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上周看见气概文鸳兄的帖子就手痒欲言,无奈时间不足。今天有空上来冒个泡,略抒己见。呵呵,还请诸位积极参与哦。南飞几年前初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很不屑,从此就有些看不起李。现在越来越觉得,李点中了孟德的死穴。纵观曹操一生,每次重大胜利以及失败,他都亲临一线。可以说,曹魏的江山都是他一个人打下来的,其余的人只能算是忠实的工具。象韩信,司马那样能独当一面率领大军团作战的人,在曹操手下一个也没有——准确的说,他在世的时候没人显现出来。尽管曹操的军事能力数百年内无人企及,(旧唐书——好象是——评价李世民的时候就用的是“豁达如汉高,神武类魏武”)但仅以他一人之力要扫平中原,歼灭孙,刘,张鲁,关中诸将……看来老天给他的寿命还不够用。曹操手下将才无数,却无一人在他生前拥有“假节”的权力。亲如夏侯曹仁之辈,也只能做“总督”而已,只有防守的权限。就是夏侯渊攻蜀,也是在曹操的命令之下,既没什么时机,准备也不充分。现在再来分析妙才之死,也就可以理解为何他身为三军总帅,却会做出只带500人去前线修鹿角这种极不理智的事来——多年在别人手下当将习惯了。不是夏侯无才,实在是跟了曹操太多年了。“夏侯授首”的确是曹的大失,但只怕派谁去都不济事,只是失败的程度不同而已,因为他们没人经历过独立指挥战役的锻炼。对比一下刘邦,这个缺陷就更加明显了。可以说汉之所以为汉,魏之所以为魏,关键就在这里。会不会是曹操性格猜忌多疑造成他不放心的呢?南飞以为曹虽然是性格原因,但这不是主要原因。要说猜忌多疑没人比得上朱元璋,他不照样建立了大明王朝?固然客观上来说曹操的环境更不利,但主要还是输在委任大将上面。朱北上中原的时候把前线战斗放手交给徐达等人,自己只稳坐后方调度而已,这是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做到的。为何曹操会如此放不下心呢?南飞以为,除了本身的性格外,他起兵争霸时的年龄,以及创业的艰难程度对此也有很大影响。曹操起兵的地方——颖川,是所有用来争霸天下的根据地之中最差的,标准的四战之地,稍不注意就会被偷袭后方——事实上孟德也吃尽了苦头。曹操起兵的时候年龄本来就有些大(从189年算已经30岁了),心理承受力已经在下降,再加上经历了张邈、陈宫这些至亲至信之人的背叛,很难再完全信任谁。而他的统帅能力出奇的高,在很大程度上也不需要他人的帮助。现在看来,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悲哀。曹操花了7年才平定河北。其间他南北奔走了多少次?连北击乌桓这种事他都亲自去,能快的了吗?虽然荆州不战而降,但赤壁一役稍有疏忽,就酿成大错。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曹军其余几支部队都驻扎在离主战场很远的地方。曹操猝然溃败的时候,他们既不能上前支援,也不能南下围魏救赵。这也许是曹骄傲,但南飞以为这是他性格造成的无法避免的错误。就算孟德当时头脑很清醒,他会把大军分成几路并进吗?南飞以为不会,他始终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愿去承担第二个人的风险。也许他能避免被烧,但不会有另一个人得到灭吴的大功。曹操的思维过于保守了,很难相信他同时还是一个诗人。三国多年的征战,真的象是上帝开的一个玩笑。
阅读全文

序:持续两周的“关羽武力之争”如今终于尘埃落定,论战之中有意无意说了很多过分的话,一直于心揣揣,是时候检讨一下自己了。正文:半年遁形、数月消沉,重归论坛之后南飞蛰伏了很长时间休养笔力,一直期待能大战三百回合,以便重返昔日水准。十月底的某一日,惯例开到论坛潜水,居然瞟到今宵公的帖子,标题甚是吓人:关羽杀退徐晃、许褚的真相。在南飞印象中,这还是三年来第一次看见今宵公,虽然今宵太守武评泰斗的名头早就有所耳闻。看完之后,颇有有些手痒,再看南帝已经拉开架势和太守干上了,南飞自然不能落后。南飞的第一轮攻势过后,柳公参战。说起来柳公的名字南飞也只在名将录上看得眼熟,从来无缘对话。那日想到可以和论坛两大元老级人物过招,南飞兴奋的手都在抖——实话实说不夸张,南飞天性好辩、属毛润之一类(愿日后能及一二)。以往南飞与人说事,宗旨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投降;相同的握手,不同的驳之,坚决不做借题攻击对手的事。坛子热的时候这样做是正道,俨然大师风范;坛子冷的时候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两个人一客气起来往往之后就是挥手作别了。这么好的机会岂能这样放过?南飞从来不想做高人,一心只想做一个充满活力的菜鸟——怀念过去脑袋空空、海绵吸水的日子。既然如此,要战,就得不择手段。南飞就是抱着这种心理发起总攻的。如今大战落幕,南飞必须检讨:南飞非常失礼。南飞称今宵公和柳公的本意是尊重老筒子,不过后来南飞一直坚持这个称呼确实带有嘲讽的意味,尤其是当今宵公和柳公已经叫偶“南飞兄”的时候。本来,这种时候按南飞的惯例肯定是要客气一下、装装嫩的。但是这次我没有,这是首先要检讨的。其次,讨论之中今宵公与柳公的不少观点南飞心里其实是赞同的——虽然这并不妨碍南飞反驳另一些观点,但为了激起两位继续和南飞掐,南飞有意避而不谈、不承认。后来才意识到,这样做的结果导致有些问题没有深入思考,而这其中有些是圆满解释南飞所坚持的解读不能回避的,比如曹军和老关缠斗一天的兵力以及方式。最后,南飞觉得最过意不去的是,在今宵公对南飞已经非常客气,甚至可以说退让的时候,南飞依然不依不挠,乃至主动挑衅。人各有事,何能强求他人惩自己一时之私欲?这件事南飞做的非常不地道,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阿门~今宵公以后肯定不喜欢南飞了……555555)南飞第一次在论坛上写悔过书,希望也是最后一次。
阅读全文

序:很可惜错过琅邪三国幻想区的月旦平:“袁绍志大智小,好谋无决,色里胆薄”挺袁绍是可以理直气壮的,是可以激情横溢的。相比曹刘孙三巨头,袁绍的能力与我们这些平头百姓更近——比我们更聪明一点而已。ps:越写越激动,全部改古文了~正文:今处埋没英雄之和平盛世尤劝人少立大志,本初身处乱世,不出世退则天下无寸土可避灾、只余洗净等宰之凄凉,虽四世三公又复何用?袁绍素有大志,资此一统江湖,岂非振民水火之正道?至于比曹刘而“智小“,先天不足,有何可笑之处!袁本初征战四方,东讨张燕,北并公孙,南逼黄河,西极于海,中华史上有此战绩者,当无愧于枭雄二字!计逊一筹而不敌曹公,此天意也,非人力可挽回,岂不闻周公瑾临终大呼:“既生瑜何生亮!”世人(尤以女生),多将眼泪撒与周郎而笑袁绍无谋,试问本初何逊于周郎?本初豪杰也,有志于天下而人性未尽灭,力屈于孟德则天下已成南柯。绍众之于党争,发于本初弥留之际也,于大事何损?纵能如刘玄德抛妻弃子,效孙仲谋自戕二儿,中原能复姓袁夫?绍在世尚不能剪灭曹操、重振河北雄风,此二儿并力反能胜于乃父哉?河北基业一分为四,诸子或有降曹者尚能存烟火一线(如战国真田家例),而绍诸子皆不忿为仇雠阶下奴犬,此其承本初大殿喝董之余烈欤?常言道;“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本初之勇烈,常人之勇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苟非天下勇士,安能常勇?然方其勇也,天下首席冲阵不能近前;及其衰也,平原三英乘其侧肋。夫三英者,分则华雄授首、夏侯坠马、曹操仓皇;集则人中吕布不能敌。袁公之勇若吕布何?由此观之,何足为耻也!至于好谋无决云云,诚事后诸葛、成王败寇之论,何足道哉?今之世人常苦临变无策以应之,于绍则无视其聪明好对,策用与不用,何以用,在乎决策之才,与多谋何干?今之世人常叹网络纷杂无所是从,于绍则无视其集众议贯己行。演义翻烂,言无断者有之,言武断者亦有之。绍之行本一,而众论不一,事事以成败论,可知矣。绍以枭雄之姿临于河北,效周公之下士,希光武以图天下;战数胜以平河北,意气风发、南征天下以定乱世,则兆民瞩目。然官渡大败、仓亭再挫,身死名裂为天下笑者,何也?志过其才而生不逢时也。有“雄志而无雄才,则事危矣“,此诚足为天下戒,何暇笑之?
阅读全文

序:文鸯兄终于复出了,(呵呵,以后改叫阿鸯哥哥了)南飞欣喜之余正好填一旧坑,以示庆贺。附:文中提及的《三国演义》和演义都指嘉靖本。正文:没有研读过历史而评价《三国演义》不真实,所下的结论是荒唐的。一、人物篇浸淫三国日多,越来越感叹老罗的伟大;感叹后人读史书少,只道老罗乃中国第一YY大师。老罗虽做尽移花接木之事,但令南飞万分诧异的是:通观演义鲜有一事为史册所不载。即使是借东风,五关六将,六出祁山这些虚构意味很大的事件,历史上也能找到原型事件。翻遍演义,几乎没有一件事能说是纯属虚构。想想南飞以前也笑称老罗灌水,确实是无知者无畏。如果南飞要说明老罗是一个秉承历史的伟大现实主义者,那就势必要对演义中塑造的众多形象鲜明的历史人物做出解释——他们真是历史人物吗?南飞今天就以曹操,刘备,诸葛亮,周瑜这四个人为例阐释南飞所理解的,罗贯中的三国史观。南飞以为,老罗创作演义人物的一个基本思路是简化人物形象,抽取最突出的性格特点,然后围绕这个特点铺写其他方面的能力。其中,曹操是奸诈,刘备是城府,诸葛亮是精算,周瑜是赤诚。曹操在演义中的性格特点相信大家很熟悉,也没什么争议。南飞重点谈刘备,诸葛和周瑜三人。历史上的刘备以城府过人和坚持不懈终成帝业而名垂史册,(本来演义对此刻画很生动,但被毛纶父子改过之后,刘备成了一个只会哭鼻子的庸人了)老罗对于刘备这个性格做了很大简化;着力于突出前一点,而将后一点刻画得比较人性化。比如演义中刘备兵败穰山,陷于张郃高览夹击之时险些自刎;最后聚得散卒千余,极度失落之下又大发脾气。客观地讲,这是将刘备的顽强降低了一个标准。历史上令刘备心灰意冷的打击只有一次——大败于陆逊时长叹:“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之后刘备就一病不起、不久便染病死于白帝城了;虽然曹丕南下的时候刘备还提了一下虚劲,但这被陆伯言一句话就打回去了。可见刘备的意志力一旦崩溃,整个人就垮掉了。这一点在医学上已经成为共识:拥有强韧的精神力的人身体较常人健康;而心情低落的时候往往会被疾病侵入。(这一点在老毛身上也很明显)因此反推过来,穰山之败刘备至少是不会想自刎的。那么,老罗的创作确实是降低了刘备的水平。正因为曹刘孙三巨头的水平在演义中都被不同程度的降低了,所以毛氏父子才能更进一步的贬低这些巨人的才能。但是,老罗是真没认识到君王需要超群能力吗?南飞却以为不然。这在老罗塑造诸葛和周郎这两个人物身上得到充分体现。诸葛亮和周公瑾,是谋臣的两个极端,可以说他俩都是悲剧人物。而且非常讽刺的是,他俩悲剧的根源是相同的。鲁迅的名言:“状诸葛之多智近妖”非常精辟的指出了诸葛亮算计神乎其人的特点。但是,当诸葛亮独自统兵打硬仗时,却屡屡算漏:六出祁山第一次失街亭,第二次缺粮,第三次自己生病,第四次被后主召回,第五次李严假传急报,第六次上方谷围烧司马懿却没算到要下雨,终于“出师未捷身先死”。虽然六出祁山诸葛亮奇谋妙算占尽了风头,但从结果来看终究是六战六败。再体面的失败,还是改变不了失败的事实。相比赤壁之战的潇洒,三气周瑜的轻松,以及争汉中的居高临下,卧龙先生的才华莫非退步了?其实火烧上方谷却没算到要下雨已经彰显了老罗的意思: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谋臣不能越俎代庖干统帅的事。马谡在当参谋的岁月两献奇策,司马懿辅助曹真的时候屡屡识破诸葛亮的意图。而一旦到了他俩从幕后走上前台、统筹指挥全局的时候,就开始犯迷糊了。做到三军统帅要考虑的问题就分很多方面了:粮草,兵源,将士这些战争军备问题;战略布局,外交联络这些宏观因素;领地内民众的负荷以及调整来年的钱粮徭役这些内政措施;甚至还要考虑战争打完后封赏钳制等等善后处理。而做谋臣下属时只需要考虑其中之一就能提出让世人叹服的妙策——这就造成一种假象:谋臣比主君强。事情多了,不可能每个问题都考虑得面面俱到;反过来,每一个方面都要考虑的话,不可能任何事情都能想的很周密、很高杆。南飞以为这才是老罗贬低三巨头的深意:江山不是一个人能打下来的。尽管诸葛亮妙算盖世,李严一封假信骗他不费吹灰之力,孔明竟然半分疑惑都没有。难道李严智力还能比诸葛亮高?思虑有所不及也。再来看周瑜,南飞以为是“状周郎之赤诚近妒”。说周瑜嫉贤妒能是没有道理的,孙刘又不是一家;诸葛亮看见张郃勇猛立马就在想如何除掉他,难道也是嫉贤妒能?事实上,周瑜虽然第一次见到诸葛亮就想除掉他,但鲁肃一说可以让诸葛瑾劝说他投吴,周瑜立刻“善其言”。毛批中对此评得好:可见周郎非忌胜己者,特忌胜己者之为敌用耳。周瑜一心为君为国的例子在演义中比比皆是,正面的有战曹仁时慷慨陈言、带伤上阵,再借伤使诈;反面的例子则是三次吐血,最后一命呜呼。公瑾的遗言尤其悲壮:既生瑜,何生亮?正是:物极必反,天意弄人。而周郎拜将之前,同样也是算无遗策,智盖江东的世间才俊。一旦到了独挑大梁的时候,以往做副将不必细究的很多问题立马将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诸葛亮能三气周公瑾却不能气到司马懿一次,南飞以为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身份不同了。综上所述,老罗的虚构成分虽然很大,但他深知这种虚构落到现实中会产生的变化而对词进行限制,这使得《三国演义》虚而不失其真。“七实三虚”,“真三国”的民间定论,所言非虚也!南飞以为老罗做演义主要目的是给后世做臣子的人看的,所以才对历史作了很彻底的改动:虽然强调文臣当多智、武将当擅勇,但更注意强调臣子不能专权,专权必败。套用恩格斯评巴尔扎克的名言:(老罗)将全部同情倾注在一个必然会发生的悲剧上面(诸葛武侯);尽管如此,他对这些人的讽刺是空前尖锐的(周公瑾)。这也是演义中三巨头在亲临前线的战役屡屡被搞得灰头土脸,狼狈不堪的原因——人主同样不宜越俎代庖,插手太多具体事务。二、猜想篇南飞注意到演义有两个重大现实主义缺陷,可以说极大的降低了全书的时代背景性和真实性。其一是:忽略派系斗争。其二是:夸大兵力。第二点南飞基本上还能解释。老罗身处元末明初,当时的中国的人口较三国时已经扩大了很多,元末诸侯混战动辄陈兵百万,仅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水战双方投入的兵力就达到八十万。为了便于当时的读者理解,老罗就普遍的将兵力夸大。这与演义第一回把张角设定为一落第秀才一样——科举是隋炀帝发明——但此制度在元末已经深入民心。对于第一点南飞只能肯定一点:以老罗之识决不可能不知道此事。事实上,在铜雀台比箭争赏一幕,老罗已经将曹军分为曹家嫡亲和外姓武将两派。但除此之外,老罗就没有再往前跨一步,甚至连争赏的时候都是徐晃和许褚这两个外姓的争,与派系之争几乎没有关联。而事实上,三国时期的豪强地主土地所有制特征使得这个时期的派系争斗非常激烈,一个派系往往是一个地区的象征和代表。比如蜀国的荆州派与益州派之争,就是外来精英与本地势力之争的缩影(个人以为这是诸葛武侯“事必躬亲”的根本原因)。吴国的最初的孙策派,后来太子党荆州派被孙权逐次清洗。还有魏国的曹氏新贵与残汉旧家族之间的搏杀,徐州派的半独立性。可以说这是很多重大事件的背景和导火索。然而,老罗将这一切全部略过不提,这令南飞非常之不解。虽说做臣子的不宜拉帮结派搞党争,但派系斗争实际上是无可避免的。莫非老罗在这一点上做了最大程度的简化?难道是因为打天下的时候这个矛盾还没浮上台?抑或是不愿描写“狡兔死,走狗烹”的功臣大清洗场面?愿高人指点迷津。
阅读全文

南飞最近看费正清的晚清史,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腐败这么一个周而复始,延续千年的问题,为什么一直没有解决?南飞注意到戊戌变法前的众多文人如龚自珍、魏源等都避而不谈腐败的根源问题,即使谈到也草草带过,不做深入分析。南飞相信以他们的智慧决不会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一定是这个关系到根本国体,不能作调整。南飞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腐败的根源在于集权,但并不是集权就一定腐败。汉承秦制,以儒治国,建立了一个从上到下的“德治”体系:中央委任地方大员,而地方通过查孝廉举秀才完成更低一级的统治。东汉后的官员委任主要是看名声,只不过中央和地方方式有些不同而已。这种制度的弊端在于无法保证官员的道德水平,尤其是负责选拔和推荐的官员,结党营私,托关系走门路这些问题无法避免。这种致命缺陷导致:强大的地方势力容易形成,威胁中央的统治。汉末大宗族可谓权倾天下,名传海内,不论是四世三公的袁家,还是后来的“王马共天下”,其影响力不亚于皇室。当时的中国已经属于集权政治,但腐败问题远没有科举兴起之后严重。汉末各地起义不可胜数,但没有一只队伍打出“反腐”之类口号的,这和后世如清末捻军这样的只反地方不反中央的队伍形成鲜明对比。南飞以为这其中汉代的孝廉制具有关键性作用。查孝廉、举秀才选的都是本地人,是用本地人治理本郡县。这些人很熟悉当地情况,管理管差胥吏就如同管理家奴一样——这些人却是明清末期的社会痼疾!当时的腐败问题较后世要轻的多。到了唐代推行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之后(故乡回避),地方势力受到严重削弱。到了清代,县一级的官员都由中央直接委派。明六部,清代的道台、府、督层层牵制监督,则逐步完善了对官员的控制考核系统。一个严密而高效的强大官僚系统逐步建立起来。开国之初,问题一般不会浮上台面,但只要某一个皇帝或者权臣打开了腐化之门,局势却往往无法逆转。当每个部门的人员委任都要行使贿赂才能就职任官,通过上层这条纽带,以往严密的监督系统便成了一个巨大的包庇系统。而一旦腐化之风形成,一切努力都回天乏术。在依然强大的官僚系统面前,即便是皇帝的权威也显得苍白无力。从上层来说,由于监督,分权不彻底,一旦中枢系统出了问题(这是早晚的问题),很快便波及全国各级,腐败风气蔓延连锁;即便中枢的功能恢复,地方也中毒已深,人脉网络惯性无法扭转。从下层来看,外地到任的地方官,往往连当地语言不懂(南方尤其明显),更不用说了解地方情况了,必须依靠当地的胥吏以及地方望族来实现地方管理。明清官员们经常发现手下贪赃枉法,大户兼并逃税。即便有心整顿,也拿不出惩治的办法,因为离开他们一件事都办不成,上面下达任务的必须完成,还有层层监督考核。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把官继续当下去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贿赂上司(这些钱层层压榨最后落在老百姓头上),蒙混过关,除非整个官僚系统都很清廉——即便在这种情况下百姓也得忍受差吏的盘剥。而一旦打开先河,腐化齿轮便会加速运转,这样一到荒年,百姓便不堪重负,饿孚满地,只有揭竿而起一条路。通常,一个乱世便由此开始。分析了这许多,再来看根源问题。对于君王来说,平定乱世的目的只有一个:一统天下;而对于征战四方的将领来说,目的也只有一个:一统天下后封王封侯。群臣三番五次的上书,到不单是君主的权力欲膨胀,要在一片荒芜之地上给这么多有功之人封赏天下,没有主宰一切的权力是不可能实现的。登上帝位就下不来了——下来只有死路一条,开国之君都很清楚这一点,大封功臣其实是不得已——别人拥戴你就冲着这一点。天下都封没了,那巨大的权力如何行使?所以每朝开国之后都会以种种方式清洗功臣,最终留下的只有集权政治——一个打不开的死结。中国没有出过华盛顿,中国人也不是18世纪的美国人——付出一定要有回报。于是王朝循环周而复始。对比欧洲,他们尽管也发生过大规模的兼并统一战争,但国家集权的形成却是大航海时代之后的事。南飞以为,欧洲之所以会形成议政式政治,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民族众多、文化差异大,难以达到高度同化的缘故——西亚很多国家民族也杂,但基本没有共和的迹象;而是因为当时日耳曼文化与罗马文化差距太大,他们在尚未充分了解被征服者文化的前提下便毁灭了这个文明,因此也就无法认识到集权统治对上层的巨大好处。欧洲海湾众多,物产相对不足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商业的良好发展前景,而商业的巨额利润和作用又能得到众多独立城市和领主的支持。缺乏权力的君主只能任其发展。中国的被秦始皇统一后,强权打破了千年来诸侯割据的壁垒,一系列强而有力的改革重创了千年来的传统。尽管不到三十年后,狂风骤雨般的起义就推翻了秦王朝,但昔日的传统再也没有恢复元气,新的权贵阶层已经形成,地方独立性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只有裂土封功臣这个亘古不变的死循环流传下来,伴随着每次新王朝的建立,埋下死亡的种子。后即:南飞感觉根源问题论述比较薄弱,还望老牛队长等高手抽空指点迷津,谢谢。
阅读全文

一、反董卓联盟1、布局。参与同盟者不包括马腾、刘焉、张燕、两公孙、陶谦、孔融。张扬不做君主,改为王匡;张鲁属于刘焉。韩遂和马腾为同盟关系(也不反董),马腾安定,韩遂天水。陶谦占有小沛和下邳。盟主袁绍对所有参加同盟的势力请求,袁术和孙坚攻洛阳,王匡攻孟津,其余势力进攻虎牢关。袁绍屯兵3万在官渡,王匡1万在河东港,韩馥1万在白马港,孙坚3万人在中牟阵(长沙只有1000人无太守)。张邈在泰山城塞(具体位置还要斟酌)1万人。(编辑一个张超出来)刘表只有襄阳一城,但有两个城塞,分别是蒯越和蔡瑁当太守,各有兵力2万。袁术具有新野、隆中港和宛城,荆南四城(每城1000无太守),以及任城阵(不确定名称,汝南和陈留间那个),与孙坚关系是亲密。董卓拥有街亭阵,和马韩的关系是信赖。吕布带所有并州军团屯虎牢3万(就是194年除掉陈宫的人马)。Ps:中原的城太少了!!!强烈鄙视黄河出海口位置!!!小日本真的不懂中国历史和地理。2、武将能力曹操军:典韦武力96+2;曹洪武力86,曹仁武力90,攻城全满。曹休统率上90,智力80,步兵熟练度高;李典智力上80,加教谕。曹休、曹纯、李典192年之后出场;于禁在刘岱处,乐进在野(要是可以作为弟子培养就好了),五子统率力上90。董卓军:董卓统率上90,智力75,政治45;徐荣统率94,张绣92,精通步骑。高顺统率上90,武力83,精通步兵。袁绍军:袁绍统率上90,智力上80,政治75;粷义统率上90,精通步兵;袁尚、高干统率80;颜良武力98;袁谭智力75。刘备军:刘备统率83,智力89,政治90,加攻心。张飞智力70,政治45。袁术军:袁术统率72,智力83,政治72,加攻心。陶谦军:陶谦统率80,智力82,政治85,加攻心;陈登统率82,智力92,加教谕。刘表军:刘表智力82,政治87,加攻心;蒯越智力92。暂时写这么多吧。
阅读全文

序:在龙潭答一个网友对南飞分析曹操送不送献帝的置疑。南飞的第一点其实是回答论坛各位的。为什么先贴那边呢?没办法,起点的服务器比较爽,南飞搞过来比较方便,各位减谅了。最后一句,热烈欢迎前野兄王者归来。不过嘛~~南飞是不怕舌战群雄的~~~第一点。献帝对曹操和刘备的价值和副作用。万事万物都是有利有弊的,没有绝对的东西,迎献帝也不例外。挟天子以令诸侯、扛大旗一聚天下英雄,是其好处;被对手指责为奸臣篡权,皇帝随时准备反戈一击,是其坏处。这两点都是无法割裂的,要“挟天子”就必然要专权,而专权必然授人以谴责之柄。早在西汉“七王之乱”时,南方诸王就提出了“诛晁错清君侧”的反叛口号来争取人心,三国诸才俊会不知么?这一招后来屡试不爽,安史之乱、朱棣造反打的都是这个旗号。君以为平时对朝政所知不多百姓将何适何从?前者迎合了百姓“皇帝总是正确”的忠君思想,后者利用了“皇帝不会错,都是下面有问题”的奸臣乱国思想。所以民间有民间的智慧:都有理,谁打赢真理在谁那边。古时候家族和国家是统一的,一个家族里面族长最强。如果有人比族长更强呢?那就看谁笑到最后吧,反正谁上去都是管我们。国家大事一个道理,谁是正统不要紧,只要有人领导就行了。所以中国那么多年来百姓对国家兴亡就不关心。民族自豪感,国家荣誉感这些东西都是舶来品。以前老百姓心中只有一个正统,其他的国家都是藩属,景仰中国这个文化中心的。没有平等的比较,也就没有国家自豪感存在的必要性。平民百姓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实际利益,比如能不能分到田之类的。至于正统的政治感召力,族长的话当然要听,他做事肯定是为大家好。而且老百姓不喜欢把事情想得很复杂,也无法理解那么复杂的东西,他们习惯于把事物简单化。天下大乱就是因为有一个魔王,生活越苦这个魔王的力量越大。而这个魔王是谁呢?族长说是谁就是谁。当然,全国各地的族长显然政见不同,而且不会固执的坚持某些无意义的信念,而让其他家族或者官府有机可趁,夺走自己的全部。古人的智慧不比现代人少,各个阶层的人群都知道怎样维护自己的最大权益。好了,阐述清了这个关系,再回到原来的问题上面来。曹操迎立献帝的确有其好处,但仅限于自己还不很强的时候。这时才需要献帝这面旗的号召力,而由于自身还比较困难,献帝不会有那么多幻想,诸侯也不会视自己为眼中钉。此时是利大于弊。而曹操吞并袁绍之后,威望已经上升到顶点,各种弊端都涌上来了。所谓“功高震主、天无二日”,于理曹操应该就此改朝换代了,此举恰恰是顺应了民众认识的。更何况天子在曹操迎取时本是威严丧尽,袁绍阵营就是因此不愿意花这个本钱做这件有风险的买卖;汉天子的威仪是他重塑起来的,他完全有力量废了它。而曹操没有这么做,这就让大家不理解了,所以老曹被骂了千年之久,却很少有人骂曹丕,篡了晋的刘裕还广为称颂。老百姓会想:该做而不做肯定是不能做,既然还是汉家天下——老百姓不喜欢分析复杂问题的说,你这不伦不类的东西就只能是奸臣,尽做坏事。老留着汉帝不妥,那么送出去如何?既然考虑送,必然要考虑送的最佳时机。赤壁受挫丢了荆州正是最佳的时机。当时孙刘关系最亲密,自己却大败威望受损。用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呢?送出献帝正是一石二鸟的好棋。先受汉禅,然后令汉帝为使者去劝降刘备。刘备当时刚借了80%荆州(如有疑问南飞有专文分析这个问题),还处于依附孙权的状态,汉帝过来他怎么敢接?孙老板会视而不见么?袁绍当初没有迎立献帝,后来看到曹操得了实惠便眼红到恼羞成怒了,吓得曹操赶紧上奏封他一个大将军。曹袁之间的实力差距绝对小于孙刘之间,亲密程度又不及,而且这些事情孙权都经历过,他会怎么想?怎么做?刘备能怎么做?答案已经很明显了,相信不用南飞明说。如此孙刘联盟表面上更紧密了,实际上则是加速了内部分裂。长远来看很有价值,因为此时汉朝的威信已经扫地,重建成本更大,而天下旧汉遗民遗臣已经所剩无几。以曹操对刘备的了解,相信孙刘反目亦在其意料之中,否则他也不会终其一生不再对荆州用兵。因为打荆州孙刘都痛,出濡须口却只有孙权痛。而这一步棋曹操也没有走。不取而代之不妥,又不愿送出去,如果这两点利大于弊都已经明确了,那么剩下的分析再不可思议也是正确的。这便是南飞在主贴里的解释,也是南飞对曹操的认识。第二点,屠城问题。南飞一年前写过一帖专门讨论这个问题,要看的话南飞就贴出来。简单提示一下,道德观是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以前奉为典范的忠君死节,现在被笑为“封建愚忠”;屠城也是一样,对这一点的批判是逐步树立起来的,也是文明发展的一个指标。第三点,白手起家问题。三呱兄只看到曹操的家世显赫,却没注意到曹操属于阉党之后。对于经历过两次党锢之祸的名门世家,比如孔融家,边让家,司马家来说,他们打心底看不起阉党之后。汉末段平羌立下不世大功、天下瞩目,只因投靠宦官,尚且为人所不齿,更何况当时没有任何功勋可言的权宦子孙曹孟德!从出身来说,并不比刘备更有优势。实际上刘备的日子过得并不差,要不怎么哪能有“美衣服,好狗马”的兴趣?哪有能力师从卢植这种海内硕儒学习?用今天的话来说,刘备就是一个身着奈克,手提苹果(相信大家的想象力哈),怀揣诺基亚,每期《花花公子》必定阅,在哈佛念书的人。这种人会没钱没势?刘备可能落魄过一段时间,但很快就走出困境了。而且曹操为讨伐董卓时的冲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要不是袁绍张邈的帮助恐怕活不出来;公孙瓒对刘备的帮助有这么大吗?兖州迎立了曹操,徐州迎立了刘备。恰恰两人都遇到后方反叛,但荀彧程昱为曹操保住了三城;但刘备手下却没有一个人帮他守住一寸土地,搞得走投无路饿死无数。好在吕布收留了他——这两家伙一个比一个脸皮厚。两人的创业阶段的经历很有些相似之处,而结果差异这么大。这只能说明曹操比刘备更有能力。
阅读全文

序:上次讨论出兵凉州的水帖得坛中诸兄青睐,回帖,南飞欣喜之余微觉失落——陈宫那篇咋就没多少人回呢?不管怎么说,霍霍~~南飞今天终于可以出招了,好久没有舌战的感觉了……自从长生兄下潜之后。先回天尊对偶的置疑“汉中与凉州并不相连,要打通关中才到的了”。天尊这回又唬人了哇,西川只和雍州(关中)接壤,而不是凉州。武都上去是天水、南安广魏三郡,然后才是凉州的边境城市:金城。再说《隆中对》的两路出兵。先假设孙对同盟忠实,那么蜀国能出动多少兵力呢?吴亡的时候总兵力为二十三万。由于吴国败的迅速,未能组织有效抵抗,战争也未进入胶合期。因此,伤亡不会太大。这样算来,吴国的总兵力不足三十万,大概有二十七八万吧。南飞以为蜀国跨有荆益顶多也就这么多兵。成都和汉中的留守兵力至少需要七万,荆州的防卫也需要四万(窃以为关羽留守的兵力不及两万,及荆州速陷,羽军未战而散)。除了防卫,这些部队也是危急时刻的后备兵力。那么能用于进攻的兵力仅有十五万。如果两线出兵的话,汉中路线大概会有十万众,荆州则是五万。诸葛亮五出祁山不就,有三次都是粮尽退兵,估计粮草只能支持一个半月左右,而亮所率军队顶多十万数。那么,刘备出川又能支持多少天?汉中军一旦受阻退兵,五万荆州兵立成孤军,最后命运可想而知。而诸葛诞反叛的时候司马昭调集了三十五万大军围攻,魏国应付两线绰绰有余,中原一马平川补给也很便利。持久战打起来蜀国一点办法也没有。关中沃野千里,即使首战大捷,对于兵力有限的蜀军来说,防卫也是个难题。诸葛一出祁山不成就是由于打下来守不住。街亭失守蜀军只剩下退败一条路,连再战的能力也没有。如果蜀军有一支三万的后备部队,出现这样的局面吗?除非每战皆胜,否则以如此军力拿下关中无异于痴人说梦。而无有关中,荆州军始终是孤军一支。正如汉拔尼在罗马,不论赢了多少场,一败就是全军覆没,再无翻身的机会。打仗需要出奇制胜,但那是更多的是在战术上,而不是先把自己放在危险的境地再考虑如何战胜敌人这样用“奇”。用老毛的话来说就是:“一上来就双拳齐出,结果被退一步的拳师一下放倒。”刘邦的成功昭示了由西川取关中的不二法门: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迅速夺取地盘。只有集中兵力重拳出击才有可能占据关中。“兵贵精不贵多”,说的是战场上的道理,守卫疆土非要有足够的兵力不可。兵士足可倚城固守扼敌咽喉,即使大军压境也可以拖延时间以待援军或者等敌人粮尽退兵。兵少但占据广大土地,只有蒙古人做到了,因为他们把居民都杀得差不多了。显然,这种方案是不可行的。一旦占据关中,凉州孤悬于西域,拿下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阅读全文

南飞一向不相信这种说法。因为这解释不了一个基本事实:在数千年冷兵器时代里,农耕民族为何会屡败于游牧民族?而前者大多拥有精装步兵,后者则多为轻骑兵。然而南飞在网上看见不少“密集步兵阵形是骑兵克星”的说法,说的绘声绘色,好象历史上真有其事,然而,没有人具体描述步兵长矛是如何破解骑兵攻势的。偶觉得他们似乎都没有考虑一个基本的物理常识:惯性。马也好人也罢,杀死了速度也在;有速度就有力。而这个力偶算下来不是两三个人受得住的。计算过程如下:法一:(积分公式略去,见谅)首先交代一下基本数据:一匹马的质量在350—400kg,骑手质量为60kg,再加上各种装备,一骑的总质量在450—500kg之间。为便于计算,取450kg。重骑兵冲刺200需15秒,即14.4m/s,由此估计轻骑兵冲刺的速度约为18m/s(重骑兵的装备相比要重120磅)。然后,根据动量定理:P=V*M=F*t,可得出一骑冲阵的冲量为8100N/s。而一匹马的肩宽不超过1.5m,也就是说顶多两人承受这个冲击力。如果步兵用一秒钟使其静止,用积分算一下位移,骑兵要前进20m才能停下来。即使只用0.5s,骑兵也要前进10m。无疑,此时步兵阵形已破。此时头排的每个士兵依次要承受4050N和8100N的力。如果要保持阵形,后面的士兵就要拼死顶住前排,而这样做势必使前排士兵受力加倍,因为前后排不可能紧密连接形成一体。换句话说,前排士兵相当于在普通公路上被汽车撞了,而身后还是一堵墙。就算没死,很难相信经历一次冲击他们还拿的起枪。法二:中世纪瑞士长矛达到20英尺长(近7m),防御时,头排士兵将矛柄支在地上,柄端顶住右脚,稍往上一点则靠近左腿膝部,左手前伸握住矛杆(通常握在距矛柄3尺和6尺的位置),矛头与胸高相平。后面几排仍保持进攻的姿势,四至六排以后的士兵则将长矛直立于地,随时准备走向前去替补倒下士兵的位置。(此段摘自军事导报)用这种方式防御骑兵冲击是非常有效的,根据杠杆原理,矛杆所受力矩很小,手负担小;而且主要的冲击力为土地承受。(这个偶不会算,请高手指点)但是,“瑞士长矛兵很少披带盔甲,只有前几排的士兵有时佩有胸铠。”(7米长的矛已经很沉重了,再穿铠甲机动性更受影响),这就出现一个弱点:很难防御弓箭射击。而轻骑兵大多配有弓箭,冲到敌阵前必然先进行一两轮射击。偶不太看好步兵的命运,更何况也没有几个国家拥有这么长的矛——丈八蛇矛也就6米嘛。最后:偶觉得千年来游牧民族之所以能践踏农耕民族,最关键的原因是骑兵机动性强,可以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密集的步兵方阵虽然攻击力也很惊人,但只能顶住一个方向的敌人,来自侧翼攻击的很难对付。同时,减少防御装备则难防远程杀伤,增加则行动更加迟缓。最要命的是,步兵阵形一旦被击败,往往就是大溃败,很难再聚集成队。而这些都是骑兵进攻的优势。奥妙何在,还请高手释疑。
阅读全文

往年读演义的时候,便很怀疑“尊刘贬曹”的说法,觉得演义的重心不在曹刘孰正孰篡上面,而是另有所指。在看了文鸯兄注的罗本演义后,偶更加坚定了昔日的想法。南飞以为,演义前半部以曹操为主角叙述,后半部换成孔明,孔明一死则天下大统之日不远,故写的非常简单。严格意义上讲,演义不是纯粹的小说,不具有一部完整小说的收尾。偶赞同文鸯兄的观点:演义是一部揭露乱世之中成功、立业的百科全书。先从“尊刘贬曹”说起。读过《三国志》的人都知道,蜀国中最叱咤风云,为敌国所深忌的,不是“勇贯三军”的关张,也不是被后世称为“中华民族智慧象征”的诸葛亮,而是大耳朵刘玄德。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演义中的刘备除了哭,就没多少值得注意的地方了。没有诸葛亮的时候,处处不顺;有了孔明之后,处处光明,但相当盲目,自己经常没搞明白就照做了。离了孔明就打败仗,看不出才气在哪儿。事实上,历史上的“火烧博望”是刘备的杰作,而演义把它嫁接到了孔明的头上,诸葛先生当时还不知道在哪块地里干活呢!如果是一本宣传正统思想的书,会犯这种主次不分的错误吗?诸葛亮再英明,他也只是一个臣子而已,谁是主子?反观曹操,志里盛赞的“超世之杰”,演义中的形象是一个“疑心病”非常严重的奸臣。曹早期的不少奇策,要么简单带过,要么转移到帐下谋臣头上。最典型的就是“遗计定辽东”,本来和郭嘉没关系,纯是曹的手笔。如果自始至终贯彻“尊刘贬曹”,为何作者对曹营的谋臣勇将却情有独衷呢?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为了集中表现艺术形象。那么,南飞有问:作者塑造这些艺术形象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即是作者的创作目的:把厚重的历史融入到一本简明易懂的百科全书当中。正统思想只是老罗在写作过程中表露出来的感情倾向而已。从军事说开。通观演义(以罗本为准),老罗几乎包揽了所有战例,还自己创作了不少。象前日文鸯兄所注的第35回,贾诩识破曹操“声东击西”之计后做的战术部署,就深得孙子兵法之要。“……至二更,乘闹里引精壮之兵来东南角上,扒过壕去,砍倒鹿角,军人一齐扒到城上,城里亦无动静。只听得西北角上喊声大起,东南缺内火把齐明。操军杀入,两下伏兵齐起,军士急退。背后张绣亲驱刀手杀来,则见东南二门齐开,精兵突出。操军大败,一拥而退,城外壕皆填满。杀到五更,操军走十数里。”毛氏父子不懂兵法,完全从文学角度出发精简语言,不但模糊了战局——把四面包围写成两路夹击,更是把最关键的“东南二门齐开”给删掉了。须知曹操率领的俱是精锐,面对“两下伏兵齐起”还能做到“急退”,可见平日训练有素,惊而不乱。如果四门紧闭,曹军身陷死地,曹操只要稍加煽动,谁不拼命奋战?张绣兵少,又分散,恐怕反而会被大破。而四面敌起,士卒在搞不清敌人数目的时候,陡见城门大开,纵是精兵也禁不住保命的本能。后面“一拥而退,城外壕皆填满”正是对此的进一步描写,昭示胜利的关键所在。老罗对孙子“死地当战”的思想可谓是了然于胸。说满清领袖,甚至老毛都是看《三国演义》学打仗的,不算夸张,除掉单挑斗阵,演义无愧为一本通俗军事教材。反观志,虽然有正史之名,但对于战争往往语焉不详。“二年春,袭定陶。济阴太守吴资保南城,未拔。会吕布至,又击破之。夏,布将薛兰、李封屯钜野,太祖攻之,布救兰,兰败,布走,遂斩兰等。布复从东缗与陈宫将万余人来战,时太祖兵少,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布夜走,太祖复攻,拔定陶,分兵平诸县。布东奔刘备,张邈从布,使其弟超将家属保雍丘。秋八月,围雍丘。冬十月,天子拜太祖兖州牧。十二月,雍丘溃,超自杀”这就是志里曹操夺回兖州战役的全部记叙,这是不是说了等于没说?就知道有这么几件流水帐,什么都看不出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象“到安觽,绣与表兵合守险,公军前后受敌。公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已经是非常详尽的战争描写了,回夺兖州的时候就六个字:设伏,纵奇兵击。然后就是“大破之”了。再看演义,35回写到凿壁设奇这时候也就那么几句话,算是很简单的了。(谁叫老罗反曹呢)用文鸯兄的话来说,老罗的目的在于表达棋逢对手双方斗智,稍有不慎便遭败迹的道理。而陈寿写的仅仅是歌颂传主,要是没看贾诩的传根本想不到历史竟是如此复杂。老罗用艺术手法将世间真理高度提取概括了出来,达到易于理解掌握的目的。要是直接啃史书,不知到要把志看多少遍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光是把一个战役的各个事件串联起来,就不是看两三遍做得到的。而演义只需细看一遍。演义在谋略上把这个思想表现的更淋漓尽致。试问老罗为何要把“遗计定辽东”写成奉孝绝笔?因为郭嘉处处显示出高人一等的远见,攻刘备,评袁绍,料孙策,击乌桓,每一次都彰显出这一点,再加一笔可以给人一个强烈的艺术冲击:郭嘉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什么赤壁败后曹操会哭奉孝?因为赤壁是一场准备的很不够,打的很不充分的大败仗,老罗不是为写奉孝,而是再次点出赤壁大败的原因。演义是一部百科全书,包涵军事,政治,谋略,用人等多方面的真知灼见,(除了地理)非一言所能道尽,需要细细的品味,琢磨。读史为了什么?读史但为明智,贵有所得,空记得千万故纸,有何意义!后记:此文谨献给文鸯兄,以表达南飞对兄“十年磨一剑”之坚韧以及拨惠于大家之热情的崇高敬意。
阅读全文

序:受风暴老大和关JJ、南帝的影响,南飞也准备写点小计谋,权作灌水,以填补最近无一文贡献的空白,老鸟们见笑了。南飞仅谈普通版,加强版一直没玩过。下载求助啊~~正文:第一计:请君入瓮。这是南飞用最多的一招,在敌众我寡的时候尤其有用,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占据港口或城市防守,等敌人来攻打。等城快破的时候离城出战。这个时候敌人100%要进城,偶就趁势反包围他,很快就能破城。这样敌军全为我得,敌方只有几名大将独身逃回。这招不但能用最小的损失打退了强敌,还可以获得大量兵源,可谓是以战养战。缺点是被攻城的损失太大,所以偶通常在港口或阵阻击敌人,然后……霍霍。这和演义中曹仁诈退赚甘宁进城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偶的作法更彻底,偶觉得这是三九的一个bug。城一陷军就全灭给了偶这样一个空子钻,按说城破还是可以突围的。不知加强版有没解决这个问题。第二计:引蛇出洞。会用这个计的朋友应该很多,因为大家都知道电脑有个思维定式:一发现有薄弱环节必进攻。这一招在自己城多将广,而对手拥兵不出的时候很有用。还是以南飞的战例举例:(AD189剧本曹操)南飞拿下洛阳后,一直觊觎许昌这块沃土。但孔伷这老小子的兵力已经发展到7万多了,城防700多,简直啃不动,偶只好暂时压住定都许昌的愿望。然而机会很快就来了:耐不住寂寞的孔伷派出2.5万兵建岩。偶暗喜,建都许昌指日可待了。偶立刻派曹洪把陈留的兵力带出1.5万“前往”虎牢关(摆出鱼磷阵),城中仅留7000守卫。果不出所料,孔老先生一看见陈留兵力空虚,立马派出两队人马共3.5万前来取城。(后来还加上修岩的增援队)偶紧接着让曹洪转向迎敌,又从孟津抽调一支1万人的援军(甘兴霸带队),最后派夏侯兄弟带1.5万人从洛阳出发直取仅剩万余人的许昌。陈留城下打的异常艰难——徐晃在敌营!偶的两路人马拼得仅剩数千,其中一队还不得不进入城中,因为城里的兵已经死伤殆尽了。最后幸得单挑兴霸斩了公明才逆转了战局,(锦衣贼单挑不要太强,绝招发个不停)否则非得加派第三路援军不可。许昌城下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夏侯兄弟虽然走的慢了点,但凭借强力的骑射兵法,许昌兵力骤减。唯一的遗憾是破城的时间晚了点——没能在陈留一战结束前解决战斗。第三计:假途灭虢。这个计谋是偶昨天发现的,用来打突然袭击非常有效,尤其是当敌国大量兵力但距离较远且只有一个主城的时候。以偶昨天的战例来说:偶把许昌打下来,接着就想把盘踞在宛的袁术也解决了,术当时有7万多兵力,占据潼关武关等地。偶发现术的兵力很分散,主城只有1.4万人驻守,就想如何能一举拿下来。宛的城防将近700,硬攻显然不智;但用井阑也有难处:这玩意儿移动的太慢。术发现偶进攻之后稍微调动一下部队夹击偶,城就很难攻下了。于是,偶想到一招……偶把进攻目标定为天水的董卓,于是井阑部队就慢吞吞的向西凉前进——“路过”宛城……后面的辉煌就不用南飞再吹了,聪明的各位自然想象的到。偶仅用了1.5万井阑部队就拿下了宛城,损兵不到2000,历时4旬,行军时间占一半。后记:昨天玩到凌晨三点半,(最近来少来的原因之一,啪啪,掌嘴)想写点心得出来大家分享,也希望能勾起小马哥等游戏高手的兴趣。霍霍。
阅读全文

序:前日与独孤兄豪赌丫头芳容,不幸败北;输掉赌金:两周五精品。南飞吐血之余,只得搜肠刮肚连夜赶工(白天工作没空)。还望各位新老朋友多多回贴支持,让南飞思如泉涌,按时完工,南飞谢过了先。正文:以前曾听靖岩哥说官渡多变数,曹操赢有很大天意成分。南飞不以为然,但一直懒于写。今天跳出来分析一下官渡的主要变数:1、许攸叛变。2、袁绍不纳良计。3、孙策死的突然。欢迎讨论。第一点无疑是影响官渡一战的最大变数。因为曹操得到许攸的情报和计策后一举破乌巢,直接导致了绍军的瓦解。但细细想来,此中大有问题。为什么身处强势的许攸会投奔弱势的曹操?为什么许献一计则绍军溃,而得到大量“许下及军中人书”的袁绍却毫无建树?再进一步,为什么许攸这种高级谋士能从前线逃到曹军,而许下军中的众人却没能逃到绍军?不是曹操运气比袁绍好,而是差在治军的严明上。“绍军虽众而号令不一”,这才是曹军虽只有敌兵半数却能顺利烧掉乌巢粮草的关键原因。反观绍军,乌巢被烧立刻土崩瓦解,连张颌这等大将都“率众来降。”士气之低迷,斗志逮尽可见一斑。难道曹军就没经历危机?当“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的时候,曹军难道不害怕?当曹操都想放弃写信给文若的时候,军粮难道不短少?为什么曹军挺过来了?除了对统帅的无比信任外,更重要的是严格的军法军纪已经在曹家军心中牢牢扎下根子,哪怕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他们虽败亦不会溃。而这正是绍军这只纸老虎的着火点。决定曹军命运的,不是飘忽不定的天意,而是十余年来曹操的精心培养和无数次战火的磨练。许攸来降是一个偶然,绍将来降却是偶然中的必然。第二点。如果袁绍听从田丰沮授的计策和曹操打消耗战,也许袁绍会赢得中原。但那样也不会有官渡这样硬碰硬的大会战。本贴只在“官渡”战役成立的前提下讨论,不讨论其它情况。其实在官渡之战中袁绍采纳的计策很多,象做地道,起土山等,后者还一度对曹军形成相当大的威慑,只是曹操的智囊团棋高一桌,总有办法解决。沮授的“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袁绍当时虽然没听,但后来同时派谴文丑和刘备无疑是接受了教训的,结果还不是败。至于“会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北迎运车,沮授说绍:‘可遣将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断曹公之钞。’”就算袁绍听了没烧成功,张颌等人还不是在曹操回营前降的,人已离心还坚持得了几时?更何况按志的记载乌巢之军已经是曹军的两倍,绍军轻敌才是败北的主要原因,再增兵岂不是更增轻敌之心?事后来看沮授确有先见之明,但在献计之时看却未免过分小心,而且他也只是指出了问题,并没提出多高杆的解决方案,不被采纳也不能说全是袁绍的责任。在演义中许攸说分兵袭许曹军必乱,南飞对分兵之后的一系列推理绝无异意。问题是怎么分兵袭许?官渡的位置正是黄河以南中原防守的咽喉,守住这一点敌人万难大军偷渡。(偶对老罗的地理实在不敢恭维)袁绍两度派刘备深入曹军后方都刹羽而归。不是刘备没能力,他手下的兵实在太少,两次都要和黄巾之类的游兵散勇联合。乌合之众能起多大作用?第二次能逼的曹操亲征,刘备已经做的很不错了。要是能多派些兵袁绍会不干吗?他能派刘备两次潜入敌后会舍不得让他多带些兵?会不信任他?须知买通山贼购置粮草也要花大把银子的。不是本初无谋,而是曹操太强了,相形见绌。第三点确是真正的不确定因素。钟瑶震住关中,刘表无四方之志,只有小霸王雄心勃勃,既有其心亦有其力。但巧就巧在他就死在这个节骨眼上,虽然他的死有其必然性。如果孙策健在,他只能向徐州出兵。有网友说策两次攻徐州,都被元龙死守住,顶了回去。曹操对徐州的管理比较灵活,陈登能手握大权应时画策,策趁火打劫能取得多大战果还很难说。更何况新得江东,策也需要时间来巩固统治,假如……历史没有假设,对于这种难以确定的东西,按南飞的习惯是挂起来以后再说。最后,南飞想说的是,官渡之战是曹袁两方综合实力的大比拼。袁的优势在军队数量,钱粮,是“硬”实力;曹的优势在于军队战斗力,制度的严明,是“软”实力。最后的胜利再次诠释了孙子兵法的精要:“兵贵精不贵多”,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不是天意使然。
阅读全文

序:这个话题与长生兄讨论多日,深受启发,在此感谢一个先。这样的讨论多几次,南飞看过通鉴的读书笔记也可以省了。现在全部整理出来,请各位朋友和南飞讨论,呵呵,最好能驳倒南飞。(^_^嚣张了)南飞以为当时孙权袭荆州之举在战略上与关羽北上差不多。作为局部战争打得很漂亮,但战略上不太有远见,冒的风险非常大。就好象淝水之战,如果符坚打败谢安,大家恐怕只会说他多么英明果决,力排众议,一举结束了多年分裂云云。但现在我们都知道这个战役冒了极大的风险,最后失败几乎是不容质疑的。南飞以为本战也有些类似,如果没有后来的一系列胜利的话。当时仲谋肯定没考虑到最后能完全击退曹丕那么深远,否则三国就由他统一了。    要说当时曹操是信心不足而下令不要追击羽,南飞以为不然。其时关羽已经陷入两面夹击,兵无战心的绝境,这一点连曹仁这些手上只有几千兵力的将领都很清楚,曹操会不知道,没信心?樊城如此危急,曹操本人就是按阵不动。因为他知道,他只要坐镇后方以示余力,曹仁他们就有死守的信心,关羽就有顾虑。要说迁都,当初董卓迁都山东诸将也不敢去追啊,曹操血气旺去了差点回不来,恐怕当时董卓更有自信吧。老毛当年被胡宗南追得到处跑,延安都保不住,却还能派刘邓插入大别山,没自信恐怕想都想不到这里来。这些都是为了避避风头,然后徐而图之。真正是高手过招,徐而不迫。     曹操这些举动的用意是很深远的。后来情况发展正是:蜀吴反目,兵戎相见,曹魏坐山观虎斗。如果曹魏此时南下,东吴面临两线作战,形势就非常危险了。如果不是曹丕那小子一上来就忙着称帝,刺激了大耳,刘备大概还会提早进攻。当时连刘晔都看出来刘备被感情冲昏了,不可能饶了孙权,如果曹操在,情况会大不一样。退一万步,如果曹丕摆明不受孙权降,就算刘备会与孙权和解,至少也要割荆州全境才会罢休。到时孙刘联盟就更加岌岌可危了,不要说合作,早晚会再度上演白衣渡江(上流危险无时不在嘛)。     再说夷陵之战。大家都知道刘备最大的错误是连营700里兵力分散。刘备固然“不晓兵”,但要连营700里还是很麻烦的,刘备是别有用意的。当时曹丕在北虎视耽耽,如果袭击刘备归路,就成了两面夹击。黄权就是刘备派去驻守北面,防卫曹魏南下的。陆逊说时间一长刘备就没办法了,按说时间越长越了解对方,而且官渡之战曹操就是长期对垒后一举解决袁绍的,不是没有例子。陆逊凭什么料定刘备一定会出现困境?就因为刘备战线拉的很长,每天要处理事情很多;而他自己兵力集中,以逸待劳。刘备此举有可能是吸取关羽失败的教训,有可能也正因为如此,蜀军一直心系两面,精神疲惫,才会被陆逊一举大败,以致刘备单身逃回,带来的将领几乎死光。     最坏的情况:曹魏出兵濡须,刘备出兵西陵,那孙权该怎么办?夷陵之战,东吴名将精兵都聚在一处,刘备又不得不分散兵力,才会败得那么彻底。如果曹刘“连手”,败得彻底的恐怕就是仲谋了。曹魏一方是吞不下孙吴,曹刘合力呢?要是曹操当时还没死,仲谋岂不是冒了极大的风险。 顺便提一句,曹丕事后要孙权送人质才发现被骗(之前仲谋几乎是有求必应),发大军冲到江边才发现不好打,又回去。后来又出了几次兵,都无功而返,随便哪次都没有当时时机好,可见他根本就没搞清楚状况(他儿子还要明智些)。南飞觉得孙权的目光短了,他占据荆州等于划定吴国的最大疆域。以吴一国之力,不可能和魏抗衡,顶多防守住,这个基本上已成共识。而孙权吞掉荆州后就断绝了和蜀国配合行动的可能——两国合兵只能从荆州出发。尽管之后他们也搞过两国一同出兵,但魏或攻或守,总有余力。推其原由,两边战线相隔太远,力量分散,不能达到优势互补,恐怕最为重要。而魏国能够居中调节物资人员,是以两线作战仍游刃有余。合兵一处固然也有诸多问题,但这些不是不能克服,或者说,是利大于弊的。    联系蜀吴的特点来看,两国都是易守难攻。这个优势对于两国合兵来说正可以利用——不必花太多兵力防卫。而两线作战的时候,这个反而成为进攻的巨大障碍:粮草难以运输,后续部队很难调送,打下的地方很难防卫。得之难而失之易。吕蒙曾对孙权说,就算打下徐州,曹操来夺的时候派7、8万人驻守都很危险。这就是为什么曹操防卫合肥部队的只有一点兵力。而如果吴独力从荆州出兵,又打不过魏国的骑兵。(当然这和孙权的局限也有关系)    最后蜀国黩武败亡而降,吴国的救兵都还没到。这种结果恐怕是无法避免的,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要说源头,恐怕得从袭荆州算起。个人认为大儿就算不去讨伐孙权,局面也不会改变,诸葛亮没能打下关中,大耳也没那个本事。打凉州又容易被切断,而且陷入僵持会有很多麻烦。由此,便和长生兄展开讨论。这个南飞就不做大修改了,现收集于一处供大家讨论。虽然还是有些让人不知所云,兼有卑鄙之嫌。呵呵分歧点:1、关羽被徐晃击败后是否还在战局上占有主动。 2、曹丕受吴降而坐观蜀吴征战是否明智。 3、保持平分荆州,孙刘合力是否可取。 4、关羽出兵的时间是否合适。 1、关羽是听到南郡破后,才即还的。能做到“即还”,势必军队没有乱。关羽举全荆之兵再加上于禁的3万降卒,恐怕不是一战就能解决的,即便败了一场也不会处于太大的劣势,说地面部队的战斗进入“相持”不过分吧。南飞所说的“主动”仅指羽水军,毕竟水没退樊城还是很危险的。如果真的如长生兄所说败的那么惨,那就没有必要放关羽回去和孙权“拼”,直接干掉算了,因为根本就没的拼嘛,只能给孙权送兵。当然,曹操也没料到关羽军心已经瓦解,孙权那么顺利就把荆州拿下了。可以说是“荆州速陷”打破了僵局。 关羽的部属士卒在听到家属平安后,斗争消耗殆尽。(那时候关羽也是慌了,这个时候还几次派人去责问吕蒙,难道占了的土地会还你)关羽素来爱惜士卒,自然很清楚这一点;再加上老巢被端,归无后路,说是“孤穷”也不过分。关羽围樊城的时候至少也该有7、8万兵马,兵败之后总也有5万吧。粮食本来就匮乏,现在后方供应又全断,恐怕也是一击即溃。联想到官渡之战,袁本初的粮食被烧后也是马上就逃,大概形势差不多。那时曹袁之间兵力孰众孰寡呢?在那之前相持的时候又是谁占上风呢? 南飞所说的:“关羽围樊城的时候至少也该有7、8万兵马”指的是吕蒙假装病退后羽尽调荆州兵之后的总兵力。至于一开始他带了多少人马,这个就只能推测了。但南飞以为也不至如兄言“关羽统率之众不会超过3万人”。当时于禁的降卒就有3万,曹仁手下还有7千人,再加上战死的,总数大概接近5万。关羽再藐视曹仁也不至于才带那么点人吧,更何况他还是攻城方。 再次声明一下,南飞从不认为徐晃败羽后,关羽的陆上部队还占据主动。南飞仅指关羽的水军仍然盘踞江面,有进攻樊城的主动权,如兄言,“进可攻”。至于他为什么要暂时退兵,南飞觉得一点也不奇怪:被打败了当然要退一步重整军队。长生所说的:“接到江陵失陷这段时间到底有多长,或许有十数天,或许只有一个时辰,我们都无从知晓”这点南飞也十分赞同,关于这件事什么资料都找不到具体时间描述。虽然南飞不认为关羽一个时辰就可以将部队整合好。这个就暂且放下不表。 2、备出兵伐吴是黄初三年正月,二月就进入相持阶段。六月间刘备被陆逊所破。同年十一月,曹丕首次征吴。可以说,曹丕出征的时间寥无战机可言。而这期间(一月到十一月),他又做了什么呢?健全了体制,把他的兄弟们全部架空,不过这个是似乎可以缓一缓的。不过这期间没有叛乱,直到黄初六年才有发生。刘备出兵的时候曹丕在位已经三年了,即位之初的叛乱潮流已经过去了,南飞不觉得这个时候形势有什么危险的。司马昭刚接替他哥哥就带大军去剿灭诸葛诞,当时的形势总比曹丕危险吧,不也没出什么事吗?相反还迅速巩固了权力。 长生兄说曹丕恨极了刘备,不可能和他合作。南飞以为根本没必要合作嘛,刘备打夷陵,曹丕打濡须就是了,两边的力量都很强。只要曹丕出兵,刘备的北面就没多大危险了,兵力就可以收敛在夷陵一处;而孙权势必要分兵去濡须(恐怕还得他亲自去)。这样吴两边战线的兵力都有限,曹刘双方都可以形成包围态势。不但刘备被火烧的危险解除了,孙权一方也找不出合适的人坐镇后方统一调度,拖都拖死了。这种局面比曹操五越巢湖的时候有利多了,可以说比赤壁一役还有利。通鉴注释刘晔的话时,还有“若此,孙权其殆乎”的评语。 关于第二点,南飞没有查到相关的资料,反驳不了长生兄,恐怕要日后再多看些书才行。只是觉得兄言:“孙权可以调控的军队不如曹丕,甚至跟刘备也差不多,但是他可以直接控制的兵力非常可观”不太可信。真要如此,孙权大概不至于毫无顾忌地擅杀大臣;后期吴国也不至于中央频频出现兵变。具有支配作用的兵力应该还是在国家手里。 南飞同意长生兄所说的“两套班子”,吴国的人才确实远胜于蜀。但南飞以为“将虽异而兵同”,蜀魏都出兵的话,可调士兵还是很有限的。而且吴国面对两线作战时,背后的山越很有可能伺机造反。吴国不能允许打败仗,一仗败则多处士气受影响;再加上此时内部空虚,一旦有一处外围被突破,中央的可调之兵,善战之将都所剩无几了。至于地方豪族的兵力,则根本无足轻重,王浚当时不是轻轻松松就镇压了荆州世族组织的军队吗?东吴的也好不到哪去。 南飞以为曹丕根本没必要和刘备联合,走形式。曹魏的实力本来就很是最强,完全不需要蜀国的配合。这就像麦当劳和肯德基一样,尽管平时拼的很凶,一旦出现第三家竞争者,他们马上合力干掉那一家,不给它机会立足。曹刘合力孙权光声势的威胁上就很难应付,更不用说其它战略上的优势,即便没有战术上的配合。 事实上曹丕坐观成败正是孙权希望看到的,他请降就是为了这个。曹丕只看到了两败俱伤,坐收渔翁之利这一步,而没有想到孙吴方面可能取得官渡之战那样的巨大胜利。蜀国四面陷隘,纵有大败也很难一举歼灭;吴国即便追击也很难扩大战果,再加上有后顾之忧,退回去是必然的选择。而一旦击败蜀国,吴国即使和魏国开战也没有后顾之忧。因为蜀国战败后首要危险就是魏国的入侵,兵力必然要调往川北。等到吴魏开战的时候再将兵力调往荆州也来不及了。不单兵力难以聚集,蜀道难进也难出也是重要原因。孙权的眼光可以说是算了三步。按战局的发展来看,孙吴正好做到了各个击退。战略上可以说非常完美。 至于他筹划袭取荆州的时候是否就想到了这一点,我看倒未必。因为他不可能知道曹操那之后就死了。曹操的道行可比他深多了。 3、回过头来,孙刘合力从荆州出兵可不可行?南飞以为曹魏不灭,或者曹魏还占优势的时候,蜀国是不会轻易翻脸的,即使有上流威胁也无须太担心。所以这是可行的。白衣渡江前,孙吴已经握有半个荆州,完全有从此地出兵的能力,而合力北上成功率要比一国独力大得多,这些都不用赘言。从战略上来看,北上如果成功可以平分河南,这样孙吴再占据徐州就不是梦了,到时蜀国的上游威胁就轻多了。 这个时候蜀国还不太可能翻脸。因为曹魏即使丢了河南,全国大乱(丢了枢纽地区嘛),但国都邺还是很安全,整体实力也是吴蜀之和,战略上还对吴蜀联军形成包围。所以蜀国要翻脸也要等占有关中;而这个时候吴国也占据徐州了,进展顺利还能占有山东。此时新三国局面已经形成,吴国整体实力第一。天下大势就由吴国主宰,而不是魏国了。 吞掉荆州虽然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上流威胁”,但最终只有被吞并的命运。遍数中国历史,都于南方,握有江南而起步的政权中除了朱元障外(而他死后,北方的儿子就干掉南方的孙子),没有一个统一过中国。再说,有这个悬在头上的危险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内无辅弼之臣,外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至少可以借此掩盖国内的不少矛盾,凝聚国民的注意力。老毛就是这样看待台湾的(有些解嘲就是了)。长生兄一直强调刘备这家伙是个枭雄,志大不可信。这一点南飞完全同意。但南飞以为刘备他是不是流氓和跟不跟这家伙合作是两码事。春秋战国时候的那些个霸主、大国国君,有几个算是君子?是君子的都灭国了。他们之间的联盟不也是交错复杂吗?(甚至由此还出现了秦晋之好这样的成语)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不都是靠结盟崛起的吗?(至少结盟对他们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只要有共同利益,就可以相互利用。“兵者,诡道也”,用兵不行险,不能出其不意是不会取得决定性胜利(窃以为孔明四出祁山不成主要是这个原因,居然有两次都被准确预料到路线)。话说回来,孙权又不是傻的,不会先捅大耳吗?总不能说大耳比较有利,紫须就只有挨打的份吧?(事实上有利的先被捅) 南飞只是说假如他们成功击败曹魏的话会有怎样的前景,没说一定成功呀。但孙刘合力的成功几率比其他任何单一国的尝试要大得多。南飞倒真没有看出来刘备君臣有先灭掉孙权的想法。这不是自掘坟墓吗?曹操几次都没干掉的人物,大耳就凭半个荆州外加四川也想?南飞表示怀疑。大儿要真的那么没战略头脑恐怕不会活到称帝。如刘晔所言,大耳攻孙权很大程度上感情冲动。 关于“南方不能统一全国”的问题,不是简单两句话就说的清楚。首先居民的观念和体质有很大关系。南飞一直以为,冷兵器时代两军对阵的时候,起决定作用的是士兵的战斗力(包括装备),指挥官的能力其次。农耕民族的多数将领都懂兵法,但经常打不过游牧民族,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只要一方率先将对方的战线撕开,基本上就取得胜利了(而这个更重要的不是兵法),兵法的作用只是扩大战果而已。 历史长河里的那么多个例子总不会都是偶然吧,只怕有那么一些规律在里面。要不七王、三番怎么没有成功呢?难道他们之中缺少俊杰吗?4、关羽出兵的时间以局部战来说很合适,南飞对长生兄关于这个的看法非常赞同。但从整体战略上来说很不明智。刘备刚打下汉中,部队需要休整,他又忙着称王,根本没有精力(客观上也没有能力)支援关羽。退一万步来说,就算关羽他打下樊城襄阳又能怎样?他能以几万兵力收住几个破城,抵御四面八方几倍于己的魏军吗?更不用说孙权对荆州觊觎已久。《隆中对》的观点南飞一向不是很赞同,但就刘备方面独立出兵而言,那是最好的方式。一队主力,一队骚扰牵制(类似彭越的作用)。所以南飞认为还是联吴出兵最好。 大耳出兵中原当然也是在有机会的时候——不是关中空虚就是襄樊。当然,南飞也同意这个说来话长,而且纯属推测,故也按下不表。 至于谁留守荆州,南飞也不认为一定是赵云,只是一时间想到他比较合适,黄权、向宠也有可能。但马超、张飞等人一定是会上前线的。(如果没死的话) 现在假设孙权不袭荆州,大耳何利之有呢?如果关羽再等上一年半载和刘备出川的兵力一齐出动的话,情况就不同了,至少西面的压力要小的多。刘备称王后兵力将士一定会重新部署,到时候出兵荆州也会有人镇守(可能是赵云)而且,一旦前线告捷,孙权也不一定会去袭荆州,因为此时难度加大而徐州等地又兵力空虚。 结论:关羽出兵时机不当,犯了战略错误。孙权在这个时期达到个人能力顶峰,整个荆州攻防战指挥的非常漂亮,直逼孟德盛年。但无疑他是冒了很大的风险(也许,这就是成功的必须吧)。大耳的疏忽导致了这一连串的事件,他的一系列反应是他这一生最没头脑的。曹操此时明显老了,临死也没给曹丕那家伙几个锦囊妙计,对“三国统一促进”这一神圣事业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阅读全文

回想起初次接触“三国”,已是十五年前的事情了 。在字都认不的几个的时候,偶就被一款游戏征服了——霸王大陆。由此燃烧起对三国的挚爱。这里要先说说南飞玩三国游戏的特点。南飞无论玩什么三国游戏,一定是首选曹操(只要能)然后才考虑其他人。南飞爱选曹操并非因为通关容易,而是喜欢象一样曹操手下拥有贤才众多的感觉。南飞玩翻一个策略游戏,领地一定建设的全满——人材多,而且一直在拼命搜索。“周公吐腑,天下归心”,这才是南飞追求并沉醉的。这个情结正是始于玩霸王大陆的时候。玩过的人都知道,那个游戏人材很少而且很难降服(很考技巧的,提档又很麻烦),时间还过的慢,得一个人材的高兴劲就甭提了。(单纯要翻机很容易,我顶多玩两年就够了。)而偶玩这个游戏之初,也是和一般人一样,先选刘备。结果发现大耳朵把赵云找出来(得等一年),之后就简直找不到人才了,直到192年才能找到魏延和徐庶,194年孔明才出来。虽然按说他这时才几岁,但等到这一天差不多就要一下午,马超就更不用说了(还非要干掉马腾不可)。而其他势力的人材是死也找不出来的。对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程昱那家伙我曾经招了他三年都不出来,一点办法也没有(那三排日语至今还浮现在我脑海里),而且他不出来那个地方后面的人材连面都看不到。再加上头几年(现实中)玩这个的时候还不知道可以存档(汗……)。所以越玩越觉得刘备无聊。玩曹操感觉立马就不同了,几年之间简直是人材涌现。从此爱曹情节就挥之不去。霸王大陆里可以给武将买书加智力(但加到80以上就不能加了),5点智力为一个档,可以使用的计策不同。那时要是把哪位武将的智力提到79,欣喜之情简直难以按耐。而曹军这种可塑之才极多,真的是越玩越上瘾。这一款游戏南飞前后玩了5年以上,后来游戏卡实在不能用了,才放下这份挚爱(我一直觉得这款游戏最合我意)。其间,我读了演义。演义虽然精彩,我也看了很多遍,但当时我一点也没被老罗感染。每每看到曹的凶残总是一带而过没什么感觉,包括连曹的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不叫天下人负我(老实说对于这句话,南飞直到现在都只有理性认识而没有感性认识)。而每当看到争汉中,我就有些提不起兴趣(现在南飞也认为这段是演义前半部里写的最差的),孔明死了之后的更没兴趣,只草草扫过几遍。倒不单是因为出采的地方少,还有个原因是这个时期三篇两页就有人挂了,看了就心疼;新上台的又都是些偶不熟的人物。所以南飞后来只重看曹操前期辉煌的几回,心情好翻翻其他的而已。(现在坛子里混久了,才发现不重看一遍不行了。^_^)于是余有叹焉:中国千年文化的精华居然抵不过小日本几年时间开发的游戏,悲哀啊。以前有网友说大家之所以爱侃三国而不谈谈春秋战国是因为有《三国演义》而没有同样水平的《战国演义》。南飞觉得没有一款经典的游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要说水浒的文学水平绝不比演义逊色,单挑比武的场面还比演义更生动。为什么侃水浒的坛子比侃三国的少的多呢?武评还经常附在三国论坛里讨论,而回应的人也远没讨论三国人物的时候多,为什么呢?前天在看煮酒兄的帖子时偶然发现:武评演义时有很多高手间的战例可评,水浒则有空白之处不好评,成不了一个整体。但南飞以为这个可能只在煮酒吉米等高手身上存在,象南飞这种级别不会钻那么深。大家为何喜欢看热闹甚至说一两句发几贴?就因为三国这些人熟嘛,都是有感情的,水浒里的人物只是有点点印象而已。为什么熟?南飞相信是游戏的功劳。就因为没有出一个经典游戏是以水浒为题材的,水浒被演义比下去了。悲乎!!至于三国有历史背景而水浒几乎没有这种说法,南飞以为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现在喜欢看书的人都越来越少了,更不用说喜欢钻故纸堆的了。而且只谈历史时常招人反感,所以南飞觉得关键还是在游戏上面。其实水浒也可以编太阁那样的RPG,情节多嘛。只是没人去想,或者有心但又不会作游戏……希望哪一天可以看到中国的游戏可以掀起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对名著的热情。
阅读全文

引子:让南飞的记忆从论坛改版前开始吧……3年前一个偶然的日子里,一只乌鹊划过夜空。他的落脚处,是改版前的“三国游戏论坛”。为了追寻真真正正的三国,为了追逐游戏人间的快乐,南飞,一再南飞。一次偶然的栖息,偶降落在论坛。从此,南飞离开了一个地方,放弃了一处窠臼。而每周例行的南飞,距离变得越来越短暂,范围变得越来越狭小。最终“绕树三匝”,唯此可依。“游戏论坛”里的游戏其实不多,让南飞决定驻足于此的,是惊叹,是向往,是羡慕……这里的繁华与丰富,渊博与尖锐,深情与坚韧……太多,太多的宝物,南飞睡梦中无数次寻觅的宝藏,都在这里。然而,梦想与真实的差距总是真切存在的。有时候,这不同,甚至会撞得你头破血流,还依然想不透为什么流血又流泪。当南飞脱离“高考独木桥”兴高采烈的注册新浪会员时,并没看出论坛有多大变化。“只是外观变了”,南飞当时以为。然而很快,南飞就发觉自己错了:论坛的灵魂不在了,留下的只是一俱空壳。虽然后来也在群里认识了新三的不少干将,但多数人南飞都没有记住,当然也没有被记住。在无数个周末的日子里,只看见惨淡的光景,以及熟悉而又陌生的“顶砖”。渐渐的,南飞觉得迷失了自己的初衷。最后,南飞也不明白自己是为了什么而留在这里。只觉得,有一种磁力,使偶无论飞到何处,都要回头看看。而每一次回望,都会在脑中留下新的印记。是这里南飞第一次感叹自己对三国的无知,是这里南飞第一次改变局外人的身份,是这里南飞第一次松弛了高二紧张的神经……然而,让南飞真正融入这里的,真正感受到“家”的感觉,却是新盟建立之后的事。                                  前奏新三对于南飞,总象是一杯淡淡的酒:喝下去,没滋味,但有余香;不喝,耐不住愁思,但不会头晕。3年来,南飞始终沉迷于醉生梦死的游荡中;只是有一绳子,在冥冥之中拉住了游魂。在独孤兄等斑斑的努力下,论坛逐渐开始升温。但给南飞的记忆重新涂上色彩的,是牛马大战的余烟。这场大战南飞没有目睹,肌肤却感受到了战场的硝烟;没有亲历,心中却涌起了奔腾的热血。 马队的复出,带回了新三的热情,也许,同时还带来了日后新盟成员的心。新三的热血时代,在马队的重振子龙形象的激情鼓舞下,悄然登场了。                                  好奇南飞突然发现六月的论坛里多了不少生面孔,也多了不少有趣的东东。“三国论坛”好象不在象三国论坛了,但又不是完全不象“三国论坛”。在南飞心中,隐隐涌起一种似曾相识的模糊……六月的某一日,独孤兄告诉偶群的改组,名字叫做:新盟。偶也就因此加入了新盟群。第一天,没发现和以前有什么不同。第二天,懒得开了…………某一天,刚打开QQ,就看见满屏的文字,更令南飞惊讶的是,滚动条还在迅速往下飙。这种情况以前是很少见的,或者说,已经很久不见了。当南飞留神看了几行后,才发现是在对对子,这使南飞猛然想到最近看到的接龙故事和对联。这些本是南飞不感兴趣的,南飞学了那么12年语文就没对过对子。但那迅速变窄的“细条”,不断刺激着南飞的好奇心。于是,南飞浅浅的潜了下去。                                  融合那天确实潜的浅。大概10分钟后,第一个泡就冒了上来,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半个小时过去了,南飞已经完全投入到对联的乐趣当中了,一个南飞向来上不了手的东东。那天玩得很尽兴。从此,新盟的天空,多了一个黝黑的身影。新盟里谈论的东东,很少和三国有什么关系,但总是那么有意思,总是能让人心甘情愿地在深夜继续敲击键盘。这也许是因为水水的搞笑和可爱,也许是因为关JJ的连载故事好玩,也许因为是大家尽情的掐架有趣……在这里,南飞象一个新生儿一样,一下子投入了大家庭。JJMMGGDD,一人有事众人关心,没有人被冷落,没有人在旁观。现在想起来,当初打动南飞心扉的,正是那种如南飞刚到论坛时的热情,当年大家彼此真诚相待的感情。这才是一个论坛活跃的灵魂,也是南飞一直在盘旋搜索的珍宝。                                  疾呼新盟对很多老筒子来说,也许算不上什么--连三国都不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热闹的空气已经呼吸过了,自己也早已是名满论坛了,不愁没朋友问候,只愁论坛何时能回归原貌,回复昔日的光芒。原貌?对南飞来说,这是陌生的,对新盟的不少成员来说,亦是如此。“回归过去”对偶们来说没有多大吸引力,但偶们清楚今日快乐的宝贵。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为什么要一直活在梦里面呢,新三就不能超越旧日的辉煌吗?难道一定要踩着过去的脚印,才算是“三国论坛”?偶相信无论董侯,一剑,还是绯斑水下有知,都不会赞同的。新三,应该有自己的风格。而这个,需要新三每一个人去开拓,去耕耘。而新盟,更是负有开路先锋的责任;因为新盟,传承着“三国游戏”论坛的灵魂!后记:南飞写这个一来是应前日之言,二来是对近日反对党声势大盛,新盟内部分化脱离的现状表达强烈的不满。谨以此文献给论坛及新盟,愿诸君共勉,击退反对党的攻势,继续稳坐新三第一大派的宝座。
阅读全文

序:呵呵,虎将兄论坛老人,南飞岂敢指教?交流而已。正文:张高随军这一点书中确实没有明写,文字又颇多奇怪(怀疑被做过手脚),不少地方南飞还不能圆满解读。南飞比较倾向阿鸯哥哥的推测:袭击汝南的是曹操本人,才能以这么快的速度破城;而张辽居然比撤退的刘辟还早到、并且参加首轮埋伏,很有可能就没有参与汝南之战。为什么南飞赞同这个猜测,这就要说到内线作战的原则:各个击破,速战速决、打时间差。刘备在汝南发展也不是一天两天,刘备的能力老曹很清楚,当年宁可冒大险也要先破徐州,今日纵敌只能说是无奈,非不欲。这个厉害关系程昱分析得很清楚。提醒虎将兄一下,穰山战役是刘备为支援袁绍而袭击许都挑起的,曹军属于主力急援,重心一直在河北。老曹当务之急是横扫刘备的势力、消除北伐的肋肘之患,然后才谈得上有没有可能聚而歼之永绝后患。但穰山到汝南的距离相对包围则范围太大,攻破汝南之后刘备势必跑路;而刘备这个逃跑专家跑起路来抛弃妻子,根本网不住,不像关羽意气深重,可以用计困之。所以这一战不像降服关羽那样可以从容布局;也因此尽管这次战役规模很大,但曹营的诸多筹划提都没有提一句。南飞以为,在先破汝南这个首要目标前面,实在也拿不出更多办法来全歼刘备。再仔细分析一下这一战的过程,有一点很特别:打一开始曹军就在不停的“劝降”。演义里确实经常出现中伏兵起大喊“投降”的情节,也有被重重包围后高声劝降的故事,但自始自终都在劝降的只此一例。高声劝降的作用在于散播恐怖情绪,瓦解士兵斗志,但连连劝降就有点虚张声势了,尤其是劝降喊过之后居然还连续单挑的——彼已夺气丧胆本该乘势掩杀——在南飞记忆中也只此一例。看赵云挑了高览,做的事第一件事就是杀散后队。但杀散后队之后子龙居然还能跑到前队来和张郃单挑,让南飞非常不解张郃这么长时间都在干什么?站在前面看热闹?联系他十几回合就气力不济(后来与老张可是打了百余合,就算老张诱敌打折,也折不到十几合吧),参加汝南攻坚战回来之后又赶过来包围刘备,将士疲弊之极的可能性很大。南飞说高览死于赵云之手还有深层含义,指的是老曹内线作战四面奔波,将士经常处于人困马乏的状态,稍有不慎便会阴沟里翻船。老曹固然取得了骄人的胜利,付出的牺牲又岂能不大?老罗这样构思,既处理了高览这个实力模糊的流星,又蕴含了深刻了历史军事认识。言及于此,只有膜拜两个字~ps:最后改个错,修正一下以前的观点。曹军远来疲弊是真的,但穰山距汝南流星马不到半日就可以回报,依此估算正常行军最多一天,而曹军休息了“旬日”之久。南飞之前说张郃等人远道而来连日作战是个错误。
阅读全文

序:南飞喜欢集大成,比较懒。所以~~~南飞就不去找资料了,就用各位的现成资料好啦~各位没有讨论到的地方南飞也不找资料啦~意境~意境第一哦~!正文:一、诗词飞烟兄找了很多诗词出来,南飞都看了,概括一下大致就说了两点:第一、批判“秦朝”猛修长城劳民伤财;第二、由批判秦朝转到揭露同情民间疾苦。好,树好靶了,开批~“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为多。”呵呵,批秦始皇的人很多,就是不见谁写诗批后来那些修缮长城的君王们。皮日休这首诗之看出了一个点,但却没有深入分析秦朝短命这第二个点。老百姓才是纯正的历史唯物主义者。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一口吃一个胖子只能噎死自个儿。秦皇隋炀都是雄才大略的主,大局观超强,但是他俩都没有经历过由弱小到强大的草创阶段,一继位就是君临天下,不懂得一个国家有多大承受力、百姓有多大忍耐力。平天下,修长城,征百越,筑骊山都搞在一起;挖运河,伐高丽,招西域,巡江南样样都来。物极必反,不亡国简直没天理。但是,这些大工程并不是无意义;如果一件一件有序的做下来,又何尝不是利国利民造福万代的事呢?这就好比某人要在一个学期里同时完成既造砖,又挂斑斑,外带打工,还要考四二级、拿三等奖学金(咱就不提特等了)的宏伟计划,这不是准备过劳死么?不过,飞烟兄这些都过了吧。二、军事意义看了冷水和老庞的帖子,南飞基本上都赞同。长城的军事意义毋容置疑,除非飞烟兄觉得自己比古代的雄主和名将更有战略眼光。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更何况历代名将贤主呢?南飞以为,除非从根本上改革农耕文明,使之进化到资本主义社会,长城的价值不会变。南飞再补充一点长城的军事价值。兵有所不守,北方游牧民族就那么几个切入点,要是进了穷山恶水还掠夺个啥?马都饿死完了;所以中国历来只需要守住几个要点就好了,汉武修缮长城也只需要修缮几个据点就好了——它们不就是长城的外延么?那么,为啥秦始皇他老人家还要兴师动众把长城连成一条线呢?南飞以为有两个原因:第一、连成一片的长城相当于一条“长江”。长江天险应该没人怀疑,但要统一中国必然要跨过天堑;难道这就可以因此否定长江的作用?恃险必亡。如果要详细论述长江的防御作用,就是另一个主题了;大家意会就好,南飞比较懒的说。第二、连成一片的长城具有心理上的屏蔽作用。如果农耕民族准备比较充分,游牧民族定会“临江而叹”,然后收起念头、打道回府。这正是长城永存关键所在,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骄傲与坚强。中国历史上只有在强盛的时候才守得住长城。南飞以为现在正需要深挖重塑长城精神,而不是自毁长城。三、时代意义这一点好像大家没有什么异议,南飞又偷懒了哈~意境哦~~支持想象~
阅读全文

序:两个月前,(似乎是)三国兄写了篇《三九最强战法——锥形阵》。当时南飞忙于准备考试,再加上还为领悟到锋失阵的精髓,一直没有回贴。现在,南飞将此文作为复出的第一篇,献给论坛的各位,欢迎与南飞掐。正文:1、数据对比南飞记得三国兄举了阵形数据来说明锥形阵破坏平衡,南飞一点一点驳。先说攻击力。锥形阵的强大之处在于弓骑连锁,现在南飞以飞射为例,对比突击的锋失阵。飞射攻击力14,5人连锁就是70;突击20,3人连锁是60(南飞只见过一次锋失阵5人连锁,下文述及)。从数据上来看似乎是飞射占上风,但三国兄也注意到,三九中会飞射技能的人非常少,除掉公孙,每个势力只有一个人会用,要凑齐5人非常困难,而且他们的相性差太多,5人连琐的几率实际上不大。但锋失阵不同,首先会突击的人多;其次,锋失阵有三人在第一排,兵法发动率奇高。所以从实际运用上来说,攻击力=攻击数据*使用者概率,锋失阵胜。其次,防御力。玩过PK的人都体验过电脑兵法*2(或*3)的秒杀能力,兵法一发动,防御力便显得无足轻重了。在兵法的发动占据统治地位的三九PK里,锋失阵的防御差完全可以靠兵法和单挑弥补。(对于这一点的防范后文另有论述)最后,速度。速度是锋失阵最大的缺陷,靠这个阵是不能指望能阻击敌人驰援的。但是,敌军驰援守城一般都用长蛇阵,即便用锥形阵也追不到。这样,在本文中这就算打平了。速度的另一用途是追击歼敌。锋失阵除了追不上锥形(没人会拿长蛇出来打阵地战),其他的阵形不在话下。由于飞射极少(奔射都少),电脑是很少用这个阵形的。据南飞玩的经历,很少追不到敌人——因为电脑不战斗到只剩一两千人通常是不会退兵的,到那时一个兵法就秒了。三样数据分析下来,锋失胜。2、锋失阵的优势锋失阵有两大优势:单挑制胜和计策类兵法的运用。这是其他类阵形无可比拟的,也正是锋失阵的最强威力的体现。单挑有两大好处,第一是使武将受伤。武将一旦战败受伤,直接导致部队战斗力和士气下降,而士气下降关系到兵法发动机率。最重要的是,武将受伤之后,高级兵法无法使用,而电脑一定会给武将配备最强兵法(我们大家想必也是)。这样等于就废掉对方部队了。而锋失阵的可怕之处,不单单在于单挑触发概率高,还在于锋失阵可以用车轮战单挑!首排的三人可以轮番上阵,拖也能把对方拖死。有此南飞麾下出动了三人车轮才干掉颜良,惊险之极(都是因为把这个家伙的武力改高的缘故)。如果说锥形阵的速度和弓骑连琐具有择敌而战和运距离歼敌的优势,那么,锋失阵的单挑优势和骑兵突击则不畏惧任何对手。事实上,在200%中,拥有绝对单挑优势的锋失阵恰是防御最强的阵形。南飞注:说道单挑不能不提吕布,这个牛人破坏了三国各大势力的武力平衡。吕布是唯一一个能够轻松战胜关羽+张飞的怪物——他俩可是天下兵棋谱排名第二三名的人物呀——胜率接近80%。正可谓戟指天下,谁与争锋。如果不把他挖过来,打阵地战就非常艰难了——好在他很容易就可以挖过来——做了君主的话就要苦战了。锋失阵的另一个亮点是谋士的作用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锋失阵里,谋士不再是只能防止被伪报的鸡肋,而成为战斗的主角。谋士的统帅力通常不高,武力更是低的可以,放在头排容易就被敌人PK掉,又不方便连锁——一个都不好办更何况两个,通常只能放在最后面节约宝贵的头排位置。但这样一来,谋士的兵法发动率就低到不行,基本上属于可以忽略掉的人物。但,在锋失阵里这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于锋失阵有三个头排位置,而单挑又是从左一开始,把谋士放在右一绝对安全。如此一来,大家便可以欣赏到“陷阱”、“混乱”的效果了。不过,这还不是锋失阵的极致。南飞发现,谋士和猛将之间同样可以连琐,而最万恶的是,只要谋士发动兵法,相性好的武将一定会发动兵法——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两下合起来一般就杀敌上万了——对于其他兵法连锁来说“上万”是十年难得一见的。最难忘的一次是南飞用东吴班底在东海打倭奴,鲁肃一个混乱,徐盛等5人一起强袭——东吴的水军确实强。这两个优势是其他阵形不具备的,可以说,在200%PK里面,破坏平衡正是具有超强攻击力的锋失阵。3、战略运用三国兄提出锥形阵的最主要功能是利用飞射大军奔袭敌后,同时可以利用其速度优势择敌而战,千里夺成扰乱敌军部署。承然,锥形阵在战略上的灵活优势是无可比拟的。但本文的论点是野战能力,骚扰后方这种游击战略显然不属于讨论范围。如果单纯考虑攻城能力,那首选阵形无疑是井阑。这一点上平手。由于锋失阵具有超强的攻击力,前线打阵地战的时候基本上所向无敌,兵多将广的优势能得到充分体现:可以使用多部队迎战,即便每支队伍的兵力都比敌军少得多。这个优势使得我们可以正面对抗电脑的变态兵法。(南飞野战的胜率达90%)如此,前线的战略战术就灵活的多了。南飞经常使用的一招就是示弱于敌,待引蛇出洞之后再野战围歼。如果不是胜券在握,空出主城无异于自杀。限于本文主题,这个话题就不展开了。总结:锋失阵的灵魂在于主动性,主动单挑,主动歼敌,先发制人。强劲的攻势使它当之不愧为野战最强阵形。
阅读全文

序:这是本年度南飞论坛长评的最后一篇。拖了好久,今天终于下决心动笔,实有负论坛评论员之称。伤感一下先。南飞之所以选这个系列,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个系列短,比较好说。其次也因为这事关姐姐近期的文章,文笔相对成熟,更能反映关姐姐的水平。仅以此文献给所有读过关雨张菲赵芸文字的坛友。正文:关姐姐的文有两大特点:1、和论坛的事务紧密相关;2、文字平易近人,通俗幽默。这两个特点的关联非常紧密,互为因果,且听南飞慢慢道来。关姐姐的文字其实包含了论坛众人的文字。众人的掐架的戏谑,众人争论的锋芒,尽收关姐姐眼底,因为文章的题材基本上取材于新盟论坛的聊天——关姐姐经常潜水的旁听的说——可以说关姐姐的文是论坛这一时期的坛志。(就凭坛志一点也应该加精,窃以为跟小将关平的工作只有形式上的差别)关姐姐的创作正如同古时候说书人的工作,取材于众然后加以提炼汇编成一家之言。所以读关姐姐的文是最轻松,大家都在这个舞台里面粉墨登场。(这点在《情落三国》里面更加明显)任何严肃认真的话题在关姐姐笔下都笼上了喜剧的色彩,所有夸张搞笑得言语都在关姐姐文中演绎升华。(^_^)其实大家在这里也能得到一个反思:上午的争执是不是没有必要呢?昨天的偏激是不是太可笑?也许大家能够昨天吵了今天又握手言欢,跟关姐姐的这幢休憩小屋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吧。读关姐姐的文没有必要追求故事的前后承接,也不必细究故事的逻辑,只要轻松就好。关姐姐的集子虽有一个松散的主题,但正如众多连载漫画一样,并不追求整个系统统一完整。精彩在每一分钟。时至今日,南飞再读关姐姐的《大汉足球》,读到文中反映新盟成立的林林总总,依然能够开怀大笑——尽管有些话题的讨论当时是很严肃的。不为别的,只因为它唤醒了南飞尘封的记忆。时过境迁之后,再来看关姐姐的诙谐调侃,只觉得心口涌起一种老友重逢的亲切和激动。以至今日,笔走龙蛇,不知所云。论坛情,外化在新盟,内结于关姐姐文中。南飞觉得关姐姐的文可以插入一个主角(呵呵,这个自然非姐姐莫属),这样看起来更亲切,更能体现关姐姐“论坛之眼”的个性视角。在《大汉足球》的最后两节里,关姐姐其实就以孙尚香的形象登场。南飞看到关姐姐娓娓道来写《司马孚夜访马军卫队长》的缘由时,倍感有趣。在一篇文章中轻松引出另一篇文章来,却是大师手笔。只可惜这个系列至此戛然而止,南飞扼腕叹息啊!后记:文依旧,关姐姐却久不见身影。回想两月前一日数精的场景,却又仿佛隔世。惆怅。不知关姐姐近日在忙什么呢?有注意休息吗?何时才能再度活跃论坛?感触甚多,书不能尽,思绪紊乱,浅入浅出。各位见谅,如有不明白之处,请参阅关姐姐个人文集。
阅读全文

今日才知道,自己读了那么多遍演义简直是白费功夫,什么细节都没注意……寒假势必要再精读一次。以前觉得演义跟红楼比较起来文学性要差一长截。现在看来,自己的确是功力不足。演义同样具有大量神妙的细节描写,不输水浒。能引起这么激烈的争论,而且有理,便是明证。虽然布局上……呵呵,扯远了。看了之后,自己也有些浅见,权做抛砖引玉,不值一哂。本人基本上赞成今宵兄的看法,只在几个细节有些不同意见。我以为当时曹操之所以第一个反映过来,是因为他刚笑过张飞就杀出来了。这时(如今宵兄所说,曹已暴露目标),张飞那种性格的人等了那么久,其冲阵之势只怕不亚于关公之斩颜良。而曹操既没披甲,马也无鞍,可谓情势万分危急。仲康反应之快可算三国第一,再加上护主心切。我认为骑无鞍马这个细节真可谓是神来之笔。诚如今宵兄所说,寥寥几笔,就将仲康的性格刻画无遗。至于张徐二人,我认为他们上除了分担许的压力,最主要的是保护许不被小兵偷袭。当时曹操都一马当先跑了,那底下的士卒呢?肯定是一哄而散。而仲康此时迎敌而上,肯定身陷群围之中(这使我想起了群英中的场面),就是吕奉先在也很危险。这时谁上去了?张辽和徐晃!曹军中最冷静最有头脑的两员大将。我认为如果要说保护曹操,他们两个应该跟着曹操才对----万一又遇上什么伏兵呢?而他们没有。因为他们不在曹军中还有其他将领可以撑几合,他们再赶过来也还来得及。而不救许楮,今后可能就见不到这位腰大十围的壮士了。可以说那种多年来并肩作战的感情使他们紧跟其后。这时候再写他们骑了什么马就慢了,我觉得就显不出来这种细腻的心理了。所以,二将可能根本就没和张飞过几招,看见许楮完成任务就很快闪了。个人认为这个极有可能是场混战。奇袭中其中一方已乱,是不具备单挑的条件的。我一直有这个疑问:演义中究竟哪些属于混战,哪些是正常单挑呢?我相信作为一本名著,老罗必然巧妙地运用了这个,因为这样很多毛病就不成其为破绽了。以此作结吧,呵呵。寒假还要努力,争取造几块好砖出来。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