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三国论坛)与三联优缺点之比较——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兄弟至尊宝    首先声明,我在这两个地方都是新人,了解谈不上深刻全面,下面所言都只是我个人的粗浅之谈。    首先,三联是一个网站,而三国论坛只是新浪的一个论坛,两者在重量级上是完全不同的,这一不同导致了两者的许多区别,但不是全部区别。    新浪给人的感觉像一个家,而三联给人的第一感觉像一个迷宫。新浪给人家的感觉是由这几个因素造成的:    一、页面设计清晰简单,你一进入就能看到所有发帖子的人(而发帖子又是这里唯一的活动形式),你很快就能熟悉这里的环境,熟悉是成为家的一个首要因素。跟帖也是直接显示在主页面上,而不像在三联的论坛,跟帖在主页面上看不到,各个帖子都形成一个私聊室。家意味着家里的所有人彼此熟悉,关系是群体内部的交互关系,而不是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个别关系,比如说,父亲与儿子在就某个问题发生讨论(比如儿子上大学的选择问题),母亲或其他子女也会觉得这个问题 与自己息息相关,并也会发表意见。新浪是把每个问题及不同意见敞开在每个人面前,公开性产生认同感。    二、新浪的斑竹与三联的管理者及其管理的本质区别很大。1)在新浪,因为一切都是公开透明的,斑竹并不享有太多的权力,删帖的权力更像是一种义务劳动,他要删的帖子要么是国家规定或新浪规定不得发的帖子,要么是与论坛无关或恶意捣乱损害论坛多数人的利益的帖子,前者是更高层管理者叫他删的,后者是按照论坛大多数坛友的要求删的,权力成为一种服务。2)新浪的斑竹主要是靠他在交往与服务中,凭借其在三国方面的丰富知识及乐于助人的品德而赢得其威望的。具体地说,飞将军吕布之成为斑竹,不仅是因为他在三国游戏方面的过人知识,更主要的是他乐于助人的精神,对每个人的问题不厌其烦的回答,赢得了坛友的尊敬。邪恶董卓与张一剑之成为斑竹,不仅是因为他们对三国知识了解的丰富和深刻,更主要的是他们的谦恭大度,与人友善的同时又能坚持原则,勤劳任怨。3)新浪斑竹几乎每天都与诸坛友们泡在一起(这里只有一个界面,公开透明),斑竹也就是坛友的一员,因此,各斑竹都能知其所止。如逆斑,作为幕后管理者,基本上从来不对坛子里的争论发表意见,一般只在涉及与新浪总站的关系时才出面解决问题。如精于游戏的飞将军也很少对历史理论性的问题争论发表意见,因为这里是公开透明的,如果你在这个问题上的水平低,即使你是斑竹也无人买帐。    三、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再反观三联。1)操作界面太复杂,界面色调以黑色为主,阴森森的,进入后,平时都孤零零地待在自己的社区里,无法与在线的朋友直观面对面,即使同在一个社区也不能。联系一般都是单向的个人之间的联系。2)等级制度森严,高官们议事的地方,老百姓要么进不去,要么不许发言。3)权力气氛太浓。由于三联网站有个创建的过程,需要很多技术性的建设工作,那些对三联有“贡献”的人便被委之以重要职位,管理社区,并有明确的权力,可以自己指定规则,并作出处罚,普通人没有发言权,官员作出的处罚是依据掌权者制定的法律,而不是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而制定法律和执法的人并不一定是这方面的权威。很多人因为是编程序方面的高手,帮助三联维护系统,便委以政治管理的权力。但实际上,一个电脑专家并不一定精通历史问题,更不一定精通管理艺术。而在这样一个权力高度官僚组织化的地方,又非常需要管理者有政治智慧。3)由于有真实的权力,也便形成了政治黑幕。重要官员平时都深居幕后,平时难得一见,他们平时做的事情普通人一般都不了解。由于普通人对重要决策没有任何决定权和影响力,掌握权力的人之间便产生勾心斗角,拉拢反叛,暗箱操作。这次燕国势力控制权的竞争便鲜明体现了这一点。    我们再来看三联的长处。它的长处其实就一点,就是游戏性,但就这一点,就足以使它即使有太多的缺点,还是能够大量的吸引人。游戏是这个时代的本质。人们到网络这个虚拟空间来,就是要寻找 一种游戏的感觉。我们为什么爱玩三国游戏,就是人渴望在游戏中感受一些在现实中无法体验的时空身份转化,以及在虚拟空间中获得成功的感觉。相对于这一点而言,新浪让人觉得太高雅了。因为在新浪每个人的作品都呈现在大家面前,总有一些水平比较高的,谈论一些相对学术化的问题,而这种专业的学术,一般人由于教育背景等原因,还谈论不了,或怕贻笑大方。这个时代,是人们放弃沉重,拒绝沉重的时代,“我 应该努力好学吗,我不努力好学谁管得着”,在这个发帖子为唯一活动方式的空间里,没有一定的底蕴的人必将望而却步。    因此在吸引人气上形成的两者区别便十分明显。新浪吸引那些有一定学术涵养(不一定要多),至少有能力发言,并以发言为乐,目的主要为了找朋友交流或拓展眼界、提升自己的人。再就是,新浪属于BBS的初级形式,最适合从学校出来的人群。而三联更多是一个在线游戏,同时包容性极广,可以为各种不同的人提供适合的舞台,它类似于三国志游戏的设计,使你不论文化水平高低,都可以体验能力的提高,体验成长和成功。它的勾心斗角的政治从游戏的角度看,又增加了另一种乐趣,在这里又成为一种相辅相成的优点。同时,它复杂而完备的国家职能设计,让人能真正体验到权力的乐趣。不能否认,人的本性中都有一些这样的东西,虚拟的 权力满足了人们潜在的需要。但也正是因为如此,这里也诱发出人们权力渴求中一些恶的本性,使这里有了黑暗面。    再就是,三联的游戏设计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新人进入,在很长时间内要靠一些完全重复性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小游戏来赚钱和增加经验。由于游戏设计的复杂性,当具体的官吏意味着承担太多的日常工作,根本没有多少时间与朋友交流。也就是说,它为交朋友和朋友交流创造的形式、空间和时间都不够。再就是,这里还不能有效地鼓励人们进步,发学问帖子与发水帖没有区别,应当让发高水平的帖子成为游戏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和目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游戏性)网络应当具有的两大功能两者各擅其一,新浪长于创造好的气氛让大家交流并成为朋友,三联的游戏性更能让人在其中找到乐趣,体验一种虚拟的创造。游戏能够吸引各种人进入,也便产生了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敞开的交流便自然划出了格调,从未来的发展看,它终究只能是属于少数人的。
阅读全文

    下面我们看关羽第一次的“降”。关羽在下邳附近为曹操大军围困。演义中借张辽之口说关羽若不投降而战死的话将有三罪:“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使君方败,而兄即战死,倘使君复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复得,岂不负当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刘使君以家眷付托于兄,兄今战死,二夫人无所依赖,负却使君依托之重。其罪二也。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为义?其罪三也。”并说暂时投降有三便:“一者可以保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在这个背景下,关羽提出三约,才有了后来“身在曹营心在汉”和“千里寻兄”的所谓义举。    如果投降都说“身在曹营心在汉”“留有用之身”的话,一切的投降便成为正当的了。事实上,历史上许多的投降都是不被原谅的,比如李陵。李陵自提5000步卒,深入大漠,与匈奴主力8万 血战,重创单于,道穷矢尽,陷围无救。不得已而出降(当时“降”为俘非叛)。可以说李陵其降, 非为怕死,乃思有以报汉耳。但李陵之降,不仅汉武帝不能原谅他,而且数千年来骂声不绝。那么,关羽的投降与李陵有和区别?    其实是有区别的。匈奴与汉不仅异国,而且异族,在但是来讲,是完全敌对的势力。但曹操与刘备之间的关系不是这样。曹刘都是汉的臣子,曹操为汉丞相,以朝廷的名义行征伐。曹操是否有不臣之心我们先不论,至少当时曹操并没有反叛汉室之实际行动,关羽之降是“降汉不降曹”。当时关羽心里实际上怎样想并不重要,但因为曹操打着朝廷的旗号,而且事实上关羽后来又投奔了刘备,后人就完全可以把关羽的行为解释为“降汉不降曹”。而且即便是降曹,曹操与刘备在当时的割据混战中也是分合无常,随时有可能因为情况的变化而成为朋友的,这也正是后来曹操不杀关羽并允许关羽千里寻兄的一个重要因素。关羽的这次“投降”是在不违背国家民族大义的前提下成就了兄弟之义。    我们再看关羽第二次的“不降”。关羽镇守荆州时,刘备已正式建立蜀汉,蜀汉与东吴和曹魏之间是敌对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关羽不仅是作为刘备的义弟镇守荆州,而且是作为蜀汉重臣,被交之以国家重任。面对诸葛瑾的劝降,关公的回答是:“安肯背义投敌国乎?”这时刘备已自立为汉皇帝,以汉之正统自居,此时,任何不归顺刘备而与之对抗的势力便都是“汉贼”,况且,关羽作为蜀汉重臣,没有完成所交付的国家重任,丢了荆州,即使能够再回到蜀汉,如果不自领一死,就会让刘备背上“因私废公”的不义之名,事实上,以刘备的枭雄风格,肯定也会演一出“挥泪斩义弟”的好戏。作为战败的英雄,关羽已是不得不死。关羽心里也是明白这一点的,所以他选择死,而不是降。在后人眼中,这一死不仅是成就了国家大义,也是成就了兄弟之义。    正是关羽这一降一死的两次截然不同的选择能够最好地阐释儒家“义”的内涵,所以是关羽而不是别人被塑造成了“武圣”。
阅读全文

    西晋末年,政治黑暗,军阀混战,五胡祸乱中华,士人所面对的生存环境相当恶劣严酷。石勒石虎等暴君动辄杀人数万,生命被抛掷成一粒粒沙尘,世界一下字变得如此荒谬,在生存的权利都很难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作为文化精神担负者的士人如何坚持自己的文化理想,该以怎样具体的实践形式来“践形”天道?    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化思潮是魏晋玄学,讲究以道家式的达观来实践儒家的礼教精神,魏晋玄学的柱梁郭象称,“名教即是自然”,表面上是讲名教与自然的无间融合,实质上是把名教的基础建立在“自然”上,与王弼“以无为本”的“贵无论”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对人性基础的强调,这一人性是气质层次个体的人性(不同于孔孟和宋明儒偏道德层次的共通的人性)。    落实于气质层次人性的魏晋玄学是把社会责任的道德承担拉回到个体的生存选择上:是否为天下尽道德义务,来自社会共同体的道德礼教规范对个体已经没有内在的约束力,你可以也应当本着你本性的要求来实践社会生活。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产生这样的思想也是必然。    到东晋南渡时,中华社会的生存苦难到了一个极点。并不是所有的士人都选择南渡,对具体的人当然有具体的原因,但不管是南渡还是留在北方,都开始有一部分人,即使面对严酷的生存考验,也开始因为忧心天下之兴亡,开始探寻一条出路。    明末的顾炎武在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讲,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是一朝一姓之亡,亡天下是礼教沦丧,率兽食人,也就是说,一种文化精神的维系对社会秩序以及文明的维持有根本性的作用。    东晋南北朝时的士人在探寻出路时,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探寻如何保存中国文化(含制度)之统,其中南渡士人选择的是“保江东以存中夏之统”,北方士人选择的是“以夏变夷”之统,陈明先生对此有论述,下篇将介绍并评述之。
阅读全文

    白日兄在《小议赵云》一文中称,“赵云只屈从于愚忠和愚义。曹操为政治野心而存,仲达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有的人为了飞黄腾达,有的人为扬名与世,有的人为造福后人。虽然这些目标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他们有自己的目标。……英雄就是需要个性的,有目标的,有野心的!项羽如是,曹操如是。”“有个性,有目标,有野心”即使不是英雄的充分条件,也是必要条件。有道理但不够全面,可讨论。    三国是怎样一个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有人说,乱世出英雄。乱世就一定出英雄吗?五胡乱华,十六国纷争,乃至五代时期,为什么就没有留下多少千古传诵的英雄?英雄是什么,怎样才算是英雄?人,(从哲学角度)分析地看,可分为三个层次,与肉身、现象界关联的感性层次;在抽象世界建立体系的知性层次;居于两者中间并起动力统摄作用的意志层次。    汉末,制度及其文化维系体系虚伪僵滞后,它便不再能够代表整体,这时整体便经由个体的意志来体现,个体依据其所把握的整体在现实中重建整体秩序。三国时代是作为意志的个人第一次觉醒的时代,所以我们可以感受到“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那时的人都是意志的人,而非道德的人,知性已降格为权谋。    所谓英雄,是个体的意志(自觉或不自觉)呈现了生命力,个人的奋斗目标与时代精神的要求相符合,因此个人的功业也便成为了历史的功业。需要注明的一点是,英雄都是在历史叙述中被(史家或民间叙述者)塑造成为英雄的。因此。英雄的功业,或虽未成功而表现出来的奋斗精神,体现或应和了人心中共同认为是正义,并且是需要克服较大阻力才能实现的正义。    分析地说,英雄首先是作为个人,而不是作为一个成功的团体的代码而成为英雄的,所以英雄是个性化的。其次,英雄是以其现实性的功业而成就的,这里的功业不一定是“成功”的功业,奋斗未成功同样可能是功业,但前提是虽未成功,但同样产生了历史影响,尤其是对时代精神产生了影响,如文天祥抗元。再次,个人的功业与时代精神的要求相应和。时代精神的要求并不一定是道德性的要求,如三国时期。    另外,每个时期因时代精神的不同,所塑造的英雄也不同。如罗贯中时代,宋明理学为时代主导精神,把刘、关、张等塑造为英雄,主要着眼其道德角度。
阅读全文

    (刘备在新野)    伤    大业未成髀肉张    无人会    忧汉室兴亡
阅读全文

    孔融虽然对曹操极尽讽刺并多次暗中阻挠曹操代汉,如丕纳甄氏、倡议恢复古制(就是京城附近500里都是直领地,封国要在京城500里外,而曹操的封国在这个范围内)、北征乌桓、反禁酒令等等。但这些对曹操的统治来说,并没有构成实质性的"政治军事上的"威胁。    虾兄所举几例都是讲孔融的言行在主观上是要不利于曹操,不支持或者是要限制曹操的野心,但在客观上并没有构成实质性的"政治军事上的"威胁。    前期袁曹相持时,天下诸侯对两方保持中立者多矣,对曹操而言,只要不是像刘备那样直接与袁绍形成战略上的配合与呼应者,其余都谈不上“实质性的威胁”。    后来孔融在许昌,随意评论朝政和官员是非,明显是对曹操执政的挑战和蔑视,但因为也没对他的统治构成实质性"政治军事上的"威胁,所以曹操能够长期忍受。    虾兄又言:我们讨论的是孔融的言行与当时传统思维定势下儒家理念是否忤逆抵触的问题,不是孔融言行是否就是实践了真正儒家仁义精神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孔融言行是否在当时被目为“异端”?我看,他的言行正是当时传统所不能接受的“异端”。 曹操以“违天反道,败伦伤理”的罪名杀孔融,也是因为这个罪名能够为当时人所理解所接受,是一个非常好的“托词”。不错,我赞同.但曹操以此理由杀孔融,并非仅仅是一个托词.    我认为曹操之所以杀孔融,正是为了建立文化礼教上的秩序,不允许孔融这样真正秉持儒家文化精神的人对朝廷实行的实质上已经虚伪的文化礼教提出置疑.也就是说,孔融对曹操构成的威胁不是"政治军事上的"威胁,而是"文化礼教上的"威胁,因为后者同样会给他的统治带来麻烦,但这毕竟不同于刘备孙权等人对曹操构成的"政治军事上的"威胁.
阅读全文

    昔在洛阳,会董卓废立,融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转为议郎。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卓乃讽三府同举融为北海相。董卓云:方今天下黄巾祸乱方殷,而北海尤甚,非孔兄之大才不足以平之也。遂付以北海太守之命。吾本书生,兵甲非吾所长,然国家处危难之秋,融不敢以个人安危得失为计,唯慷慨赴任,死而后已。    仆自到任之日,招榜安民,劝课农桑,整修武备,训练士卒,枕戈待旦,不敢有一时或息。计为政大端约略有三:    修城课农    青州地方八百里,东临大海,西北阻大河,西南抗泰山,胶东腹地土地肥沃,兼有鱼盐之利,若境守民和,本有金汤之固。奈桓灵以降,政失其本,民不聊生,变乱纷起,郡城对内无险可守,遂至贼势猖狂。故修城固本应为当务之急。    泰山东延,其端有山名云门山,峻拔陡峭,山之东十里外有河名南阳河,深挖之可作护城之渠。吾依山带河都昌城,贼莫之破,招纳流民,课农课桑,未三年而仓廪之粟满。(后东晋十六国时期,南燕依此修广固城并建都于此)    举纳人才    乱世靖难以人才为先,而欲得人才,需亲土厚民,得人之心。郡人甄子然﹑临孝存知名早卒,融恨不及之,乃命配食县社。其余虽一介之善,莫不加礼焉。郡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为棺具而敛葬之。融更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郑玄﹑彭璆﹑邴原等,皆为一时文学之选。    有东莱人太史慈者,以武著称,素有侠名。避事之辽东,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赡恤殷勤,过于故旧,以收其心,为国家储备一栋梁之才。    守土安民    仆负高气,志在靖难,自到郡之日,收合士民,起兵讲武,驰檄飞翰,引谋州郡,而才簄意广,迄无成功。贼张饶等髃辈二十万觽从冀州还,融逆击,为饶所败,乃收散兵保朱虚县。后黄巾复来侵暴,融乃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融逼急,乃遣太史慈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得兵三千救之,贼乃散走。    建安元年,为袁谭所攻,自春至夏,战士所余裁数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内接。余将兵无才,唯隐几读书,城夜陷,妻子为谭所虏。余面见袁谭,晓以仲尼仁本爱民之义,愿以己身换取北海数千百姓性命,谭止屠刀,融乃奔东山。
阅读全文

    前些日子有人转贴了强国论坛的一篇文章,说三国演义对中国人性格的影响类似于圣经对西方人性格的影响,说三国演义完全是推崇权谋,所以中国人好权谋,总是钻空子,算计人,没有一种尊重法律和制度的观念,而在圣经影响下的西方人都遵守上帝的律令,所以形成尊重法律的观念。    首先,三国演义推崇的不是权谋,而是道德,刻画刘备、关羽、诸葛亮等人,都是把他们描写为仁义忠孝的化身,罗贯中为了刻画小说形象,甚至不惜改变历史史实。    当然不可否认,小说中写了不少权谋的东西,并且后世很多人从中学到了大到军国相争,小到邻里算计的权谋计策,所以有人讲,皇太极就是读了几遍三国演义,就用离间计杀了袁崇焕,并最后打败明朝。    其次,遵从上帝的指令与尊重法律完全是两回事。基督教与民主法制制度是西方社会的两极(当然并不是没有关系)。有关这一问题可参阅刘小枫相关著作,偶专集中有《法制观念的省察与反思》一文。    三国演义确是体现了很多中国传统的观念,就尊重(广义上的)法律这个论题而言,由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礼教对社会规范的维系作用可大致相当于法律在西方所起的作用,因此这个问题在中国就是如何对待社会既定的道德教条(礼教)问题,中国人认为:一、尊重心中的良知比遵守外在的法律和道德教条更重要;二、面对具体的情况时,个人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本良知决定如何实践道德。    我们来看三国演义中一个具体的例子,关羽之降曹及后来千里寻兄及再后来华容道放曹操。关羽后来被尊为“武圣”,演义所刻画出的这种“义”起了最关键的作用。    当日关羽屯于土山被曹军包围而欲死战时,张辽称若关羽战死,将有三罪。辽曰:“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使君方败,而兄即战死,倘使君复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复得,岂不负当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刘使君以家眷付托于兄,兄今战死,二夫人无所依赖,负却使君依托之重。其罪二也。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为义?其罪三也。”所以关羽定下三约而降曹。    在后人评论中,这是舍小义而存大义。后来的千里寻兄,是对这一大义的践诺和完成。    如果上面可以理解为舍小义而存大义,那么华容道上,关羽明明是以私废公。且看: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不忍。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    这个例子最鲜明地体现出,个人重心中之“义”高于对家国律令的服从。小说中一再强调“不忍、动心、愈加不忍”,这是仁之体现。在儒家观念中,义出于仁,仁是更根本性的。    这里面可思考和论辩的地方很多,我个人的一些论点一个是太复杂,二是不适合论坛讨论,这篇文章就算作个引子吧。
阅读全文

魏蜀吴各自称帝之影响分析(上)    魏蜀吴三国先后分别称帝,结果与影响是不同的。这与他们称帝时的立国精神是息息相关的。    称帝前,曹氏“挟天子以令诸侯”,其政权合法性的理论基础是最强的,因此相对也得到最多士人的支持。曹操去世后,其所依恃的权力维系因素对曹丕来讲不再存在,曹丕为驾驭臣下维持统治,不得已借用“禅让”理论而称帝(前文详论)。    曹丕以“魏”为国号,当然主要是由于曹操受封魏王(封地在邺,属古魏地)。但我们要看到,“魏”是一个地域性政权符号,它强调政权的地域性根源,以获得以魏地核心地区的北方士人的认同。同时,这一政权以“禅让”的外在形式构建其作为汉中央政权的继承地位。蜀之立国,以“汉”为国号,是强调对汉代文化符号的直接继承。而吴之立国,是完全体现其作为地域性政权的特点。    三国立国精神迥然不同,直接影响到他们用人为政的方针,也便影响他们的政权能获得哪一部分力量、在多大程度上的支持。    曹操笼络到的士人,既包括像荀玉那样为扶持汉室而支持曹操的人,也包括王朗那样基于现实考虑和对曹操个人能力的认可而追随曹操的人。曹丕时代,除继承外,主要是利用陈群的九品中正制,从北方地区选拔士人,这一时期进入曹魏政权的士人,一是出于现实功利的考虑,求取功名以荣身显家;再就是出于对政权之地域性认同。这两者其实是统一的,或者说前者就是由后者延伸出来的。    但我们要注意的是,曹魏政权除了地域性之外,还以“禅让”强调其继承性。而这一继承性因其对形式性的强调多伴随的精神内涵的缺乏,造成了政权合法性基础中不可避免的虚伪性。所以这一时期进入曹魏政权的士人并不是忠于曹氏这一姓一朝,而只是终于这个能够让他们荣身显家的地域政权,所以后来司马氏篡位能“平稳过度”,很少有士人起而捍卫曹氏政权。
阅读全文

    三国时的辽东指今辽宁省辽阳市以南及辽河以东之地,广义上包括今辽宁全部,吉林一部分,河北东北部,还有朝鲜北部一部分。由于山水阻隔和气候的差异,辽东在地缘政治上形成一个较为独立的区域。    西汉时在朝鲜北部置乐浪郡,后来政治控制力减弱,乐浪郡辖地较前已缩小。“建武六年,省都尉官,遂弃领东地,悉封其渠帅为县侯,皆岁时朝贺。”东汉时,玄菟为辽东的一个郡。史载“永康元年,王夫台将二万余人寇玄菟,玄菟太守公孙域击破之,斩首千余级。至灵帝熹平三年,复奉章贡献。夫余本属玄菟,献帝时,其王求属辽东云。”公孙氏数代积累,成为辽东主要的统治家族。    汉末变乱之初,因黄巾势力基本未侵蚀到辽东,辽东成为中原人避乱的乐土,避乱者中较为出名的有管宁、邴原、王烈和太史慈(后者时间较短)。《资治通鉴》载,管宁避难辽东,所居之处,旬月而成邑。是讲当时在辽东的许多中原流民,感于管宁的贤名,都来投靠他,在管宁的土窑周围搭房子居住,不多久,这地方就像个村镇一样热闹了。当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流民能在异乡的辽东找到一小块乐土是很不容易的,都有忧患意识,加上当地开化较晚,民风较淳朴,所以比较容易教化。另外,当地物产较为丰富,经济上比较容易自己自足,也是能够较为安定的一个重要原因。    太史公对于辽东之风俗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昔箕子违衰殷之运,避地朝鲜。始其国俗未有闻也,及施八条之约,使人知禁,遂乃邑无淫盗,门不夜扃,回顽薄之俗,就宽略之法,行数百千年,故东夷通以柔谨为风,异乎三方者也。苟政之所畅,则道义存焉。仲尼怀愤,以为九夷可居。或疑其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亦徒有以焉尔。其后遂通接商贾,渐交上国。而燕人韂满扰杂其风,于是从而浇异焉。老子曰:“法令滋章,盗贼多有。”若箕子之省□文条而用信义,其得圣贤作法之原矣!
阅读全文

39PK对战实录——宝宝 VS笛子时间:7日19:00—8日18:00地点:宝宝的狗窝双方:刘备(宝宝)  VS   孙策(笛子)剧本:IF剧本 200年汉忠臣无力回天形势:刘备(宝宝)与马腾联合占领洛阳雄居西北,孙策(笛子)扫平江东统一东吴。刘备(宝宝)的优势在于占领洛阳拥立皇帝官位极高,帐下马赵关张(五虎将仅缺黄忠),而且与西北异族关系是信赖,没有后顾之忧;劣势是武将兵法多以步兵骑兵为主,没有可以攻城的弩兵兵法,更重要的是没有一个象样的军师(默认军师是智力只有77的关羽!!!),而且自己周围没有几个空城。孙策(笛子)的优势在于江东富饶(相对凉州)初始条件较好,帐下拥有周瑜太史慈等大批牛人(单单98智力的军师就足让宝宝口水直流),而且个个精通弩兵兵法。此外,荆南四郡和西南大片空城也是非常充足的后备力量。劣势是官位低,没有洛阳那样的巨大城市,隔壁住着的山越还虎视眈眈形成后顾之忧。   实录一:初期一开始,大家还是一贯的方针战略:拉人比赛。由于孙策(笛子)帐下政治力高的牛人大把,加上东吴本家的人都在江东本地闲逛,使得孙策(笛子)很快就将甘宁鲁肃等江东名人收入帐下,还抢了汝南一带原本刘备下面的廖化龚都等人,很快就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孙家军。相比之下没有高明军师的刘备(宝宝)就吃亏很多,经常因为军师的错误情报白跑一趟,害得原来几个铁定的“刘家人”去了江东。。。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令全球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刘备下面的人搜索洛阳的时候一不小心一不留神的情况下发现了一个叫做司马懿的小伙子(200年的时候应该还是),而且一录用就成功了!!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一下子就扭转了战局,双方的实力差距顿时拉小了!而同时,孙策(笛子)保持他一贯的战略作风:让一个武将带一个小兵去占周围的空白城(和他对战几十回他没一回放弃过这招,残念``),仅花了短短数月他就占领了荆南四郡和西南大片空城,一时间钱粮大增,官位急升。相比之下,这个时候的刘备(宝宝)就“猪头”了很多,居然派了一个会骑射两个会突进的部队去打张鲁的一个关卡——这是宝宝这次对战中犯下的最致命的错误:不利用和异族的信赖关系请求他出兵帮忙要自己跑去打,结果打了数月没攻下来还消耗了附近长安天水的大量援兵。但是好在宝宝没有集中精力打张鲁,而是调齐所有力量在洛阳一带聚集,准备攻打宛和许昌。   实录2:中期这个时期是起关键作用的时期,也是双方发展的黄金时期。刘备(宝宝)调齐全部兵力,完全借助少得可怜的几个会弓骑的马家武将,以老牛拖烂车的速度攻下宛和许昌,获得大量预备兵和钱粮,实力大增,于是分兵两路同时攻打刘表的新野和曹操的陈留。相比之下,孙策(笛子)要顺利得多,几个飞射几个连弩简直可以把城墙当空气,一下子从庐江打下江夏和寿春,还占领了汝南,开始与刘备(宝宝)和曹操同时接壤。同时,他不断拉人搜人的工作给他带来了大量牛人,很快就拥有了全飞射和全连弩的超强组合。但是接下来的一个事件宣告这段黄金发展时期的终结:原本双方同时看中的“肉馅包子”刘表,在被双方围攻的局势之下被迫选择了与刘璋联合,一时间中原西南一带最强的势力形成了。这个事件一下子打破了双方围灭小势力的割据,初步形成了由西南刘璋,东南孙策,华北袁绍,华中曹操和西北刘备的五强格局。    实录3:中后期前面很长一段时间累积下来,最终形成了孙策(笛子)的强大优势: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要将有将,而且各个都是射箭攻城的牛人,形成了一面倒的局势。可是就在中后期,他的各种隐患暴露出来,导致他的优势折了大半!首先是由于他地盘的过度庞大导致引起左邻右舍的极度不满:一直被他用金钱外交蒙蔽双眼的山越醒悟过来,坚决拒绝再收黑钱,毫不留情的出兵攻城,如果不是孙策(笛子)一直在建业一带保存着一只亲卫队,相信现在江东只剩三个空白框了;同时,西南的南蛮也急速出兵,接连攻打云南等城,大大削弱了孙策(笛子)的后备兵力。其次是攻打江陵犯了一个超级低级的错误:从港口出兵打城,明知对方已经出城迎击还要把港口里的兵力全部派出,结果城没打下来港口被占了,变成进退两难前后遇敌。而陷入这个困境的是他大最强队伍孙策队。。。一时间损失巨重!!!最后是由于他过分的注重培养弩兵将领使得擅长近战的武将极度缺乏,而就在这种情况下他也犯了这次对战最致命的错误:居然派了太史慈等几个会飞射的人和他的两支弩兵队伍来进攻我的许昌,而我的许昌虽然刚派出兵但是却留着马超赵云等牛将数人,由马家4将加赵云组成的强大突击队伍,碰上太史慈的飞射部队仅用一次突进连锁就消灭了他9000多兵!!!这个场面据说是笛子打39以来从未见到的。就这样,他的几支强大军队全部溃灭,还把精心培养出来的最强牛人太史慈“送”给了我。如此一来形势很快扭转,加上刘备(宝宝)一直不断发展洛阳终于小有所成,钱粮大增同时还宝物满地随便捡,实力大增,双方势力终于达到接近平衡的状态。  孔门弟子    补充:其实江陵一战我损失并不大,我从港口进攻江陵城(孙策韩当等,25000兵),就是为了打其出城部队的,步兵兵法,消灭了其1万多兵和一支部队。错误是港口留的兵太少了,不到3000,结果被刘表攻下,孙策于是撤退到另一个港口,兵力损失不多,而刘表占领那个港口以后,竟调来了2万多兵守港口,孙策随后再次出兵,以攻击城壁,攻破港口后得到很多伤兵。总体来说,在这个局部,我耗费的时间多了一点,但多得到了大量伤兵(近2万),并利用这个优势很快占领了襄阳。到我们停战时,我的兵力分成3大部分:一、汝南和陈留之间的中牟阵有5万(针对许昌防守,因为后方的汝南、寿春都是没兵的,并形成牵制,使许昌也必须留守大量兵力。宝在许昌有2万兵,还有1万多伤兵,近2万预备兵),陈留2万多(针对虎牢关和洛阳防守,宝在那里的总兵力约2万)。在这个西线战场我取防守战略(我的野战武将实在太少,而对方又太强),留下周瑜(可以伪报)和周泰、廖化等野战将领。在这个局部,我的兵力略少于宝,但差别不大,防守应该问题不大。二、江陵和襄阳,各有约3万兵(加上伤兵和预备兵)。有孙策、甘宁等人,计划主攻刘璋。江夏有2万兵,是面向宝马上将攻占的新野防守的。三、下邳、小沛,3万多兵。有一大批会弩兵兵法的将领,已展开对北海的进攻,那里有袁绍的3万兵。在攻城中,指日可下。另外,秣陵等地还有少数兵力,是防守和支援用的。宝的优势是长安、宛城、许昌、洛阳四个大城市可以互相支援,而且经济都比较发达,每季度增加兵力多,而且有几个关口,有大批野战武将在,绝对是无懈可击。(我在经历过太史慈事件后,对5连动突击印象太深刻了)他可采取的战略是吸引我与他展开战略决战,甚至可用一个城做诱饵。所以他从许昌出大兵(加宛城、西城兵超过5万)进攻新野及旁边的港口,摆出主力南下的样子,许昌留兵1万多。我还是下定决心,目前仍不进攻许昌,除非他的主力已经开始进攻襄阳或江夏(襄阳我会全力防守,他若主力进攻江夏我就撤退)。我的基本思路是进攻刘璋,获得四川的稳固后方。然后主要进攻方向放在黄河以北,进攻袁绍是次要的,从黄河北岸进攻洛阳边的港口,有海军优势应该没问题,再夹攻洛阳。由于这个绕路战略耗费时间较多,南线可能有一定失利,我可以放弃几个城市,但保存兵力,在适当的地点建个城塞防守。目标是打破洛阳附近的钢铁防线。最后靠兵多、城多的优势拖下来。目前我的城比他多5个左右,将多近20个,兵力也多出三万左右,但他的地理位置比我好。
阅读全文

   我们先讨论第一个问题:为何西方没有出现分久必合。西方社会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统一就是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分裂瓦解以后,西方社会就一直“分”下去了,由封建社会下的邦国分立一直到民族国家的兴起,各国并立成为成为西方社会的常态。即使出现了象奥托大帝、拿破仑或希特勒这样欲统一整个欧洲的狂人,也会因为反对与分离的力量过于强大而功败垂成,因为在大多数欧洲人心目中,他们首先会意识到自己是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欧洲人。他们会感觉到彼此之间巨大的差异,这种对差异的感觉远远超过对共性的感觉,虽然共性也不少——在中世纪时,共同的语言拉丁语,共同的信仰基督教,曾经起到巨大的融合作用。但这些共性因素无法阻挡地域性的民族国家成为欧洲的基本组织形式,地域性的民族语言成为主要语言。但中国的情况却不同,虽然如果做细化的统计,中国分裂的年份可能比统一的年份要长,但自秦汉以后特别是宋朝以后,大多数中国人首先把自己看作汉人或说华夏,其次才会想到自己是哪个州或哪个郡的人(春秋战国时候还不是这样的,人们首先会想到自己是秦人、楚人,等等)。即使出现分裂割据,割据的君王如果足够强大,都会以统一作为诉求,而不会只满足于偏安割据。   
阅读全文

   凌云雕龙《东汉灭亡滥觞析论──从孙坚立基生平见微知着》 的核心问题是记述孙坚由一个为朝廷镇-压叛-乱的“忠国护民的英雄”转变为一个攻击朝廷郡县、与盗贼无异的军-阀,“见微知着”,探讨汉王朝由于郡守脱离控制、互相攻击导致政权瓦解。    但本文将孙坚之转变视为堕落,转变之因由论述并不充分,只认为是个人野心的膨胀,这样便忽略了一些对当时政-治形势影响更为重要的一些因素,从而对东汉王朝瓦解的关键点没有抓住。        文中言:    当时孙坚不但离开本郡(长沙郡)用兵零陵郡及桂阳郡,甚至还离开荆州,远征扬州豫章郡的宜春县。……但是若把此时讨贼的官军,比照起后来堕落成盗贼,此番义词却变狡辩,这正是孙坚一生忠奸之间的分水岭。      该文第三节题目更是“从忠臣到叛贼-脱疆野马不受节制”文中言:    但是一但权臣擅兵又不受控制时,从野心及犯行而言,作为形同盗贼。从孙坚后来诱杀荆州刺史王叡、斩首南阳太守张咨以及攻击荆州刘表,这与当初会稽叛贼攻击郡县、荆州黄巾燔烧郡县杀害长吏、凉州边章及韩遂之叛-乱、还有长沙区星率众攻围城邑等,并无太大的区别。            孙坚诱杀荆州刺史王叡、斩首南阳太守张咨以及攻击荆州刘表,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行为,是与当时的全国形势分不开的。时为190年前后,当时董卓已经控制朝廷,并行废立之事。由于董卓是以武力军阀的身份控制朝廷的,其权力地位不被士大夫阶层所承认,其权力合法性受到质疑,所以董卓控制下的朝廷不再能够完全代表天命。此时朝廷下诏书任命的官员也不再享有天然的合法性,所以才出现了孙坚进攻朝廷郡县的行为,实际上孙坚的行为前后并没有根本的转变。从表面上看起来的转变只是由于朝廷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在中国这样的大一统国家中,中央朝廷是否具有合法性至关重要,特别是在继承的程序上,正因为此,世袭制因其稳定性得以长期坚持。        黄巾起义并没有直接造成中央无法控制地方,朝廷号召各地起义兵平乱,但以皇甫嵩为统帅的朝廷军队依然能够控制全国的局势。这一局势的前提是朝廷的合法性在士大夫阶层没有受到质疑。但董卓当政并行废立之后,这一前提没有了,所以各地的诸侯开始各专其命。        在朝廷失去权威性的时候,社会阶层中积累起来的社会权力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像袁绍、袁术凭借其世家大族所积累起的社会资源开始填补临时的权力真空。所以孙坚虽然从官职上可以与袁术平坐,却要听命于他。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孙坚的奋斗在开始时,个人的成名欲望是建立在为朝廷建功的基础上的,在朝廷失去权威性时,他们的努力仍是要恢复朝廷原先的权威性,只有少数占有相当社会权力资源的世家大族开始寻求割-据以维护其本身利益。像孙坚这样非世家大族者,在没有与地方大族结合以前,寻求的主要是军功,所以他奋斗的目标不是占有多少地盘,因为他觉得如果没有朝廷的承认,他无法占有什么地盘。因为此时虽然朝廷的权威已受到置疑,但仍然是天命的唯一来源(虽然已削弱),正因为此,受到朝廷正式任命的刘表能够较轻易地夺取荆州。
阅读全文

    案《禹贡》荆及衡阳之地,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周礼》:“正南曰荆州。”《春秋元命包》云:“轸星散为荆州。”荆,强也,言其气躁强。亦曰警也,言南蛮数为寇逆,其人有道后服,无道先强,常警备也。又云取名于荆山。    六国时,其地为楚。及秦,取楚鄢郢为南郡,又取巫中地为黔中郡,以楚之汉北立南阳郡,灭楚之后,分黔中为长沙郡。汉高祖分长沙为桂阳郡,改黔中为武陵郡,分南郡为江夏郡。武帝又分长沙为零陵郡。及置十三州,因旧名为荆州,统南郡、南阳、零陵、桂阳、武陵、长沙、江夏七郡。    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魏武尽得荆州之地,分南郡以北立襄阳郡,又分南阳西界立南乡郡,分枝江以西立临江郡。及败于赤壁,南郡以南属吴,吴后遂与蜀分荆州。于是南郡、零陵、武陵以西为蜀,江夏、桂阳、长沙三郡为吴,南阳、襄阳、南乡三郡为魏。而荆州之名,南北双立。    蜀分南郡,立宜都郡,刘备没后,宜都、武陵、零陵、南郡四郡之地悉复属吴。魏文帝以汉中遗黎立魏兴、新城二郡,明帝分新城立上庸郡。    孙权分江夏立武昌郡,又分苍梧立临贺郡,分长沙立衡阳、湘东二郡。孙休分武陵立天门郡,分宜都立建平郡。孙皓分零陵立始安郡,分桂阳立始兴郡,又分零陵立邵陵郡,分长沙立安成郡。    荆州统南郡、武昌、武陵、宜都、建平、天门、长沙、零陵、桂阳、衡阳、湘东、邵陵、临贺、始兴、始安十五郡,其南阳、江夏、襄阳、南乡、魏兴、新城、上庸七郡属魏之荆州。及武帝平吴,分南郡为南平郡,分南阳立义阳郡,改南乡顺阳郡,又以始兴、始安、临贺三郡属广州,以扬州之安成郡来属。    荆州处三国交界、为三国分占,是三国争夺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荆州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地理位置。对于吴国,荆州处上游,是进攻江东的门户。吴国要想稳固立足,必须占有荆州。对于魏国,荆州是南下的桥头堡,是进攻的基地,这一基地的作用主要是由于汉江。对于古代战争来说,后勤物资的运送很大程度要借助水路,因为水路安全、快捷、运送量大,而在隋朝大运河开通以前,汉江是中原地区唯一由北向南入长江的大何,也就是唯一的运输和进攻通道。这一方面的意义对于蜀国相对较弱,但蜀国若想争霸中原,也必须争夺荆州。    二、人才基地。由于北方的战乱,很多中原士人聚集荆州。对于魏国,这里几乎是唯一的水军训练基地,也是搜寻和培养水军人才的基地。对于蜀国,这里是与中原文化相通的孔道,是治国人才的主要来源地,蜀国失去荆州,是其后来人才凋零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方面的意义对蜀国最为重要,对吴国意义相对较弱。    三、粮食物资基地。荆州以江汉平原为腹地,幅员广阔,为鱼米之乡。随着北方战乱,中原人民南下,荆州在三国魏晋时代已经得到相当的开发,具有形成粮食基地的良好条件,而粮食是冷兵器时代国力最重要的基础。三国时由于荆州被三国激烈争夺,战乱带来破坏,使粮食基地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但从刘表占有荆州时的富足已可见一斑。而蜀汉失去荆州,也使其后来的北伐总是底气不足。    就三国时期而言,可以这么说,得荆州者得天下,失荆州者便意味着失去逐鹿天下的资格。
阅读全文

   一史学前辈曾指出:一个已经腐朽的王朝,恰恰是在其认识到自身的问题而开始改-革时,最容易引发革-命而导致自身的灭亡,清末民初的历史清晰见证了这一规律。笛子回观汉末三国历史,也同样发现有这一规律在起作用。东汉末年使朝廷意识到危-机的事件是黄巾起-义:“旬月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感受到危-机的汉灵帝问计于中常侍吕强,对曰:“党锢久积,人情怨愤,若不赦宥,轻与张角合谋,为变滋大,悔之无救。今请先诛左右贪浊者,大赦党人,料简刺史、二千石能否,则盗无不平矣。”吕强的回答很明确,对付起义最根本的解决方案是搞好朝廷自身的政-治,就当时的具体情况来说,首先要平-反党锢之祸,其次要“诛左右贪浊者”。面对现实危-机,帝惧而从之。壬子,赦天下党人,还诸徙者;唯张角不赦。发天下精兵,遗北中郎将卢植讨张角,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硃俊讨颍川黄巾。汉灵帝在整顿吏治中开始看到宦官的危害。及封谞、徐奉事发,上诘责诸常侍曰:“汝曹常言党人欲为不轨,皆令禁锢,或有伏诛者。今党人更为国用,汝曹反与张角通,为可斩未?”也开始打算清理对朝廷政-治损害最大的宦官问题。当时的朝廷之中,是不乏有识之士人的,他们能看到关键问题,并且愿意为朝廷出力解决。但朝廷中更有代表旧势力的小人,不愿自己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不惜为私利而害忠良。而最高统治者常常摇摆与两方之间。而这一摇摆并不是由于统治者的个性,而是一种不得不然,因为王朝是以旧势力为权-力基础的,这是一个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事实。这从下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到:在文的方面:护军司马北地傅燮上疏曰:“臣闻天下之祸不由于外,皆兴于内。……黄巾虽盛,不足为庙堂忧也。臣之所惧,在于治水不自其源,末流弥增其广耳。陛下仁德宽容,多所不忍,故阉竖弄权,忠臣不进。诚使张角枭夷,黄巾变服,臣之所忧,甫益深耳。何者?夫邪正之人不宜共国,亦犹冰炭不可同器。……陛下宜思虞舜四罪之举,速行谗佞之诛,则善人思进,奸凶自息。”中间一句“诚使张角枭夷,黄巾变服,臣之所忧,甫益深耳。”最可见其见识之深刻。但“赵忠见其疏而恶之。燮击黄巾,功多当封,忠谮诉之。帝识燮言,得不加罪,竟亦不封。”在武的方面:北中郎将卢植连战破张角,斩获万馀人,角等走保广宗。植筑围凿堑,造作云梯,垂当拔之。帝遣小黄门左丰视军,或劝植以赂送丰,植不肯。丰还,言于帝曰:“广宗贼易破耳,卢中郎固垒息军,以待天诛。”帝怒,槛车征植,减死一等;遣东中郎将陇西董卓代之。皇甫嵩之讨张角也,过鄴,见中常侍赵忠舍宅逾制,奏没入之。又中常侍张让私求钱五千万,嵩不与。二人由是奏嵩连战无功,功费者多,征嵩还,收左军骑将车印绶,削户六千。皇甫嵩是东汉末年朝廷中最有能力的将领,战功卓著,在平定黄巾起-义中所起作用最大,但就是因为屡被小人进谗言而无法完成其大业。   
阅读全文

  丞相、相国,并秦官也。晋受魏禅,并不置,自惠帝之后,省置无恆。为之者,赵王伦、梁王肜、成都王颖、南阳王保、王敦、王导之徒,皆非复寻常人臣之职。太宰、太傅、太保,周之三公官也。魏初唯置太傅,以钟繇为之,末年又置太保,以郑冲为之。晋初以景帝讳故,又采《周官》官名,置太宰以代太师之任,秩增三司,与太傅太保皆为上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无其人则阙。以安平献王孚居之。自渡江以后,其名不替,而居之者甚寡。太尉、司徒、司空,并古官也。自汉历魏,置以为三公。及晋受命,迄江左,其官相承不替。大司马,古官也。汉制以冠大将军、骠骑、车骑之上,以代太尉之职,故恆与太尉迭置,不并列。及魏有太尉,而大司马、大将军各自为官,位在三司上。晋受魏禅,因其制,以安平王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义阳王望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凡八公同时并置,唯无丞相焉。自义阳王望为大司马之后,定令如旧,在三司上。大将军,古官也。汉武帝置,冠以大司马名,为崇重之职。及汉东京,大将军不常置,为之者皆擅朝权。至景帝为大将军,亦受非常之任。后以叔父孚为太尉,奏改大将军在太尉下。及晋受命,犹依其制,位次三司下,后复旧,在三司上。太康元年,琅邪王伷迁大将军,复制在三司下,伷薨后如旧。尚书令,秩千石,假铜印墨绶,始贾充为尚书令。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将作大匠、太后三卿、大长秋,皆为列卿,各置丞、功曹、主簿、五官等员。  
阅读全文

        交州。案《禹贡》扬州之域,是为南越之土。    汉初,以岭南三郡及长沙、豫章封吴芮为长沙王。武帝元鼎六年,讨平吕嘉,以其地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日南、九真、交趾七郡,盖秦时三郡之地。元封中,又置儋耳、珠崖二郡,置交趾刺史以督之。后汉马援平定交部,始调立城郭置井邑。        建安八年,朝廷遣南阳张津为交州刺史。津好鬼神事,常著绛帕头,鼓琴、烧香,读道书,云可以助化,为其将区景所杀。土燮交趾太守,共表立为州,乃拜津为交州牧。    初,苍梧士燮为交趾太守。交州刺史硃符为夷贼所杀,州郡扰乱,燮表其弟壹领合浦太守,领九真太守,武领南海太守。燮体器宽厚,中国人士多往依之。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出入仪卫甚盛,震服百蛮。    ——汉末变乱初起时,交州地处偏远,朝廷权力难以控制,导致代表地方势力的士燮一族首先坐大。        刘表遣零陵赖恭代津为刺史。是时苍梧太守史璜死,表又遣吴巨代之。朝廷赐燮玺书,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趾太守如故。后巨与恭相失,巨举兵逐恭,恭走还零陵。    ——刘表所领荆州日益强大,开始向南部渗透。但刘表派出的守臣并不团结,而且后方没有强大的军事支持,使刘表在交州的权力没有维持长久。        孙权以番阳太守临淮步骘为交州刺史,士燮率兄弟奉承节度。吴巨外附内违,骘诱而斩之,威声大震。权加燮左将军,燮遣子入质。由是岭南始服属于权。    吴黄武五年,割南海、苍梧、郁林三郡立广州,交趾、日南、九真、合浦四郡为交州。戴良为刺史,值乱不得入,吕岱击平之,复还并交部。    ——孙权在江东的地位巩固以后,也向交州发展。孙吴有比较完备的官僚系统和后方军事支持,保证了在交州的统治得以确立        蜀以李恢为建宁太守,遥领交州刺史。    晋平蜀,以蜀建宁太守霍弋遥领交州,得以便宜选用长吏。平吴后,省珠崖入合浦。    ——蜀汉也觊觎交州,但事实上军事中心一直放在北方对曹魏作战,对交州事务鞭长莫及。晋平吴前,也无法干预交州事务,说明吴国对交州的控制是相当成功的。
阅读全文

  首先确定两个前提1.让每种数值都起到作用2.让每点数值都起到作用第一点是为了平衡文武武将,否则由于A系武将的类型选择会造成很大差异第二点是因为划分档次很不公平,容易把99和90的区别抹杀,99比98都应该表现出应有的优势(小白的方案并没有完全实现这两个前提,我的方案彻底实现)参考游戏的通常设定,试酿如下原则:1.每次出战必须派遣3员武将组成一个战队2.战争的要素分为兵力和士气两项3.所有武将武力与统御力之和为进攻力,统御力之和为防御力,政治值平均值为初始士气值,智力平均值决定对对方士气的杀伤力。也就是说,每次作战前,先计算出双方军队进攻力、防御力、士气值和智力平均值。4.每回合甲方对乙方造成的兵力伤害为参战兵力*(该回合士气值/100)*(甲方进攻力/乙方防御力)/105.每回合甲方对乙方造成的士气伤害为(甲方智力平均值/乙方智力平均值)*106.所有小数部分四舍六入五取双举个例子:甲方:主将:曹操 99/72/92/96谋士:郭嘉 58/10/98/81先锋:张辽 94/90/83/72士兵:5000甲方初试士气为(96+81+72)/3=83甲方智力平均值为(93+98+83)/3=91甲方进攻力为99+58+94+72+10+90=423甲方防御力为99+58+94=251乙方:主将:刘备 75/74/73/78谋士:诸葛 92/33/100/98先锋:关羽 93/97/77/64士兵:5000乙方初试士气为(78+98+64)/3=80乙方智力平均值为(73+100+77)/3=83乙方进攻力为75+92+93+74+33+97=464乙方防御力为75+92+93=260第一回合:甲方士气83甲方给乙方造成的伤害=5000*0.83*[423/260]/10=664甲方给乙方造成的士气损伤(91/83)*10=11乙方士气80乙方给甲方造成的伤害=5000*0.8*[464/251]/10=740乙方给甲方造成的士气损伤=(83/91)*10=9第二回合:甲方士气 =83-9=74甲方士气伤害=11乙方士气 =80-11=69乙方士气伤害=9类推...战争都以战队为单位。战队数目以进攻方数目为准。进攻方出3个站队,防御方也必须出3个站队。如果甲方战队数多于乙方,也就是说乙方武将数不足以组成与甲方相同数目的战队,将有义勇军将领臭皮匠甲,臭皮匠乙,臭皮匠丙来顶替空缺位置,能力均为10/10/10/10战争总体的胜负由获胜的战队数目决定。比如双方各有3支战队参战,有2支战队获胜者取得总体战胜的胜利。如果各有2支战队参战,一胜一负。则各自获胜的战队继续作战。关于战争的终止:1.任何一方的士气为0或士兵为0则被视为战败,战败方必须割让一名参战武将给战胜方2.在战争超过10回合后任何一方均可终止战争3.在战争未满10回合时一方如想中止战争可以有两种手段a.主动割让一名将领给获胜方(可以为非参战将领)b.双方协商赔款数额(最高5000)每次战争设裁判一名(建议由中立的K斑担任)战争当天进行当天结束(改变原来小白设置的一天一个回合,太慢),每回合以裁判计算完一次并发布回合作战结果为标准。关于战争中的偶然因素:战争中,双方任何一方可以提出单挑(比武力)或较量智谋(比智力),各派一员武将(或军师)出场。然后裁判出三个题目,每个题目答对者,可减少对方武将武力5点,或减少对方军师智力5点。3个题目答完,比较双方武将的武力高低(或军师的智力高低),决定胜负。胜利一方士气上升5,失败一方士气下降5。对方如果不应战,对方士气降低5点,己方士气不增加。比如甲方张辽(武力90)出场,乙方关羽(物力97出场)。裁判出3个题目,甲方答对2个,乙方答对1个,则关羽武力减10,成为87;张辽武力减5,成为,85。关羽获胜。第2场单条比智力郭嘉(98)VS诸葛亮(100)甲方答对2个,乙方答对1个,则郭嘉获胜。(补充:在单挑中受到损伤的武力或智力只在单挑中有效,不形象常规作战中的武力或智力)   
阅读全文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大月氏使臣伊存向博士弟子景卢传授《浮屠经》,介绍佛陀事迹,佛教正式传入中国。  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皆不得出家”(《高僧传》卷四)。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到三国时期,才有了完整意义上的中国佛教第一僧——朱士行。      朱士行,三国魏僧人,颍川(今河南许昌市)人。少年出家为僧,但未受戒。公元250年,印度律学沙门县河迦罗到洛阳译经,在白马寺建立戒坛,首创戒度僧制度。当时,朱士行正在洛阳,立志学佛,魏甘露二年(257)在洛阳出家,成为汉土第一个出家沙门的人。       朱士行是三国时期也是 中国第一个前去西域求法的僧人。他出家受戒以后,在洛阳钻研讲解《小品般若》,感到经中译理未尽。因为当初翻译的人把领会不透的内容删略了很多,讲解起来词意不明,又不联贯。他听说西域有完备的《大品经》,就决心远行去寻找原本。   公元260年,他从雍州(今长安县西北)出发,越过流沙到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一带),果然得到《大品经》梵本。他就在那里开始抄写,共抄写90章,60多万字。公元282年,朱士行就派弟子弗如檀等,把抄写的经本送回洛阳,自己仍留在于阗,后来在那里去世,年80岁。   因为中国佛教僧人在道安以后(公元376年)才“四姓入沙门,皆称释种”,规定“释”为佛门弟子之通姓,所以朱士行是本姓本名,而没有释姓法名。
阅读全文

        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为居,凡百余国。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其大倭王居邪马台国。乐浪郡徼,去其国万二千里,去其西北界拘邪韩国七千余里。其地大较在会稽东冶之东,与朱崖﹑儋耳相近,故其法俗多同。    ——“去其国万二千里”,显然夸张,说明海的巨大阻隔作用,也说明中国士大夫阶层对航海方面的知识非常缺乏。      土宜禾稻﹑麻纻﹑蚕桑,知织绩为缣布。出白珠﹑青玉。其山有丹土。气温□,冬夏生菜茹。无牛马虎豹羊鹊。其兵有矛﹑楯﹑木弓,竹矢或以骨为镞。男子皆黥面文身,以其文左右大小别尊卑之差。其男衣皆横幅结束相连。女人被发屈紒,衣如单被,贯头而着之;并以丹朱坋身,如中国之用粉也。有城栅屋室。父母兄弟异处,唯会同男女无别。饮食以手,而用笾豆。俗皆徒跣,以蹲踞为恭敬。人性嗜酒。多寿考,至百余岁者甚觽。国多女子,大人皆有四五妻,其余或两或三。女人不淫不妒。又俗不盗窃,少争讼。犯法者没其妻子,重者灭其门族。其死停丧十余日,家人哭泣,不进酒食,而等类就歌舞为乐。灼骨以卜,用决吉凶。行来度海,令一人不栉沐,不食肉,不近妇人,名曰“持衰”。    若在涂吉利,则雇以财物;如病疾遭害,以为持衰不谨,便共杀之。    ——对风俗的描写与对周边其他少数民族的描写有很多相似之处。多为作者道听途说。    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安帝永初元年,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    桓﹑灵闲,倭国大乱,更相攻伐,历年无主。有一女子名曰卑弥呼,年长不嫁,事鬼神道,能以妖惑觽,于是共立为王。侍婢千人,少有见者,唯有男子一人给饮食,传辞语。居处宫室楼观城栅,皆持兵守韂。法俗严峻。    ——中国士大夫对涉及鬼神道者,多目为邪教,自古皆然。    自女王国东度海千余里至拘奴国,虽皆倭种,而不属女王。自女王国南四千余里至朱儒国,人长三四尺。自朱儒东南行船一年,至裸国﹑黑齿国,使驿所传,极于此矣。    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余国。又有夷洲及澶洲。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世世相承,有数万家。人民时至会稽市。会稽东冶县人有入海行遭风,流移至澶洲者。所在绝远,不可往来。    ——海外岛国对中土而言都是化外之地,中国人一方面对他们并不关心,另一方面,很自信,认为他们都是中土的弃民繁衍而有。    论曰:昔箕子违衰殷之运,避地朝鲜。始其国俗未有闻也,及施八条之约,使人知禁,遂乃邑无淫盗,门不夜扃,回顽薄之俗,就宽略之法,行数百千年,故东夷通以柔谨为风,异乎三方者也。苟政之所畅,则道义存焉。仲尼怀愤,以为九夷可居。或疑其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亦徒有以焉尔。其后遂通接商贾,渐交上国。而燕人韂满扰杂其风,于是从而浇异焉。老子曰:“法令滋章,盗贼多有。”若箕子之省□文条而用信义,其得圣贤作法之原矣!    ——作者范晔为南朝宋人,字里行间透出魏晋玄学之风。魏晋玄学的精神便是以老解孔,以庄解老,而以后学解庄,故视礼法为烦扰,以清净为本要。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