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以来的官制比较混乱,究其根本,还是汉武重台阁为开端的,到了东汉,官号与职权往往是脱节的,这就给我们带来不少困难,特别是我这类的“票友”,往往被官衔搞晕,本文只是就我的理解胡诹几句。既然官大不一定有权,咱就不按官职高低,只按权力大小划分归类,这样看去不知清楚与否。中枢机构:一、“录、领、平、分平尚书事”,这个不是官衔也不能说是职权,说白点,就是负责人,类似领导小组甚么的,有点“临时”的意思。干这活的级别大小都有,高的在残汉有丞相,后汉初有太傅,多数是大将军与三公,还有的小一点也多是某号“大”将军,一般不会比卿低,最低的我见到的只有吴曾用了个“偏将军”。不管大小,这些人都是说话算的,而且他们都事无不统,总之,一切都要管。二、台阁:这个简单,就是尚书令、仆和五曹,后汉以来的尚书牛得很,都是中枢大佬,如果没有“录、领、平、分平尚书事”的大臣,尚书令仆就是实权宰相、有也副之,因为整个政权的运作都在尚书台,即便上边有“录、领、平、分平尚书事”的重臣,具体活也是他们干。三、幕府、相府:这个可不是说一般的大臣,指得是诸侯,他们的中枢就是他们的府里,控制天子的曹操还要弄几个心腹在朝里管台阁,但许多活还是靠府僚们干,所以他的东曹掾就是组织部长,而台阁与其说是向皇帝负责还不如说向他本人负责。权臣如诸葛亮等也走的这个路子,但性质却根本不同。其他诸侯就简单多了,长史、司马为首而已,称了帝或建了“国”才能跟上述一样,当然也有象许靖那样挂名的,但大多数首席幕僚就是首辅。四、公卿百官:如果没有兼管点要害部门,这些人一般就是坐那里当和尚撞钟白吃饭的,官大的有点发言权,近侍的有点好机会。这里边文武职都有,真正有实权的文不过御史中丞与司隶校尉,武也就是那些卫戍首长和禁军头目,再关键点也就是城门官符玺郎了。投降东吴的那个老潘很牛,太常卿竟然领重兵,而且还做陆逊的副手,吓得连宰相顾雍都怵的吕壹连面都不敢露,厉害!当然,门生故吏多的势大,隐然也能左右些事,但毕竟是养老的,说话声不那么大了,而且终是少数。军队系统:一、重号将军:自大将军以下重号将军不乏中枢要员,如此的实不该在列在这一圈里。这里有兵权的、当都督都是牛人,否则也只是吃白饭的。二、方面大将:雄镇一方、帐下有文有武,所谓开府建牙的。官号不重要,关键看你管多大地方。张辽也“前将军假节钺”能跟关羽比吗?连太守都没兼,只能算驻军的首长,如果地属一个“东中郎将持节都督”,按规距张辽也得受他节制,不怕官就怕管啊!这个东中郎将其实就是大军司令!方面与方面不同,司马懿被人从宰相班里踢出来当外镇怎么都比满伯宁派头大,关羽也当外镇,要是回朝奏事只怕比录尚书事的曹真还得牛气,自诸葛亮以下又有哪个敢分庭抗礼?同样是都督,周瑜、鲁肃、吕蒙的地位与影响力恰好是三个层次,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三、杂号将军:所谓列将、裨将都在这一圈里。这个复杂一点,如是已开国或手里握了汉帝的,杂号就是杂号,没得说,老老实实听哼!当然那些特殊的除外,万一这里有个入阁参政的,也算宰相之一啊。还有更特殊的,朱治的“安国”,靡竺的“安汉”,特别是张昭的“辅吴”,主子见了都得客气三分,有几个敢在他们面前装大啊!要是一般军阀,手下的杂号差别也很大,关羽做“荡寇”,黄、魏、赵云根本就不能比,周瑜不过偏将军,但他的实际地位……呵呵。地方政府:一、州级:残汉设州牧以后,就算有了省级政府,魏后来没了州牧,刺史就成了实际的地方首脑,很多都加了大官,比如臧霸就是镇东将军、使持节徐州刺史,硬是压张辽一头,所以把曹休派了去做征东,而且要加“大”,还假“黄钺”,不然还真压不住啊。当然这里也有将军号低的如“振威”之类,但权力基本是一样的。特别的就是司隶校尉,在朝里算文职监察系统,出来又叫“州将”。二、郡级:有将军号的太守或边将——使匈奴、护羌……其实差不多,没有将军号就单纯多了,但汉魏以来不多见。与州级一样,其将军号高下不一,实际上一样。京尹牛一些,级别较高能在朝里说上话。总体上汉魏的官制大约如此,别看那些三公九卿袍笏俨俨,许多人同眼下那些一个秘书一个司机的某某级大官一样,脑袋看着大,其实两手空空。
阅读全文

本篇想要胡说八道的不是官制,而是官制本身的一个侧面问题。绝大多数时候,官这东西其实是实权人物手中的面团,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大大小小的官员总是围绕着权力的中心而运转的,当皇帝是权力中心的时候,他信任谁谁就有权。东吴就曾有过以偏将军入尚书台为辅相的例子,所以说,官大爵高不见得能在权力格局中排上号。三国之始肇自董卓,此后军阀混战天下汹汹,一切都乱了套。每个集团中都搀合了各种各样的人物,他们即有残汉官员也有当时名士,又有阻兵豪强还有平民人杰,这些人都在各自的集团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也不同程度地掌握着相当的权力,但是由于各自集团的发展轨迹不同,他们的声音也大小有别,权力往往与他们的职务并不完全一致。比如张辽,功大官高,声威赫赫,曹丕对他是何等尊崇?但他根本就进不了权力核心,在那里却连放屁的权力都没有。他只是一个“外将”。而夏侯诸曹即使做了外将,影响却大大不同了,即使他们不豫大政,但那种“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的架势可不是别人比得了的。同样是大督,吕蒙在权力格局中无论如何也起不了陆逊那样的作用。所以他第一次向孙权举陆逊代己的时候,孙权遂以逊为偏将军右部督领宜都。却又在吕蒙病故前再问谁合适,吕蒙此时总算明白了,他提出了朱然这个人,于是朱然便假节镇了武昌,若不是刘备东征,陆逊还得熬一熬。主要原因还是姓朱的更让人“放心”。与吕蒙不同,陆逊一任大督建功,就可以籍功“入相”了,因为他毕竟是有政治影响的大族子弟,虽然是支属。所以是否用陆逊孙权得好好琢磨一下。黄忠受任金紫何等风光?但他再乘以十也不敌关、张任何一位有发言权,除了制服,他的实际地位与赵云没什么两样,甚至还比不上赵云实惠。曹营五子百战功高,但他们的权力范围就在军营里。而那些相府的“掾”啊、“属”往往一掉脸就是手握机衡的重臣。当官如果没有诸曹夏侯或关张的资本,最好别轻易做外官外将。有本事还是一起家就做那些“僚”。马谡位不过参军,人家一出来带兵就抢尽风头,同是镇将,赵云那镇东就根本比不上魏延那镇北。抛开身份特殊性看一个人的职务是否有权力,就看你离权力核心有多远。司马仲达做尚书仆射的时候远比他做骠骑将军时牛多了。三分初期的权力格局基本上是以僚为核心的,荀文若做了曹操的司马,那他就是曹营掌盘的大人物!有权对一切发表意见甚至是指示。此后的荀攸等人无不出身下僚而很快进入重臣的行列。由此可以看出,幕僚正时储备要员的重要机构,也是通往权力之路重要途径。遍览三国的实权人物,绝大多数都有幕僚的经历,当我们看到史书中某人只是从事啊、别驾啊、掾啊属的,千万不要就比那些声威遐迩的将军抵,他们往往是口含天宪说话算数的。所以我们在解读一个人物的职务与权力时要仔细掂量,万不可以官位高低论他的权力啊。
阅读全文

臧霸其人,坛中关注的不多,然而在历史上,他在曹操集团的实际影响却比名声赫赫的“五子”还要大,他在这个集团的重要性更是张辽之辈难以企及的。臧霸列位功臣,靠的不是战功,而是他的实力与态度,四方扰攘之时,他的行动曾是曹操争衡天下的决定要素之一。然而随着三分定鼎,臧霸的境遇就每况愈下直至从军届逐步淡出了。臧家在青、徐潜势颇大,从其少年时竟敢竟能率众要夺其父、公然抗法来看,其家族在青州一带有着不可小视的力量。残汉豪霸之强,大者跨州连郡,小者阻保岩穴,朝庭诸侯莫能卒制,所以他们能纵横捭阖于各种势力之间为自己寻求更好的生存空间,其间消长无非是选择支持哪一方力量,乃至一个表态就足以丧邦兴邦。臧霸就是仗着家族部曲得以在这场大混乱中生存下来的,他本是青州豪强,却在阴差阳错中把势力扩张到了徐州,他虽然亡命东海,但他在青州的势力损失并不大,没有证据表明那个大怒的太守胆敢彻底拔除臧家的根基,而一场黄巾之乱,臧霸又堂而皇之的成了陶谦的部将,这一身分为他将势力跨州连郡给予了极大的方便,以至每一个入主青徐的势力都不得不跟他进行利益分割的谈判。臧霸不失时机地组织起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并且联盟群豪,组成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豪霸集团,这一力量从此长期盘踞青徐,直至多年以后才在曹丕的努力下真正归于魏国的掌控之中。我所能见的资料匮乏,读书又粗糙,难以得出准确的推论,但就其大势而言,刘备入徐州,当地豪霸支持的不多,所以一旦有变,刘备就成了丧家之犬。臧刘的关系《三国志》二人本传内无载,但从臧霸对吕布的态度看来就可想而知了。作为大族豪霸一般是看不起门阀较低的人物的,这也曹操兖州之乱的背后原因,以曹家的宗族力量尚且如此,更何况刘备这样孤魂野鬼!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得到政府正式颁发的皇族证明,而且他名望根基还远有不足,他所依仗的不过是两个出身寒微的武夫和一个才短钱多的豪强。就事论势,刘备在这块四战之地是根本站不住脚的。然而臧霸对吕布的支持使他走上了曹操对抗的道路,随着吕的败亡他也被打得七零八落,最后被扭送到了曹操的面前,但曹操却不能杀他,因为他的部曲仍散布青徐,无数双疑虑重重的眼睛也在盯着曹操,一旦臧霸授首,整个青徐势必战火燎原!要想彻底消灭这些势力,对于尚不足称强大的曹操而言,还不知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与多少时间,对当时的曹操来讲,他还玩不起。曹操的“见而悦之”无非是个态度,他悦的是臧霸的可观的势力与影响,他所要做的就是要深结其心使之成为他争霸的一大臂助,在我看来,主从双方得以融洽的原因很大程度是豪强的野心有限。当是时,曹操真正可控的地盘不过是并不稳定的兖州和乱糟糟的豫州,而司隶所部的关中部分也不过是名为疆臣实属割据的韩马诸部,且曹操外有强邻内有贼患,南有刘孙,北有强袁,几乎可以肯定,这个时候怎么对待臧霸与臧霸的态度决定着曹操的将来。臧霸没有辜负曹操,也许是曹的风范气度使他成了曹操坚定的追随者,而曹操更是慷慨,割青徐以偿之,肯定了他近乎半独立的特殊地位,甚至兖州叛将相投,臧霸抗命不杀,曹操反而命为郡守以慰臧霸之心。有意思的是,刘备在徐州不自量力地搞了一个小插曲,只是这一次他失败得更快而已。由于臧霸为曹操稳定了东方半壁,曹操才得以全力北上以图袁绍,曹操称其“功莫大焉”,但臧霸深知权变之道,主动要求遣子入侍,受到了曹操的高度赞扬。在这一时期,臧霸的实际地位和作用根本就不是张辽徐晃之徒可以相提并论的,而从其所掌来看,诸曹夏侯也颇有不及。然而随着北方的平定,臧霸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虽然他的半独立性质依然存在,但是他的地位渐渐与张辽等人接近甚至等同了。此后他参加了不少战斗,也积累了不少功勋,但由于三分已显,他的地盘已为东南冲要,屡有曹氏宗支节镇方面而为其帅,臧霸尽心臣节从无不逊之事,他的这个态度使得曹魏只能“羁糜”相待,特别是曹操在世之时,曹魏始终没有把解决臧霸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臧霸多年盘踞青徐,赫赫有名的“青州兵”在曹魏地位很是特殊,他们对臧霸的忠诚犹在曹魏之上,这样一支重要力量不能为魏之腹心,对于曹家无疑是难以安枕的。随着洛阳那场令魏国上下胆战心惊的“鼓噪”,臧霸问题终于浮出水面。作为久掌重权的大将兼豪强,臧霸对曹魏曾是可以信赖的东方干城,同时也是一个易世难制的心腹大患。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曹丕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技巧。在东南,曹魏曾以夏侯敦为帅,但此时,整个东南无论权力实力最大的都是臧霸,如果调张辽主东南之事,其虽负勇名,但实力影响都极为有限,跃马行阵有余专威疆域则不足,而且张辽的身分也难以使臧霸和青州兵把他当回事,所以曹休由中领军到征东大将军不过转眼间事也就顺理成章了。曹丕即位两征孙权,多有史家讥其不晓兵机,而田余庆却指出这与其说是征孙权还不如说是冲着臧霸来的,其中本末田氏所论甚详,这里就不在抄录了。总之,臧霸最后兵柄尽失,在曹丕的眼皮底下做了个地位隆宠的“重臣”残汉豪强之患,对整个三国乃至西晋的政治军事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李典领兵还不过是个毛孩子,他的部曲仅在老巢竟有三千多家!这种例子比比皆是,而那些一刀一枪从尸堆中站起来人们往往穷一生之力也难以达到这样的地位。三分以来的政界军界,真正起家于普通平民百姓的人廖廖无几,无论最终的结局如何,他们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阅读全文

按马队的标准是赵云算不得刘备嫡系的,具体原因是他跟过公孙,身子不够“纯洁”,呵呵。这么说来只有关张才算得嫡系,魏延是刘的部曲也算嫡系,那黄忠肯定不是吧?投靠刘备更晚于赵云,咋就混上去了呢?马队老拿胡子说事,老实说,胡子的权力虽不及老彭,但位置在一条线上,都是副总理,胡子也没亏啊!说到林,林是凭本事打出来的,如果不行仅靠嫡系能有戏吗?只有粟亏了些,但在战时大受倚重。试问赵云在战时可曾受过任何倚重?他的所谓不凡能力有过哪些实在的重大贡献?纯从军事角度讲,一个没有取得过任何重要胜利或是能够威镇敌营的将军有什么资格身居高位?从政治角度上讲,一个在政治上缺乏影响力或象征性的人物又何以能立身于重臣?马队老说我避重就轻,那好,我就说说马队的重。赵云曾是公孙的旧部这不错,可这跟成为刘备的次嫡系并不矛盾,刘也是公孙的部属,一个窝的!而且都属田楷的部下。所谓嫡系,既有门生座主之类也有的是谁在你的职位成长的关键处提拔了你,让你进入了较高层次从,换言之就是——是谁的人!而不是本来就带了相当级别凑过来一起混,难免隔心隔肚。如按马队标准,林应是蒋的嫡系而非朱毛了。魏延拔于行伍受任一方,马队目为靠了嫡系,请问:刘备为啥不用更嫡系的张飞呢?刘备集团与中工得天下前的情况大不一样,没有最高领导权的争夺,刘在集团内的处境跟毛相比根本就是两回事,他在人事上回旋余地毛更是不能比,可以说除了降将,都是刘备的嫡系,这类人就是有个先后问题罢了。赵云的地位起初也很低,正是刘备把他一路提拔上来的,比起黄忠、李恢,我看嫡系的多!而且是仅次于关张的军方嫡系。老说赵云官不够大太冤,可他对刘备的事业有过什么重大贡献?军事上替张飞扫过外围拿过一城,刘备没亏他,救了阿斗刘备也没亏他,他冤哪儿了?称王称帝哪有是人都升官的?一是看多年来整体贡献,再就是考虑政治影响,相对看来,赵将军样样不灵,列到“升赏有差”里亏啥了?我看他唯一就亏在“中护军”上,而且亏大了!可这是诸葛亮干的。
阅读全文

呵呵,本想早点跳出来招灾惹祸,只是近来忙着装修买材料,刚刚开始动工。所以说牛马之争我这牛少不得慢上几拍了。有一点我要说明:我从不认为赵云是什么鸡肋,《三国志》将他与黄忠赞为“灌、滕之徒”还是很恰当的。考黄、赵之行事,参灌、滕之所为,陈寿此笔是分指。特别是赵云,简直就是滕公的翻版!夏侯婴的品德行事都与赵云相类,与同袍相比,他们的战功都算不上显赫,为人也都似乎很低调。赵云之所以被黄魏后来居上,我看其主要原因就是在战争中没有表现出高级指挥员的综合素质来。自刘备随田楷救陶谦,赵云就追随于左右,武人论资排辈他仅在关张之下,此后任何一个加盟的将军都没有可比性。在刘备手下,赵云虽然有可能捞不到多少出头露脸的机会,但仗还是不少打的。如果说因为老打败仗出不了名,那关张咋名气越来越大?刘备在徐州打了不少仗,而且一败再败,但他还是在军事上倚赖关张,而后也高官大爵以资鼓励,难道关张就优秀到碰不得的地步吗?其实是刘备实在找不到比他俩更优秀那怕相当相近的人来!他难道不希望多几个关张?只能说在他的前期没有任何手下能与关张相提并论而已。赵云如果在军事上真有过人之处,刘备会毫不犹豫地“大用”,论忠诚,赵云从龙多年,心腹相托,亲信度实不比关张差多少。论人品,赵云厚重严谨、推己待人,关张均非其匹。而且刘备初期将少兵缺,人才只要不死于乱军根本就不会“埋没”掉!只能说刘备多年以来也没有在赵云的身上找到可以“大用”的特征。但刘备对赵云还是不错的,按《云别传》(我对此有信有疑,除了劝分田宅与任留营司马,我基本全信)刘备入荆州后曾让赵云历位“显要”,如尽属实可说刘备是想通过这些给他“养望”,做为日后提拔的一个铺垫。这也是人事安排的一种方式:成绩有但不太大,通过一系列的任命让他悄悄“往前站”,这是提拔亲信最常用的手段。马队曾说我的人事观念老朽,诚然!但清注意,这是一千八百年前的人事!如以现代观念看,大汉总经理董卓带了几个保安便更换了其董事长岂非天方夜谭?在那时甚至以后乃至今天的中国,人事问题都是一锅乱炖,以《职场三国》也许可以笑谈今天的职场,但以此评论从古至今的政治是根本不可套用的,我们能想象布什竟选失败跑到中国来当总理吗?现代企业的人事大体是以利润为中心的,不会养一帮高级闲人。而政权运作却复杂得多,要牵扯到方方面面的深层次的利益。老板可以相对轻松地炒掉那些他认为没用的手下,而刘备却不得不捏着鼻子给许靖一个首席大僚的位置。赵云早期没有势力和显赫的社会名望,他的成绩来自平时点点滴滴的累积,也没有什么惊人的地方,真正使其提拔的由头是救阿斗!可见刘备的眼里是不揉沙子的,随后的郡守任命也是对他着力栽培的。赵云还与陈到被赞为“猛将之烈”,可知其作战敢打敢冲,汉水援黄忠说明他不仅勇猛,而且对阵地战很有一套。他之所以权不及黄魏,应是他对相当规模战斗的指挥不如这两个人。要知道,魏延拔于部曲,黄忠起家裨将,如果没有过人之处,刘备决不会委以重任。赵云追随多年,如果真有高才,刘备岂能放过?赵云的军事才能很可能局限于阵地战,比如“这里调个机枪营,那里架几门迫击炮”之类,但如果指挥战役很可能就“首长指向哪里俺就打向哪里”了。我个人认为,他在军事上是一个特种部队司令官或野战师师长的好材料。在政治上赵云是个严谨的人,我一直想他如果出任司法长官一定不赖!但他不是政治家,也缺少权谋,更不会交通重臣,为人可能憨直木讷。《别传》载有人劝他去谏刘备东征,他就一门心思去了,殊不知,诸葛亮都不敢张嘴啊!特别是一番官冕堂皇的大义讲完,却没有任何深层次的分析,可知他是一个纯粹的军人。黄忠魏延的任命说明刘备用将还是不拘一格的。黄忠的功劳曾为诸葛讲过“马张近在,亲见……”云云,可知,川中诸将也是无话可说的。如果黄忠死于此前,我以为这个位置也不会封给赵云,也不会封给魏延(他的实际权力已经很大了,级别不宜提得太快太高了)很可能变成一个安排大佬的虚衔或干脆缺员。黄忠首先是功大,再就是底子也不错——裨将军,同时他既不是元臣又不是川人,他对平衡关张的军权很有作用。赵云在晚期虽有所谓“不戒”之失,但多年沙场已成老将,虽败而能全锋缓退,还是很值得称道的。诸葛亮对赵云并不如魏延好,延为镇北,既遥领凉州又领相府司马,拥有参赞决策的重要影响。而赵云迁为镇东却无东可镇!特别是中护军一职也被剥夺了,这一职务在那时是中枢武职要员,一旦迁转从征亏大了!特别是被贬一事,其主要责任在诸葛亮,自贬三等不轻不重,而赵云贬为镇军就重了,干吗不把他贬回中护军或“行”其权去?说穿了,赵云被有些人耍了。关于谏分田宅与出任留营司马,我坚执不信!刘备入川正当拢络西州士人豪强,不可能做这种事,那大约是李、郭的伎俩,吕布都不会干这种事。而出任留营司马一事,我看过巴西马忠一篇文字,讲得极透!他也对谏分田宅有过论述,观点跟我差不多。但他对赵云出任郡守持异议,这一点我认为还是很有可能的。
阅读全文

网上常有为赵云升官慢说话的,其实他升得不慢,按《志》,入荆州后他先升牙门,入川后为杂号,提升两次,诸葛也两次,关张仅一次,算上老刘称王也正好两次。如按《别传》,赵云还多了一次,老刘对他还是不错的,只是称帝就没了记录,按说应该提一下的啊!莫非失记?还是老刘真的讨厌他了?刚才看到麻雀的帖子,在赵刘关系上大做文章,确也有些道理,但细究某些细节却有几点值得商榷之处。首先,“牙门将”的具体地位如何,在残汉尚不清晰,按《三国会要》列入杂号,魏黄初中置,但称牙门,列入五品,而蜀称牙门将军,此职“冠服如将军”,但实际地位不高。《晋王浑表》云:“昔伐蜀小有功,斩牙门数人,便加鼓吹。”我还曾在一书(忘了书名和具体内容),只记得斩一牙门将的赏格也很低,由是可知其权位在杂号中很轻,但为班位随营听令而已。赵云此前的那个主骑很难解释,如以秦有“骑郎”来解释,则赵云应有“郎”的身分,具体是郎中、侍郎还是中郎就说不好了。但刘备初不过为平原相,肆后也不过刺史之类,置朝庭大卿属员似有不妥,我怀疑赵云是否以主簿署骑兵,而传本淹讹所至?但不管怎样,牙门将军一职是肯定的了。也就是说,赵云的援例升迁此时并没有耽搁。赵云本传并无守相之任,如以《别传》论当是以偏将军领桂阳而非牙门,也就是说这一次是无功而封而益见栽培,虽然位仍不及关张但提拔之速已有过之,其主要原因不外是四郡初定,简心腹以守南大门,而刘备所信任和了解的武将尚少,而牙门权轻,特擢云以任之。但《别传》所谓“留营司马”当纯为无稽!诸侯长史、司马均为幕府大僚,残汉率以名儒硕彦为之。诸葛、庞统一时名士,二糜关张佐命大功尚未得兼此号,而以赵云为司马绝无可能。留府长史留营司马都是统“留后”的,权力极大,刘备以关羽诸葛留统荆州,没有必要设立此职,就是设立也是这俩人兼任,我觉得多半以诸葛亮兼任(关在江北,协调众事的是诸葛)。荀令为奋武司马,盲夏侯呼为“一州之镇”。而刘备传中只曾有一个“营司马”谢援,官衔是“军议中郎将”排名仅在长史许靖之后,其人虽无传,可知必为当时名士。首次北伐,魏延为镇北将军、凉州刺史,但真正使其有参赞军机之权的就是“丞相司马”(此时的小魏早已是名声赫赫了),而赵云却是个光杆“镇东”,可知在诸葛眼中还是小魏更有价值。麻雀这帖里对官制说的也很有问题。品级是曹魏篡汉所为,而蜀行汉制,更何况刘备称王时汉室犹存、九品未设,何来刘备不可授任四征之类?蜀中进表列衔就赫然有“平西将军”马超和“征西将军”黄忠!而表中所举刘备正是“左将军”。此时所谓的四征等职皆属杂号,而“左将军”在汉外可受命征伐四方,内可参预大政身为辅臣,实为有数的高官大臣!刘备以此职在外假征伐“承制”几个杂号小将,谁来管他有无资格?西征时诸葛分遣赵云所克均非重地(江阳斯时属犍为郡),而入蜀赵云即升为翊军将军。张飞前克大郡擒严某,后破曹军名将却没有升官,后来刘备升他为右将军可说是名至实归。但刘备依然没有让张飞去做汉中太守,可知刘备认为他有些方面还不及魏延。如果赵云确有大才,人虽爱说不好听的但忠心耿耿,刘备肯定会让他坐这个位子,第一更放心第二耳根也清净,顶不济打发到不重要的地方任太守也是可以的。但刘备为何不那么做呢?其实就是“赵范事件”惹的祸,子龙太古板了……而黄忠由“假行”裨将军而征虏将军、征西将军而拔为金紫大将,《三国志》称其“勇毅冠三军”,诸葛亮也有“马张近在,亲见其功”的说法,可知黄忠的出类拔粹!而魏延当是在战斗中被刘备发现了他的优秀潜质,所以升迁迅速,也正好说明了刘备用人是不拘一格的,也说明至少在刘备的眼中,赵云的军事才能比诸黄魏差了一截。关于谏分田宅实不足采信,刘备向以收人心为能事,初来川中不可能行此傻事。还有就是谏东征一事,以其性格,当有可信之处,虽然是有人劝赵云那么做的,但其忠直可嘉。但从其语言中剖析论述的实际水平上看,实差黄权一个档次,可知其略何如。刘备东征带没带赵云并不重要,因为从赵云的历史上看,刘备并不很看好他的军事能力,但说刘备因为谏言不从而不肯用是不对的,何以黄权入谏即拔为镇东将军从征?张南、冯习还有以前那个雷铜之辈死在主帅的错误上,换做赵云能否逃得性命也很难说。刘备对赵云还是“人尽其用”的,让他做太守,板凳还没坐热就掀了桌子,这怪不得刘备啊。此后在川中还是让他领兵作战的,汉水一战中其在军中发号施令来看,当是这一部队中仅次于黄忠的!可知争汉中他是有表现机会的。如果把他调整给张飞马超那里使用如雷铜,岂非降了格,成为“部将”?而且这支部队吃了败仗,雷铜战死,以军势看,张马计谋被看破,全军撤退,雷铜势孤战死,换谁做这个部将多半都活不成了,赵云地位再不济也不可能以雷铜视之。还有,阿斗即位以赵云为征南升的官也不大,排位靠前点级别没变,也只算杂号,蜀行汉制是没有品级的,只有兼了“中护军”这个肥缺,才能说明阿斗是感恩的。蜀汉的军职以大司马大将军为首,骠骑、车骑、卫将军次之,前后左右及诸“大”将军再次之,往下的重将就只有四镇了(蜀以四镇称方面之任)。赵云成为重将是升为镇东时,但他无东可镇,而是到诸葛亮帐下听令去了。诸葛亮给他的任务任谁也有不了好成绩,曹真兵多你抗不住兵少按军事常识你也不敢追,如此做作无非是为了把军队的人事权夺到自己的亲信手里,为了跟李严较量罢了。总的来看,赵云有不顺的地方,但也没那么严重,跟其才能还是基本匹配的。
阅读全文

残汉三国,战将如云,张郃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高超的战术水平,同时也有犀利的战略眼光。张郃起家即为军人,一生为将,先后投入韩袁两大军阀阵营,最终成为曹魏集团中重量级的大将。张郃的军事水平在我看来实为“五子”之冠!他是此中唯一可以充当统帅级将领的人物!然而除了他在夏侯渊战殁后短暂为帅以外,此后包括他在内的“五子”中没有任何一位出任过方面统帅。张辽在史书上为“五子”之冠,而且曾任征东将军,任此职前权仅一城,其实是守关之将。即使升任征东他的权力也仅是一个很小的军区,他必须受东部大军区司令前将军夏侯敦的节制,比曹仁那征南差远了。而且张辽的人际关系也很糟,他没有老友关羽在其阵营中的地位,受任一方更为不妥。曹丕即位后就让他曾再镇合肥,但并没有给他完全的方面之权,这次他得听命于年轻的上司曹休。但他是一员勿庸置疑的杰出的战将。徐晃用兵持重,乐进为将骁果,都曾击败过关羽,但那并不说明他们真正高过对手,于禁是员好将,但不宜将大众,比诸关某,他们还不是一个档次。曹营中能与羽飞并论者当首推二张,张辽在军事上更象张飞,而张郃在军事上却与关羽相似,但他的人际关系却比关羽强得多。然而他们没有关张的特殊地位,也就只好屈沉一点了。张郃对大规模战役的认识极为清醒,他与郭图的争论充分体现出一个优秀指挥员的敏感。做为战将,他不似张辽那么耀眼,但老谋深算之处却胜辽一筹。他最糟糕的一次失算就是宕渠,此战他与关犯了同样的错误——贪功。此战对曹魏而言不过是徙民为主,而张郃却发现这是一个良机!首先,史载曹魏一方并没给张郃下达继续进军扩大战果的命令,可以证明他到宕渠的行动是带有试探性质的威胁,而且这一行动如果迅速扩大,历史很可能就此改写!然而张郃不是西北战区的总司令,他无权协调这样的战役,而且此时他也没有机会说服最高统帅部。那他为什么进军宕渠呢?他是否派人向司令长官夏侯渊陈述过他的想法?史料实在太少了。但张郃的行动表明,他在对整个战局动了脑筋。在与张飞对峙中他有足够的时间从容而退,但他没有走,他是否在等待司令长官的行动?总之他败了,甚至于险些做了俘虏。他之所以被刘备列为重敌,除了他已往的历史这一战也有很大关系,他把刘备搞得颇为狼狈。难以想象,如果是张飞败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夏侯渊之死再一次使张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郭淮的倡议不外基于两点:一是张郃名扬诸侯,对刘备有一定的震摄作用;再就是张郃的威望和人缘能够调和诸将安抚大军。随着老将凋零,张郃仍然很活跃,从他晚期的几次战役中更能使我们窥见他对大规模战争的把握能力,而且曹魏对他的倚重也日渐加重,他是“五子”唯一能熬到比公大将的。但不幸的是,他碰上了一个更为优秀的军事家——司马懿。同时他既没有司马的家族背景也没“东宫侍臣”的经历,而且他从未进入过谋士班子,虽然他有这个水平。张郃死在一次不恰当的追击中,此前他早就预料到了诸葛亮能干什么,奇怪的是他的顶头上级司马懿非要他这么做。张郃一生也没有进入过决策圈,他的意见都是受命之时才有机会提出来,但他的判断往往惊人地准确,他的军事才华没能得到更大的发挥,不管怎样,我都认为他是一员虎将,只是这头老虎长了一副狐狸的大脑。坛子帖少,码一砖。
阅读全文

首先要说明一个问题,《资治通鉴》一非正史,二非野史,而是以各种史料集结起来史论,并非考证以求的史书,这在史学届早有公论,此书采用史料并不苛求真伪,故历来不以史书或史料目之。不久前,还曾有史家对有以《资治通鉴》做为史书或史料的现象大感忧虑。我认得一个专门研究东汉史的博士,此人就在复旦的一个研究机构供职,上述关于《资治通鉴》的说法正是他十多年前告诉我的,那时我还没有读过任何一本史书。custer7572说我论赵云在搞论资排辈法则,仆以为这是误解。首先,若真的论资排辈,黄魏远不及赵云!正是这两人被刘备发现有明显高于赵云之处,才迅速拔擢的,不然汉中非子龙莫属。说到军事才能,临机应敌正是阵地战的关键,而且攻守一城一地也属于阵地战,从刘备对赵云军职安排和使用上看,赵云是合格的。汉水之战并非什么“战役”,而是地道的阵地战,打得猛也打得巧,也正说明了赵云在这一层面的指挥才能是优秀的。刘备之所以不用他如关张黄魏,其最大可能就是他对战役层面和长远防务规划上显有不如。如果黄魏战功略等赵云,刘备决不会如此重用,只是史料缺乏,唯有从相关资料中分析而已,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观点。我对赵云的评价是,可以独立率领一个师打恶仗打巧仗,对具体战斗布署有胆有识,但对整体的防务规划上不及关魏,在指挥较大规模的战役或兵团战斗上不及张黄。黄忠还有多少潜力可挖还真不好估量。虽然赵云资格老,刘备还是重用了黄魏,如果刘备仅是按资排辈用人,那二糜俱在之日,诸葛庞统岂非“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赵云入川与飞同功大不可能,史书明载张飞亲破要地生获严某,且诸葛亮与其明显有分定郡县之说,可知诸葛亮所部正在其他属邑,而后他又分遣赵云,可知其一直在诸葛亮的指挥之下,如何能与张飞平分此功?刘备重用黄魏就是因为战功或水平,为啥重用关张也不必多谈,地球人都知道!而重用马超则有重大的政治象征意义——人家好歹是一方之雄啊!刘备讨厌许靖,也照样给了高官显位。诸葛庞统资历都浅,但一经发现立即重用,这些人的综合条件都不是赵云可以相提并论的。有句老话“王奶奶比着玉奶奶,谁让你差那么一点”?刘备东征是他亲自指挥的,黄权的正确建议他根本听不进去,如此刚愎则带上诸葛赵云又能如何,搞不好他俩也得赔进去,而且刘备在所有重大军事行动上从未没听过诸葛亮的!如果说赵云真的有可保大耳东征得胜那种本事,那就不会有长坂坡这类事情发生了!看史书史料总是要分析着看,《云别传》我对赵云英勇之处是相信的,因为可以从侧面(杨戏赞语)佐证,而且赵云沙场老将,入荆州前久在下僚,如果太差怕是根本提不上将军层次来。如果说读史不进行分析,那许多问题根本就不用讨论了,分析这些问题正是仰仗各种史料来探讨某事真伪的可能性。不仅要依靠史料也要分析史料,“治史须先治典章”,对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期的任职定位与作用,必须通过当时的制度或其他资料来考证。如果说刘备对赵云的安排不公平,糜竺曾有元功大勋,那入荆州仅以其为最多六百石的从事中郎,而留营司马正是他的上司!岂不更不公平?这正是从汉末军阀对幕职使用的具体情况中得出的、赵云不可能任留营司马的看法。赵云起家武人,久从征伐,功劳有救阿斗,下江阳,都升了官,汉水一未斩将夺旗二为得到寸土,功劳比前两次相对要小,黄忠是与他有约期的,如果他不去救援,属于畏敌违命,按军法他就是脑袋不搬家也得捋去官职!这场仗打得有声势,所以能得老刘夸奖而未能升官。刘备称帝,没升官的也不只他一个,但总体上讲,他就在此处误了一级,至于贬官,那是诸葛亮的问题。另注:镇军将军于为三品,加大则为二品,即可出统大军又可入参大政,当然也有仅为级别象征的可能性。蜀之镇军也低于四镇,属杂号,只有升到四镇以上或加“大”才算重将,
阅读全文

润公琐忆润公姓于、名润,一个默默无闻的画者,自然也没钱,且已去世近十年了。现在已很少有认识他的人提起他来,仿佛他从来就没有存在过,由是观之,出名的确是件好事。我之所以结识润公,并非有幸列于先生门墙,而是当年侥幸住在他家隔壁。那时的润公尚不过五旬,头发却已找不出几根黑的来,看去总是一副老态,经常用轮椅推着半瘫的老伴在小区里遛弯儿。先生人很和蔼,言语不多,即使是家人也休想从他嘴里听到别人的坏话,哪怕这个人曾经欺他骗他。先生早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是大画家李可染的得意弟子。同班既有周思聪这样杰出的画家,也有范增这样的名流,但从未听他眉飞色舞地说“我的同学某某如何如何”的。但若有人问起,他也绝不会像某些雅人们故作无所谓状,而是饶有兴致地说些当年的趣事,说完总是满足地笑。先生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山水画上,他的风格是泼墨如雨的。先生的成就我不敢妄加评判,但我从未在先生的作品中发现时下名家们那份煞有介事的牵强。先生的笔墨总是忠实于他自己的内心世界,他的作品也总是简淡与自然的凝结。正是由于这一点,他的作品中没有李可染的影子,而“象老师”正是可染门下的一大通病。先生的题材里名山大川不多,除了他常画的泼墨漓江以外,大多是身边俯首即拾的小景致。这些并不显赫的“山水”往往令人情动于衷、难以释手,所以许多好作品往往被学生或画友借了出去,不过借多而还少,更有甚者,还连偷带骗。先生作品中的质朴天然固为主流,但在沉着痛快的水墨晕章中,隐隐然又流露着一派幽冷的寂寂清寒。但这清寒既非狷生的怆语,更非腐儒的破败,而是从心中淌出的一团淡淡的阴郁,非静观而不可味之,一但品出又往往令人临纸难已。润公己经去了,走的不声不响,如花落空山、如云行无迹。我本不该叙叙叨叨扰先生于泉下,所以写下些文字,只是想提醒自己——世上还曾有过这样的人。
阅读全文

我也原以为他是长期做卫队长的,三年前发现有个“三国论坛”才开始看《志》,而且看得很粗,帖子里常常GUG满天飞,此前我对“三国”的了解全都来自家里那部民残破的民国线装书,呵呵。赵云其人历史上并不出色,我以为确属能力问题。如果他长期在“校、尉”一极里混,在入蜀及取东川的战斗中可能很有看头,他的武艺很可能就被陈寿记录下来了。在杨戏的那个《赞》里,赵云陈到皆有“猛将之烈”的称谓,可知赵云的武艺还是很优秀的!如若不然,他初期随刘屡败,地位又不高,肉博难免,活着并非仅靠运气,我估计他身上的箭创刀痕恐怕也很惊人。入荆州恰恰是因为他已成了相当级别的将领,亲自肉搏的事少了,就看你用兵了,如他真的善战,岂得以黄魏居上?《别传》所载其汉水之战,做为战将来说,虽并非什么了不得的大作,但我看他一是表现了他的武勇不错,二是他也表现出一个阵地指挥员的合格水准。先说武,此战的激烈与曹仁、张辽比还是稍差一点的。曹仁拔牛金,金众只三百,张辽就更别说了。黄忠夺米所部不会太少,云杀入二人合力得脱而已,比诸曹张的兄险还是小得多。再说谋,黄赵已归大营,坚壁可托,守战可峙。赵云表现的是阵地指挥员的较好素质,而作为战役层面的表现却一直没有任何记载。众所周知,刘备手下曾长期乏人,对黄魏的提拔更说明了他对军事人才的迫切。赵云从龙旧将,入荆州已得提拔,加上刘备对他的信任,却反居黄魏之下,当是其能力所限。还有看到前面的帖子里讲到赵云入川当不受诸葛亮节制实为妄谈!汉常以郎将甚至谒者为督,诸葛亮在荆州权同关羽,连张飞都受其节制,况一赵云!张飞由于其特殊地位,诸葛亮不得不看面子,而于赵云是足可以呼来喝去的,当然诸葛亮不是那号人。赵云后来的升迁和同关张同传,主要还是同救了阿斗有关。我看最合适的评价,还是那个《汉季辅臣赞》和陈寿那个“滕公”的比拟,赵云作战勇猛而能持重,惜无机谋;为官清正,然乏学术。
阅读全文

张辽其人其事,自然不须老牛赘述,然而近日坛中香火着实不旺,不抬出几个有份量的三国人物来怕是难招诸君白眼,不放几句厥辞只恐俺这丹炉难烧八方烈焰。所以老牛今日只好拿张辽来祭炉了。合肥一役,名垂千古!张辽从此在中国战争史上留下了一道耀眼的寒光,每读至斯,莫不令人掩卷心惊。张辽虽为百代名将,但如果不是投到了一个“超世之杰”的麾下,他恐怕只能做为当时名将们建功立业的陪衬或胜利果实罢了。同样在徐州,关羽跟了刘备虽只别部司马(一丢徐州被曹操升做中郎将)就混得一个“万人敌”,而张辽却还没被人当回事,那时吕家军中最著名的战将还是高顺——令很多人深感惋惜的一员好将。但吕布对张辽还是不错的,年纪轻轻就做了鲁相,但重而不用。当时吕的部下比张辽不差多少的军官好象有好几个,但最终活下来并脱颖而出的只有张辽。张辽的起点不错,他做过吏,还被刺史“征辟”过,在汉代,这是人事档案中重要的关节和跻身社会的资本。以后的张辽多次跳槽,并且得到了一个“骑都尉”的头衔,但他这一时期的军事生涯实在糟糕,除了稀里糊涂地被新主子改编就是四处流窜,好不容易在徐州有了一块安身之地,他所追随的领袖又被杀了。他做出了一个对他本人非常正确的决定——再次率部接受改编,从此,一颗将星冉冉升起。有什么样的老板就有什么样的员工,这一说法在张辽身上体现得非常典型。在进入曹营之后,他的沉雄勇毅得到了全面的发挥,用两句老话形容很合适——龙归大海,虎啸深山。在张辽降曹之后所参加的一系列战斗中,他都迸发出不可思议的能量,他的胆识与果决都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对战场的敏感与指挥艺术相得益彰,做为一员战将,他几乎是无以伦比的。消遥津,至今还为张辽而骄傲。张辽的成功绝非偶然,虽然也有那么一点运气——东吴的统帅是孙权。合肥是曹操集团东线要地,南控巢湖,北倚徐沛,正所谓“淮右襟喉、江南唇齿”。无论是曹操剑指江东还是孙权北窥中国,这里都可以充当战略前沿与军事基地。当时的曹操对东线虽然层层布防,但重视的程度还不够,这一广大地区还缺少一个完整的指挥系统。但曹操用将之能远高于孙刘,他在合肥虽然只布署了七千士兵,却一口气留下三员重要将领。虽然他们并不和睦,但他们遇事必须坐下来商量,谁也没有办法对另外两人颐指气使,即使张辽身为假节主帅也只能如此。为了缓合他们的矛盾,曹操派去了一个权力很大的护军,这个看上去莫名其妙的组合却获得了难以想象的成功。此前,张辽等人在这一地区参加过针对孙权的军事行动,但却没有取得让孙权看重的成绩。特别是曹操没有采纳蒋济的建议而下令徙民,其结果使这一地区民逃一空,使合肥的前沿皖城处于孤立的境地。孙权在赤壁之后对荆州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并且趁刘备取川、关羽鞭长莫及的时机夺取了荆东三郡,并且在谈判桌上获取了刘备的认可。此时的关羽由于战略的收缩防线已不那么有机可乘,孙权的目光又投向了徐州。无论是周瑜、鲁肃还是吕蒙、甘宁,都看出全据荆州的重要性,但吕蒙早就看出了长江防务的关键并提出了夹濡立坞的主张,其防范指针就是合肥,所以能够夺取此地对东吴的安全有极大的好处——那样就是孙权反过来让曹操反侧难安了。但如孙权把目标锁定徐州则为不智,后来吕蒙好象也陈述过“虽七八万众不可守”之类的观点,但夺合肥而守之是非常正确的。孙权错误的是自己非要过一把元帅瘾,这一次他不仅没有有效的将各部队集结到位,而且轻率地亲自担纲主攻,其结果是自损帅威,如果此时他在后总督,张辽不过破一偏裨,吴军的攻城之战将给他带来相当大的危机。特别是孙权围而不果之下,竟然让大部队先期撤离,自己则在少量部队的拥卫下“潇洒走一回”,更是犯了用兵的大忌,其败也必然!合肥的城防前得刘馥的苦心经营,后得张辽的审势用奇,从此,这里就成为中国战争史上的一座丰碑!同样因为它,遍观三分战将,第一非辽莫数。然而张辽也同样有着重大的缺限,那就是人际关系问题,除了短暂共事的关羽,他的朋友好象很少。做为一个集虎将与猛将于一身的高级指挥员,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重大遗憾。这一点,作为领袖的曹操看得很清楚,虽然张辽如此出众,他还是将他置于夏侯敦的领导之下。这固然与曹魏历来倚重亲族有关,但这一安排也凸显出曹操用将的巧妙。曹操手下名将众多,难免“素不相能”之患,用亲族压得住台盘,而且曹操很幸运,他那几个兄弟个个拿得出手。在那个时代,张辽是一位杰出的将军,这一点我以为当无疑义。但张辽有他自己的局限,对大规模战争的思考还停留在纯军事层面上,这一点从一段史料中可以得到侧面的反映:“傅子曰:太祖将征柳城,辽谏曰:‘夫许,天子之会也。今天子在许,公远北征,若刘表遣刘备袭许,据之以号令四方,公之势去矣。’太祖策表必不能任备,遂行也。”但这折射出张辽还是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从技术上讲完全正确,但真如他所言则事后得大费手脚。有一句老话,叫“臭味相投”,张辽的性格与他的朋友关羽异曲而同工,如果他处在关羽的位置上,我看他也很难善终。张辽同样缺少政治家的风度或者说政客的机诈,如果给他东线的全权,恐怕肯在他手下长期忍气吞声的高干不多。加上他没有关羽或诸曹夏侯的特权地位,这个地区很可能出现高级军政要员们互相攻讦的混乱。事实上,“五子”中唯一可以调和文武的只有张合,他虽与张辽互有长短,但他比张辽更适合战区司令的位置。然而曹魏还是在东线把张辽做为真正的屏障,但都派出了最高军政领导——前有夏侯敦、后有曹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搭配,虽然张辽有点委曲。
阅读全文

一出祁山总的来讲,残汉格局就是曹刘孙三个人的舞台,而自夷陵战后,刘氏一极事实上就是诸葛亮。记得有位老先生讲:“诸葛亮不如曹操,曹操不如司马懿!”乍听来很刺耳,但就结束分裂的贡献上来讲却也很有道理。但这并不等于诸葛亮的才能差一大截,所谓时势不同、情况各异而已,事实上诸葛亮被摆在了几乎超越所有人杰的位置上!曹操司马,身后为帝,诸葛在蜀,生死一相!三国三国,数来数去,也惟此三人而已,或有更杰出的才俊,但也决无这三人的特殊地位。是非功过,我无意深谈,也谈不出什么来,我对三国的兴趣,基本上是因为智略与阴谋。诸葛也罢,曹操也罢,他们都在大动作中有过失误,否则天下也不会成了司马家的花园。一出祁山对于诸葛亮与蜀汉而言,都是惊天大举,这一役蜀汉动员了大部分力量,也经过缜密的思考和准备,但失败了!这对诸葛亮和他所代表的蜀汉而言都是巨大的打击和损失,从此这个小国丧失了直捣长安的可能,曹魏开始了对西部防线全面整顿。一出祁山,石破天惊!三郡响应使曹魏朝野震荡,但魏明帝一句话就指出了诸葛亮的软肋——贪三郡而不速进。当时的关中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真正能够有效指挥西线全盘的防务体系,虽然拥有一定的实力,但缺乏真正有效的指挥,而且连整体的布防都没有!那时的曹魏根本没想到小小的益州竟敢大举北上,局面对曹魏而言极其不利。史载魏明帝遣大将军曹真、左将军张合入关中,仓促集结起一支五万人的部队迎战,加上关中诸军,蜀中可说已经没有什么优势了。但是,援兵未来的关陇诸郡,兵力分散,根本没有集结布防的机会。诸葛亮一出祁山已将他们拦腰斩断!一边是人心惶惶的关中,另一边就是望风叛响的三郡,诸葛亮并没有经过惨烈的苦战就一举割去了关中右臂!此时的诸葛亮如果派出要员急赴三郡,抚循将吏官民各安其位,假以高爵显位以悦其心,同时趁曹魏援兵未至直插渭水,与赵云会于长安,事未可知。倘有不如意,陈兵渭水,或因粮三郡,或徙民缓退,决无大损。正如明帝所策,诸葛亮对三郡极其重视,他的动作慢了下来,我怀疑他的胃口也许不包括长安。但这又不太可能,他至少对长安形成强有力的压迫才能使陇上暂保安全,这里有两个可能:一是他有谋而迟,前在取汉中一役中他与法正就有了鲜明的对照;再就是陇上局部的抵抗令他迟疑不进。他完全可以令魏延领兵万人去解决这个问题,与前面的怀柔政策恰好是一软一硬。而他自己亲统诸军直扑长安,至少要控制渭水之滨!曹魏再想把他赶走就不那么容易了,如果东方盟友也想插上一杠子事未可知。但他没有这么做,而张合来了,他要打通关陇的道路。两支部队都向被称做街亭的地方前进,结果诸葛的前锋被击溃,进而全军败归。如果诸葛亮大队人马已经饮马渭水,或是他的动作早那么一两天……但这只不过是让他走得体面一点而已。即使张合顿兵于此,也足以确保长安了,因为这一通道变做战场,投降的三郡与诸葛亮的呼应必然会产生许多不安定因素,接下来就是明帝亲入长安、重兵云集了。诸葛亮决定让马谡对此负主要责任。即使马谡挡住张合,三郡一样保不住,魏毕竟强大得多,如果不能从战略态势上形成对关中更为有力的压迫,三郡复魏只不过是一转眼的事情。首次北伐的失败也不好太苛责诸葛亮,他手里的牌也太少,即使他成功地陈兵渭水,他也不能有丝毫细节上的失误,那时他的困难就是怎么经营陇上和撑下去了,这比出祁山要难得多。
阅读全文

司马宣王与诸葛亮的高下在此公的笔下已谈得很清楚了,没的说,诸葛肯定是高于司马的!但是,我们得看他从哪个角度说!千年以来,诸葛亮的道德力量为士这一阶层树立了一个不朽的典范。我曾撰文大谈他的奸险,在那个时代,做为权力斗争的必然手段实则不得不尔!有人攻击《出师表》大奸大恶,不错,如果说他为了操控全权,的确是在钳上压下!但我对他目的从无怀疑,历史上的权臣们哪个如诸葛一般呕心沥血?大概只有周公如此吧!而且诸葛兼才多面古今罕有,孔子于思诸葛以行,为士所顶礼膜拜实属正常。如果诸葛亮心怀不轨,他一定会想方设法地培植家族势力,他的近亲远戚们就会布满朝庭,文武百官也必然都换作不忠皇室之徒!一个小小的借口就足可以大肆剪除皇室根苗,他也必然在死前为儿孙们打好根基,真要这样的话,诸葛亮决不会那么拼命地工作。诸葛亮没有那么做,他死的坦坦荡荡,在他死后多年,他的儿孙为皇室战死沙场!在忠诚这个角度上讲,司马跟他没有任何可比性。但以张氏所言来评判司马智略不及,则实为偏颇。在政治手腕上讲,司马决不逊于诸葛!司马于魏武之时,虽然进入顾问班子,但位卑权轻,由于他曾拒绝魏武的征辟,曹操对他一直不够信任,他可以发言,却无权投票,他早期境遇比起诸葛亮差得太远了。但司马的坚忍为他迎来了政治上的转机,曹操死了!司马迅速升迁,成为曹魏核心圈的核心人物。曹丕对他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和信任,他可以在任何问题上施加重大影响了!此时他的作用几乎不逊于当年的荀文若多少。作为重要宰臣,他几度受命统掌留后的一切大权,若他并不具备高超的行政水平,曹丕岂能重用如是?要知道,此时的曹魏人才还是很可观的,司马无疑是其中的顶尖级人物。从军事水平上讲,残汉三国之际,能与司马比肩者更是寥若晨星!他的战略眼光与战术水平都是出类拔粹的。在早期几次重大的战略转折时期,他的观点都充分展示了出色的才华。在具体战役的指挥上,他一年灭辽东,彻底解决了这个多年的老问题,比诸南擒孟获毫无逊色,诸葛采纳马谡的以战求和与司马的铁血手段实是各尽其妙!孟获于蜀有着重大的象征意义,南荒险隘久战难平,威而后赦的为上策;而辽东连结匈奴,不彻底解决实为后顾之忧,公孙一脉的灭亡既使曹魏的安全空间进一步拓展同时又对北方的游牧民族起到了某种杀鸡儆猴的效果。在荆州,他十二天解决了孟达,相对诸葛的犹豫和变相出卖,实是略高一筹!要知道,孟达造反成功,蜀中宠以大爵,遣兵万人为其形势,进可威逼宛城襄阳、利于北伐大计,退可略得兵民于魏有损,最不济也看场大一点的热闹,但得分的是司马。诸葛数出祁山屡凌大国,但其用兵太正自耗时机,终无大获,不过其行兵用武,古之名将无以加焉,诸葛是治军为胜,用奇不足。反观司马,充分利用了曹魏的幅员与资源优势,虽示敌以弱,但在战略重地不动如山,正与孙武暗和。诸葛软弱逞刚强但时势有不得不逞,问题是过了头。而司马的确有点玩寇自重的嫌疑,自从明帝对他有过怀疑把他踢出权力核心以来,他埋藏多年的不满正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太极宗师孙禄堂语)。但如抛开司马的自家算盘,此时申命朝庭大举入川也绝非良机,不免为后世所笑,最多搞搞姿态耀武就够了。试想,蜀中良相宿将俱在,朝无失德,东吴政无乱相,加上两国的同盟关系,实是无衅可乘。而且虽灭一弱国也当举大众,只有在战略均势发生变化局势渐显之际,才真正是大举之机,以司马之智,岂能如是?所以蜀有良相吴无内危非其时也!这并不是说司马就怕了诸葛,就是换做蒋费之流也照样得等下去。如果此时的吴国混乱到孙皓那个地步,诸葛亮最多也撑不了十年!蜀汉毕竟太小了,如果魏无东忧,大举图蜀,也就是多费时间物力而已。晚年的司马凭借自身的才华与功绩又一次杀回政坛的核心,他又一次成为顾命大臣,但是,他跟诸葛亮没法比,甚至还不及李严!他很快就被曹爽晾在了一边,而正是此时,他久埋心底的火焰暴发了!如果曹爽才如曹真足能制衡或是先捏造罪名杀了司马,也许他就终为曹魏名臣了,如果这时再审视他的一生,我们就得换副眼镜了。但不管如何,司马的努力使兴盛期的司马氏取代了走向没落的曹氏,这一家族的崛起结束了一个时代,缔造了短暂的统一,严格说来这是中华民族的第三次统一,对中国大一统观念的形成自有他的贡献。
阅读全文

刘备从小就喜欢好衣服,但他当时买不起,看见公孙瓒他们都是一身光鲜,他常常躲在墙角饮泣。后来傍上了民营企业家张飞,情况大为转变,终于懂得“皮尔卡丹”也算不上极品了。由于反恐战争,刘备穿上了军服,嗣后也穿了政府配发的西装,不过那时侯无论军服还是工作装,都是按级别定制的。刘备由于官小,自然也黯淡不少。刘备这才发现,这个圈里穿衣戴帽比有钱人别有讲究。他从此发奋,终于穿上了最高元首的礼服,不过这衣服太重,把他给压死了。关羽一直喜欢穿绿衣服,一是跟红脸搭配以期符合“红配绿、赛狗屁”的审美原则,但那绿帽子却戴得不那么聪明了,由此可见,他虽整天举了一本《春秋》却也是老粗出身。再就是具有某种职业色彩,他可能做过邮递员,而后长期在军队里直到被砍了脑袋寄走。关羽大抵是不苟言笑的,一般人看到他那口大刀,多半也笑不出来。当鲜血喷洒绿袍,合着征尘汗渍一衬,打眼看去,活脱一尊刚出土的铜像!张飞有钱,名牌都穿腻了。自从看了几张《蛊惑仔》之类的碟片后,就喜欢上了黑色,而且还戴了一副大墨镜。不想碰到刚刚卖完草鞋的刘备,刘随手仍给他几个钢蹦儿,当然换回来一顿鼻青脸肿,从此刘备就讹上他了。刘备告诉张飞:“你脸黑不算,还眉毛胡子一大把,一身衣服也是黑,又戴副墨镜,没亮面不精神。不如亮着那双铜铃眼,那才够酷!”张飞听了,此后就再也没闭过眼。诸葛亮参加工作以前是摆摊算卦的,为了显示自己即有学问又是预言大师,特地搞了一身好行头,据说在知识分子圈很流行。在隆中一带,诸葛亮的卦摊生意最好,别的算命先生都有啥穿啥,而且大都脏兮兮,只有诸葛亮头是头、脸是脸,算完卦还获赠一本《八阵图使用手册》。诸葛亮这人不忘本,后来农转非成为国家干部,仍然是一身老装束,而且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标志性服装。以后有点知识的民工和待业青年们都在找工作时穿上这么一身,多半会有大馅饼当头砸中。马超老家在西北,从小到大家里都挺有钱,但那里交通条件不好,看不到什么象样的服装,唯一好的是皮货。马超当初调着样儿地换皮袄,后来所有的皮子他都弄一块披上,弄得全身上下狼披狗挂的。终于有一天,马超的老爸去许昌跑官了,还给他寄来一大堆各种各样的衣料!马超兴奋了好几天,但还是决定不了穿哪块料子,索性老办法——每样一块!等他出现在西安这种大城市附近时,发现很多人都冲他笑,他觉得大地方人挺有礼貌,马上通了名并问大家笑的原因。有人告诉他:“我们笑你是西凉锦马超。”马超高高兴兴地走了,他没有听到下边那句话:“彩色叫化子。”赵云从小就想当护士,而且是儿科的。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没考上卫校,就整天穿一身白来安慰自己。但他的工作总是免不了摸爬滚打,所以他对弄脏衣服的事情非常头疼。长坂坡让他结结实实地过了一回护士瘾,而且是战地儿科!抱着阿斗的感觉太好了,可接下来他就发现许多人都想弄脏他的白大褂,他愤怒了!但好汉架不住人多,他的衣服越来越脏,只好冲到张飞面前反衬一下。现在的姑娘们都喜欢赵云——既能看孩子又爱干净。
阅读全文

黄忠这个人不张扬,更不会去逢迎拍马,这正是他在荆州沉寂多年的原因。如果刘备的人马和爪牙再多些,他可能在那间规格不高的办公室里耗尽一生。刘表错过了他,曹操也错过了他,但刘备捡了个活宝!从黄将军的简历看,我们找不出他在此前有任何可圈可点的地方,我至今奇怪他的军事才能是怎么来的。但不管怎样,他在刘备西征的表现远远超出了任何人的预料,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记录使我们窥见了这位将军耀眼的光芒,我个人认为,他是三国战将中最神秘的一个。西川的三年攻战中,他的表现超过所有的武将,汉中鏖战,也是他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他既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也没有表露过任何态度,也许他是沉默的实干家吧。他既有果决又有胆略,更不乏沉着与凝重,他是一个“党指向哪里他就打到哪里”的虎将,他既可以领导一支王牌军也可以指挥一两个纵队。他对战役部署的战术执行层面有极高的把握能力,不折不扣地执行到位,是前敌总指挥的好材料。他的提拔表明了刘备异乎寻常的期望——改变军队的领导结构!他的提拔使关羽感到了不安,很可能是他的军事能力使很多同僚都心怀懔懔。他很少有大纰漏,唯一一次麻烦还是“云别传”里写的。他也许做不了大帅,但他无论是位居方面还是指挥一支小部队,都会应付裕如。而他到底还有多少价值没被发掘出来我们已不得而知,可惜他的军事生涯太短暂了。在我看来,只要是再经过一番磨洗,黄忠甚至可以担当任何一级军职。
阅读全文

我看n多边,也没看出赵云帅来,倒是周郎蛮有帅气。赵云长得是“浓眉大眼、阔口重颐”,周仓也说他“十分雄壮”,分明一个伟丈夫!看到游戏里赵云那副“小头锐面”的薄相,总觉得愤愤不平,小日本儿把子龙一个虎彪彪英武大汉画成这么一个酸相,离《演义》远多了。也许是为了那句“白袍白马”什么的,大家就渐渐在心目把赵云意化成了这么一个形象吧。大约十年前,我去石家庄的苍岩山,那里崭新奕奕的古迹让我倒尽了胃口。意兴萧索间在路边闲逛,猛抬头,一间残破衰颓的小亭撞进眼里。亭子小得出奇,一个不到三米高的土偶戳者,厚厚的尘埃掩着斑驳的漆色,细细看来,原来是一尊韦陀象。我立即被他征服了,造形饱满生动,气魄雄健开张,威猛刚毅间又流露着几分典雅与敦厚,我马上断定这是真真正正的古物!没人理会这尊塑象,因为他看上去没什么经济价值,又偏偏立在乱烘烘脏兮兮的路边。他在风雨中不知沉寂了多少年,时间早已剥去了他的华彩,却丝毫无损他夺目的神光。时至今日,我闭上眼也能清晰的看到他。有一次在老同学家里翻书,一本《双林寺泥塑》中也有一尊韦陀,而且比石家庄那尊还好,而且待遇更佳——受保护了。两个韦陀很相象,都是“浓眉大眼、阔口重颐”,而且也都“十分雄壮”。
阅读全文

魏延恐怕是蜀汉中后期唯一可以和关羽的军事水平相提并论的将领,他在组织大规模战役的能力上可能略有不及,但在灵活持重的运用上稍强一筹,有意思的是他们在性格上的缺点也差不多。关张马黄之后,蜀汉的最高军职虽然不是魏延,但他在军队的实权与影响却是诸葛李严之外首屈一指的。由于刘备的突击提拔,他的自信从豪壮而骄横,为他的覆败奠定了基础。魏延起家行伍,不数年就成为牙门散将,进而一举成为刘备的藩屏重将,他所建立的防御体系固若金汤,后来的王平正是依其成法而成破敌之功的。而比诸葛亮还贪小利的姜维却抛弃了这个体系,终使汉中一战而成敌国。魏延的防御思路是符合国家实力的,以蜀之疲弊而抗中国,若不能因险设备、依形阻势,稍有不虞则必损汉中,汉中一失则形势收缩,全盘崩溃指顾间耳。然而他并不是一位默守陈规的军官,他在首次提出的奇袭子午谷的计划有很强的可行性。蜀之弊不足以支持对魏的长期争夺,必须去偷!斯时曹魏疏于防备,成功的可能极大!但每次都想这么做却是魏延失于固执了。果然,魏明帝从诸葛亮的动作中看破了他贪三郡之利而未能迅速抢攻有利位置的失着,利用这一空档成功地组织了反击,从此以后,这样的机会再也没有了。诸葛亮姜维在以后的行动成了一次次偏执的徒劳,如此对耗国力,于蜀而言极为不利。魏严可以出任人事关系简单的方面,也可以做为纵队司令指挥大战,还可以做为决策层的副职制订战役,在纯军事方面,他是个多面手。魏延不能出任牵扯到复杂人际关系的地方大员,更不能让他去继承诸葛亮的军权,那样的话,恐怕会有很多人临阵投敌,即使不然,也得让他清理得只剩下一帮应声虫。从某种角度上讲,他是关羽神话的另一版本。
阅读全文

很多人都在指责孙权,指责他背信弃义暗袭荆州,说他破坏了联盟抗曹的大计。这无非还是皇统思想在作怪!那么,我来问一句:“魏蜀吴三家谁活得长?”当孙皓出降之日,曹刘的功业早就灰飞烟灭了。孙氏的政权之所以能够鼎存如许时间,荆州正是其战略支撑的关键部分。孙权一生有三大功业:败曹公于赤壁、斩关羽于临沮、摧刘备于宜陵。这一切都是围绕着荆州而展开的,也由此而诞生了中国战争史上三位出色将军。不管我们多么喜爱诸葛亮和关羽,我看他们两人在军事上战果之合也比不上其中的任何一位!这三个人都是面临“天下大机”的最关键时刻打赢了战争,为他们所属的那个集团的生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孙氏不全据长江转而北上,那么他后方的边防就得在荆州的中分线设立多个基地,即使他们顺利的拿下扬州北部,而曹魏在徐、豫的部队必然会舍死反扑,因为淮泗不守就会直接使许昌感受到压力,而且淮泗回旋较大,双方必然会投入大规模的力量,战争决不可能迅速结束,这场战事无疑会使蜀汉坐收渔利。而刘氏此时如果使关羽耀武江汉、引而不发,孙曹都会被他牵扯巨大的精力,一方面兵分直逼关中、垅右,潼关以西非复曹氏所有!结果会如何?孙曹罢战缔盟同抗刘氏而已。孙氏全据长江就会破坏联盟吗?短期看来的确如此,但在夷陵战后,吴蜀联盟比赤壁以后的任何时期都牢固!因为此时的蜀汉比孙吴更需要对方。有了长江全线,吴就有了两条路线窥视中原了。而且他们只需夷陵一个点就能防备西方的盟友了,只要内部不出问题、守军不变懈怠,西线防务的压力大大减轻了。处在这样的战略态势之下,吴的安全系数最高。如果吴去配合蜀汉灭了曹魏,那么中原关中的广大战略回旋余地就全是蜀汉的了!最明智的办法就是早点称臣归汉,对孙吴而言这无疑是地狱。
阅读全文

何必春愁待酒浇,长安歌舞胜前朝。公卿醒醉霓裳曲,商贾痴迷瘦楚腰。醉后长卿羞倚马,觉来王粲怕登高。彷徨几度骑牛客,望断天街碧水桥。
阅读全文

在行政条例中,正副职就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就象明清的首辅与次辅,虽然层次相当,但权力却有着很大的距离。而法正与诸葛亮是否为正副职的关系呢?那就要从他职务的性质说一说了。刘备入川,以许靖为镇军将军领长史,诸葛亮为军师将军掌府事,董和为掌军中郎将辅之,其中许靖只不过是挂名。按现在的职务就是——许靖是左路军办公室主任但长期休养,日常工作由副主任诸葛亮、主任助理董和主持。所谓军师将军和军师中郎将其实是军师的加号,一如“军师祭酒”,但有将军或中郎将的加号更便于对军队的工作,此时的诸葛亮其实是左将军府头号幕僚!而法正按官阶应是两千石,虽然加了将军号,但算不上幕职,但这个将军号是个老牌子——东汉初的名将马成就曾任此职,可以说他与诸葛亮同为将军班列大同,虽然法正日渐亲信,但这将军号毕竟是空衔,也就是说他可以在刘备面前说三道四,但想插手府事还隔着一层,所以说刘备称王后,他才如愿以偿。刘备称王后,成都从官僚体系上讲是两套班子,一套班子是汉中王国的,也就是刘备的政权基础,这一体系是由王太傅许靖领衔,尚书令法正具体领导的,也就是说法正是王国的行政院长,王国所有的政务都在他的领导之下,王国所有上奏给刘备的章奏都得经过他的办公室,而诸葛亮在这套班子里没有位置。另一套班子是大司马府,这套班子是朝庭的,也就是这里就是大汉的“中央军委”。汉制大将军出征则置中护军,其秩高于长史、司马,内典铨选外护诸将,大乱后也成为常设职务。法正在这套班子里不但拿到了这个要职,而且加为将军,无他,以示隆崇而已。按其职权,他应当是“中央军委秘书长”,而诸葛亮仍然在掌府事,按其职权,可以认为他是“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而关马四将的定位有些模糊,既可以说他们是刘备“承制假拜”的朝庭重将,也可以说是汉中王国的最高级别的军官,我更倾向于后者,依据是夏侯敦就坚辞汉职入魏为前将军,但是否是前者呢?有待专家论证。至于任命重要军官的问题,诸葛亮斯时为幕府大僚,当然有权参预机务,军师将军有权参与,堂堂典选举的护军将军就更有发言权了。军师将军并非护军将军的属员,护军将军也没有某将军做为固定属员,我前曾说过,诸葛亮是次辅而非属吏,但被法正领导也是正常的。诸葛亮的权力在刘备称王后比以前萎缩了不少,他所掌管的府事前头排了个法正,参与王国的政务也必须在法正的主导之下,因为刘备对法正的任命是实职。法正在此后再没有出征过,无论是在汉中王国还是在大司马府,他都是最具主导性的人物,但他得意的时间却很短,第二年就死了。法正不死会不会成为托孤之臣,我们怎么说都是猜测,但他死前的位在诸葛亮之前是勿庸置疑的。老实说,我也不喜欢法正,其人德望气量实在不怎么样,陈寿把他与荀攸相提并论过于溢美其人了,除了机谋,他哪一点都比不上荀攸!刘备之所以大用,我看就是赌徒心理在作怪。诚然,法正迎备入川、谋取汉中都是佐命元功,但其器量德望实非宰辅之选,法正其人从史料看,专军谋可以,操政柄不足。我至今奇怪,刘备称王为何不以诸葛亮为尚书令,而将如此重任交给法正这种人?或是由于未设史官,使法正的其他长处有所缺漏呢?我也猜测一下,如果法正长寿,以刘备的为人看,肯定不会只选一个人主政,他称帝后可能不设丞相,而以法正为太尉、诸葛亮为司徒,二人共录尚书事,或一个为大将军,一个做丞相,因为不如此待法正是说不过去的。刘备死后,二人又同受托孤,然后不是诸葛亮宰了法正,就是法正宰了诸葛亮让阿斗禅位,以法正那满肚子坏水可能性极大!法正不死,还真不好办啊。但这不是我们所争论的范围,怎么猜都不为过。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