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自豪地说::“中国没有长城,因为,我们不需要长城!”   请问是哪一个人?真的无用吗?  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当一个敌对势力想要全面压制,奴役另一个民族的时候,最聪明的做法就是“灭其史”,让另一个民族的人知道:你们的民族一无是处。你们的骄傲都是垃圾。你们的荣耀都是虚构。你们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证明你们的弱智与无能。仅此而已。  长城无用,便是这个政策的一部份。  试问:长城果然无用,何以延续万里,修了近两千年?难道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闲得没事儿干要靠这个来捞点外快?整个中国都是他们的,有这个必要吗?难道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是军事低能儿?有谁会认为秦皇汉武这样的拓土型君王是这种低能儿?难道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不知道修,建长城对人力的消耗会导致国内的不稳定?我想除了个别情况之外这个假设不成立。    当然还有人以所谓的“专家”的“身份”用“数据”来证明“长城无用论”。最典型的做法就是以平均分配的型式为“每一里的长城分配士兵”。我倒,有这样用兵的吗?是啊,几个士兵是挡不住一个地段里出现的大量蛮族,问题是:这个地段在哪?山海关吗?还是崇山峻岭之间?如果是后者,你认为亦族会闲得没事儿就为搞定几个敌对国家的士兵出动大队人马吗?你认为搞定之后他们的战马,粮草,人员可以一个个象登山运动员一般轻易,快速地在中原王朝接到报警(专家当然不知道长城还有个烽火台的装置)并快速出动的机动兵力到达之前突入中原吗?就算蛮族做到了,你认为有可能在长城一线内侧几百里之内做到“以战养战”吗?  不能,都不能。除非是正面攻克,或者突袭中原王朝的要塞(当然这个要塞以其防御力量来讲也有高下),说要在绝大部份地段用特种兵进行突击的想法都会被证明是“赵括式的自以为是”。    长城的最主要作用是延缓,阻滞蛮族入侵的时间与力量,将其绝大部份兵力消耗,歼灭在长城一线内侧几百里内(这个地段人口极少,城池要塞极多——)任何天真地认为“可以在任一地段以大兵团兵力突破长城守军几十几百人便可入主中原"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  不否认,长城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给长城内的居民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但我想说的是:不修长城,一代人,两代人甚至几年内他们所受到的伤害会加深十倍。  没人会认为农耕民族会象游牧民族一般不务正业一天到晚想着怎么抢掠别人吧?呵呵,这话说得有点重。
阅读全文

看中共十大将[原创]  五五年授衔,以当时任职于军队的高级指挥员为对象共评出大帅十,大将十,上将五十七,中将一百五十七,少将若干,奠定了中国军队正规化的基础。  相较大帅,上将而言,大将的位置是比较尴尬的,进不能进帅,退不能算将,不进不退两面为难。其实中,共在授军衔的时候也曾想不取用这个职务,而增加大帅的名额,再从上将中提一些类似西方四星上将(以别于一般上将)的名额,这样两头都顾。不过后来受前,苏,联的影响太大,增加了这个职务。  大将之中也有功高盖世的主儿,比如栗大将,也有资历可比朱彭刘贺的狠人,比如张大将,也有威镇一时却晚景凄 惨的,比如王大将,更有所谓的“政,治”大将,比如谭大将,总而言之,这个大将的名份就是把那些可以争帅却在个别方面(资历军功职务军事才能四个方面)有所欠缺的狠角色安置起来的。闲话不多说,进正题,十大将(排名是分先后的,但我记不清顺序):栗裕,陈庚,黄克诚,徐海东,张云逸,王树声,谭政,肖劲光,许光达,罗瑞卿。栗裕:说他功高没人不信,说他打仗有艺术人人都信(便是比起林刘徐三个最有指挥才能的军事元帅也是不遑多让,伯仲之间),说他的战绩可评元帅更是没有争议(超过除林,刘之外的所有元帅),就有一点,资历太差,很差,差到有绝大多数上将,大多数中将的资历都比他牛,想当年在苏北就曾因为资历浅指挥新四军(时陈帅为主将)使许多下级不服,差点闹得吃大亏,还亏他应变能力强才稳住局面。  信服指数:十。    无争议,这个军职简直就是为他设的,后面的除徐海东,王树声,张云逸之外都是捡他的便宜。想当年罗帅在评定的时候便想设十一个元帅(自已不当大帅,另两个名额一个给老毛),另一个给谁虽然没有明说,但明摆着。黄克诚:战绩不太强,作为四野的一个代表人,创始人(不要忘了当年出关的十万大军,干部中新四军三师的兵力占三分之一,三万四千多人),授个大将不算过份,再加上他杰出的战略眼光(山海关,四平,锦州,他以他与中,央往来的电报证明了他在战略眼光上强于老毛,林帅),出色的政治工作经验(新四军三师的活动范围便是在我的老家盐城一带,老庞家乡对此人还是很服的,在我们这儿他的威望不比栗大将差),虽然在资历,战绩方面有欠缺,但老毛对此人的印象极深,受主席的影响,罗帅选大将时几乎是没有作任何犹豫便将此人加入。  信服指数:9    陈庚:如果国,共不分,裂,他的前程不可限量,作为黄埔一期的“三杰”之一,不管是早期的战绩,威望,名气都远非大帅中的徐向前(一期),林彪(四期)可比,再加上老蒋欠他一条命(很有传奇色彩吧?他曾被老蒋捉住,与其他人不同的是,老蒋没杀他,后来还放了他,什么原因,故事太多,说不清。),嘿嘿,再加上他并不差的战术才能(在共,产党方面的二十位帅,大将中可以排进前十位),混个方,面,军军事主,官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至少要比陈诚,胡宗南,汤恩伯比不差)。  有人说他之所以能排进大将是因为顾虑二野的功绩,扯淡,二野的起家部队是红,四,方,面,军,而王树声大将的入选便是这一原因,单就陈庚的资历来讲(再加上他在解,放战争后期的表现也是堪称不俗),授个大将也是合情合理。   信服指数:十徐海东:陕北红军的代表,资历不能算太老(其长征的部队是原徐向前鄂豫皖的一个师),但考虑到刘志丹的阵亡,高岗的失势,陕北红军中唯一有代表性的便要算是他了,所以虽然他因病几乎在整个抗战,解,放战争中无所作为,但还是能够入选。   其实徐大将的指挥才能还是很强的,可能比大帅中的聂,彭,朱,叶还要强,而八路军起家部队115师有很大一部份就是他的部队(他任旅长,任职时间很短,因病回陕北),再加上他为人平和与人无争,从这些方面来讲,授他大将也几乎没有什么争议。  信服指数:9 谭政:没有资历,没有战功,没有指挥才能,我都搞不清凭什么他得大将而一些百战名将却屈居上将,中将(比如说许世友,王宏坤,陈再道,王近山)。后来看了一些个资料说他是“政,治”大将。倒。要说罗荣桓虽然资历也并不很深,但就冲他任115师政委,后又盘活整个山东抗日根,据地来讲,还有话说。大将当中也搞一个则末免太伤职业军人的心,人家脑袋掖在裤腰上拼杀几十年,到最后还不如一个搞嘴皮子的,谁服?  说他是四野代表,四野两个元帅,三个大将(黄,谭,萧)又如何让人心服?如果真要是拼战绩抛开其他一切不谈,四野比他有战功有能力的如肖华,韩先楚,李天佑,刘亚楼(四野的四个兵团司令)为什么一个也不能入选?这四个进一个我都不反对。  信服指数:0萧劲光:四野的又一个代表,战绩嘛还行,资历嘛也蛮老,但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他他是海军司令员(老毛在文革中就说过:萧劲光是终身海军司令员,因为在所有大帅,大将中只有他系统地学习过海军专业)。这可以被看成平衡各军种的一种策略,虽说有不尽合理之处,也有说得出的理由。  信服指数:6   奇怪的是后来他跟林帅,江青等一些实权系统的关系搞得并不好,人太直看来也是不适合在官场混,呵呵,笑谈。张云逸:不知大家看没看过《百色起,义》?与邓小平搭挡搞起,义的便是这位张大将,起,义后成立红七军,军长就是他,而在此之前,他还参加过护国战争,嘿嘿,就这个资历大将中有哪个能比?(大帅中也只有朱,刘,叶能跟他唠唠磕)战绩不怎么的好(因为在很多时间他都是任副职),但在抗战和解,放战争初期一直都是任陈帅的副职,这些个也算是他评大将的加分。嘿嘿。  信服指数:10   还有一个原因,老邓当时因为不在军界,所以没有评军衔,作为红七军的代表,怎么着他都能捞个不少于大将的官衔当当。嘿辕王树声:全是凭他当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资历得来,抗战以后基本脱离战场,但是选大将还不能不选他。因为要顾忌到四,方,面军出身的解,放军高级军事将领的感受(如许世友,王宏坤,王维舟及已经脱离军界的李先念),作为红,军时期三大主力(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实力最强的一支)之一的副总指挥如果连个大将都评不上,嘿嘿。饶是徐帅再仁义怕是也不能接受,更别说下面一批百战沙场的上将,中将了。  想当初,金戈铁马气天万里如虎,不曾料,晚景凄凉卧病床却只得老战友(徐向前)送黄泉(因为怕受西路军事件的牵连)。一代名将奋战一身如此下场末免有些令人心酸。  信服指数:10   他在后期之所以不能驰骋沙场不是因为能力不行,而是因为有人对他有猜忌(不服的人可以看看四,方,面,军战史,便知道)许光达:当大将?他怕是连个中将都很难当得上(许大将有自知之名强烈要求让职),中将中的王近山,秦基伟,梁兴初,吴信泉,温玉成哪一个比他战功差?资历浅?据说他得的唯一加分就是他作为装甲兵司令的职务。一个兵种司令,刘亚楼,聂凤智的空军司令比不比他强?军种司令呐。  信服指数:--10   整个评价就仨字:没天理,不知道罗帅是怎么想的,我想不明白。罗瑞卿:资历,战绩,指挥才能,都一般般,加分就是他一直作为总部的警备司令,类似于上将中的李克农,属于那什么什么。不过此人后来与林彪掐得挺硬气,也算有军人的血性吧。  信服指数:1  大将之才,按我看至少还有肖克,刘亚楼,许世友,陈再道,可以替补,
阅读全文

全剧看完,感觉前半部很好,后半部很烂。总体而言,在近几年的电视剧中算不错的。其中对独 立团骑兵连那一段非常有印象,评论两句: 一,对于骑兵连的使用时机感到有些不解,为什么这么说呢?就热兵器时代骑兵使用的原则来说,好象正面出击对骑兵优势的发挥是很不利的。从独,立团出动骑兵对当面之敌(没记错的话是一个混成旅团,约五千人)发动反冲击来看,这次冲击不过是一个出色的指挥官在防御战中的一个反制进攻方以达到更大的杀伤敌方的目的的一种局部行动,是不可能全歼或击,溃对方的(一个独,立团从兵员上来说一般不超过两千人,火力上纵使再能抢,夺也不会强过日军一个大队的火力(营,可达到八百至一千人),而对方则是一个旅团外加(电视剧中)一个皇,协军旅和一个独立骑兵联队,人员至少可达到万人,他李云龙再傻大概也不会全团反攻吧?不是给日,军的优势火力以发挥的机会嘛!而共,产党军队因为机动化能力弱,骑兵一向是被当成宝贝使用的,这种大环境下,只要李云龙是个有理智,有军事常识的军,事,主,官,他就不会在这种情况下投入骑兵。从后来的进程来看,无疑,骑兵连在受到敌重兵围攻的情况下表现出了中国军,人应有的尊严与血性,但从兵力,装备,训练程度上来讲,怕是对日军骑,兵所造成的杀伤是很有限的(日军骑兵联队是独立编制,一般从属于师团,从军制上来讲属于旅团一级,虽然人员只有师团级旅团人员的五分之一)。两个月的时间对于骑兵的训练来讲实在是太短了。真正的骑兵训练不会短于一年,因为这其中涉及到与战马的配合,战术的运用,骑枪,马刀的使用,队形的展开等各个方面,远不能以“速成”为目的。  而二 ,战中使用骑兵最有经 验的大概要算是前,苏,联 军 队在卫,国战争的骑兵集,团军了,从前,苏,联,元,帅科涅夫的回 忆录来看,在他的方,面,军,骑兵是从来不进行正,面突,击的,因为这样做的后,果他的前,辈布,琼尼已经在战,争开始初,期给他答案,数十万最精 锐的骑兵集,群在德军强 悍的单,兵火力面前成为尘土,以当时苏,德双方的装 备情况看,一个师的火 力就完全可以压 制,抵抗一个骑兵军的冲,击(上百门火炮,数百挺轻重机枪),而苏,德战,场上的大 会,战所投入的兵力动不动就达到几十上百个师二三百万人(以科涅夫的乌克兰第二,第 一 方 面 军为例就可看出一些:兵力一百多万近二百万(编,制不完整时,满,编时可达到三百万),火炮几万门(步兵炮迫击炮重炮自行火炮),机枪几十万挺)  在这种情况下,骑兵能有什么作 为?有,追,击时管用,或者是配 合坦克集,团军攻击以发 挥其强 大的机 动能 力,到了防御地形时下马步战以步兵的形 式使用以达到合,围全,歼敌军的作用。  再回头说那个骑兵连,在对方拥有强大的预,备兵力的情况下以骑兵长 距 离追 击的方式无 疑是不 明 智 的。既便是对方不出动骑 兵 联 队,怕也是凶 多 吉 少,日军的单 兵火力 虽然不比德,苏 军队,但其火力配 备还是十分合 理的,远中近皆可攻 击,以一个日军大 队的火力来讲,步 兵 炮,迫 击 炮,掷 弹 筒,重,轻 机 枪的拥 有 量对付一个骑兵连是小 菜一 碟,李团长虽然打,仗不 达 合常,理,但不会蠢到这时候出动骑兵反冲 击的程度。  所以,亮剑中的这一 幕极有可能是导 演为了情 节需要而改 编的。
阅读全文

说起职,务,当然指的是在军队内的职,务,那么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陕,北,红,军的创,始人,红25师(原为徐向前所部)的徐海东得大将,而肖克(红二,六军团创始人,时蒋光头谈起红,军最常用的几个词就是“朱,毛,张徐,贺肖”)不得?肖克的资,历不比徐大将浅吧?且末脱,离军队。如何解释?再说了,当时八路军的三个副师长(陈光授职前因作,风问,题已被开,除军,籍,党,籍不谈),徐向前是元帅,且因病久末征,战,却为什么?有说他是“路,线,有问题”,却为何不开,除党,籍?军,籍?这里面怕有不好明说的原因吧?再说了,连陈大将都可以入选(他可是救过人民最大的阶,级,敌人),有什么问,题使得肖克只得上将职?但就以此论的话也一样不服,试问:以刘亚楼的身份(空军司令员,四野兵团司令,四野参谋长),比不比得过至多只当过师长的许光达大将?不要跟我说什么装甲兵比空军都重要的话,我不信。老毛也不会信。军职代表的是什么?代表的是一个军人在其军事生涯中为军队付出心血甚至还有肢体(比如个别的独臂将军,独腿将军),而不是靠邀,宠于上。罗瑞卿是前者还是后者?举两个少将的例子:一是钟伟,四野十二纵司,令,员,所部以作,风“野”而著称(与当时李天佑上将,肖华上将,黄永胜上将的一纵,七纵,八纵齐名,是真正的“四野”部队,那么,这个纵横沙场军职甚高,资 历不浅(新四军三师五旅旅长)为什么只得了个少将?对于军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耻辱的事情?钟伟可是好长时间都不愿意配这个将星。对于军队来说,哪个更能体现军人的本色?是罗大将还是钟少北朝鲜?对军队的敌人来讲,哪一个更具威慑力?是罗长子还是?再讲一讲代,表,性的问,题,许光达代表二野?如果观贴者是个有点近,代军事常,识的都知道,这个理由不充分。二野作为一支几十万大军云集的部队,难道要这个连军长都没做过的所谓“装甲兵司令”来代表吗?二野真的是无人了吗?不是,二野的陈再道,陈锡联,作为兵团司令拥兵十数万,征战二十载,哪个更有资,格?大将的标准是什么?  资,历+功劳+战功+才能。这里面最难确定的是才能这项。而就是这项上,我也看不出罗,许有什么过人之处,谭也是只具备嘴皮子上的功夫,算个马谡一类的,他们当大将,不要说那些上将不服,就算绝大多数中将,一部份少将一样不服,不过碍于“毛,主,席,一句,项,一万,句”的威望没明言罢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越是年代近的历,史越是不容易摸清事情的真相,书上的东西,五百年前五百年后,真耶?假耶?天知道。
阅读全文

以上两篇文章早已转载于各大历史军事论坛,可惜“庞式”这个做过许多历史讨论版斑竹的老兄,却闻所未闻,还以为来自于影视和小说演义。     这是你的原话不假吧?好,既然你一再认为你说得很有道理,或者说是推断得很有道理,庞式不才,愿意用一些史实驳一驳,抄袭也罢,借用也好,顾不了哪么多了,只要能将你驳得体无完肤就是本贴的最大目标。    (居汉晋春秋记载,马超军队的战法与中原军队迥然不同,甚至与同为西凉军系的董卓也不同,董卓以重骑兵为主,而马超的部队以步兵居多,但是战斗力往往在骠悍的西凉骑兵之上,这和他的西洋式作战方法有很大关系。)    据三国志记载,马超军团素以凉州轻骑扬名诸候,不知与你说的汉晋春秋对比如何?董卓军以重骑兵为主?这就是你引的汉晋春秋的记载?你知道中国最早的一支大规模重骑兵出现在什么年代吗?南北朝时的北魏。董卓算什么?一个凉州地区的小军阀罢了,哪有这个经济实力组建一支数万人的重骑兵?就算全盛时期的孟德也没有这个实力。    西洋方式,我想大概你想说的是这样一句话吧:马超用了西洋方式与东方军队作战才能大胜。不知对否?    呸,西洋,算个屁,击败过克拉苏的安息在汉朝的眼中也只是“国大兵弱”而已,古罗马又算哪根葱?    (中国军队崇尚弓弩,古罗马军队崇尚标枪。马超的部队就擅长使用长标,并且以脱手长标为特色,对于密集的敌军往往产生一标连伤数人的杀伤效果。这种脱手飞标,实际上脱胎于古罗马的投枪,确切的说,就是斯巴达克斯与古罗马军团死战时使用的武器。标枪的自重大,杀伤力强,对于当时甲胄简陋的轻装军队攻击力远胜弓弩。当时的战斗,连中数箭死战不退的场面时有所见,中标者则立即失去战斗力。)    中国军队擅长弓弩是对的,西方军队擅长标枪也是对的,好像你这句话没有错。只是你知不知道中国军队战国时期出现的腰弩,踏弩,床弩,步弩射程就可以达到数百步(古制,g一步两米左右)。知不知道西汉的大黄弓曾被严禁出口达百年之久?知不知道中国早在西周就有正规的标枪兵出现在军队中?比罗马早何且数百年?知不知道标枪兵有效的杀伤范围只有三十到五十米?到这个范围不知早被魏军的强弩人均穿透多少次了?你还可以说:我有大盾。哪也不管用,弩箭是可以通过重力作用由头顶方向进行攻击的,前且在标枪的杀伤范围内是一箭一洞,准确性也远胜标枪。再以乌桓骑兵一突击,鬼才会信马超军队还会有还手的机会。标枪之所以在中国一出现就没落,是因为其实战性太差,与弩没有可对比性,你只有你才会想当然的想出个中国马超+古罗马标枪的组合来。    (马超的军阵与众不同,前军是密集的盾牌兵,盾牌的强度和重量远超于一般军队,对弓箭防护极佳。部队摆成一个个方阵,摆成阵型以后可以互相掩护,错落有致,使曹军赖以取胜的骑兵只能在边缘掠杀,目标很大的骑兵还要随时遭到标枪的袭击。)    我只问一个问题:魏军不攻反守,只凭射程达五百步的强弩射你,怎么办?反正你要伤我还远着呢。    *马超的骑兵全是轻骑,配置与步兵分开,不做为主力,而是作为奇袭队使用,从步兵阵中突然杀出,才能有一举突袭曹军指挥部的精彩战例。这样的军阵,正是古罗马前期使用极为广泛的希腊密集军阵。)    什么是奇袭队?我想你的本意是:预备队吧?不管是从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都记载马超与此战是直冲魏军中军,凭着一般血气生生杀透重围,这才逼走孟德。换句话说,就是两军已处于混战状态,才有这个机会。又如何推断出他使用过古罗马+古希腊方阵?中国春秋时期的方阵就有这样的记载:进五步,停。什么意思,就是绝对发挥出阵型的作用,比之三四百年后的古罗马方阵在纪律性方面如何?只强不差。    (马超军队受到古罗马军队影响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瑕萌关主将压阵徐徐退去,正是古罗马军队交错掩护撤退的绝招,马超和庞德的军队以此不知挫败过多少次蛮族的追击,连见多识广的刘备也赞不绝口。西凉军队的编制为部,比如韩遂手下有八部,一部约5000名战士,正好和古罗马军团的编制相符。以此计算,渭南之战马韩联军总人数在7——8万之间,也与历史比较相符。)    马超亲自押阵的事出自哪里?请告诉我。也是出自汉晋春秋?韩什么有八部是小说中出现的事,你不要告诉我是看小说的呀?哈哈。古罗马军制是6000人一个军团,又哪来相符一说?中国军队古制是5000人为一师,哪个更符合?    (马超军团的最后闪光,是马岱在后退中突袭斩杀陈造的战斗。在鱼鳞阵的交替掩护下,蜀军从容后撤,追击的魏军精骑在没有能够使用他们的马刀时就被射杀的尸横遍野,少数冲进蜀军阵内的魏军立即被有组织的围困、绞杀。待魏军阵容稍乱,井然有序的退却军中突然杀出一支轻骑,直取对方指挥部,在一阵风般斩杀对方主将后,一击即回,是一个典型的罗马式退却反击战例。)    说到退却,建议你看看西汉李陵在面对80000匈奴骑兵时退却的表现,再对比一下克拉苏的四万多罗马步兵面对几乎相等数量的安息军队退却时的表现,你就知道谁的军事思想,制度更有效?李广当年在退却时也曾突出射杀匈奴骑将数十员,为什么不能是汉军的战例?战争,永远是强者的话更有说服力,古罗马他也配影响世镇凉州,累世公候的马家?要说同处陇西的李家对他更有影响力这我说不定还相信。
阅读全文

    提起三国,大凡读过(三国志,三国演义),玩过(KOEI的<三国志>系列或别的三国类型游戏)的人都会很自然地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英雄”的形象,比如孟德,刘备,孙权等,在连 篇 累 牍的评 论及层出不穷的游戏中,他们一个个成了正 义的象征,而被他们大 肆屠  杀,以此“功 绩”才得以起家的黄巾大 起   义及其余部则无论如何一概被尊 称为“贼”(不仅光荣的游戏这么叫,我们中间的一些个网友在他们所谓的“精品”贴里也乐 此不 彼,令人心 寒),事实呢?果真如此吗?某不才,愿逆 流 而 动,举几个实例给各位“高 士”们过过目,并顺带给那些个被正统的史书和游戏(标 榜为绝对真实)洗 过 脑 子的网友们提个醒。正 视历史,不要人 云 亦 云,有句话说得好:“尽 信书 不如 无 书。”    一:汉 灵 帝光各五年(公元178年,距起  义还有六年)灵帝在西邸公开标 价 卖  爵,聚  钱以为私。“自关内候,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入钱各有差,令左右卖  公  卿,公千万,卿五百万。两千石两千万,四百石四百万。”怎样?够“光  明”吧?嘿嘿,腐  朽到了什么程度?大家都是聪明人,就不用我多说什么了吧?再看,还有更绝的,“贫者可任官后入钱,倍输。”谁是贫  者?贫民吗?不,是指“世  家大  儒”阶层中的“贫  者”,要求有一定的政治  地  位。“倍  输”嘛,就是双份啦。可这既是“贫  者”,连这多钱都拿不出,又那来“双份”?“用  之  于  官取 之 于 民”嘛。“贫 者”如此,“富 者”能好到哪去?一个朝  廷人人 做 官都是冲着这个钱字去的时候,可以想像政治上能“开 明 清 白”到什么地步。结果就是“民 不 聊 生,百姓有倒 悬之 危。”“强者 贪 如豺 虎,弱 者略 不 类物”。“民有七 死七 失而无一得。”(以上都是当时人语,载于史 籍)观贴诸君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你若此时处于社 会最 下 层,处于这种“不 反亦 死,反或 生之”的局面会如何?我会选后者,那些口口声声称起 义 军为“贼”的人呢?反?不反?    二:天  灾横 行。天  灾总是与人  祸相连的,这话一点都不假。“时人饥,相渔食。”又有“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偏偏此时他们的“父 母 官”又是“掠 夺 益 甚。”时 人谓之“使饿狼守庖厨,饥虎守牢硺(去石加月)遂至熬 天 下之脂 膏,斫生人之骨 髓。”此情此景,历历在目,不 反又待如何?真的要我们的百姓一个个都活 活 饿 死不成?网上的这些“刀 笔 吏”们,可曾见此?有何感想?难道只有活活饿死以全“忠 义”,供这些“父 母 官”鱼肉才是“良 民”?才不为"贼"?扪心自问,又有几人能安然待死?我自问做不到,在座诸君呢?既不能,又何来"贼"字一说?中国的老百姓温 驯善 良是出名的,若非不得已,又何来“一夜之间,七州二十八郡 皆 反矣”?一个没 落,腐  朽透顶的东汉王 朝就这么值得诸君为之扼 腕叹 息不已?恨不能早生一千八百年为国效力?你又怎知你处于这种时局下不成“鱼 肉”?    三:<太平清领书>(游戏中叫<天平领清道>,源自西汉未年甘中可的的<天 官历 包元 太 平经>)的内容(原文我也没看过,只看过一些大概的纲要)。既然黄巾起义被称为“贼”,那这本书也一定是“妖 书”了,事实呢?“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多有兴 国广嗣之术。”(<后汉书.襄楷传>)主张的是:“治有三名,君,臣,民,三者常当腹心,不失铢分,使同一忧,合成一家,立致太 平。”(出处同上)这就是这本书的来历和内容,可有“妖 言”?又何处有一丝“妖 书”的影子?要一定要说有的话,只能怪这本书触  犯了统  治阶  级和既  得利  益集  团的利  益,何错之有?(于吉的徒弟还曾将此书上给朝  廷以供朝  廷使用,结果呢?)今人又何必事必唯“志”“书”是真?不要以为看了本<三国志>就当真对这段历史了如指掌了吧?开  口  闭  口“黄  巾  贼”。再问一句:“何为贼,贼又何人?”是非都分不清的人,读那么多书又有个屁用?真正是“书  生  误  国”,一点都不假。无意激怒诸位,老话说:“兼  听则  明”,多看看不同意见的书,文章是有好处的,但千万,一定不要以为“正史”一定是“真史”。原因不多说,想不通就当我没说过。    四:最后来看看“官  军”和“贼”的表现,也很容易使各位对这件事得出更准确的答案。“黄巾初起,攻  城杀  吏,一时间天下震  怖。”谁人震  怖?百姓吗?否,是士大  夫阶  层,为什么要震  怖?因为斗  争的矛  头直接面对的就是他们。“天下起者,数百万矣!”哪来这么多人?绝大多数都是百姓。为什么号称“骁勇甲于诸朝”并击败过凶  恶的匈奴人的大汉铁骑,在这些衣  不  蔽  体,装备奇差且未受过正规训练的农民面前不堪一击?用一句不太恰  当的话也许能反映出一些,“民不  畏  死,奈  何以  死  惧之?”对百姓而言,宁肯让义  军占  领城池,也不愿“王  师”光  复,原因嘛,“多有官  军掠杀百姓,以邀功于上。”称得上比较温  和的皇莆嵩尚且对张角“剖  棺  戳  尸,传首京师。”又将义  军战死者的尸首集中于城南“积尸封土于其上,谓之京观。”注意,并不是掩埋,而是当成景  观看,残  忍可见一斑。其它如董卓之流会如何,不难想像吧?朱隽曾一次杀 降“贼”三万(这里面绝大部份只是附于义 军的老弱或是家属),可曾有过一丝怜悯?再找找史籍中又有多少义军曾一次杀数万百姓的例子?(一次也没有)起  义过后,“千  里  无人  烟,白  骨  露  于野。”这些个官  军的功劳不可谓不大。    到这吧,其实我写这贴也无什么目的,原因一开始就已说明,只是希望各位“刀  笔  吏”们能冷眼看待这次起  义(既便他披  着一层宗  教的外  衣,这也不足为奇,哪一次改  朝  换  代不出现这种情况?刘  邦,陈  胜,刘秀,曹丕,孙权乃至以后的朱  元  璋),须知“公  道自 在人 心”,纵不必一定要将镇 压过这次起 义的“大英雄”们当成千 古 罪 人,也不必对黄巾 起 义口 诛 笔 伐吧?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有一颗善于思考的大脑,记得要思考,不然与动物又有何异?(当然,众广义上说,人也是动物,嘿嘿)本贴只是有感而发,言语如有唐突冒犯之处,望勿切责。(要实在义愤填膺,欲诛本人而后快的话,不妨放马过来,倒也不惧,呵呵)
阅读全文

首先我要声明,我写这贴纯粹是对事不对人,你要是有别的想法,哪我就太遗憾了,呵呵。    我的观点,或者中心点就是,你选谁都可以,但十个人里决不能没有吴起,韩信,否则你就是拿自已开玩笑,也不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这个大多数至少要达到90%),因为这是名将,不是兵家(指写书的哪种)。    你选孙膑,曾文正,戚继光,成吉思汉,原因何在?前三个是都出过兵书对吗?后一个是历史上最庞大的帝国的创造者对吧?李世民是因为战功比较好对吗?下面一一驳斥之。    吴起,<吴子>四十八篇你肯定是知道的,宋<武经七书>之二(排名仅次于孙子兵法,孙膑排第三),并且一直到现在还有出书(解放军出斑社有,不信去问问,不过是八十年代的),<曾吴兵法>,<练兵纪要>只是特定的时期特定的打法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并不能说放之四海而皆准(当然可能这里有些偏激)。而<吴子>,我敢说,只要你细细看过,你一定会认为不亚于<孙子兵法>,这样的兵书你都可以置之不顾,试问你的评判还有何公正性?韩信也是有兵书的,不过没有留传下来罢了。一个浪人能打到齐王,楚王,不比曾文正要强,不过戚继光要强?(并没有任何人身攻击的意思,只是对比罢了)曾文正又如何?被石达开打得要投江的是他吧?“累战累败,累败累战”是他写的吧?杨秀清,石达开不死,曾文正公永无出头之日,就似项羽一般。一个常败将军你竟然将之堂而皇之地列入“十大”,是不是搞笑啊?吴起如何?一生不败,(对下级士兵之好,虽孙武,岳飞不能过之,不要我举例了吧?)卫青如何?霍去病如何?对匈奴不败。韩信如何?这样吧,只要你举出个例子,他们便都不算。这里不是评十大文人!(评也没他的份,王阳明比他要厉害得多,陆逊之流更是妇孺皆知)湘军,纪律有多好?你是南京人,看看太平天国纪念馆就知道了。能比得上“有七万兵而天下无敌”的吴起,能比得上以一万弱卒击败强赵二十万的韩信?你说他有近代化的雏形,那是时代的问题,大汉铁骑当时还领先于世界呢!这怎么算?总共十个人,当然选战绩好,对后世影响大的,曾文正,没有他最多清早一点完蛋吧了,中国也不会亡对吧?没有卫青,霍去病对匈奴的战绩,没有韩信的武功,纷  乱之中国能对付匈奴吗?五胡乱华这样的情景早数百年在中国出现怕也不是危言耸听吧?那个影响大?(不要忘了匈奴残部在欧洲的威力,你以为匈奴是这么好打的?)    成吉思汗?他也能算?我不想多说,说多了别人会说我有民族情绪。他的那些个骑兵战术匈奴人,突厥人,女真人都用过,他只不过是发扬了一下罢了。再说蒙古人庞大的帝国也并不是他在世时就找出来的,是不是窝阔台之流比他更有资格啊?(毕竟这时的蒙古比他在世时要大上太多)再按你前面将吴起,韩信排除的逻辑,他有过兵书吗?行军快速之类那是有客观因素在内的(多骑兵,马匹众多),无后勤之类的话更是提也不要提,杀了多少平民知道吗?当然不需要后勤!攻坚?成吉思汗死在那知道吗?西夏兴庆府城下(城名可能有出入,记不大清了),窝阔台更不要我多说了吧?攻坚一向是蒙古人的弱项,只不过是后期回回炮和大量其他民族的步兵大量参战后才能做得到,前期,或者说是成吉思汗时期根本不行。    李世民是可以入选名将,不过考虑到他手下人才济济,打些折扣不为过吧?论对突厥,杨坚也不比他差(刚继位那会)再考虑到他的兵员,兵种对其他农民军的优势,再打些折扣也还是可以的吧?呵呵。入选没意见,不过要是挤掉吴,韩,卫,徐诸人怕是不能吧?不过也差不多就是了。    可是这么说,没有徐达,朱无璋要统  一中国,难,很难,非常难。这样的赫赫名将你竟然让他被戚继光,成吉思汗,曾文正挤掉,说不过去吧?比战功,除了成吉思汗,谁人能比,(但谋略要强过成吉思汗,毕竟他是以步兵对骑兵,能将蒙古人这种游歚民族打回草原的,在中国除了他,只有卫青霍去病)曾文正,他只是靠着强大的国力,财力支撑吧了,最多一当世名将,(便是当时也不能排第一,更何况有清一代,几无名将)。    结论,不值一提,你的名将只是想当然。不代表大多数人。
阅读全文

  首先,让我对你们说一声:“你们辛苦了,我代表众多网民感谢你们。”(真心实意,如有虚言,天打雷劈。。。#^)你们为了新浪的发展付出了很多,很多,在广大网民们还在梦周公的时候,你们,披着一天的星星,戴着一天的月亮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警惕地提高着你们的警觉,以绝不放过一个坏份子,绝不错  杀一个好贴子的心态,任劳任怨地工作。你们简直就是新一代的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前进的坐标,是大海上的导航灯,大漠里的了望塔。(不要拍我啦,我说的都是肺腑之言嘛)    我对我自已,一个普通的网民,一个喜欢乱发贴,并且多数是一些处于临界点的贴,感到无比的羞愧,我一直没有认识到我的错误有多严重,以致于害得好几个网管费心费力地删我的贴,我为我对你们的工作带来的麻烦而向你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网络乔安山们,说一声:“我对不起你们,我问心有愧,我以死以谢国人(不对啊,怎么像介石同志说的话?)。”你们本着治病救人的态度,一次次无声无息地将我的那些坏贴,问题贴一一删除,希望能给我个机会改过自新,但是,我被鬼迷了心窍,猪油蒙住了心眼,一直没能体会到你们的良苦用心。终于,今天,我理解了你们的苦心,你们的心胸就像大海一样宽阔,草原一样宽广,而我,相比较你们而言,只是一片小水洼而已。    为了表示我的愧疚之情,我决定,从今天起十天内,再不提及时  政,并且认真学习三  个代  表的伟大思想,以求能更快地提高自已的思想觉悟,十天后再向你们进行汇报,请相信一个迷途知返,浪子回头的网民的肺腑之言吧!!!!!!不久的将来,你们会见到一个金不换的庞式。    OVER
阅读全文

三国时间很长,而名将又很多,只好按时期进行对比,又因为各人标准不同,所以有不同意见的还是不提的好,呵呵。首先说一说前期,也就是赤壁以前。这时的势力很多,但可称得上帅倒也不多,下边一一点出,袁绍:审配。只此一人,其他的要么统帅力不够(张合,高览之流),要么没有机会独当一面(沮授,田丰之辈),只这审配便不简单,官渡之战,其用兵布阵便曾让孟德大吃苦头,若非本初实在不争气,要论兵对兵,将对将,不见得就输。接下来是守冀州之战,与孟德数次斗法,竟不处下风,能力可见一斑,要依我的意思,此人可为前期第一名将(当然要说单挑他不行,但行军打仗,单挑的情况毕竟很少,古往今来,又有多少名将以单挑见长的?不要跟我说什么吕布,典韦什么的,论名将,他们连给审配提靴都不配,呵呵)于禁,五虎之首,决非浪得虚名,个人领兵能力在孟德军中绝对一流,前期只有张辽能与之一拼,不但领兵打仗有一套,个人能力也很全面(弓马娴熟),且治军严整,杀青州兵一事(包括后来的扎营后见操)不失名将风范,要不然襄城之围时孟德点名要他统北方七军(要知道,这七军可都是操军精锐中的精锐,庞德虽勇,但不足以独当一面),虽然败了之后的表现不如人意(我想这也是有人将张辽排在他之前的主要原因,但古往今来,这种事多了,又岂能尽然怪之),但也有客见原因,就是没有注意对水淹的防备,使关羽竖子一战成名,要论真实能力,不在关公之下。皇莆嵩,绝对不要少看此人,若非此人仁心宅厚,恐怕就没有以后的三国故事给大家看了,破黄巾军事生涯的最高峰,几乎凭一已之力东征西讨(这时的官兵战斗力之差,士气之低,绝非你我所能想像),方使汉室有十多年的清静,以致黄巾之后,竟有人劝其代汉而自立(各位有兴趣看看后汉书,便知道这事绝非虚言了,有点类似于韩信的一个悲剧人物),董卓入京后,第一件事便是解除了此人的军权,对其畏忌之心竟如此之强,也可见此人的影响力。孟德,这个是众望所归,既使选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将,他也能入选,不说他的“孟德兵法”,就从他讨董卓时所表现出的惊人的判断力(若此时他有十万军,徐荣焉是他的对手?)兵法“十三家注孙子兵法”,孟德列首位,其军事能力应该说是举世公认的。官渡之战,更是他的成名之作,其他如割发代首,二降张绣等皆为名将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治军也有一套,可以说,他是当时北方诸候中最有能力的一个,所以他能统一北方也就不足为奇了,要说赤壁,呵呵,俺个人一直认为偶然性太大(当然也有他和他的诸谋士不熟南方的天气有关,还记得书中有一节操举火把于程昱,让其面西烧他的情节吗?操非不知天文,不然也不会信了黄盖的诈降,谁也不会顶风放火烧自已吧?)所以我看“邪恶董卓”的三国十大假设可以休矣,这可是最具说服力的一个假设,他提都不提,呵呵。孙策:也许会有人有不同意见,这样,给你三千兵,只要你也提荡平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孙策便不算,算你。当然,孙策的作战思想与上述几个不同,他是有点类似于项羽,霍去病的一个人,长距离奔袭,穷追猛打,他犯十次错误都不要紧,你只要犯一次就全完了。各项素质在当时可以说是都很优秀,不然周郎,程普等人也不会死心塌地的跟他。另外还有一个朱隽好像也有资格入选,但因为年代太远,姑且作罢。中期,赤壁至魏代汉,这个时期名将辈出,当然只是当时的名将,如张辽,徐晃之辈,要比之孟德,韩信,差得太远。张辽:逍遥津的故事我想不要我再重复了吧?从孟德到其子,皆以其为东部屏障,能力不强,这两个精明的帝王会放心?张辽可以说是以孤城对抗东吴的半国之兵(另一半在江陵一线),不用其他,凭这点入选便当之无愧。大家都很了解,不再多说。徐晃,这是一个被遗忘的名将,大家对他的认识我想更多的是杨奉的那句话:公明何在?呵呵,我也是,以前。其治军之严可以说丝毫不亚于于禁,征关羽归许都时,操亲自出城?里迎接,所部不得其将令竟无人敢参见孟德(这些都是他的所部兵马,其实当时的各将都有所部兵马,只是多少不同罢了),可见他能一战而破关羽绝非侥幸。能入五虎也不是靠着他的那点武力(他的武力远不如关公,这从他与关公的对话可以猜出),真的是很佩服孟德,不多的名将几乎都在他的帐下,想不强盛都难啊,呵呵。周瑜:绝对的入选,没人敢对他提出任何异议,赤壁一战就可以使他在中国历代的战争史中留下自已独到的一笔(并且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虽说有“东方不与周郎便,铜雀深宫锁二乔”之说,但从另一面也可以见到他充分运用天时的能力(当然这也不能怪孟德,所谓一乡水土养一方人嘛),但对其治军史书中没有太多的提及,估计一般,并且没有在北方的大平原上有过作战的纪录(毕竟水军作战不是北方人的强项)要是选 中国十大名将,个人以为悬,呵呵。吕蒙:一个被罗老丑化的人物,说什么关公死后拘了他的魂,扯淡,活着俺尚且不惧,又何惧一死人乎。其早逝的原因估计也就是早年征战落下的一身伤病所致,荆州一战,东吴领土倍增,他尽到了为将者的本分事(不似关羽般一勇之夫耳)陆逊:也老实话,这段时间是东吴的黄金强档,人才济济(另还有个鲁肃,也不是省油的灯,可惜就是为将时间太多,没有什么功绩)孙权没能多多的捞地盘,着实可惜,呵呵。夷陵之战,蜀军元气大伤(副作用一直到蜀灭都没恢复过来,毕竟十数万精锐啊),魏文帝曾言:陆逊用兵有如孙武,有此人物,东南不易取耳!这是一个对手,聪明的对手对他的评价。陆逊为人极刚正(这也是他后期郁郁而死的原因,没办法,孙权不信任他了),治军亦严整。无论哪方面来说,都丝毫不亚于“美周郎”。观之蜀军,竟似无人可以入选,真的没人能入选,都有缺陷。关羽太狂,送了荆州,张飞太猛,丢了脑袋,马超太傲,刘备不敢用,黄,赵二人不提也罢。后期,赤壁至一统。司马仲达,如果把隆美尔的名号改一下送给他倒也合适,中原之狐,名不虚传。长途奔袭孟达,百日平辽东,力拒诸葛亮,累死对手,政治也不差,是诸将中维一一个可与孟德相比之人。不多说。郭淮,是后期魏为数不多的能与姜维抗衡的人,长于谋略,姜维几次在他手里都没讨到好去,被魏依为西部屏障(便是夏候霸陈泰也只得副之,能力之强就不用多说了),南安一战,大破蜀军,可惜的就是独身追伯约,死于非命。邓艾,原因很简单,他的对手还是那个姜维,行军安营,天时地利都有独到见解,以致姜维初期与之作战,几乎每战必败。后情况虽有好转,也不曾让姜维有压倒性的优势,没有他屯兵沓中,钟会又岂能长驱直入,攻占汉中?阴平之战,更是其军事生涯的光辉顶点。只是为人性格有缺陷,以致为钟会所,令人叹息。羊祜,知者不多,便是把他放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也是数得着的名将。治军之严,得民心之甚,鲜有人能与之匹敌,他在襄阳,名将陆抗便少有作为(当然也与东吴的兵力不强有关系),其死之日,襄阳罢市十日,可见一斑。杜预,说老实话,魏(晋)能一并三国,确非偶然,名将之多,非东吴,蜀汉所能匹敌(纵有百万军,付一庸才,亦无异于驱群羊入虎口耳)早期不得志(为司马仲达所忌),直至司马炎后方大展鸿图(羊祜力荐),平东吴之役,势如破竹,一战而成名。陆抗,陆逊之子,在东吴军中极有威望,若非陆抗之力,东吴焉能在蜀灭后支撑十数年?西陵之战乃是其代表作,内忧外患,镇定自若,没有点真本领,怕是早吓得尿裤子了。其在时,羊祜不敢言伐吴,其一旦被削去兵权,羊祜便数上表司马炎要求东征,若非司马炎听了贾充之言,东吴早在陆抗被废之后便被灭了。其二子陆云,陆机亦极富才名,人称“二陆”,见陆氏一门,从陆逊起,几无凡才,确是不易啊。姜维,不提此人怕是大多数看这贴的人都要拍我了。成名极早,不须我多言。蜀在五虎俱没,龙凤尽无的情况下能得以苦苦支撑,此人之功不可没,不要说什么凭天险死守之类的话,战争中没有这个概念,所谓百密一疏就是这个道理,最后的方法便是将战火烧到对方境内,这点上,姜维可以说深得孙,吴兵法之妙,便是他的对手都是郭淮,邓艾之流,若非如此,不定真能够成就一番不世伟业,叹甚!
阅读全文

大略看了一遍,不错,很大气,人物的谈吐,举止颇有些中国先秦时代的风范,比起大陆的一些所谓的“古装剧”强得不止一星半点。一个字“牛”,两个字“过瘾”。  当然了,老庞不是为了专门为了夸这部电影的,这不是老庞的性格。捧场的事儿自然有“墨攻”的托儿们来干,老庞一没拿他的钱,二不听他的好,为嘛国替他出头呢?  自然是挑刺了,一来是为了显摆老庞的学识,二来也为了出一口恶气,妈的,为嘛不找老庞当编剧,下面的话不就没人骂了嘛,靠。毛病一:战马。一来,片头说明这是发生在前三七零年的事儿(也就是魏,齐两国争雄的战国早期),试问,请问:哪一个史学家可以证明,至少可以反证明:这个时代的战马有马镫?或者没有马镫?有吗?站一个出来老庞瞧瞧,胡扯嘛,我想这个问题并不是很高深,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能明了。可为什么,我在片中看到成群结队的赵军骑兵的脚上都踩着什么呢?嗯?毛病二:攻防战中的远射程兵器很明显,在宋代以前,这样的兵器应该是弩,而不是片中所描述的,表现的弓。这也是常识,不是说推委就能推委得了的。就算日本人不懂,作为编剧的香港人不会不懂吧?在城池攻防战中,弩的威力远大于弓,射程更远,威力更大(不管是有效射程还是最大射程都是弓的两倍以上,力道更是靠双臂拉的弓要强上不止两倍),精度更高(在八十米以内甚至可以做到现代步枪的点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可能使人放弃这样的优秀兵器而采用射程不过几十米(有效射程),穿透力一般的弓呢?没理由,没天理。不要忘了,床弩的最大射程可以达到近两千米,箭长近两米,一箭可以穿透两三名重甲战士(请注意我的用词,是穿透,而不是杀伤)。虽然弓在射速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城池攻防战中,双方兵力普遍都展不开的情况下,弩,无疑是最佳选择。再有,影片中的赵军的弓箭弹道都是呈直线形的,请问,哪一支军队,可以做到在十几二十米的城下距城百十米的距离做到?就算是近代步枪也要调高标尺以使弹道呈一定的抛物线。毛病三:将领的装束我不是专门研究战国史的所谓“专家”,但我知道,电影中那类似日本战国时代的赵军将领的“盔甲”决不会在中国的春秋战国出现。这东东最早应譔是出现在南北朝时代,离前三七零年差了六百年,在唐时传入日本,记得影片“天地英雄”吗?那里面出现就正常了,而这时出现是不正常的,是假的。再有,赵先锋官在叫阵的时候为什么离城那么近?从常理来讲,这类事情应该是哨骑干的,就算亲自出动,也不能靠那近吧?不找射嘛。一箭之地应是常识。毛病四:城池攻防以赵军的任务计,这区区四千城防兵的中小城池是不应延顿城下的,速战速决是他的唯一选择,而在片中却为梁军按排了七天的时间让赵军不攻城让梁军有时间筑成瓮城,何以如此?当然,中小城池也并非不堪一击,如以三国陈仓为例,蜀军十好几万打三千三个月打不下的战例也有,再比如南北朝时的玉壁之战,高欢一样拿韦孝宽没招。问题是:就算这七天赵军睡着了,不想攻城,总该造点儿攻城器具吧?比如云车,与城等高或稍高于城,既可作为登城工具又可以弓弩压制守军火力。有个一百个(其工作量相当于造五百具云梯),以城上四千名梁军的能力,不足以抵制这样的强大兵力(第一次可向城楼投送一千名赵军,后继兵力只要最多五分钟就可以跟上)。,为嘛不用?比如长堤,为什么不筑?梁军都可以修出个瓮城,十万赵军搞个长堤,七十万个人工,没问题的说。比如攻城槌,那狗屁的蒙皮为什么不是生牛皮的?哪里要箭射,倒下一桶油再放一个火把就搞定,哪里要乱箭齐射?这墨者的智力也不高嘛。这赵军将领的智力大概比中国的足球队员还要低(不是我说的,专家考证出:中国足球队之所以越战越弱,是因为队员的智力越来越低,大体比二傻子强不到哪去,当然了,打架嫖妓这类的体力活除外)。比如投石车,这年头已然有了,为什么不修个百八十个?城外不明摆着有树林嘛。就算砸不开城,就靠石头堆也能堆出个坡来冲上去。墨家本以守城闻名,何故在影片中将其能力发挥得如此之低?常人亦知耳,何需墨者?
阅读全文

他的存在在着现实的意义,如同老庞在前面贴中所讲,他的主要作用并不是直接依靠长城,也并不是不可逾越,主要是起一个预警,牵制对方重兵集团,而真正的决战还是要靠长城内的各主要防御要塞来实施。单纯地认为长城只要被突破便中原王朝便会一溃千里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什么是重兵集群?以匈奴为例:当时匈奴主力约三十万,如果一次出动在三万人以上便可以被认定为重兵集群,汉武时代,便是延长城一线部置了五个主要的要塞,包括李广,韩安国镇守过的右北平及云中各郡。他们能有效地对匈奴的主力集群进行过歼灭战吗?没有。那为什么以汉武帝之明还要继续这个沿长城为防守线的政策呢?  因为既便是一个或两个防守要塞沦陷(匈奴人的损失会更大于汉方,当然我说的是军人之间的损失),汉朝仍有充足的军力对其进行收复或聚歼对方重兵集群(这也是匈奴人一胜既退不能深入的原因),而如果没有这样的防守要塞会如何呢?匈奴人策马南下,内陆各地(除主要的几个大型城池)很难形成重兵集合,很有可能便是象德国人打波兰一般轻而易举地大量消耗中原王朝的军力,民力,这样的场面既便是一次不成功,三次一打,中原王朝便疲不成军。  两种情况哪一个更划算?  请flying_ax同学回答。  汉武帝不是第一个修长城的,也不是最后一个,不管是渔阳还是右北平甚或云中各郡都曾受到过匈奴人的攻击,你认为汉武帝会不修?当然找史料也行,不过得回家找史记,一定要就一定有。  再一个,胡人为什么要“毁长城”?长城果然无用时,留着他消耗中原人的兵力不是更好?很难理解吗?你真的认为无用吗?  我已过了愤 世不平的年纪,不过我想也许flying_ax同学生于八十年代也许与民 运主 义者有相同的语言。呵呵。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仅此而已。
阅读全文

本来是在春秋掐架的贴,觉得好想放到新浪个人专辑,到这里加个精,嘿嘿,没想跟人掐上了,还带出一批人来帮掐,好玩好玩。  我的观点,修长城是劳民,但是图一时之痛快不劳民,则成万世之害。没人会认为中国在六十年代搞的两弹一星是摆设吧?那时的人民怕也是饿着肚子吧?为什么要搞?仅仅是为了“面子工程”吗?对吧?  有些东西只要看透本质很容易理解,军事就是军事,是要死人的。今天是快活了,不修了。明天就要死十倍百倍的人。蒙古人和女真人给中原王朝造成的损失我想不会少于修长城的这点人吧?何也?  长城的意义在哪?中原王朝搞主动出击的理论其实根本站不住脚。且不说那国有强弱,但是中原最强时的汉武年代几次出击不一样劳民伤财?以漠北一役为例,三十万人,十四万匹战马入关时又有几人还?当然我不是说主动出击不好,但出击了又如何?匈奴人不一样在二百多年后再一次成为大患?没有了匈奴又会出现鲜卑,又会出现柔然,又会出现突厥,蒙古,契丹,等等等等。难道有必要都学汉武,积攒几十年(不要忘了汉朝的文景之治才会出现汉武时的雄厚国力,这样的明君不会每一个朝代都会连续出现,如果不能连续出现,国力便不足以对胡人发动持续的进攻时,又如何?)  又如何?引颈就刀吗?真是要学“胡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吗?”  任何一件军事事物的出现都必然有其合理性。便是在二战时,火炮,战机,坦克大量出现,英法不一样学长城样搞了个马其诺防线吗?我不否认英法没搞好让德国人钻了空子,但就事论事,正面强攻,有谁会认为这道防线无用?  德国人可以绕得过,北方胡人能绕得过长城吗?不会从东海进攻吧?海军在哪呢?
阅读全文

在中国人,尤其是四十岁以下的中国人的记忆里,关麟征这个人好像不是那么能记得住的。但在三十年代(上世纪),可能有人不知道毛泽是哪个,大概没人不知道关将军的大名。关麟征,1905年生人,黄埔第一期步科毕业,东征战役中,死战不退,被孙中山直接由排长提为营长。北伐战役,一路血战过关,至国共分裂时已出任旅长,少将。中原大战,以一个旅对石友三部一个旅,以计胜敌,亡三十人全歼敌军。后随部调入鄂豫皖苏区参战,与徐向前元帅,邝继勋将军(共军元老,根据地创始人之一,后被张国焘所杀)血战,虽然没能达成事先预定的战役目的,但所部强悍的战斗力还是被徐向前元帅所重视,在作战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评语“白匪关旅所部作战顽强,战法熟练,堪称劲敌”。也算是这两个黄埔同期生的惺惺相惜吧。以此战功,关紧接着出任第24师师长,1933年率部出征长城防线古北口,在路中接到何应钦就地驻防的命令后,认为古北口守军力已不支,无力再守,给老上司(关是蒋何系的人,薛岳则是陈诚系)来了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与日军在古北口大战三日,杀敌两千,已身中弹五发(枪榴弹碎片),犹自不退,一时间,一时间,古有关云长,今有关麟征的赞誉妇孺皆知。1937年,以52军军长身份参加保定战役,在漳水之南阻击日军土肥原贤二师团(14师团),率部夜袭邯鄣机场,汽油库,炸毁日军飞机十多架。台儿庄之战,更是关麟征将军一生军事生涯的顶峰,3月24日,猛攻日军第十师团濑谷旅团,夜袭火攻,迫使日军溃败,颇有斩获,3月31日,日军坂垣师团沂州支队四千人猛扑第52军军部,关将军率警卫营三百人死战,后援军赶至,大败日军,歼敌两千人(全歼骑兵大队)。不久又全歼日军冈崎支队一千四百人。数战过后,日军坂垣师团称赞关为“关将军一个军当抵普通支那军十个军”。蒋介石亦很开心,在武汉高级军官会议(军以上)上说:如果中国军队都象52军这么能打,击败日军是不成问题的。台儿庄打出了一个“孙钢头”(西北军孙连仲部),也打出了一个“关铁拳”。自此以后,关将军威名大振,所部每次都是日军重点攻击的部队后来关将军出任罗卓英十五集团军副总司令,又出任十九集团军总司令(他是黄埔一期中较早以战功出任此职的,在此前有胡宗南和汤恩伯两个猪头,靠的不是战绩,而是关系).参加了第一你长沙会战,颇有战功,后受陈诚排挤,退出军界,直至49年出任李宗仁国防部陆军总司令。1980年,关将军逝世(香港),护士和医生都为其身上的累累弹痕所震惊,关夫人对他们说:我老头子的一生可以说是打日本鬼子的一生。这些弹痕都是小鬼子给他留下的征战记念。徐向前元帅也为这位同期生学生送了挽联(徐帅时为中国国防部长,内容记不得
阅读全文

抗战名将--薛岳[原创]抗战六十周年,老庞发了一系列的贴,可几个老友深为不满,问为什么只发“我军”却几乎从不触及“国军”将领与战事?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这个禁区能随便进吗?发不发得出来是一回事,给不给发就由不得我了,弄得不好再给人当“阶给敌众”给灭了,又是何若?不过呢老庞一向喜欢偏向虎山行,找了一些资料再加一些印象中的事例准备给“国军”也立个“抗日名将谱”,依次为(排名不分先后)孙立人,薛岳,傅作义,张自忠,李宗仁,卫立煌,王耀武,李家钰,关麟征,杜聿明,白崇禧。算不上什么,只当为这些当年浴血抗日战场的先烈们烧一柱香。在我们的印象中,薛岳不是个好人,甚至不是一个纯粹的军人,比如在南征北战和长征中所表现出的那个“阴险,狡诈,多疑,毒辣”的薛伯陵确实使一代代中国人对他产生了负面的印像。但是,他是名将,国民党军中屈指可数可排进前五位(整个中国近代战争史他也可以排进前十位)的名将,在那场令几代中国人铭记于心的战争中,他曾令中国,日本甚至世界知道(至少三巨头罗斯福,斯大林,邱吉尔知道中国长沙有这么一个中国将领):中国不可侮,中国军人不可侮。薛岳,字伯陵,广东人,保定一期毕业,与叶挺,张发奎是同期校友。当时军界有“南黄埔北保定”之说,而作为保定同学(1920年保定军校第一期)他与叶,张二人又同时出任孙中山大总统警卫团的营长(一二三营正营长),陈炯明叛乱,叶挺营突前,薛岳营(机枪营)殿后,保护孙中山夫妇平安突围,一仗之后身名大噪/后随军北伐转战数千里直取上海,战功赫赫,南北军界无人不晓薛伯陵之大名。谁能想,薛岳早期竟然要与共产党(与周恩来商议)合谋“抓捕蒋介石”?时间是1927年三月,离四一二不过十几天的工夫(薛时为第一军第二师师长,负责警卫上海,是上海最强的军事势力)。几年之后却又成为追着红军完成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央追剿军”司令??如果中共当年接受薛将军的建议,抓捕并枪毙蒋介石,中国的历史会不会就此改写?谁也不知道(有趣的是当年陈诚也是如此,后来反共他比谁都积极,从这一点上看,中共也许要反思一些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薛岳当时没有这种想法(这种想法后来被蒋得知并将第二师远调河南并撤了薛岳的职),以他的资历,威望及独特的军事才能,才就想必不会在小诸葛之下。薛岳后来在家呆了几年,这其中随二李(李济深李宗仁)讨伐蒋介石,兵败身退,难得的是老蒋并没有十分为难他,薛岳在北伐中所表现出的将才令他动容且不能忘怀,他在等机会,等薛伯陵重归他的门下。通过陈诚,薛岳成了第五次围剿时的“中央追剿军”总司令且出色完成了削弱红军及地方势力的任务,自此以后他以非嫡系的出身扶摇直上,直至上将战区司令长官。拥兵数十万,且有从多老蒋嫡系集团军的一方诸候。帐下(九战区)兵马最盛时达五十万人以上(杨森集团军,卢汉集团军,罗卓英集团军(蒋嫡系,下同),俞济时集团军(嫡系,后由该集团军51军军长王耀武出任总司令),关麟征集团军(嫡),杜聿明集团军(郑洞国军末参战))其出色战绩及兵力,装备,训练,补充令各战区动容,李宗仁(时为第五战区司从令长官)便不止一次在其回忆录中称九战区为“ 国军精华所在”。薛伯陵一生有过三个高峰期,北伐,围剿中央红军,四次长沙会战,这其中尤以长沙会战尤为经典,四次会战,一胜两平一负,胜的一次令他声名鹊起,连罗斯福都使驻华武官授勋章给他(41年,正是苏德,西太平洋,东南亚盟军兵败如山倒之时),败的一次(第四次长沙会战,1944年)则断送了他的军事生涯。薛岳没有愧对“名将”这一称谓,37年他以19集团军司令(后任为关麟征上将)参加淞沪会战,与日军血战与刘行,罗店,生生打出了个“血肉磨坊”,后任左翼军总司令,与日军血战与竹园村,几退几进,猛攻五次才占领阵地,给日军以重创,38年五月,率1兵团参加兰封会战,重创对手土肥原贤二师团。1938年9月,率部与万家岭围歼日军101师团一部(149联队),106师团大部(1,2,3,145四个联队各一部)达成战役目的,叶挺将军当时(时为新四军军长)对这位学友薛岳将军大加赞赏,称“万家岭”大捷是足以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的经典之战。从39年到四二年,薛岳任九战区司令长官,三次长沙会战都没让日本人讨得便宜,冈村宁次(大将,11军司令官),阿南唯矶(上将,后调回国),面对薛岳将军从最初的不屑一顾到后来的慎重研究,其间的态度变化也许能说明一些薛岳将军的军事才能。四次会战,计歼日军约十万人(小鬼子在帝国陆军战史中吹牛称共战死不足五千人),其中以第三次长沙会战为最高潮。薛岳将军以他独特的所谓“天炉战法”(说白了就跟老毛的诱敌深入,断其粮草,合围于坚城之下(长沙))歼日军四万人(小鬼子吹牛说只战死1267人),不但打出了一个王牌军(第10军,军长李品堂,负责长沙城防,后调任集团军司令,该军后在衡阳血战中坚守一个半月,歼日军一万以上,弹尽粮绝之下投降日军),更使日军的全面攻势被遏制在湘北一线,实现子毛主席所预料的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阶段的转变。。。赵子立(时为九战区作战处长,国民党中将,是薛岳将军的直接副手,而九战区的参谋长在HE阳。后为127军军长,随陈明仁起义,55年授解放军中将)将军成就了薛岳的威名,也是将薛岳从神坛上拉下来的策动者。在他的回忆录中对前三次长沙会战的回忆(存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也许最为客观。他的记录是:第一,第二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都和日军打成平手(从战略上是如此,从损失上看冈村宁次是小败,阿南唯叽是小胜,但不影响战局),第三次则是中国军队完胜(陈诚还趁机会差一点打下宜昌城,全歼日军第六师团),歼敌在四万两千人左右(北线杨森集团军及李品堂第十军挖的“日军千人坑”就有近十个),被包围的日军自杀的大队也有几个(人数不全了,最大的一批自杀者约600人,而日军一个大队约有八百到一千人(视编制而定)有史为证。):具体请看老庞稍后发出的“长沙四次会战得失谈”。大战过后,长沙出现了一出戏剧“岳武穆”,奇怪的是主角不是岳王,而是薛岳,据说当年轰动全国,一时间“古有岳武穆,今有薛伯陵”的口号响彻全国。历史,总是向前走的,当第四次长沙会战开战时,薛岳大意了,时间是两年之后的1944年,他被日军中将横山勇的“以拙胜巧”的打法打得踉跄大败,从此淡出军界,虽在后来一度出山,但面对四野14兵团及琼崖支队的内外攻击之下去了台湾,结束了他的军事生涯,一代名将就此终老山林。
阅读全文

如需转载请与本人联系,非经本人同意请自重  我发现我现在写十大系列成瘾,呵呵,没办法,今儿心血来潮再弄一个糊弄大家一下  冤将,顾名思义,要大大的名将,大大的冤枉,小小的不算,最典型的比如岳王,袁大督师,标准有几个:蒙 冤指数,很好理解。惨烈指数,指死状之惨。影响指数,对战局,时局的影响,以蒙 冤指数为准。废话少数进入正题,我的名额是这几个:李牧,蒙恬,韩信,彭越,岳王,袁大督师,檀道济,高仙芝,高颖,周亚夫  十大冤将第十名:韩信  淮阴候,主要战绩有:灭赵,代,魏,齐,燕,楚及三秦王,可以说整个汉家江 山九成是他一人打下来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功 高震 主,当君主对这样的将领已无封赏可赐的时候一般都会取了他们的脑袋,所以,很不幸,他成了本文的第一位主角  死法,勒死,据说是刘邦曾答应他不使其终生有"血 光 之灾",真假不知,反正挺窝囊,如此不可一世的英雄,竟然死得如此凄惨,楚霸王泉下有知,不知是否可以含笑?  罪名:谋 反,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说有的能举出若干的例子,说没有的只有一条:果真想反,韩信早就反了,反了刘邦还拿他没方  蒙 冤指数:6  惨烈指数:5  影响:8  十大冤将第九名:高颖  大隋开国四名将之首,位在杨素,韩擒虎,贺若弼,史万岁之上,宰相,主要战绩有:平尉迟同(舟之底),灭陈,平萧岩之叛。为人仁义温良,素得军将之心,且又素掌政事,一国上下,无不敬之,问题出在独孤皇后及杨素,杨广身上,因其掌管着全国的主要军事力量,又同情杨勇,杨广欲上台必要先除之,否则无法控 制局 面,又因为高颖曾为宫女之事在杨坚面前说过独孤皇后的不是,三家同心,再加上隋文帝有惧内的传统,高颖之死不可避免(文帝时被罢免,炀帝时被杀)。  死法:赐死(同时赐死的有贺若弼,宇文弼),新仇旧恨一起算,这样的结局已算是比较好的一种了,还没有凌迟处死呢  罪名:诽谤朝 政,是与不是很明显,真正是大大的冤枉,你没登基之前人家反对你就算?倒,也太牛 *了吧?  蒙 冤指数:6.5  惨烈指数:5  影响:8  十大冤将第八名:蒙恬  据说是毛笔的发明人,是真是假我不知道,不过就其参与灭楚之战(副将),北驱匈奴(主将),修建长城,提数十万重兵驻屯边疆来看,轻重不难想见,其实他对始皇帝倒是挺忠心的,就算有人告他谋反始皇帝也不会信,问题是始皇帝并不是真正的"万 岁",终就要死的,而他作为力挺太子苏的重要人物,不死倒是真有些不合情理了,但这个人行事一向谨慎,很少有把柄落在别人手里,没办法,只好以蒙毅的事为源头,再经过充分发挥,结果,蒙恬背了个大大的黑锅,死了,据说在其死前曾自谓"吾何罪?获罪于天"又一想自言"吾修长城,自临洮起万余里,或断人地脉,互固宜也",正所谓"朝闻道夕死可也"。  死法:自尽  罪名:连坐  蒙 冤指数:7  惨烈指数:5  影响:8  十大冤将第七名:周亚夫  亚子在世,孙吴重生。单从这句话便可得出他在后世兵家心中的地位。战绩主要有平定七国之叛,官职太尉,也毅是全国兵马大元帅。死的原因跟前两位一个样,同样是因为立嫡之争。据说景帝本想树他为托孤重臣,可这人死心眼,对汉武帝(后来的)不感冒,景帝言道:此非太子师也。毅冲这话,决定了周亚夫的命运。  罪名:阴反 ,什么意思呢?据说是他为自已准备的死后葬器中犯了皇室的禁,好像是什么东东多了,不合臣下的礼数,对于这个结局,周亚夫也是有心理准备的。  死法:饿死,自个绝食,用他自已的话说:吾纵横已数十载,不妒忌复辱于刀笔吏。跟李广死前说的差不多少,也算一条硬汉子。  蒙冤指数:7.5  惨烈指数:7  影响:6  十大冤将第六名:李牧  武安君,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赵后期抗秦战争主将,曾两败秦师,秦军闻之将则色变,不敢犯赵多年,就连老兵油子王翦也是无从下手,只好使离间计挑郭开唉使赵王下令除之,一代名将,就此撒手人寰,令人心痛不已,据说死时曾因新换将领不足以成事,李牧携大将印潜逃(笨,当时就他的影响力,只要不交权,谁能动他?赵军主力代骑兵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还能不听他的?大局为重的心理作怪),被追兵追杀于亲友家中,窝囊得很。  死法:斩首  罪名:通敌  蒙 冤指数:8  惨烈指数:7  影响:10  十大冤将第五名:高仙芝  大唐四镇之一安西镇主帅,颇有计谋,怛罗斯之战虽败然至今仍为兵家所津津乐道,其用兵之果敢,行军之诡异,作战之凶狠,非一般将领可比。潼关之战,因监军边令诚之前向他索 贿未果,怀恨在心,在杀了另一安西名将封常清之后矫诏杀之,直到死前高仙芝仍不相信他忠心效忠的大唐会向他下此毒 手,天真地以为这只是一个玩笑,直到刀架在脖子上才向帅台下众军大呼:君等观于冤乎?可为吾申之。于是三军皆跪大呼"冤枉"不止....如此军心与如狼似虎一般的安禄山军作战,结果不想而知。  死法:斩首  罪名:畏敌不前  蒙 冤指数:8.5  惨烈指数:7  影响:9  十大冤将第四名:檀道济  檀道济,南宋名将,随刘裕征战沙场多年,又为宋文帝开疆拓土,坐保江南,用兵稳健又不失诡诈,是自刘裕后,韦睿前南朝第一名将,唱筹量沙更是体现了其人谋略的一面。威名赫赫,宋廷疑惧,宋文帝尝与人言"安知道济不为司马仲达者乎"?于是在临死前下诏杀之,并灭其族,据言檀道济临死大喝"乃复自坏汝辈之万里长城",饮酒而亡,北魏得知,皆弹冠相庆,"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道也",从此南朝走入危势,次年胡马长驱直入抵金陵城下,饮马长江,宋文帝目睹胡马,悔言"若使吾有道济在,安使胡马济此哉"?  死法:毒杀  罪名:不详  蒙 冤指数:8.5  惨烈指数:7  影响:9   十大冤将第三名:彭越  与韩信并列为汉初三大名将,位在英布之上,曾率偏师在楚汉相争于荥阳之时抄敌粮道,迫使楚兵主力回师,复败复起,拖住楚军主力,使得汉军主力及淮阴候部能够并力前行,终于将楚军压至彭城一带,方有以后垓下事,功劳甚著,封赵王(淮阴候为楚王,英布为淮南王),后刘邦疑惧之,发配往蜀地,路中碰到吕后,以为碰到知音,向吕后诉苦,吕后仍带他到刘邦处,劝刘邦杀之,以绝后 患。  死法:剁成肉泥,据说至今长江一带还有一种叫"蟛"的小虾,便是当初英布吃了用彭越的肉做成的所谓"肉羹"时吐出来的,彭越的冤魂附在其上形成。  罪名"谋反  蒙 冤指数:9  惨烈指数:10  影响:8  十大冤将第二名:岳飞  不多说  死法:勒死,一代名将不能死于沙场却得如此下场,令人心寒不已,恨不能生啖秦桧肉,活剥赵构皮以泄吾恨。  罪名:莫须有,有可能有的意思,怎么个说法呢?本来是想给他定通敌的,可这说出来连定罪的人自个也不信,只好搞了个莫须有  蒙 冤指数:9.5  惨烈指数:9  影响:10  十大冤将第一名:袁崇焕  定远城守将,大明辽东道督师,宁远之战击毙女真胡酋努尔哈赤,坐镇辽东十数年,胡马不敢过此久矣,可以说是处于危势的明王朝延喘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不出意外,女真人已无力对中原构成大的危协,可恨崇祯不明,误信皇太极离间之计,自坏长城,从此,大明朝之亡指日可待。  死法:凌迟,一刀一刀割肉,直到.....唉  罪名:通敌  蒙 冤指数:10  惨烈指数:10  影响:10
阅读全文

隋,唐,是中国封  建文明的最高  峰,也是勇将们的用武之时,这段时间的勇将不管从质量,数量上都一点不比楚汉,三国时差(数百年战  乱,民皆尚武,以中国这么大的人口基数,出几个勇将是很正常的),韩擒虎(灭陈之战立有首功,以五百骑打到南京城下,厉害),史万岁,秦琼,尉迟敬德(不是俺们汉人,但为唐效命,不了解的话看一看<前唐书>),个项个的硬。    这时期的勇将们有个特点,就是大多都是长短兵结合(比如秦叔宝的长枪,短鞭,号称“脚踏黄河两岸,鞭打山东六府”),不再是以往的一水长兵模式,原因多方面,最主要的是这些人大多出身草莽,未从军时多以步战,短兵单打独斗为主(长兵器,比如矛在两人之间的近身战时远不如短兵方便和有威胁),后投身战阵,显然短兵在百万军中是不能满足单挑的要求的(真实的单挑的一合,两马相交时间很短,做个比方,蒙古马在全速冲刺时可以达到50公里的时速,中亚马,阿拉伯马会更快一些,这样两将相对时速就可以达到百公里的级别,也就是30米/每秒,换句话说,就是两将真正的反应时间,只有一秒,胜负就只一秒,而如果一方所持的是短兵,只要对手将马拉得远一些,不要太长,只要自已够得着而短兵够不到就可以了,结果就明了了,虽不能说就一定败死,但吃亏是肯定的),只得以长兵为主(当然了,这些人大都长,短都有一套,比如罗成,尉迟敬德)。    有载于史的最有作用的一次单挑也出现在这个时期,隋开皇初年,突厥大举南下和隋作战,相持不下时(对峙对双方都不利,突厥后方吃紧,隋军粮草不继),两军约定各派勇将单挑决胜(败者请和退兵,胜者不得追杀),隋派的就是史万岁(后和韩擒虎,贺若弼,杨素同列隋初四大名将)结果号称勇武的突厥人不经打,所出的武将十合之内人头落地,按约定突厥退兵,这场战斗历史上很有名,是正史中所记不多的标准单挑,没有任何士兵混战,大家一起看白戏,    总体而言,像这种纯由主将的单挑,我好像就只记得这一例(演义,小说不算),大多情况下是这样,身着重装的骁将(不是主将,而是相对来说在军中有一定份量的勇将)左冲右突,率领全军最精锐的部队形成刃锋,切割敌阵,冲乱敌人的阵型.而敌方如果在其冲锋方向上正好有与之相当的虎将,那么就会出现小规模的单打独斗。这种情况在强调战士荣誉的古代是屡见不鲜的(二战时日军和八路军在拼刺刀时还必须要退出子弹,军事手则上就是这么规定的).特别是知名将领,往往在战时还一边打一边高呼对方名将(勇将)的名字,迫其出来交手而杀之,而这对于提高士气是很有帮助的<比如高平大战,后汉主催促勇将张元徽乘胜进攻。张元徽前进,战马被射倒(暗号干的,到这里谁还认为小兵的作用不大?),被周军斩杀。北汉骁将张元徽被阵斩,汉军士气低落,被周军乘胜击败>。    宋,积弱成疾的一个时代,奇怪的是勇将倒是不少(至少不比明,东汉少),杨业(杨老令公,杨大刀,杨无敌,呵呵,从名号上也能看出点什么来),岳云(不知道这是WHO,你就可以跳楼了,我也没什么要对你说的了,OVER),杨再兴(据说是杨业的后人,只是不知是真是假),特别是最后一个,莫邪关之战,阵斩韩顺夫(岳飞帐下大将),岳翻(岳飞的弟弟),业阳之战,阵斩敌将孙都统,杀死敌兵五百多人(其勇不下项羽,叹息),生擒后军统制满在,郾城之战,杀敌军数百,负伤数十处,才冲出敌阵,小商河一战,更是打出了我汉人的威风,与帐下三百骑杀金军万户撒八孛堇,千户长、百户长等大小头目百余人(由于全军覆没,不知有多少是其自身阵斩的),兵士两千多人,可惜的是他遇到的是金军的主力,结果全军覆没,无一生还,本身被乱箭射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唉。    李文忠,明开国六功臣之一,也是以骁勇闻名,曾以五百骑死拼数千蒙古铁骑,血战日半,最后打得蒙古人先坚持不住退兵,可说是其勇不下霍骠骑,还有一个常遇春也是可以的,不过说老实话,这段时期中国已开始走下坡路,很难再出现强汉盛唐时的精兵强将,使得他们的战绩要打一些折扣(指内  战时,对蒙古人的战绩另算,毕竟蒙古也是中国北方三个最强盛的游牧文明之一,不是说打就打得了的)。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拼的是勇气,体力,一个拥有强大武力的名将对士兵们的心理还是很有影响的,老话说,一个狮子统领的一群绵羊可以击败一只绵羊统领的一群狮子,大体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是这样:双方为了激励自己的士气和挑起士兵的战斗意志,在两阵对圆以后,由已方猛将叫阵,对方出来对战单挑(没有什么附加条件,也不决定战争胜负,只是对士气有一定影响,有点类似于小说中的描述,嘿嘿)。要强调的是绝对不是两个人打大家看,一般都是一对没打完第二对就上了(捉对厮杀,甚至可以呼叫,挑选对手出战),或者一方败了对方出来人救援,甚至射个冷箭什么的.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单挑的越来越多(绝对不会出现战三百合,然后再挑灯夜战的情况),很快会出现双方近百精锐混战的场面(好像不能理解,但想一想双方的战阵长达数里,甚至十几里也就不难理解了),而这种场面达到某一阶段以后(对战的人多到一定程度或者一方优势明显时),正式的两军混战就开始了。象吕布和李元霸那种一个挑好几个的情况虽说不是完全不可能没有,但从正常人的体力,反应来说不太可能(那么多人,总不会是对手的武将一个一个排成竖列和你对冲吧?还要将战马带起来,难度也太大了吧?再说就是人受得了马也受不了啊,总不能让战马静止和对手的奔马硬扛扛吧?)。    到这,再往后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大致上数得着的勇将都一一点出来了,其他一些个二流勇将(或所参加的战我规模不大,或本身份量不够,或知名度不高),比如那个喜欢扛两枝铁枪的王彦章,我以前举过例子的郭遵,唐初的苏定方,明未的满桂等就不一一点评
阅读全文

看过三国的人都这道这出,后人为了掩盖孔明用人的失误,一直强调马谡刚毖自用,没有采纳孔明交给他的锦囊妙计,真的吗?      马谡,荆州名门之后,从其平随孔明南中时献计: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来看,因是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并熟读孙子兵法,因为这是此二者所共同提倡的。而孔明之所以重用他,从一个侧面也大致能猜出他还是有一定的军事才能的。至少在理论上他的军事材能是要比文长之流要高的,否则孔明也不会排出让他为主将,王平副之,文长为后援的阵容。后人看这,自然是讪笑不已,但就当时而言,恐怕这个阵容是孔明心中的最佳阵容了吧?马谡也不是像赵括那样的庸才,行兵打仗自有他的一套,深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兵法有“将在自专,自专胜”的话,我想马谡不可能不知道,孔明也不可能不知道,唯一的解释是孔明不肯放权,如果孔明没有一再叮咛嘱咐,个人以为马谡说不定也会当道扎营,是他的逆反心理将自已送上了不归路,其实马他是自行将自已置于死地,并不是为人所诱。错就错在,他以前没单独出任主将打过大仗,经验不足,等有了经验(败了之后,人还没死,是被孔明杀的),人就死了,再无机会翻身。    马谡一到街亭,便令全军上山扎营。而不是按孔明之意当道扎营,错了吗?个人以为五五对开吧。兵法有“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的说法,这可是经过数千年的战争得出的结论,也是以少击多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战法。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可见马谡也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并且当时魏之援军主力将至,凭马谡的两万余兵马,如果当道扎营,没有坚固的城池(当时筑肯定是来不及了,魏军既日便至),并不能有效地进行阻挡,至多只是延缓魏军的前进势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孔明的没有远见,早干嘛去了,在此筑一城,一月时间,十万大军筑一土城,类似陈仓之类的,什么事都没有了)。我想这点马谡知道,孔明也知道。你以为文长,高翔的数万军马是摆在后面吃干饭的?另外,前面说了,马谡是名门之后,骨子里就有一种成就不世功业的念头,所以在明知当道扎营不可能成就大功业的时候(便是在文长等人的协助之下守住,功亦有限),便决定上山。    但王平不买他的帐,这个从没有读过兵书的武将一再苦劝,并以“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则我军危”想危胁,马谡不得已之下,对他全盘托出自已的想法:置之死地而后生,若敌断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这句话是世人认为马谡的又一个不足道之处。事实正是如此,又并非如此,打死他也想不到张合会只围不攻,打死他也想不到蜀军战斗力是如此之差(一困既降),是这二者才注定了他只能成为一个反面教材。而不能成为韩信。淮阴候的故事无人不知,马谡熟读兵书,亦当知之。但他怕是忘了一点,韩信直到确认赵王不用陈余的计策后才敢用这险招,否则韩信便不可能成功(这也是韩信的成功之处,知已而又知彼)。但他对魏之主将张合了解不多,至多以为此人是一勇之夫,断想不到张合乃魏之文武皆能之名将(街亭之战,几乎全是张合之功,没仲达什么事)。又不能对自已手下兵士有充足的了解(治兵的重要性就在这,同样处于败局或处于危境,精兵能安然处之,虽死不乱,反之则必败,如果马谡统领的是一支类似“岳家军”之类的精兵呢?我想既使损失再大,也定能拼力死战,宁死不降。这样也许马谡就成功了)。兵法有“知(已之)不可胜而后料(敌之)可胜”的话,马谡在不知已,不知彼的情况下出此险招(这种险招,胜既不世之功业,败则身亡军破,甚是凶险),实是不妥。    还有一点,就是在运用“置之死地而后生”时,必须要保证自已绝对处于死地,不战则死的境地,甚至连降的可能性也没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兵士的拼命精神(如韩信的背水列阵,韦睿的依水而战,项羽的破釜沉舟都是这个道理),并且要保证自已处于被攻击的状态,而不是与对手拖着(如果这样,项羽,韩信也许就,呵呵)。而张合没有让马谡做到这一点,他只围不攻,并且使人招降蜀军。如果对攻,马谡也许还有一点希望,但张合这一招让他彻底绝望。    所以马谡败了,带着愧恨离开了人世,本来他是有希望成为蜀军唯一有能力和姜维携手作战的将领的。    个人以为马谡是很有军事天赋的,也有独到的战法,只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战法错误的仗。
阅读全文

  羊祜,字叔子,魏(晋)国人,少年从军,积累军功至荆州刺史,武不及关张,谋不如伯言,被称为名将,是否有些言过其实?至少我以前这么认为过。    羊祜为政宽柔,治兵严谨,在荆州十年,政通人和,甚得军民之心,成为魏(晋)对东吴江陵方面的主将,其所练之水军精武剽悍,成为杜预伐吴的主力。    要说到具体的战功,羊祜乏善可陈,并在晋吴西陵一战中完败于陆抗(陆逊之子,东吴名将)之手,可谓颜面丢尽(不管是兵力方面还是作战时的大环境都对他极为有利,不胜是有点可惜。但考虑到他的对手是陆抗,也就可以理解了,毕竟战场是在东吴嘛),但司马炎并没有解除他的兵权,反而更加器重,原因除了这时的晋根基未稳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在荆州有着他人无法比及的影响力,同时这也是他被后人称为名将的一个主要原因。    羊祜为何能尽得荆州之心(包括他的对手陆抗及东吴将士)?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羊祜推行以德治民,以德领军,以德化敌。    对民,他的德体现在为政宽和,注意减轻民众的各种负担,差役,以使百姓能更好地休养生息。他积极推行屯田,使军队从他初到时的军无百日粮发展到几年后的粮草可支十年,要知道,荆州兵的数目可不在少数,保守估计也在十万左右,这笔开销为百姓省下了多少赋税啊!体恤百姓疾苦,妥善处理各种案件,使得荆州之民皆愿为之死,所以只要他在荆州,虽不能攻吴败陆抗,反之对手要进晋地败之,也几无可能(饶是东吴有陆抗亦不能做到,羊祜的军事材能虽不及陆抗,但相去亦不远,否则也不会与之相持十年)。僵持之局晋是不怕的,反正拖到最后,拖也能把东吴拖死。这也是司马炎不换羊祜的原因。    对兵,他身先士卒,每屯田劳作,必轻衣往之,士皆努力,无避者。所食与军同,所寝与卒类,并没有丝毫一方大吏的架子。且屡屡着便装与士兵谈心,借以了解兵士疾苦。其与吴对持,见短期内(时陆抗在任)无吞并对手之可能,以德待之,释放降卒,流民还东吴。军队进入吴境,割了庄稼,宁要留下价值相等的绢作为补偿。在边地打猎,碰到被吴人射伤的猎物,必使人送之(陆抗叹道:羊将军有纪律,不可犯也。)。以至到最后竟与陆抗这个对手成了知心之交(心知肚明,不便明说罢了,当然陆抗也是个好人物,才会有这千古佳话)。一次闻陆抗病,仍遣人送药与之,陆抗不疑,便待服之,众将皆言不可,陆抗一笑,说出了一句令后人荡气回肠的话:“岂有鸩人之羊叔子哉?”竟服之,当然病随之也好了,为谢赠药之情,陆抗命人携酒数坛至羊祜处,羊祜亦不疑,开坛饮之。(好个羊祜,好个陆抗,得为对手,一生不白活)    羊祜渐老,其子劝其置家业,羊祜不从,对其子道:“吾为朝廷大员,岂可因私废公?”最后司马炎看不下去了,命人筑一大宅子送给他,羊祜坚拒不受,连心高气傲的司马炎也不得不为之叹服。一时传为美谈。陆抗知道后,赞其道:“叔子之德,比之颜回,孔明亦不多让。”羊祜为官,多有荐人,然而每次上表之后,必焚表,司马炎在其病重时曾问之由,答道:拜官公朝,谢恩私六,臣所不取也。亡,司马炎大哭回宫,赠太傅,巨平候。    知羊祜死,荆州士民,皆自行罢市十日,(古之名将,似无有此殊荣者)东吴守边士卒,亦闻耗为之泪下(时陆抗已被削去兵权,不知可有何反应?),其德所感,竟至于此襄阳人在羊祜常游之岘山建庙立碑,四时祭之,往来人见之,无不流涕,故名为“堕泪碑”。    司马修曾云:叔子以其仁德令人思之尤深。可谓一语切中要害。
阅读全文

孔明,不用我多说了,万世景仰,为历代帝王将相,平头百姓所颂,就连他那个不成器的儿子(诸葛瞻,可能过了点,个人之见),也能为人所赞许(不能战而战,丧师破国,夷九族之罪啊.)仲达,论文韬武略不亚于孔明,但因所主非人(曹孟德,但这能怪他吗?),自演义问世以来,受世人误解已近千年,连他那一样文武全才的儿子,也被人编进了一句俗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实为之不平,今天借打赌败北之机,为之正名.标准有:1,武艺,2,文才,3内政,4用人(作战),5指挥作战.5,政治眼光.1,武艺,其实这项完全可以不评,因他俩都是儒帅,武艺自不会很高,临阵突击乃一偏将事耳.但显然是仲达占优,因演义中不至一次提到仲达挥剑引兵催将攻击之事.反之孔明几无.2,文才,孔明曾作<南阳赋>,但显然他并不长于此道.(虽然他读的书不比哪些所谓的大儒少),按他自已和司马德操的话来说,那些是白面书生们作的事.他的志向不至于此.也没留传下什么脍炙人口的诗句,可见文才不高.司马曾任汉仓曹篆,魏王主薄,在其早期不得志时(为孟德所掸,不予之兵权),能依此牢牢占据曹魏阵营一席之地,为其日后大展鸿图垫定基础,虽然一样没有什么名句,比之孔明,恐怕还是要强一点的,就一点.3,内政,三国孔明第一,这点我想没人有意见.就是仲达也没意见."得陇而望蜀"便是仲达认识到孔明之明于治国而提出的.相较而言,仲达逊之不少.4,用人,这点上仲达胜孔明多矣.马谡,孔明所用,失街亭,郝昭,仲达所举,以三千兵拒孔明二十万大军一月,诸君可见高下乎?文长,蜀之首将,久不得重孔明重用,临死尚设计斩之,反观张合,魏之名将,一生服过谁来,能为仲达一席话而"拜倒于地,愿效死力".优劣可见.5,作战,孔明平南中,司马破辽东,对手皆为庸人,不足论.但以一出祁山为例,供诸位参考.魏明帝太和元年(227年),魏新城(湖北房县)太守孟达,欲联蜀反魏.当时,屯军于宛城(河南南阳)的司马得到消息.决意平叛,按规定要上表远在京师的魏主,宛距洛阳800里,往返需十日,宛至新城1200里,十五日,若等洛阳来旨进兵,至新城时已是一月之后,时孟达已反,不能制也.时仲达之兵与孟达为4:1.粮草不足一月所用,孟达军可支一年(按孔明意,定是从大路缓缓进兵,令沿道接应粮草,后到新城,围城,不能下,撤,后施展反追之术,诱杀孟达,呵呵)司马不然,他一反过去处事谨慎的习惯,决定以快制胜,一使人与孟达信,假作劝慰,使其不疑,二遣人快马向魏主报告,三昼夜兼程,八部并进,八天后,魏军出现在新城城下,一鼓作气,全力攻城,一日而下.每次看到这,我都在想,孙武,吴起用兵怕亦不能过此吧?再来看孔明,一出祁山,魏延上帐献策:"夏候懋膏粱子弟,丑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进,如此行之,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懋闻吾骤至,必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咸阳以西,一战可定."说老实话,献此计时魏延已算定对手夏候懋之为人,并非无胜算之战,况魏延乃自行要往,可见此人之心.孔明不从,延又言:"吾从大路出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旷日持久,何时可得中原?"孔明怎么说:"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哈哈哈,看到这,我真的笑死.何忧不胜?可知关中兵非南中军("倾天下之兵,不敌关中."虽有数量方面的计量,但亦可见关中兵的战斗力),仲达非孟获,魏将非蛮将.魏国非南中?说句老实话,此时若是姜维在,我看可取长安,定凉州,然后再依法进兵,还不定有点希望.可惜的是,我们的孔明居然想从大路缓缓依法进兵破魏,三个字,不可能,就是孙武也不能,何况他的对手不久后就是上例所举之仲达.他错过了这个村,以后想也没这个店了.(虽有奇袭陈仓之战,但此时关中已定,皆无用矣.)看看孙武怎么说的吧:"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这条,仲达远胜孔明,前者可为名将,后者,我不愿评论,大家说吧?5,政治眼光,怎么说呢?我感觉还是孔明强一点,也许是他那个隆中对吧?也许是为了平衡?以上五者,诸葛只在与政治挂上钩时才能略占上风(注意,司马的政治决不差,不然不会有诛曹爽之事),论乃军事,用人,根本就和仲达没法比.但他实在是太幸运了,他投了个好主子,号称以仁义制人(既为仁义,何还制人?)的率德.而他又得重用,一生不反,全其忠名.仲达则运气太差,(不是一般的差,实在太差)首先,其次,最后,都差,嘿嘿嘿.所以才会控制曹芳(他不控制别人控制,如曹爽之流,不过因为他姓司马罢了)最后结论,打仗,孔明的不行(大大的不行).政治(家),仲达不如孔明,小小的不如.
阅读全文

潼关,秋,寒风刺骨,彻入心肺.我,马超,西凉人,一介武夫,胸怀天下志,立意匡扶社稷.铲除乱国之奸臣.左右是我的兄弟马岱,庞德,身后是我的十万铁骑,他们,都是身经百战之人.大漠,草原的环境造就了他们无畏的胆魄.虽刀山戟海,只要我一声令下,亦义无反顾.有他们在,便倾天下之兵击吾,吾又何惧.而这次不太一样,我竟有了一丝不祥之感,因为,我面对的是号称孙武再生的曹操,其麾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二十年间连战连胜,并有北方,虽大意败于赤壁,但不可否认,无愧于"孙武"之名.观对面军之布阵,二十万军进退有绪,有条不紊,重盾,长枪在前,强弓硬弩在中.刀斧手在后,骑兵布于两翼,真是不动如山啊.现在,我就要与之面对,胜负难料啊.我不能败,我要报仇,血海深仇,明知不能为而为之,再无他法.谁让我是马超呢.对方哨骑出阵,大呼:"丞相请孟起答话".我对庞德言道:"少时战时,你与二弟各领一军,先击两翼,攻其侧后,万不可正面强击之"."得令".庞德于马上微微欠身领命.我松开勒马带,深吸了一口气,提起长枪,纵马缓缓向前,马蹄声让我重新找回了豪情,无往不利的豪情.对面军中,中军散开,出来一将,白面,长须,披黄金甲,骑绝影马,提长槊,满脸英气,亦英雄也,其从骑持一旗,旗上大书"汉丞相曹".这就是我的杀父仇人,今天,我们只有一个能见到明天的太阳了.慢慢的,我们相距只有一百步了,他停下,我亦停."马超,汝家世受君恩,何敢反耶"."住口,汝使奸计诱害吾父,吾今日替父报仇,为国除歼,何为反乎,汝方为篡逆之人,何颜说吾哉,再毋多言,可敢与吾一战?""吾宁斗智,不斗勇尔".言罢,拨马回阵."匹夫无胆,何以为将,但回家中抱孺子以度残生吧,哈哈哈",说罢,我向我身后之西凉健儿们举起手中长枪."匹夫无胆,何以为将"..."匹夫无胆,何以为将"....我军阵阵骂声使操军阵中起了波动,军心大受影响.门旗开处,一将飞马而出,直冲至我面将十步处,"来将通名""泰山于文则是也"于禁,操军五虎将之首,武艺娴熟,擅骑射,不可大意.我对自已说.我大喝一声:"与吾一战".言罢,双方各约马退后十步,"杀",我放开勒马带,胯下马失去约束,全力向前冲刺,于禁也冲了过来.大刀的目标是我的头,长枪的目标是他的左胸,二十步,十步,五步,我不变,因为我自信能躲开他这一刀.并用长枪将他的身躯刺穿.他的脸在变,随后动作也在变,他被我的气势所慑."璫"他用刀架开我的枪,身体晃动了一下,"再来",我拔转马头,再次向他冲去.他也硬着头皮迎了上来,又是一声脆响,他又晃动了一下.我和他心里都明白,他已经败了,但他还是第三次冲了过来,因为他号称五虎之首,为了荣誉,他可以死,不能躲.这是为将者本分,将军难免阵前亡.马革裹尸而还,将之幸事耳.又是一次两兵相交,这已是第八个回合了,他还在撑着,但已力衰气竭."好汉子",我大喝一声,纵马又向前冲,他再迎.长枪的目标还是他的左胸,五步,四步,我看到他的脸在扭曲,变形,他在若若支撑.三步,两步,兵器碰撞,但他的气力已不济,没能完全架住这一枪.只是让长枪向上移动了四寸,穿过护肩甲,刺进了他的左肩,血喷涌而出,他的面部因痛若而抽痉,一声闷响,我回头看,他已弃了长枪,右手摁住左肩.拔马回本阵.我没有赶他,他是条汉子,而我是马超,羌人称我为"神威将军".因为我有武德,我只杀与我对阵之人.操军中出来几匹快马,护住于禁,回归阵中.操军士气大减,开始有鼓噪声出现,阵形也开始波动.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