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木村火烧博望等事,我查了一下,事在建安七年(202年),八年,权已西伐黄祖,直至十三年春,黄祖才败亡,可知诸葛亮不当在七年入幕,此为我疏陋处,请痛扁之!兄言法正的尚书令不过千石,但他还兼着护军将军呢!中护军汉制为比二千石,古人的官俸就高不就低。且东汉末期以来,中护军所掌特重,实为诸杂号之首,刘备时未闻置中领,法正又加号将军,是地道的大司马府的幕僚长!诸葛亮的军师将军也是幕职,大司马不在,按军法法正有权“护”所有的将军,其中也包括关马等重将!西汉初,高祖以陈平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即为中护军的肇始。初,相府置司直,比二千石,掌督中都官,不领诸州,比司隶校尉,坐同席在上,权位皆在长史之上,后罢。而中护军颇似相府司直,初不常设,以其权重耳。但汉末战争频繁,遂为常员。法正进号将军为的就是冠诸杂号将军,论将军号,仅次于关马之伦而已。军师将军是汉末杂号之一,于幕府就是加将军号的军师,虽班列大同仍当逊于护军将军,按其职权中的赞化军机的范围,却有相近的地方,但实权差了一截,夏侯渊就曾以正西护军行护军将军,其制略可知。不要因为尚书令秩卑就看轻了,东汉政归台阁,称尚书为百官之本,李固曾言于顺帝,称“陛下之有尚书,犹天之有北斗也。”而汉末以来,其职掌日重。刘备称王,给了许靖一个空壳子太傅,却将冢宰之权交给法正,按其两个职务,汉中王国的军国大事均为所掌,这是何等的信任!诸葛亮斯时所掌又怎能不听命于法正!关于排名问题,刘备称王前,当以马许关张为头,许靖曾为大臣,又曾为蜀郡,文班领衔当无异议,而且他以镇军将军领长史,其将军号重于关张,关张可以排前是因其有侯爵,但马超也有侯爵而且将军号较重,自当冠之,但这是常理,并非实际,较起真来,诸葛亮关羽才是文武之头。但刘备称王,法正的确是排在诸葛亮之上的,论官秩,许靖以下,关张马黄,其次法正还有个糜竺,然后是诸葛亮。按实权,法正关羽是文武之头。有关彭漾一事,我曾说过那时诸葛亮尚排在法正之前,即使权力已衰,但掌府事,而且彭还不了解法正其人?主都可以买,何况朋友!他这么做不过是乱投医!兄又言此为文字狱,老天!他在马超那里说的是什么?非有反志而何?诸葛亮就是后来权倾“天下”的时候也不会救他!那个廖立不过几句怨言就断送了仕途,刘备的手可能比诸葛亮软吗?诸葛亮能傻到去跟这种人吃“挂落儿”吗?我说过诸葛亮确有大才,刘备对他也是很看重的,对他也是重点培养的,但刘备重用法正是政策倾斜的结果,西汉桑弘羊也曾红极一时,正是武帝急于敛财的原因。法正其人有才而无德,器量尤狭,刘备之所以大用,正逢其时而已,若论老成谋国,还是诸葛亮更为恰当,这也是我说刘备要把他“放一放”的意思。诸葛亮并不是一帆风顺地走向政治生涯巅峰的,其中的曲折与艰难是可以从史料中管窥一二的,没有经过政治风浪的吹打,岂能成为一个铁腕的政治家?至于诸葛亮才有多大,我以为:乱时割据为可为大患,平世治国可为亚相。其人长于谋国拙于用奇,勇于任事而失之琐碎,为政大体不及萧何,奇谋也逊于留侯、陈平,可为周恩来之亚,可惜碰上了刘备!用兵不及乐毅,但为政高于管仲(管的压力比他小),当然,古来相才如此者不多。
阅读全文

也谈《演义》中的关颜文之战我也认为颜良死得冤!但据此说关某不如他实无根据,老罗在《演义》中借曹程的对话已经明明白白地说清楚了——颜良实非关某之敌,但前文又写了颜良的种种——连杀骁将,又速败徐晃,不外是托儿!但总不能写老关很轻松的正战杀他吧?这种写法无非是突出关某的巧处,是写他“机智”。若是正写,奈史实何?其实正史颜良虽负勇名,但比老关差一大截呢。老罗此笔实为败笔!远逊胡诹的斩华一节。文丑也是托儿!先写他勇斗赵云,后拒张辽徐晃,威风的紧!但一碰老关,不三合就怯了,是写老关的威,文丑武艺虽差距不大,但老关外观太酷了,让他意乱情迷,结果为急着回去整容就挂了。其实老罗描写武艺本意是说:吕布而外,依次关张赵马黄,特地把赵云提到了马黄之前,但又不肯入评话中“十三条好汉”的俗套,写着写着就笔就不听使唤了,爱写东西的人大多都有这种经验。武评见仁见智,老关的记录前后矛盾,就如赵云曾冲不破袁绍的几百卫队,到了长坂竟来去自如,张合于毛本三五十合不输张飞,罗本竟至百合,整个儿吕布马超之辈!综上所述,老关在碰上吕布的若干年内,苦练武艺,吕布死后无人可敌!斩颜文之后整天忙出镜荒废了,而赵云听说老关把文丑不三合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制定了学吕布、超关张的宏伟目标,终成大器。嘿嘿,有点乱了,骗骗点击数,诸公体谅。
阅读全文

程普在《三国志/吴书》中列为战将之首,固然不无论资排辈的原因,但察其行事,可以说一员优秀的战将。程公不但屡建战功还雅爱儒士、乐好施与,在孙氏集团中很孚众望,所以赤壁一战做了周郎的副手。他的才能固然颇逊周、鲁诸人,但孙权借重的是他能调和诸将的威望。一是对周郎的权力进行牵制;二就是借程公的威望使老将们对年轻领导心悦诚服,周郎初统全军,不服者大有人在,只是不敢象程普那么明目张胆罢了,他们的眼睛肯定会盯着程普的,但程普很快就修正了自己的错误,为上下一心北抗曹军还是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另外,程普的武艺也是很不错的,虽不及太史、甘宁、周泰那么有声有色,但仍是一员勇将。“策尝攻祖郎,大为所围,普与一骑共蔽扦策,驱马疾呼,以矛突贼,贼披,策因随出。”此段出自《三国志/吴书/程普传》。孙郎何人?手下还有战士(可能所剩无多)!犹靠程普两骑脱困,可见程普武艺似乎犹胜孙郎,至少毫无逊色!《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有这么一段:“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便有了孙策武艺高强的论据。太史慈仅一卒相随,而孙策领将十三,两人交锋的底气大不相同,但毕竟直接交手,且未来得及分出胜负,说明二人武艺相差不多。由是推之,程普武艺不当在太史、甘宁、周泰之下!
阅读全文

坐在电脑前躲着领导的鹰视狼顾偷偷敲“外活”不容易啊,再说什么算精?也许坛子有些专业人士,但这到底是大家聚在一起畅言三国的地方,版主都是义工,他们也得为生活忙碌啊,不必苛求。老实说,这里既不是文史权威机构也不是文学杂志,更不是党政宣传机关,只要不造成不良政治影响、不乱贴广告、不恶意灌水、不散布“黄赌毒”和那个什么“功”,我们都应欢迎广大网友踊跃发文。
阅读全文

荆州被分割了,老实说,孙权得到了他应得的部分,如果不是他的部队跟曹仁大战,刘备不可能成为荆州的领主。总的来看,这个条约是公平的,但荆州的分割却使荆州的地缘政治更加复杂化,也更具有危险性。北方传来的消息让刘备只好暂时咽下这口恶气,汉中已经插上了夏侯渊的大旗,西川更是一夕数惊,若不是张合在巴西的部队没有得到及时的呼应,历史就是另一番面貌了。成都大本营清楚的意识到汉中的威胁,刘备生平得地从无堂堂正正的战斗,这次他要动真格的了。汉中一战使刘备的事业达到顶峰,曹操第一次损失了重量级的大将,刘备也第一次使曹操在他面前败退。刘备的人气一时如日中天!他得意洋洋地登上了王位。关于刘备称王一事史家褒贬不一。其实这并不重要,关键是刘备的下一步棋将怎么走。他对权力的制衡颇有高明之处,黄忠被提拔为金紫大将,而魏延跃居方面,这都说明他有意拉开与臣下的距离,他并不怀疑关张的忠诚,他要寻求政治上的平衡,毕竟他的事业已经不是涿郡那个小团伙,何况他还想得到他梦寐以求的尊严感。他并没有削减关张的权柄,只是想让他们闻弦歌而知雅意,懂得什么是“至人无亲”,把那份友情埋葬到内心深处。这一点张飞比关羽聪明得多。关羽如果不死,早晚会成为负担!跋扈的元勋终究会使君主不得不处理掉,而关羽正在朝这个结局靠近。但他死在东吴的背后一刀,从感情上讲,他与刘备都很幸运,两个多年来生死与共的老友避开了那令人痛苦的一刻。只不过这代价太大,刘备损失了在荆州的一切。刘备已渐入老境,遥望长安,他何可遣怀?不论北征的行动是成都的命令还是关某的擅专,大本营都难辞其咎!刘备及其所部都缺乏对全局的把握能力,而关羽乃至成都也都没有从上次的争夺中吸取教训,关羽还没到该死的时候。刘备没有马上为关羽报仇而是继曹丕之后做了皇帝,他不是不想北伐,而是不能得手,以益州之弊与中原争衡,只能是在适当的机会突袭关中,蜀中的实力只堪一击而不足以久战,孔明屡不成功正在于此。刘备积年也没有发现这样的机会,他把赌注又压在了荆州。荆州的确人见人爱,但抢得太急只能是自己倒霉。前者曹操不先定陇蜀而折戟长江,继而关羽自取灭亡,都失在一个“贪”字上。反观孙权,先把荆州“借”给刘备,随即适时出兵“讨”回一半,最后又来个“照单全收”,先以退为进后又步步为营,同时对战机的把握非常高明。此时荆蛮吴会连为一体,要想割它一块已经很难了。严格地说,刘备的部队不过是在荆州的门口打个转就让陆逊一把火烧了回来。刘备的目的并不是为关羽报仇,那不过是个借口,他岂能不清楚自己的实力灭不了孙权?他只是想把输掉的再赢回来。荆州全盘恢复当然更好,但只要得回西部他也知足了,说到底他还需要孙权。刘备这一次损失巨大,许多部队整建制地被歼灭,一些崭露头角的将军殁于行阵,黄权这样的重将率众降魏,蜀中因为这一战而大伤元气,刘备也一蹶不振,在永安的行宫里他不得不接受前妻兄的和平意愿。刘备去世的前夕,虽然提拔李严来平衡朝局,但他很清楚李严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只是想利用李严拖一点时间罢了,天道悠远,他已无能为力了。他无可奈何地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死了,从一个织席白丁纵横一世乃至称王称帝,在中国的历史上他或许功绩不大,但他的名字无人不晓,特别是在民间,他的名气人缘没有哪个帝王能望其项背。善良而贫弱的百姓总希望拥有一个爱民如子的皇帝,从没有哪个为帝图皇的人在逃命途中还不愿舍弃百姓,刘备是其中的另类,他算不上成功的帝王,但他是帝王中的无冕之王。后记:没想到邋里邋蹋写了这许多字,险些把俺累坏。
阅读全文

三国里的都尉、校尉、中郎将三国里的都尉、校尉、中郎将数不胜数,名号繁多。后汉除三都尉无常员以外诸属国都尉、校尉、中郎将皆有定数,都是比二千石的禄秩。中郎将仅六员:五官、左、右、虎贲、羽林、外有使匈奴而已,黄巾时又先后增置东、南、西、北四员。校尉除五校、缘边诸校外,后增西园八校,但很快又裁撤了。可是后来战乱纷纭,将兵者日多,各为诸侯,那点武职就不敷授予了,加上诸侯们多为牧守兼领杂号将军,授予所部高阶即无承制之权且不伦不类,而杂号官属至多司马、军假司马之类,不足赏功,大家就把脑筋动到都尉、校尉、中郎将上来,但这些或为天子扈从,一般诸侯哪儿来的权力除授?或为边郡属国之长,据其地还好说,反之就是空头支票,这可不是后来的“遥领”。于是乎就纂出一大堆名号来,从此都尉、校尉、中郎将就不值钱了。一般来说,诸名号校尉、中郎将还有比二千石的待遇,名号都尉就难说了,操所置典农、度支都尉皆为六百石,那什么帐前、楼下、将兵之属大约也就这薪水,比之三都尉差远了。魏时应是七品吧(参照典农、度支都尉)。诸传所言的校尉指的是千人督,查遍手头资料也没找到禄秩,估计是比二千石,《通典》列为六品。各色中郎将实在让我糊涂,按常理也应是比二千石,但把这杂七杂八的中郎将算在几品?《三国会要》载典农、度支中郎将皆二千石,第六品,估计这奉义、武卫之类也就这份儿上。虎贲、羽林中郎将却是第五品,左、右失记,东、南、西、北中郎将则高踞四品,还持节外镇,牛得很!三都尉只落个第六品,窝囊。属国都尉五品,五校、缘边诸校也混到四品。注:所言都尉、校尉、中郎将皆非殿中所属。
阅读全文

《三国演义》把庞德的武艺大加渲然,而史料载其作战勇猛,一是亲斩援首,二是射羽中额。由是观之,此公武艺不凡,但我以为尚未及典许关张,首先,那郭援乱中为庞所杀,而庞不知,直到遍寻不见,庞德出其首不知为谁,众察之才知是郭援,援虽武将,其材武如何,未有载记,而《三国志》中及裴所采史料,正侧面对武艺不错的人几乎都有描写,糜竺一家就有便弓马、善射御云云。郭无一字言及,可见此公野心家而已,层次不低但武艺没有名声,乱军中一健卒可杀之,这好事让庞德稀里糊涂撞上了。襄樊之役,他曾“亲与羽交战,射羽中额”,好箭法(还有箭无虚发的描写)!但这交战是两军交战,并非二人交手,所以说看不出他武艺能入典许之列,史料明暗也无克意描写其武艺超群,只作一般勇将可也。比之张辽、曹仁等还多少有点儿距离。关曾万众中突杀颜良,不管他带了多少人,其武艺绝在颜良之上,颜良毕竟有勇冠三军的称誉。张辽、曹仁更是冲阵好手。关羽于襄樊之役已近花甲,实打实说,年老不以筋骨为能,庞怎么不能踹阵斩之或冲到马前?此时曹方整体兵力不少啊,关还有不少人围城呢!能力不足破阵而入罢了。庞德临阵勇猛,可称勇将,但武艺尚未臻顶尖之列。
阅读全文

陈志称张飞“爱敬君子不恤小人”。的确,他与荆益二洲的士大夫多有往还,颇有“礼贤下士”的味道,但如此称之又有些不妥,试想,这些士人不是出身名门巨宗就是累举孝廉、屡蒙征辟,实际的社会地位不是张飞这屠沽起家者能相提并论的,陆逊已为大督,孙权还要着人辟之,为得就是抬高伯言的身价。但英雄不问出身低,益德戎马一生名闻天下,又是刘备集团的大佬元臣,权位又不是一般士人能望其项背了。即便如此,在那些人的心目中仍没把他当回事。但张飞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又十分喜欢和这些家伙交往,鉴于张飞的特殊地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不敢过于崖岸自高,也就只好成全张将军这份爱士之名了。张飞真的爱士吗?在徐州他就与下坯相曹豹不合,甚至还宰了他,搞得徐州大乱,吕布一到,徐州土崩。这就是张飞未能得人过失(当然这仅仅是众多因素中的一点)。张飞一定是痛定思痛,要顿改前非,所以对士人礼敬有加。这么一来,即有政治上的好处又能广收人望,要不是他不爱惜健儿,夷陵一战,这样的猛将必有凶悍的攻势,陆逊在开头能否挺住还真的难说。但张飞的“礼贤下士”并不是发自内心的仰慕,所以当刘巴拒绝他的时侯,他还是忍不住冒了火,他并不需要刘巴的才学,而是需要对方的名望,这才是他“礼贤下士”的真相。
阅读全文

“军祭酒”实际上是军师的一员,后汉的军师一大堆,按规矩,大司马、大将军及太尉才能辟召,在幕府的地位比长史、司马要超然一些,但实权却有所不及,往往以军师中的资深或出色者为“祭酒”。而曹操以司空领兵设“军师”实为特例(在他之前的司徒、司空们有多少人有军师我还没查书)。甚至孙权以骠骑将军也设军师之位,刘备更是设有军师中郎将。军师也不是大司马、大将军及太尉专设僚属了。军师在战争时代是重要的参谋,幕府的战略方针几乎都由这些人制订,所以是否得其人非常重要。郭嘉年资德望都不深而为其中“祭酒”,绝非幸至。以曹公伟略也不会所任非人。而在以后,军师一职地位日高,曹魏为第五品,与太守和单车刺史同阶,往往有大臣加为军师,象王朗以三公为军师、辛毗以卿位持节为军师制司马懿出战,更是显赫的特例。蜀吴两国中的重将几乎都兼任军师,所以军师是很不错的位子,一般人还当不上呢。
阅读全文

用“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来形容子建,诚不为过。但他偏偏败在了曹丕手下,原因就是他太“聪明”了。他每每以华美的文章藻饰父亲的远征,但他卖弄的只是他自己的羽毛,而他兄长的两行热泪却轻松地使他黯淡无光,他忘了自己还身为人子,他只是做了一个词臣的工作而已。当杨修的“答教”呈到面前时,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没有军国远略还要硬充大头,早晚是会露馅儿的,以曹公之巨眼,他能骗得几时?一个久握重权、纵横天下的人物岂能容忍欺骗!杨修不导植以正,而以小人诈术为辅,曹公岂容身后有此等佞臣立朝?他决不会容许曹氏政权由外臣摆布!别忘了操还未死,而杨修还是操之臣属,此时就急着投入王子门下,置他这个魏王于何地?曹植也急着把臣子圈到自己手下,意欲何为?曹操并未真正禁止事实上也禁止不了王子们结交大臣,关键是你结交的是什么人?是先忠于魏王还是先忠于王子?曹丕从贾诩那里学到的才是正路。即便抛开长幼之序,曹植也不是曹丕的对手,他太张扬了,缺少曹丕那份深沉和阴鸷。在政治斗争中,这也是大忌。夺嫡未成,要么兴兵造反要么就老老实实地做个空壳子藩王,可他还要一次次地上书求官,谁能相信有这等履历的藩王?真不知他的聪明出了什么问题。
阅读全文

不管演义多么令我激动,但想真正认识三国的“英雄”们,还是从陈志里才能咂摸出点儿味道来。就说那个不可一世的马威侯吧,在演义中他可是顶天立地的大豪杰、大英雄。可在陈志里,他却是一头残忍无耻的恶狼!“人不爱其亲,何能爱人!”马超就是这么一个人,为了一己之私他什么都不在乎。纵观三国,若说五伦具废、四德罔顾者,孟起为冠!既已归命国家却又称兵造逆,就是因为钟繇镇关中,让他感到缚手缚脚(开初他倒是满听话的),可谓军阀本色。马腾自请入朝,无非是想过个清静优游的晚年,曹操待其父子不薄,父为上卿,子拥部曲,可孟起还是反了,而联合者竟是与其有血仇的韩遂,最后两人又互相猜疑,终至覆败。受他的牵连,朝中的老父与兄弟宗族死无孑遗。可以说,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他都占全了。后来他跑到汉中寻求庇护,张鲁待他也不错,又给他益兵还想跟他攀亲,若不是有明白人提醒,我看张鲁的脑袋早晚得让孟起喀嚓了,他是既喂不饱也喂不熟的一头狼啊。果然,他看在张鲁那儿得不到多少实惠,而且也怕曹操打过来,又一掉屁股投向了刘备,但刘备不傻,把他高高吊起来,不给他咬人的本钱。这回马孟起总算是没咒念了。可他心里并不舒服,当彭漾离开成都前来他家拜访的时候,他又明知故问,挑拨彭漾说了不该说的话。马孟起又赶忙去打小报告,既然如此忠心耿耿又为何去挑拨彭漾?其心何其毒也!但刘备还是照旧挂着他,他也明白在刘备这儿再也玩儿不出花活了,最后他憋死了。演义中让他威风显尽,就我看来,他若没有一方军阀的位置,无论斗智斗勇他都不是关张的对手,那个“信、布之勇”和关张“万人之敌”一样都是夸张的说法。马超军事水平并不高,在渭水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跑得快。他所谓“甚得羌胡之心”无非一个“诱”字,千万别把少数民族当傻瓜。这一方法蜀魏双方都没少运用。马孟起为人比那个吕布更能轻于去就,他从不知礼义廉耻为何物,这样的人物在生活有不少,大家千万要小心!
阅读全文

无事登高入论坛,闲说三国解忧烦。网上桃源茶未冷,缘何故旧起云帆?十载荒堂号酒徒,黄粱枕上忆当初。新来梦破衡阳雁,无语低头漫检书。朝中措年来容易又秋风,落叶绕阶浓。闲看夕阳西下,楼头望尽征鸿。眉间萧索,微霜搔断,心事千重。最怕登高临远,不堪过眼匆匆!
阅读全文

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卒于五丈原军中,被“安置”在梓童(找不到字,音)的前顾命大臣李严发病而死。陈志称其“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余谓不然,诸葛亮早就把他“忘”了。看看诸葛亮对后事的安排吧,哪有只言片语提到李严?若诸葛亮真想再次起用李严,岂能如是!我看李严所希冀的是诸葛亮身后成都政治格局的变化,可他却发现诸葛亮的巨大阴影依旧笼罩着后主的宫殿,诸葛系的官僚把持着所有的重要职务,他彻底绝望了。李严文韬武略皆有可观之处,他不会傻到相信昔日的敌手能让他在其身后书写历史。诸葛亮允许李严活着是因为小小的益州经受不起强烈的政治地震,仅仅因为“呼亮来还”以及“乃更阳惊”何以废黜先帝所遗的顾命大臣?陈志所载皆亮一家之语,李严申辩之辞、廷尉审谳之卷一无所闻。以李严才具,怎会拙劣如此?其中曲折就这么简单?诸葛亮不设史官正是其聪明之处,他要做完人吗。李严以郡守骤为肱股,他远不及诸葛久握中枢而深通权变之道。诸葛亮让他留镇永安、自己扈梓宫还都,独建拥立之功,以后主的名义升赏文武,即能安插亲信又能广收人望。李严居令君之位而选举不得与闻,他会作何感想?虽然李严的禄秩迅速提高,但仍不能分中枢之权,他毕竟兼任着尚书令啊!如此“顾命”情何以堪?诸葛亮的奏章中提到李严有求割五郡为巴州刺史的要求,诸葛亮集中还载有李严劝其加九锡、进爵为王的建议。前者想从诸葛身上割肉,岂能不使之心存警惕?虽情有可原却足以使孔明决心动他了。后者是想把诸葛亮推到火炉中烤焦,其心已可诛矣!诸葛亮与李严勉勉强强的政治婚姻早晚会破裂。建兴九年,诸葛亮回到成都上表后主废李严为民徙置梓童。真是李严召他回军吗?如此李严能得到什么好处?还要授人以柄自陷不利?还是诸葛亮在表章中道出原委:“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不是诸葛亮闻到了什么味道而先下手为强?不管诸葛亮的动作中有多少阴谋、阳谋,李严依旧保全了首领,他的儿子也没有受到株连,诸葛亮既清除了政敌又获宽弘之誉,后人言及,嘉语颇多。其实以益州之鄙,是承受不起一场政坛清洗的,不杀李严、不罪李丰,为的就是稳定益州的政坛。不必去管二人的是是非非,政治是无情的,这个结局足以让人喜出望外了。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恢复汉家河山,他的一切政治活动都是服从于这个目标的,不管他的手段中含有多少阴暗的成份,也不管他的才干有何不足,他的忠诚是无可怀疑的。他殚精竭虑、事必恭亲固为其短,但这正是他对待猜忌者无声的回答,历史上哪个权臣如此公而忘家?又有哪个权臣如此呕心沥血?苍天悠悠,此何人哉!
阅读全文

建兴六年,诸葛亮战败,杀了一个马谡,又上书后主请自贬三等,诏其以右将军行丞相事。何等的无私!何等的磊落!却也是何等的奸伪!他早就知道,朝中掌权的诸葛派官僚不会让阿斗剥夺他的权力,后主也不敢那么做。因为他还在汉中,还掌握着全蜀的大半军队!他的门生故吏还在成都执掌着尚书省和宫廷的宿卫!理由也很充分,魏国虎视眈眈,他要在汉中留守布防,以备不测,同时讲武积粟,以待天时!魏延没有能力守住汉中吗?没有!先主时他行,现在他一点也不行!回到成都待罪阕下会怎么样?应该不会出什么事,但万一后主突然降诏拜他为太傅位三司上、以侯归第奉朝请呢?把他的政敌和他的门下一古脑提拔起来,分丞相之权以处之呢?政敌不必说了,他的那些门下现在象他一样执掌了军国大权还会听他的吆喝吗?这可是恩出朝庭啊!况且也给足了相父的面子,谁都会说皇恩浩荡啊!他也只有感激涕零了……他若不甘心,就只有造反了!后主多半不会那么做,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诸葛一生唯谨慎哪……
阅读全文

(以正史为据,参野史信凭;但将猛气排名次,不以武艺论高低。)一、关羽斩颜良。“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评议:颜良乃绍军猛将之首,身拥万众而为关羽突杀于旌麾之下,从容斩首而去,三军夺气,溃如山崩。是时操弱绍强,此战乃官渡大胜前奏,方临天下大机,关公建此首功,足以名书竹帛。套演义之辞:“将军真神人也!”二、张辽逍遥津。“辽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评议:将军气凌万夫,以八百之兵敢入十万之围,使孙权丧胆,全军夺气,其勇足敌关、张。三、张飞当阳桥。“飞据水断桥,_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评议:区区二十骑败卒敢挡乘胜精锐,将军立马桥头而无人敢近,其胆勇威猛千古孰及!不须摧锋破阵,已震虎狼之师。后世以关、张誉勇猛,诚为不虚。(史料并无疑兵之计,罗氏撰此为显益德有谋,曹公轻骑急赴,势在必得,岂能因疑兵而逡巡不进?实为一时沮气而丧大好时机,惜哉!)四、曹仁救牛金。“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余众未尽出,仁复直还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评议:傅子曰:“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也。”仁以主帅之重,不舍数百小卒,不弃部曲末将,深得士众之心,可知樊城之守必阻关羽之攻。五、典韦退吕布。“贼弓弩乱发,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之。’等人曰:‘十步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布众退。”评议:典君侠烈,猛士之雄!吕布荷飞将之名,身自搏战,且拥众急攻,韦视如草芥,挫温侯声势。后临阵殒身,良可痛悼。六、赵云拔张著。“遂前突其阵,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评议:救难以勇,挫敌以静,子龙一身是胆,迹近关、张,足当子孝,渐有虎将之风。(正史所无,见于别传。余以为可信,故取之。)七、甘宁劫曹营。“宁乃选手下健儿百余人,径诣曹公营下,使拔鹿角,u垒入营,斩得数十级。北军惊骇鼓噪,举火如星,宁已还入营,作鼓吹,称万岁。”评议:兴霸百骑鼓吹于赴敌之后,江左人物勇猛中又见风流,堪为佳话。(陈志语焉不详,取材江表传。)八、许楮镇马超。“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楮勇,疑从骑是楮。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安在?’太祖顾指楮,楮_目_之。超不敢动,乃各罢。”评议:仲康虎威慑人,超号信、布之勇,犹不敢及锋而试,虎痴之名轰传天下。九、黄忠杀妙才。“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评议:廉颇虽老,秦人所忌。忠以衰年,犹亲冒矢石,阵斩名将,勇猛雄毅,廉颇不及也。十、庞德射关羽。“后亲与羽交战,射羽中额。时德常乘白马,羽军谓之白马将军,皆惮之。”评议:庞令明之勇直挫云长三十年声价,当列猛将之林。拙文或有缺遗、不当,敬待诸公大笔如砖!
阅读全文

    东吴有三个重要的转折点,一是孙策全据江东,有了一块不小的疆土,为以后争雄天下打下了不俗的基础。二是赤壁大战,这使孙吴立定了脚跟,提高了内部的凝聚力,获得了与强大势力争衡的经验和声威,极大地拓展了安全空间。三就是夺取荆州。    荆州北窥宛洛,南控交趾,西通巴蜀,东连吴会,虽不能孤悬久守,却能虎步一时,所以非雄主不能居。曹操、刘备都曾暂得荆州,却又都相继失守,究其原因,不外时机的把握与创造。曹操蓄力南征,以为挟灭袁之威可一鼓而定,结果却损兵而回。就是时机把握得不好,此时关中并不稳定,南征先有后顾之忧,又加上水战经验不足,另外刘备、孙权都不是易与之辈,其无功也必然。南征应当是一种战略态势,迫使刘琮投降(事实上这小子果然不战而降),此时曹操应保持荆州投降后的的政治现状,使刘琮迹刘备之后,自己亲统大军一举灭之,然后挥军东向,由合肥直指庐江、秣陵,令刘琮东向夹击,孙权集团即使多几个周郎也只好束手称臣了,然后收揽荆扬士人,安抚百姓、恢复生产,其他各处,基本上可传檄而定,然后行尧舜之举就不难了。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也有可能曹军遇到瘟疫什么的,但保持荆州的现有政治格局甚至要扶助刘琮对抗孙权、消灭刘备的大方向应当是正确的。但这也只能是一种假设而已。    而刘备此时蛰伏新野,将少兵缺,如果曹操出屯宛城,加刘琮及其所部高官大爵使为藩屏,并且声明不入荆州以定荆土之心,再令其断刘备后路,刘备恐怕是上天无路了。可曹操却急攻刘备使之放弃新野,此时荆州人心未定,与刘备的敌友关系又不明朗,所以刘备没有受到阻拦,虽惊险万状但终能兔脱,先后会合刘琦、联盟孙权,结果是刘备全据荆州,三分雏形已现。随后刘备连续夺取益州、汉中,一时间虎步鹰扬、不可一世。虽然被孙权割走湘水以东,但损失不足以伤筋动骨,整体实力仍很可观。但是刘备集团控制大片土地的能力明显不足,似乎是没见过世面的暴发户,整体战略上顾此失彼,区区侯音的几千人叛乱就使关羽忘了被乐进击败的教训,盲目出兵,虽然一度威震华夏,但败不旋踵,失土亡命。如果关羽水淹七军之后迅速回军,一可以保持进功态势,给曹方造成持久的心理压力,使之在襄阳一线长期以重兵布防,经济也上造成沉重的负担。二可以威慑孙权,使之不敢西顾。事实上赤壁大战以后孙、刘双方直到灭亡也从未有过如此战果。如关羽趁机练兵屯田,调来一些与自己关系较好的文武官员分守要塞。一但刘备出汉中,他可以率师声援,牵制敌兵,一但刘备取得战果,他就能直扑宛洛,汉室兴复指日可待。又是一个假设而已。    荆州最终还是落入孙权之手。从地缘上讲,荆州与东吴之间缺乏剑阁、长江那样的天然险塞,领土交错处太多,利益冲突则更多,荆州对东吴的威胁远大于益州、豫州与司隶。从历史上讲,孙坚、孙策都与刘表发生过规模较大的战争,孙坚还赔上了老命,这些都让孙权集团对荆州一直耿耿于怀,必欲得之而甘心。荆州有广阔的幅员,可以让孙权有更大的战略回旋空间,荆州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对孙权来说同样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全据长江之险以观天下之变,正是孙权集团的战略考虑。至于孙刘的同盟,我以为孙权认定益州不能独存,只要荆州到手刘备集团早晚会再次需要他,否则谁也不能抗衡北方,事实正是如此,他首先抓住刘备入川立足未稳的时机,一举夺取长沙等三郡,刘备不也接受了这个既成的现实吗。尝到甜头的孙权当然不能满足,长江之险与人共有,能让任何一个战略家天天做噩梦,刘备的战略疏忽和关羽的短浅目光又给了孙权一次绝佳的机会,他不但唾手得荆州,还把关羽这块让曹操啃了一大半的硬骨头彻底砸碎,否则的话,夷陵之战就难说了,没有关张做羽翼,刘备、诸葛亮也只能“小国寡民”了。大约刘备也是想夺回荆州再与孙权重新结盟,但他无力单独组织这样大的战役,其败也比然!    如果孙权不夺荆州而任由刘备坐大,他的将来可能就是一个奉朝请的王公,这还算是乐观的估计了。
阅读全文

      我认为评价赵云应综合演义、志和云别传(我认为可补陈志的不足)来进行。但说此公无敌就不免小儿之见了,从演义中看赵云虽名列五虎,但始终都是偏军之任,其将才可知,他应属于晚成型的将军,从龙多年,位止于镇军将军,尚不如马忠、高翔之流。有人说刘备用人重门第所以赵云官位不显,那黄忠、魏延作何解释?还有人说他没机会,从龙多年可说是久经沙场,难到就没有表现的机会?足证他是骁勇有余(否则大耳贼也不会看上他),将略不足。      刘备一生有五大转折点。一、坐领徐州;二、赤壁大战;三、兼并刘璋;四、夺取汉中;五、夷陵大败。赵云或多或少都有参与(演义中赵云尚未跟随刘备,但志及云别传中都在此之前。夷陵之战任后方接应),使赵云成名后世的是救阿斗,志与别传写得都不够夸张,演义则夸张之极,不但八十万军中纵横无敌还杀将五十余人,民间传得更是离谱儿。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八十万大军在长阪坡是根本摆不开的,曹操的部队是先锋轻骑人数并不很多,但仍优于刘备,装备和战力更远过之,这支部队的任务是咬住刘的尾巴最好歼灭或是断其归路和阻碍与江夏援军的联系最终聚歼刘备,可这支部队遇到的是漫山遍野的百姓(刘备最好的阻击队伍),混乱可想而知,赵云正是利用这种混乱救了阿斗和甘夫人,首先,曹军将领不会太理会人数不多的小股游军,他的目标很明确——刘备,否则五虎大将全伙俱在也只能马革裹尸了。      最终的胜利逃亡靠的也不是张飞的狮子吼,而是那二十骑疑兵和老张的镇定自若(敢一人独对大众必有所恃,也许江夏援兵已经赶到了)。夺取荆州后赵云被封为牙门将军,地位虽不及关张(关早有偏将军的头衔,张也早有中郎将的职称),但也相差不远,关张也无非杂号而已。据云别传,赵云又以偏将军领桂阳太守,我认为是可信的,桂阳地僻新附,非亲信武将不可守,但为时可能很短,他很快又被调回荆州,任左将军府留营司马(刘备的办公室主任),特使掌内事。当时刘备西征,而后院并不安稳,孙夫人万一生变,刘备就进退两难了。所以掌管内事的人第一要求是亲信,第二要稳重重识大体,此时关羽镇襄阳备曹操,张飞守南郡东可防孙权南可制诸郡,诸葛亮又事务繁重,遍观诸将非赵云莫属,事实证明刘备很会用人。      而西征前线并不如意,军师中郎将庞统战死,刘黄魏战果不佳,兵力已不足用,刘备急令诸葛亮张飞赵云驰援,诸葛亮赵云一路(事实上赵应当是这一路的副将而非诸葛亮的一般部属)、张飞自为一路。夺取西川后,赵云又谏阻刘备瓜分大户田宅,显示出一定的政治眼光,此时他已是翊军将军了,但指挥才干还没能得到更大的锻炼。      曹操降张鲁收汉中,赵云迎来了一生中最光彩的时刻,援黄忠救张著空营计败曹兵,得到刘左将军“一身是胆”的评价(张非在长阪桥更险、更胆大也没见老刘夸过),但于大局而言,此战一未斩将,二没夺地,按军法只赏不升。刘备称王汉中并以大司马开府,大封群臣,首席大官是许靖(刘是不得以)拜太傅,其次法正封尚书令(功劳第一),其次关马张黄分别为前、左、右、后将军(关独撑荆州,张飞攻城掠地在古代都属大功,马超一方诸侯,黄忠升得最快是因为功劳最多),起家部曲的魏延更是一跃成为督汉中镇远将军(此后一直位在赵云之上),而诸葛亮仍是入川后进的军师将军(可没少赏赐,权力也颇重),赵云只在“其余升赏有差”中。      关羽败亡后,刘备称帝,赵云好象也没升迁(刘备也有点不够意思),东征前赵的进谏再次证实他的政治眼光(云别传称他是受人劝告而进言,我以为赵云应为九卿之选)。      赵云的升迁是在后主即位,做了中护军(军中文职,权不小)、征南将军(蜀为杂号),再迁镇东将军(蜀多承汉制,大将军、车骑、骠骑、卫将军以及加“大”的之外,以前、左、右、后将军为尊,其次就以四镇为重将了,所以这一职务还是很重要的)。年老的赵云又一次上了前线,不过这一次吃了败仗(主要责任在诸葛亮),若是年轻时,这一败就可能全军崩溃(当年没少跟刘关张受这种罪),但此时他已戎马多年是成熟的老将(胜败互见的老将多很可怕),所亲自断后,全师而退,若象当年长阪大败(幸有百姓挡灾和张飞用计)不但一身难保,还可能使曹军两路夹击直取汉中,局面就不可收拾了。      结果是诸葛亮自贬三等(做个样子罢了),赵云被贬为镇军将军(诸葛亮不如刘备远矣,若刘备很可能升迁赵云,这一战比当年的汉水之战赵云的功劳大得多)不就去世。      关于谥号,最早唯有诸葛亮、法正,肆后有蒋、费二人,赵云是与关张马黄庞统一并见谥的,请注意,是”一并“。      严格说来,赵云的功劳、名位不及关张黄魏,主要原因是他是一名晚成的将领,同时他还有着较高的政治素质,也是一名很职业的军人,只能说他命不好罢了。      赵云之勇演义中有夸张,但有根据,三国志也有描写,却大可不必认为强过关张,从魏吴两国的评价就知道了,但就武艺而言,与关张比差距极其有限,大概是温侯和张飞之差吧。
阅读全文

三国志载关羽于建安五年战败投降曹操,被任命为偏将军,还“礼之甚厚”。这时汉大将军袁绍誓师南征,先遣军颜良围攻白马城。刘延向许昌求救,司空曹操迅速集结部队准备抵抗,以张辽、关羽为先锋救白马而与颜良对阵,从而有了斩颜良的佳话,也引起了许多关于此战的猜测和争议。本文就此也猜测一番,尽最大可能描绘真实的战况,但胸蕴有限,难免谬误,冀方家斧正。首先,颜良死于关某突阵是事实,无论是史书还是演义都无异笔,本文不再转述。其次,颜良处于阵中的指挥位置应无异议。最后,双方实际间距是多少?冲阵时间大约多长?其间有无阻碍?颜良有没有防备的意识和行为?这大概是各方争论的焦点。要想搞清楚这些问题,就不能不引入一部分古代战争的基本规则。袁曹两军所处地形笔者没有考据,私度当属平原地形,河流、丘陵不多,利于步骑结阵,关羽突阵当无地势的障碍。两阵之间的距离至少在一箭之外甚至更多,而古代行阵其实是一道道的防线,分为前队、中军、左右翼和后队,功能也不同,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一般来说,前队既是防线也是进功的主要力量,第一道防线的第一排多为持大型盾牌的长矛或长戟兵(也有用车阵的,但此战应无),第二、三排应该是短兵为主的士兵(一个个的战斗小组组成),身后一般有督战军官。第二道防线主要是弓箭手,可以对突阵的部队造成很大的威胁,队后也有督战军官,弓箭手无将令箭不可着弓,着弓则镞向地且不得引弦,放箭则朝上前方,一旦失去作用迅速转到后队(也有把弓箭手摆在两翼的,估计颜良是这样)。剩下的防线与前面相近,视兵力多寡而定。每道防线都有缺口用以分别部伍兼作阵内交通线,防线之间须有一段距离,被突破时给后道防线以组织战斗的空间,不会少于二十米。以颜良的兵力当在万人左右,否则无力围住曹操的边防重镇,那么,这个前队最少可设三至五道防线,加上每道防线的厚度也当在二十米左右,再加上到中军的距离,至少有三百五十米以上。赤兔虽快但起步、加速、冲刺、突破敌阵怎么也得超过一分钟,而且各道防线的豁口都是交错设置,关羽决不会也不敢绕路而过,那样会被那一段的士兵包围纠缠,他只能撞过去,而那些兵不是草人,肯定会拦截,拦不住却不会追击,以免冲乱自己的阵脚,一般突阵的目的就是如此,所以阵中兵士无令不会离开自己的区域。(后来牛金在江陵突阵险些丧命的原因就是阵中将士得到命令围攻,他带了三百人如不围则会冲乱阵地)围攻人数也视突阵人数而定,更不是一拥而上而是“进止有度”。有人说大家以为关公是来单挑的所以放他过去,纯属瞎猜!那有跑到对方阵中单挑的,只是没能拦住罢了,而关的杀伤力与速度使他们没能纠缠住,但颜良仍有足够的时间自卫,而且他在麾盖之下,周围也必然有卫队!加上几个参佐僚属决不会少于百十号甚至更多!而他的卫队绝不会坐视,或者没有挡住或颜良要亲自搏杀关羽而阻止了卫兵的行动(愚以为这种可能性很大)。还有人认为颜良只当关羽是来打招呼,请问有一路杀进来打招呼的吗?颜良不会傻到这地步,更不会惊惶失措,他的指挥位置也使他能够看见关羽的旗号,对方就从那面旗下冲过来,他岂能不知是谁,不知对方意欲何为?他不会连起码的军事常识都不懂。只有一个解释,他太自信了,没有料到对方的武艺高出自己,一个轻敌,一个有意,结果可想而知。剩下的问题是关羽提头出阵了,颜良的左右在干什么,一是做鸟兽散,二是舍死反扑,关羽如何割头?那就是关羽并非单骑冲阵,而是带了极少数的亲兵,只是他本人一马当先,或是他下马割头或是有手下帮忙,其他人挡一挡颜良的亲兵再一起乘乱杀出。我认为这种可能性极大。张辽趁势指挥冲锋,袁军大溃,遂解白之围。这一战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战果,任务是解围却全歼敌军,不但震摄了袁军的气焰还极大地鼓舞了曹军的士气,开了个好头。曹操送给关羽一顶廉价但能极大地满足他虚荣心的帽子——汉寿亭侯,曹操看透了关羽。不管怎么样,这一战都是关羽生平乃至三国史上最勇猛最霸气的的一次冲锋,万马军中,轻身赴敌,不但全身而还更带来敌方主将的首级,这是何等的武艺、何等的气慨!此后关羽就成了无敌的代名词,而他的眼睛也就只能看向天空,败亡只是早晚的事了……
阅读全文

长坂一战,实是可以大书特书的,前几天坛子里为了关赵炒得火热,着实让俺过瘾。可不少人将历史、小说、评书乱谈在一起,不免有据也变了无据,论武也就没了多少说服力。窃以为论武要站定角度,历史、小说、评书各自面目才可以炒得地道些。论史,关羽赵云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一个跋扈元勋名动诸侯、一个守正循吏功在后主,缺乏可比性。论评书,赵云的武艺高下也不同,袁阔成嘴里赵云绝不在关张之下,可到了张国良那里,赵云就相对差多了,要论也要分分版本。个人以为,史书一看就是另一码事,跟武艺关系不大。评书里的东西听着爽,读着就远不如《演义》有滋味了,七进七出?明白的胡扯!只有《演义》才把那种紧张层层铺垫得到位,也把曹操大队人马的动作一步步交待出来,细细读去,实为惊心动魄。《演义》里对战斗的描写比评书更真实一些,虽也很夸张,但让人感觉很合理,所以武评多以此为据是有道理的。赵云开初与刘备杀散,手下还剩三四十骑,并非孤身。但是在“乱军”中,兵民错杂,很快就折光了,此后正面交锋的是碰上的几股不大的部队,主将被杀后逃散,根本没能组织进攻,更别说放箭了。这些文字表明了刘备所领军民被击溃,曹军前锋也因此建制混乱,不少将领心存争功之念,只顾各领所部搜杀刘备兼顾抢掠,恰好给了刘备等人兔脱的机会,否则肯定得一锅煮了!老牛以为,如没百姓的“阻击”,刘备一伙早就被全歼了。《演义》把这一战写得活灵活现,表面在写赵云乱军寻幼主,暗里却把曹军从初胜后前军的混乱到大队拥来逐步调整归建、整队而行写了出来,丝丝入扣一笔不乱,更把刘备脱身、赵云救主、张飞断桥等等得以实现的根本原因交待得清清楚楚。按《演义》统计如下:第一支千余军,淳于导被杀,余众没敢上来都跑了,救了本集团的高级领导靡竺,此战只杀一人,但后来乱军中杀开条路送甘夫人,杀人数不详。长坂坡一进一出。这里正是乱时,曹兵各队搜杀,初时还是各依部伍的。刘备所部四散,集团大佬都给捉了,兵民错杂,赵云一时难以措手,只好先护送甘、糜二人,顺便看看糜夫人与阿斗是否逃出。第二支部队只十几个,夏侯恩被杀,夺了青缸剑,这回只杀了一个,自己还有几个手下但再入重围找人一战就没了。曹军的搜杀队也开始乱了,但曹操身边人都出来了,说明大队即将重整,混乱也将结束,再找不到阿斗就悬了!同时送剑一口为虎添翼,让赵云后来突围更有说服力。第三战,一队部军,战将晏明被杀,步兵被杀散,救了阿斗。这里写到救糜夫人时,周围的搜杀已近高潮,刘备无踪也就意味着大家捞点是点,这时赵云这条“小鱼”也是大餐了!第四战,碰上张合,一因为阿斗二因为拿下张合耗力费时,赵云不敢恋战开始跑路。注意:大将张合出现是大部队从混战中开始整队集中的兆头,张合不追明写为战马出坑所惊,暗里也表明张合不肯穷追打乱部伍。赵云现在也彻底疯狂,都是为了阿斗。第五战,前后四将围攻,人数不明。这一战很有悬念,因为兵将看起来很有组织,曹操大队到了,这些兵一定是正在集结的前部,可见以前的大都是四出抢略的“游军”。这些人归建前碰上赵云人人争功,此时既难秒杀战将也没有可能杀散敌军了,赵云若无宝剑,只怕会消耗更多气力。前几战中曹兵主将被杀即散,不可能组织围攻放箭之类,张合又被战马出坑所惊,无意再赶,而这一战混杀也不便放箭,真是异数,此战没有明写杀将。这一战曹操看到了,他身边一定有整建制的弓箭手部队,此时他一声令下,赵云一定挂了,但如此猛将,老曹能不爱?注意:曹操也没下令众兵将齐上,大队军行,组织是不能乱的,乱了赵云跑得就更容易了。有了不射令,赵云也就成功地逃出了大队的危胁。第六战,杀钟家二将,写得更悬,因为赵云到此已累坏了,书里写到杀了五十四将啊。二进二出长坂坡完成。钟家二将是追杀,一人一骑不可能大队拥上,曹军已开始整军前行、按建制运动了。接下就是文聘再为前导,真正的大队拥来,此时赵云人困马乏,当阳桥也在眼前了。这一战是《演义》中赵云的成名战,惊心动魄啊!斩华雄写得是老关震憾武艺,刺颜良写老关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和智取强敌的巧妙,诛文丑写得是老关不可一世的雄威。而长坂坡的赵云只有艰苦和忧急,他秉持着一股忠勇刚烈的情怀而闻名敌军,赵云是豁出了性命的。长坂坡写得不仅仅是武艺,更写的是伟烈的英雄,也许赵云不可能秒杀华雄、也不可能巧刺颜良、更不可能速辗文丑,某某关战三英甚至想也别想,但血战长坂坡只有赵云才能做到。
阅读全文

易中天这个名字如今已是家喻户晓的“超男”了,这很好,而且非常好!这说明了一点,我们这些被某些学术人物不屑一顾的俗人也是喜欢文化乃至喜欢学术的。易中天的讲座一开,大家这才发现:学术其实很好玩,而且也并不很复杂,更不很神秘,反正比搞“两弹一星”多少要简单些!长期以来,总有那么一些人,不过多看了几本旧书,便揣着半升陈芝麻烂谷子做莫测高深状,好象全世界就这几号明白人似的,更有甚者,还顶了个“学者”的头衔弄虚做假、招摇撞骗。可我们这些俗人不懂学术,搞不清那些七七八八的劳什子,一看见“学术”,便头痛不已,浑然不知东南西北了,哪能不被唬得七晕八愣?如今好了,易中天一开讲,大家突然发现,学术原来这么好玩,这么引人入胜,甚至有了某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好!很好!走到大街上买本《易中天品三国》总比买本用下半身写的畅销书要好得多,坐在电视机前看易中天们、看刘心武们海侃也总比看那些胡编乱导们精心打造的垃圾要好得多!可有人就是不高兴!原因很简单:那些原本只能在高级人物圈里流通的东西怎能让大众们知道?知道原也不可怕,怕只怕大众们万一对此有了兴趣,也钻进故纸堆玩玩,日子一久,这些“高级人物”还有个啥子混头儿?日后又拿啥在人堆里人五人六?那位说了,业余的怎么能搞过专业的?别忘了,易中天搞历史也是业余的,学术爱好者多些难道不好么?主要是现在业余的就玩得这么火,这还了得!学术的天下岂非要大乱?套用美国的规矩就是人家玩导弹别人却只配玩弓箭,这样才会“世界和平”!有些学者的确有些水平,但他们没有任何资格骂“易中天们”,同样的问题在他们笔下或嘴里冒出来让人索然无味,其中某些人的错误也一样足以贻笑方家与后世,那本被吹得神乎其神的《管锥篇》不也错讹百出吗?大学者不也一样犯错吗?那么易中天有些可以商榷的地方就不行吗?学术可以争鸣,也可以出错,我们可以指正嘛,今天实在解决不了的,我们可以留待后人嘛。根本问题其实不是“易中天们”的正确与错误,而是这小子出名了、得利了,让许多人眼睛红了!学者嘛,当然不会玩那“见者有份”的把戏,但那股愤愤不平的酸臭之气却着实受不了!正是“婶可忍叔不可忍”!不跳出来骂几句让大家看看到底谁是原汁原味的正宗老汤哪行!据说有位“头牌”就对刘心武很是光火。也是啊,这小子算老几,有啥资格玩《红楼》?别说他老人家,我这外行都不同意刘心武的观点,不过我觉得听听人家的一得之愚也没啥坏处。但刘心武玩了也罢了,竟然敢胡说八道,跟权威讲得大不一样!这还了得!结果是某老很生气,不过后果么……某老就不配给了。某老是被称为“大师”的,其实他根本不配!首先他的胸襟不配,其次他的学问也不配,大师应该对人类的思想有所启迪,对文化的发展有所推动,靠着别人写的一本书吃一辈子怎能配做“大师”?有趣的是,这位大师也是跨过行的,我就读过他写的一书书法理论书,老实说,除了考据尚可(我看引来的多),其他才气平平,文笔一般,好在有点观点,但也很有商榷之处,至于老先生的书法,在当代也算不上入流,这跟刘心武玩《红楼》实有“异曲而同调”,只是未闻哪位书法家跳出来骂他而已。如果说“易中天们”有些错讹误导了大众,那么那些“学者”就没误导过大众吗?他们的著述就从无错误吗?别说这些“虾兵蟹将”级的家伙,就是司马迁们也一样有过错误,学术本就是不断研究与不断修正的,任何人都有知道和拿来搞一搞的权利,谁搞得好谁就是专家!绝非哪个人或哪群人的专属品,而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我不懂学术,但我知道一点: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对科学与文化的追求超过其他就一定是件好事!“易中天们”或许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或许也只是为了名利奔忙,但他们与电视台的合作为今天的文化吹来了一阵清风,让千千万万的人对我们民族的文化有所了解、甚至大感兴趣,为文化的传承与振兴带来了些许希望,至少是做了一件功在一时的好事。“易中天们”得了些好处,那又怎样?利用传媒做了一些普及的工作而劳有所得有什么不好?我看还是让“易中天们”来得更多些吧!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