刘表的幕僚。[p] [p] [p]下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 (129) [p]上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27)
阅读全文

[p]    很多人,把张昭是当做花瓶来看待的,我觉得,这样的花瓶,太大太名贵,用来很奢侈,也不适合于摆设,还是去了这头衔妥当。[p]    张昭自有其骄傲的资本,孙策死时,托孤给他,吴太后死时,也是托孤给他,孙权最为亲近的人老哥与老妈,都是将他看成得以倚重的人,孙权也是他张罗着扶持起来,偶尔狂妄也是料想中的事。[p]    对鲁肃的到来,张昭就是不待见。[p]    不待见的原因,能摆在明面上来说的估计没几个,若是见不得光的可就多了,归拢起来,大致上有四个:[p]    鲁肃太张狂。[p]    鲁肃的锋芒尽露,就如芒刺般刺在他的脊背上,士人素重内敛与稳重,以中庸和谦虚为最高修养,鲁肃初来乍到,为以后的事业发展奠下基础,难免会有“搏出位”的出格动作出现,作为江东士大夫领袖的张昭当然看不惯。[p]    怕被抢饭碗。[p]    对老哥留下的这帮老人,除了几个特别突出的、早年跟自己有交情的外,孙权感冒不起来,时不时地提拔新人,组建自己的新班底,给自己的集团注入新鲜血液,这必将损害到一部分人的利益。[p]    张昭更多时候,是被用来敬重的,孙权不是不想用,而是不敢大用,平时闲着,也就拿来“废物”利用下,鲁肃来了,被重用了,生存空间狭小了,地位不稳了,饥荒就更严重了,坚决抵制在所难免。[p]    地域差别大。[p]    张昭从来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他的身后代表的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这个利益集团,我们可以称之为“世家大族。”[p]    这是一个将自己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集团,为了本身利益,他们可以牺牲所有的可以牺牲的东西,当然也包括了君主的利益,先前刘表手下的那帮人,就以其实际行动证明了这点,还做得很不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p]    他们以地域、门第及婚姻结合在一起,密不可分,同荣共荣,同辱共辱,就是上了条破船照样下海,恰好鲁肃没有船票,也没有人邀请他登上去。[p]    我查了一下籍贯,张昭是彭城人,属鲁南人士,鲁肃东城人,属皖东人士,不同的地方,造就不同的家族集团,归根结底为,不同的世家利益,让他们和平相处,不是很难,而是非常难。[p]    理念有冲突。[p]    张昭的政治主张,一味保守,只知道据守,以防御为主,只要自己家族利益保障了,管他外面打得天翻地覆,我且自逍遥没人管,实在躲不过了,那就顺其自然,半拒半迎之下,从了也罢了,鲁肃的追求更高些,据守的基础上,再跨越一大步,以一统天下为终极目标。[p]    一个保守,一个激进,一个守旧,一个创新。[p]    两种不可调和的观念,两个不同性格的人,走到了一起,若没有爆出些火花来,就连鬼都不信。[p]    当然,这些都是说不口的,也不是拿来在朝堂上说的。[p]    张昭自有他的说法,在“换个说法”这点上,中国人是从来不会落后于世界各个民族的。[p]    他认为,鲁肃这个人,有两点还是蛮讨厌的:年纪轻,见解疏。[p]    年纪轻,当不得大任,见解疏,没有好建议。[p]    否定了人,否定了话语。[p]    这就是政治家的精明老道。[p]    可他终究不明白,他的对手不是鲁肃,而是那个高高在上的人,孙权。[p]    所以,他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虽然比起他几年以后要犯的那个,小了些。[p]    大主意上,孙权往往自己拿,张昭再再怎么说,他硬是油盐不进,倒是尽添堵。[p]    他提升了鲁肃不说,反而越是敬重,就连日常生活的小细节都关照到了,隔三差五地就往鲁肃家赏赐东西,对鲁肃母亲更是关爱有加,赐赠了衣物帷帐,还连家具用品等物品都想到了,直接地往鲁肃家里送。[p]    渐渐地,鲁肃又有钱了,与当年在东城时的状况相比,只有提高,没有下降的。[p]    羽翼丰满了,张大人也就只有干瞪眼的份,浪头实在太猛,躲不了,只能硬扛。
阅读全文

[p]    结盟[p]    《三国志》上是没有吴巨的个人传记的,他的著名事迹,大多散记于东吴名人的传记里,并不是因为他是吴国人,才有了这项待遇,恰恰相反,在东吴的史书里,他是做为反面教材来宣传的。[p]    这位够反面的教材,在众多重要人士,如士燮、步骘、薛综的传记里都有身影的闪现,虽没有多大的作为,也算是混了个脸儿熟。[p]    吴巨本是刘表的手下,与刘备也算是同事,凭刘备那来事劲儿,两人相处得若是不愉快是不现实的,因而刘备想去投靠他,也是情有可原的,实在是没办法了,才有了这不是办法的办法。[p]    朝廷任命的苍梧太守史璜没死多久,刘表为了扩张地盘,就派了吴巨去担任这个职位,当然是没有经过政府允许与审批的,那个时候,朝廷自己都顾不来,还哪有闲情管这摊子烂事。[p]    吴巨也就做安然地做上了这个太守的位置,可他并不是一个安份的人,先是赶走了同自己一起上任的交州刺史赖恭(也是刘表委派),再是毫无节制地瞎搞一气,使得地方上很不安稳。[p]    孙权当然看不过去,交州此时也已在他的势力范围内,便派了步骘去收拾。[p]    步骘可不会是善人,也从不做慈善事业,吴巨嚣张,他就打压。[p]    打压的最好方式,就他所认为的,只有一条,消灭。[p]    消灭的办法,很是简单,步骘邀请吴巨出来在自己的地盘上见了一次有安排的会面。[p]    人家摆得是鸿门宴,他当做了单刀会。[p]    满怀激情的吴巨欣然地前去赴约,根本没想到等待他的是几把锋利的利刃。[p]    就是宰你没商量。[p]    吴巨,就这样给消灭了,时间是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离刘备想去投靠他的日子,还有两年。[p]    吴巨的大体事迹就是这样,没有光辉灿烂,没有高达伟岸,只有猥琐无奈。[p]    这一切,都是刘备所不能想象得到的,所以,他大可以心安理得、甚至有些大言不惭地提出去吴巨那儿的话来。[p]    鲁肃等的也就是这句话,好做发挥啊![p]    “我们孙将军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即江东·江苏省南部太湖流域)的英雄们都愿意归附他,为他效力。目前据有六个郡(吴郡、丹阳郡、会稽郡、豫章郡、庐陵郡、庐江郡)的地盘,兵精粮多,足以建立大事业。”[p]    如此卖力的夸奖,只是为了引出下一个主题:[p]    “现在为你做的打算,最好不过派遣心腹做为使者与我江东联合,共抗曹操,以济世业。吴巨不过是凡庸的人,又在偏远地方,不用多久,就会被他人所吞并,靠不住的。”[p]    好准的眼光,将当前的局势看得透彻,又能洞察人心入微,与纷乱时局中,在最短时间内,以其敏锐的感知力,做出准确的判断,找出最为可行有效的方法,并为其的实行,走出一条捷径。[p]    佩服,实在佩服![p]    听了这话儿,刘备一改往常“喜怒不形于色”的优良传统,非常非常地高兴(备甚欢悦),感情起初在那玩深沉、装犊子呢,激动的心情,正可用我们在革命影片中经常听到的那句话来形容:“可找到大部队了。”[p]    高兴的人不止他一个,还有一个人甚至比他还高兴。[p]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p] [p] [p]下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17) [p]上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15)
阅读全文

[p]    动动嘴[p]    建安十三年,匆匆而来,在人们的不经意间,必将匆匆而去,在人们的不经意间。[p]    在这不经意间,鲁肃迎来了人生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年份。[p]    处在这个年份、处在江东这个地域的人们,从未料想到一场规模宏大的战争,正悄悄向自己逼近着,依然过着“混一天是一天”的日子。[p]    只要几个政治敏锐的人,用其异常的自觉,嗅出了其中的火药味。[p]    八月份,刘表死了,当消息传来,鲁肃感觉到活动筋骨的时间到来了。[p]    为了体格的强健,必要活动是不可少的,为了政治理想的实现,筋骨伸展也是不可少的。[p]    跑步,是活动筋骨的一种;跳绳,是活动筋骨的一种;做广播体操,是活动筋骨的一种;动嘴皮子,也是活动筋骨的一种。[p]    鲁肃最擅长的是后一种,对象是第一号人物孙权。[p]    历史上一段著名的讲话,就此被载入了史册。[p]    对话人只有两个,一个鲁肃,一个孙权。[p]    其实也说不上是对话,基本上全是鲁肃一个人在说,孙权耐心地听,然后最后拍板。[p]    讲话延续了鲁肃多年的政治风格,主旨很明确——实现霸业。[p]    “荆楚与我江东是邻居,汉水一直流向北,直达中原核心地带,外有长江、汉水之险,内有丛山阻碍,可以说是固若金汤,这里的土地肥沃,百姓富足,如果得到这块地盘,就是成就帝王大业的很好资本。”[p]    又是老调重淡,虽无新意,也无深意,但时机刚刚好。[p]    “现在刘表刚死,明眼人都知道的,他的两个儿子向来不太友好,而军中的各个将领,凭着个人利益,也有所偏向。另外,刘备天下枭雄,与曹操关系很差,一直寄居在刘表手下,因能力超强而刘表不敢用。”[p]    情形就是这样的,一个乱摊子,三个不同的利益集团(实际是两个),矛盾重重,很不合作,这就是机遇。[p]    “如果刘备与这两方齐心协力,上下同好,那我们就应该去安抚,并结为盟友;如果他们还是内斗,互不买帐,那我们也就要另做打算,以成就大事。”[p]    两条路摆在了面前,要么合作,要么撕破脸,要么红脸,要么白脸,怎么个走法,全看对方的情形,见什么事使什么招。[p]    “我鲁肃请求您允许我奉命出使荆州吊丧于刘表家的两个儿子,借着这慰劳的机会乘机拉拢军中管事的人,并说服刘备安抚刘表部众,使他们和我们一起同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想来刘备一定、确定以及肯定会很高兴地答应的。如果成功,天下形势可成定局。现在如果不赶快去,恐怕就要被曹操给抢先了。”[p]    一听这话,任谁都着急,孙权二话不说,当即表示,同意鲁肃前往荆州,越快越好。[p] [p] [p]下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14) [p]上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12)
阅读全文

[p]    有钱人[p]    鲁肃,是一个有钱人,不是一般两般的有钱,而是很有钱。[p]    公元172年,也就是东汉熹平元年,窦太后病死,窦氏家族被全面大——清——洗的那年,鲁肃悄然降生了。[p]    没有人会预想到这么一个在临淮郡东城县(安徽省定远县东南)世家大族里诞生的小娃儿,多年以后,会在那个江南的神秘国度,撑起一大片天来。[p]    虽是将来的王侯将相之命,可当他出生时,老天爷没像其他几位功成名就的江东大佬般照顾他,于是,史书上常见的那一幕:“红光满室”、“异香扑鼻”、“仙人送子”、“日月入怀”等等,并没有在这不平凡的家族内室里发生,有的只是平淡而又无奇。[p]    正因平淡才能见证伟大,只有无奇才能成就辉煌。[p]    鲁肃,你的路,还很长,人生就此出发。[p]    含着“金汤勺”出生的鲁肃,与同类人相比,生活条件确实优越了很多,有仆人小心翼翼地服务着,有豪华别墅居住着,有漂亮马车开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比大少爷还大少爷。[p]    这样的生活,还要拜他父亲所赐,就在鲁肃出生不久之后,他的父亲早早地去阎王爷那报到了,因而一大笔的巨额财产,如从天上砸下来的馅饼,落到了他的头上。[p]    多金而又帅气,很多男人得到两者之一便能满足的东西,在他的身上却完美结合在一起,什么叫“人比人,气死人”,诚此所谓也。[p]    失去了父亲的鲁肃,从小就和老祖母居住在一起,老人家一般都疼爱孙子,什么事都由着他来,也就养成了鲁肃大手大脚的习惯,好似生下来就是为了来让他老爹还前世债的,花钱如水般,还真敢往死里整,见到顺眼顺心的,便想着接济一下,大有搞“平均主义”的势头。[p]    这一幕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吧,台湾言情偶像剧里的男主人公,往往就是这样的身世,引得无数想掉金龟婿的女子竞折腰,其中包括女主人公,当然,在“万恶”的封建社会,婚姻属于包办产品,鲁肃也就没能为我们留下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p]    当时的天下很乱,鲁肃从中看出了不祥的苗头,家业也懒得管理,大散家财,连名下的田地都不要了,标了个市场价,就直接对外出售,东城县里 ,只要是能见到现钱的买卖,基本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在闪现。[p]    这钱,鲁肃拿来可不是自己挥霍掉的,主要分为两部分的用途:[p]    一部分捐献给了穷苦的阶级兄弟们(士人),获得资助总不能忘本吧,他日飞黄腾达了,还拉上兄弟一把,当然碰上贾雨村那样的人物,只能怪自己瞎了眼,实施后,群众反映很热烈,纷纷表示绝不忘了鲁大财主的大恩大德,做了鬼也是不放过他云云,这也就是得了人心。[p]    另一部分用来招集部众,有了自己队伍,胆子就壮,嗓子也亮些,看谁敢来欺负,枪杆子里出政权,秀才们的笔再锋利,碰上了扛家伙的大老粗,照样是有理也是个被海扁的料,“以德服人”的空话,并不适用于这个时代,这也就是有了武装。[p]    得了人心,就是立业的基础,有了武装,就是立业的资本。[p]    基础打下了,资本雄厚了,就可以和社会叫板了。[p]    努力吧,鲁肃,属于你的时代,就将到来![p] [p] [p]下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98) [p]上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96)
阅读全文

[p]    人与神[p]    “距今1698年,汉建安二十二年,东吴水上将军鲁肃卒于斯,巴陵人思其德而葬之于斯。余在岳阳,过其冢下,想见其为人,为之徘徊留连不去。旧冢有亭,亵不容人,余从而修葺之,而为之铭曰:公德于斯,卒于斯,而葬之于斯。呜呼,公足以千古! ”[p]    ——曹锟[p]    这是1915年,岳阳鲁肃墓从新修缮时,曹锟所做的铭文,挂着“贿选总统”招牌的曹锟,名声不咋的,但他最后“打死也不做汉奸”的血性还是值得肯定的,这篇铭文,写得有作秀之嫌,文辞简易,但也反映了后人的一种态度,若不是名人,怎会请得动重量级人物来做文。[p]    鲁肃墓前还有这么一副对联:[p]    “扶帝烛曹奸,所见在荀彧上;[p]    侍吴亲汉胄,此心与武侯同。”[p]    这就直接将鲁肃,与魏、蜀两国的核心人物荀彧、诸葛亮对上了号,贬低他的人说,这样的列比,有些夸大了鲁肃,捧他的人说,正恰如其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标准答案,就如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p]    怎样去评价一个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p]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观点,每个人都有其时代局限性,因而在评价某个人时,必然会带有其时代特征,这也是为什么某个人在各个时代褒贬不一的原因。[p]    但我觉得,有一点是绝对不能丢弃的,那就是我们首先要把他当成“人”来看。[p]    不是神,也不是怪,而是简简单单的人。[p]    只有站在同等的高度,去看待一个人,才能看得清楚,看得仔细。[p]    太低了,变为仰视,看不到全面,只会一味的将其人的某一部分无限扩大,其他的埋没在阴影里的躯体却难以测度,这就造就了神,被光辉所掩盖,连本来面目都难以企及。[p]    太高了,俯瞰之下,所能看到的却是全部化为浓缩的点,渺小而卑微,心态上的变化,让你无法近距离的观察,也不想去观察,必定会错过很很多精彩地部分,却没有感觉。[p]    试想一下,为了适应某种需要,或是政治、或是经济、或是个人偏爱、或是利益,我们所见过、听过的“宣传出来的人”,有几个是真实又全面的,不是无限放大,就是过度缩小,这也是惯用的套路,不是“捧杀”,就是“棒杀”。[p]    中国人也向来有一种传统,喜欢崇拜“神”,各种神都信一点,但又不全信。[p]    有一种“神”,特别受欢迎,那就是人造的“神”。[p]    这些“神”有一个特点,他们曾经也是人。[p]    经过千百年的渲染与包装,光环笼罩下,他们也就成了众所周知的“神”,以至于本来长相,早就被涂饰得面目全非,等到卸下妆来,人们才会发现原来是这样的平凡,比之于先前的神奇。[p]    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只是称呼改了,大家都叫他们“明星。”[p]    崇拜只会造就盲目,盲目引起冲动,冲动使人失去理智,理智左右情感,情感偏向影响公正。[p]    所有一切指向一个结局,人也不能称之为人。[p]    只有剥开了所有的伪装,去除了所有的束缚,揭露了所有的假面,放弃了所有的虚伪,我们才能找寻到一个真正的“人”,从而也找寻到一个真正的“自我”。[p]    这是我看待历史人物的方法,将他当做一个“人”来看。[p] [p] [p]下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97) [p]上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95)
阅读全文

[p]    从流氓到才子[p]    翻开《现代汉语大词典》针对“流氓”一词的说法,可以找到以下两条:[p]    一、原指无业游民,后来指不务正业、为非作歹的人;[p]    二、指放刁、撒赖、施展下流手段等恶劣行为的人。[p]    这就有点“无赖”的意思,等同于武侠小说里常说的下五门爱使下三烂手段的鼠辈,也有个别讲究原则的,但总体素质不高,爱惹事生非、为人们所厌烦,总是没错的。[p]    “才子”的解释,更为简单:[p]    “原指才德兼备的人,后泛指有文才的人。”[p]    这也有个演变过程,先前时对“才子”的限定较为严格,只是某几个人的专用品,随这时间的推移,就如同情心般有些泛滥了,管他阿猫、阿狗,凡是有点能耐(能拿起笔来写上几句)的人,都可以和它搭上边。[p]    咋一看,这似乎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若有人说,其实这是一样一样的,不被拍死,也得少层皮。[p]    实际上,真要想联系起来,也并不是很困难的,在某些人身上,这便是结合统一体。[p]    这当然只是少数人,徐庶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员。[p]    流氓里少有才子,才子中多有流氓。[p]    这似乎与九斤老太所说的“一代不如一代”般是一个颠仆不破的真理。[p]    因而从才子到流氓,只需跨越精神心理上的一步,就如神与魔的转变,就在一念间;从流氓到才子,却还需要很远的路要走,就如宏大的罗马城般,也并不是一天之内就能造成。[p]    前面的路,是光明的,但又是艰巨的。[p]    上次的游街示众事件,给予徐福那本就不是很坚强的心灵,极大而又深刻的打击,他醒悟了,一个武夫的力量总是单薄的,经不起任何轻轻的击打,即使是万人敌,也只敌得是万人,万人之外呢?[p]    武力解决不了问题,大多时候解决的是自己。[p]    只会逞勇,所能得到的并不是人们的敬仰,而是深深的厌弃,胸中没有包容天下的经纬韬略,难以坚实的立足在天地间,只会对人砍砍杀杀,总有一天被人砍砍杀杀,人不能没有一点信念地如蝼蚁般活着,而终日无所事事。[p]    这世间,还有很多东西,等着人们去尝试。[p]    于是,他决定转行,选择的这行业,就是“读书”,并以“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操守,将满腔的心血都投入到这新行业中去。[p]    从流氓到才子,第一步已经跨出,步子迈得还很大。[p]    也差不多从那开始,徐福同志改名了,改了一个后来大家十分熟悉的名字,徐庶。[p]    徐福已成往事,徐庶获得新生。[p]    徐庶,继续努力吧![p] [p] [p]下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91)[p]上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89)
阅读全文

[p]    回到从前[p]    若说鲁肃的话,没有给予孙权震动,那就是在扯淡,可事实证明,孙权很会扯淡。[p]    他是这么答复的,十足的官家腔调:[p]    “我只是想尽力做好身为地方长官的义务,辅佐汉朝,你所说的,可不是我所能做到的。”[p]    做不到是真的,想尽义务是假的,做不到是自身能耐未到家,想尽义务是表面文章要做足。[p]    听了这话,鲁肃笑了,该说的话已经说了,不该说的话也不会说,光辉大业的种子已经种下,只要有适合的时机、多元的养分、充足的光照,总有一天,会破土而出,并发芽、开花、结果。[p]    他坚信,以现在的时局变化,这一天,不会让他等得很久。[p]    话说得已够多,酒喝得也够多,也是该结束了。[p]    在孙权还未没有充分消化完自己所说的话的时候,鲁肃退了出去。[p]    你需要时间来领悟,现在的你,可能不明白,将来的你,一定会明白,我所说的一切。[p]    今晚,对你我两人来说,必定是一个不眠夜。[p]    这一次谈话后,鲁肃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江东政府的特别关照下,尤其是重要领导人孙权的有意提拔下,地位明显提高,家业也恢复到了原有水平。[p]    对于最高领导人的这种“一碗水没端平、专为私人开小灶”的暗箱操作行为,第二把手张昭很是不满意,前浪还没威风够,后浪便往死里拍来,沙滩可真成了死人堆。[p]    为了不让沙滩过于拥挤,也是为了纠正领导人的低级错误,更是为了说不出口的利益,稳坐江东“千年老二”的张长史,又捣鼓起了这一生中最为喜欢的游戏——找茬。[p]    专找鲁肃的茬。[p]    现实告诉我,找茬找得好,可以获得积分的同时,还可以满足心底的某种虚荣感。[p]    但他还有一种好处,我想很多人是不知道的。[p]    身边有一位同事,就极喜欢这项游戏,又是此中高手,每天捧着电脑玩个不停,好几次还被BOSS逮了个现形,却还是依然故我。[p]    几位同事实在看不过去,联合起来,对他进行了一番深刻的思想教育,上到“国家社会秩序”、中到“公司内部安定团结”、小到“个人工作做饭碗问题”,全都说了个遍,可任你好说逮说,费破了嘴皮子,他就是不就范,全都当成了耳边风,吹了也就过。[p]    大家都没了辙,又有些好奇,这哥们儿,咱这么固执,即使被驴踢了,也没这的,若说是为了向我们显摆,也不用这么费劲,于是,就四处找原因。[p]    还是这哥们儿,嘴比那裤腰带还松,没套上几句就吐露了实情,老婆下班喜欢玩斗地主,技术不咋的,老是输得倾家荡产,欢乐豆不够,全靠他玩找茬赚回来。[p]    晕倒![p]    原来是有目的。[p] [p] [p]下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11) [p]上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09)
阅读全文

[p]    会见[p]    没有想多久,鲁肃同意了,决定留下来,在孙权身上赌一把。[p]    事实证明,他是一个大赌王。[p]    不久之后,中护军在讲了一大推赞美人类德行、操守、才干的美好语言后,十分诚恳而又不厌其烦地向孙权推荐了自己的好朋友鲁肃。[p]    话听多了,耳朵会生茧,也会产生好奇。[p]    对这个常在身边响起的名字,十八岁的孙权渐渐地得了感冒,十分想见见本人。[p]    鲁肃应邀而出,来到了孙权的面前。[p]    两人在相互仰慕的前提(拜中护军所赐)及和谐热烈的气氛里,就双方共同关心的国家归属问题,本着积极合作的态度,展开了友好而又亲切的交谈,并在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达成了美满的口头协议。[p]    江东领导人孙权对平民在野人士鲁肃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其心忧百姓、不忘国家大事的高尚品质,予以了高度的肯定,对其迷人的风度、过人的见识,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并在所有旁观与会人士纷纷退场及鲁肃本人亦离场的情况下,点名坚持将谈得欢畅的鲁肃留了下来,带到自己的私人会所,一起在榻上继续饮宴。[p]    喝酒只是一个漂亮的借口,谈论天下大事才是真。[p]    天下的事,有大就有小。[p]    对王侯将相而言,保住现有的权力,不断地往上爬,就是大事;对老百姓而言,吃饱了这一顿还有下一顿,好好地活在这世上,就是大事;在王侯将相的眼里,老百姓的事,都是小事;在老百姓眼里,王侯将相的事,也未必就是大事。[p]    有一个不成文的定律:大人做大事,小人做小事。[p]    虽然很多事实证明,这并不是正确的,但他依然顽强既顽固的存在着,以其折不断的韧性。[p]    孙权与鲁肃都是大人物,做得当然是大事。[p]    孙权提出问题,鲁肃来解答,奖品就是权力。[p]    问题很重要,解答也很重要。[p]    出问题的人有水平,解答的人也很有水平。[p]    谁也不会想到,除了会谈的这两位外,这一次的对话,必将决定着江东今后发展的命运,并注定要改变很多人的人生。[p]    历史上著名的“合榻对饮”,或是“榻上对”,就在这不经意间展开了。[p]    友情提示:[p]    榻,不是床,比一般的雕花大床小一些,既有睡眠、休息、坐卧等多项功能。[p] [p] [p]下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08) [p]上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06) [p]
阅读全文

[p]    练习[p]    “拉练”的意思,就是训练,说白了,就是借着锻炼身体、提高本身素质、增强自身能力、培养严明纪律的名义而任着性子出外闲逛的一种纯体力活动。[p]    万千球迷又爱又恨的国足,也特别喜欢这项运动,倒是把本职工作丢在了一边,将有限的精力全都投入到这无限的四处奔走之中,纳税人的钱烧了不少,成效却一点也无,你越是拉,他就越是掉链子,真是名副其实的“拉练”。[p]    当然,起初时的“拉练”,可不是这样窝囊的,据说它是军队里的一个传统项目、重要训练课程,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战斗力,并提升军官的指挥能力,使得部队更有凝聚力。[p]    如果说的是这后一点,鲁肃和他的兄弟们完美地做到了。[p]    在山里的时候,大家在一起,什么事也没做,只知道除练习队列布阵外,就是讲武练兵,还真把自己当成国家军队的一员,虽然不是正式的,但看在钱的面子上,还是很卖力的。  [p]    不卖力也不行啊,老东家就在那看着呢,不拿点精神劲儿出来,这无忧无虑的铁饭碗可就有随时打碎的可能,吃了人家的,拿了人家的,不做点事出来,自己都会觉得脸红。[p]    也有人不理解,整天个只会打熬筋骨,体质是上去了,四肢发达了,可这也没多大用处啊,又不是去打仗,也不想造反,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干得比驴多,累死累活,也没点好处,还很容易成为——官——府——的重点关注对象,就只是为了了个人兴趣,代价也忒大了些。[p]    他们错了,错得很厉害。[p]    不久的将来,他们将感谢鲁肃,因为一次追袭战。[p]    族中的父老,对拥有这么一支私人武装部队的鲁肃,也很是感冒,老大的家业不去管,田地也快要给倒卖光了,还不知道进取,老是和那些无所事事的三教九流分子混在一起,字典里是没“收敛”这个词的,这样的嚣张狂妄,这样的明目张胆,家底迟早是要被败光的。[p]    甚至有人预言,鲁氏家族的迟早衰弱,就是因为有了鲁肃这个祸害。[p]    他们错了,错得很厉害。[p]    不久的将来,他们将感谢鲁肃,因为一次追袭战。[p]    此时的鲁肃,只能是继续在众人不友好的目光里,继续拉练,继续这烧钱玩意儿。[p]    一切都让时间来证明吧,我是正确的![p]    据史书上的记载,就鲁肃这样的折腾,家里还挺富裕的,我就有些怀疑了,他也绝非理财方面的高手,也没开源节流等方面的措施,只见得出未见得进的,就没有一点败落的现象,反是很兴旺,这又是什么道理?[p]    唯一合理的解释,他们家确实很有钱,有钱到就是瘦死了,还比骆驼大。[p]    很好的一个例子,就是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居巢县长的那次借粮事件。[p] [p] [p]下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00) [p]上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98)
阅读全文

[p]    以人为本[p]    这样走下去,当然不是什么办法。[p]    有人出来提议了:[p]    “行军的秘诀就是一个‘快’字。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要快速到达江陵城并占有守住它。别看我们人数多,会打仗能派上用场的兵士可真真没几个。如果曹操的追兵到了,我们用什么去对抗?”[p]    这个问题,刘备不是没想过,想了就头疼,他也曾想带着自己的直属部队,一走了之,可这么好的群众基础不去利用,不是浪费资源,简直就是暴殓天物,自己也一大把年纪了,到现在还没混出个人样来,有着这么样的民望,怎么是说舍弃就能舍弃的。[p]    有些史学家认为,在这危难的时候,刘备没有抛弃与他同行的众多老百姓,与他们共成败,这是一种信义表现,并上纲上线到这是他最终成就事业的明证。[p]    其实,如果想得简单一点,我们会发现,刘备之所以会这样有恃无恐地缓慢行军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曹操大军的行军速度估计不足。[p]    按常规计算,陆军的轻装部队,跑得快些,一天行军五十里,随身行礼带的多、物资丰富的重装部队,即使慢一点,好歹也能走上了三十里路,若是能够达到六、七十里,那就可以称为“飞行军”。[p]    从宛县到襄阳,约有二百六十多里的路,按一般人所能理解的速度,如果没有什么磕磕碰碰,曹操大军必须走上八至九天,到了襄阳后,曹操就有得忙了,受降了,封赏了,整编了,动员了,这当然也需要时间了,少说也得个把月吧,等一切安排妥当,即使蜗牛,也都爬到江陵了。[p]    不管怎么算,留给刘备的时间,还是蛮宽裕的。[p]    所以,这时候刘备尽量可以大言不惭地对所有人(他想要让他们听到的那部分人)大声地夸张地说:[p]    “成就大事业,必须以人为本,现在这些人,不辞劳苦,不计得失,跟随着我,我又怎么忍心舍弃他们?”[p]    “科技,以人为本。”[p]    一句不错的广告词。[p]    “成就事业,以人为本。”[p]    一句不错的政治宣传口号。[p]    两者当然不是同一概念,前者所说是以人为根本,后者大有以人为资本的意思。[p]    不管怎么说,就在那一刻,刘备赢得了民心。[p]    但刘备的这一行为,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不用多时,他就要为这句话付出代价,十分惨痛的,并以其实际行动,打了自己的嘴。[p]    因为他似乎忘记了一个很浅显的道理:[p]    这世界上,除了常规外,还有例外。[p]    正是这大多数时候里、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事件中大多数可以忽略不计的例外,才是最要命的。[p]    一场巨大的危机,正悄悄地向着这支流亡大军逼近。[p]    事实又再一次告诉我们:饭可以随便吃,话却是不可以乱讲的。[p] [p] [p]下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68) [p]上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66)
阅读全文

[p]    做秀[p]    逃跑队伍继续着“大撤退”的光荣使命,随着路途的增长,聚集过来的人员也是越多,就好似历史上的那些著名起义活动,一声举臂高呼,所有受万恶封建社会压迫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涌了过来。[p]    我就纳闷了,咋会有那么多人呢?[p]    如果只是单纯的归结为刘备个人魅力所致,那是说不通的,因为这些人员的成份太复杂,各行各业都有,那么多的人员也并不定个个都买他的帐。[p]    若是说人们总是有随大流的趋向,专爱往人多的地方晃悠,这可不是街头大妈吵架,有那么多的人气可聚集,这也不是请客吃饭,带上了全家卯足了劲去赴约。[p]    农耕思想很重的人们,往往都有“恋土情结”,又是什么让他们做出这样的反常行为?[p]    如果非得要找一个合理的解释,我想是:[p]    怕曹操屠城。[p]    曹操打仗,有一条不成文的惯例:“围而后降者不赦”。[p]    这对百姓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灾难。[p]    他们只想好好活,简单而平稳地生存下去,这才是生活的最大奢望。[p]    这也不是稀奇事,三国时代的君主们,几乎都好这一口,强大的震撼力给各个城池以无比的威慑,远的不说,就是这年年初时,孙权攻黄祖,屠了城的恶行,犹在眼前,这时不跑,更待何时。[p]    百姓是这支流亡大军的主要成员,其中也不乏士人与官员,当时人又极重家族观念,因而基本上都是拖家带口的一起往外移民,又没有计划生育政策指导,所以人数众多也不是一件奇事。[p]    领头人刘备带的人就不少,妻子儿女、左右亲信,少说也有数百来人,对于这些一起逃难的阶级兄弟,刘备并没有多大深厚阶级感情,在他的心里,这全是一些可利用的资本,只要能够将他们征服,自己的事业才会有所成就。[p]    逃跑技能之一:做秀。[p]    做秀,就是作给别人看的表演,也可以说是“演戏”,你看不顺眼,也可说他是“惺惺作态”。[p]    每个人生来就是表演家,在日常生活中,不管你是否是性情中人,还是循规蹈矩的人,或多或少,总会有伪装起来的时候。[p]    伪装的最好方法,就是表演,以表演将自己装扮成一个人们喜欢或是自己所希望的人。[p]    表演也并不定需要过多的动作与语言,有时候只是几个简单的一笑一颦,就能收到最大的功效,甚至有人说沉默才是最高境界的表演。[p]    有些人演了一辈子,偶而才有真性情露出来,有些人不常表演,却往往在关键时刻显山露水,刘备是前者。[p]    做秀的目的,就是为自己的逃跑成功几率添加砝码。[p]    秀做得越成功,拉拢得人越多,得到的帮助也越多,在逃跑过程中,不断地壮大自己,才能有与敌人对抗的资本。[p]    刘备早就开始了“做秀”,对部下的高调表态就是做秀,襄阳城下那也是一场秀,但他觉得,这些还不够,还要继续坚持下去。[p]    他终于又有了一次表演的机会,当队伍经过刘表墓的时候。[p]    跑路者刘备百忙之中,抽出一丁点的空闲,在刘表的坟墓前亲自祭典,也许是伤感时世,或许是哀叹身世,刘备十分投入的大哭了一场,以其实际行动,做足了一场秀,感动天,感动地的同时,顺便也将四周的围观人群感动了一遍。[p]    当然也有不了解的,这人有毛病是不,不跑,还有闲工夫来看望老朋友,不是吓傻了,就是吃饱了撑的。[p]    可只要有人明白就行了,目的也就达到了。[p]    随着前行脚步的加快,队伍继续壮大着,但随着人员的增多,麻烦也就来了。[p]    当时的追随刘备的人数多达十余万人(史书上的记载),就连装各种辎重物资的车子也有好几千辆,这样的一支队伍,又不是机动部队,要想走得快,那根本就是不现实的。[p]    这么一大群人集中在一起,总是会有一些突发事件存在,今天你家少带了东西,明天他家要想开溜,类似这样琐碎烦恼的事,时有发生,影响情绪不说,还耽误了行程。[p]    这一点,参加过学校课外集体活动的各位,应该深有体会,想想看,那时才多少人,在将这个数字放大到几百倍,明白了吧。[p]    部队仅有的那点的战斗力,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在一片慌乱无着落之中,在漫无目的的行走路上,也都被消磨得所剩无几,就差快要被同化了。[p]    事实再一次向人们证明:人多未必就是力量大。[p]    速度咋也提不起来,行动却是缓慢了点,每天也就只能行进十余多里。[p]    这也就触及到了逃跑的最大忌讳:“跑得慢。”[p]    这不是去约会,需要精心打扮一番,你就是有这闲工夫,对手也不让啊,身家性命都悬着呢,还讲究什么绅士风度,这是一场与时间的生命竞赛,比的就是速度。[p]    刘备的队伍,此时此刻唯一缺少的,就是这速度。[p]    想提速吗,可大环境不让啊,没得法子噢![p]    一路拖拖停停,队伍(真还不能称为部队)终于来到了一个地方,当阳(湖北省当阳市东北)。[p]    这是一个让刘备铭记终生的地方,在这里,他将又一次品尝到失败的滋味,而且还是惨败。[p]    也许大家对这个地名,还是有些陌生,不要紧,当阳还有一个经后人渲染很是出名的地点:长坂。[p] [p] [p]下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67) [p]上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65)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