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志>本身看, 这是一本极其详实的史书. 确实是因为陈寿生活在那个时代, 资料的收集相对容易. 但是这不等于说收集的资料就一定全面.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许许多多的秘密, 这些秘密可能永远无人知晓, 也可能多年之后才能揭晓, 作为当事人的陈寿, 不一定就是事事尽知. 作为后人的司马光除了沿袭<三国志>中的史实外,还可以汇总很多当时不为陈寿所知, 但记录与其他史书, 论著或野史中的片断. 就是之所以后人看起来, 感觉<三国志>是点, 而<资制>是面的缘故. 另外<资制通鉴>确实与<三国志>有类同的地方. 但是对于同一历史史实的记述,有类同是正常的. 打个比方: <孙权传>其中一些言词和书信的章节都与<三国志>一字不差,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说<孙>抄袭了<三国志>. 还有, 正如雷吟所说, <资制通鉴>的制作目的是为其之后的国君提供治国的参考文献, 其内容确实需要旁征博引. 裴松之注解之三国志, 某家曾有幸拜读一二, 回想起来, 确有类似之处. 但是以抄袭论处,就不仅只是"抄袭"<裴注三国>一本了,要有上百本,这样说来, 未免太武断了.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