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言:(张飞可以)“慢慢的追,在闭开马的回马枪之后下杀手。 ”(怎么听着好象是松井进村儿赛的?呵呵,开个玩笑,老兄别介意)想法很好,但具体实施谈何容易呀!陈兄不记马超是如何杀掉李蒙的啦?还有马超又是如何轻松避开于禁的背射?个人以为,马超的武学格斗天资极佳,对于战场上的凶险有种本能的反应(在武学中,这个好象叫“对杀气有超强的感应”),对其身前身后上下左右的感觉极其敏锐,可以说是一个从任何方向都杀不死的人。张飞这方面也很不错,但比马超还是差了一点儿。关羽这方面比较差。文丑就更差,人家都追到脑后影儿了,还傻跑哪,呵呵。当然喽,这方面最差的要属颜良了,连正面的攻击都没提前看到,蠢死!马超诈败以后,张飞唯一的选择也许就是取弓箭背射马超了。但这一招儿依然不好使 :-(首先,张飞即已识破马超的诈败,自然就知道他后边肯定暗伏杀机,且极有可能就是暗器,当时又已入夜,张飞如果此时取弓箭,也许就这么微一分神的功夫,马超的致命一击就发出了呢。因此我猜张飞当时是圆睁双目,紧盯着马超背后,不敢有丝毫松懈。其次,马超极善听风辨音。前文已述,潼关战败时,在乱军丛中,马超都能轻松避开于禁从背后射来的一箭,此时又无乱军嘈杂纷扰,马超如何就躲不开张飞的背射呢?更何况,张飞膂力较于禁为强,射出的羽箭破空之声应该更大,马超就更容易闪避。另外,陈兄提及张飞因为想要生擒马超所以可能会放弃掉杀死马超的一些战机,我以为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或许我们应该为张飞没想杀死马超而感到庆幸。从马超对其他武将的战绩来看,他明显优于张飞,也就是说马超的武力至少跟张飞是一个档次上的。要想在严格单挑中杀死与自己同一档次的对手,唯一的办法就是行险 -- 卖个破绽放对手进招,待其招术使老后,连避带攻,或许能够奏效。但要这么做,其实无异于先将自己置于人家的攻击之下了,这跟玩儿左轮儿手枪生死赌博没什么差别。张飞要真这么干,多一半先死的就是他自己!我们看到许多“卖个破绽放对手进招然后擒斩敌将”的战例,但哪一个是对跟自己同一档次的对手使的呢?史进擒陈达、林冲擒扈三娘、呼延灼悬一悬就盖死扈三娘,无一例外,全是对比自己武力明显为低的对手才敢使。因此张飞对马超的未下杀手,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因此这一说法的杀伤力十分有限,呵呵。
阅读全文

呵呵,两位也许不太清楚我对这一战的看法,其实曾经有过一个转变的过程。我在文学城发我的那个武力排行系列时,当发到马张一战时,曾引发激烈争论。我当时的帖子认定马超对张飞是占有优势的。在经过多次讨论、辩论之后,我现在对于此战的看法是:也许马超占有优势,但认为是平手也未尝不可。我们可以把这一战中支持马强于张的理由和张强于马的理由整个排一排:支持马强于张的理由:1 张飞是在马超军搦战一上午、直至午时以后已人困马乏的情况下才出战的;2 斗满头100合时,刘备恐张飞有失并鸣金叫停;但这个理由现在受到一定的挑战 -- 今宵兄认为刘备叫停未必意味着张飞落于下风,而完全有可能是刘备关心三弟太切使然;3 张飞后来摘掉了头盔(对应于许褚打赤膊);这是许多网友曾引用的,但某以为说服力有限;这三个理由相加,马超暂时领先张飞1.5分。支持张飞强于马超的理由:1 “马超见赢不得张飞,心生一计:诈败佯输。”但这一条遇到比较厉害的挑战 -- 正如冰兄所言,如此一来,岂不是说关公不敌黄忠了么?我还可以再多加几个战例:曹洪对何曼,夏侯渊对杨任,都属于同样的情况。因此这一条理由的说服力非常有限。另外,马超对许褚一战没有想到用暗器,可面对张飞却琢磨使暗器,我觉得似乎可以这么解释,许褚最后抢马超大枪那一手,给马超一个不小的刺激。此前的马超,在单挑中绝对是要凭自己的单挑武力解决战斗的,因此对于一些带有擦边球性质的手段是不屑使用的(那时的马超自视极高)。可没想到在说的好好的决斗中(注:通常情况下,下书决斗比一般单挑应该更遵守武德),虎痴会来这么一手,虽然自己没吃什么亏,但毕竟对于格斗一节开始有了一些思考,觉得自己从前那样过于恪守严格单挑的规矩容易吃亏;加之西凉其他武将都有用暗器的习惯,因此马超也就带上了那个铜锤。另外就是上文已有提及的,下书决斗与普通单挑,在性质上是有着一定的差别的;前者较后者更强调武将的尊严和武德,而后者的功力色彩更重些。马超与许褚是下书决斗,他当然不愿使暗器,而马超与张飞的单挑并没有下书这一形式,因此马超会在手段运用方面更灵活一些。总之,使用这个情节来证明马超认为自己不如张飞,说服力有限。2 张飞比马超老;诚然,张飞此战已48岁,而马超小他9岁,年39。但是,按照演义中的描写来看,个人感觉,武将在30岁以上、50岁以下,其武力基本保持不变。因此这一理由虽有一定说服力,但不是很足。另外,马超最牛掰的时候是在三年前的潼关大战上,此时的马超历经多次大溃败,锐气已失,自信心不似潼关时那样暴满,因此武力上其实也比他的全盛时期打了些折扣。也就是说,张飞不是在自己的绝对顶尖状态上,马超也不是。3 张飞此战的前一天刚刚长途跋涉赶到葭萌关,再考虑到其年纪,因此其体能可能会受到影响;此说亦说服力有限。张飞让刘备感到担心的恰恰是前100合,到了后100合时反而倒没事儿了,因此说张飞体能吃亏,很难服众。另外,行军赶路对于一个长年征战拼杀的职业武将的体能消耗也基本可以忽略不计。88年汉城奥运会时,中国队首场对敌西德队;西德队战前数小时刚下飞机,连时差都没倒,直接上场,CEI了中国队一个3:0。因此,行军奔波对于一个职业靠身体吃饭的人来说,实在是小菜一蝶儿!三个理由相加,最多也就是1分,因此张飞扳回1分。两人差距是马超强于张飞0.5分。据此微弱优势就判定马超强于张飞,确实比较勉强。(我个人感觉,如果差距能达到1分,就基本上可以判定了)------------------------------------------------不知大家认为我的这个比较是否合理?因此,单以这场单挑论之,我可以接受“二人斗了个旗鼓相当”这个结论。但我依然认为马超武力微微高于张飞,这主要是基于:1 对一流武将张合的战绩 -- 马超20合完胜,张飞百余合拿不下对手。即使战张飞的张合武力较从前战马超时已有提高,但似乎也不应提高幅度那么大。2 对曹营其他武将的战绩 -- 马超连胜于禁、李通,对曹洪也是绝对优势,而张飞对于禁、徐晃等都是既无胜绩,也无优势。3 马超以一敌众战绩明显较张飞出色。
阅读全文

我们先来说吕布张飞之战与吕布马超之战,哪一场差距更细微吧。马张战100合后,刘备恐张飞有失而叫停,但张飞回来后非常不服气,闹着要回头再战。而吕张之战呢,100合后刘备叫停,张飞回来后没有任何意思要再跟吕布接着挑。如果你说那是因为刘备张飞部兵少、吕布兵多,因此张飞此时与吕布单挑容易在人数上吃亏,我觉得很不公允。杨兄这么说,实际是隐含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吕布在自己与对手相持不下时会指挥士兵上来混战帮助自己拿下对手。可惜吕布的既往战例完全不支持这个说法 -- 只有别人以多打少或以混战替代单挑来对付吕布的战例,却没有吕布仗着自己的兵多而放弃单挑取胜的战例。没有一例。因此,杨兄那个隐含的前提就无法成立;因此,张飞没有如他后来战马超时坚决要求再度出战,至少给人这样一个印象:张飞对于继续与吕布战下去,不如他对继续与马超战下去那么有信心。基于此,我以为吕张一战和马张一战,后者差距较前者差距更微弱。也因此,让我开始倾猜测“吕布攻击强于马超”这个看法。但这只是一个猜测,离认定还有距离。在严密的科学论证中,有了某种猜测直到最终的认定,这之间的论证过程可以是非常繁复的,距离也可以是非常大的。但对于这类无法进行严密论证的问题,我个人的意见是,如果我能找出两个疑点且这两个疑点同时指向一个方向的话,那么我就认为可以从猜测晋升为认定。我承认,这个做法是不严密的,但对于这类本身就无法进行严密论证的东西,恐怕也只好如此。否则我们完全可以笼而统之地说,凡是100合打成平手的武将都可以并列,那样好象也就没什么意思了。能在“不分胜负”的单挑中通过一些微妙含蓄的文字描写发现双方的高下,我觉得是很好玩儿的一件事,当然,你的这种“发现”应该是能让较多的人感到合理的,不是牵强附会生拉硬拽的。然而,由于这个论证过程毕竟是不严密的,因此想要挑它的毛病实在是易如反掌。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最终又会回到大家的个人选择上 -- 有些朋友会对我的推测持肯定态度,如麻雀等;有些朋友会持怀疑或否定态度,如杨兄等。所以我总是在说,我承认我的东西不是绝对合理的,但它有合理因素在里边,如果你的推理和结论不如我的这个合理,那么我的这套东西就具有了相对的合理性 -- 相对于你的合理性。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大家拿出各自的论证和结论来进行比较,比双方相互挑对方论证过程中的不合理不严密,似乎更有益也更有趣些。如果按照我的意见 -- 两个“同方向猜测”=认定 -- 的话,那么吕布速胜夏侯就构成了另一个猜测,并与前一个猜测一起引出了“吕布攻击强于马超”这个结论。当然,这个根据吕布速胜夏侯就猜测吕布攻击可能大于马超的做法同样存在着几处不严密:1 此战是非真的低于15合;2 夏侯是否真的与张合可以相等;(也就是说即使吕布真的10合就胜了夏侯,他也未必能20合之内胜张合)等等。这些不严密我都很清楚地意识到了,但如果你的任务就是要从一大堆不完美不严密的信息中得到一个结论,那么你恐怕只好忍受、接受这种不完美和不严密。我在求学期间曾选修MARKET RESEARCH,运用的是概率这种相当严密的科学手段,但用来进行分析的市场数据却是非常不完整的,但是你又必须要得到一个结论,那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有什么样的料做什么样的菜,使用不怎么样的素材,尽可能把事情做好。也许是我那门课的经历让我已经适应了忍受不完美信息和相对合理这个概念,而杨兄对此仍然感到非常不适应的缘故吧!杨兄的不适应、不认同,我很理解,跟我刚上那门课的感觉一样 -- 你的原始素材是如此的乱七八糟,你使用那么精确科学的论证手段(概率)又有什么用!不过,的确还是有用,而且有很大的用 -- 美国的所有市场分析、保险业的精算师、金融投资服务业、以及企业内金融管理者们,每天都在大量地运用着这种基于不完美素材的远非严密的论证方法,而且多数美国企业是运作相当成功的。这就说明了“相对合理性论证”的存在意义和价值。--------------------------------还是回到三国话题吧。关于许褚战四将。首先同意你说的这是一场恶战。其次,个人以为,以一敌众与单挑有一个最大的差异:以一敌众存在是否齐心的问题,而单挑不存在,而如果几个武将不齐心的话,会直接导致在本来武力占优的情况下速败。这个问题以后再细谈。丁徐不敌曹仁一战,我还需仔细辨别其是否为单挑。对于那些没有明确指明是否单挑的战例,我也觉得很头疼,上次与过客兄也曾有过讨论 -- 臧霸以及魏延/文聘的战例。我没有说张飞怕了吕布。后来张飞还曾与吕布单挑过,我不可能不顾事实随便说话。我说的是“服了”,意思是,此前张飞总是憋着一口气要胜吕布(因为他首战时处于绝对下风),但打过这一场后已明白自己无法取胜。
阅读全文

陈康兄关于这个问题曾发表如下两句评论:1 我认为武将之间单挑决不应该以两个武将对其他武将之间的战绩作为参考;2 如果按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赵云岂不是成为最厉害的武将了没么?他杀人可都是一招。我想先指出第二句中的错误。我所指的“使用与其他武将的战绩做为参考”指的是这种情形:比如马超和张飞均与张合交过手,当我无法缺点马超与张飞武力高下时,我就会使用二人对张合的战绩做为参考。而陈兄所列举的赵云所杀的武将之中,没有任何一将曾与其他超一流武将交过手,因此这些战例自然不能用于参考,自然也就得不出那个“赵云是最厉害的武将”的结论。(事实上,我将赵云排在第二位,但我所依据者,并非陈兄所举的那些阵前斩将的战例,而是对张合、李典,以及单骑冲阵、以一敌众和箭术等战例。)陈兄的第一句其实应该是兄我之间分歧的最大关键,先就此予以详细分析。在我分析之前,我想先请陈兄回答如下10个问题:1 吕布、文丑谁武力高?何以知之?2 蔡阳、秦琪谁武力高?何以知之?3 纪灵、荀正谁武力高?何以知之?4 高顺、郝萌谁武力高?何以知之?5 高顺、曹性谁武力高?何以知之?6 太史慈、吕公谁武力高?何以知之?7 徐晃、魏续谁武力高?何以知之?8 关羽、张合、潘璋三人中谁武力最高、谁次之、谁最低?何以知之?9 张飞、夏侯敦、方悦三人中谁武力最高、谁次之、谁最低?何以知之?10 许褚、张合、李典、吕旷、淳于导五人中谁武力最高、谁次之、再次之、更次之、谁最低?何以知之?类似的问题我还可以为陈兄列出10个来。另外,相信多数人都会同意,三国与水浒这两部书中对于马上单挑的描写和处理,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因此,请陈兄回答完上边10个三国单挑问题后,也可以继续再思考一回如下几个水浒单挑问题:1 呼延灼、韩滔谁武力高?为何?2 关胜、杨志谁武力高?为何?3 花荣、扈三娘谁武力高?为何?4 徐宁、韩滔谁武力高?为何?5 扈三娘、郑天寿谁武力高?为何?6 林冲、彭杞、欧鹏、王英四人中谁武力最高、谁次之、谁再次、谁最低?为何?-------------------------------------------请兄先回答那10个三国单挑问题后,我们再继续讨论“究竟可否使用与其他武将单挑战绩做为参考”的问题。另外想说明一点,我决没有考较陈兄的意思,请陈兄回答那些问题无非是希望给陈兄一个提示,以便继续我们的讨论;如果陈兄无法答出全部10个问题,那么能答出多少就请答出多少。在下在此恭候。
阅读全文

也许他具备帅才的潜质,但可惜历史没有给他机会去表现这种能力。区分帅才与将才有许多种标准,小子愚钝,唯一能够遵循的标准只有两个:1 该人物是否曾经成功地指挥过大规模的战役。这个“大规模”很含糊,似乎不太好限定,那么我就用个我自己发明的土办法吧:以中华历史论之,如果一场战役双方的总参战人数超过10万,且历时超过半年,战役的结局至少造成1/6汉民族聚居区的权力变化者,则都可称为“大规模”。如果参战人数、历时时间、战役结局的重要性等方面达不到上述条件的话,就比较容易发生争议了;有些确实可以算大规模,继而推出战役的指挥者为帅才(如岳飞),有些则可能只能归之于小规模战役,则该场战役的指挥者无缘帅才。按照俺这个土标准,个人以为,曹操、袁绍官渡之战,曹操、孙刘赤壁之战,刘备、陆逊彝陵之战、晋灭吴之战等等,皆可称为大规模战役;而张辽逍遥津一战则不能被视作大规模战役。2 该人物是否具备全国战场的全局观。这是对第一个标准的一个补漏。有些人物由于种种原因无缘指挥一场大规模战役,但他却明显表现出了极其杰出的全局观,因此这些人也该被归为帅才。晋朝名将羊轱就是这样一位帅才(虽然我们习惯上称之为“名将”)。他虽在对东吴的一场战役中失利,但却具有极其杰出的全局观 -- 后来的晋灭吴之战几乎完全是遵照羊轱战略计划执行的。不过,这第二条需要有充足的人物传记予以支持。因此在一些近现代人物中,一些没有指挥过重大战役的人物较容易被归为帅才(因为记述他们生平的史料比较丰富详实),而历史久远一些的人物就不那么容易被归为帅才(也是因为史料不够丰富详实),当然这些人就比较“吃亏”啦。由于史料中似乎没有张辽如何有全局战略眼光的记载,因此我们只能委屈文远屈就“将才”啦。胡说一气。大家快找砖头砸某人呀!
阅读全文

张合-张飞一战是否单挑问题请比较一下下边两段文字:(张飞)“挺矛跃马,直取张郃。两下牙将各自拒住,两将在火光中,战到三五十合。张郃只盼两寨来救,原来被魏延、雷铜二将杀退,就势夺了山路。合与死战百十余合,山上火起,已被张飞后军夺了寨栅。张合败走,张飞赶了一程……”“张飞更不打话,直取纪灵。斗无十合,张飞大喝一声,刺纪灵于马下,败军奔走。”请兄告诉我,这两段文字有什么根本不同。如果没有什么根本不同,那么为何老兄认为张飞与纪灵之战是单挑而与张合之战就不是单挑呢?如果老兄认为张飞-纪灵之战也不是单挑,那我就停止辩论了。我认为,前一段文字不仅有张飞直取对手的描写,更比后一段文字多了“两将在火光中,战到三五十合”,以及“合与死战百十余合”这两句,比后一段更加明确地点明了这是一场发生在两人之间的交锋。老兄认定张飞-张合不是单挑所依据的理由是,张合有部将帮忙,而作者又使用了“略笔”。呵呵,如果老兄对这一段可以做出如此认定的话,那么我是否也可以说张飞能不到10合就杀了纪灵,也是因为他有部将帮忙才杀的,而作者此处又略笔了呢?那么关公杀华雄呢?书中连基本的交锋场面都没有,我们是否更可以说关公是因为有士兵向华雄放了一枝冷箭才趁机杀掉华雄的呢?作者也完全可以因为这个小兵很次要而略笔不表呢?兄问张飞为何不与张合混战,我以为张飞是胸有成竹,知道不必混战张合最终必败!原因自然是张飞将计就计且计谋成功,只待张合发现自己营寨已失,即使他不想撤兵,其所部军马也必定会无心恋战、士气大损。如此一来,张飞可以在对方溃败之时指挥己方人马从后掩杀,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而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而一上来就与对方展开混战,自己一方必定会有不小的损失(因为对方士气还在,因此战斗力也不会太低)。另外,张飞此战总兵力只有一万五,是张合的一半;张合分兵三部,张飞亦分兵三部(另两部为魏延和雷铜),而且还要确保另外两路能够战胜对方的两路,因此给魏延和雷铜的兵力当不在少数,这样留给自己的军马就很有限了。而张合是这一股曹军的主将,带在身边的军马应该较多,因此张飞此时很有可能与张合的兵力有较大差距。即使大家都是按比例分兵的话,张飞此时的兵力也仅为张合的一半,如果一上来就展开混战的话,张飞所部必然要吃大亏。张飞也就是借着夜晚对方不知自己有多少人马且劫寨计策又被识破这些因素,才唬住了张合不敢展开混战。如果您是张飞,您是选择更有利于保存自己势力的单挑呢还是会令自己人马遭受较大损失的混战呢?答案不是不言自明吗?张飞-张合一战并未违背我自己对于严格单挑的限定。我的确有“双方彼此要有默契”这句话,但我这里的意思是:在双方都有交锋的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交锋,而不是一方突袭另一方的情况(如关公突袭颜良、赵云突袭高览)。也许那个“默契”二字造成今宵兄的某种误解,那么我为我的表述不清向老兄道歉。但是此二张的交锋并不违背我的这一条限定。至于另一条“不受周围环境的干扰”,我其实要避免的是有人根据张飞大战徐晃未分胜负而逃走这一战例推出张飞武力低于徐晃的情况,因为在这场单挑中,张飞做为武力稍强的一方受到战场环境的不利影响较大,因此他的败逃不能被视作武力不及。说白了,设定这一条的目的在于保护武力高的武将不致因为战场因素而白白添上一场单挑败绩。但张飞-张合一战中,受到战场环境的不利影响的恰恰是武力较弱的张合,而不是武力较强的张飞。张合需要时刻分心观察另外二路人马是否杀到,还要时刻观察战场情况以做出是继续接战还是迅速撤兵的决定,而张飞却胸有成竹可以凝神接战。既然不存在武力高的武将吃亏的情况,那么那一条设定对于此战例就没有约束。老兄所提出的另一个支持混战的证据是张合的三万损失两万。我认为这个并不能支持张飞与张合是混战非单挑的结论。原因有这么几个:1 前文分析过了,张合劫寨的人马应该比张飞身边的人马要多,如果发生混战的话,张飞所部会比较吃亏,而张合所部不该有那么巨大的损失。2 张合所损失的两万人马,并不是全都损失在他自己手上,如果他分给另外两个营寨共14000军马的话,也许那两路就损失了12000呢,张合自己可能只损失了8000。3 张合随身所部军马的主要损失应该是在溃败过程中的损失。勿庸置疑,在冷兵器时代,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的军力损失是在溃败过程中,而不是在激战过程中。因此老兄如果认为那两万军马是在混战中损失掉的,而且是在仅仅两个小时多一点这么短的时间里损失掉的,似乎有悖于常理。
阅读全文

前日万人敌杨兄尝言:“玄德恐有疏失,在下觉得不是因为张飞已经抵不住吕布,而是吕布的兵实在是比刘备多出了很多,从随后的吕布直接包围,刘备连对阵的实力都没有可以看出。恐有疏失的不仅仅是张飞,包括在战场上和家里的所有人。”杨兄又说,张马队决时书中写明是“刘备恐张飞有失,急鸣金收军”,而此处仅“含糊”地写道“恐有疏失”,因此杨兄认为刘备并非仅担心张飞,因此张飞并没有落于下风。在下以为这种理解未免过于机械了一点。让我们再看一遍原文吧:“两个酣战一百余合,未见胜负。玄德恐有疏失,急鸣金收军入城。”我们先分析一下“玄德恐有疏失”这一句的句子结构吧:玄德为主语,恐为谓语,后边实际上是个宾语从句;在这个宾语从句中,主语被省略,谓语是“有”,宾语是“疏失”。现在问题的焦点就在于,到底省略的那个宾语从句中的主语是“张飞”还是“张飞+战场上和家里所有的人”。从写作和阅读的习惯上来说,凡省略的项目,一般都是在前边一句中出现的人或事。由于“玄德恐有疏失”这一句的前一句是“两个酣战一百余合,未见胜负。”,那么所省略的那个宾语从句之主语必然是这三者之一:“两个”、“一百余合”、和“胜负”。通过逻辑我们可以排除后两者,因此刘备算担心者,必然是“两个”。再通过逻辑我们可以排除刘备担心吕布不敌的可能性,因此刘备所担心者,只可能是张飞!如果真的如杨兄所言,刘备连自己一方的军兵都一起担心的话,作者应该在“玄德恐有疏失”这一句之前不远的位置提及“军兵”。可惜,作者仅仅在这一句的后边才提到军兵,而凡是省略句,所省略成份都是前边不远处刚刚出现过的人或物,却从来没有省略后边才出现的人或物的。因此,杨兄言所省略的成份是“张飞+军兵”是不合理的。杨兄也许会说,这个省略句的前边也出现过军兵。不错,的确出现过,但那个曾提及“军兵”的句子与这个省略句之间相隔了十句话,十句话!!请看原文:“吕布听了大怒,随即点兵往小沛来斗张飞。玄德闻知大惊,慌忙领兵出迎。两阵圆处,玄德出马曰:“兄长何故领兵到此?”布指骂曰:“我辕门射戟,救你大难,你何故夺我马匹?”玄德曰:“备因缺马,令人四下收买,安敢夺兄马匹。”布曰:你便使张飞夺了我好马一百五十匹,尚自抵赖!”张飞挺枪出马曰:“是我夺了你好马!你今待怎么?”布骂曰:“环眼贼!你累次渺视我!”飞曰:“我夺你马你便恼,你夺我哥哥的徐州便不说了!”布挺戟出马来战张飞,飞亦挺枪来迎。两个酣战一百余合,未见胜负。玄德恐有疏失,急鸣金收军入城。吕布分军四面围定。”综上所述,刘备所担心者,唯张飞也。因此张飞场面不利。另外,我们还可以看看此战之后张飞的表现:玄德唤张飞责之曰:“都是你夺他马匹,惹起事端!如今马匹在何处?”飞曰:“都寄在各寺院内。”我们分明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淘气的小孩子在外边惹了麻烦 (= 张飞派人偷了人家的好马)麻烦出现了以后自己又没有能力解决它 (= 吕布打上门来,张飞又打不过人家)于是小孩子只好灰溜溜地向大人承认错误 (= 张飞面对大哥的指责唯唯诺诺,而且再也不敢吵吵着要跟吕布大战三百合了)我也认为张飞自从首战吕布70合落于不支后,可能在武艺上下过一番苦功,武力也确实明显提高了。也正因为此,他才三番五次地向吕布叫阵,目的除了恨吕布之外,无非就是对上一次单挑的丢脸感到不服气,想找个机会把那个面子给挽回来。可经此一战之后,从事后张飞的表现来看,我们的感觉是:张飞服气了。而且张飞此后见到吕布再也没有嚷嚷过要跟人家大战300合。后来张飞虽然主动要求当先杀出重围,这并非是因为他认为吕布与自己武力相当,而是因为他急欲将功补过的心态使然。况且张飞虽然战不过吕布,但也绝不致数十合就败。我并不否认张飞的性格是很真的,很可爱的,他的武力也非常强,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吕布的武力比张飞更强这个事实。
阅读全文

你的首先,俺这套东西是尽量依据演义中的描写搞出来的,由于演义中对于单挑的描写本身就脱离了真正的单挑情况,因此我的这套理论脱离真实情况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以演义中的单挑描写为依据,并不意味着我看不出它有多么脱离实际,但我还是要故意装傻相信那些描写的真实可靠性。这本来就是个游戏,你要老是一脚门里一脚门外、一会儿赞叹某个单挑描写一会儿又自作聪明地指责作者描写如何不切实际,那你就太累了。另外,来这里讨论三国演义单挑的朋友当中,没有谁真的认为那里的单挑描写都是切合实际的。如果你的出发点是要讨论真正的单挑,那我劝你以后只跟老庞那样的“实战单挑”专家去讨论吧,你就当我们这帮拿着假单挑当真单挑的人比你还愚蠢不就得了?你的其次,的确,俺这套东东只适用于三国演义,并不完全适用于水浒、说岳,更不适用于说唐。但是,要解决一个问题,就要发展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套专门的办法来。那种企望搞出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万能办法来的想法,无异于痴人说梦。你的再次,你只说对了一半,我这个东西是综合排名,但不是生死搏斗的排名。打个比方吧,假如关公曾与颜良发生过单挑,战80合不敌,后关公趁颜良不备突阵斩了颜良,如果是生死搏斗排名的话,我会将关公排在颜良之前,如果是综合排名的话,我会将颜良排在关公之后。你的何况,你先废话少说,你也给我搞出一套来看看,别什么N套,我只要你搞出一套来,包括武将的武力指数和计算公式,你的计算结果能够与演义中的主要单挑结果(回合数)基本吻合,我就服你!而且会专门发贴称赞陆狐狸之能!不要用我那套武力指数哟 -- 你不是说它很低级吗?说白了,咱这套东西的确没啥玄虚,无非就是在凑数。但我能凑的出来你却凑不出来,你就别不服。有本事你也凑一套给咱们看看!你的再者,我的确有推测,但那些推测都不是空穴来风,都是有一定依据的,与那种“颜良误认为关公是来归降于是未设防备”的胡乱猜测明显是两码事。推测只要合理,且在演义中有一定事实依据,就可以立住脚,至少可以成为一家之言。我的这么多推测中,有哪一个有明显不符合常理的么?请你给指出来。你的最后,再次奉劝老兄一句:你自己最后郁闷而终,也不要希望天下人都发疯啊,哈哈!(附:话又说回来,俺还是欢迎你继续拍砖,你拍一砖,俺就回一砖,做为消遣吧,HAND//)
阅读全文

今宵酒醒何处兄言:“我以为在不足以判断出二人单挑武力之高下时,应先比二人有无必杀技(即所谓拖刀计、回马枪等)及效果,然后再比较二人的箭术,我甚至认为必杀技应该放在单挑武力之内,因为它毕竟是在单挑时才能用,而且在武力不相上下时,有无绝招可能就决定了生死。”今宵兄之言不无道理,但某坚持将“必杀技”与箭术之重要性置于相等地位,实乃不得已而为之。不可否认,中原武将虽同时擅用必杀技和箭术,但其在单挑遇到劲敌之时永远只用必杀技,而不用箭术。曹洪夏侯皆善射,关公亦颇负箭术,然当其难于靠正战取胜对手之时,皆选择诈败加拖刀计,无人选择诈败加突施冷箭,何也?概因有汉一代,儒学渐成道德及规范人们行为之正统思想,而儒学对人的行为规范既细致又严格。这种儒学教化反映到武学上,就形成了这样的默认行为准则:你我单挑,仅在军器之上见高下,而不得借用军器以外之物取胜。因此,以中原武将之默认价值观来看,拖刀计等虽有取巧之嫌,但由于还是使用手中军器而未借助他物,因此并未违背武德。而箭术呢?在中原武将看来,箭术在单挑中仅应用来自保,不应用以取胜;箭术乃不得已时方可使用,意不在取胜,而在于保命或争取一个公正的单挑环境,真正取胜还是要靠手中的军器。赵云、文丑、黄忠之用箭、曹洪夏侯之拖刀斩将,均未被视为有悖于武德,这些都证明了前文所论。但请注意,所有这些都是基于中原武将之默认行为准则,而周边地区武将并不完全认可中原的这套行为准则。马超、庞德、马岱、姜维等,拔身于西凉边陲,受中原武德合行为准则约束较少。在他们看来,诈败后施射,在武德方面,并不比诈败后用拖刀为低;既然二者皆有取巧成份,何独贬箭术而厚拖刀乎?因此,以西凉武将的武德和行为准则来看,箭术并不低于拖刀;既然你们可以用拖刀取胜,那我也可以用箭术取胜。于是,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中原武将与西凉武将在用箭问题上的不同:中原武将用箭主要是为了防身保命,绝少用于进攻和取胜;而西凉武将既用以保命,更用以争胜。如果单挑双方同是中原武将,大家遵循相同的行为准则,则不会出现明显的不公平;如果单挑双方同是西凉武将,也不会出现什么不公平。不公平往往就出现在西凉武将与中原武将之间的交锋中,而且总是对中原武将不利。两地武将所遵循的武德和行为准则不同,那么我们到底应该使用谁的行为准则才较为公正呢?如果依今宵兄所言,在武力比较中将必杀技(包括拖刀计)置于箭术之前,则明显是以中原武将之武德和行为准则为准的,这样会造成西凉武将的武力被低估,因此不能说是很公平的标准。(余越洋求学以来,深感美人惯常以其自身价值观苛求于文化背景完全相异的其他国家和民族,余以外此非公平之行为也。)如果将箭术置于必杀技之前,则又明显偏袒周边地区武将,中原武将之武力又会被严重低估(比如,这样一来,我们势必就会得出庞德武力高于关公的结论)。吾亦以为深不足取也。唯有将箭术与必杀技并重,方为相对公平的标准。这样虽仍略略偏袒周边地区武将,但所偏不多;况且如果考虑到拖刀计亦有取巧使诈之嫌,则将其与箭术并列,亦不为大错矣。至于是否该将必杀技纳入单挑武力之中,由于至今演义中尚未有一将正战不敌对手却终凭绝技取胜的战例,因此将必杀技置于单挑武力之外,尚无不妥。关于这一点,某尚需多言几句。曾见一坛友称最原始的演义版本中的关文之战是这样的:关公与文丑战数十合,不利,徐晃欲出马助战,为曹操所止;操曰:吾料云长必有以斩文丑者也。此时关公诈败,文丑追之,为关公用拖刀之计斩于马下。如果演义中有一场这样的战例,在下都会认真考虑是否该将必杀技纳入单挑武力当中。但由于现在流行的各类版本中均无此类战例,因此将必杀技排除在单挑武力以外,与将其纳入单挑武力之内,在武力评定上不会导出不同的结论来--曹洪与何曼单挑不分胜负,但曹洪擅拖刀,因此曹洪较何曼武力为高;夏侯渊与杨任亦是如此。
阅读全文

刚才打不开帖子、跟不了贴,掉线,因此耽误了一会儿。1 吕布的问题我们争论的焦点是:在主将被追击眼看要遇险时,部下会不会提醒,可您却废了很大气力来证明吕布好心、心软,不杀败将等等,我不知这跟我们本来争论的东西有什么关系。2 关于宝马的问题再说一遍,我从来都没有否认赤兔宝马在突袭、追击、逃跑、以及长时间单挑中的优势;我唯一否认的是赤兔在短时间单挑中的作用。请老兄不要笼统地指称我否认宝马的优势,我认为这样的指称是不公平的,而且有扰乱视听之嫌。我希望这是老兄的一个疏失,而不是故意而为。至于您上次问我,我的单挑为何要分那么细要那么严格,为何追击就不算单挑,这个我会专门为文答复老兄。但无论如何拜托老兄,不要无端指责别人否认宝马的优势,那样做,会让知情人认为你没有风度的。3 还是关于宝马的问题老兄举了吕布战三英时慎到最后才跑而没有提前就跑的例子,本来是要推翻我的“文丑预感到威胁而提前逃跑”那个观点的,我回以“吕布有宝马,而文丑没有宝马,因此吕布敢慎到最后一刻而文丑却不敢,因此吕布文丑二人根本没有可比性,因此老兄举例失败”。请老兄正面回答上面的问题,而不要顾左右而言他。谢谢。
阅读全文

李兄啊,你让我怎么说你呢?还说是“分析事实”呢?老兄你这番分析哪里有一点点的客观性啊?你这般分析,说句不太中听的话,跟胡搅蛮缠有什么分别呢?呵呵你在文中显然使用了在下那个“胜负不分而高下以判”的观点,但可惜你没有忠实于我的原观点,因此请你最好能够再垂顾一下在下那篇拙文。简单反驳一下就是:要想确定二人武艺有差距,必须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之一;当然如果二者都具备就更能说明问题了:(1) 一方阵营中必须有“恐有疏失”这样的担心,同时还会马上采取行动以主动停止单挑,如鸣金收兵,或指挥别人助战,或指挥发动混战;具体战例如吕布-张飞等;(2) 如果没有“恐有疏失”这样的描写,但对于交锋的两人我们本已有孰高孰低的基本感觉,(通过其他战例),如果我们已经感觉偏弱的一方首先主动终止单挑,则可以大胆判定:这个我们从前就感觉偏弱的将确实弱。这样的战例如关公-纪灵等。这里请注意:感觉和判定是两码事。赵云与许褚的那场单挑,可有刘备“恐有疏失”这样的描写?刘备可有主动发起混战?别告诉我关张的突然杀出,拜托!那是刘备事先就已安排好的计策,而不是刘备看到赵云与许褚的单挑有利了还是不利了才发出的攻击指令。关张此时根本就不受刘备指挥,是他们按照与刘备的事先约定作为奇兵突然发动攻击的;他们的突然出现,与赵云许褚单挑没有丝毫关系!拜托老兄先把原文的上下文看看清楚再来下结论好吗?算啦,还是我替老兄把原文引过来吧:“玄德便于穰山下寨,军分三队:云长屯兵于东南角上,张飞屯兵于西南角上,玄德与赵云于正南立寨。”明明是事先就安排好的三处军马,彼此均无法沟通(又不象现在有移动电话),关张何时实施攻击,完全是他们自己的决定,与刘备的指令何关?---------------------其他的如“力战”云云,当然是无稽之谈。但老兄这句话也十分可笑:“如果赵占点许褚的上风还用问吗,所以更只能是不敌许” 奥,赵没有占到许褚的上风就必然是不敌许褚?这是什么逻辑呀李兄?赵云与许褚仅战了30合,以二人细微的武力差距,没有一二百合是无法分出高下的,区区30合斗成平手甚至在场面上赵云也占不到优势,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客观公正地说,这一战仅仅说明:两个人在30合上是个平手,而且也没看出谁占到上风。 OVER!正确客观的分析,不是自己先凭空预定个什么观点,然后再去找资料来支持自己的这个观点,即使找不到能够支持自己的观点,也绝不放弃自己的预定观点,而是有意无意地歪曲事实,将灰的说成黑的(这里就是将平手说成赵云不敌许褚)。这样是无法服众的。正确的分析方法是:先保持中性立场,毫无偏见地去观察研究资料,然后基于这些中性的、客观的观察研究,再来建立自己的一个基本立场,然后再寻找更充足的资料来完整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另外,对于能分析出武力高下的战例我们当然要仔细分析,但对于明明分析不出来的还硬要分析,嘿嘿,那俺可真是无话可说呀。
阅读全文

首先,老兄原来举的那场单挑是两人斗了30合,老兄说赵云搞定了虎痴,现在老兄说的显然是赵许的第二场单挑,这是在刘备兵败兵败后许褚引军马追击刘备赵云之时赵云与之发生的,书中未表打了多少合,后来李典于禁又引军马杀到,刘备先逃,赵云似乎又抵挡了一下,估摸着刘备已经逃出安全距离了才败走的。这两场单挑哪里能分得出赵云与虎痴孰高孰低呀?要判断谁占了上风,我以为应看其中一方是否有中断单挑或派人助战的行为。如果没有,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说谁比谁占了上风。况且,占上风与击败对手也还不是一码事呀。不瞒老兄,偶也喜欢赵云,但不能因为喜欢他就不客观。只有客观地评价赵云的武力,才能让他的形象不含任何水份地真正树立起来,您说对吗?
阅读全文

1 “关公同时还占优的是全局的胜利,这种全局的胜利给关公心理上的支持是十分巨大的:我不用胜你,我只要拖住你,你就完了!”其实将这句话中的“胜利”一词都换成“胜势”就没有问题了。以书中描写的情况论之,无人能否认当时文丑军已呈溃败之势,而且这完全是因为曹操用计才导致的,因此说曹军已取得全局的胜势是准确的。当然,胜势距离胜利和全胜、大胜还差了一步,但对于关羽来说,无需全胜,只要有这个全局的胜势就足矣!为什么?很简单,你文丑全军都在败退之中,只有你一个人在这里负隅顽抗,即使你武艺高强我一时拿不下你,但我只要拖住你、吸住你的阻击力量,曹军就可以发动攻击,正确全胜。虽然书中的描写是曹操一直等到关羽斩了文丑后才发动总攻,但那是因为二人仅打了三合。如果二人陷入久战僵局打到30合以上,相信曹操必不会死等二人分出胜负才肯指挥总攻,对吗?简单来说,文丑全军的败势,曹军全局的胜势,对于关羽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心理支持,从这一场单挑双方的心理上来说,关羽占据绝对优势,文丑是绝对的劣势;关羽不必急于击败、杀掉文丑,而这与关羽必须最终击败、杀掉文丑是不矛盾的。就好比你打三国游戏,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取胜,但在具体操作时你又不必急于求成,这两者怎么会有矛盾呢?继续那个话题:关羽并不急于击败文丑,但文丑却因为对方全局的胜势以及对方在局部的人数优势而想急于摆脱关羽;由于自己的部众都在溃败中,自己孤身一人作战,身后没有一兵一卒,对方却时刻都有可能一拥而上,以多取胜。心理上谁占优势谁占劣势,不是一目了然了吗?2 我所谓的在“堂堂正战”中取得胜利,是指一方纯粹凭武力取胜,而不是借助其他于自己有利的因素取胜。关羽-文丑这一场短暂的单挑中,文丑恰恰是由于自己一方的许多不利因素而败退的,并非由于武力不济。如果老兄认为在这场单挑中关羽是纯粹凭武力取胜的,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说,张飞武力不如徐晃、赵云武力不如许褚呢?张飞、赵云都在类似情况下放弃继续与徐晃、许褚的单挑而落荒而逃,难道我们认为张、赵武艺不济吗?老兄说“这样细致地分析每一个单挑地细节和背景的话,相信没有一个单挑是“堂堂正正”。”那么请你举出具体例子来驳倒我吧,就从我已使用过的、我认为是严格单挑的战例中找,好吗?我在此恭候。3 关于“惊恐”,书中就是这么写的;至于“几度”,那个是我的分析,是为了说明文丑之恐,关羽的武艺神威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其他多方面的原因。等有时间我把旧贴转来。关于“更何况,战败逃跑居然未察觉(提防)别人追击,傻子?”我倒想请问,如果你察觉到别人追近并将斩杀你,你难道会毫无反应吗?-----------其实,在我的武力点评中,我将关羽排在第四,仅次于吕布、赵云、马超,而在张飞之上。在关羽、颜良谁武力更强这一点上,我曾与“保颜派”大战过无数回合,就是为了捍卫关羽的地位。但如果让我承认关羽是凭实打实的真本领杀的颜良、文丑,恕我无法从命,因为在我的标准里,这两场不是严格单挑。我将关羽排在颜良、文丑之前,不是因为关羽在单挑武力上表现如何突出,而是因为那两人表现实在差劲。我现在发现我要两线作战 -- 对兄等“拥关派”要辩,对许多“毁关派”我也要辩,结果你们这两方持截然不同意见者倒没有论战,嘿嘿,真是郁闷加不解呀。
阅读全文

咱们这么比较一下三国和水浒吧:1 语言风格三国非常接近文言,而水浒则是元明时的白话。应该说两者在各自的范畴内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各有千秋,不好说哪一个就比另一个强很多。当然,水浒的语言风格更有独创性一些。我个人偏爱三国的语言,觉得它洗练,气势磅礴,比较有男人气;而水浒的语言在我看来太国市井气,太注重细节,显得罗唆,有些女人气,不大气。如果从艺术的高度来评判的话,也许水浒要高一些。2 人物刻画由于语言风格的不同,使得两部作品在人物刻画上所使用的技法也不太一样,三国人物总体上给人感觉稍嫌虚一点,水浒的实一点,但虚也有虚的好处 -- 越虚越近神嘛。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以为二者打了个平手。3 战阵的描写三国显然要强于水浒。4 其他水浒在表现市井生活方面绝对强于三国,但我们不应该因此而认为三国低于水浒。应该说两部作品的侧重点是有很大差别的,三国的侧重点不在这里。同样地,三国在谋略方面远远高过水浒 --- 只要拿吴用的那些狗P计谋跟三国里徐庶那个级别的谋士比较一下就知道了。5 逻辑两部作品中都存在一些逻辑方面不太合情理的情节安排,但三国远较水浒严密合理。水浒中的那种处理 -- 两败童贯三败高俅远征大辽平灭田虎王庆这么多残酷的战争未死一个头领,而最后打方腊却阵亡六七十个头领,这种肆无忌惮有恃无恐的不合理不可信,是否也太过了一点呢?----------------------------总体来说,我认为两部作品各有所长,将其中一部置于另一部之上是不甚公允的,也是难以服众的。如果想研究元明时期的社会和市井生活的话,水浒当然是必读之作;但如果想令自己的政治军事眼界得到拓展,则三国应该是一部极佳的教科书 ---- 想想三国之间的Game Theory (Equilibrium),再想想诸葛/鲁肃甚至赵云在宏观战略方面的高明和周瑜/关羽/吕蒙/陆逊在这方面的低劣,这些难道不发人深省吗?
阅读全文

兄言:“白兄所说的“大败”与“大捷”不过是文字游戏,很多时候战役获胜的关键不在于杀敌多少,而是其它因素决定的。汉水之战的关键在于粮草,是刘封孟达一军烧了粮草,夺了曹营,才使曹操无处可依,弃了北山,逃回南郑,没有烧粮,曹操最多回塞坚守不出,决不会为了赵云的数千人弃塞而逃。”夜了兄此论的中心观点是:汉水大捷的关键在于曹操粮草被烧,营寨被夺,而这些都不是赵云干的,因此赵云对于汉水大捷的贡献是非常有限的。总之,夜了兄认为在这一战中,决定是否胜利的标准不是杀了多少人,而是占没占地盘抢没抢到粮草,对吗?那么请兄阅原文:“徐晃、张郃扎脚不住,亦弃本寨而走。赵云占了曹寨,黄忠夺了粮草,汉水所得军器无数,大获胜捷”徐晃/张郃为什么会“扎脚不住”呢?当然是由于赵云的攻击而造成的曹军全面溃败所致。如果没有赵云的攻击,徐晃/张郃又何致“扎脚不住,弃寨而走”呢?如果没有他们的弃寨而走,赵云/黄忠又如何能夺得曹军营寨和粮草呢?可见,后边这些战局发展,完全是源于赵云的攻击;而赵云之所以能够实施如此强悍的攻击,又是跟他果断明智地采取了积极防守的战术密切相关的。既然兄认为光杀了那许多曹军还不算大捷,非要占了地盘抢/烧了粮草才算大捷,那么赵云这三件事一件没落都干了,您说他对这场大捷到底贡献怎样呢?赵云不仅直接导致了曹军的全面溃败,而且还趁机消灭了曹军,又亲自收获了胜利成果 -- 营寨和粮草,您能说他对这场大捷仅做出了有限的贡献吗?
阅读全文

大家在玩儿三国游戏时,有谁试过让那几个大家总也争论不休的武将互相单挑一把?比如:赵云,马超,关羽,张飞,许褚,典韦。当然是在他们还没有获得宝马/宝刀之类东东的时候。我不多的几次接触三国游戏还是在93年时在一个日本人家里看他玩儿的。这个日本老头儿是个中国通,对三国迷得不行。我们几个对那几个武将的战力都挺好奇,于是就想办法创造机会让他们互相打过一次。当时那日本老头选的君主是刘备,手下有张飞,甘宁,和其他一些不太厉害的将,恰好对阵一方是马超,于是我们就让张飞向马超提出单挑。那马超没有丝毫迟疑就接受了单挑,俩人于是开练起来。俩人武力的初始值都是99,可打了一会儿(约几十秒钟吧),就发现张飞掉血掉得比马超快。到这一天结束,马超还站在70点以上,而张飞却只有60多点了。第二天再战,发现张飞点数掉得比第一天还要快,没多一会儿就从90多点掉到60点了,而马超居然还有90出头儿。好容易捱到第二天结束,张飞只有20-30点了,而马超竟还有60多点。到第三天再战时,老头就不敢再用张飞了,而是派上生力军甘宁,当时觉着,凭着甘宁94-95的武力和他的以逸待劳和神完气足,应该能轻松拿下马超吧。嘿嘿,除了开始掉点掉得比马超慢之外,越往后打,甘宁越是堪堪不支。好容易把这第三天给对付过去了,甘宁的点数也掉到30点以下了。第四天,没办法,还得用老张。还别说,老张歇过一天后,体能明显好转,打半天居然不怎么掉点儿,而马超此时却掉得飞快,到第四天结束时已经跌破20点了。而张飞好象还有80多点吧。第五天,还是张飞打马超,没用几秒钟,就把马超给宰啦。不知现在的三国游戏是如何设计武将战力的,有人试着让战力接近的武将这么死磕过吗?
阅读全文

1 <<三国志>>中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记录关羽的军器是什么,而根据考古和文献记载,演义中关公使的那种青龙刀,绝对是在北宋以后才有的。也就是说,关公使的绝对不可能是甚的劳什子“青龙刀”。看你老庞挺明白一人,怎么今天非要纠缠于这把压根儿就不存在的破刀哇?你能不能把罗贯中那斯的那本破书先给我忘掉!你只有跳出罗贯中的那把破刀闹出的玄虚,我们才能谈关公的军器问题。2 <<三国志>>中也没有记述关公军器的重量。唯一记述了重量的就是典韦的那对破戟,是80斤。别闹错,这可是汉斤呀!所以你说老罗给关公编的那个82斤是明斤,那可能吗?就算他老罗再想抬高老关,贬低老典,他也不能让俩人的军器重量差出136%吧?也就是说关公的军器是典韦军器的2倍多,这可能吗?老罗会这么弱智吗?呵呵。所以,老罗杜撰的那个82斤,也必定是汉斤。不过呢,老罗在这显然是耍了一个滑头,他故意不对读者说明这个是汉斤,不是明斤,这样可以无形中让读者认为关公/典韦等三国猛将有着天神般的神力。要知道,82明斤相当于48.38千克啊,明代的人看到如此重量必定会瞠目结舌的,可他们哪里知道这不过是老罗跟他们玩儿的一个障眼法,那个82斤是汉斤,不过才20.5千克。关公刺颜良一节,请见下边那个帖子。
阅读全文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引自<<三国志>> (蜀书 - 关张马黄赵传)这是这次表现关羽个人勇猛的全文。文中并无一处提到“配合严密的军事行动”,既不是曹操设伏,也不是颜良军在溃败时为关羽在乱军中杀死颜良,而更象是一场硬碰硬的两军正战。而且从文中的描述情况来看,恰恰是关公“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和令“绍诸将莫能当”的个人勇武,在解白马之围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客观起见,我不用“决定性”这样的表述,但其重要性却是我们无法否定的。)我们不应因罗贯中在演义中对关羽个人勇武的过份渲染,就盲目相信那些东东,但也不应因此就走向另一个极端 -- 完全无视关羽的个人勇武,甚至连正史中所载的战绩都故意视而不见。两种倾向都是有失公允的。无论谈演义还是论正史,客观公正是最最重要的。如果两位说:“唉,陈寿的记录也不可全信。”嘿嘿,那某就真的无话可说了。那我们也就别再谈什么历史了,整个一个历史虚无主义嘛,呵呵
阅读全文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杀颜良的整个过程中,哪有张辽什么事儿呀?另外,那种武将在阵前用以单挑杀敌的长刀,是直到北宋才出现的,汉末时不可能有。关公用的不过是矛/枪/戟一类的军器。因此,庞兄似可直接说明此一节,而不必再纠缠于关公的青龙刀问题。最后,关于82斤,我有一个帖子专门论述军器重量的。我相信罗贯中为关羽的军器定这么一个82斤的重量是因为:(1) 他在正史中看到典韦的军器重80斤;(2) 他在<<三国演义>>中要极力突出的是关公;(3) 于是他就在典韦的那个80斤上又加了2斤,成了82斤,然后把这个重量给了关公的军器。我认为我上述的推断或曰猜测是合理的。那么典韦的那个80斤是什么斤呢?显然应该是“汉斤”。因为陈寿是三国时代的人,而三国时代还沿用汉代度量衡。汉斤只有现代市斤的一半重,因此,典韦的军器的重量合40市斤。谈论罗贯中胡编出来的那个82斤青龙刀意义不大,但如果硬要算算它有多重的话,它也就是41市斤。总之,这个82斤绝对不可能是明斤,要那样就超过100斤了,未免也太悬乎了吧。
阅读全文

其实关键就在罗贯中的那支笔。老兄想想看,如果他真的想把许褚写得跟马超一样厉害,他只要让许褚也20合完胜徐晃不就结了?可他却让徐晃坦坦地跟虎痴大战50合也丝毫未落下风。可见,马超/许褚二人战力高下在老罗心目中的感觉。某以为,游戏里的设置不能全都那么当真。毕竟游戏也是要基于原著的。如果兄台要说游戏,那我还可以说那个民间广为流传的口诀呢,无论哪种口诀,不都是把马超排到许褚之前吗?许褚的暗器功夫,在战阵上从未使用过,而且其防守暗器的本领亦没有表现。马超则在追敌之际尚能听风辩音,躲开于禁从背后射来的一箭,其防守意识和防守本领可谓已臻化境。曹洪的问题。如果仅考虑前三国而不考虑后三国,则曹洪战绩明显优于张合 -- 曹洪曾阵斩3将,仅在对敌臧霸和马超这两场单挑中落于下风,但也没败;而张合两度完败于对手,仅胜过一阵。虽然我也认为张合强于曹洪,但却不能认同张合比曹洪高出一个档次的说法。因此曹洪应与张合同属一流,只不过比较靠后,属于弱一流罢了,就象黄忠是超一流中最弱的,而张飞在超一流中居中一样。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