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看法,认为罗从尊刘抑曹的正统观念出发,一味丑诋曹操,极力美化刘备。实际上是受了毛氏父子的误导,毛本《三国演义》曹操确实被骂的一塌糊涂,尊刘抑曹的倾向很严重,但罗原本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他从德的角度出发,该批的批,该赞美的赞美。如在曹操出场时是这样描述的:“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恒、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谐韬略。”你看把曹操夸的!毛氏父子很看不惯,于是乎毛本《三国演义》里就变成这么三句话:“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哈哈,你看差别多大啊。又如斩吕布一节,罗原本描述,下邳一破曹操就“差人入城,不许劫掠良民”。及见到陈宫,曹操并不想杀他,陈宫却说:“为臣不忠,为子不孝,死自甘心也。”尽管“操有留恋之心”,陈宫却却决意一死,于是“操与从者曰:‘即送公台老母妻子回许都吾府中恩养,怠慢者斩。’后曹公养其母,嫁其女,待之甚厚,此乃曹公之德也。”而在毛本中“操差人入城,不许劫掠良民”两句被删,“后曹公养其母”等句也被删掉了;而改为“即送公台老母妻子回许都养老”,不但事情本身与原来所写的颇有区别,连意思也走样了(原意是说,他不但要把陈宫家属留在自己家中恩养,而且不许家中人对他们稍有怠慢)而对刘备,罗原本虽然颇多赞美之词,但对刘备的“枭雄”之举,他也如实举出,甚至还自己加以评论,如写关羽斩文丑后,袁绍欲杀刘备,备以言自解,作者评云:“此是刘备极枭雄处。”可见他认为刘备还不是一般的“枭雄”,而是“极枭雄”。但这类描述,在毛本中都被删改了。当然罗原本总体上赞美刘备要远远超过对曹操的赞许,这主要是因为在史料中刘备可赞美的事迹比曹操要多之故吧。这与毛本《三国演义》尊刘抑曹的指导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毛氏父子是尊甲抑乙的鼻祖。
阅读全文

余以为,象这类谈两个版本差异的统计,只须将差异处原文展现出来即可!至于是毛本提高或是降低武将的武力,由读者自己评判更为妥当!Burrjiang兄先将结论定下,一不免有强加于人的感觉;二来有些地方是否提高或是降低武将的武力可能是在仁智之间,从不同的角度或许会有不同的结果。比如说张飞,兄台认为毛本严重提高了张飞的武力。我曾举反例证明“毛本降低张飞的武力”的地方更明显,现在看兄台显然是不以为然了,这到没什么,但是既然标题是讲罗毛本武力差异,那么全面、完整地将差异展示给大家应该是最起码要做到的,而不该选择性举例,这样说轻了有主观的嫌疑,说严重点就有误导观众的嫌疑了。由于兄台通篇并没有把罗本、毛本的差异处展示给大家,而仅仅是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写了出来,由于楼主本身主观意识的影响,对没有看过罗本的读者而言就只能是“人云亦云”了。随便点几处问题请楼主考虑:1、张飞两战吕布:首战吕布,罗本虽无回合数,但由于有“酣战”二字,而在词典中"酣战"是“ 相持而长时间的激战”之意,本身就已经比“许褚战非巅峰的吕布20合不分胜负和夏侯惇战巅峰时的吕布约10余合败走”高出了许多。而毛本此处改为五十合平,意图其实很简单,只是为了和原文中的赞诗相匹配-----“虎须倒竖翻金线,环眼圆睁起电光。酣战未能分胜败,阵前恼起关云长。”仅此而已。而二战吕布将罗本“布挺戟出马,来战张飞,两个酣战一百余合,未见胜负。玄德见吕布军”四围渐渐裹将来“,恐有疏失”改为“布挺戟出马,来战张飞,两个酣战一百余合,未见胜负。玄德恐有疏失”---把完全的未见胜负改成张飞方恐有疏失,实际是降低了张飞武力;此例楼主弃置不提似乎不是客观的态度。2、其实毛本还将“褚舞刀来迎。只一合,一矛正中许褚眉心,翻身落马。”改为“褚舞刀来迎,却因酒醉,敌不住张飞。战不数合,被飞一矛刺中肩膀。”同样是降低张飞武力的实例,此又被楼主私吞了。3、关羽的情况和张飞相似,1、毛本将“杀退许褚徐晃”改为“奋力杀退许褚徐晃”(至于楼主所说:受程昱之计,许褚徐晃奉命诈败给关羽诱敌只能说是无中生有,误导大家了,因为文中扮演“诈败佯输”角色的是夏侯惇;许褚徐晃则是扮演“精兵截其归路”的角色,可惜此二人没演好)降低了武力;2、将战纪灵二十合改为三十合,同样是降低,此例居然被楼主当成提高张飞武力的战例:)。其他的就不一一举例了,总之,从我和Burrjiang兄所举不同战例,大家可能会得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看法,这说明如果不全面和如实地列出两版本的差异,仅靠某个人的个人认识来判断,是极不客观的!另外,毛本有些地方的删改有些是毛氏父子对原本的认识,有些则是为了叙述上更简练(如对张辽、庞德等人形象的描写),跟武力可能毫无关系,将这类修改扯到武力方面同样也是不可取的。
阅读全文

名将风云兄"夸"偶在"诡辩",但看了名将风云之文,"诡辩"二字本人愧不敢当!愿双手奉还:)!答非所问也是一种辩论技巧吧!既然是“以文会友”,偶就再与名将风云兄会上一会:)=======请问,担任在重要位置,是否等同于具有强大的防御战能力?按照以史论人,强调“能力表现”这个观点,关、张、马、黄、魏等人,在任期间,是否有过出色的防守表现呢?答案是否定的。张、黄、魏固然没有,关羽、马超更是有被打的一败涂地的战绩。那么,赵云的两场可以肯定的防御战,明明就是表现了比这几位更强的防御战能力嘛。如果今宵酒醒何处_ty兄不服,请用事实来回答。=======----仅以“担任在重要位置”论,的确不能完全“等同于具有强大的防御战能力”,但是至少说明他们的上司认为这些“担任在重要位置”的人比没有“担任在重要位置”的人具有更强的防御战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是此而非彼的原因!试问对于防守能力,是作为他们的上司的判断准确还是千年后的现在大家根据所谓历史资料中的表现得来的准确?因此并不存在我服不服的问题,而是赵云在防守能力地位上就根本和关张马魏不在一个档次上。如果说是关张马魏比较防守能力,那么用事实说话是必须的,因为你无法从他们的上司的认识上看出差别!======既然上面几位“善守”的能力无法表现,何谈“攻守兼备”?请今宵酒醒何处_ty兄再次用事实回答。至于兵力问题,风云所说的也不是随意?无论是《三国志》还是《资治通鉴》都没有详细记载“彝陵一战”刘备的军队数量,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彝陵一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那么以陆逊的可以确定的5万守军来比较,刘备军10万以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上面几位攻的能力名将风云兄已经认可比赵云强,而守的能力见上答,所以说“攻守兼备”并无问题!至于“彝陵一战”兵力问题,网上的考证文章多的很,楼下秦风兄也有回答,偶就不多说了,即使我同意你的10万之说,这也和您前面所说的数十万差距颇大啊!而赵云的数万更是没谱了,说你太随意只轻不重!======如果说蜀国的军职没带有进攻和防御的性质,请解释一下带“征”字的将军是否比带“镇”或“护”字的将军大或小的理由。如果解释不出,这个论据就具有说服力了。因为赵云担任类似的军职太多了。=====----此问题偶之所以不多说,是因为兄之观点实在“新颖”!军职多少可以反映其人在军中的主管内容,如军师中郎将、中护军等。但说军职代表了其人的进攻和防御能力,偶是实在不能接受。即使诚如君言,军职的字面意思代表了其人的进攻和防御能力的强弱,也证明不了赵云的善守强于关、张、马、黄、魏。更证明不了您前文所说的“由他把住最后一关,至少要比马超、黄忠、魏延等人要放心的多。”,因为魏延也被封过镇远将军、镇军将军啊!麋竺还封为安汉将军呢,是不是也代表他的防御能力?说实话,君的“军职论”对赵云防守能力的支持还不如杨戏一句:“征南厚重”管用。=====很简单,为什么有《云别传》而没有《忠别传》或《延别传》呢?这不刚好说明了赵云比之更高的军事地位吗?否则,自然就有《忠别传》或《延别传》了。====---名将风云兄最终还是用现身说法向大家表演了什么叫“诡辩”!那您干脆说三国因为只有《云别传》而没有其他《X别传》,所以说明赵云的军事地位是三国第一人得了。我们还在这白费口舌的争论啥?====这刚好帮助进一步补充了赵云的军事才能。赵云兵团的数千人不仅仅是单纯防守,还要牵制曹真数万之众,以弱敌强,还要确保不被吃掉。这个难度有多大?难道今宵酒醒何处_ty 兄认为“疑兵”之术是个简单的军事才能吗?进一步来说,赵云的“疑军”是既要佯装主力,又要避免正面交锋。这种难度,是一般的军事指挥员能做到的吗?====---是啊,既要佯装主力,又要避免正面交锋。这种难度,的确是一般的军事指挥员所不能做到的。所以赵云兵团免不了失利於箕谷,可以理解:)====总结,今宵酒醒何处_ty兄发挥了突出的“诡辩”技巧,不愧是辩论高手。但因为起始论点就无法成立,从而“一溃千里”。期待今宵酒醒何处_ty兄下次精彩的回辩,不过起始论点要坚固哟。====----偶是否“诡辩”,又是否“一溃千里”。似乎不应该是对方辩友所能评判的,名将风云兄匆忙下此结论是不是有点**的意味?此番回答精彩谈不上,仅实在而已。
阅读全文

大司空郭奉孝的“美色是一种生产力----在三国里的反映”应该说题目还是不错地!而且美色是一种生产力这一说法也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由于作者在举例时的不严密,最终使此文成为近似与搞笑类的文章。当然如果作者本意既是搞笑,那我也无话可说,但对对此文造成的误导还是有必要澄清的:)1. 吕布为貂婵而杀董卓美色的源动力除掉了奸贼,相比曹操用七星剑刺董卓,成功性要高,曹操因刺董失败还落得个被通缉的下场,在逃亡路上演了一出杀吕老伯一家的丑闻, 恶名也传遍天下,相比下美色的作用力大推动了三国社会的进步.--------------------------这个大概是三国演义的内容,按三国演义来说这还真是美色的作用力!不过应该是杀人的动力,而不是生产力!但杀董卓后造成的李郭之乱是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还是破坏了社会的进步。这还是一个问题。2. 贾诩利用曹操和张绣嫂子通奸的事,号召张绣部下起兵反曹,曹操兵败差点身死沙场,还葬送了长子曹昂的命,因为美色,张绣也反败为胜,开创了三国里先降而后反的先例.---------------------------这是美色误事的典型战例。说红颜祸水可以;说她是生产力不知何指。3. 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献技,将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实际上是想用美色拖住刘备在吴地, 使刘备流连于美色而忘返, 让刘备集团无主,复以刘备为人质索还荆洲,而刘备中计安于享乐,数月不见贴身侍卫赵云,逼得赵云都急了,以为刘备丧志,要不是诸葛亮妙计安排,恐怕周郎的奸计就得程了...由此可见, 美色的动力,相当于一个荆州啊!----------------------------这又是三国演义里的东西,其实在三国志中刘备还没有这么差劲。周瑜是有想法,但孙权没听见《周瑜传》:‘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4. 关羽降曹后,曾向曹操索要秦氏,欲为妾,曹操当时答应了, 后来见关羽多次提起,那秦氏想必也是个美人胚,于是自己占有了秦氏,但将貂婵赠给了关羽,关羽不快, 后才有辞曹去寻刘备之举,看来还是因为美色的动力导致关羽的离曹啊!------------------------这又成了三国志加传说了:)道听途说或人云亦云是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的。但事实上,关羽求秦宜禄之妻的事是在建安三年破吕布时的事,羽心不自安也是那个时候的事了,而关羽降曹、刺颜、归刘则已是建安五年时的事了,其间还发生了刘备、关羽袭徐州、杀车胄;曹操征徐州擒关羽等事!这时关羽是第二次在曹操手下了。将此关羽求秦宜禄之妻这陈年老帐和关羽背曹投刘的动机联系起来实在是有些牵强!搞笑可以,但误导别人不行!!
阅读全文

时空三国在起点的连载,我是每次更新都有先睹为快的感觉,看了过客兄的《与三将军讨论时空三国一文兼谈三国同人小说》也想说说自己的想法:)过客兄所谈的三国同人小说的情况,大致上是对的,以三国及三国人物为名,对三国历史的纯粹无视,的确是许多三国同人小说的通病,以致于这类小说如果换成水浒人物,就成了水浒同人小说,换成隋唐人物,就成了隋唐同人小说。可以说是大小通吃;过客兄分析的很精辟,原因在于对历史知识的通晓程度。这类小说我也不喜欢!但过客兄把燕张飞兄弟的《时空三国》的未来走向也归类到“不可避免的走上了所有三国类同人小说的旧路——编造”。我对此有不同看法。我对燕张飞兄弟的《时空三国》的构思有这样的认识(不一定对),即:以历史事实为主线,通过我和其他三人加入这一异数,给三国历史带来了不可预料的变数!(提起大家的兴趣)。同时通过主人公‘我’,在历史和改变历史的心历体验和挣扎,使大家对‘我’和其他三人的最终命运投入极大的牵挂。有鉴于此,这《时空三国》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或者说是必须遵循的:一、时空三国故事的主线将与历史轨迹相平行(虽然不完全重叠,但决不会偏离);二、时空三国必须有突破历史事实的新故事。这两点,一个是该文的基础和骨架,一个是该文的精华(买点?)!由此,我认为过客兄的担心是杞人忧天了:)当然《时空三国》的最后结局是‘命由天定’还是‘人定胜天’则取决于作者的一念之差了:)而作为看客,我觉得都是可以接受的!对于过客兄关于“新政”的建议,采不采纳是作者燕张飞兄弟的事,我不该多嘴,但我觉得刘备新政有所成也不是不可,其可能的走向颇多。但建议过客兄千万不要搞什么分枝了,还是让燕张飞兄在没有干扰和顾虑的条件下进行和完成他的《时空三国》吧!
阅读全文

在讨论三国演义武将的武力排名时,张飞虽然有和吕布大战百余合不分胜负的惊人战绩,但是由于他有与张颌大战百合这么一例被包括煮酒正熟等资深武评家在内的多数人视为污点的战例,而在三国兵器谱上被许多人排在了赵、马之后。对此本人虽有不同看法,但一直没有发现有力的证据来支持。近日看了煮酒和老管的争论,回头再细读三国,更加确信此战并不能算做严格意义上的单挑,而更有可能是张飞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采取的有意拖延时间的战术单挑!而要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就不能只看他们之间单挑时的描写和回合数,而需要从此战的起始开始分析(罗本)。当时的形势是张颌守宕渠;另分兵守蒙头、荡石两寨。张颌主动请缨来战张飞。    首战,张颌攻巴西,被张飞用计击败:[张郃所屯兵三万,分为三寨,各傍山险:一名宕渠寨,一名蒙头寨。一名荡石寨。三寨中各分一半,去取巴西,留一半军守寨。张郃进兵前进。却说张飞在巴西关中,守城军报到,说张郃兵来。飞唤雷铜商议。铜曰:“阆中地恶山险,可以埋伏。将军引兵出战,我出奇兵,可擒张郃矣。”张飞拨精兵五千与雷铜。飞自引兵一万,离阆中三十里,与张郃兵相遇。两军摆开,张飞出马,单搦张郃。郃挺枪纵马而出。相交战到二十余合,郃后军大乱:原来望见山背后有蜀兵旗幡,郃知便退。张飞从后掩杀。前面雷铜杀出。两下夹攻,郃兵大败。]。    其后张飞引兵直赶到宕渠山下,而张郃则坚守不战:[张飞、雷铜连夜追袭,直赶到宕渠山。张郃仍旧分兵守住三寨,多置擂木炮石,坚守不战。]    张飞搦战,张郃则坚守不战;张飞派人搦战,张郃则和蒙头、荡石两寨军互为倚角,进行夹击。张飞在宕渠山下叫骂五十余天,张郃就是不出战:[张飞离宕渠十里下寨,次日引兵搦战。郃在山上大吹大擂饮酒,并不下山。张飞令军士大骂,郃只不出。飞只得还营。次日,雷铜又去山下搦战,郃又不出。雷铜驱军士上山,山上擂木炮石打将下来。雷铜急退。荡石、蒙头两寨兵出,杀败雷铜。次日,张飞又去搦战,张郃又不出。飞使军人百般秽骂,郃在山上亦骂。张飞寻思,无计可施。相拒五十余日,飞就在山前扎住大寨,每日饮酒;饮至大醉,坐于山前辱骂。]----一个主动请缨战张飞的人,被张飞一战打成这样,也够狼狈的了。但是这还没完:)    然后就是我们所争论的张飞智取三寨之战了,原文:[飞拜受讫,分付魏延、雷铜各引一枝人马为左右翼,只看军中红旗起便各进兵;教将酒摆列于帐下,令军士大开旗鼓而饮之。有细作报上山来,张郃自来山顶窥望,见张飞坐于帐下饮酒,令二小卒于面前相扑为戏。郃曰:“张飞太欺我也!”传令今夜下山劫飞寨,令蒙头、荡石二寨军皆出劫寨,为左右援。当夜,张郃乘着月色微明,引军从山侧而下,径到寨前。遥望张飞大明灯烛,正在帐中饮酒。张郃当先大喊一声,山头擂鼓为助,直杀入中军。但见张飞端坐不动。张郃骤马到面前,一枪刺倒,见是草人。急勒马回。帐后连珠炮起,早到寨前,一将当先,拦住去路,睁圆环眼,声如巨雷,乃燕人张益德。挺矛跃马,直取张郃。两下牙将各自拒住,两将在火光中战到三五十合。张郃只盼两寨来救,原来被魏延,雷铜两将杀退,就势夺山路。郃与死战百十余合,山上火起,已被张飞后军夺了寨栅。张郃败走。张飞赶了一程,回守宕渠三寨。张飞报入成都。玄德大喜,方知翼德饮酒是计,只要诱张郃下山。]。    需要强调的是,张飞的大寨是安在宕渠山下的,即张飞主攻方向是张郃所守的宕渠寨。所以才会有张颌偷营时,山头擂鼓为助的现象!同时,“已被张飞后军夺了寨栅”是指张郃所守的宕渠寨。至于另外两寨,由于当时已是空寨(另两寨人马都出来配合张颌偷营劫寨了见原文:[郃曰:“张飞太欺我也!”传令今夜下山劫飞寨,令蒙头、荡石二寨军皆出劫寨,为左右援。]所以当他们[两寨救兵],被魏延,雷铜两将杀退,就势夺了山路后。已不可能再回去守寨了。当然毛本说的更明白:[张郃只盼两寨来救,谁知两寨救兵,已被魏延,雷铜两将杀退,就势夺了二寨]。但他没有罗本合理),是不需要夺取的,在张飞的计策完成后,自然就归了张飞。    通过原文我们可以知道:当出现了两个条件后,张颌才败走的,这两个条件是:1、蒙头、荡石二寨人马下山,并由魏、雷断其归路。2、张颌的宕渠寨被占,使其无法回寨坚守。综上可知:此战张飞的计谋是环环相扣,令人叹为观止:  1,引张郃偷营劫寨,并将其困在本寨中,等待另外二寨人马下山,并由魏、雷断其归路。为达到这个目的,张飞当然不能速胜之。2,需要等张飞后军夺了张郃寨,断了张郃的归路。这个时候张飞也得与张郃耐心周旋。3,在达到上述目的后才能让张郃败走。此时张郃无寨可回,只能一路败到瓦口关。张飞赶了一程,只是乘胜追击,打扫战场了。 当然以张郃的武力,在蜀五虎中任何一位的手下逃身都是可以作到的(事实也如此)。但张飞此战的目的不仅仅是败张郃,而是要夺三寨,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所以张飞才采用了拖缠的战术,但很遗憾的是却被大家说成了张飞的污点战例。有朋友可能会说,如果杀了张郃不更好。当然能直接干掉张颌的确是最好的了。但是我前面也说了:1、以张郃的武力,单挑在蜀五虎中任何一位的手下逃身都是可以作到的。2、张郃的兵力比张飞多一倍。在这样的情况下想一口吃掉张郃无疑是不现实的,所以张飞此战的首要目的就是引张郃下山进而消灭他的有生力量。而最后结果是张郃的3万被消灭了2万。这难道不是非常辉煌的战果吗?!    而如果张飞拼力和张郃单挑的话,只会出现这几种情况:1、20余合击败张颌。这样我们到是知道张三爷的手段了  。但是张颌一样是败回宕渠----由于魏、雷二将在等着打蒙头、荡石两寨军,不可能伏击张颌,而蒙头、荡石两寨军见张颌军败,自然是回寨坚守。这就又回到开头的局面了,但张二爷再想骗张颌怕是不可能了  这是最坏的情况。2、三五十合击败张颌。这样张二爷也算露脸了  。但是张颌一样是败回宕渠----由于魏、雷二将正和蒙头、荡石两寨军打的不可开交,自然也断不了张颌的退路,最好的情况就是能夺下蒙头、荡石两寨。这也不算完胜。  所以张飞只能和张颌耗百合,完全断了其后路才败之,这是大量消灭他的有生力量的最好时机。当然我同意张飞在整部三国演义中确实没有表现出20余合击败张颌、甚至占些上风的能力(没有战例)。但我在这里讨论的是此战是不是张飞的污点战例。那么分析的结论是:此战非但不是张飞的污点战例,而且可以说是表现张飞智勇双全的亮点战例。
阅读全文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曹操好色,并不妨碍其英雄本色!关羽亦然!汗青兄此文从语气上看就知道是贬关的,所以即便你能客观的分析,也会给人以不客观的印象!当然您的分析和假设实际是也并不是很客观! “首先关羽是个杀人犯”此话没错!如果不考虑王法,我也可以说他是“打抱不平、除暴安良”。但从法律的角度看,他的确是杀人犯!然而从法律的角度看,包括共和国开国者在内的历代开国元勋们那一个不是以身试法者?所以关羽这忘命之徒的出身并不影响人们最后对他的盖棺论定。另关羽为世人称道的主要是“义”。文章中对关羽背曹投刘的分析,不能说可能性完全没有,但主*观意识浓了些。1、关羽求秦宜禄之妻的事是在建安三年破吕布时的事,羽心不自安也是那个时候的事了,而关羽降曹、刺颜、归刘则已是建安五年了,其间还发生了刘备袭徐州、杀车胄;曹操征徐州等事!将此陈年老帐和关羽背曹投刘的动机联系起来实在是有些牵强!当然,话又说回来,从关羽求秦宜禄之妻事件看,关羽在礼、义上是表现不错的,始终依礼而行,并没有强征强抢和霸王硬上弓之举。相反,曹操就有些不地道了,此事错在曹而不在羽。2、关羽之为人,在当时已经是为世人所称道的,所以才有“曹公壮羽为人”之说;而三国志作者的评价是: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这些足以说明汗青兄假设成立的可能性极小。另外关羽的言行是为了“博取义名”之说也太主*观。说句不好听的,就是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勿怪!就事论是。目前论坛上的一种风气就是在揣摩古人之意时总是往坏的方面想,极少往好的方面想!这难道是时风日下的一种表现?至于孙权议关羽生死之事,裴松之有论,足以说明此事不足信也。而且以关羽地位的此一时、彼一时来看,也排除了关羽降吴的可能性。附“臣松之按吴书:孙权遣将潘璋逆断羽走路,羽至即斩,且临沮去江陵二三百里,岂容不时杀羽,方议其生死乎?又云“权欲活羽以敌刘、曹”,此之不然,可以绝智者之口。”关羽传: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阅读全文

1。关羽的特点类似于程咬金,三板斧而已----请拿出证据来说!你见过大战百余合还“精神倍长”的程咬金吗?明显的臆测!2。张飞我以为也没有赵,马强。为什么这么说。其一。张飞走的是刚猛路线的,用的力气自然要大点。而他又喜欢喝酒。打的越长越不有利。其二。张飞并没有表现出什么防守能力。书中没有交代过。自然他的防守是好的,但是相比马,赵要差些。-----喜欢喝酒和打的时间长短有关系吗?请举例!爱喝酒的张飞不是和吕布大战百余合?并且在就醉状态下也令吕布不敢过分相逼?战马超百合后不还令小马主动求变?爱喝酒的许楮不是和典、马大战几百合?--这又是臆测:)君因为“书中没有交代过张飞的防守能力,就得出他相比马,赵要差些的结论。”那么我想请问“书中也没有交代过赵、马的斩杀一流武将的单挑能力,那你为什么不得出赵、马的单挑能力比关羽要差呢?”---这又是明显的双重标准加主观臆测!3。赵,马都是技术型的。相比,马超攻击更犀利些。但是一旦进入相持阶段。那赵云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反正我等机会啊。4两拨千斤的手法,让技术型的对比力量型的肯定会有优势。----而实际上恰恰是一旦进入相持阶段,赵云基本上就毫无优势可言了!赵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秒杀。一旦进入相持阶段,赵云基本上就没有获胜的希望了!战文丑、许楮均如是。让技术型的对比力量型的肯定会有优势。----不应该这么绝对!而且“技术型、力量型的分类”本身就比较主观!4。黄忠我看从纯武力上是最后,不过单挑的因素很多。人人都要防着他的箭吧要我看啊,黄忠解决关羽的机会最大了哈 ----全文也就这一点比较客观啊:)
阅读全文

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本来是作者精心描述的表现关羽智勇之将的经典战例。但到了今天,却成了影响关羽武力的一个病垢。有关斩颜良的分析我已有专门文章,这次就谈谈诛文丑。    原文:“张辽、徐晃飞马齐出,大叫:“文丑休走!”文丑回头见二将赶上,遂按住铁枪,拈弓搭箭,正射张辽。徐晃大叫:“贼将休放箭!”张辽低头急躲,一箭射中头盔,将簪缨射去。辽奋力再赶,坐下战马,又被文丑一箭射中面颊。那马跪倒前蹄,张辽落地。文丑回马复来,徐晃急轮大斧,截住厮杀。只见文丑后面军马齐到,晃料敌不过,拨马而回。文丑沿河赶来。忽见十余骑马,旗号翩翻,一将当头提刀飞马而来,乃关云长也,大喝:“贼将休走!”与文丑交马,战不三合,文丑心怯,拨马绕河而走。”     由于文中有“文丑心怯”句,给大家带来了无限遐想,也给质疑关羽武力的人提供了“证据”。归纳起来就是:‘“文丑心怯”表明文丑并没有败,只是由于“心怯”而撤退,至于为什么会“心怯”。贬关者归为关羽斩颜良后给文丑带来的心理作用;挺关的则全归为关羽的武力。’关于文丑心怯的问题,我可以接受老酒的“文丑心怯主因不明”的观点。虽然我对造成文丑心怯的诸多因素中,偏向于武力因素为主因的观点。但对于两个极端(1、文丑心怯只是因为关羽的武力;2、文丑心怯只是因为颜良因素)我都是反对的      要辩论这个问题,首先要统一对“心怯”的认识,按我的理解“心怯”就是心虚、心里没底的意思,可能还没有到恐惧这一地步。按词海的解释,“怯”就是没有勇气;胆小;害怕。相应的词有怯场、怯战(阵)、胆(心)怯等。其反意词是“勇”。因此我认为《三国演义》中老罗独在此战中用“文丑心怯”来描述,其本意无非是要突出关羽的勇,也就是说关羽之勇连河北名将都感到害怕,以至于都没有勇气和关羽放手一博 。 从诛文丑后的赞诗来看,也体现了作者的这一意图。诗曰:“誓把功勋建,须将恩义酬。奋身诛虎豹,用命统貔貅。        白马颜良死,延津文丑休。英雄谁可似?不负寿亭侯!”    因此将“文丑心怯”的描述理解为是作者特意说明文丑实际上并没有败,我认为是不妥的。    否认或拒绝“文丑心怯”的主因是关羽的武力的人,是基于这样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由于文丑和赵云战五六十合未分胜负,而赵云和关羽武力相当。所以关羽靠武力不可能在三合内令文丑心怯,更不可能击败文丑。”    且不论这种先有结论再分析的分析方法的科学与否。仅仅就是“由于文丑和赵云战五六十合未分胜负,而赵云和关羽武力相当。所以关羽靠武力不可能在三合内令文丑心怯,更不可能击败文丑。”的推断就是不严密的。因为我完全可以举出存在:“甲、乙武力相当,而丙和甲可以战百余合,但乙却可以在二三合内战败丙的例子。”      当然大家也一定想到了,对:)  就是张飞、马超和张颌。张飞与马超大战数次旗鼓相当。相对赵云和关羽,他俩更有证据表明其武力相当!但张飞一百余合没有拿下张颌,而马超却能三合大败张颌。这是书中写明,并得到广大坛友认可的      令我纳闷和百思不解的是:“既然大家能够接受马超的武力可以在三合内大败张颌。为什么就不能接受关羽的武力可以在三合内令文丑心怯呢?(更不要说接受关羽的武力能击败文丑了) ” 解释的理由只有一个:个人的喜好主导了分析,其结果当然就不会合理公正。    要得到大家能认可的结论,必须首先屏弃“先入为主”的思想,然后才能进行进一步分析;其实可以造成文丑心怯的因素不外乎三类:心理素质、对方武力和外部环境影响。对这三类都有存在的可能,我都不完全排除。但我可以通过排除法找主因。首先说外部环境影响:    在文丑战关羽时外部环境的确对他不利,这包括曾和徐晃大战二十合、关羽身后有十余骑随从和远离本队。但是由于书中有文丑在比这个环境更不利的情况下不受影响的战例,所以我们可以把此因素排除出主因!具体战例如下:‘“公孙瓚就桥边与文丑交锋。战不到十余合,瓚抵挡不住,败阵而走。文丑乘势追赶。瓚走入阵中,文丑飞马径入中军,往来冲突。瓚手下健将四员,一齐迎战;被文丑一枪,刺一将下马,三将俱走。文丑直赶公孙瓚出阵后,瓚望山谷而逃。文丑骤马厉声大叫:“快下马受降!”瓚弓箭尽落,头盔堕地;披发纵马,奔转山坡;其马前失,瓚翻身落于坡下。文丑急捻枪来刺。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一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瓚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瓚部下救军到,丑拨回马去了。”’再说心理素质:    我不排除颜良被杀对文丑心理产生的影响,但是从文丑在逆境中战张辽、徐晃来看,他的心理素质是非常过硬的,完全可以当的起名将之称。而战关羽只是文丑战张辽、徐晃的延续。从常理讲,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心理素质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差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同样:因为颜良被杀对文丑心理产生的影响是导致文丑“心怯”的主因之说亦站不住脚。      我前面已说,如果真是如此,文丑完全可以选择“不战而退”。而文丑并没有这样作的原因,不外乎他并没有太受此因素的影响,可是关羽的超强攻击力却唤回了他潜意识里的心理暗示,进而产生“心怯”。 当然老酒的导火索论(即武力是让文丑“心怯”的导火索,真正原因是颜良被杀而产生的对关羽的恐惧)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一来此论需要有文丑心理素质差的前提,可是书中找不到可以支持此论的证据。二来,大家也都承认,如果仅仅是一个打着“关”字旗号的红脸长髯大汉,如果武力没有给文丑造成很大的压力的话,文丑也不会“心怯”。可见武力在其中起的作用! 由此分析,武力因素的影响已隐隐高出了心理素质的影响。最后说武力因素:    就武将单挑而言,比的就是武力,所以武将武力的高低本来就是决定胜负的最重要因素,这是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的前提  。再加上同级别武将武力特点的不可比性和书中有两个同级别武将对战同一人时反差巨大的例子。在没有非常充足的理由和证据的情况下,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应该将武将单挑中最重要的因素-----武力因素进行弱化处理  更不能将武力因素完全弃置      综上所述,我将造成文丑心怯的主要因素还是归结为武力因素(其实这也是最本质的)。而关羽斩颜良对文丑造成的心理影响是次要因素;外部环境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阅读全文

说说我对兀突骨的看法:兀突骨武力第一毫无疑问。反对兀突骨武力第一的论点有以下几条:1、兀突骨的地位比孟获低,而南疆之人是靠武力强弱来确定其地位的,所以兀突骨的武力不会高过孟获。2、兀突骨惟力大皮厚。没学过武艺,所以用武术中四两拨千斤的招数可以赢之。3、兀突骨丈二的身材会影响速度。现根据三国演义之记载修正如下:1、兀突骨与孟获无隶属关系,他们俩的地位至少是平起平坐的。兀突骨答应帮孟获,是孟获再三哀求的结果。见书:“...今大王可往求之。若得彼相助,擒诸葛亮如利刀破竹也。”孟获大喜,遂投乌戈国,来见兀突骨。其洞无宇舍,皆居土穴之内。孟获入洞,再拜哀告前事。兀突骨曰:“吾起本洞之兵,与汝报仇。”获欣然拜谢。...”所以兀突骨的武力不会高过孟获的论断就不成立了。2、武术起源于长期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兀突骨,不食五谷,以生蛇恶兽为饭,也就是说他手擒猛兽是家常便饭。再加上部落间的冲突,这些从实战中积累出来的“武艺”应该更加实用和更有技巧性,当然也更可怕!3、身材高大的人的确不灵活!想想穆铁柱就明白了:)但这还要看人种,对比穆铁柱,NBA中的黑人球员就灵活多了;更何况兀突骨这种非人族?因书中并无兀突骨行动笨拙的描写,所以兀突骨丈二的身材会影响速度的说法亦不能成立。4、由于兀突骨身有鳞甲,刀箭不能侵,所以这已经使其立于不败的地步(除非有李原霸那八百斤的镭鼓嗡金锤,震碎其内脏而亡!)另外,书中未交代兀突身使用什么兵器(连环画中好象是用长柄斧),所以据此推测,该非人类武功已趋化境,一般是徒手捉将并随手撕碎之,就象捉猛兽一样(习惯性动作)。综上所述,吕布、赵云、关羽之流和兀突骨真打,能全身而退就是万幸了!当然由于兀突骨属非人类,所以将他和三国其他武将同比是对三国其他武将的不公平,最后还是另列为好。
阅读全文

注:带[ ]者为删改处14、刘备依刘表时孙、蔡的口舌之争背景:刘备被曹操击败后,兵不满千人,孙乾建议投刘表,刘备怕刘表不容,于是派孙乾先往荆州一说。罗原本:“到郡入见刘表,礼毕,刘表问曰:“[汝]从玄德,何故至此?”乾曰:“[刘使君与明公,皆汉室之胄,天下共知。今使君欲极力扶持社稷,但恨兵微将寡。]汝南刘辟、龚都,素无亲故,亦以死报之。使君新败,欲往江东投孙仲谋。乾僭言曰:‘安可背亲而向疏耶?’荆州刘将军[当世之英雄],士之归向如水之投东,何况同宗乎?因此未敢擅便,先命乾拜白,以为进见之阶。”表大喜曰:“玄德,吾弟也。久欲相会,而不可得。[吾坐镇九州,岂不容一宗弟也?玄德见在何处,便差人远接]。”蔡瑁谮曰:“不可,[不可!刘备心术不正,背义忘恩,]先从吕布,后事曹操,近投袁绍,皆不克终,足可见其为人也。今若纳之,必惹曹公加兵,[使九州生灵不安]。不如斩乾首以献曹公,曹公必重待主公也。”孙乾正色言曰:“吾非惧死之人也。刘使君[虽事三人,皆非其交。布乃杀父之徒;操诚欺君之贼;袁绍不纳忠言,损害贤良。似此等辈,安可共论仁义之道?刘使君赤心报国,言必有信,忠孝两全之士,岂肯屈身于俗子之下哉!]今闻刘将军汉朝苗裔,[宗族之兄,宽宏大度,敬老尊贤,爱民惜物,乃当世之英雄,]故千里而投之。尔何献谗[言]而嫉贤妒能耶?”刘表闻之,用言叱退蔡瑁曰:“吾主持已定,汝勿多言。”蔡瑁羞惭满面而退。.....”毛本:“到郡入见刘表,礼毕,刘表问曰:“公从玄德,何故至此?”乾曰:“刘使君天下英雄,虽兵微将寡,而志欲匡扶社稷。汝南刘辟、龚都素无亲故,亦以死报之。明公与使君,同为汉室之胄;今使君新败,欲往江东投孙仲谋。乾僭言曰:不可背亲而向疏。荆州刘将军礼贤下士,士归之如水之投东,何况同宗乎?因此使君特使乾先来拜白。惟明公命之。”表大喜曰:“玄德,吾弟也。久欲相会而不可得。今肯惠顾,实为幸甚!”蔡瑁谮曰:“不可。刘备先从吕布,后事曹操,近投袁绍,皆不克终,足可见其为人。今若纳之,曹操必加兵于我,枉动干戈。不如斩孙乾之首,以献曹操,操必重待主公也。”孙乾正色曰:“乾非惧死之人也。刘使君忠心为国,非曹操、袁绍、吕布等比。前此相从,不得已也。今闻刘将军汉朝苗裔,谊切同宗,故千里相投。尔何献谗而妒贤如此耶?”刘表闻言,乃叱蔡瑁曰:“吾主意已定,汝勿多言。”蔡瑁惭恨而出.....”分析:毛氏父子改的精练了许多,但把一些精彩的对话也改没了,而且还有弄巧成拙之笔。如孙乾答刘表的开场白,原本是:“刘使君与明公,皆汉室之胄,天下共知。”先以亲情打动刘表,此古今之共理,非常得体。而毛本改为:“刘使君天下英雄,虽兵微将寡,而志欲匡扶社稷。”好象生怕刘表不知道刘备是天下英雄,要来夺你的荆州似的,特意提醒刘表一下。这等说客岂不坏了大事?又如:现今也有人说刘备也是“三姓家奴”,要驳此说,罗原本给了很好的答案:“刘使君虽事三人,皆非其交。布乃杀父之徒;操诚欺君之贼;袁绍不纳忠言,损害贤良。似此等辈,安可共论仁义之道?刘使君赤心报国,言必有信,忠孝两全之士,岂肯屈身于俗子之下哉!”刘备与三人共事目的是为国,不象吕布般是为己,岂可一视同仁?可惜却被毛氏父子删改为:“前此相从,不得已也。”太苍白了。另外,毛本将罗原本中“曹公”的称谓全都改成“曹操”。再一次表现出毛氏父子的“尊刘抑曹”思想。抛开“尊刘抑曹”不说,罗原本中,人们谈及曹操时,称之为“曹公”,表明当时人们对曹操是有敬畏之意的,应该比较符合事实。而毛本一改,象蔡瑁这种畏操如虎之人言谈中竟直呼“曹操”,令人无法相信。待续
阅读全文

三国是个勇将倍出的时代,因此对这些武将的武力排名,也是大家感兴趣的话提。除了一直流传的所谓: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外,现在的人们也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有自己的一套排名。一般说来,吕布排第一,无人有异议。但从二位起,争议就颇多了;赵云因其大众情人的形象,大部分人同意其位居第二。如果我排的话,结果是这样的(当然这类排名没什么意义,只是大家喜好罢了):1、吕布 2、关羽 3、张飞 4、赵云 5、马超 6、典韦 7、许储8、颜良 9、文丑 10、黄忠 11、夏侯 12、孙策 ....应该说最有争议的要属关二爷了,要么排很高,要么排很低。这主要是关羽的几场单挑有争议,而影响了判断。《三国志》因为没有武将单挑的描写,故主要以《三国演义》为分析依据。(当然若以《三国志》论,则羽策马刺良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袁)绍诸将莫能挡者。可谓真牛b!比吕布还猛。)影响大家判断的第一仗自然是斩颜良、诛文丑了。因为颜良、文丑二将在三国演义中是定位很高的武将,乃河北名将,袁绍一开口就是:我颜良、文丑如何如何....。在表现上颜良有速斩宋宪、魏续;二十合完败徐晃的战绩; 文丑也有战赵云五六十合不分胜负,击败公孙瓒和独战其四员健将并一枪刺一将下马的战绩。因此如何看待关羽斩颜良、诛文丑就基本上决定了关羽的武力水平。先说斩颜良吧!由于毛本《三国演义》在此节删改了几句重要的描述,只突出了关羽的赤兔马快,因此给人的印象是关羽靠赤兔马快,偷袭得手斩了颜良,此战不能反映两人的真实水平。所以我在下面分析时,均以罗原本描述为准。原文:“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土山,[将盔取下放于鞍前,]凤目圆睁,蚕眉直竖,来到阵前。河北军见了,如波开浪裂,分作两边,放开一条大路,公飞奔前来。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到来,恰欲问之,马已至近。云长手起,一刀斩颜良于马下。[中军众将,心胆皆碎,抛旗弃鼓而走。]云长忽地下马,割了颜良头,栓于马项之下,飞身上马,提刀出阵,似入无人之境。河北兵将未尝见此神威,谁敢近前。....”----其中带[ ]的是毛本中删掉的。却不知“将盔取下放于鞍前”句正是这一战的关键所在。关羽此战其实是一计划周全,设计巧妙的智取之战,也可以说是一次‘谋杀’。不知各位注意到没有,关公此战有两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一是‘倒提青龙刀’,二是‘将盔取下放于鞍前’。如果说‘倒提青龙刀’有人会说是关公的习惯,不算异常举动的话,那为什么要‘将盔取下放于鞍前’就要认真考虑一番了。按常理,古时武将上阵都要将头盔、铠甲穿戴整齐,目的是保护自己,而关公冲阵时,先倒提青龙刀又将盔取下放于鞍前当然别有深意。其目的,就是要给敌人照成不是来打仗的错觉。河北军及颜良都以为关公不是来投奔的就是来传话的,因此颜良未做迎敌准备,而河北军则自动放开一条大路。关公则抓住了对方的心理,利用这一错觉,完成刺颜良这一及其困难的任务。也许有人会问:关公何以敢实施这一冒险的计划。这就是关公这类智勇之将和许、典、吕布之流的区别处了。看一下原文,我们就清楚了。原文:“...操叙说:“颜良连诛二将,勇不可当,特请云长商。”关公曰:“容某观之。”操置酒相待。忽报颜良搦战。操引关公上土山观看。操与关公坐,诸将环立。曹操指山下颜良排的阵势,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乃谓关公曰:“河北人马,如此雄壮!”关公曰:“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操又指曰:“麾盖之下,绣袍金甲,持刀立马者,乃颜良也。”关公举目一望,谓操曰:“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操曰:“未可轻视。”关公起身曰:“某虽不才,愿去万军中取其首级,来献丞相。”张辽曰:“军中无戏言,云长不可忽也。”-----在计划这一战术时,关羽先对敌军进行了侦察。书中语:关公曰:“容某观之。”同时他从曹操处得知‘颜良连诛二将,勇不可当’曹操一直在避战。可以想象关公观察到的颜良一定是得意扬扬,一付狂妄骄横的模样。所以关羽才敢大胆实施这一冒险的计划。当然张辽:“军中无戏言,云长不可忽也。”语也使关羽不得不实施这一冒险的计划。因为张辽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不能光说不练啊!这才有‘公奋然上马’最后斩首而还的壮举。可能还有人会说即便如此,也不能说明关羽的真实武力强过颜良啊?-----这是我下面要说的。关羽制定并实施这一冒险的计划。除了观察并利用了颜良的骄兵心理外,当然他也会有最坏打算,那就是颜良没有上当,和他真刀真枪的硬拼怎么办?那时没办法,只有靠真实本领了。所以考虑了这些因素后,关羽还敢出马,说明他对自己战胜颜良有绝对的把握。这也间接说明武力关公>颜良。另外曹营中的看法也证明了这一点。---书中云:‘操见连折二将,心中忧闷。程昱曰:“吾举一人,可敌颜良。”操问是谁,昱曰:“非关公不可。”操曰:“吾恐他立了功便去。”....’可见当时在操营许多人眼里,只有关公才有敌并且战胜颜良的武力。连曹操也是如此看法,他只是担心关公立了功便去。操的这句话说明操对关公胜颜良是很有把握的。因此也证明武力关公>颜良。可能有人还会说,本来颜良的武力就不行,所以关公能胜颜良也不能证明关公的武力有多高。那么颜良武力到底如何呢?这个问题书中在颜良三合斩宪,一合杀续,二十合完败徐晃后。有句描写:诸将粟然。之后再也没有操将主动请战,曹也没有派将出马。这说明曹营诸将自己和曹本人都认为曹手下诸将均不敌颜良,即武力颜良≥许楮、张辽等。所以关羽斩颜良之战是表现关羽是一位大智大勇之良将的最好的战例。此战并没有削弱关羽的武力之意,而是主要表现关羽智将的一面,以示和其他勇将的区别。许多人总认为,关公刺颜良是趁其不备,仗着马快等。这是我们以现代人旁观者的眼光看,当然不觉得有多难。但请大家设身处地的为关公想想,他当时并不知颜良是否会做准备,也无法想象颜良会如何对待他。但他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匹马单刀闯入敌阵,斩首而还。仅此一战,既可令其领袖群雄了。当其时也,操手下诸如许、张、夏侯、徐等,不要说让他们匹马单刀闯入敌阵,可能连想他们都不敢想,这就是为什么操手下诸将始终对关公有敬畏之意。庞德没有这种感觉,是因为当时他不在操营。但当他与关公战后,也说:“人言关公英雄,今日方信尔!” 待续
阅读全文

“赤壁之战”是汉末一场以少胜多、意义重大的战事,其结果改变了当时历史的进程。对曹操言,赤壁一战后,统一中国只能成为美好的愿望了,他从此再无一统天下的机会了;对孙权来说,从此可以鼎足而立,和曹操平起平坐了;当然此战最大的受益者非刘备莫属,从此颠沛半生的他才有机会平荆定益,实现其鼎足而三的政治抱负了。如此意义重大的战事,双方(曹操方和孙刘方)谋略家们的表现又怎么样呢?应该说,双方统帅在指挥艺术、谋略水平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对于彼此将采取什么动作,基本上是能够掌握的。比如,双方都想到并实施了诈降之计,当然由于诈降手段的高下,东吴的诈降之计成功了,曹操的失败了。成功的原因是考虑周密,环环相扣。失败的原因是太过简单,经不起推敲,且计太孤立,没有应手相扣。又如在攻守之策上,孙刘方诸葛亮、周瑜、庞统都想到了火攻一策。其实,曹操方的程昱、荀攸也不是没有估计到会被火攻的可能性。为了实现火攻这一目标,周瑜、庞统设计了铁索连舟的计谋,诱敌上当。但当时,这两位大谋略家并未考虑到风和风向这个事关重大的问题。程昱、荀攸也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但曹操考虑到风和风向的问题并由此排除了火攻的可能性。之所以排除,是根据冬天多西北风的判断。这不能不说是曹操要比周瑜、庞统;程昱、荀攸想的远些。而当周瑜终于觉悟到风对于火攻的重要性,急的口吐鲜血时,庞统却始终未意识到(书中未表)。表明周瑜的思虑要比庞统全面些。当然,‘一切尽在掌握中’,能‘借’来东风的诸葛亮,自然更高一筹了。所谓的‘借东风’及类似的‘天助我也’也就是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出现的偶然事件,设法认识并利用这种偶然事件,不遗余力地扩大这种偶然性的效果,便要看战争指挥者的能耐了。孙刘方因为有诸葛亮的‘先知先觉’或者说‘借东风’,已预先认识并准备不遗余力地利用好这一偶然事件。而曹操方因为过度相信冬季多西北风这一普遍规律,而忽视了对‘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偶有东南风这一偶然事件的防备,随致终生之憾!假如没有东风这样一个气象因素,应该说是一次非常偶然的机遇,周瑜火攻不成功的话,那么,曹操采用了庞统的连环计,对于来自中原的主力部队,不谐水上作战的将兵来说,将如履平地地向长江南岸推进。则东吴恐怕真成粉末矣!那么庞统对曹魏来说是功臣,而对吴则是大罪人了。我忽有一想,庞统向曹操拜求安民榜文,虽是做戏,恐怕其潜意识里,并没有孙刘必胜的把握,留一退路,亦未可知!所以,诸葛亮对这个连环计,始终没有表态,不予置评,想必是有他自己独到的考虑的。观此战,跌宕起伏,双方谋士竭思怅虑,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孙刘方由于有诸葛亮步步均在其所虑中,有效地协助周瑜把握住了机会,大获成功。反观曹操方,其手下谋士,并无一人的思虑远过曹操,而操本人又忽视了‘来复之时’偶有东南风的偶然事件,失败是必然的。于是才有曹操哭郭奉孝之举。叹“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惜哉!惜哉!
阅读全文

昨日闻兄与律师-方为游戏中“绝影”的出处争论不休。某家本想解之,无奈方其时也,无根无据,随成遗留问题,今日将证据收集齐全,并将其他马在〈三国演义〉(原本)中的出处,一并摘录于此,以馈有心者。一、“赤兔”马“赤兔”马是在李肃说吕布时出场的书中表:卓曰:“汝去说吕布,以何而进?”肃曰:“某闻主公有名马一匹,号曰‘赤兔’,日行千里。须得此马,更用金珠,以利结其心....”....布听罢,便牵过来,果然那马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鬃高八尺;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壮。吕布见了大喜。史官有四句诗,单道赤兔马。诗曰:奔腾千里荡尘埃,渡水爬山紫雾开。掣断丝缰摇玉辔,火龙飞下九天来。“赤兔”为三国名马之首,火龙驹也!二“绝影”“绝影”马在曹操宛城战张绣时出现,书中表:...却说曹操得典韦当住前门,乃得大宛马匹。此马名为“绝影”,日行千里。操飞身上马,比及出行,后寨门只有安民步随。此时未到堉水河边,操右臂中箭,马亦带三箭。后贼赶到河边,安民被贼赶上,砍为肉泥。操急骤马冲波过河。后人有诗曰:孟德奸雄世莫同,南阳张绣逞英雄。喊声大震三更后,烈炎争飞满寨红。荀彧逃亡随野渡,曹公“绝影”恨飘蓬。骏骑激水奔波过,堤畔仍存旧马踪。---今舞阴堉水河边,有曹公“绝影”马迹。曹操若无“绝影”马,此战必死无疑!三、“爪黄飞电”马“爪黄飞电”马是在许田射鹿时出现的,书中未做太多描述,只道:...操骑爪黄飞电马,引十万之众,与天子猎于许田。...此马无特殊表现,故未配诗。四、“的卢”“的卢”马是刘备收江夏张虎、陈生是得的,当时是张虎的座骑,因刘备一句:“此必千里马也。”就被赵云抢了来。〈三国演义〉书中对“的卢”的描写最多。从刘备赠马,到蒯越相马,又到刘表退马,伊籍劝备等都是围绕该马描述的。当然最精彩的是刘备马跳檀溪了。就为这一跳。。〈三国演义〉书中就有五篇诗文称赞。其中还有苏学士古风一篇。选其一篇赋云:玄德襄阳逃难日,龙驹天赐渥洼生。威雄铁骑追来急,翻滚寒波阻去程。玉勒纵时双耳耸,金鞭击处四蹄轻。的卢一越檀溪过,从此西川霸业成。“的卢”马即救主(刘备),又妨主(庞统)。非富大命大之人不可骑也!附:昨日“绝影”争论的有效证据。
阅读全文

2、三英战吕布此战主要表现吕布之勇和桃园三兄弟的勇义。原本::“流星马探听得,报将袁绍大寨里来。绍聚众商议。操曰:“董卓屯兵在虎牢关,截俺诸侯中路,分其形势,可勒兵一半迎敌。”绍乃分王匡、乔瑁、鲍信、袁遗、孙融、张杨、陶谦、公孙瓒八路诸侯,往虎牢关迎敌。操引军往来救应。使八路诸侯得令,各自起兵。先说河内太守王匡,引兵先到。[吕布在寨中听得有军来到,欣然上马,]带铁骑三千,飞奔来迎。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时,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可体,手持画杆方天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人马之中,汉末两绝。那马左右盘旋,往来驰骋。王匡见了心中惶惶,]回头问曰:“谁出阵战?”后面一将,纵马挺枪而出。匡视之,乃河内名将方悦。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王匡便勒马入阵。]吕布挺戟,直冲过来。匡军大败,四散奔走。布冲阵,如入无人之境。铁甲背后拥来,乔瑁、袁遗两军皆至,来救王匡,吕布方退。三处各折了些人马,退三十里下寨。诸侯八路军马,都至一处商议,言吕布英雄,无人可敌。正虑间,小校报来:“吕布搦战。”八路诸侯各自上马归本寨,军分八队,布列于高冈山前。遥望吕布一簇军马,绣旗招飐,先来冲阵。张杨军马阵中手下将穆顺,出马挺枪去迎。吕布手起一戟,刺穆顺于马下。[八路诸侯,心丧胆裂。北海太守孔融部下一将出曰:“吾受文举恩已十年,何不以死报之?”融视之,乃门下勇士武安国也,使铁锤,重五十斤。安国提长柄铁锤,飞马而出。]吕布挥戟迫马而来。战到十余合,一戟砍断安国手腕,弃锤于地而走。八路诸侯一齐杀来,救了武安国。吕布退回去了。[却说八路诸侯连输数阵,申报袁绍、曹操曰:“吕布英雄,天下无敌,可会十八路诸侯一齐商议,共擒吕布。若诛了吕布,董卓易哉。”正议之间,有人来报吕布搦战。绍令八路诸侯攻吕布。布径冲公孙瓒。瓒自挥铁槊,直迎吕布。布睁目大叫,挥戟来战。战两合,瓒拨回马,速慌而走。]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公孙瓒,布举画戟望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神威,酣战吕布。[八路诸侯见张飞渐渐枪法散乱,吕布越添精神。张飞性起,大喊一声。云长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又战到三十合,两员将战不倒吕布。[刘玄德看了,心中暗想:“我不下手,更待何时!”]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去砍。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玄德面上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三个那里肯舍,拍马赶来。八路军兵喊声大震,一齐掩杀。吕布军马望关上奔走;玄德、关、张随后赶来。...”毛本如下:“流星马探听得,报入袁绍大寨里来。绍聚众商议。操曰:“董卓屯兵虎牢,截俺诸侯中路,今可勒兵一半迎敌。”绍乃分王匡、乔瑁、鲍信、袁遗、孙融、张杨、陶谦、公孙瓒八路诸侯,往虎牢关迎敌。操引军往来救应。八路诸侯,各自起兵。河内太守王匡,引兵先到。吕布带铁骑三千,飞奔来迎。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王匡回头问曰:“谁敢出战?”后面一将,纵马挺枪而出。匡视之,乃河内名将方悦。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挺戟直冲过来。匡军大败,四散奔走。布东西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幸得乔瑁、袁遗两军皆至,来救王匡,吕布方退。三路诸侯,各折了些人马,退三十里下寨。随后五路军马都至,一处商议,言吕布英雄,无人可敌。正虑间,小校报来:“吕布搦战。”八路诸侯,一齐上马。军分八队,布在高冈。遥望吕布一簇军马,绣旗招飐,先来冲阵。上党太守张杨部将穆顺,出马挺枪迎战,被吕布手起一戟,刺于马下。众大惊。北海太守孔融部将武安国,使铁锤飞马而出。吕布挥戟拍马来迎。战到十余合,一戟砍断安国手腕,弃锤于地而走。八路军兵齐出,救了武安国。吕布退回去了。众诸侯回寨商议。曹操曰:“吕布英勇无敌,可会十八路诸侯,共议良策。若擒了吕布,董卓易诛耳。”正议间,吕布复引兵搦战。八路诸侯齐出。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战不数合,瓒败走。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三个那里肯舍,拍马赶来。八路军兵,喊声大震,一齐掩杀。吕布军马望关上奔走;玄德、关、张随后赶来。...”注:原本中有[ ]的地方是主要更改处。分析:原本此章主要描写了吕布的英勇无双和桃园三兄弟的勇义。通过‘欣然上马’、‘人马之中,汉末两绝。那马左右盘旋,往来驰骋’及‘王匡见了心中惶惶’‘八路诸侯,心丧胆裂’等描写塑造了一员玉树临风,英勇无双的战将形象。通过:武安国之“吾受文举恩已十年,何不以死报之?”的话表现了孔门后代的德及门客的义;并通过铁锤重量反衬吕布之勇。---而这些均被毛本删改。同时毛本将公孙瓒的被动出战改成主动出战,目的也是为了削弱吕布的勇。最关键的是为了衬托桃园兄弟,将。[八路诸侯见张飞渐渐枪法散乱,吕布越添精神。张飞性起,大喊一声。云长把马一拍,]改为[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这下张飞可大大露脸了!原本中有。[刘玄德看了,心中暗想:“我不下手,更待何时!”]表现刘备枭雄本色之语,也被毛氏父子删去。----此战被毛氏父子一改,声色顿失,我认为还是罗原本好于毛本。待续  
阅读全文

刚从长沙过年回来,就看到坛子里为赵云之地位争的热火朝天,忍不住好奇,就仔细看了巴西马兄的文章,余以为其文并无可犯众怒之处,其中的一些观点在三国论坛中也有出现,似乎大家也笑而纳之。况我三国论坛广纳众议,并无扼杀某一观点之先列。---故何以引起众多非议,实令吾不解,愿知者告之以详。但我认为决不是文章本身的原因。若另有原因,则争《云别传》之可信与否亦解决不了问题。其次,争《云别传》之可信与否毫无意义,原因很简单---因为永远不会有正确答案。对于历史,我非常同意毛老人家的观点: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但是,如果因为大半是假的就不读了,那就是形而上学。不读,靠什么来了解历史呢?反过来,一切信以为真,书上的每句话,都当作证实的信条,那就是历史唯心论了。。。。。换句话说,再准确的历史记录也只是对某一历史事件从某一角度的描述,但它决不是事件本身。因此读史,应该以旁观的、欣赏的心态来看,太投入也是有害的。就《三国志》言,裴松之注《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众多注释中的佼佼者。东晋以后,不断又有陈寿未用过的史料发现。南朝宋代裴松之广泛地搜集了陈寿以后发现的新史料,以此注释《三国志》,使这本书内容更加充实。一般注释都以训诂为主,如颜师古之注《汉书》,而裴松之的注释重点则在于事实的增补和考订。陈寿《三国志》原文20万字左右,而裴松之注则达55万字之多,引用魏晋人著作,有200多种,这写书现多佚失,而其所引材料大都首尾完整,单就保存古代资料这一点,裴松之的注释也是十分可贵的。其自述注释的原则是:“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收,以补其阙;或同一事而辞有乖离,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纳,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简言之,其注释可分为补缺、备异、矫妄、论辩四类。也就是说,他已经把可信的补了,待考的备了,错误的矫了,不同意的辩了。因此南朝宋文帝读了裴松之注《三国志》后,曾称赞说:“裴世期为不朽矣!”毛泽东也说:“裴松之注《三国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章太炎说,读三国要读裴松之注,英豪巨眼,不其然乎?”我的观点是裴松之注《三国志》的可信度与《三国志》本身在同一级别,但即便如此,赵云之地位(史实)也不会因此而提高多少,与关、张、马、黄不在同一档次。但赵云白马银枪的英雄形象,并不会因此而受损,谈到赵云时,人们想到的是长坂坡的血染战袍,长江上的飞身一跃,汉水边的一身是胆。而不是他到底当了多大的官。此今宵之粗陋之论,仅博一洒!  
阅读全文

去年底,由白日兄‘还关羽本来面目’一文引起广大网友的‘激烈’反应,其势如七月流火。我且称之为“关羽现象”。由于白日兄对关羽的‘偏激’看法以及在广大网友‘软硬兼施’下依然‘顽固不化’的态度,我以失去了‘挽救’该同志的信心。但今日看了煮酒兄的文章后,在颇有同感的同时,也深感惭愧,对待革命同志还是应该用极大的耐心进行‘挽救’...哈哈!此是笑话,按下不表,且言归正传。去年底,针对白日兄‘还关羽本来面目’一文,我曾发帖认为该文没有定下一个可比的标准,而是天马行空般的想到那比到那,故没有说服力,这也是引起广大网友的‘激烈’反应的主要原因,由于年底忙,写的较粗。现将我的看法在详细说明如下。其实,说关羽是‘超一流’、‘一流’或‘二流’这些提法的本身并没有错,而且在一定条件下都是可成立的,即都可以说是对的。关键就是要看所制定的标准和所比的内容如何。如果来个‘高标准,严要求’,那说关羽是‘二流’ 武将亦未尝不可。白日兄‘还关羽本来面目’一文的主要漏洞(也许是白日兄的一种辩论技巧)有两点。一是没有制定一套完整的对比标准,也没有说明君心目中‘超一流’武将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开门见山的说关羽是‘二流’武将自然会引起大家的异议。如果白日兄的潜台词是‘因为关羽是‘二流’武将,所以三国没有‘一流’武将’,那么大家也不会有太多异议,最多说你‘一流’武将’的标准定的高;不过我相信白日兄并不是这个意思。二是没有说清楚所比的是什么(武力?统帅能力?或是其他什么的)纵观全文,既说了武力,又说了统帅力(指挥),好象还有鼓舞、防守等等能力吧。那么就算是比综合能力吧,但这样就出现了及不公平的对比现象:如庞德只一勇之夫尔,亦只有武力堪比关羽,从没有以统帅身份单独指挥过战斗,其综合能力与关羽比则不可同日而语;但只因庞德射了关羽一箭,就说他比关羽强,岂能令人信服?又如曹仁,其拿的出手的仅守南郡和守樊城两战而已,且前有曹操遗锦囊之计,后有满宠谏弃城之危。岂独一人之力乎?再说郝(又为霍)昭,其一身的光辉点就是以三千人马守陈仓险道,令诸葛十万大军不能越池一步。但这最多只能说明郝昭的居险守城的能力比关羽强。等等。按白日兄如此比法,就好象是十项全能运动员和单项运动员进行比较一样,亦等于说要求关羽‘十项全能’项项拔尖才能算“超一流”,而其他人只要有一项比关羽出色就算比关羽强。公平与否一望可知。由此可以发现辩论中立据有多么的重要。也正是由于白日兄‘还关羽本来面目’一文存在这两点漏洞,才让大家为关羽叫屈,但许多网友反驳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两点漏洞或陷阱,因此反驳起来如隔靴搔痒,并没有戳到白日兄的痛处。我们且撇下这不公平的比较方法不论,来看看关羽的综合能力到底如果吧。我这里只比较判断武将能力的两个主要指标:武力和统御力,为了方便对比,我在魏、蜀、吴三国中各排六名武将,先比武力,在这里我们都应该感谢煮酒先生,正是由于他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比较武力的方法,因此对武力的比较,我不用多解释。魏国:正史:许诸、典韦、夏侯敦、张郃、曹洪、曹彰演义:许诸、典韦、张辽、夏侯敦、徐晃、张郃蜀国:正史: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演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吴国:正史:甘宁、太史慈、程普、黄盖、韩当、周泰演义:太史慈、甘宁、周泰、程普、黄盖、凌统统御力:主要看是否以主将身份指挥过战斗及战斗规模的大小;是否以主将身份镇守过某一地区及所镇守地区的大小和难易程度。魏国:(不算司马父子)正史:夏侯渊--平汉中,督张郃、徐晃等平巴郡,抵长安,拒马超。守汉中,战刘备张辽---屯合肥,战孙权,威镇东吴曹仁--屯江陵,拒吴将周瑜。守樊城,战关羽。张郃--替渊守汉中,拒刘备,抵陈仓,退诸葛。徐晃--与满宠讨关羽于汉津,与曹仁击周瑜于江陵。有亚夫风于禁--战张绣时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率七军,战关羽。演义:张辽、曹仁、夏侯渊、曹洪、徐晃、于禁蜀国:(不算诸葛孔明)正史:姜维--为大将军,数伐中原关羽--总督荆州事。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张飞--入益州,义释严颜。战汉中,大破张郃。领巴西太守马超—曾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渭水战曹操)黄忠--定军山击杀夏侯渊,(葭萌关败张郃)魏延--镇守汉中,大破郭淮等演义:姜维、关羽、马超、张飞、黄忠、魏延    (在统御力方面居然无赵云一席之地,痛苦!)吴国:(略理由)正史:周瑜、吕蒙、陆逊、鲁素、程普、朱然演义:周瑜、吕蒙、陆逊、鲁素、程普、丁奉由上可知,关羽在综合能力方面是很突出的,于内,为蜀国之首,于外,只有曹魏之张辽堪可比之。但就两人而言,于勇武,操遣辽、羽击良,但最终于万军中斩颜良的则是关羽,此战足以证明两人之高下;论统帅力:张辽‘合肥之战’可比关羽‘水淹七军’,但影响力不如关。也就是说在两国间的战争中,两人都取得了优势。(关羽败在两国打一国)。论两人在统帅力方面相当亦无不可。综合起来则关强于张。最后再简单谈谈功过问题。当黄忠击杀夏侯渊后,有史官评曰黄忠此战功胜过关羽,关羽不该和黄忠争先后。我个人认为,黄忠在为刘备集团开疆扩土方面的功劳要大于关羽,但刘备集团能在毫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拿下两川,关羽稳镇荆州功不可没。而此正是刘备集团开疆扩土的基础。还有人认为,关羽没有贯彻好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未搞好与东吴的关系,最终导致身亡地失,是蜀国由盛转衰之罪人。其实,明眼人都清楚,当刘备寄寓东吴时,东吴虽有戒心,但为了利用其对抗曹魏,还是可以容忍的。但当刘备收取两川,其势如潜龙冲天之时,这是东吴无论如何也不愿看到的,孙权求婚只是想要个可以要挟关羽的人质而已,最终目的是荆州之地。亦即只要荆州还在刘备手中,不论关羽是否同意孙权的求婚,两国的关系是不会正常的。因此关羽拒绝孙权的求婚是正确的,否则受人以柄,情况更糟。刘备与诸葛没有及时派兵接应关羽(可能是非不为也,力不能尔吧),才是失荆州的关键原因。(相应的曹操则是一批批的派人增援)。正如煮酒兄举‘足球排名’之例意同,我们离三国时代已很远了,看法认识当然不够准确,而离三国时代最近的“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观点应该是最接近事实的,虽然“三国志”有偏魏之意,但陈寿在评论武将时,对关羽却不惜笔墨与赞美‘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而对张辽评曰:‘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可谓国之爪牙矣’,和对黄、赵的评价相当。全部三国,用‘万人之敌’和‘世虎臣’评价的仅关张两人尔。应该说这些评价是可以代表魏晋时期对三国人物的普遍认识。况且陈寿之先人陈式还是蜀臣,陈寿对蜀国人物的认识应该是准确的。因此,说关羽是由历代统治阶级宣传出来的是不确切的。我认为,历代统治阶级只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把关羽由一个三国时代的著名武将推到了神的位置上。当然若把关羽放到中国的整个历史长河中来比较,他可能排不到‘一流’ 武将之例。前有孙子、吴起、乐毅、田单,项羽、;后有陈庆、韦睿、乃至岳飞等等。三国时代虽将星如云,但真正能在历史长河中站得住脚的或许只有魏武和诸葛了。这不正应了罗老先生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引中所说的:‘人言三国多才俊,我独沉吟未深信。鹰犬骞腾麟凤孤,四海徒令蹈白刃….’。后记:此文13日动笔,因琐事缠身,断断续续,今日才收笔,惭愧!惭愧!
阅读全文

近日坛上论关羽之风正盛,今日又观麻雀兄帖,麻雀此说可谓中肯,但白日兄千篇一律,可谓顽固不化!无怪智勇张飞兄要唉叹说了也白说!现在有个误区,即比较武将时都在横向纵向的瞎比,没有从战役的规模,所比武将在战役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划出等级来按档次进行比较。结果当然是乱七八糟。比如拿郝昭守城战和关羽镇荆州比,明显在规模和难易程度上是没法相比的,若因此说郝昭强于关羽是无法服众的;再如拿庞德在一次小战役中射中关额(中关额居然没事,可知只是流失)就认为庞德强于关羽。可是大家不要忘了在整个战役中关羽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熟高熟低一目了然。白日兄总认为水淹七军是天助关羽,此言差矣!其实老天只帮助有准备的人,君不见发水时,只见关羽军有船,不见于禁军有船?仅此一点,庞德、于禁就没法和关羽比。也就是说不在一个档次。关羽最后以一个地区的财力、物力和军力抵挡魏吴两国的夹击,实力不济,虽败犹荣。年底事多,先下了。
阅读全文

时下虽已近冬日,然论坛之上却如七月流火,煞是火热。尤其以拥甲抑乙派和拥乙抑甲派之争最为热闹,且成水火之势,其中不乏金石之论,精彩之文。如煮酒兄、冰兄、白日兄、智勇张兄及河北玉等;然有部分之论拥甲而必抑乙,反之亦然,颇有你死我活之势;更有小儿科对古人恶语相加,令吾等初来之人颇感不适,余窃以为此风不宜长。哈,各位看官休怪我罗嗦...。吾以为拥甲不必抑乙,反之亦然,排名以大多数人意见为主,可以有不同版本。大不了学中央政治局---排名不分先后。若大家把精力放在挖掘所拥武将正史野史的故事方面以馈我等,则论坛幸甚!百姓幸甚!前日加入争论,被认为是拥关派,今日不妨隆重推出吾之喜恶,以博一笑。一、武将喜爱之序:1、赵子龙  白马银枪,冲阵救主;任劳任怨,一身是胆。 青春偶像级2、张翼德  粗中有细,率直可爱;踞桥断水,千古名扬。 石光荣型3、关云长  忠义千秋一句足矣。 酷毙。4、吕奉先  人中吕布马赤兔,虎牢关前威名扬;只因三姓家奴故,白门楼下把命丧。以下魏延、张辽....。最恶之人:1、庞德 这黑兹实无德无义之人,恋新主之厚恩而绝故主两代之恩义;曹贼可降,“法轮功”可降,独刘备和故主不可降?狼子也。估计马超英年早逝与此有关吧。2、凌统 因甘宁一箭救命,则忘了杀父之仇。敢情自己的命比老子的要贵。至于糜芳辅士仁之流何足道哉!二、君主1、曹操  诗人+政治家+军事家 是不是很象老毛?无怪老毛也喜欢他2、刘备  比曹少了些诗人气质,政治及军事能力不如曹,武力略高。不过我奇怪游戏中武力刘备反比曹低。辛弃疾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只配给他们当儿子。三、谋士喜爱之序:1、诸葛亮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2、郭嘉  决胜千里之外 可惜夭亡3、田丰  有所为有所不为,遇主不明最恶之人:1、华歆  枉举孝廉 管骆与之割席断义可知之矣!2、郭图审配  因私利而忘公义,虽勇就义亦无补!
阅读全文

煮酒兄之旧贴与我观点极似,可惜无缘早日拜读,否则也不会班门弄斧了,张飞之佛门狮子吼,我只是开玩笑,却让冰兄弟发急了,不过我认为大喝在单挑中还是有作用的,至少可扰乱敌心,不然游戏中武将技也不会有大喝一说。当阳桥头一声吼,喝退曹家百万兵。确实与关公那句话有关,其实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三国仅关羽一人,也仅此一次,估计那一战对曹营上下震动很大,因此曹称关羽为天神,而关羽却给张飞作了免费广告: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曹岂不大惊而纪之?而对曹营众将言,无不扣心自问:我能不能象关那样匹马单刀刺良于马下,又下马割首,上马而回?他是那么的从容不迫,我想在场的每个人的答案都是我不能。因此我总感觉曹营众将后来对关羽总有那么一丝敬畏。蔡阳没有,估计他不在场。因此当阳桥头张翼德一报家门,曹就想起“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了。为了不当囊中物,转身就跑,后来还问:吾头在否? 煮酒兄酒香且纯,不知会让我今宵酒醒何处了!哈哈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